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

導言:

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在討論一個人如何交友和讀書時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被他的學生萬章記錄在《孟子·萬章下》第七節中,這段話的原文是: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暫且不談這段話中關於交友的一部分內容,只說一下讀書的這一部分。孟子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品讀一個人的詩歌,閱讀一個人寫的文章作品,而不去了解作者這個人,把作者晾到一邊,這是不行的。甚至孟子還說要追溯歷史和古人交朋友,才能更好地瞭解讀一個人的作品。

"

導言:

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在討論一個人如何交友和讀書時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被他的學生萬章記錄在《孟子·萬章下》第七節中,這段話的原文是: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暫且不談這段話中關於交友的一部分內容,只說一下讀書的這一部分。孟子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品讀一個人的詩歌,閱讀一個人寫的文章作品,而不去了解作者這個人,把作者晾到一邊,這是不行的。甚至孟子還說要追溯歷史和古人交朋友,才能更好地瞭解讀一個人的作品。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開花紅似火

換言之,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寫作的時間、成因,以及時代背景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詩作或者文章的含義。

本文之所以引用《孟子》中的這段話,就是為了闡明在賞析古詩的時候,瞭解作者並瞭解詩作成因和詩作背景的重要性,將賞析的意境投放到那個特定的時間段裡,可以更真實地接近原詩的風貌。


今天要賞析的一首詩是唐代孔紹安所做的石榴詩。這首詩的作者孔紹安又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孔紹安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首石榴詩呢?

"

導言:

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在討論一個人如何交友和讀書時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被他的學生萬章記錄在《孟子·萬章下》第七節中,這段話的原文是: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暫且不談這段話中關於交友的一部分內容,只說一下讀書的這一部分。孟子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品讀一個人的詩歌,閱讀一個人寫的文章作品,而不去了解作者這個人,把作者晾到一邊,這是不行的。甚至孟子還說要追溯歷史和古人交朋友,才能更好地瞭解讀一個人的作品。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開花紅似火

換言之,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寫作的時間、成因,以及時代背景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詩作或者文章的含義。

本文之所以引用《孟子》中的這段話,就是為了闡明在賞析古詩的時候,瞭解作者並瞭解詩作成因和詩作背景的重要性,將賞析的意境投放到那個特定的時間段裡,可以更真實地接近原詩的風貌。


今天要賞析的一首詩是唐代孔紹安所做的石榴詩。這首詩的作者孔紹安又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孔紹安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首石榴詩呢?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花

據文獻資料記載,孔紹安是越州山陰人,越州山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孔紹安生於公元577年,這一年也是南朝時期陳宣帝太建九年,孔紹安卒於公元622年,這一年是唐高祖李淵武德五年。孔紹安見於文獻的記載很少,《舊唐書》中有他的傳,這些記載和《新唐書》中對孔紹安的記載基本一樣,以下是摘錄於《舊唐書·卷一百四十·文苑上》中對孔紹安的記載:

孔紹安,越州山陰人,陳吏部尚書奐之子。少與兄紹新,俱以文詞知名。十三,陳亡入隋,徙居京兆鄠縣。閉門讀書,誦古文集數十萬言,外兄虞世南嘆異之。紹新嘗謂世南曰:“本朝淪陷,分從湮滅,但見此弟,竊謂家族不亡矣!”時有詞人孫萬壽,與紹安篤忘年之好,時人稱為孫、孔。紹安大業末為監察御史。時高祖為隋討賊於河東,詔紹安監高祖之軍,深見接遇。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悅,拜內史舍人,賜宅一區、良馬兩匹、錢米絹布等。時夏侯端亦嘗為御史,監高祖軍,先紹安歸朝,授祕書監。紹安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曰:“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時人稱之。尋詔撰《樑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卷。
"

導言:

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在討論一個人如何交友和讀書時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被他的學生萬章記錄在《孟子·萬章下》第七節中,這段話的原文是: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暫且不談這段話中關於交友的一部分內容,只說一下讀書的這一部分。孟子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品讀一個人的詩歌,閱讀一個人寫的文章作品,而不去了解作者這個人,把作者晾到一邊,這是不行的。甚至孟子還說要追溯歷史和古人交朋友,才能更好地瞭解讀一個人的作品。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開花紅似火

