“小飯桌”如何保證學生的“舌尖安全”

□ 小 丁

近幾年來,“小飯桌”監管問題引起各地不同程度地重視,整體狀況有所好轉。但一些地區由於 “小飯桌”數量增加,或打著“託管班”、“託管中心”、“延時班”的名義開辦,增加了監管難度,致使不少“小飯桌”處於監管盲區。因此,“小飯桌”監管一時一刻也不能缺位。只有這樣,方能長時間維護學生“舌尖上的安全”。

中小學附近各式各樣“小飯桌”的出現,從根本上講滿足了家長和學生的剛需,其存在顯然有合理性。但同時,“小飯桌”的問題也很突出。由於監管空白或不力,導致諸多隱患存在,具體表現在無證經營、衛生環境差、擾民、營養不均衡、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等。

眾所周知,大多數“小飯桌”幾乎都屬於無證經營,沒有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從業人員健康證、衛生培訓合格證。若從業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誰也發覺不了。“小飯桌”多數開辦在學校周邊單元樓或民房院落,場地狹小。採光、通風條件差不說,餐具能否定期消毒都要打問號。除了衛生安全,“小飯桌”的經營者或知識欠缺,或只從口味、成本角度考慮,飯菜僅限於吃飽或好吃,遠遠做不到吃好。其從業者多為下崗、退休人員,普遍缺乏必要的餐飲管理經驗和食品衛生知識,營養搭配幾乎談不上。長此以往,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咋不受影響?此外,相應的消防安全措施沒有,噪音、油煙汙染也或多或少存在。

按理說,職能部門應各司其職,教育主管部門義不容辭應該監管;衛生部門也要檢查有沒有衛生許可證,對其執行衛生標準;營業執照,工商該對其監管,等等。然而,由於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的滯後,監管過程中伴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小飯桌”屬於新興行業,類似於家庭作坊式的餐飲經營方式,沒有相應的衛生許可執行標準,也不好發放衛生許可證。工商部門因無衛生部門出具的相關證明,也無法辦理工商登記手續……

如果按這些問題邏輯,“小飯桌”彷彿真管不了。但如果換一種思路,本著對學生健康負責和解決一些人就業等民生高度出發,以問題為導向,還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嗎?更何況,如果監管長期處於真空狀態或監管不到位,一旦發生意外,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誰來保障?難道要等到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再來整改反思?

“小飯桌”的存在已經成為現實且形成一定規模,也的確滿足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實際需求。因此首要的問題是查缺補漏,明確監管責任,建立與“小飯桌”規模相匹配的監管制度。比如從事“小飯桌”應當辦證登記,從業者應當持有健康證。消防、環保、教育、食藥、疾控、工商等部門是否可以組成聯合檢查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小飯桌”的環境消毒、設施設備、採購貯存和加工製作等情況,以保證“小飯桌”有序合法安全運行,保障孩子們吃得放心、家長放心、社會安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