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女漢子游記之「探尋鮮為人知的古村鎮--崇仁古鎮」'

"


"


蒙古女漢子游記之「探尋鮮為人知的古村鎮--崇仁古鎮」

說到江南古鎮,便會想起近年來名聲大噪的烏鎮、西塘、南潯……然而去過之後,都達到一種共識:“江南古鎮,遊一個就可以了”。的確,如今的各種古鎮,大多都蒙上了濃厚的商業化色彩。原住居民越來越少,仿古翻新,整齊規劃,老街風貌相近,店鋪商品也大都雷同,摩肩繼踵的遊客擁擠於狹窄的過道,這些古鎮逐漸淪為集貿式商埠,或者博物館式遊覽地。

然而,這次的崇仁古鎮之旅,卻見識到了一份難得的幽靜和質樸。沒有烏鎮的齊規,沒有西塘的俗囂,沒有南潯的雄闊,古舊而未被開發的崇仁,有一種“久在深閨人未識”的靜美。

■怎麼去?

從紹興沿212省道即可到達。

■玩什麼?

浙江省嵊州以西,有一座五龍山,在五龍山的山腳下,有座古鎮,喚作崇仁,長善溪穿鎮而過。崇仁古鎮,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寧年間,受皇帝敕封的義門裘氏從婺州分遷此地,裘氏以崇尚仁義為本,故名其地為崇仁。

追溯崇仁的歷史,我們至少可以回望到1700多年前。位於古鎮西北的“方井”是嵊州境內目前發現年代最久遠的古井,井旁有一石碑刻有“赤烏二年(239年)”字樣,可見早在三國時期,這裡已經有先民居住。歷史記載,在裘姓遷此之前,崇仁已經相當繁榮,張、黃、李、段、白五大姓聚居,曾有五廟、大悲樓、煮茗窩等建築。

崇仁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寧年間,受皇帝敕封的義門裘氏從婺州分遷此地,裘氏以崇尚仁義為本,故名其地為崇仁。自南宋以來,出過不少人才,單裘氏一族,就有4個進士,38名舉人。

越劇的創始人之一馬潮水,就是崇仁人,創辦了越劇史上的第一個男科班。1930年,裘光賢在鎮西戒德寺創辦女子科班“高升舞臺”、“小高升舞臺”,像“越劇皇后”筱丹桂、“金嗓子”傅全香均出自其門下。

抗戰期間,杭、紹大部相繼淪陷,崇仁卻因未遭日寇鐵蹄踐踏而成為了浙東“孤島”。來自上海、杭州、紹興、寧波、溫州等地的商販雲集於此,形成了空前繁榮的市場,崇仁也一度作為浙東地區商業中心,享有“浙東小上海”之譽。

崇仁至今仍保留著龐大的古建築群,雖然歷經千年但風貌依舊。古建築連片成群,具有宋朝遺風、明清特色。群內廟宇、祠堂、古戲臺、民居、牌坊、藥鋪、店房、橋樑、池塘、水井一應俱全。以玉山公祠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臺門就有100餘座,臺門之間用跨街樓鉤連,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體現了先人“分戶合族、聚只一家”的遺風。

沿著古鎮的商業街,當地人稱之為“老街”,從老街的一側,沿著蜿蜒的小道向前,忽見小巷的盡頭,一條鵝卵石路橫陳在前。再向前,就是崇仁老宅了。

崇仁民居體現了徽派建築清淡、典雅、含蓄的風格,風火山牆,錯落穿插,住宅外圍的牆壁高聳起翹。大的住宅一般從大門起經過轎廳、客廳、正房到內室或後房,兩側有花廳、書房、臥室及小花園、戲臺等。但不論建築規模大小,都體現出一個與北方民居的明顯區別,就是雕刻裝飾極為繁多,卻極少彩繪,牆用白瓦青灰,與北方民居的絢麗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吃什麼?

崇仁燉鴨

崇仁燉鴨,是浙江省嵊州市一道非常有地方特色、美味可口的上品佳餚。崇仁燉鴨源於明末清初,在高宗弘曆年間已在嵊州等地廣為流傳。每到冬季,家家戶戶用土瓦罐燜燉老鴨,老少食之用以進補暖身。乾隆每下江南必去鄉村酒肆大解龍饞。到了道光咸豐年間,已成為江浙地方官年年賀歲的必貢品。

越鄉榨面

榨面又名米粉幹,產于越鄉浙江嵊州,據地方誌記載,明清時期當地鄉民常以榨面作為饋贈佳品,或送之產婦,或贈之長者,或贈之親友,以示吉祥如意。嵊州新昌兩地,至今仍盛行以雞蛋榨面招待女婿或賓客的風俗。

嵊州榨面尤以溪灘村榨面歷史最久,口味最純,聲名最盛。此面選用優質大米為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不加任何添加劑,成品形似圓盤,細條均勻,燒煮方便,葷素兩可,其口感滑爽柔韌,配之以佐料,風味獨特。經測定此面既不失大米之主要營養成分,更具瘦身健美之功效,被譽為江南第一面,是當地產婦傳統主食,也可以作為長者祝壽的禮品。

西青豆腐皮

豆腐皮是嵊州的特產之一。有100多年曆史的崇仁西青村製作的豆腐皮最為聞名。西青豆腐皮,具有皮子薄、張頭大、溼度底、色白淨、味鮮美、燒煮不會發脹、久藏不易變質等特點,因此,深受大眾的青睞。

桂巖霧尖茶

桂巖霧尖產於嵊州市崇仁鎮 應桂巖村。茶葉以村名命名。其品質特片是:外形扁平光滑,色綠帶黃,香高味濃,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勻齊成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