換言之,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寫作的時間、成因,以及時代背景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詩作或者文章的含義。

本文之所以引用《孟子》中的這段話,就是為了闡明在賞析古詩的時候,瞭解作者並瞭解詩作成因和詩作背景的重要性,將賞析的意境投放到那個特定的時間段裡,可以更真實地接近原詩的風貌。


今天要賞析的一首詩是唐代孔紹安所做的石榴詩。這首詩的作者孔紹安又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孔紹安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首石榴詩呢?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花

據文獻資料記載,孔紹安是越州山陰人,越州山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孔紹安生於公元577年,這一年也是南朝時期陳宣帝太建九年,孔紹安卒於公元622年,這一年是唐高祖李淵武德五年。孔紹安見於文獻的記載很少,《舊唐書》中有他的傳,這些記載和《新唐書》中對孔紹安的記載基本一樣,以下是摘錄於《舊唐書·卷一百四十·文苑上》中對孔紹安的記載:

孔紹安,越州山陰人,陳吏部尚書奐之子。少與兄紹新,俱以文詞知名。十三,陳亡入隋,徙居京兆鄠縣。閉門讀書,誦古文集數十萬言,外兄虞世南嘆異之。紹新嘗謂世南曰:“本朝淪陷,分從湮滅,但見此弟,竊謂家族不亡矣!”時有詞人孫萬壽,與紹安篤忘年之好,時人稱為孫、孔。紹安大業末為監察御史。時高祖為隋討賊於河東,詔紹安監高祖之軍,深見接遇。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悅,拜內史舍人,賜宅一區、良馬兩匹、錢米絹布等。時夏侯端亦嘗為御史,監高祖軍,先紹安歸朝,授祕書監。紹安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曰:“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時人稱之。尋詔撰《樑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卷。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從以上正史引言可以看出,孔紹安很小的時候就以能寫文章做詩詞而聞名,十三歲的時候移居到了京兆(今天的西安鄠邑區),繼續讀書深造,他和虞世南還有一層親戚關係。孔紹安曾做過隋朝的監察御史,而且和李淵早就相識。後來李淵稱帝,孔紹安投奔李淵,受到李淵的厚待,被授予了內史舍人的官職,內史舍人在唐代是一個五品的官職。

李淵經常設宴款待群臣,而大臣們也在侍宴的時候做一些詩詞,一來展示自己的才華,二來表達對皇帝賜宴的感激。

這首石榴詩就是在孔紹安侍宴的時候所做的。因為有著這樣的創作時間和背景,所以也被叫做《侍宴詠石榴》,原詩如下:

侍宴詠石榴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

導言:

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在討論一個人如何交友和讀書時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被他的學生萬章記錄在《孟子·萬章下》第七節中,這段話的原文是: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暫且不談這段話中關於交友的一部分內容,只說一下讀書的這一部分。孟子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品讀一個人的詩歌,閱讀一個人寫的文章作品,而不去了解作者這個人,把作者晾到一邊,這是不行的。甚至孟子還說要追溯歷史和古人交朋友,才能更好地瞭解讀一個人的作品。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開花紅似火

換言之,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寫作的時間、成因,以及時代背景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詩作或者文章的含義。

本文之所以引用《孟子》中的這段話,就是為了闡明在賞析古詩的時候,瞭解作者並瞭解詩作成因和詩作背景的重要性,將賞析的意境投放到那個特定的時間段裡,可以更真實地接近原詩的風貌。


今天要賞析的一首詩是唐代孔紹安所做的石榴詩。這首詩的作者孔紹安又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孔紹安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首石榴詩呢?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花

據文獻資料記載,孔紹安是越州山陰人,越州山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孔紹安生於公元577年,這一年也是南朝時期陳宣帝太建九年,孔紹安卒於公元622年,這一年是唐高祖李淵武德五年。孔紹安見於文獻的記載很少,《舊唐書》中有他的傳,這些記載和《新唐書》中對孔紹安的記載基本一樣,以下是摘錄於《舊唐書·卷一百四十·文苑上》中對孔紹安的記載:

