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文刀米

“中國時尚去向何方”這種令人頭大的問題,憑一己之力是寫不出來的。

上週去杭州參加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2019年度聯合工作會議,以及中國時尚大會,本來以為這類活動的內容過於官方,但聽下來很有收穫,做研究的專家以及業內人士在大格局的議題下,聊出了很多幹貨。

有效信息很多,整理一下,對中國時尚行業的走勢是畫了些輪廓的。


"

作者:文刀米

“中國時尚去向何方”這種令人頭大的問題,憑一己之力是寫不出來的。

上週去杭州參加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2019年度聯合工作會議,以及中國時尚大會,本來以為這類活動的內容過於官方,但聽下來很有收穫,做研究的專家以及業內人士在大格局的議題下,聊出了很多幹貨。

有效信息很多,整理一下,對中國時尚行業的走勢是畫了些輪廓的。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中國時尚大會在藝尚小鎮國際秀場


這篇文字有點多的文章主要是下面幾個方向,當然,這也不是我說的,我根據諸位老師所說整理的,另外,一些讓我難以理解的言論也有,但同樣反應當下。

1.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2.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3.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4.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5.關於國潮,或者真的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而不僅僅是唱衰或者追捧;

6.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這次中國時尚大會邀請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創造及商業事業部總經理徐元春,他介紹了機器人到底有多聰明,比如通過學習數百個現代詩人的作品,從而可以自行創作;另外還有繪畫型機器人,同樣通過學習人類400年間236位人類優秀畫家的作品,然後可以自由創作。他們還與中央美院有個合作,今年5月就取了夏雨冰的別名讓人工智能參加了央美的研究生畢業畫展。

你只需要給機器人一些關鍵詞,三分鐘能寫出一首詩歌,畫畫也是如此,你只需要給一些文字,它就能發揮出一張畫來。

而且微軟的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在紡織服裝領域了,他們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一起推出了面向紡織服裝企業的AI設計平臺,可以幫助企業做趨勢預測。

另外,機器人也可以進行紋樣設計,嘗試這一技術的是萬事利公司,該集團的董事長李建華在演講中就展示了由機器人設計的紋樣。

那麼,問題來了,設計師會失業嗎?

顯然不會。

其實徐元春在介紹的時候,展示了這個軟件的二維碼,掃描進去之後就可以直接試一下讓機器人寫詩和畫畫,我試了畫畫的軟件,畫了兩次,只能說離我的想象有很大距離。人類的創作是非常感性的,用數據去模仿和學習,會得到某種規律和標準化的結果,但是這恰恰離真正的創作有一定距離,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連情感的這部分也能模擬得很好。

那麼,以創作為主的人工智能在時尚行業的運用會擴大嗎?

我覺得會,但是反而會以大眾化品牌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樣的程序更容易摸清楚流行、大眾審美的規律,也許龐大的商業品牌以及快時尚品牌在應用這類服務的可能性更大,而設計師品牌或者奢侈品品牌,收效會小很多,拋開創作的能力問題,情感、觀點方面帶有人類溫度的聯繫,會是未來高價格品牌所必須有的要素,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還是有欠缺。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人工智能對時尚行業會有很大影響?

從現在的技術來看,通過技術分析來協助設計師工作,一定會成為趨勢,比如天貓已經在這樣做了。

很簡單,通過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從而再幫助設計師對設計的方向進行修改,說白了就是市場部的部分工作由更便捷的人工智能來完全。

參會的帕森斯設計學院時裝學院前院長SIMON COLLINS提到:

“我們不斷地賣,這種邏輯是有問題的,已經超額銷售了,一旦賣得太多的話,垃圾會產生,我們需要想一下如何利用5G和技術來解決銷售超額的問題。如果我們生產的商品可以循環使用,這也是5G所致力於的方面”。

Plug and Play中國區代表曾蘊之也有類似看法:

“我們很多衣服生產出來是不被需要的,AI+大數據技術其實作用很大,很多企業已經可以做到對需求進行預測,它可以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再按照這個需求精準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我們原本不可持續的一些環節”。


"

作者:文刀米

“中國時尚去向何方”這種令人頭大的問題,憑一己之力是寫不出來的。

上週去杭州參加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2019年度聯合工作會議,以及中國時尚大會,本來以為這類活動的內容過於官方,但聽下來很有收穫,做研究的專家以及業內人士在大格局的議題下,聊出了很多幹貨。

有效信息很多,整理一下,對中國時尚行業的走勢是畫了些輪廓的。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中國時尚大會在藝尚小鎮國際秀場


這篇文字有點多的文章主要是下面幾個方向,當然,這也不是我說的,我根據諸位老師所說整理的,另外,一些讓我難以理解的言論也有,但同樣反應當下。

1.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2.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3.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4.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5.關於國潮,或者真的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而不僅僅是唱衰或者追捧;

6.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這次中國時尚大會邀請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創造及商業事業部總經理徐元春,他介紹了機器人到底有多聰明,比如通過學習數百個現代詩人的作品,從而可以自行創作;另外還有繪畫型機器人,同樣通過學習人類400年間236位人類優秀畫家的作品,然後可以自由創作。他們還與中央美院有個合作,今年5月就取了夏雨冰的別名讓人工智能參加了央美的研究生畢業畫展。

你只需要給機器人一些關鍵詞,三分鐘能寫出一首詩歌,畫畫也是如此,你只需要給一些文字,它就能發揮出一張畫來。

而且微軟的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在紡織服裝領域了,他們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一起推出了面向紡織服裝企業的AI設計平臺,可以幫助企業做趨勢預測。

另外,機器人也可以進行紋樣設計,嘗試這一技術的是萬事利公司,該集團的董事長李建華在演講中就展示了由機器人設計的紋樣。

那麼,問題來了,設計師會失業嗎?

顯然不會。

其實徐元春在介紹的時候,展示了這個軟件的二維碼,掃描進去之後就可以直接試一下讓機器人寫詩和畫畫,我試了畫畫的軟件,畫了兩次,只能說離我的想象有很大距離。人類的創作是非常感性的,用數據去模仿和學習,會得到某種規律和標準化的結果,但是這恰恰離真正的創作有一定距離,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連情感的這部分也能模擬得很好。

那麼,以創作為主的人工智能在時尚行業的運用會擴大嗎?

我覺得會,但是反而會以大眾化品牌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樣的程序更容易摸清楚流行、大眾審美的規律,也許龐大的商業品牌以及快時尚品牌在應用這類服務的可能性更大,而設計師品牌或者奢侈品品牌,收效會小很多,拋開創作的能力問題,情感、觀點方面帶有人類溫度的聯繫,會是未來高價格品牌所必須有的要素,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還是有欠缺。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人工智能對時尚行業會有很大影響?

從現在的技術來看,通過技術分析來協助設計師工作,一定會成為趨勢,比如天貓已經在這樣做了。

很簡單,通過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從而再幫助設計師對設計的方向進行修改,說白了就是市場部的部分工作由更便捷的人工智能來完全。

參會的帕森斯設計學院時裝學院前院長SIMON COLLINS提到:

“我們不斷地賣,這種邏輯是有問題的,已經超額銷售了,一旦賣得太多的話,垃圾會產生,我們需要想一下如何利用5G和技術來解決銷售超額的問題。如果我們生產的商品可以循環使用,這也是5G所致力於的方面”。

Plug and Play中國區代表曾蘊之也有類似看法:

“我們很多衣服生產出來是不被需要的,AI+大數據技術其實作用很大,很多企業已經可以做到對需求進行預測,它可以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再按照這個需求精準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我們原本不可持續的一些環節”。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曾蘊之 Plug and Play 中國區代表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一方面是根據喜好協助設計,另一方面是可持續方向,而可持續也會是中國時尚產業未來走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其實以前參加的一些會議就有此感覺,可持續絕對不是一句口號,或者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它遲早會與每一個人相關,並且行業內一定會出臺相關標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孫瑞哲會長演講中就提到北歐一直走在可持續時尚的前列,斯德哥爾摩時裝週已經取消傳統時裝週的模式,準備採取新模式,但具體是什麼?暫時不清楚。

來看下他提到的國家相關政策:

