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石頭擺出的腳丫子形狀)

但正如徐灝所言,許慎並不是這樣解釋的,許慎認為止的本義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說時,認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長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樹的枝椏,下面是根基。這似乎並不正確,後世學者大多從甲骨文文字角度,認可徐灝的說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義講,就是足;腳。後作“趾”。《廣韻·止韻》:“止,足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皆有枕,北止。”鄭玄注稱:“止,足也。”胡培翬《儀禮正義》:“北止,趾向北,首向陽也。”《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稱:“止,足也。”在這些例子裡,止就是足,腳之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止字發展出來很多意義,比如:

(1)至,臨。《字彙·止部》:“止,至也。”比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傳》:“止,至也。”這句詩的大意是,魯侯的大駕已經到達,看那大旗繡著龍紋。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群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石頭擺出的腳丫子形狀)

但正如徐灝所言,許慎並不是這樣解釋的,許慎認為止的本義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說時,認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長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樹的枝椏,下面是根基。這似乎並不正確,後世學者大多從甲骨文文字角度,認可徐灝的說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義講,就是足;腳。後作“趾”。《廣韻·止韻》:“止,足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皆有枕,北止。”鄭玄注稱:“止,足也。”胡培翬《儀禮正義》:“北止,趾向北,首向陽也。”《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稱:“止,足也。”在這些例子裡,止就是足,腳之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止字發展出來很多意義,比如:

(1)至,臨。《字彙·止部》:“止,至也。”比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傳》:“止,至也。”這句詩的大意是,魯侯的大駕已經到達,看那大旗繡著龍紋。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群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國慶假期截止)

(2)停止。如:止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廣韻·止韻》:“止,停也。”如《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石頭擺出的腳丫子形狀)

但正如徐灝所言,許慎並不是這樣解釋的,許慎認為止的本義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說時,認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長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樹的枝椏,下面是根基。這似乎並不正確,後世學者大多從甲骨文文字角度,認可徐灝的說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義講,就是足;腳。後作“趾”。《廣韻·止韻》:“止,足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皆有枕,北止。”鄭玄注稱:“止,足也。”胡培翬《儀禮正義》:“北止,趾向北,首向陽也。”《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稱:“止,足也。”在這些例子裡,止就是足,腳之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止字發展出來很多意義,比如:

(1)至,臨。《字彙·止部》:“止,至也。”比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傳》:“止,至也。”這句詩的大意是,魯侯的大駕已經到達,看那大旗繡著龍紋。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群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國慶假期截止)

(2)停止。如:止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廣韻·止韻》:“止,停也。”如《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

(3)靜止。《字彙·止部》:“止,靜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這是孔子的話:“人沒有在流動的水裡照自己的,而是在靜止的水裡去照。”又比如《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孔穎達《疏》:“止如槁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動也。”

(4)處所;居處。《墨子·非攻下》:“九鼎適止,婦妖宵出。”九鼎遷移處所,女妖夜晚出現。再比如唐代皮日休《靜箴》:“居不必野,唯性之寂;止不必廣,唯心之適。”居處不必山野,只要性情寂靜;居處不必寬廣,只要心態安適(即此心安處是吾鄉)。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石頭擺出的腳丫子形狀)

但正如徐灝所言,許慎並不是這樣解釋的,許慎認為止的本義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說時,認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長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樹的枝椏,下面是根基。這似乎並不正確,後世學者大多從甲骨文文字角度,認可徐灝的說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義講,就是足;腳。後作“趾”。《廣韻·止韻》:“止,足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皆有枕,北止。”鄭玄注稱:“止,足也。”胡培翬《儀禮正義》:“北止,趾向北,首向陽也。”《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稱:“止,足也。”在這些例子裡,止就是足,腳之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止字發展出來很多意義,比如:

(1)至,臨。《字彙·止部》:“止,至也。”比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傳》:“止,至也。”這句詩的大意是,魯侯的大駕已經到達,看那大旗繡著龍紋。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群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國慶假期截止)