孔紹安,越州山陰人,陳吏部尚書奐之子。少與兄紹新,俱以文詞知名。十三,陳亡入隋,徙居京兆鄠縣。閉門讀書,誦古文集數十萬言,外兄虞世南嘆異之。紹新嘗謂世南曰:“本朝淪陷,分從湮滅,但見此弟,竊謂家族不亡矣!”時有詞人孫萬壽,與紹安篤忘年之好,時人稱為孫、孔。紹安大業末為監察御史。時高祖為隋討賊於河東,詔紹安監高祖之軍,深見接遇。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悅,拜內史舍人,賜宅一區、良馬兩匹、錢米絹布等。時夏侯端亦嘗為御史,監高祖軍,先紹安歸朝,授祕書監。紹安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曰:“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時人稱之。尋詔撰《樑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卷。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從以上正史引言可以看出,孔紹安很小的時候就以能寫文章做詩詞而聞名,十三歲的時候移居到了京兆(今天的西安鄠邑區),繼續讀書深造,他和虞世南還有一層親戚關係。孔紹安曾做過隋朝的監察御史,而且和李淵早就相識。後來李淵稱帝,孔紹安投奔李淵,受到李淵的厚待,被授予了內史舍人的官職,內史舍人在唐代是一個五品的官職。

李淵經常設宴款待群臣,而大臣們也在侍宴的時候做一些詩詞,一來展示自己的才華,二來表達對皇帝賜宴的感激。

這首石榴詩就是在孔紹安侍宴的時候所做的。因為有著這樣的創作時間和背景,所以也被叫做《侍宴詠石榴》,原詩如下:

侍宴詠石榴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賞析:

“可惜庭中樹”“庭中樹”指的就是石榴樹,當時石榴正在開花期,孔紹安應召賦詩,開篇以一聲感嘆而來,為何詩人在宴席上會發出長嘆呢?這與宴席歡慶的氣氛可有點格格不入呀?這是孔紹安見庭中石榴花開,見景生情,觸物起興,有感而發的一聲長嘆,作者是以石榴花自比。

"

導言:

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在討論一個人如何交友和讀書時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被他的學生萬章記錄在《孟子·萬章下》第七節中,這段話的原文是: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暫且不談這段話中關於交友的一部分內容,只說一下讀書的這一部分。孟子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品讀一個人的詩歌,閱讀一個人寫的文章作品,而不去了解作者這個人,把作者晾到一邊,這是不行的。甚至孟子還說要追溯歷史和古人交朋友,才能更好地瞭解讀一個人的作品。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開花紅似火

換言之,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寫作的時間、成因,以及時代背景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詩作或者文章的含義。

本文之所以引用《孟子》中的這段話,就是為了闡明在賞析古詩的時候,瞭解作者並瞭解詩作成因和詩作背景的重要性,將賞析的意境投放到那個特定的時間段裡,可以更真實地接近原詩的風貌。


今天要賞析的一首詩是唐代孔紹安所做的石榴詩。這首詩的作者孔紹安又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孔紹安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首石榴詩呢?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花

據文獻資料記載,孔紹安是越州山陰人,越州山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孔紹安生於公元577年,這一年也是南朝時期陳宣帝太建九年,孔紹安卒於公元622年,這一年是唐高祖李淵武德五年。孔紹安見於文獻的記載很少,《舊唐書》中有他的傳,這些記載和《新唐書》中對孔紹安的記載基本一樣,以下是摘錄於《舊唐書·卷一百四十·文苑上》中對孔紹安的記載:

孔紹安,越州山陰人,陳吏部尚書奐之子。少與兄紹新,俱以文詞知名。十三,陳亡入隋,徙居京兆鄠縣。閉門讀書,誦古文集數十萬言,外兄虞世南嘆異之。紹新嘗謂世南曰:“本朝淪陷,分從湮滅,但見此弟,竊謂家族不亡矣!”時有詞人孫萬壽,與紹安篤忘年之好,時人稱為孫、孔。紹安大業末為監察御史。時高祖為隋討賊於河東,詔紹安監高祖之軍,深見接遇。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悅,拜內史舍人,賜宅一區、良馬兩匹、錢米絹布等。時夏侯端亦嘗為御史,監高祖軍,先紹安歸朝,授祕書監。紹安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曰:“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時人稱之。尋詔撰《樑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卷。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從以上正史引言可以看出,孔紹安很小的時候就以能寫文章做詩詞而聞名,十三歲的時候移居到了京兆(今天的西安鄠邑區),繼續讀書深造,他和虞世南還有一層親戚關係。孔紹安曾做過隋朝的監察御史,而且和李淵早就相識。後來李淵稱帝,孔紹安投奔李淵,受到李淵的厚待,被授予了內史舍人的官職,內史舍人在唐代是一個五品的官職。