我們紡織服裝工業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時候,已經把相關的節能降耗減排作為明確的目標寫入到我們的“十三五”規劃,也就是說到2020年,我們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累積降低18%,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累積降低22%,用水量累積要降低23%,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要達到1200萬噸,我們現在全部纖維加工總量是5460萬噸,我們2/3的纖維加工總量是在中國消費,也意味著我們1/3的纖維到明年要實現1200萬噸,實現再利用纖維的消費。

許多大集團都已經有了相關的行動,並且開始“教育”消費者。比如,開雲集團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個叫“我的環境損益表”的小程序,來提醒消費者,你的消費所帶來的環境代價,進而幫助你做出是否消費的選擇。

嘉賓曾蘊之的分享中提到,在一些針對Y世代和Z世代兩個人群的消費研究中,00後的關注點已經越來越少的放在產品本身上面,更多放在產品傳達什麼樣的價值,他們認為自己的人格是被他的觀點、他的價值觀和他所代表的東西定義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在中國,更多年輕人願意去關注可持續這件事情,把它作為是自己的價值主張。

環保的概念可以深入的方向是非常多的,比如採用環保面料,環保的生產環境,也有品牌INXX 開始做“百家衣”的項目,就是將二手服裝進行拆分再設計,這個其實設計師張娜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不排除會有更多設計師和品牌都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庫存和數量過多的舊衣物。

INXX 聯合創始人劉坤能提到,現在年輕人消費觀念變化非常大,他們能接受二手的東西,閒魚市場很活躍,而且玩的都是年輕群體。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性價比更合適,另外一個是他們接受新方式,不會覺得這不時尚。


"

作者:文刀米

“中國時尚去向何方”這種令人頭大的問題,憑一己之力是寫不出來的。

上週去杭州參加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2019年度聯合工作會議,以及中國時尚大會,本來以為這類活動的內容過於官方,但聽下來很有收穫,做研究的專家以及業內人士在大格局的議題下,聊出了很多幹貨。

有效信息很多,整理一下,對中國時尚行業的走勢是畫了些輪廓的。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中國時尚大會在藝尚小鎮國際秀場


這篇文字有點多的文章主要是下面幾個方向,當然,這也不是我說的,我根據諸位老師所說整理的,另外,一些讓我難以理解的言論也有,但同樣反應當下。

1.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2.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3.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4.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5.關於國潮,或者真的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而不僅僅是唱衰或者追捧;

6.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這次中國時尚大會邀請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創造及商業事業部總經理徐元春,他介紹了機器人到底有多聰明,比如通過學習數百個現代詩人的作品,從而可以自行創作;另外還有繪畫型機器人,同樣通過學習人類400年間236位人類優秀畫家的作品,然後可以自由創作。他們還與中央美院有個合作,今年5月就取了夏雨冰的別名讓人工智能參加了央美的研究生畢業畫展。

你只需要給機器人一些關鍵詞,三分鐘能寫出一首詩歌,畫畫也是如此,你只需要給一些文字,它就能發揮出一張畫來。

而且微軟的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在紡織服裝領域了,他們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一起推出了面向紡織服裝企業的AI設計平臺,可以幫助企業做趨勢預測。

另外,機器人也可以進行紋樣設計,嘗試這一技術的是萬事利公司,該集團的董事長李建華在演講中就展示了由機器人設計的紋樣。

那麼,問題來了,設計師會失業嗎?

顯然不會。

其實徐元春在介紹的時候,展示了這個軟件的二維碼,掃描進去之後就可以直接試一下讓機器人寫詩和畫畫,我試了畫畫的軟件,畫了兩次,只能說離我的想象有很大距離。人類的創作是非常感性的,用數據去模仿和學習,會得到某種規律和標準化的結果,但是這恰恰離真正的創作有一定距離,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連情感的這部分也能模擬得很好。

那麼,以創作為主的人工智能在時尚行業的運用會擴大嗎?

我覺得會,但是反而會以大眾化品牌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樣的程序更容易摸清楚流行、大眾審美的規律,也許龐大的商業品牌以及快時尚品牌在應用這類服務的可能性更大,而設計師品牌或者奢侈品品牌,收效會小很多,拋開創作的能力問題,情感、觀點方面帶有人類溫度的聯繫,會是未來高價格品牌所必須有的要素,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還是有欠缺。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人工智能對時尚行業會有很大影響?

從現在的技術來看,通過技術分析來協助設計師工作,一定會成為趨勢,比如天貓已經在這樣做了。

很簡單,通過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從而再幫助設計師對設計的方向進行修改,說白了就是市場部的部分工作由更便捷的人工智能來完全。

參會的帕森斯設計學院時裝學院前院長SIMON COLLINS提到:

“我們不斷地賣,這種邏輯是有問題的,已經超額銷售了,一旦賣得太多的話,垃圾會產生,我們需要想一下如何利用5G和技術來解決銷售超額的問題。如果我們生產的商品可以循環使用,這也是5G所致力於的方面”。

Plug and Play中國區代表曾蘊之也有類似看法:

“我們很多衣服生產出來是不被需要的,AI+大數據技術其實作用很大,很多企業已經可以做到對需求進行預測,它可以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再按照這個需求精準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我們原本不可持續的一些環節”。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曾蘊之 Plug and Play 中國區代表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一方面是根據喜好協助設計,另一方面是可持續方向,而可持續也會是中國時尚產業未來走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其實以前參加的一些會議就有此感覺,可持續絕對不是一句口號,或者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它遲早會與每一個人相關,並且行業內一定會出臺相關標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孫瑞哲會長演講中就提到北歐一直走在可持續時尚的前列,斯德哥爾摩時裝週已經取消傳統時裝週的模式,準備採取新模式,但具體是什麼?暫時不清楚。

來看下他提到的國家相關政策:

我們紡織服裝工業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時候,已經把相關的節能降耗減排作為明確的目標寫入到我們的“十三五”規劃,也就是說到2020年,我們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累積降低18%,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累積降低22%,用水量累積要降低23%,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要達到1200萬噸,我們現在全部纖維加工總量是5460萬噸,我們2/3的纖維加工總量是在中國消費,也意味著我們1/3的纖維到明年要實現1200萬噸,實現再利用纖維的消費。

許多大集團都已經有了相關的行動,並且開始“教育”消費者。比如,開雲集團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個叫“我的環境損益表”的小程序,來提醒消費者,你的消費所帶來的環境代價,進而幫助你做出是否消費的選擇。

嘉賓曾蘊之的分享中提到,在一些針對Y世代和Z世代兩個人群的消費研究中,00後的關注點已經越來越少的放在產品本身上面,更多放在產品傳達什麼樣的價值,他們認為自己的人格是被他的觀點、他的價值觀和他所代表的東西定義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在中國,更多年輕人願意去關注可持續這件事情,把它作為是自己的價值主張。

環保的概念可以深入的方向是非常多的,比如採用環保面料,環保的生產環境,也有品牌INXX 開始做“百家衣”的項目,就是將二手服裝進行拆分再設計,這個其實設計師張娜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不排除會有更多設計師和品牌都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庫存和數量過多的舊衣物。

INXX 聯合創始人劉坤能提到,現在年輕人消費觀念變化非常大,他們能接受二手的東西,閒魚市場很活躍,而且玩的都是年輕群體。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性價比更合適,另外一個是他們接受新方式,不會覺得這不時尚。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劉坤能 杭州英涉時裝有限公司INXX首席運營官


轉售或者說二手市場是可持續熱潮中同樣值得關注的產業,在美國,轉售的熱銷商品,包括了衣服、鞋子、裝飾品,基本都以半價或者以下價格來進行銷售。這塊市場還在不斷擴大,2016年的時候市場規模18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將翻倍。

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浙江理工大學教授任力做了不少關於買手運營的研究,他說的部分印象深刻,講完好多人去要他的聯繫方式,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來,現在買手店確實很熱門,更多集團化公司也都插了一腳進來,而不僅僅是早期以單個買手為核心的店鋪了。

這裡我就直接截取任教授部分演講稿:

“獨立設計師應該保持一種自己主觀的設計風格,對文化、對設計理念的堅持。現在很多品牌的老闆希望設計師去逛市場,去看消費者的需求。這個是對的,但這個工作應該更多交給買手,設計師可以多一些自己主觀的判斷和對時尚的見解,所以他們兩個是互補”。

