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生死場》有感

生死場 不完美媽媽 魯迅 悅讀閱篤 2019-06-01

在生死麵前,大風大浪有種做戲的感覺,更多是突如其來的被動接受,而這種被動會引發一種虛無感,因為來不及產生激烈的情緒反而成為了波瀾不驚。死生,不正是如此,在死神面前任何激烈情緒的表演都是表面功夫,真實內心的波動甚至可能只是簡單的一句我愛你或者簡單的看一眼至愛親朋,對於死生,要老實一點,不要有小聰明。

書中對於生死的看法,也靜水無瀾,並不是大徹大悟,而只是時代背景及生命無常。書中有不少生命的孕育和誕生,但很難感受到生命生髮打來的感動和力量,更多感受到一種生殖的本能作祟。而書中也有不少關於生育的逝去和死亡,也很難感受到秋葉般靜美的領悟,更多感受是對生存艱難的麻木不仁和隨波追流。

普通農民夫婦,最開始刨土地討生活,生活本就是一道難題,而時局動盪不安、苛捐雜稅更是讓難題的難度走上了新高度。這種生活本身很難看到希望,因而很難讓人奮發,更多是兩口子艱難的活著,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源源不斷的到來,這並不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更多是繁殖本能罷。

土地很難供養,家庭餬口艱難,生活所迫尋找的出路便是進城。雖然土地不屬於自己,青牛也買了,但好在有一門編籮筐的手藝,勉強能養家餬口,暫時的緩解了家庭生存危機。然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好不容易好到了出路,而出路僅僅是暫時緩解,此時更要思變,才能徹底解脫危機。但書中人怎會如此思考,管好眼前的日子已經讓人變身三頭六臂依然捉襟見肘,長遠打算怕是不會有。

缺少抵抗風險的能力不代表風險不會來臨,市場上價格波動嚴重、籮筐銷售困難,經濟收入的斷炊直接後果便是家庭經濟的崩潰,缺衣少食還能依靠最原始的忍耐熬過去,但缺醫少藥對疾病而言便是毀滅性打擊。於是孩子們飽受摧殘,忍飢挨餓,最後被死神帶走,死後沒有體面的告別,有的只是一捆草繩,被丟棄在亂葬崗,最後任野狗撕扯。

這只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個家庭的情況,而書中很多家庭都同此類似。因而在書中,小小一個村莊,死亡隨處可見,死神從未遠離,而人們對於死亡的傷痛貌似從不曾存在。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活著已經不容易,還為死亡費心費力,那是要求太高。對於精神方面的追求,很大程度建立在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的情況下,吃不飽穿不暖之下,要求對於逝者有傷痛有緬懷,這是上帝視角。

也並非所有人死亡都沒有哭泣,有一位老者享受了哭喪的待遇,其女兒在老者死後悲傷不已,痛哭失聲。實際上,一方面女兒哭的是自己無依無靠,從此死生由天無法關切;另一方面女兒哭的是苦命的自己,喪夫喪父如同天煞孤星,又處於亂世中度日艱難。這種哭泣更覺悲哀,並非哭逝者,而是哭自個,而不借著這個當口,女兒甚至麻木都不會哭泣,只麻木的接受命運。

魯迅先生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其實很難怒,畢竟生活的艱難本身已無限放大哀的部分,沒有力氣去怒。看書的人輕輕喟嘆,但書中人彷彿聽到一般,雖然對於生活艱難本身很難有良方改善,但戰爭激發了骨子裡的血性,而這種被激發的生命力充滿了韌勁,看似柔軟,實則剛強。

希望能在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力量和美好後,在平靜的面對死生大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讀《生死場》有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