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區:創新之花競芬芳'

""合肥高新區:創新之花競芬芳

一大早,合肥芯碁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方林從合肥市中心的家中驅車前往位於高新區的公司上班。“2007年,我開車去高新區只用半小時,現在要一個半小時,去晚了還沒車位。”方林如此感慨高新區的高人氣。

在合肥高新區,集成電路已經形成了一個生態圈,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齊全,這對於企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不僅是集成電路產業,合肥高新區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語音軟件、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也是聲名鵲起。28年來,合肥高新區已從2.2平方公里的農田蝶變成128平方公里的創新高地。在這裡,協同創新大平臺加上金融活水成功孵化了一家又一家創業企業,吸引了一批龍頭企業,孕育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使得合肥高新區先後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國雙創示範基地、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並連續5年在國家高新區綜合考評中穩居第一方陣。

一切為企業讓道

合肥高新區內,高樓鱗次櫛比,道路寬敞筆直。這裡既有科大訊飛這樣耳熟能詳的明星企業,也有華米科技這種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佔有率第一的“隱形冠軍”。

1990年10月17日,這裡還是大片農田,一塊奠基石就在農田包圍的一處土崗上被悄悄豎起,“合肥科技工業園”由此誕生。

1991年3月6日,合肥科技工業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7月15日,合肥科技工業園更名為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如今,全國唯一的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籌)加速建設,中盛溯源攻破了在體外培養條件下將人類成體細胞成功轉化成誘導多能幹細胞這一技術壁壘,本源量子研製成功國內首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中科離子自主研製的超導質子治療系統已進入系統整機調試階段……一朵朵創新之花在合肥高新區爭相鬥豔、吐露芬芳。

“在合肥高新區,企業最大,一切都要為企業讓道。”合肥高新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道軍並非虛言。合肥高新區管委會“三次搬家”的故事流傳已廣——2003年,管委會辦公樓還位於園區入口處的黃金地段,卻被前來高新區考察選址的一家進出口企業看中,管委會第一次讓樓搬家。2009年和2011年,為了騰場地給幾家高科技公司,管委會又兩次搬家。

“合肥高新區培養的高新企業佔合肥市的一半,因為這些年我們的創新政策更多了,創新體制機制更活了,也因為我們一直堅持企業是高新區發展的生命線。”宋道軍如是說。

合肥高新區創新環境的變化折射出合肥乃至整個安徽省的創新之變。合肥高新區上市辦主任潘順生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合肥的工業還集中在東邊,以鋼鐵、拖拉機等重工業為發展重點。2000年,英特爾來合肥考察想落戶芯片產能,卻因為合肥相關配套能力不足而放棄。而如今,合肥已被稱為“IC之都”。

“1995年,高新區最初招商時,只要有稅收就行。2000年就開始注重創新了。”潘順生說。

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下,合肥高新區才有了現在國家高新區該有的樣子——培育了“中國聲谷”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精準醫療、量子通信、石墨烯新材料等9個省重大新興產業工程和專項,推動量子通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語音軟件、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產值連續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長,對工業增加值貢獻率40%以上。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高技術服務業營收年均增長超40%。

引得金融活水來

2015年在合肥高新區創立的合肥芯碁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從光刻機起家,迅速成長為高端光刻裝備的行業領軍企業,而光刻機正是製造集成電路芯片的關鍵裝備。

總結公司快速成長的原因,除了創新,耗資巨大的集成電路產業更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成立4年來,合肥高新區和安徽省連續給我們很大的資金支持。2015年支持我們500萬元,2016年是620萬元,2017年是280萬元,2018年約600萬元。”方林一一數來。

同樣屬於集成電路產業的合肥宏晶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在2013年獲得了300萬元天使投資,“我們是合肥高新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此後,合肥高新區對我們進行了持續投資。”合肥宏晶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麗向記者介紹。

也是在2015年,中科美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了合肥“天使基金”400萬元的投資,後來又追加到1000萬元。“對於我們這種需要長期投入研發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這些資金如同雪中送炭。”中科美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仲城說。

不僅是產業需要聚集效應,基金同樣需要。目前,合肥高新區已經吸引200餘家基金機構入駐,包括60餘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60餘隻股權投資基金,基金管理規模近2000億元。

合肥高新區的基金資源實力雄厚。“高新區幾乎聚集了你能想到的所有基金類型,國內知名的基金管理機構比如中投中財、毅達資本、金通安益、東方富海、華登國際、同創偉業等都在這裡落戶了,擁有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基金6只,超過50億元的基金11只。”宋道軍說。