他總結了買手店六個核心價值的新體系:

第一不能再靠眼光,而是需要靠商業管理。我說的商業其實還是數學觀念,更多的是貨品的計算。總結一個非常簡單的小模型,買手利潤=貨品週轉×毛利潤×品牌溢價

第二,最早的快時尚是借鑑了買手製+SPA的形式產生的。現在它的模式不起作用了,但是買手店可以反過來用SPA化這樣的模式來回擊它,這種模式在日本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包括像美國的一些都是集團化,但是它都是買手型的。你進到一家店,就像一個買手店一樣,但是它是一個非常大的集團背景。

第三,通過買手、電商做內容。因為做完內容,還是要轉化為貨品。所以這個時候買手起的作用非常關鍵。流量都很貴,如果流量不能轉化為銷售額的話,那這個就浪費了。

第四,買手店向平臺化轉型。其實國內這方面現在已經發展很快了,但他們還是偏向於奢侈品的標配的產品。前段時候像尚品網等國內一批奢侈品電商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買手這塊沒有做好。如果一個零售平臺沒有產品差異,沒有稀缺風格,那就沒有競爭力,最後就變成流量的補貼。

第五是做聯名。我覺得買手店做聯名是最有優勢的,還有一個爆款思維。聯名和爆款其實是一對。我們說的爆款不是批發市場的貨賣的爆款,其實它是符合商業邏輯的。你只有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放在最能夠做銷售的產品上,這個才有利於銷售。買手店特別容易做成所有款都不多,什麼都有,然後賣不好,退也退不了,賣的好,補也補不上。這裡就需要降低運營成本,然後提升單款的銷量。

最後一點就是向兩級發展。一個是向高、向藝術方面的發展。比如在上海20天前剛開了一家買手店,來自日本,是第一次進入內地。它是一家把日本年輕設計師聚在一起的買手店。產品做得還是蠻好的,調性就偏向於藝術化。還有一種就是偏向於集市化,不是生活方式化,是集市化。

關於最後一點,藝術化應該是大家公認的,集市化是一個滿新穎的觀點,我的理解是,有點類似costco,不以調性、科技等等來烘托氛圍,將所有一切回到產品本身,同時強調性價比。

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這幾年中國品牌熱衷於出國走秀,主要是宣傳目的,另一方面,也希望開拓一定的海外市場,當然,從一個品牌的市場銷售布點來看,有時候某些銷售點不一定能夠能帶來多高的銷售額,而是象徵性的某種格調。比如,李寧通過去海外走秀就增加了一些國外的買手店,即便這類店鋪的銷量一般,但現階段這樣的謀劃是有道理的。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依舊潛力巨大,可能這幾年整個時尚產業看起來比較糟糕,會讓人擔心國內的消費市場,但是,中國市場依舊是全世界最矚目的時尚市場之一,甚至沒有之一。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處長閆敏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些數據,非常直觀的反應了中國當下的經濟形式:

2018年的數據:中國經濟佔世界總盤子的16%,美國經濟佔24%,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總量最大的省份是廣東,如果我們將廣東省的經濟總量拿到世界去衡量去對比,我們會發現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達排名世界第14位的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那與此同時,中國很多城市現在已經富可敵國,如上海,上海的經濟總量已達泰國的經濟總量。...

中國強大的國內市場,這是今年的一個新提法,大概有14億人,4億中產階級,1.3億的中產階級家庭,我們不僅有強大的國內投資市場,有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未來五年,中國的進口將達到8萬億美元,中國的吸引外資的規模將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對外投資規模達到7000億美元左右。這麼大的市場,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可能忽略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


"

作者:文刀米

“中國時尚去向何方”這種令人頭大的問題,憑一己之力是寫不出來的。

上週去杭州參加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2019年度聯合工作會議,以及中國時尚大會,本來以為這類活動的內容過於官方,但聽下來很有收穫,做研究的專家以及業內人士在大格局的議題下,聊出了很多幹貨。

有效信息很多,整理一下,對中國時尚行業的走勢是畫了些輪廓的。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中國時尚大會在藝尚小鎮國際秀場


這篇文字有點多的文章主要是下面幾個方向,當然,這也不是我說的,我根據諸位老師所說整理的,另外,一些讓我難以理解的言論也有,但同樣反應當下。

1.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2.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3.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4.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5.關於國潮,或者真的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而不僅僅是唱衰或者追捧;

6.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這次中國時尚大會邀請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創造及商業事業部總經理徐元春,他介紹了機器人到底有多聰明,比如通過學習數百個現代詩人的作品,從而可以自行創作;另外還有繪畫型機器人,同樣通過學習人類400年間236位人類優秀畫家的作品,然後可以自由創作。他們還與中央美院有個合作,今年5月就取了夏雨冰的別名讓人工智能參加了央美的研究生畢業畫展。

你只需要給機器人一些關鍵詞,三分鐘能寫出一首詩歌,畫畫也是如此,你只需要給一些文字,它就能發揮出一張畫來。

而且微軟的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在紡織服裝領域了,他們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一起推出了面向紡織服裝企業的AI設計平臺,可以幫助企業做趨勢預測。

另外,機器人也可以進行紋樣設計,嘗試這一技術的是萬事利公司,該集團的董事長李建華在演講中就展示了由機器人設計的紋樣。

那麼,問題來了,設計師會失業嗎?

顯然不會。

其實徐元春在介紹的時候,展示了這個軟件的二維碼,掃描進去之後就可以直接試一下讓機器人寫詩和畫畫,我試了畫畫的軟件,畫了兩次,只能說離我的想象有很大距離。人類的創作是非常感性的,用數據去模仿和學習,會得到某種規律和標準化的結果,但是這恰恰離真正的創作有一定距離,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連情感的這部分也能模擬得很好。

那麼,以創作為主的人工智能在時尚行業的運用會擴大嗎?

我覺得會,但是反而會以大眾化品牌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樣的程序更容易摸清楚流行、大眾審美的規律,也許龐大的商業品牌以及快時尚品牌在應用這類服務的可能性更大,而設計師品牌或者奢侈品品牌,收效會小很多,拋開創作的能力問題,情感、觀點方面帶有人類溫度的聯繫,會是未來高價格品牌所必須有的要素,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還是有欠缺。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人工智能對時尚行業會有很大影響?

從現在的技術來看,通過技術分析來協助設計師工作,一定會成為趨勢,比如天貓已經在這樣做了。

很簡單,通過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從而再幫助設計師對設計的方向進行修改,說白了就是市場部的部分工作由更便捷的人工智能來完全。

參會的帕森斯設計學院時裝學院前院長SIMON COLLINS提到:

“我們不斷地賣,這種邏輯是有問題的,已經超額銷售了,一旦賣得太多的話,垃圾會產生,我們需要想一下如何利用5G和技術來解決銷售超額的問題。如果我們生產的商品可以循環使用,這也是5G所致力於的方面”。

Plug and Play中國區代表曾蘊之也有類似看法:

“我們很多衣服生產出來是不被需要的,AI+大數據技術其實作用很大,很多企業已經可以做到對需求進行預測,它可以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再按照這個需求精準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我們原本不可持續的一些環節”。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曾蘊之 Plug and Play 中國區代表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一方面是根據喜好協助設計,另一方面是可持續方向,而可持續也會是中國時尚產業未來走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其實以前參加的一些會議就有此感覺,可持續絕對不是一句口號,或者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它遲早會與每一個人相關,並且行業內一定會出臺相關標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孫瑞哲會長演講中就提到北歐一直走在可持續時尚的前列,斯德哥爾摩時裝週已經取消傳統時裝週的模式,準備採取新模式,但具體是什麼?暫時不清楚。

來看下他提到的國家相關政策:

我們紡織服裝工業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時候,已經把相關的節能降耗減排作為明確的目標寫入到我們的“十三五”規劃,也就是說到2020年,我們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累積降低18%,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累積降低22%,用水量累積要降低23%,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要達到1200萬噸,我們現在全部纖維加工總量是5460萬噸,我們2/3的纖維加工總量是在中國消費,也意味著我們1/3的纖維到明年要實現1200萬噸,實現再利用纖維的消費。

