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裡,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裡遇到這麼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裡,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裡遇到這麼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對食物的鏡頭,處理得相當誘人。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蜆子的兩處鏡頭,甚至給了我在看《舌尖》的錯覺,總覺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動。

優點的確有,但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是導演講故事的慾望太強,食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驚豔的食物鏡頭屈指可數。

而且外景也切得過多,留給食堂的鏡頭反而少了。

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愛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與夜》,好像也沒啥毛病。《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沒學到位。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裡,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裡遇到這麼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對食物的鏡頭,處理得相當誘人。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蜆子的兩處鏡頭,甚至給了我在看《舌尖》的錯覺,總覺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動。

優點的確有,但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是導演講故事的慾望太強,食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驚豔的食物鏡頭屈指可數。

而且外景也切得過多,留給食堂的鏡頭反而少了。

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愛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與夜》,好像也沒啥毛病。《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沒學到位。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看故事本身,其實沿用的都是劇裡原來的故事,尤其鄧超和焦俊豔的那個故事,基本照搬了第一季的第二集。

每個故事本身都沒啥問題,但在整體的編排上卻很成問題。

日本也拍過兩部《深夜食堂》電影,雖然也是由幾個小故事串聯成的,但第一部有救助少女的主線,第二部的所有故事都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所以這兩部電影都是散而不亂的。

梁家輝拍的這版《深夜食堂》,幾個故事都沒有明顯的聯繫,主題上也不相通,就像一組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的排比句,很難給人情感上的衝擊,感動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裡,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裡遇到這麼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對食物的鏡頭,處理得相當誘人。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蜆子的兩處鏡頭,甚至給了我在看《舌尖》的錯覺,總覺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動。

優點的確有,但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是導演講故事的慾望太強,食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驚豔的食物鏡頭屈指可數。

而且外景也切得過多,留給食堂的鏡頭反而少了。

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愛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與夜》,好像也沒啥毛病。《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沒學到位。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看故事本身,其實沿用的都是劇裡原來的故事,尤其鄧超和焦俊豔的那個故事,基本照搬了第一季的第二集。

每個故事本身都沒啥問題,但在整體的編排上卻很成問題。

日本也拍過兩部《深夜食堂》電影,雖然也是由幾個小故事串聯成的,但第一部有救助少女的主線,第二部的所有故事都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所以這兩部電影都是散而不亂的。

梁家輝拍的這版《深夜食堂》,幾個故事都沒有明顯的聯繫,主題上也不相通,就像一組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的排比句,很難給人情感上的衝擊,感動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第二個缺點就是演員的表現,實在是很難讓人滿意。整場電影我覺得演技最好的,不是梁家輝鄧超蔣雯麗,而是那個只出現了一次的小男孩。

他演的是童年時的開源(成年版開源由楊祐寧飾演),開源的媽媽蓮嬸被丈夫拋棄之後,帶著開源到海邊想要投海,但兒子的一句"我餓了"打消了她輕生的想法,於是帶著兒子去吃了一盤炒蜆子。

面對熱氣騰騰的炒蜆子,小男孩忍著燙抓起蜆子,一口一口地吮進嘴裡,甚至顧不上旁邊的媽媽。這種演繹才是真切自然能打動人的。

我承認,《深夜食堂》對演員的要求還是挺高的,既要準備地傳達出感情,又要把食物的美味表現出來。不過好幾個演員只是很機械地在表演吃飯,儘管食物很誘人,但演員的演繹根本沒饞到我。

《白鹿原》裡張嘉譯吃油潑面,《長安十二時辰》裡雷佳音吃水盆羊肉、火晶柿子,都很饞人,沒那份饞人怎麼能叫《深夜食堂》,怎麼把食物的幸福感傳遞給觀眾?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裡,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裡遇到這麼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對食物的鏡頭,處理得相當誘人。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蜆子的兩處鏡頭,甚至給了我在看《舌尖》的錯覺,總覺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動。

優點的確有,但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是導演講故事的慾望太強,食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驚豔的食物鏡頭屈指可數。

