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學新東西最快的那個人?

神經科學 讀書 心理學 Life記憶 2018-12-16
如何成為學新東西最快的那個人?

用什麼方法,能讓你學什麼都輕而易舉?

回想一下你身邊的朋友:面對一個陌生領域,有的人輕輕鬆鬆就能學會,有的人花很多心血依然收穫甚少。

為啥?是因為天賦不如人嗎?還真不是。

有沒有一套方法,能讓學習變得輕而易舉?還真有。

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

1. 想要高效學習,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學習”這件事。學習的過程,可以分為兩步。

第一步:輸入新知識,形成短期記憶。我們上課、看書都屬於這一步,學到的知識形成短期記憶,儲存在大腦裡。剛聽完課、背完單詞,會覺得記得特別清楚,就是因為這些知識是新鮮的短期記憶,很容易回憶起來。

2. 第二步:大腦對短期記憶進行整理,轉化為長期記憶。學習結束後,我們的大腦並沒有停止工作。它會用幾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對新知識進行整理,把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腦科學顯示:人腦的長期記憶容量幾乎是無限的,只要形成了長期記憶,就幾乎不會被忘記。

3. 問題就出在這裡——大腦把短期記憶整理成長期記憶,是個損耗很大的過程:我們學到的新知識,只有不到30%能成為長期記憶,70%以上都會被忘記。回想一下,為啥我們剛背完單詞時印象深刻,過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就是這個原因。

4. 現在你明白了吧,反覆背誦、朗讀為啥效率不高?就是因為它們一直在重複學習的第一步——輸入,而忽視了短期記憶向長期記憶的轉化。所以一邊不斷學習,一邊迅速遺忘。就像一個這頭注水,那頭漏水的水池,很難快速把水給蓄起來。

5. 既然“不斷重複”的效果不好,為啥大家還對它那麼熱衷呢?就是因為我們被大腦給欺騙了。大腦天性懶惰,偏好重複這樣不怎麼消耗腦力的活動。而且,不斷重複會讓我們越做越熟,從而產生一種“我已經記住了”的假象。但事實上呢?這時候我們只是在機械重複,並沒有讓大腦活躍起來。

6. 所以,真正高效的學習,不是不斷重複,而是減少短期記憶的損耗,讓儘可能多的知識變成長期記憶。這裡的奧祕,就在於主動檢索。檢索,就是主動回憶學過的知識,把它們從大腦中提取出來。我們往往覺得,得先記住知識,才能想起來。事實恰恰相反:主動回憶學過的知識,會讓大腦進入活躍狀態,幫我們更好地記憶。而且,回憶的時候越費勁、越燒腦,記憶的效果越好。

如何成為學新東西最快的那個人?


7. 怎麼刻意練習大腦檢索知識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呢?與你分享幾個實用的訓練方法,你可以試試:

一:主動給自己考個試

過去我們往往把考試當做檢測學習成果的手段,但其實它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方法。因為考試的本質,就是強制你從大腦裡檢索知識,而檢索能讓你記得更牢。當然不一定非要在試卷上作答,閱讀完問自己幾個書中的問題、憑記憶畫出書的腦圖、認真做讀書筆記……都是另一種形式的考試。實驗證明,只需進行一次這樣的“考試”,第二週你記住的知識就能從28%躍遷為39%。

二:學習之間主動留出間隔

我們總認為學習時一心一意,效果才好。但研究發現:當學習被打斷後重新開始時,大腦需要花費更多力氣來檢索回憶它,反而讓你記得更牢。如果你的學習遇到了瓶頸,可以休息一下、做點其他事,再重新開始,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兩次學習之間不宜隔太久,最好控制在一天左右。如果間隔時間太久,就真會忘得一乾二淨了。

三:穿插學習不同的內容

常見的學習模式,是把一個內容學完,再開始另一個。不過實驗顯示:穿插學習不同的內容,比長時間學習同一個東西效果更好。比如,籃球入門時,把傳球、投籃這些技術動作穿插學習……這樣每一次切換學習內容時,大腦都需要重新檢索上次學到的知識,努力回憶之前學了什麼,無形中達到了鞏固記憶的目的。

四:有答案前,先努力思考一下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考試時怎麼都想不起來的題目,回頭翻書找到答案後,會印象特別深刻。這其實是有心理學依據的:不知道答案時直接進行知識的檢索,能讓大腦進入活躍模式,把之後接收到的信息記得更牢。所以,如果你想學一個東西,不妨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一遍,然後再尋求專業的幫助。

8. 說到學習,自然繞不開創造力這個話題。天馬行空、奇思妙想,應該是我們對創造力最大的誤解。如果說創造是在大腦裡蓋房子,那麼各種知識就是這個建築的材料。沒有知識,歸納、總結、創造這些高級的活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缺乏創造力,其實只是因為缺乏知識。

9. 總有人問:學習到底有啥用?腦科學告訴我們——學習,能讓你變聰明。這可不是一句空話。雖然大腦的整體構造是基因決定的,但每學到新內容,大腦的海馬體就會產生新的神經元。我們每次學習,都在改變著自己的大腦。學得越多,你就越聰明;做過的事越多,你能做到的事也會越多。這個道理,與所有終身學習者共勉。

如何成為學新東西最快的那個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