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迎難而上打通發展新路 精心培育創新之花'

"

遼寧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四個著力”“三個推進”,迎難而上、砥礪奮進,遼寧振興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把“一帶五基地”作為抓手

今年5月,位於大連長興島的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這一全球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技術工藝最複雜、加工流程最長的重大石油煉化項目順利投產,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對遼寧省石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來長遠提升作用。

近期,遼寧在裝備製造、石化、電子信息等領域的產業升級、結構調整亮點紛呈。恆力石化、遼陽石化改造等項目建成投產,華晨寶馬又在瀋陽新建了第三工廠……2018年,遼寧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8%,增速居於全國第3位。

為解決“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難以適應市場變化”這一結構性問題,遼寧把“一帶五基地”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一帶”就是東北地區成為全國的重要經濟支撐帶。“五基地”是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

為將這5個基地建設全面抓好、系統抓好,遼寧堅持從供給側發力,瞄準需求,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著力構建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遼寧還專門制定實施《關於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工業領域全面落實工業8大門類產業發展政策。

以“一帶五基地”建設推動遼寧高質量發展,實現遼寧全面振興。工業是遼寧的脊樑,今年以來,遼寧工業領域“調結構”成效明顯,前5個月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5%,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3.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40.1%。

在工業領域調結構穩步推進的同時,遼寧還積極推進服務業和農業領域的結構調整。全省大力發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務、總部經濟等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提高醫療健康、育幼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遼寧還通過深入調整種植結構,做大做強設施農業,做新做精水果產業,做特做亮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

前所未有地重視創新

今年起,遼寧省啟動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計劃在5年內圍繞全省重點產業領域組織實施100個以上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開發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品,引進和培養一批科技和管理高端人才,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和品牌產業。目前,遼寧這一科技重大專項正式對外發布申報指南,經過評審程序,首批已經立項39個項目。

如今,創新工作在遼寧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入手,遼寧專門出臺科技強省實施意見,推動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並促進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使用權”下放科研單位,激發創新積極性。

“創新工作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遼寧的創新基礎和實力雄厚,我們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把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遼寧省相關負責人說。

在推出一系列優化創新環境舉措的同時,遼寧還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2018年,遼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438.2億元。遼寧還設立百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建設“雙創”基地、扶持企業發展。

遼寧省相關負責人表示,百億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對於遼寧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但遼寧還是堅決要在科技創新上加大投入。有投入就有回報,去年,遼寧攻克關鍵核心技術55項,有22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5.5%。

在加快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方面,遼寧推行了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試點,調動了成果提供方、承接方、科技服務機構的積極性。2018年,遼寧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達到53.8%,技術市場成交額增長20%。

遼寧還積極引進創新人才,實施“人才服務全面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和“興遼英才計劃”,為人才開醫療、教育、住房便利之門,提供幹事創業舞臺。2018年,遼寧共引進高層次人才2516名。

瀋陽精心培育創新之花

擁有1000多家創新企業的瀋陽國際軟件園,有3萬多名員工在此就職。為啥這裡創業氛圍這麼紅火?這裡不僅有東北科技大市場等技術交易平臺,還有企業最渴盼的融資平臺——盛京基金小鎮,各類公募、私募基金補上了融資短板。2018年,這裡被評為中國最具活力軟件園。

“企業缺啥,我們就補啥。軟件園尤其注重對企業後期的加速培育發展提供配套支持。”瀋陽國際軟件園孵化器董事總經理孫晟晗說,孵化器目前正在從資金、人才、市場、技術和載體5個維度為企業提供服務。

創新驅動成為瀋陽老工業基地的活力之源。瀋陽市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激勵政策,推行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分配權“三權改革”,極大激發了科技人才的創新熱情;推行的“人才新政”,大力吸引國內外科技人才來瀋陽創新創業。

以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載體,瀋陽打通科技與經濟的連接通道,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高校院所大協作的產業鏈、創新鏈與政策鏈協同新模式。針對全市科技型企業數量偏少、規模偏小等問題,瀋陽市積極探索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發展新模式,通過簡化流程優化服務、集成多元創新要素等舉措,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去年,瀋陽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1400餘家;目前,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值佔比已達到24.8%。