而且外景也切得過多,留給食堂的鏡頭反而少了。

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愛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與夜》,好像也沒啥毛病。《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沒學到位。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看故事本身,其實沿用的都是劇裡原來的故事,尤其鄧超和焦俊豔的那個故事,基本照搬了第一季的第二集。

每個故事本身都沒啥問題,但在整體的編排上卻很成問題。

日本也拍過兩部《深夜食堂》電影,雖然也是由幾個小故事串聯成的,但第一部有救助少女的主線,第二部的所有故事都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所以這兩部電影都是散而不亂的。

梁家輝拍的這版《深夜食堂》,幾個故事都沒有明顯的聯繫,主題上也不相通,就像一組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的排比句,很難給人情感上的衝擊,感動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第二個缺點就是演員的表現,實在是很難讓人滿意。整場電影我覺得演技最好的,不是梁家輝鄧超蔣雯麗,而是那個只出現了一次的小男孩。

他演的是童年時的開源(成年版開源由楊祐寧飾演),開源的媽媽蓮嬸被丈夫拋棄之後,帶著開源到海邊想要投海,但兒子的一句"我餓了"打消了她輕生的想法,於是帶著兒子去吃了一盤炒蜆子。

面對熱氣騰騰的炒蜆子,小男孩忍著燙抓起蜆子,一口一口地吮進嘴裡,甚至顧不上旁邊的媽媽。這種演繹才是真切自然能打動人的。

我承認,《深夜食堂》對演員的要求還是挺高的,既要準備地傳達出感情,又要把食物的美味表現出來。不過好幾個演員只是很機械地在表演吃飯,儘管食物很誘人,但演員的演繹根本沒饞到我。

《白鹿原》裡張嘉譯吃油潑面,《長安十二時辰》裡雷佳音吃水盆羊肉、火晶柿子,都很饞人,沒那份饞人怎麼能叫《深夜食堂》,怎麼把食物的幸福感傳遞給觀眾?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不過其實我覺得《深夜食堂》最大的問題,不是演員和故事,而是沒想明白:

"深夜食堂"真的適合中國嗎?

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形式上來看,在中國,夜裡沒有繁盛的風俗業,當然也不會有深夜食堂這樣的居酒屋文化。不少非一二線的城市,到不了十二點,就已經漆黑一片了。

有些城市,別說深夜食堂了,可能連酒吧、24小時的便利店都沒有。但每座城市深夜裡一定都有的,是一座又一座夜宵攤。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裡,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裡遇到這麼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對食物的鏡頭,處理得相當誘人。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蜆子的兩處鏡頭,甚至給了我在看《舌尖》的錯覺,總覺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動。

優點的確有,但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是導演講故事的慾望太強,食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驚豔的食物鏡頭屈指可數。

而且外景也切得過多,留給食堂的鏡頭反而少了。

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愛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與夜》,好像也沒啥毛病。《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沒學到位。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看故事本身,其實沿用的都是劇裡原來的故事,尤其鄧超和焦俊豔的那個故事,基本照搬了第一季的第二集。

每個故事本身都沒啥問題,但在整體的編排上卻很成問題。

日本也拍過兩部《深夜食堂》電影,雖然也是由幾個小故事串聯成的,但第一部有救助少女的主線,第二部的所有故事都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所以這兩部電影都是散而不亂的。

梁家輝拍的這版《深夜食堂》,幾個故事都沒有明顯的聯繫,主題上也不相通,就像一組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的排比句,很難給人情感上的衝擊,感動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第二個缺點就是演員的表現,實在是很難讓人滿意。整場電影我覺得演技最好的,不是梁家輝鄧超蔣雯麗,而是那個只出現了一次的小男孩。

他演的是童年時的開源(成年版開源由楊祐寧飾演),開源的媽媽蓮嬸被丈夫拋棄之後,帶著開源到海邊想要投海,但兒子的一句"我餓了"打消了她輕生的想法,於是帶著兒子去吃了一盤炒蜆子。

