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尚產業:既逢春 須怒放

設計師 經濟 旗袍 模特 中國經濟網 2017-04-04

中國經濟網3月30日訊(記者許紅洲)正在北京舉行的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週上,“中國風”撲面而來。無論是中國本土還是來自海外的設計師,作品普遍都突出彰顯“中國元素”:旗袍、長衫、絲綢、麻紗,刺繡、蠟染、鑲邊、盤扣,潑墨、寫意、香道、茶藝,戲劇、山歌、古詩、禪意,中國傳統服飾工藝和中華文華精粹完美融合,構思巧妙獨特,畫面美崙美央。

中國時尚產業:既逢春 須怒放

時值3月,猶如夾帶著桃李芬芳沁人心脾的春風,時尚T臺上的“中國風”引人心醉,也從側面再次傳遞:中國時尚正在蓬勃生髮、繽紛綻放,中國時尚話語權正在強勁提升。

中國時尚近年來的快速崛起,得益於中國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世界經濟永不停歇的發動機”,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由此而來的強大消費能力和潛力,讓中國成為國際時尚界的聚焦中心。中國已經成為當今全球最活躍的時尚市場,從上游的紗線面料,到終端的服裝、渠道銷售和消費者,中國時尚產業規模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大。中國元素、中國設計的交流和展示越來越多,中國模特和中國設計師們開始大放異彩。

中國時尚產業的快速崛起,和行業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斷打造創新發展平臺,密不可分。 創辦於1997年的中國國際時裝週從小到大,由弱及強。如今正值“桃李年華”,已經成為中國時尚的最高舞臺,不僅是展示中國時尚的窗口,更是全球設計師們交流角逐的秀場與戰場。作為主辦單位,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自1993年成立以來,一直在不遺餘力地促進中國設計師和設計師品牌與國際時尚界的對接與融合。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設計師能以全球文化兼容幷蓄的開闊國際視野,運用中國的傳統工藝、技法,融入傳統的東方美學設計元素,創造出讓國際時尚界驚豔的優秀作品。

中國時尚話語權的提升,也和近年來全社會從上到下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認知和文化自信的重新樹立,密不可分。中國時尚界一度飽受詬病,缺少具有領導力和影響力的品牌,缺少兼具本土文化特點和國際視野的設計師,時尚跟風歐美、日韓,消費者盲從。究其根源,還是在於對時尚內涵的理解不深透,對中國文化的不自信。

時尚產業其實並非一個獨立的產業門類,而是通過技藝、創意、傳播等對各類資源要素的整合、提升、組合形成的獨特產品和商品運作模式,時尚產業是以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為基礎的。一言概之,時尚根植於文化。所以在文化自信高度重視、在中國文化軟實力日漸增強的當下,以開放、國際的視野,把中國獨有的文化元素,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融入到產品和品牌,才是中國時尚產業真正實現國際化的方向和出路,才能讓中國時尚話語權落地有聲。令人振奮和欣慰的是,通過本次國際時裝週,我們看到了中國時尚界正在沿著這一思路努力前進。

天時地利人和,現在正是中國時尚產業發展的大好時期,這是中國時尚界人士的共識。個性化、多元化、綠色化等新消費浪潮的到來,互聯網、大數據、智能製造等新興技術的出現,消費者對時尚產品品質及其所附帶的文化內涵追求的提升,讓世界時尚產業正在快速裂變。而這些都將帶給中國設計師和中國時尚產業更多機會。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既已逢春,中國時尚產業就必須抓住時機,努力綻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