(2)停止。如:止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廣韻·止韻》:“止,停也。”如《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

(3)靜止。《字彙·止部》:“止,靜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這是孔子的話:“人沒有在流動的水裡照自己的,而是在靜止的水裡去照。”又比如《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孔穎達《疏》:“止如槁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動也。”

(4)處所;居處。《墨子·非攻下》:“九鼎適止,婦妖宵出。”九鼎遷移處所,女妖夜晚出現。再比如唐代皮日休《靜箴》:“居不必野,唯性之寂;止不必廣,唯心之適。”居處不必山野,只要性情寂靜;居處不必寬廣,只要心態安適(即此心安處是吾鄉)。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

(5)居住。《玉篇·止部》:“止,住也。”《廣韻·止韻》:“止,息也。”比如《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領土遼闊上千裡,人民居住在這裡。又比如辛棄疾《六州歌頭·晨來問疾》:“晨來問疾,有鶴止庭隅。”用的也是居住的意思。

(6)停留;逗留。《廣雅·釋詁二》:“止,逗也。”《廣韻·止韻》:“止,留也。”比如《孫子·九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搜神記》:“南陽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則有禍。”

(7)留住;拘留;俘虜。比如《論語·微子》:“(丈人)止子路宿。”老人留子路住宿。又比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樑由靡御韓簡,虢射為右,輅秦伯,將止之。”樑由靡駕韓簡的戰車,虢射作為車右,迎戰秦穆公的戰車,將要俘虜他。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石頭擺出的腳丫子形狀)

但正如徐灝所言,許慎並不是這樣解釋的,許慎認為止的本義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說時,認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長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樹的枝椏,下面是根基。這似乎並不正確,後世學者大多從甲骨文文字角度,認可徐灝的說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義講,就是足;腳。後作“趾”。《廣韻·止韻》:“止,足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皆有枕,北止。”鄭玄注稱:“止,足也。”胡培翬《儀禮正義》:“北止,趾向北,首向陽也。”《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稱:“止,足也。”在這些例子裡,止就是足,腳之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止字發展出來很多意義,比如:

(1)至,臨。《字彙·止部》:“止,至也。”比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傳》:“止,至也。”這句詩的大意是,魯侯的大駕已經到達,看那大旗繡著龍紋。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群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國慶假期截止)

(2)停止。如:止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廣韻·止韻》:“止,停也。”如《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

(3)靜止。《字彙·止部》:“止,靜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這是孔子的話:“人沒有在流動的水裡照自己的,而是在靜止的水裡去照。”又比如《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孔穎達《疏》:“止如槁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動也。”

(4)處所;居處。《墨子·非攻下》:“九鼎適止,婦妖宵出。”九鼎遷移處所,女妖夜晚出現。再比如唐代皮日休《靜箴》:“居不必野,唯性之寂;止不必廣,唯心之適。”居處不必山野,只要性情寂靜;居處不必寬廣,只要心態安適(即此心安處是吾鄉)。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

(5)居住。《玉篇·止部》:“止,住也。”《廣韻·止韻》:“止,息也。”比如《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領土遼闊上千裡,人民居住在這裡。又比如辛棄疾《六州歌頭·晨來問疾》:“晨來問疾,有鶴止庭隅。”用的也是居住的意思。

(6)停留;逗留。《廣雅·釋詁二》:“止,逗也。”《廣韻·止韻》:“止,留也。”比如《孫子·九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搜神記》:“南陽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則有禍。”

(7)留住;拘留;俘虜。比如《論語·微子》:“(丈人)止子路宿。”老人留子路住宿。又比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樑由靡御韓簡,虢射為右,輅秦伯,將止之。”樑由靡駕韓簡的戰車,虢射作為車右,迎戰秦穆公的戰車,將要俘虜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的秦穆公)

(8)聚集。《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郭象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虛至靜也。”

(9)禁止;阻攔。《左傳·桓公六年》:“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樑止之。”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隨侯將要答應,季樑勸阻。