面對熱氣騰騰的炒蜆子,小男孩忍著燙抓起蜆子,一口一口地吮進嘴裡,甚至顧不上旁邊的媽媽。這種演繹才是真切自然能打動人的。

我承認,《深夜食堂》對演員的要求還是挺高的,既要準備地傳達出感情,又要把食物的美味表現出來。不過好幾個演員只是很機械地在表演吃飯,儘管食物很誘人,但演員的演繹根本沒饞到我。

《白鹿原》裡張嘉譯吃油潑面,《長安十二時辰》裡雷佳音吃水盆羊肉、火晶柿子,都很饞人,沒那份饞人怎麼能叫《深夜食堂》,怎麼把食物的幸福感傳遞給觀眾?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不過其實我覺得《深夜食堂》最大的問題,不是演員和故事,而是沒想明白:

"深夜食堂"真的適合中國嗎?

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形式上來看,在中國,夜裡沒有繁盛的風俗業,當然也不會有深夜食堂這樣的居酒屋文化。不少非一二線的城市,到不了十二點,就已經漆黑一片了。

有些城市,別說深夜食堂了,可能連酒吧、24小時的便利店都沒有。但每座城市深夜裡一定都有的,是一座又一座夜宵攤。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夜宵攤不像深夜食堂那樣,一人獨食,靜靜的療愈靈魂,而是幾個人推杯換盞,滿嘴油花子,幾杯酒下肚,不是笑了就是哭了。儘管聽著不怎麼高大上,但不得不承認,這種粗獷原始的夜生活,要比日式的精緻更加容易讓國人接受。

難怪很多人在看《人生一串》的時候由衷感嘆,這才是中國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好歸好,但和中國的夜宵文化始終是背道而馳的,導演演員再怎麼變,始終傳達不出那份好吃與感動。

說實話,梁家輝要是沉下心來做一個香港大排檔的故事,會比《深夜食堂》更加動人。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裡,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裡遇到這麼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對食物的鏡頭,處理得相當誘人。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蜆子的兩處鏡頭,甚至給了我在看《舌尖》的錯覺,總覺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動。

優點的確有,但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是導演講故事的慾望太強,食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驚豔的食物鏡頭屈指可數。

而且外景也切得過多,留給食堂的鏡頭反而少了。

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愛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與夜》,好像也沒啥毛病。《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沒學到位。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看故事本身,其實沿用的都是劇裡原來的故事,尤其鄧超和焦俊豔的那個故事,基本照搬了第一季的第二集。

每個故事本身都沒啥問題,但在整體的編排上卻很成問題。

日本也拍過兩部《深夜食堂》電影,雖然也是由幾個小故事串聯成的,但第一部有救助少女的主線,第二部的所有故事都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所以這兩部電影都是散而不亂的。

梁家輝拍的這版《深夜食堂》,幾個故事都沒有明顯的聯繫,主題上也不相通,就像一組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的排比句,很難給人情感上的衝擊,感動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第二個缺點就是演員的表現,實在是很難讓人滿意。整場電影我覺得演技最好的,不是梁家輝鄧超蔣雯麗,而是那個只出現了一次的小男孩。

他演的是童年時的開源(成年版開源由楊祐寧飾演),開源的媽媽蓮嬸被丈夫拋棄之後,帶著開源到海邊想要投海,但兒子的一句"我餓了"打消了她輕生的想法,於是帶著兒子去吃了一盤炒蜆子。

面對熱氣騰騰的炒蜆子,小男孩忍著燙抓起蜆子,一口一口地吮進嘴裡,甚至顧不上旁邊的媽媽。這種演繹才是真切自然能打動人的。

我承認,《深夜食堂》對演員的要求還是挺高的,既要準備地傳達出感情,又要把食物的美味表現出來。不過好幾個演員只是很機械地在表演吃飯,儘管食物很誘人,但演員的演繹根本沒饞到我。

《白鹿原》裡張嘉譯吃油潑面,《長安十二時辰》裡雷佳音吃水盆羊肉、火晶柿子,都很饞人,沒那份饞人怎麼能叫《深夜食堂》,怎麼把食物的幸福感傳遞給觀眾?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不過其實我覺得《深夜食堂》最大的問題,不是演員和故事,而是沒想明白:

"深夜食堂"真的適合中國嗎?