許多大集團都已經有了相關的行動,並且開始“教育”消費者。比如,開雲集團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個叫“我的環境損益表”的小程序,來提醒消費者,你的消費所帶來的環境代價,進而幫助你做出是否消費的選擇。

嘉賓曾蘊之的分享中提到,在一些針對Y世代和Z世代兩個人群的消費研究中,00後的關注點已經越來越少的放在產品本身上面,更多放在產品傳達什麼樣的價值,他們認為自己的人格是被他的觀點、他的價值觀和他所代表的東西定義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在中國,更多年輕人願意去關注可持續這件事情,把它作為是自己的價值主張。

環保的概念可以深入的方向是非常多的,比如採用環保面料,環保的生產環境,也有品牌INXX 開始做“百家衣”的項目,就是將二手服裝進行拆分再設計,這個其實設計師張娜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不排除會有更多設計師和品牌都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庫存和數量過多的舊衣物。

INXX 聯合創始人劉坤能提到,現在年輕人消費觀念變化非常大,他們能接受二手的東西,閒魚市場很活躍,而且玩的都是年輕群體。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性價比更合適,另外一個是他們接受新方式,不會覺得這不時尚。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劉坤能 杭州英涉時裝有限公司INXX首席運營官


轉售或者說二手市場是可持續熱潮中同樣值得關注的產業,在美國,轉售的熱銷商品,包括了衣服、鞋子、裝飾品,基本都以半價或者以下價格來進行銷售。這塊市場還在不斷擴大,2016年的時候市場規模18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將翻倍。

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浙江理工大學教授任力做了不少關於買手運營的研究,他說的部分印象深刻,講完好多人去要他的聯繫方式,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來,現在買手店確實很熱門,更多集團化公司也都插了一腳進來,而不僅僅是早期以單個買手為核心的店鋪了。

這裡我就直接截取任教授部分演講稿:

“獨立設計師應該保持一種自己主觀的設計風格,對文化、對設計理念的堅持。現在很多品牌的老闆希望設計師去逛市場,去看消費者的需求。這個是對的,但這個工作應該更多交給買手,設計師可以多一些自己主觀的判斷和對時尚的見解,所以他們兩個是互補”。

他總結了買手店六個核心價值的新體系:

第一不能再靠眼光,而是需要靠商業管理。我說的商業其實還是數學觀念,更多的是貨品的計算。總結一個非常簡單的小模型,買手利潤=貨品週轉×毛利潤×品牌溢價

第二,最早的快時尚是借鑑了買手製+SPA的形式產生的。現在它的模式不起作用了,但是買手店可以反過來用SPA化這樣的模式來回擊它,這種模式在日本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包括像美國的一些都是集團化,但是它都是買手型的。你進到一家店,就像一個買手店一樣,但是它是一個非常大的集團背景。

第三,通過買手、電商做內容。因為做完內容,還是要轉化為貨品。所以這個時候買手起的作用非常關鍵。流量都很貴,如果流量不能轉化為銷售額的話,那這個就浪費了。

第四,買手店向平臺化轉型。其實國內這方面現在已經發展很快了,但他們還是偏向於奢侈品的標配的產品。前段時候像尚品網等國內一批奢侈品電商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買手這塊沒有做好。如果一個零售平臺沒有產品差異,沒有稀缺風格,那就沒有競爭力,最後就變成流量的補貼。

第五是做聯名。我覺得買手店做聯名是最有優勢的,還有一個爆款思維。聯名和爆款其實是一對。我們說的爆款不是批發市場的貨賣的爆款,其實它是符合商業邏輯的。你只有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放在最能夠做銷售的產品上,這個才有利於銷售。買手店特別容易做成所有款都不多,什麼都有,然後賣不好,退也退不了,賣的好,補也補不上。這裡就需要降低運營成本,然後提升單款的銷量。

最後一點就是向兩級發展。一個是向高、向藝術方面的發展。比如在上海20天前剛開了一家買手店,來自日本,是第一次進入內地。它是一家把日本年輕設計師聚在一起的買手店。產品做得還是蠻好的,調性就偏向於藝術化。還有一種就是偏向於集市化,不是生活方式化,是集市化。

關於最後一點,藝術化應該是大家公認的,集市化是一個滿新穎的觀點,我的理解是,有點類似costco,不以調性、科技等等來烘托氛圍,將所有一切回到產品本身,同時強調性價比。

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這幾年中國品牌熱衷於出國走秀,主要是宣傳目的,另一方面,也希望開拓一定的海外市場,當然,從一個品牌的市場銷售布點來看,有時候某些銷售點不一定能夠能帶來多高的銷售額,而是象徵性的某種格調。比如,李寧通過去海外走秀就增加了一些國外的買手店,即便這類店鋪的銷量一般,但現階段這樣的謀劃是有道理的。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依舊潛力巨大,可能這幾年整個時尚產業看起來比較糟糕,會讓人擔心國內的消費市場,但是,中國市場依舊是全世界最矚目的時尚市場之一,甚至沒有之一。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處長閆敏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些數據,非常直觀的反應了中國當下的經濟形式:

2018年的數據:中國經濟佔世界總盤子的16%,美國經濟佔24%,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總量最大的省份是廣東,如果我們將廣東省的經濟總量拿到世界去衡量去對比,我們會發現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達排名世界第14位的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那與此同時,中國很多城市現在已經富可敵國,如上海,上海的經濟總量已達泰國的經濟總量。...

中國強大的國內市場,這是今年的一個新提法,大概有14億人,4億中產階級,1.3億的中產階級家庭,我們不僅有強大的國內投資市場,有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未來五年,中國的進口將達到8萬億美元,中國的吸引外資的規模將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對外投資規模達到7000億美元左右。這麼大的市場,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可能忽略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換個角度看國潮

我本身很不喜歡國潮這個詞,但是這次活動之後有了改觀,同時也再一次證明:風格不分高下,設計才有高低。

我除了去聽,也有個小任務,就是作為主持人與五位嘉賓進行主題探討,之前也預告了,我擬的題目是出國走秀熱背後的冷思考,由於之後會有一篇超級長文詳細寫相關議題,所以這裡更多聊“國潮”。


"

作者:文刀米

“中國時尚去向何方”這種令人頭大的問題,憑一己之力是寫不出來的。

上週去杭州參加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2019年度聯合工作會議,以及中國時尚大會,本來以為這類活動的內容過於官方,但聽下來很有收穫,做研究的專家以及業內人士在大格局的議題下,聊出了很多幹貨。

有效信息很多,整理一下,對中國時尚行業的走勢是畫了些輪廓的。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中國時尚大會在藝尚小鎮國際秀場


這篇文字有點多的文章主要是下面幾個方向,當然,這也不是我說的,我根據諸位老師所說整理的,另外,一些讓我難以理解的言論也有,但同樣反應當下。

1.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2.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3.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4.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5.關於國潮,或者真的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而不僅僅是唱衰或者追捧;

6.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這次中國時尚大會邀請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創造及商業事業部總經理徐元春,他介紹了機器人到底有多聰明,比如通過學習數百個現代詩人的作品,從而可以自行創作;另外還有繪畫型機器人,同樣通過學習人類400年間236位人類優秀畫家的作品,然後可以自由創作。他們還與中央美院有個合作,今年5月就取了夏雨冰的別名讓人工智能參加了央美的研究生畢業畫展。

你只需要給機器人一些關鍵詞,三分鐘能寫出一首詩歌,畫畫也是如此,你只需要給一些文字,它就能發揮出一張畫來。

而且微軟的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在紡織服裝領域了,他們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一起推出了面向紡織服裝企業的AI設計平臺,可以幫助企業做趨勢預測。

另外,機器人也可以進行紋樣設計,嘗試這一技術的是萬事利公司,該集團的董事長李建華在演講中就展示了由機器人設計的紋樣。

那麼,問題來了,設計師會失業嗎?