(10)除滅;醫治。《廣雅·釋詁四》:“止,滅也。”《集韻·止韻》:“止,已也。”《呂氏春秋·制樂》:“無幾何,疾乃止。”高誘注:“止,除也。”沒有多久,文王的疾病就治好了。

(11)減省。《周禮·地官·倉人》:“若谷不足,則止餘法用。”鄭玄注:“止,猶殺也。”孫詒讓《周禮正義》:“止猶殺也者,猶廩人殺邦用之殺,謂減省之也。”

(12)容止,禮貌。《廣雅·釋言》:“止,禮也。”比如《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矣?”請看老鼠還有齒,這個人行為沒有容止,既然行為沒容止,還等什麼不去死?這裡的容止,其實是節止,控制奢欲,使行為合乎禮。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石頭擺出的腳丫子形狀)

但正如徐灝所言,許慎並不是這樣解釋的,許慎認為止的本義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說時,認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長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樹的枝椏,下面是根基。這似乎並不正確,後世學者大多從甲骨文文字角度,認可徐灝的說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義講,就是足;腳。後作“趾”。《廣韻·止韻》:“止,足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皆有枕,北止。”鄭玄注稱:“止,足也。”胡培翬《儀禮正義》:“北止,趾向北,首向陽也。”《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稱:“止,足也。”在這些例子裡,止就是足,腳之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止字發展出來很多意義,比如:

(1)至,臨。《字彙·止部》:“止,至也。”比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傳》:“止,至也。”這句詩的大意是,魯侯的大駕已經到達,看那大旗繡著龍紋。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群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國慶假期截止)

(2)停止。如:止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廣韻·止韻》:“止,停也。”如《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

(3)靜止。《字彙·止部》:“止,靜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這是孔子的話:“人沒有在流動的水裡照自己的,而是在靜止的水裡去照。”又比如《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孔穎達《疏》:“止如槁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動也。”

(4)處所;居處。《墨子·非攻下》:“九鼎適止,婦妖宵出。”九鼎遷移處所,女妖夜晚出現。再比如唐代皮日休《靜箴》:“居不必野,唯性之寂;止不必廣,唯心之適。”居處不必山野,只要性情寂靜;居處不必寬廣,只要心態安適(即此心安處是吾鄉)。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

(5)居住。《玉篇·止部》:“止,住也。”《廣韻·止韻》:“止,息也。”比如《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領土遼闊上千裡,人民居住在這裡。又比如辛棄疾《六州歌頭·晨來問疾》:“晨來問疾,有鶴止庭隅。”用的也是居住的意思。

(6)停留;逗留。《廣雅·釋詁二》:“止,逗也。”《廣韻·止韻》:“止,留也。”比如《孫子·九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搜神記》:“南陽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則有禍。”

(7)留住;拘留;俘虜。比如《論語·微子》:“(丈人)止子路宿。”老人留子路住宿。又比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樑由靡御韓簡,虢射為右,輅秦伯,將止之。”樑由靡駕韓簡的戰車,虢射作為車右,迎戰秦穆公的戰車,將要俘虜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的秦穆公)

(8)聚集。《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郭象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虛至靜也。”

(9)禁止;阻攔。《左傳·桓公六年》:“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樑止之。”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隨侯將要答應,季樑勸阻。

(10)除滅;醫治。《廣雅·釋詁四》:“止,滅也。”《集韻·止韻》:“止,已也。”《呂氏春秋·制樂》:“無幾何,疾乃止。”高誘注:“止,除也。”沒有多久,文王的疾病就治好了。

(11)減省。《周禮·地官·倉人》:“若谷不足,則止餘法用。”鄭玄注:“止,猶殺也。”孫詒讓《周禮正義》:“止猶殺也者,猶廩人殺邦用之殺,謂減省之也。”

(12)容止,禮貌。《廣雅·釋言》:“止,禮也。”比如《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矣?”請看老鼠還有齒,這個人行為沒有容止,既然行為沒容止,還等什麼不去死?這裡的容止,其實是節止,控制奢欲,使行為合乎禮。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相鼠有齒)

