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守初心、擔使命、建千萬”青海油田主題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五'

""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守初心、擔使命、建千萬”青海油田主題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五

經過一系列技術革新,青海油田格爾木煉油廠自動化水平迅速提升。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青海油田資源潛力大,柴達木盆地油氣資源量70億噸,並且鋰、鉀、硼、深層滷水等礦產資源種類眾多,儲量豐富,然而石油探明率只有19%,天然氣探明率只有13%,仍處於勘探早期,展望未來,油氣發展前景無限廣闊。

如何有效開發利用?這是始終擺在勘探開發者面前的課題。近年來,青海油田公司黨委著眼於發揮科技創新這個核心驅動力,廣泛開展產業革新、技術協作、發明創造等自主創新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對勘探開發的保障能力。

"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守初心、擔使命、建千萬”青海油田主題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五

經過一系列技術革新,青海油田格爾木煉油廠自動化水平迅速提升。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青海油田資源潛力大,柴達木盆地油氣資源量70億噸,並且鋰、鉀、硼、深層滷水等礦產資源種類眾多,儲量豐富,然而石油探明率只有19%,天然氣探明率只有13%,仍處於勘探早期,展望未來,油氣發展前景無限廣闊。

如何有效開發利用?這是始終擺在勘探開發者面前的課題。近年來,青海油田公司黨委著眼於發揮科技創新這個核心驅動力,廣泛開展產業革新、技術協作、發明創造等自主創新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對勘探開發的保障能力。

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守初心、擔使命、建千萬”青海油田主題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五

不斷湧現的技能專家工作室成為油田職工的第二課堂。

老油井實現產能新突破

曾幾何時,讓採油一廠幹部職工值得驕傲的是,自從柴達木盆地上有了第一口油井,他們就為青海石油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創造過輝煌的時代——全廠連續24年保持百萬噸穩產,累計生產原油3920餘萬噸,原油產量佔青海油田公司總產量的70%以上,一直以來都是青海油田公司主力軍,其中,尕斯庫勒油田是柴達木盆地發現的第一個億噸級整裝油田,伴隨著新中國的腳步成長壯大。

2015年,以尕斯庫勒油田為主力油藏的採油一廠穩產難度越來越大,當年產量首次跌破100萬噸,此後,產量便以每年4到5萬噸速度向下遞減。

老區產量下降幅度大、新區產量接替不足,怎麼辦?要實現青海油田進入千萬噸級大油田,採油一廠只能依靠技術突破尋求出路。

面對困境,全廠1400多名幹部職工將希望寄託在了開發地質研究所所長舒威的身上。

舒威所在的開發地質研究所,肩負著一廠所轄油藏年度開發方案制定及實施、產能建設、動態監測和項目研究等工作,這些工作開展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全廠年度生產任務是否平穩有序完成。

“如果說各採油廠是油田的作戰單位,那麼研究所就是採油廠的參謀部,為油田開發提供預測、數據支撐等方案,對多年開發的老井,就得通過科技分析手段,對油氣儲層進行技術革新,使其重新出油。”工程師胡銘寰說到。

8月19日傍晚,正值晚飯時間,採油一廠職工食堂門前人頭攢動,位於食堂不遠處的一廠研究所內卻是一片燈火通明。所長舒威正在和十幾名同事為一張圖紙展開激烈的討論,樓下不時有人手拿圖紙跑上跑下。

“這會兒食堂人太多,我們多幹一會再去吃飯。”

舒威說,同志們都倍感壓力,這兩年,採油一廠不僅要唱好老井穩產重頭戲,控制老井遞減,確保穩得住,還要用規模效益建產彌補老井產量的遞減。

2017年,研究所展開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將新區上產目標鎖定在了下盤南區。由於該區塊為巖性油藏,長期以來因為技術開採難度較大而止於規模化開採,經過研究,舒威團隊計劃對該區塊油層縱向疊合連片,在平面上整體部署產能建設,與此同時,調整老區井鑽,主攻油砂山油田。