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形式上來看,在中國,夜裡沒有繁盛的風俗業,當然也不會有深夜食堂這樣的居酒屋文化。不少非一二線的城市,到不了十二點,就已經漆黑一片了。

有些城市,別說深夜食堂了,可能連酒吧、24小時的便利店都沒有。但每座城市深夜裡一定都有的,是一座又一座夜宵攤。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夜宵攤不像深夜食堂那樣,一人獨食,靜靜的療愈靈魂,而是幾個人推杯換盞,滿嘴油花子,幾杯酒下肚,不是笑了就是哭了。儘管聽著不怎麼高大上,但不得不承認,這種粗獷原始的夜生活,要比日式的精緻更加容易讓國人接受。

難怪很多人在看《人生一串》的時候由衷感嘆,這才是中國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好歸好,但和中國的夜宵文化始終是背道而馳的,導演演員再怎麼變,始終傳達不出那份好吃與感動。

說實話,梁家輝要是沉下心來做一個香港大排檔的故事,會比《深夜食堂》更加動人。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深夜食堂雖然療愈,但和中國人的心還是連不到一塊去。

《深夜食堂》最常見的,就是和老闆素昧平生的客人聞香而來,幾口飯下肚,就開始和老闆訴人生談理想。

這種陌生人之間的溫情,看著是挺讓人羨慕的,但真不適合中國人。

能讓中國人深夜走出家門的,除了餓和饞,更多的是一肚子憋屈。對中年男人來說,工作的壓力未必能和老婆聊。而在外打拼的兒女,辛酸苦楚也不想對父母講。深陷情網的痴男怨女,滿腹牢騷也不能說給對方。

不過苦水不是見誰都能倒,大家肯定更願意找上三五好友,也不拘吃點什麼,反正最後哭了醉了,就行了。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裡,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裡遇到這麼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對食物的鏡頭,處理得相當誘人。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蜆子的兩處鏡頭,甚至給了我在看《舌尖》的錯覺,總覺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動。

優點的確有,但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是導演講故事的慾望太強,食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驚豔的食物鏡頭屈指可數。

而且外景也切得過多,留給食堂的鏡頭反而少了。

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愛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與夜》,好像也沒啥毛病。《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沒學到位。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看故事本身,其實沿用的都是劇裡原來的故事,尤其鄧超和焦俊豔的那個故事,基本照搬了第一季的第二集。

每個故事本身都沒啥問題,但在整體的編排上卻很成問題。

日本也拍過兩部《深夜食堂》電影,雖然也是由幾個小故事串聯成的,但第一部有救助少女的主線,第二部的所有故事都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所以這兩部電影都是散而不亂的。

梁家輝拍的這版《深夜食堂》,幾個故事都沒有明顯的聯繫,主題上也不相通,就像一組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的排比句,很難給人情感上的衝擊,感動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第二個缺點就是演員的表現,實在是很難讓人滿意。整場電影我覺得演技最好的,不是梁家輝鄧超蔣雯麗,而是那個只出現了一次的小男孩。

他演的是童年時的開源(成年版開源由楊祐寧飾演),開源的媽媽蓮嬸被丈夫拋棄之後,帶著開源到海邊想要投海,但兒子的一句"我餓了"打消了她輕生的想法,於是帶著兒子去吃了一盤炒蜆子。

面對熱氣騰騰的炒蜆子,小男孩忍著燙抓起蜆子,一口一口地吮進嘴裡,甚至顧不上旁邊的媽媽。這種演繹才是真切自然能打動人的。

我承認,《深夜食堂》對演員的要求還是挺高的,既要準備地傳達出感情,又要把食物的美味表現出來。不過好幾個演員只是很機械地在表演吃飯,儘管食物很誘人,但演員的演繹根本沒饞到我。

《白鹿原》裡張嘉譯吃油潑面,《長安十二時辰》裡雷佳音吃水盆羊肉、火晶柿子,都很饞人,沒那份饞人怎麼能叫《深夜食堂》,怎麼把食物的幸福感傳遞給觀眾?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不過其實我覺得《深夜食堂》最大的問題,不是演員和故事,而是沒想明白:

"深夜食堂"真的適合中國嗎?