顯然不會。

其實徐元春在介紹的時候,展示了這個軟件的二維碼,掃描進去之後就可以直接試一下讓機器人寫詩和畫畫,我試了畫畫的軟件,畫了兩次,只能說離我的想象有很大距離。人類的創作是非常感性的,用數據去模仿和學習,會得到某種規律和標準化的結果,但是這恰恰離真正的創作有一定距離,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連情感的這部分也能模擬得很好。

那麼,以創作為主的人工智能在時尚行業的運用會擴大嗎?

我覺得會,但是反而會以大眾化品牌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樣的程序更容易摸清楚流行、大眾審美的規律,也許龐大的商業品牌以及快時尚品牌在應用這類服務的可能性更大,而設計師品牌或者奢侈品品牌,收效會小很多,拋開創作的能力問題,情感、觀點方面帶有人類溫度的聯繫,會是未來高價格品牌所必須有的要素,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還是有欠缺。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人工智能對時尚行業會有很大影響?

從現在的技術來看,通過技術分析來協助設計師工作,一定會成為趨勢,比如天貓已經在這樣做了。

很簡單,通過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從而再幫助設計師對設計的方向進行修改,說白了就是市場部的部分工作由更便捷的人工智能來完全。

參會的帕森斯設計學院時裝學院前院長SIMON COLLINS提到:

“我們不斷地賣,這種邏輯是有問題的,已經超額銷售了,一旦賣得太多的話,垃圾會產生,我們需要想一下如何利用5G和技術來解決銷售超額的問題。如果我們生產的商品可以循環使用,這也是5G所致力於的方面”。

Plug and Play中國區代表曾蘊之也有類似看法:

“我們很多衣服生產出來是不被需要的,AI+大數據技術其實作用很大,很多企業已經可以做到對需求進行預測,它可以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再按照這個需求精準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我們原本不可持續的一些環節”。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曾蘊之 Plug and Play 中國區代表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一方面是根據喜好協助設計,另一方面是可持續方向,而可持續也會是中國時尚產業未來走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其實以前參加的一些會議就有此感覺,可持續絕對不是一句口號,或者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它遲早會與每一個人相關,並且行業內一定會出臺相關標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孫瑞哲會長演講中就提到北歐一直走在可持續時尚的前列,斯德哥爾摩時裝週已經取消傳統時裝週的模式,準備採取新模式,但具體是什麼?暫時不清楚。

來看下他提到的國家相關政策:

我們紡織服裝工業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時候,已經把相關的節能降耗減排作為明確的目標寫入到我們的“十三五”規劃,也就是說到2020年,我們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累積降低18%,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累積降低22%,用水量累積要降低23%,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要達到1200萬噸,我們現在全部纖維加工總量是5460萬噸,我們2/3的纖維加工總量是在中國消費,也意味著我們1/3的纖維到明年要實現1200萬噸,實現再利用纖維的消費。

許多大集團都已經有了相關的行動,並且開始“教育”消費者。比如,開雲集團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個叫“我的環境損益表”的小程序,來提醒消費者,你的消費所帶來的環境代價,進而幫助你做出是否消費的選擇。

嘉賓曾蘊之的分享中提到,在一些針對Y世代和Z世代兩個人群的消費研究中,00後的關注點已經越來越少的放在產品本身上面,更多放在產品傳達什麼樣的價值,他們認為自己的人格是被他的觀點、他的價值觀和他所代表的東西定義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在中國,更多年輕人願意去關注可持續這件事情,把它作為是自己的價值主張。

環保的概念可以深入的方向是非常多的,比如採用環保面料,環保的生產環境,也有品牌INXX 開始做“百家衣”的項目,就是將二手服裝進行拆分再設計,這個其實設計師張娜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不排除會有更多設計師和品牌都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庫存和數量過多的舊衣物。

INXX 聯合創始人劉坤能提到,現在年輕人消費觀念變化非常大,他們能接受二手的東西,閒魚市場很活躍,而且玩的都是年輕群體。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性價比更合適,另外一個是他們接受新方式,不會覺得這不時尚。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劉坤能 杭州英涉時裝有限公司INXX首席運營官


轉售或者說二手市場是可持續熱潮中同樣值得關注的產業,在美國,轉售的熱銷商品,包括了衣服、鞋子、裝飾品,基本都以半價或者以下價格來進行銷售。這塊市場還在不斷擴大,2016年的時候市場規模18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將翻倍。

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浙江理工大學教授任力做了不少關於買手運營的研究,他說的部分印象深刻,講完好多人去要他的聯繫方式,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來,現在買手店確實很熱門,更多集團化公司也都插了一腳進來,而不僅僅是早期以單個買手為核心的店鋪了。

這裡我就直接截取任教授部分演講稿:

“獨立設計師應該保持一種自己主觀的設計風格,對文化、對設計理念的堅持。現在很多品牌的老闆希望設計師去逛市場,去看消費者的需求。這個是對的,但這個工作應該更多交給買手,設計師可以多一些自己主觀的判斷和對時尚的見解,所以他們兩個是互補”。

他總結了買手店六個核心價值的新體系:

第一不能再靠眼光,而是需要靠商業管理。我說的商業其實還是數學觀念,更多的是貨品的計算。總結一個非常簡單的小模型,買手利潤=貨品週轉×毛利潤×品牌溢價

第二,最早的快時尚是借鑑了買手製+SPA的形式產生的。現在它的模式不起作用了,但是買手店可以反過來用SPA化這樣的模式來回擊它,這種模式在日本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包括像美國的一些都是集團化,但是它都是買手型的。你進到一家店,就像一個買手店一樣,但是它是一個非常大的集團背景。

第三,通過買手、電商做內容。因為做完內容,還是要轉化為貨品。所以這個時候買手起的作用非常關鍵。流量都很貴,如果流量不能轉化為銷售額的話,那這個就浪費了。

第四,買手店向平臺化轉型。其實國內這方面現在已經發展很快了,但他們還是偏向於奢侈品的標配的產品。前段時候像尚品網等國內一批奢侈品電商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買手這塊沒有做好。如果一個零售平臺沒有產品差異,沒有稀缺風格,那就沒有競爭力,最後就變成流量的補貼。

第五是做聯名。我覺得買手店做聯名是最有優勢的,還有一個爆款思維。聯名和爆款其實是一對。我們說的爆款不是批發市場的貨賣的爆款,其實它是符合商業邏輯的。你只有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放在最能夠做銷售的產品上,這個才有利於銷售。買手店特別容易做成所有款都不多,什麼都有,然後賣不好,退也退不了,賣的好,補也補不上。這裡就需要降低運營成本,然後提升單款的銷量。

最後一點就是向兩級發展。一個是向高、向藝術方面的發展。比如在上海20天前剛開了一家買手店,來自日本,是第一次進入內地。它是一家把日本年輕設計師聚在一起的買手店。產品做得還是蠻好的,調性就偏向於藝術化。還有一種就是偏向於集市化,不是生活方式化,是集市化。

關於最後一點,藝術化應該是大家公認的,集市化是一個滿新穎的觀點,我的理解是,有點類似costco,不以調性、科技等等來烘托氛圍,將所有一切回到產品本身,同時強調性價比。

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這幾年中國品牌熱衷於出國走秀,主要是宣傳目的,另一方面,也希望開拓一定的海外市場,當然,從一個品牌的市場銷售布點來看,有時候某些銷售點不一定能夠能帶來多高的銷售額,而是象徵性的某種格調。比如,李寧通過去海外走秀就增加了一些國外的買手店,即便這類店鋪的銷量一般,但現階段這樣的謀劃是有道理的。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依舊潛力巨大,可能這幾年整個時尚產業看起來比較糟糕,會讓人擔心國內的消費市場,但是,中國市場依舊是全世界最矚目的時尚市場之一,甚至沒有之一。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處長閆敏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些數據,非常直觀的反應了中國當下的經濟形式:

2018年的數據:中國經濟佔世界總盤子的16%,美國經濟佔24%,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總量最大的省份是廣東,如果我們將廣東省的經濟總量拿到世界去衡量去對比,我們會發現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達排名世界第14位的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那與此同時,中國很多城市現在已經富可敵國,如上海,上海的經濟總量已達泰國的經濟總量。...