(13)樂器。擊柷(zhù,古代打擊樂器,像方匣子,用木頭做成,奏樂開始時敲打)的槌子。《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郭璞注稱: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石頭擺出的腳丫子形狀)

但正如徐灝所言,許慎並不是這樣解釋的,許慎認為止的本義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說時,認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長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樹的枝椏,下面是根基。這似乎並不正確,後世學者大多從甲骨文文字角度,認可徐灝的說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義講,就是足;腳。後作“趾”。《廣韻·止韻》:“止,足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皆有枕,北止。”鄭玄注稱:“止,足也。”胡培翬《儀禮正義》:“北止,趾向北,首向陽也。”《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稱:“止,足也。”在這些例子裡,止就是足,腳之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止字發展出來很多意義,比如:

(1)至,臨。《字彙·止部》:“止,至也。”比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傳》:“止,至也。”這句詩的大意是,魯侯的大駕已經到達,看那大旗繡著龍紋。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群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國慶假期截止)

(2)停止。如:止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廣韻·止韻》:“止,停也。”如《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

(3)靜止。《字彙·止部》:“止,靜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這是孔子的話:“人沒有在流動的水裡照自己的,而是在靜止的水裡去照。”又比如《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孔穎達《疏》:“止如槁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動也。”

(4)處所;居處。《墨子·非攻下》:“九鼎適止,婦妖宵出。”九鼎遷移處所,女妖夜晚出現。再比如唐代皮日休《靜箴》:“居不必野,唯性之寂;止不必廣,唯心之適。”居處不必山野,只要性情寂靜;居處不必寬廣,只要心態安適(即此心安處是吾鄉)。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

(5)居住。《玉篇·止部》:“止,住也。”《廣韻·止韻》:“止,息也。”比如《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領土遼闊上千裡,人民居住在這裡。又比如辛棄疾《六州歌頭·晨來問疾》:“晨來問疾,有鶴止庭隅。”用的也是居住的意思。

(6)停留;逗留。《廣雅·釋詁二》:“止,逗也。”《廣韻·止韻》:“止,留也。”比如《孫子·九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搜神記》:“南陽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則有禍。”

(7)留住;拘留;俘虜。比如《論語·微子》:“(丈人)止子路宿。”老人留子路住宿。又比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樑由靡御韓簡,虢射為右,輅秦伯,將止之。”樑由靡駕韓簡的戰車,虢射作為車右,迎戰秦穆公的戰車,將要俘虜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的秦穆公)

(8)聚集。《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郭象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虛至靜也。”

(9)禁止;阻攔。《左傳·桓公六年》:“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樑止之。”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隨侯將要答應,季樑勸阻。

(10)除滅;醫治。《廣雅·釋詁四》:“止,滅也。”《集韻·止韻》:“止,已也。”《呂氏春秋·制樂》:“無幾何,疾乃止。”高誘注:“止,除也。”沒有多久,文王的疾病就治好了。

(11)減省。《周禮·地官·倉人》:“若谷不足,則止餘法用。”鄭玄注:“止,猶殺也。”孫詒讓《周禮正義》:“止猶殺也者,猶廩人殺邦用之殺,謂減省之也。”

(12)容止,禮貌。《廣雅·釋言》:“止,禮也。”比如《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矣?”請看老鼠還有齒,這個人行為沒有容止,既然行為沒容止,還等什麼不去死?這裡的容止,其實是節止,控制奢欲,使行為合乎禮。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相鼠有齒)

(13)樂器。擊柷(zhù,古代打擊樂器,像方匣子,用木頭做成,奏樂開始時敲打)的槌子。《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郭璞注稱: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柷與止)

(14)用作副詞。相當於“僅”、“只”。比如:止此一家;不止一回;比如唐代柳宗元《黔之驢》:“技止此耳。”

(15)助詞。楊樹達《詞銓》卷五:“止,語末助詞。”《詩經·齊風·南山》:“既曰歸止,曷又懷止?”高亨注:“止,語氣詞。”既然已經嫁為人婦,為啥你還想著他?這裡的止,只是語氣詞,沒有實際意義。