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形式上來看,在中國,夜裡沒有繁盛的風俗業,當然也不會有深夜食堂這樣的居酒屋文化。不少非一二線的城市,到不了十二點,就已經漆黑一片了。

有些城市,別說深夜食堂了,可能連酒吧、24小時的便利店都沒有。但每座城市深夜裡一定都有的,是一座又一座夜宵攤。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夜宵攤不像深夜食堂那樣,一人獨食,靜靜的療愈靈魂,而是幾個人推杯換盞,滿嘴油花子,幾杯酒下肚,不是笑了就是哭了。儘管聽著不怎麼高大上,但不得不承認,這種粗獷原始的夜生活,要比日式的精緻更加容易讓國人接受。

難怪很多人在看《人生一串》的時候由衷感嘆,這才是中國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好歸好,但和中國的夜宵文化始終是背道而馳的,導演演員再怎麼變,始終傳達不出那份好吃與感動。

說實話,梁家輝要是沉下心來做一個香港大排檔的故事,會比《深夜食堂》更加動人。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深夜食堂雖然療愈,但和中國人的心還是連不到一塊去。

《深夜食堂》最常見的,就是和老闆素昧平生的客人聞香而來,幾口飯下肚,就開始和老闆訴人生談理想。

這種陌生人之間的溫情,看著是挺讓人羨慕的,但真不適合中國人。

能讓中國人深夜走出家門的,除了餓和饞,更多的是一肚子憋屈。對中年男人來說,工作的壓力未必能和老婆聊。而在外打拼的兒女,辛酸苦楚也不想對父母講。深陷情網的痴男怨女,滿腹牢騷也不能說給對方。

不過苦水不是見誰都能倒,大家肯定更願意找上三五好友,也不拘吃點什麼,反正最後哭了醉了,就行了。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真要讓你對著陌生人,你真的能說得出口嗎?他的安慰又真的能說到你心坎裡嗎?

這也是《深夜食堂》水土不服的另一大原因。

前一次黃磊的《深夜食堂》2.8分,這一次梁家輝版的5.6,當然有著導演演員方方面面的問題。

"

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我剛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部著名的IP電影。

據說看這個IP有兩大後遺症,一是容易看餓,二是可能會看哭。

大家應該猜到了,我說就是電影版《深夜食堂》。不知道為啥,我既沒看哭也沒有看餓,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兩部衍生的電影,以療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獲了成千上萬文藝青年和夜貓子的心。

梁家輝這次嘗試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豆瓣2.8分的黃磊版《深夜食堂》。

這部電影版,比起黃磊的電視劇版,當然要出色不少。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首先作為一部從外國改編而來的電影,這部《深夜食堂》還算挺接地氣的。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裡,的確有著很多夜歸人。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裡遇到這麼一間食堂,一定不會覺得突兀。

出現的食物也看得出來挺用心地改動過,沒有鬧出老壇酸菜面那種笑話,而是換成了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吃,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對食物的鏡頭,處理得相當誘人。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蜆子的兩處鏡頭,甚至給了我在看《舌尖》的錯覺,總覺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動。

優點的確有,但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是導演講故事的慾望太強,食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驚豔的食物鏡頭屈指可數。

而且外景也切得過多,留給食堂的鏡頭反而少了。

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愛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與夜》,好像也沒啥毛病。《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沒學到位。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看故事本身,其實沿用的都是劇裡原來的故事,尤其鄧超和焦俊豔的那個故事,基本照搬了第一季的第二集。

每個故事本身都沒啥問題,但在整體的編排上卻很成問題。

日本也拍過兩部《深夜食堂》電影,雖然也是由幾個小故事串聯成的,但第一部有救助少女的主線,第二部的所有故事都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所以這兩部電影都是散而不亂的。