營商環境的顯著改善也成為瀋陽一大創新成果。通過率先推行規劃預許可、施工預許可制度,瀋陽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5個工作日。群眾反映的10類“辦事難”也逐一整改。今年,瀋陽引進、落地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正是悉心培育的創新之花引來了投資蝴蝶,增強了企業家持續投資的決心和信心。

信心不斷匯聚,資本聞風而動。今年以來,瀋陽市億元以上新簽約項目372個,同比增長24%;新落地項目250個,同比增長93.8%。騰訊公司、恆大集團、華潤集團等一批百億元、千億元的重大項目紛紛落戶瀋陽。這些企業巨頭攜帶新佈局、新業態、新動能,與轉型升級中的新瀋陽新戰略不謀而合。

2018年下半年,國務院對全國轉型升級示範區27個城市開展評估,在培育新動能轉型發展方面,瀋陽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瀋陽市實際利用外資10.5億美元,增長37.6%,位列東北之首。

高鐵帶動形成“兩小時經濟圈”

近年來,隨著哈大、沈丹、丹大、京哈高鐵承沈段等一批高鐵陸續開通,東北高鐵營業里程近5000公里,約佔全國高鐵的六分之一。其中,瀋陽鐵路局運營高鐵里程達到2909公里,遼寧境內2035公里,在全國各省份名列前茅。目前,高鐵網覆蓋遼寧14個地級市中的13個,以哈大、沈丹高鐵和丹大快速鐵路相連接的黃金“大三角”主骨架,形成了以瀋陽、大連為中心輻射省內其他城市的“2小時經濟圈”,並通過秦沈客專聯通進入全國高鐵網,為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2012年12月1日,備受矚目的哈大高鐵開通運營,這條世界上第一條高寒地區的高鐵全長921公里,成為日後東北高速鐵路網的“主軸”。以哈大高鐵的開通為標誌,東北鐵路建設駛上了“快車道”。2015年,全長208公里的瀋陽至丹東高鐵開通運營。隨後,累計開通運營了6條高速鐵路,共計1880公里,輻射東北、通達全國的快速客運網基本形成。

2018年,京哈高鐵承沈段、新通高鐵等一批新線相繼建成通車。瀋陽局集團公司管內鐵路營業里程達13834公里,其中高鐵里程2909公里。以哈大高鐵、沈丹高鐵和丹大快速鐵路相連接的黃金“大三角”主骨架,將原來相對獨立的瀋陽經濟圈、渤海經濟圈、遼東經濟圈等區域有機串聯起來,有助於形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合力。

近年來,瀋陽鐵路局集團公司不斷強化鐵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保障能力,順應群眾對美好旅行生活的需求,科學安排運力,實現“一日一圖”常態化。以省會瀋陽為中心,瀋陽至大連最短用時1小時33分鐘,瀋陽至錦州最短用時1小時16分鐘;以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為中心,大連至營口最短用時53分鐘,大連至丹東最短用時2小時1分鐘——“高鐵時代”的來臨,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專家表示,東北地區高鐵網的日益完善,極大促進沿線旅遊產業發展,正在改變傳統經濟模式,為東北地區經濟全面振興發展注入動力。四通八達的高鐵網,一方面極大縮短人們的旅行時間,改善旅行舒適度,另一方面也使既有鐵路原本緊張的貨運能力得到充分釋放。

瀋陽鐵路局集團公司還認真貫徹落實“調整運輸結構、增加鐵路運輸量”部署,在貨運增量行動上精準發力,挖掘物流環節潛力,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鐵路運輸供給質量,有力支持了東北振興和民生事業。同時,把北糧南運作為一項特殊重要任務,通過優先配備空車,優先組織裝車,優先掛運放行等措施,循環開行於糧食產區和錦州港、大連港、綏中港等港口間,實現糧食有多少運多少,使東北的糧食源源不斷運到南方各地。

記者 張允強 孫潛彤

原標題:“幹”字當頭“實”字為先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