(16)地基。後來寫作“阯”或“址”。王筠的《說文句讀》:“《阜部》‘阯,基也,或作址。’是許以止為阯之古文也。”許慎之所以認為止是下基也,即認為止是阯的古文寫法。比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岰間有頹垣遺構,為玉峰寺廢止。”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石頭擺出的腳丫子形狀)

但正如徐灝所言,許慎並不是這樣解釋的,許慎認為止的本義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說時,認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長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樹的枝椏,下面是根基。這似乎並不正確,後世學者大多從甲骨文文字角度,認可徐灝的說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義講,就是足;腳。後作“趾”。《廣韻·止韻》:“止,足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皆有枕,北止。”鄭玄注稱:“止,足也。”胡培翬《儀禮正義》:“北止,趾向北,首向陽也。”《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稱:“止,足也。”在這些例子裡,止就是足,腳之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止字發展出來很多意義,比如:

(1)至,臨。《字彙·止部》:“止,至也。”比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傳》:“止,至也。”這句詩的大意是,魯侯的大駕已經到達,看那大旗繡著龍紋。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群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國慶假期截止)

(2)停止。如:止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廣韻·止韻》:“止,停也。”如《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

(3)靜止。《字彙·止部》:“止,靜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這是孔子的話:“人沒有在流動的水裡照自己的,而是在靜止的水裡去照。”又比如《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孔穎達《疏》:“止如槁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動也。”

(4)處所;居處。《墨子·非攻下》:“九鼎適止,婦妖宵出。”九鼎遷移處所,女妖夜晚出現。再比如唐代皮日休《靜箴》:“居不必野,唯性之寂;止不必廣,唯心之適。”居處不必山野,只要性情寂靜;居處不必寬廣,只要心態安適(即此心安處是吾鄉)。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

(5)居住。《玉篇·止部》:“止,住也。”《廣韻·止韻》:“止,息也。”比如《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領土遼闊上千裡,人民居住在這裡。又比如辛棄疾《六州歌頭·晨來問疾》:“晨來問疾,有鶴止庭隅。”用的也是居住的意思。

(6)停留;逗留。《廣雅·釋詁二》:“止,逗也。”《廣韻·止韻》:“止,留也。”比如《孫子·九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搜神記》:“南陽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則有禍。”

(7)留住;拘留;俘虜。比如《論語·微子》:“(丈人)止子路宿。”老人留子路住宿。又比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樑由靡御韓簡,虢射為右,輅秦伯,將止之。”樑由靡駕韓簡的戰車,虢射作為車右,迎戰秦穆公的戰車,將要俘虜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的秦穆公)

(8)聚集。《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郭象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虛至靜也。”

(9)禁止;阻攔。《左傳·桓公六年》:“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樑止之。”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隨侯將要答應,季樑勸阻。

(10)除滅;醫治。《廣雅·釋詁四》:“止,滅也。”《集韻·止韻》:“止,已也。”《呂氏春秋·制樂》:“無幾何,疾乃止。”高誘注:“止,除也。”沒有多久,文王的疾病就治好了。

(11)減省。《周禮·地官·倉人》:“若谷不足,則止餘法用。”鄭玄注:“止,猶殺也。”孫詒讓《周禮正義》:“止猶殺也者,猶廩人殺邦用之殺,謂減省之也。”

(12)容止,禮貌。《廣雅·釋言》:“止,禮也。”比如《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矣?”請看老鼠還有齒,這個人行為沒有容止,既然行為沒容止,還等什麼不去死?這裡的容止,其實是節止,控制奢欲,使行為合乎禮。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相鼠有齒)

(13)樂器。擊柷(zhù,古代打擊樂器,像方匣子,用木頭做成,奏樂開始時敲打)的槌子。《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郭璞注稱: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柷與止)

(14)用作副詞。相當於“僅”、“只”。比如:止此一家;不止一回;比如唐代柳宗元《黔之驢》:“技止此耳。”