中國強大的國內市場,這是今年的一個新提法,大概有14億人,4億中產階級,1.3億的中產階級家庭,我們不僅有強大的國內投資市場,有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未來五年,中國的進口將達到8萬億美元,中國的吸引外資的規模將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對外投資規模達到7000億美元左右。這麼大的市場,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可能忽略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換個角度看國潮

我本身很不喜歡國潮這個詞,但是這次活動之後有了改觀,同時也再一次證明:風格不分高下,設計才有高低。

我除了去聽,也有個小任務,就是作為主持人與五位嘉賓進行主題探討,之前也預告了,我擬的題目是出國走秀熱背後的冷思考,由於之後會有一篇超級長文詳細寫相關議題,所以這裡更多聊“國潮”。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知名設計師陳聞表示,他所瞭解的中國品牌在紐約時裝週真實反饋是,中國元素在國際上沒有應用得很好。

“當然他們非常讚揚李寧。因為李寧通過這幾次秀,慢慢融合了國際化的語音和文化。這就是怎麼能夠把中國的文化跟國際的時尚語言相結合”。

紡織服裝週刊副社長劉萍認為,“國產潮牌的特點是年輕、趣味化、有中國元素,不光是傳統元素,也有當代元素,再一個是有文化IP的結合和融入。這一點我覺得對年輕人、90後能決定未來十年,或者甚至更長時間走向,是非常用代表性的”。

onlylady CEO 李雲的看法與此類似,年輕一代熱衷國潮,體現出新生代的文化,他們認可這種文化自信,是好事。同時,“國潮體現在設計上,不是簡簡單單把一些中國元素放到設計中,而是在未來如何把這種很多的中國文化,包括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結合起來”。

ANNBOO品牌創始人兼設計總監安博說:“我前兩天看了一個媒體對中國一二線城市85後-95後消費者做的消費行為調查,就服裝類的時尚元素,排名第一的是潮牌,第二是運動風,第三是中國風。從這個數據來看,國潮可能會在未來的5-10年裡,至少對85後-95後這群消費者來說是有很大影響。

時尚和潮流本身是一個小眾審美,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大眾審美,然後就滅亡了。那這個弧線到底能走多長,我覺得取決於我們所有從業人員,你到底能把中國文化和潮流的結合,研究到多麼深的程度,能講出多少有趣的故事,讓它一點一點做下去。如果說最開始我們就做了一個圖形貼在身上,只用這樣一種手法,可能幾年以後就沒有人用了。”

北京吉芬時裝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謝鋒強調了什麼是服裝的本質,潮很重要,但最終品牌是什麼?

“我覺得落實得到初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會曇花一現。這是我對現在潮的理解。我們現在都忘了,我們到底是什麼,我們當初是為什麼來的,我們將走向何處。儘管這是一個哲學的命題,但是其實對我們重新認識一下品牌也很有必要”。

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先看一組來自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楊健先生的數據:

2019-2020秋冬中國國際時裝週有註冊媒體181家,其中國內媒體171家,國外媒體10家,發放媒體證427張,文字記者174張,攝影記者253張

目前時裝週攝影記者人數已經超越了文字記者人數,這跟前幾年不同,以前是文字記者多,攝影記者少,現在是攝影記者多,文字記者現在變少了,也證明了時裝週傳播從過去的文字傳播為主轉變為視覺傳播為主

從讀文到讀圖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閱讀習慣的改變,才會有媒體的改變,但強調這個是想說,現在質量好的文字報道越來越少,我不認為沒有這部分讀者,只是這部分讀者找不到優質讀物

那什麼是優質的時尚媒體?

時尚新娘全媒體總編冷雨璇的發言說得非常全面:

在移動時代最好的時尚媒體就是能融合內容、社交和消費的媒體

內容、社交、消費的邊界正在模糊,這對我們現在的從業人員是一個挑戰,挑戰在於是優質內容還是優質廣告,是優質消費還是優質社交。這個邊界是什麼?這個認知的邊界本身就需要被拓展。

品牌締造的整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結晶和表現才是一個品牌生存的基石。媒體同樣需要品牌化,有生命力是指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很多偉大品牌成功的第一個基石,也是時尚媒體能夠獲得尊重和長青的基石。對審美的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偉大品牌的第二個基石。在變現的驅動下,有很多以導購為導向的新創業者可能很難做出好的品牌。一件產品只有擁有了情感體現的內容,才能與人產生連接,產生關係。有了好的審美和對審美的堅持,才能成為一個具有美感高度的品牌。時尚傳媒肩負著篩選、評論、內容、渠道、創意的多重責任,也有它的使命底線和價值判斷,在風口上選擇不做什麼可能會更重要的。


"

作者:文刀米

“中國時尚去向何方”這種令人頭大的問題,憑一己之力是寫不出來的。

上週去杭州參加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2019年度聯合工作會議,以及中國時尚大會,本來以為這類活動的內容過於官方,但聽下來很有收穫,做研究的專家以及業內人士在大格局的議題下,聊出了很多幹貨。

有效信息很多,整理一下,對中國時尚行業的走勢是畫了些輪廓的。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中國時尚大會在藝尚小鎮國際秀場


這篇文字有點多的文章主要是下面幾個方向,當然,這也不是我說的,我根據諸位老師所說整理的,另外,一些讓我難以理解的言論也有,但同樣反應當下。

1.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2.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3.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4.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5.關於國潮,或者真的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而不僅僅是唱衰或者追捧;

6.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這次中國時尚大會邀請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創造及商業事業部總經理徐元春,他介紹了機器人到底有多聰明,比如通過學習數百個現代詩人的作品,從而可以自行創作;另外還有繪畫型機器人,同樣通過學習人類400年間236位人類優秀畫家的作品,然後可以自由創作。他們還與中央美院有個合作,今年5月就取了夏雨冰的別名讓人工智能參加了央美的研究生畢業畫展。

你只需要給機器人一些關鍵詞,三分鐘能寫出一首詩歌,畫畫也是如此,你只需要給一些文字,它就能發揮出一張畫來。

而且微軟的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在紡織服裝領域了,他們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一起推出了面向紡織服裝企業的AI設計平臺,可以幫助企業做趨勢預測。

另外,機器人也可以進行紋樣設計,嘗試這一技術的是萬事利公司,該集團的董事長李建華在演講中就展示了由機器人設計的紋樣。

那麼,問題來了,設計師會失業嗎?

顯然不會。

其實徐元春在介紹的時候,展示了這個軟件的二維碼,掃描進去之後就可以直接試一下讓機器人寫詩和畫畫,我試了畫畫的軟件,畫了兩次,只能說離我的想象有很大距離。人類的創作是非常感性的,用數據去模仿和學習,會得到某種規律和標準化的結果,但是這恰恰離真正的創作有一定距離,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連情感的這部分也能模擬得很好。

那麼,以創作為主的人工智能在時尚行業的運用會擴大嗎?

我覺得會,但是反而會以大眾化品牌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樣的程序更容易摸清楚流行、大眾審美的規律,也許龐大的商業品牌以及快時尚品牌在應用這類服務的可能性更大,而設計師品牌或者奢侈品品牌,收效會小很多,拋開創作的能力問題,情感、觀點方面帶有人類溫度的聯繫,會是未來高價格品牌所必須有的要素,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還是有欠缺。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人工智能對時尚行業會有很大影響?