李淵經常設宴款待群臣,而大臣們也在侍宴的時候做一些詩詞,一來展示自己的才華,二來表達對皇帝賜宴的感激。

這首石榴詩就是在孔紹安侍宴的時候所做的。因為有著這樣的創作時間和背景,所以也被叫做《侍宴詠石榴》,原詩如下:

侍宴詠石榴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賞析:

“可惜庭中樹”“庭中樹”指的就是石榴樹,當時石榴正在開花期,孔紹安應召賦詩,開篇以一聲感嘆而來,為何詩人在宴席上會發出長嘆呢?這與宴席歡慶的氣氛可有點格格不入呀?這是孔紹安見庭中石榴花開,見景生情,觸物起興,有感而發的一聲長嘆,作者是以石榴花自比。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移根逐漢臣”這一句詩中包含著一個歷史故事,說的就是石榴這種植物的來源,中原本來就沒有石榴植物,石榴是原產於西域的,相傳石榴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從西域帶回來的。這句詩中的“漢臣”指的就是張騫。

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石榴的種子之後,石榴才被人們才廣泛種植,而且石榴開花鮮豔異常,石榴的果實更是晶瑩剔透,味道酸甜爽口,人們就廣泛種植於庭院之中。開花時可供人們觀賞,果實又是可口的水果。“移根逐漢臣”這一句也是孔紹安拿石榴來自比,暗指自己拋卻隋朝的待遇和官職投奔追隨李淵。

"

導言:

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在討論一個人如何交友和讀書時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被他的學生萬章記錄在《孟子·萬章下》第七節中,這段話的原文是: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暫且不談這段話中關於交友的一部分內容,只說一下讀書的這一部分。孟子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品讀一個人的詩歌,閱讀一個人寫的文章作品,而不去了解作者這個人,把作者晾到一邊,這是不行的。甚至孟子還說要追溯歷史和古人交朋友,才能更好地瞭解讀一個人的作品。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開花紅似火

換言之,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寫作的時間、成因,以及時代背景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詩作或者文章的含義。

本文之所以引用《孟子》中的這段話,就是為了闡明在賞析古詩的時候,瞭解作者並瞭解詩作成因和詩作背景的重要性,將賞析的意境投放到那個特定的時間段裡,可以更真實地接近原詩的風貌。


今天要賞析的一首詩是唐代孔紹安所做的石榴詩。這首詩的作者孔紹安又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孔紹安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首石榴詩呢?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花

據文獻資料記載,孔紹安是越州山陰人,越州山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孔紹安生於公元577年,這一年也是南朝時期陳宣帝太建九年,孔紹安卒於公元622年,這一年是唐高祖李淵武德五年。孔紹安見於文獻的記載很少,《舊唐書》中有他的傳,這些記載和《新唐書》中對孔紹安的記載基本一樣,以下是摘錄於《舊唐書·卷一百四十·文苑上》中對孔紹安的記載:

孔紹安,越州山陰人,陳吏部尚書奐之子。少與兄紹新,俱以文詞知名。十三,陳亡入隋,徙居京兆鄠縣。閉門讀書,誦古文集數十萬言,外兄虞世南嘆異之。紹新嘗謂世南曰:“本朝淪陷,分從湮滅,但見此弟,竊謂家族不亡矣!”時有詞人孫萬壽,與紹安篤忘年之好,時人稱為孫、孔。紹安大業末為監察御史。時高祖為隋討賊於河東,詔紹安監高祖之軍,深見接遇。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悅,拜內史舍人,賜宅一區、良馬兩匹、錢米絹布等。時夏侯端亦嘗為御史,監高祖軍,先紹安歸朝,授祕書監。紹安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曰:“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時人稱之。尋詔撰《樑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卷。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從以上正史引言可以看出,孔紹安很小的時候就以能寫文章做詩詞而聞名,十三歲的時候移居到了京兆(今天的西安鄠邑區),繼續讀書深造,他和虞世南還有一層親戚關係。孔紹安曾做過隋朝的監察御史,而且和李淵早就相識。後來李淵稱帝,孔紹安投奔李淵,受到李淵的厚待,被授予了內史舍人的官職,內史舍人在唐代是一個五品的官職。