(15)助詞。楊樹達《詞銓》卷五:“止,語末助詞。”《詩經·齊風·南山》:“既曰歸止,曷又懷止?”高亨注:“止,語氣詞。”既然已經嫁為人婦,為啥你還想著他?這裡的止,只是語氣詞,沒有實際意義。

(16)地基。後來寫作“阯”或“址”。王筠的《說文句讀》:“《阜部》‘阯,基也,或作址。’是許以止為阯之古文也。”許慎之所以認為止是下基也,即認為止是阯的古文寫法。比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岰間有頹垣遺構,為玉峰寺廢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徐霞客像)

(17)通“沚”。水中的小洲。清代朱珔《說文假借義證》:“《水部》‘湜’字下引《詩》‘湜湜其止’,《玉篇》及《集韻》、《類篇》皆作‘止’,此《毛詩》舊本也,《傳》亦用止義。今《詩》作‘沚’,《箋》雲:‘小渚曰沚,喻君子守初如沚然不動搖。’則以止為沚之省借矣。“

(18)通“之”。這個用法我們在篆刻中經常遇到。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古止與之通。”有兩個用法:其一,作指示代詞。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九:“止猶之也,作指事之詞也。《詩·車轄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釋文雲:‘仰止本或作仰之。’……宋本《史記·孔子世家贊》引《詩》‘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三王世家》雲:”高山仰之,景行響之。‘是‘止’與‘之’古通用,故‘止’可訓‘之’。”其二:往。《荀子·不苟》:“見由則恭而止,見閉則敬而齊。”

(19)通“豸”。無腳的蟲。《莊子·在宥》:“禍及止蟲。”俞樾《平議》:“止蟲即豸蟲也。”

此外,止還是姓氏。《潛夫論·志氏姓》:“止氏、朝氏……皆子姓也。”明代楊慎《希姓錄》卷三:“止氏,微子之後。”

止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4課,只講一個漢字,即《說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漢字“止”。“止”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現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與腳或走路有關係。“止”字詳解如下:

止。讀zh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灝的《說文注箋》稱:“凡從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形多略不過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發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裡,或寫實,或勾出輪廓,就是腳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腳丫子,上半部是腳趾頭,下半部是腳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這個構字概念跟“手”的構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義是足,引申指腳趾,當“止”字當作“停止”講以後,又造了形聲字“趾”和作為腳的“止”區分。這種現象,語言學界稱之為“本字後出”。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石頭擺出的腳丫子形狀)

但正如徐灝所言,許慎並不是這樣解釋的,許慎認為止的本義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說時,認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長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樹的枝椏,下面是根基。這似乎並不正確,後世學者大多從甲骨文文字角度,認可徐灝的說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義講,就是足;腳。後作“趾”。《廣韻·止韻》:“止,足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皆有枕,北止。”鄭玄注稱:“止,足也。”胡培翬《儀禮正義》:“北止,趾向北,首向陽也。”《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稱:“止,足也。”在這些例子裡,止就是足,腳之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止字發展出來很多意義,比如:

(1)至,臨。《字彙·止部》:“止,至也。”比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傳》:“止,至也。”這句詩的大意是,魯侯的大駕已經到達,看那大旗繡著龍紋。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群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國慶假期截止)

(2)停止。如:止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廣韻·止韻》:“止,停也。”如《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

(3)靜止。《字彙·止部》:“止,靜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這是孔子的話:“人沒有在流動的水裡照自己的,而是在靜止的水裡去照。”又比如《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孔穎達《疏》:“止如槁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動也。”

(4)處所;居處。《墨子·非攻下》:“九鼎適止,婦妖宵出。”九鼎遷移處所,女妖夜晚出現。再比如唐代皮日休《靜箴》:“居不必野,唯性之寂;止不必廣,唯心之適。”居處不必山野,只要性情寂靜;居處不必寬廣,只要心態安適(即此心安處是吾鄉)。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