從現在的技術來看,通過技術分析來協助設計師工作,一定會成為趨勢,比如天貓已經在這樣做了。

很簡單,通過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從而再幫助設計師對設計的方向進行修改,說白了就是市場部的部分工作由更便捷的人工智能來完全。

參會的帕森斯設計學院時裝學院前院長SIMON COLLINS提到:

“我們不斷地賣,這種邏輯是有問題的,已經超額銷售了,一旦賣得太多的話,垃圾會產生,我們需要想一下如何利用5G和技術來解決銷售超額的問題。如果我們生產的商品可以循環使用,這也是5G所致力於的方面”。

Plug and Play中國區代表曾蘊之也有類似看法:

“我們很多衣服生產出來是不被需要的,AI+大數據技術其實作用很大,很多企業已經可以做到對需求進行預測,它可以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再按照這個需求精準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我們原本不可持續的一些環節”。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曾蘊之 Plug and Play 中國區代表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一方面是根據喜好協助設計,另一方面是可持續方向,而可持續也會是中國時尚產業未來走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其實以前參加的一些會議就有此感覺,可持續絕對不是一句口號,或者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它遲早會與每一個人相關,並且行業內一定會出臺相關標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孫瑞哲會長演講中就提到北歐一直走在可持續時尚的前列,斯德哥爾摩時裝週已經取消傳統時裝週的模式,準備採取新模式,但具體是什麼?暫時不清楚。

來看下他提到的國家相關政策:

我們紡織服裝工業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時候,已經把相關的節能降耗減排作為明確的目標寫入到我們的“十三五”規劃,也就是說到2020年,我們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累積降低18%,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累積降低22%,用水量累積要降低23%,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要達到1200萬噸,我們現在全部纖維加工總量是5460萬噸,我們2/3的纖維加工總量是在中國消費,也意味著我們1/3的纖維到明年要實現1200萬噸,實現再利用纖維的消費。

許多大集團都已經有了相關的行動,並且開始“教育”消費者。比如,開雲集團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個叫“我的環境損益表”的小程序,來提醒消費者,你的消費所帶來的環境代價,進而幫助你做出是否消費的選擇。

嘉賓曾蘊之的分享中提到,在一些針對Y世代和Z世代兩個人群的消費研究中,00後的關注點已經越來越少的放在產品本身上面,更多放在產品傳達什麼樣的價值,他們認為自己的人格是被他的觀點、他的價值觀和他所代表的東西定義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在中國,更多年輕人願意去關注可持續這件事情,把它作為是自己的價值主張。

環保的概念可以深入的方向是非常多的,比如採用環保面料,環保的生產環境,也有品牌INXX 開始做“百家衣”的項目,就是將二手服裝進行拆分再設計,這個其實設計師張娜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不排除會有更多設計師和品牌都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庫存和數量過多的舊衣物。

INXX 聯合創始人劉坤能提到,現在年輕人消費觀念變化非常大,他們能接受二手的東西,閒魚市場很活躍,而且玩的都是年輕群體。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性價比更合適,另外一個是他們接受新方式,不會覺得這不時尚。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劉坤能 杭州英涉時裝有限公司INXX首席運營官


轉售或者說二手市場是可持續熱潮中同樣值得關注的產業,在美國,轉售的熱銷商品,包括了衣服、鞋子、裝飾品,基本都以半價或者以下價格來進行銷售。這塊市場還在不斷擴大,2016年的時候市場規模18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將翻倍。

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浙江理工大學教授任力做了不少關於買手運營的研究,他說的部分印象深刻,講完好多人去要他的聯繫方式,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來,現在買手店確實很熱門,更多集團化公司也都插了一腳進來,而不僅僅是早期以單個買手為核心的店鋪了。

這裡我就直接截取任教授部分演講稿:

“獨立設計師應該保持一種自己主觀的設計風格,對文化、對設計理念的堅持。現在很多品牌的老闆希望設計師去逛市場,去看消費者的需求。這個是對的,但這個工作應該更多交給買手,設計師可以多一些自己主觀的判斷和對時尚的見解,所以他們兩個是互補”。

他總結了買手店六個核心價值的新體系:

第一不能再靠眼光,而是需要靠商業管理。我說的商業其實還是數學觀念,更多的是貨品的計算。總結一個非常簡單的小模型,買手利潤=貨品週轉×毛利潤×品牌溢價

第二,最早的快時尚是借鑑了買手製+SPA的形式產生的。現在它的模式不起作用了,但是買手店可以反過來用SPA化這樣的模式來回擊它,這種模式在日本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包括像美國的一些都是集團化,但是它都是買手型的。你進到一家店,就像一個買手店一樣,但是它是一個非常大的集團背景。

第三,通過買手、電商做內容。因為做完內容,還是要轉化為貨品。所以這個時候買手起的作用非常關鍵。流量都很貴,如果流量不能轉化為銷售額的話,那這個就浪費了。

第四,買手店向平臺化轉型。其實國內這方面現在已經發展很快了,但他們還是偏向於奢侈品的標配的產品。前段時候像尚品網等國內一批奢侈品電商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買手這塊沒有做好。如果一個零售平臺沒有產品差異,沒有稀缺風格,那就沒有競爭力,最後就變成流量的補貼。

第五是做聯名。我覺得買手店做聯名是最有優勢的,還有一個爆款思維。聯名和爆款其實是一對。我們說的爆款不是批發市場的貨賣的爆款,其實它是符合商業邏輯的。你只有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放在最能夠做銷售的產品上,這個才有利於銷售。買手店特別容易做成所有款都不多,什麼都有,然後賣不好,退也退不了,賣的好,補也補不上。這裡就需要降低運營成本,然後提升單款的銷量。

最後一點就是向兩級發展。一個是向高、向藝術方面的發展。比如在上海20天前剛開了一家買手店,來自日本,是第一次進入內地。它是一家把日本年輕設計師聚在一起的買手店。產品做得還是蠻好的,調性就偏向於藝術化。還有一種就是偏向於集市化,不是生活方式化,是集市化。

關於最後一點,藝術化應該是大家公認的,集市化是一個滿新穎的觀點,我的理解是,有點類似costco,不以調性、科技等等來烘托氛圍,將所有一切回到產品本身,同時強調性價比。

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這幾年中國品牌熱衷於出國走秀,主要是宣傳目的,另一方面,也希望開拓一定的海外市場,當然,從一個品牌的市場銷售布點來看,有時候某些銷售點不一定能夠能帶來多高的銷售額,而是象徵性的某種格調。比如,李寧通過去海外走秀就增加了一些國外的買手店,即便這類店鋪的銷量一般,但現階段這樣的謀劃是有道理的。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依舊潛力巨大,可能這幾年整個時尚產業看起來比較糟糕,會讓人擔心國內的消費市場,但是,中國市場依舊是全世界最矚目的時尚市場之一,甚至沒有之一。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處長閆敏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些數據,非常直觀的反應了中國當下的經濟形式:

2018年的數據:中國經濟佔世界總盤子的16%,美國經濟佔24%,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總量最大的省份是廣東,如果我們將廣東省的經濟總量拿到世界去衡量去對比,我們會發現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達排名世界第14位的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那與此同時,中國很多城市現在已經富可敵國,如上海,上海的經濟總量已達泰國的經濟總量。...

中國強大的國內市場,這是今年的一個新提法,大概有14億人,4億中產階級,1.3億的中產階級家庭,我們不僅有強大的國內投資市場,有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未來五年,中國的進口將達到8萬億美元,中國的吸引外資的規模將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對外投資規模達到7000億美元左右。這麼大的市場,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可能忽略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換個角度看國潮

我本身很不喜歡國潮這個詞,但是這次活動之後有了改觀,同時也再一次證明:風格不分高下,設計才有高低。

我除了去聽,也有個小任務,就是作為主持人與五位嘉賓進行主題探討,之前也預告了,我擬的題目是出國走秀熱背後的冷思考,由於之後會有一篇超級長文詳細寫相關議題,所以這裡更多聊“國潮”。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知名設計師陳聞表示,他所瞭解的中國品牌在紐約時裝週真實反饋是,中國元素在國際上沒有應用得很好。

“當然他們非常讚揚李寧。因為李寧通過這幾次秀,慢慢融合了國際化的語音和文化。這就是怎麼能夠把中國的文化跟國際的時尚語言相結合”。

紡織服裝週刊副社長劉萍認為,“國產潮牌的特點是年輕、趣味化、有中國元素,不光是傳統元素,也有當代元素,再一個是有文化IP的結合和融入。這一點我覺得對年輕人、90後能決定未來十年,或者甚至更長時間走向,是非常用代表性的”。

onlylady CEO 李雲的看法與此類似,年輕一代熱衷國潮,體現出新生代的文化,他們認可這種文化自信,是好事。同時,“國潮體現在設計上,不是簡簡單單把一些中國元素放到設計中,而是在未來如何把這種很多的中國文化,包括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結合起來”。

ANNBOO品牌創始人兼設計總監安博說:“我前兩天看了一個媒體對中國一二線城市85後-95後消費者做的消費行為調查,就服裝類的時尚元素,排名第一的是潮牌,第二是運動風,第三是中國風。從這個數據來看,國潮可能會在未來的5-10年裡,至少對85後-95後這群消費者來說是有很大影響。

時尚和潮流本身是一個小眾審美,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大眾審美,然後就滅亡了。那這個弧線到底能走多長,我覺得取決於我們所有從業人員,你到底能把中國文化和潮流的結合,研究到多麼深的程度,能講出多少有趣的故事,讓它一點一點做下去。如果說最開始我們就做了一個圖形貼在身上,只用這樣一種手法,可能幾年以後就沒有人用了。”

北京吉芬時裝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謝鋒強調了什麼是服裝的本質,潮很重要,但最終品牌是什麼?

