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明五千年,詩詞歌賦浩如煙海,單單一箇中秋、一輪皎月,便引無數文人為之欣喜、為之憂鬱、為之暢想……中秋佳節,在他們的筆下流光溢彩,在源遠流長的古詩詞中熠熠生輝。

中秋的月亮最圓,南宋陳著在詩中指出“中秋佳月最端圓”;中秋的月亮最美,北宋書法家米芾登樓看到“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明代徐有貞的《中秋月》渲染出一幅世人皆好團圓的洋洋喜氣。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中秋之夜,詩聖杜甫獨自遙居長安,他最為牽掛的還是遠在故鄉的妻兒,一首《月夜》成了中秋詩歌中最具親情的經典之作。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清代才子黃景仁少年時曾與表妹情投意合,惜乎,這段愛情只有美麗的開始,沒有圓滿的結局。多年後的一箇中秋月圓之夜,伊人近在咫尺,卻遙若天邊星辰,怎不令人肝腸寸斷?全詩瀰漫著一股“月圓人不圓”的哀傷悽婉。

一代名相張九齡遭奸臣排斥,貶謫異鄉,中秋之夜,他獨自望著蒼茫大海,一輪明月緩緩升起,不由脫口而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詩人雖身處逆境,心裡卻常殷切思念著遠方的親友,末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結得真摯動情、餘韻嫋嫋,既然相思不能相見,那麼,就期待夢中相會吧。這種豁達的心態也真真稱得上宰相胸襟了。這首《望月懷遠》一掃初唐綺靡詩風,開拓了中秋詩詞境界,他筆下之月不再是“山高月小”,亦非當空皓月,而是海上之月,撲面而來乃是宏闊的意境,可謂前無古人。

中秋良辰,南宋詞人張孝祥乘一葉扁舟,途徑洞庭,看到“玉鑑瓊田三萬頃”“素月分輝,明河共影”,心境大開,突發奇想以江水為酒,用北斗當杯,邀請星辰萬象作客入席,陪伴他縱情豪飲,一邊敲舷打拍,一邊長嘯狂歌。於是,揮毫寫下了堪稱史上最為壯闊最具豪情的中秋詞《念奴嬌·過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英雄詞人辛棄疾一首《太常引》更是浪漫瑰麗、飄然出塵,“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棄疾幻想著自己乘著秋風翱翔於萬里長空,直奔嫦娥居住的廣寒宮,他更想砍掉月宮裡的桂花樹,讓清澈的月光普照大地,灑滿人間,老英雄一生都以抗金恢復中原為己任,可現實的殘酷使他白頭無功業,摧心裂肝問道:“被白髮欺人奈何?”面對中秋皎月,他展開了幻想的翅膀,希翼掃蕩黑暗,將光明和太平帶給人間。這是一首獨特具有浪漫主義和神話色彩的中秋詞章。

最後說一下中秋詩詞的壓軸大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它的影響力之大,傳唱範圍之廣,從古至今,在所有中秋詩詞中無出其右。宋神宗熙寧九年,蘇東坡貶謫密州,時值中秋,他思念七年沒有見過面的胞弟,醉酒揮毫,一首千古絕唱橫空出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詞,寫得太好,傳得太快,一不小心傳到皇帝耳朵裡,當皇帝讀到“高處不勝寒”,大為感動,嘆道:蘇軾心裡有君父!心一軟,就把蘇東坡從苦寒之地調任到京都附近。此詞之所以傳誦不衰、獨擅勝場,除了奇拔的構思、浪漫的色彩、空靈的意境,更難能可貴的是蘇東坡雖身處逆境,卻有一種超然豁達的樂觀精神。故後人評:“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來源:畢節日報 作者:申功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