(5)居住。《玉篇·止部》:“止,住也。”《廣韻·止韻》:“止,息也。”比如《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領土遼闊上千裡,人民居住在這裡。又比如辛棄疾《六州歌頭·晨來問疾》:“晨來問疾,有鶴止庭隅。”用的也是居住的意思。

(6)停留;逗留。《廣雅·釋詁二》:“止,逗也。”《廣韻·止韻》:“止,留也。”比如《孫子·九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搜神記》:“南陽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則有禍。”

(7)留住;拘留;俘虜。比如《論語·微子》:“(丈人)止子路宿。”老人留子路住宿。又比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樑由靡御韓簡,虢射為右,輅秦伯,將止之。”樑由靡駕韓簡的戰車,虢射作為車右,迎戰秦穆公的戰車,將要俘虜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的秦穆公)

(8)聚集。《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郭象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虛至靜也。”

(9)禁止;阻攔。《左傳·桓公六年》:“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樑止之。”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隨侯將要答應,季樑勸阻。

(10)除滅;醫治。《廣雅·釋詁四》:“止,滅也。”《集韻·止韻》:“止,已也。”《呂氏春秋·制樂》:“無幾何,疾乃止。”高誘注:“止,除也。”沒有多久,文王的疾病就治好了。

(11)減省。《周禮·地官·倉人》:“若谷不足,則止餘法用。”鄭玄注:“止,猶殺也。”孫詒讓《周禮正義》:“止猶殺也者,猶廩人殺邦用之殺,謂減省之也。”

(12)容止,禮貌。《廣雅·釋言》:“止,禮也。”比如《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矣?”請看老鼠還有齒,這個人行為沒有容止,既然行為沒容止,還等什麼不去死?這裡的容止,其實是節止,控制奢欲,使行為合乎禮。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相鼠有齒)

(13)樂器。擊柷(zhù,古代打擊樂器,像方匣子,用木頭做成,奏樂開始時敲打)的槌子。《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郭璞注稱: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柷與止)

(14)用作副詞。相當於“僅”、“只”。比如:止此一家;不止一回;比如唐代柳宗元《黔之驢》:“技止此耳。”

(15)助詞。楊樹達《詞銓》卷五:“止,語末助詞。”《詩經·齊風·南山》:“既曰歸止,曷又懷止?”高亨注:“止,語氣詞。”既然已經嫁為人婦,為啥你還想著他?這裡的止,只是語氣詞,沒有實際意義。

(16)地基。後來寫作“阯”或“址”。王筠的《說文句讀》:“《阜部》‘阯,基也,或作址。’是許以止為阯之古文也。”許慎之所以認為止是下基也,即認為止是阯的古文寫法。比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岰間有頹垣遺構,為玉峰寺廢止。”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徐霞客像)

(17)通“沚”。水中的小洲。清代朱珔《說文假借義證》:“《水部》‘湜’字下引《詩》‘湜湜其止’,《玉篇》及《集韻》、《類篇》皆作‘止’,此《毛詩》舊本也,《傳》亦用止義。今《詩》作‘沚’,《箋》雲:‘小渚曰沚,喻君子守初如沚然不動搖。’則以止為沚之省借矣。“

(18)通“之”。這個用法我們在篆刻中經常遇到。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古止與之通。”有兩個用法:其一,作指示代詞。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九:“止猶之也,作指事之詞也。《詩·車轄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釋文雲:‘仰止本或作仰之。’……宋本《史記·孔子世家贊》引《詩》‘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三王世家》雲:”高山仰之,景行響之。‘是‘止’與‘之’古通用,故‘止’可訓‘之’。”其二:往。《荀子·不苟》:“見由則恭而止,見閉則敬而齊。”

(19)通“豸”。無腳的蟲。《莊子·在宥》:“禍及止蟲。”俞樾《平議》:“止蟲即豸蟲也。”

此外,止還是姓氏。《潛夫論·志氏姓》:“止氏、朝氏……皆子姓也。”明代楊慎《希姓錄》卷三:“止氏,微子之後。”

止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詩經》:“相鼠有齒,人而無止”,“止”是什麼意思?

(止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14,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