該思路一經提出就得到了油田公司相關部門和廠領導的大力支持,通過整體部署產能井67口,當年就貢獻新井產量2.65萬噸,老油田產量也重上了10萬噸,創歷史新高。

“這項技術有效破解了制約油藏開發的瓶頸問題,打破了該層系幾十年不產油、零星產油的傳統認識,對今後油田開發起到積極指導作用。去年,全廠共完成原油產量85.2萬噸,產量有增無減,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得益於這種認識,採油一廠加大對科研部門的扶持力度和隊伍建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目前,開發地質研究所有60多名職工,平均年齡30歲,90%的人都已是工程師。在培養新員工方面,研究所要求“一個月能做設計,三個月能編月報,半年能選措施,一年能做彙報”的要求,這為採油一廠重回百萬噸時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瞭解到,今年,青海油田公司為了解決油田發展面臨的重大瓶頸技術難題,投入近1億元科研經費,按照攻關配套、應用推廣、技術儲備三個層次,計劃開展200多個科技研發項目,幹部職工在科研獎勵機制下比學趕超,成績斐然。

技能專家成為第一生產力

從花土溝一路走來,“楊永磊工作室”“史昆工作室”“許正祥創新工作室”,一個個以技能專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各個作業區遍地開花,持續發酵,源源不斷地為柴達木盆地注入強大生產力。

澀北大漠,青海油田的第二大戰場。走進許正祥創新工作室,一項項創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數百種大小不一的工程器械琳琅滿目。在澀北,許正祥是出了名的“發明家”,從業30年,經他的手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達到30多項,其中13項已獲得國家專利。說起他,徒弟張洪濤像打開了話匣子。

張洪濤說,澀北開發初期,天然氣是人見人怕的“氣老虎”,有一次在臺南氣田試採中,許正祥和幾個同事調節閥門,還沒放下手中的管鉗,就聽一聲巨響,頓時塵土飛揚,原來是井口彎頭被高壓天然氣刺穿,地上瞬間出現了一個2米的深坑,大夥第一次嚐到了天然氣的威力。

“角閥動不動就刺壞,這個問題不解決,以後還怎麼工作?”

的確,這些角閥每個價值4000元,幾年下來,換下來的閥門堆成了一座山,企業每年因此損失近100萬元,此外,換閥門還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個閥門壞了,需要多人配合幾個小時才能更換好,直接影響到工作效率。

聽著工友們的抱怨,身為隊長兼工程師的許正祥一頭扎進了器材室搞起了研究。

翻資料、查數據,他開始對各種高強度耐磨材料進行分析對比,在不同的井站反覆試驗,一年後,一種由氧化鋯材料製作的新型節流裝置“高效直角節流器”宣告問世。

由於該技術的發明,許正祥負責的澀北二號採氣作業區實現無人值守,達到了自動化開採和集輸。2009年,在經過多次改進後,“高效直角節流器”在整個澀北氣田推廣運用,每年可產生近2000萬元綜合經濟效益,年節約人工及材料成本超過500萬元。

“原來多人值守的生產場面早已不復存在,現在一個人在控制室就可以監測到全站每口井的產量、壓力等情況。如今,各集氣站實現無人值守已經安全運行了12年,師傅的發明太牛了,都快讓我們下崗了。”張洪濤笑著說到。

青海油田公司科技管理處負責人介紹說,在多年的發展中,澀北氣田通過不斷的技術攻關,破解了多項世界技術難題,已佔到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的半壁江山,尤其是“西藏輸氣”工程的實施,徹底結束了拉薩市沒有天然氣的歷史,為繁榮西藏經濟社會、造福藏區人民群眾發揮了重要作用。

8月20日,記者來到位於格爾木市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氣公司,一輛輛液化氣罐車整裝待發,廠區內管道縱橫,安全標示隨處可見。

辦公室主任吳龍堂說道,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氣公司的建成投產,讓拉薩市12萬戶居民、11個企業用上了天然氣,城市氣電混用公交車達到213輛。公司堅持做好生產協調、設備維護、車輛調度、科技創新等工作,全力保證西藏供氣平穩。

截至目前,該公司在青海省格爾木地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分別建成液化工廠、氣化站以及多座LNG加氣站,累計為西藏平穩供氣1.55億立方米,成為繼青藏鐵路、輸電線路之後鋪就的又一條民生“天路”。

憶往昔,八百里瀚海無人煙,看今朝,巍巍鑽塔展雄姿!

細數青海油田64載輝煌歷程,科技創新始終與油田開發如影相隨。今天,處在走向高質量發展時期的青海油田,正在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一系列推進科研攻關與成果轉化的組合拳,乘勢而上,在世界能源舞臺上高唱凱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