李淵經常設宴款待群臣,而大臣們也在侍宴的時候做一些詩詞,一來展示自己的才華,二來表達對皇帝賜宴的感激。

這首石榴詩就是在孔紹安侍宴的時候所做的。因為有著這樣的創作時間和背景,所以也被叫做《侍宴詠石榴》,原詩如下:

侍宴詠石榴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賞析:

“可惜庭中樹”“庭中樹”指的就是石榴樹,當時石榴正在開花期,孔紹安應召賦詩,開篇以一聲感嘆而來,為何詩人在宴席上會發出長嘆呢?這與宴席歡慶的氣氛可有點格格不入呀?這是孔紹安見庭中石榴花開,見景生情,觸物起興,有感而發的一聲長嘆,作者是以石榴花自比。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移根逐漢臣”這一句詩中包含著一個歷史故事,說的就是石榴這種植物的來源,中原本來就沒有石榴植物,石榴是原產於西域的,相傳石榴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從西域帶回來的。這句詩中的“漢臣”指的就是張騫。

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石榴的種子之後,石榴才被人們才廣泛種植,而且石榴開花鮮豔異常,石榴的果實更是晶瑩剔透,味道酸甜爽口,人們就廣泛種植於庭院之中。開花時可供人們觀賞,果實又是可口的水果。“移根逐漢臣”這一句也是孔紹安拿石榴來自比,暗指自己拋卻隋朝的待遇和官職投奔追隨李淵。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石榴花在夏季開放,姍姍來遲,沒有趕上春暖花開的大好時光,這是詩句的字面意思。這兩句詩很出名的,也見於史書的記載,賞析這兩句的時候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來,他就是夏侯端。

夏侯端和孔紹安都是隋朝的官員,都做過隋朝的監察御史,可是夏侯端更早投奔李淵,而且做了祕書監的官職,這個官職在唐代是一個三品的官銜,要比孔紹安高兩級。

正是因為如此,孔紹安才發出這樣的感慨,孔紹安自負才高,但是卻沒有得到重用,沒有得到與自己才能相對應的職位。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投奔時間晚導致的。

“來時晚”三個字才是關鍵,石榴開花雖然晚一些,但是開放的時候嬌豔異常,石榴花的紅豔不亞於春季萬紫千紅的其他花朵。孔紹安的這句感慨也表達了對李淵的不滿之情。

"

導言:

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在討論一個人如何交友和讀書時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被他的學生萬章記錄在《孟子·萬章下》第七節中,這段話的原文是: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暫且不談這段話中關於交友的一部分內容,只說一下讀書的這一部分。孟子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品讀一個人的詩歌,閱讀一個人寫的文章作品,而不去了解作者這個人,把作者晾到一邊,這是不行的。甚至孟子還說要追溯歷史和古人交朋友,才能更好地瞭解讀一個人的作品。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開花紅似火

換言之,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寫作的時間、成因,以及時代背景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詩作或者文章的含義。

本文之所以引用《孟子》中的這段話,就是為了闡明在賞析古詩的時候,瞭解作者並瞭解詩作成因和詩作背景的重要性,將賞析的意境投放到那個特定的時間段裡,可以更真實地接近原詩的風貌。


今天要賞析的一首詩是唐代孔紹安所做的石榴詩。這首詩的作者孔紹安又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孔紹安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首石榴詩呢?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石榴花

據文獻資料記載,孔紹安是越州山陰人,越州山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孔紹安生於公元577年,這一年也是南朝時期陳宣帝太建九年,孔紹安卒於公元622年,這一年是唐高祖李淵武德五年。孔紹安見於文獻的記載很少,《舊唐書》中有他的傳,這些記載和《新唐書》中對孔紹安的記載基本一樣,以下是摘錄於《舊唐書·卷一百四十·文苑上》中對孔紹安的記載:

孔紹安,越州山陰人,陳吏部尚書奐之子。少與兄紹新,俱以文詞知名。十三,陳亡入隋,徙居京兆鄠縣。閉門讀書,誦古文集數十萬言,外兄虞世南嘆異之。紹新嘗謂世南曰:“本朝淪陷,分從湮滅,但見此弟,竊謂家族不亡矣!”時有詞人孫萬壽,與紹安篤忘年之好,時人稱為孫、孔。紹安大業末為監察御史。時高祖為隋討賊於河東,詔紹安監高祖之軍,深見接遇。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悅,拜內史舍人,賜宅一區、良馬兩匹、錢米絹布等。時夏侯端亦嘗為御史,監高祖軍,先紹安歸朝,授祕書監。紹安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曰:“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時人稱之。尋詔撰《樑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卷。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從以上正史引言可以看出,孔紹安很小的時候就以能寫文章做詩詞而聞名,十三歲的時候移居到了京兆(今天的西安鄠邑區),繼續讀書深造,他和虞世南還有一層親戚關係。孔紹安曾做過隋朝的監察御史,而且和李淵早就相識。後來李淵稱帝,孔紹安投奔李淵,受到李淵的厚待,被授予了內史舍人的官職,內史舍人在唐代是一個五品的官職。

李淵經常設宴款待群臣,而大臣們也在侍宴的時候做一些詩詞,一來展示自己的才華,二來表達對皇帝賜宴的感激。

這首石榴詩就是在孔紹安侍宴的時候所做的。因為有著這樣的創作時間和背景,所以也被叫做《侍宴詠石榴》,原詩如下:

侍宴詠石榴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賞析:

“可惜庭中樹”“庭中樹”指的就是石榴樹,當時石榴正在開花期,孔紹安應召賦詩,開篇以一聲感嘆而來,為何詩人在宴席上會發出長嘆呢?這與宴席歡慶的氣氛可有點格格不入呀?這是孔紹安見庭中石榴花開,見景生情,觸物起興,有感而發的一聲長嘆,作者是以石榴花自比。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移根逐漢臣”這一句詩中包含著一個歷史故事,說的就是石榴這種植物的來源,中原本來就沒有石榴植物,石榴是原產於西域的,相傳石榴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從西域帶回來的。這句詩中的“漢臣”指的就是張騫。

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石榴的種子之後,石榴才被人們才廣泛種植,而且石榴開花鮮豔異常,石榴的果實更是晶瑩剔透,味道酸甜爽口,人們就廣泛種植於庭院之中。開花時可供人們觀賞,果實又是可口的水果。“移根逐漢臣”這一句也是孔紹安拿石榴來自比,暗指自己拋卻隋朝的待遇和官職投奔追隨李淵。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石榴花在夏季開放,姍姍來遲,沒有趕上春暖花開的大好時光,這是詩句的字面意思。這兩句詩很出名的,也見於史書的記載,賞析這兩句的時候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來,他就是夏侯端。

夏侯端和孔紹安都是隋朝的官員,都做過隋朝的監察御史,可是夏侯端更早投奔李淵,而且做了祕書監的官職,這個官職在唐代是一個三品的官銜,要比孔紹安高兩級。

正是因為如此,孔紹安才發出這樣的感慨,孔紹安自負才高,但是卻沒有得到重用,沒有得到與自己才能相對應的職位。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投奔時間晚導致的。

“來時晚”三個字才是關鍵,石榴開花雖然晚一些,但是開放的時候嬌豔異常,石榴花的紅豔不亞於春季萬紫千紅的其他花朵。孔紹安的這句感慨也表達了對李淵的不滿之情。

唐代的一首石榴詩,作者孔紹安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這首詩呢?

這首詩以“可惜”二字開篇,一嘆到底,恰恰是這兩個字表達出了詩人心中的不滿之情,孔紹安覺得自己的能力應該在更高的位置上才能展現出來,這是孔紹安感嘆自己懷才不遇之情,亦是對自己大材小用的感慨之意。

結語:

就像導言裡面說的一樣,如果不去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和這首詩的成因,以及寫作背景,僅從四句詩上去解讀的話,便無法準確地把握全詩的意境。結合《舊唐書》中對孔紹安的記載,把握這首詩作成因的來龍去脈,詩意就豁然開朗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