梁家輝拍的這版《深夜食堂》,幾個故事都沒有明顯的聯繫,主題上也不相通,就像一組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的排比句,很難給人情感上的衝擊,感動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第二個缺點就是演員的表現,實在是很難讓人滿意。整場電影我覺得演技最好的,不是梁家輝鄧超蔣雯麗,而是那個只出現了一次的小男孩。

他演的是童年時的開源(成年版開源由楊祐寧飾演),開源的媽媽蓮嬸被丈夫拋棄之後,帶著開源到海邊想要投海,但兒子的一句"我餓了"打消了她輕生的想法,於是帶著兒子去吃了一盤炒蜆子。

面對熱氣騰騰的炒蜆子,小男孩忍著燙抓起蜆子,一口一口地吮進嘴裡,甚至顧不上旁邊的媽媽。這種演繹才是真切自然能打動人的。

我承認,《深夜食堂》對演員的要求還是挺高的,既要準備地傳達出感情,又要把食物的美味表現出來。不過好幾個演員只是很機械地在表演吃飯,儘管食物很誘人,但演員的演繹根本沒饞到我。

《白鹿原》裡張嘉譯吃油潑面,《長安十二時辰》裡雷佳音吃水盆羊肉、火晶柿子,都很饞人,沒那份饞人怎麼能叫《深夜食堂》,怎麼把食物的幸福感傳遞給觀眾?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不過其實我覺得《深夜食堂》最大的問題,不是演員和故事,而是沒想明白:

"深夜食堂"真的適合中國嗎?

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形式上來看,在中國,夜裡沒有繁盛的風俗業,當然也不會有深夜食堂這樣的居酒屋文化。不少非一二線的城市,到不了十二點,就已經漆黑一片了。

有些城市,別說深夜食堂了,可能連酒吧、24小時的便利店都沒有。但每座城市深夜裡一定都有的,是一座又一座夜宵攤。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夜宵攤不像深夜食堂那樣,一人獨食,靜靜的療愈靈魂,而是幾個人推杯換盞,滿嘴油花子,幾杯酒下肚,不是笑了就是哭了。儘管聽著不怎麼高大上,但不得不承認,這種粗獷原始的夜生活,要比日式的精緻更加容易讓國人接受。

難怪很多人在看《人生一串》的時候由衷感嘆,這才是中國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好歸好,但和中國的夜宵文化始終是背道而馳的,導演演員再怎麼變,始終傳達不出那份好吃與感動。

說實話,梁家輝要是沉下心來做一個香港大排檔的故事,會比《深夜食堂》更加動人。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再就是深夜食堂雖然療愈,但和中國人的心還是連不到一塊去。

《深夜食堂》最常見的,就是和老闆素昧平生的客人聞香而來,幾口飯下肚,就開始和老闆訴人生談理想。

這種陌生人之間的溫情,看著是挺讓人羨慕的,但真不適合中國人。

能讓中國人深夜走出家門的,除了餓和饞,更多的是一肚子憋屈。對中年男人來說,工作的壓力未必能和老婆聊。而在外打拼的兒女,辛酸苦楚也不想對父母講。深陷情網的痴男怨女,滿腹牢騷也不能說給對方。

不過苦水不是見誰都能倒,大家肯定更願意找上三五好友,也不拘吃點什麼,反正最後哭了醉了,就行了。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真要讓你對著陌生人,你真的能說得出口嗎?他的安慰又真的能說到你心坎裡嗎?

這也是《深夜食堂》水土不服的另一大原因。

前一次黃磊的《深夜食堂》2.8分,這一次梁家輝版的5.6,當然有著導演演員方方面面的問題。

翻拍還是少乾點,影帝也救不了撲街

但我認為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深夜食堂》壓根就不適合中國。中國人的深夜食堂,始終是那些個蒼蠅館子、餛飩車子、燒烤攤子。

我相信,在每個深夜裡,在咱們的大地上,都有成百上千個和《深夜食堂》一樣精彩的故事。要是導演們都死盯著《深夜食堂》不放,卻不願意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那就太可悲了。

我期待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深夜食堂》。

今天就說到這裡吧,拜了個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