同時,還有25只政府參控股基金,基金總規模為576億元,可以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投資服務鏈條,共投資企業326家,累計投資額約127億元,培育上市及併購上市企業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5家。此外,合肥高新區還積極對接省市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吸引省高新投、市創新投等基金管理公司落戶。其中,省級股權投資基金體系總規模達620億元。

在高新區有一棟面積2萬平方米的基金大廈,入駐率達100%。“站在這棟樓上,真有寸土寸金的感覺。”高新集團副總經理鳳雷笑著說。

“當年,科大訊飛初創業遇到資金困境時,也是合肥市投入資金支持了我們。”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向記者感慨,“我最初創業的時候,風投還不像現在這麼多。看看如今的合肥高新區,創業的環境真好,擁有一條完整的產業、創新、人才、金融等政策‘支持鏈’。”

搭建協同創新大平臺

“我咳嗽怎麼辦”“呼吸內科有哪些專家”“呼吸內科怎麼走”,面對一連串問題,科大訊飛機器人有條不紊地給出回答。

“大家好,我是全球首個人工智能多語種虛擬主播小晴。”女主播隨後說出30種語言,這是科大訊飛的語音合成技術。

在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科大訊飛是當之無愧的領先者和明星企業。2018年,科大訊飛奪得12項世界冠軍,佔領70%的中文語音市場。2017年底,科大訊飛入選我國首批四大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承建了我國首個認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018年5月,科大訊飛與麻省理工學院最大的跨學科研究實驗室CSAIL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而20年前,劉慶峰等人創辦科大訊飛的時候,也有過艱難和彷徨。“那時也曾想過是不是應該選擇北上廣這種經濟更發達的地方創業,但我覺得或許正是因為合肥的經濟不是那麼活絡,才會有這麼強的凝聚力,讓我們不管外界紛擾,專心做研究,就像科大的風格一樣。”劉慶峰坦言。

20年來,科大訊飛與合肥共同成長,可謂彼此見證對方在創新之路上的騰飛。如今,在高新區,科大訊飛只是其中一顆亮眼的珍珠。

在被稱為“上市一條街”的望江西路上,除了科大訊飛,還有安科生物、美亞光電等十幾家上市公司,以及高新創新園、科大先研院、科大高新園區、雙創基地中安創谷等創新高地。在另一條“量子大道”上,則匯聚著本源量子、國儀量子、國盾量子等5家量子技術主營企業、20餘家量子關聯企業,彰顯著背後郭光燦、杜江峰、潘建偉三位重量級院士的科研實力。

1958年創建、1970年遷往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市包河區金寨路96號已經矗立了49年,曾經也面臨著科研生產兩張皮的困境,如今卻能與合肥高新區攜手,將科研成果頻頻轉化為成功產品、成功企業。這不得不歸功於合肥高新區創新體制的改變,其中重要的一點正是構建協同創新大平臺,名校名所名企協同分段合作,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合肥高新區正致力於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推進安徽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量子信息與量子科學創新研究院、合肥先進光源、天地一體化合肥網絡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中國科大高新園區、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等世界一流大學和研發機構儘快投用,推動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原始創新,催生一批國際前沿創新成果。

“通過實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戰略,近3年來,我們共引進和培育了中科院重慶院合肥分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合肥研究院、安徽省軍民融合研究院等30多個新型創新組織,累計建設各類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近100個,轉化各類成果800餘項,孵化企業600餘家。”宋道軍說。

在合肥國際人才城,一個個窗口就像“機器貓哆啦a夢”的口袋,可以變成去往任何地方的“任意門”。因為在這裡,來自海外的人才要想落戶合肥工作或者創業,不用再東奔西跑到處辦手續,只要在一個綜合服務窗口就能搞定一切事項。

斯普絡德(安徽)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主創辦人韓舒欣也是一位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子,離開家鄉已有20多年,剛剛在合肥高新區落戶創業。“回合肥創業不僅是因為家鄉情結,也是因為現在的合肥已今非昔比,合肥高新區的各項政策,讓我有信心回來創業。”韓舒欣說。

這就是合肥高新區對人才的態度——不斷優化“養人”環境,把人才作為最大資源,堅持以產引才、多元育才、項目用才和實惠留才。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膽創新、飛速發展28年的合肥高新區,理實交融、銳意改革49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再加上一批勇於向新、不懼失敗的實幹家,正讓合肥這座2000年的古城譜寫出嶄新的華麗篇章。

(經濟日報 記者:黃鑫 責編:張葦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