“我覺得落實得到初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會曇花一現。這是我對現在潮的理解。我們現在都忘了,我們到底是什麼,我們當初是為什麼來的,我們將走向何處。儘管這是一個哲學的命題,但是其實對我們重新認識一下品牌也很有必要”。

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先看一組來自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楊健先生的數據:

2019-2020秋冬中國國際時裝週有註冊媒體181家,其中國內媒體171家,國外媒體10家,發放媒體證427張,文字記者174張,攝影記者253張

目前時裝週攝影記者人數已經超越了文字記者人數,這跟前幾年不同,以前是文字記者多,攝影記者少,現在是攝影記者多,文字記者現在變少了,也證明了時裝週傳播從過去的文字傳播為主轉變為視覺傳播為主

從讀文到讀圖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閱讀習慣的改變,才會有媒體的改變,但強調這個是想說,現在質量好的文字報道越來越少,我不認為沒有這部分讀者,只是這部分讀者找不到優質讀物

那什麼是優質的時尚媒體?

時尚新娘全媒體總編冷雨璇的發言說得非常全面:

在移動時代最好的時尚媒體就是能融合內容、社交和消費的媒體

內容、社交、消費的邊界正在模糊,這對我們現在的從業人員是一個挑戰,挑戰在於是優質內容還是優質廣告,是優質消費還是優質社交。這個邊界是什麼?這個認知的邊界本身就需要被拓展。

品牌締造的整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結晶和表現才是一個品牌生存的基石。媒體同樣需要品牌化,有生命力是指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很多偉大品牌成功的第一個基石,也是時尚媒體能夠獲得尊重和長青的基石。對審美的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偉大品牌的第二個基石。在變現的驅動下,有很多以導購為導向的新創業者可能很難做出好的品牌。一件產品只有擁有了情感體現的內容,才能與人產生連接,產生關係。有了好的審美和對審美的堅持,才能成為一個具有美感高度的品牌。時尚傳媒肩負著篩選、評論、內容、渠道、創意的多重責任,也有它的使命底線和價值判斷,在風口上選擇不做什麼可能會更重要的。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媒體人談傳播跟品牌方談傳播會有較大不同。萬事利董事長李建華在談人工智能的時候,提到了他們怎麼做時尚化的營銷。

“我給大家講一個我們的做法。現在萬事利1500人,我們要求每個人朋友圈必須有4000個粉絲,上班和數據已經成為一個總體,你不要說我就是來做銷售的,我就是來畫畫的,不對,你今天要成為萬事利的員工,必須有4000個粉絲。員工每天必須轉發我們公司發的三條微信。我們一條微信發出去,有600萬粉絲。所以我們的傳播,也全是靠我們自媒體的傳播,我們從來不買流量。所以馬雲賺不到我的錢。現在哪個做互聯網的,不買他的流量?我們不買,全是靠我們自己”。

為什麼我要將李建華這段帶有“微商氣質”的言論著重放出來,因為這一定代表當下部分企業家的想法,萬事利可不是小企業。這就是現實。

啊,終於整理完了,非常感謝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的邀請,信息量太大,以後很多文章中可能會用到兩天開會中聽到的數據。

總的來說,對中國時尚產業的未來還是相當有信心的,我們在電子商務方面擁有絕對的實力,國內市場的潛力也很巨大,儘管變化萬千,不好的消息也層出不窮,但總會有更新換代,總會有拍死在沙灘上的浪,好好學習,咱們跑穩點。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在公號回覆商務合作查看相關明細





"

作者:文刀米

“中國時尚去向何方”這種令人頭大的問題,憑一己之力是寫不出來的。

上週去杭州參加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2019年度聯合工作會議,以及中國時尚大會,本來以為這類活動的內容過於官方,但聽下來很有收穫,做研究的專家以及業內人士在大格局的議題下,聊出了很多幹貨。

有效信息很多,整理一下,對中國時尚行業的走勢是畫了些輪廓的。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中國時尚大會在藝尚小鎮國際秀場


這篇文字有點多的文章主要是下面幾個方向,當然,這也不是我說的,我根據諸位老師所說整理的,另外,一些讓我難以理解的言論也有,但同樣反應當下。

1.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2.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3.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4.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5.關於國潮,或者真的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而不僅僅是唱衰或者追捧;

6.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真相

這次中國時尚大會邀請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創造及商業事業部總經理徐元春,他介紹了機器人到底有多聰明,比如通過學習數百個現代詩人的作品,從而可以自行創作;另外還有繪畫型機器人,同樣通過學習人類400年間236位人類優秀畫家的作品,然後可以自由創作。他們還與中央美院有個合作,今年5月就取了夏雨冰的別名讓人工智能參加了央美的研究生畢業畫展。

你只需要給機器人一些關鍵詞,三分鐘能寫出一首詩歌,畫畫也是如此,你只需要給一些文字,它就能發揮出一張畫來。

而且微軟的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在紡織服裝領域了,他們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一起推出了面向紡織服裝企業的AI設計平臺,可以幫助企業做趨勢預測。

另外,機器人也可以進行紋樣設計,嘗試這一技術的是萬事利公司,該集團的董事長李建華在演講中就展示了由機器人設計的紋樣。

那麼,問題來了,設計師會失業嗎?

顯然不會。

其實徐元春在介紹的時候,展示了這個軟件的二維碼,掃描進去之後就可以直接試一下讓機器人寫詩和畫畫,我試了畫畫的軟件,畫了兩次,只能說離我的想象有很大距離。人類的創作是非常感性的,用數據去模仿和學習,會得到某種規律和標準化的結果,但是這恰恰離真正的創作有一定距離,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連情感的這部分也能模擬得很好。

那麼,以創作為主的人工智能在時尚行業的運用會擴大嗎?

我覺得會,但是反而會以大眾化品牌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樣的程序更容易摸清楚流行、大眾審美的規律,也許龐大的商業品牌以及快時尚品牌在應用這類服務的可能性更大,而設計師品牌或者奢侈品品牌,收效會小很多,拋開創作的能力問題,情感、觀點方面帶有人類溫度的聯繫,會是未來高價格品牌所必須有的要素,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還是有欠缺。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人工智能對時尚行業會有很大影響?

從現在的技術來看,通過技術分析來協助設計師工作,一定會成為趨勢,比如天貓已經在這樣做了。

很簡單,通過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從而再幫助設計師對設計的方向進行修改,說白了就是市場部的部分工作由更便捷的人工智能來完全。

參會的帕森斯設計學院時裝學院前院長SIMON COLLINS提到:

“我們不斷地賣,這種邏輯是有問題的,已經超額銷售了,一旦賣得太多的話,垃圾會產生,我們需要想一下如何利用5G和技術來解決銷售超額的問題。如果我們生產的商品可以循環使用,這也是5G所致力於的方面”。

Plug and Play中國區代表曾蘊之也有類似看法:

“我們很多衣服生產出來是不被需要的,AI+大數據技術其實作用很大,很多企業已經可以做到對需求進行預測,它可以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再按照這個需求精準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我們原本不可持續的一些環節”。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曾蘊之 Plug and Play 中國區代表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對時尚產業的影響,一方面是根據喜好協助設計,另一方面是可持續方向,而可持續也會是中國時尚產業未來走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可持續時尚會從一種口號變成行業標準

其實以前參加的一些會議就有此感覺,可持續絕對不是一句口號,或者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它遲早會與每一個人相關,並且行業內一定會出臺相關標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孫瑞哲會長演講中就提到北歐一直走在可持續時尚的前列,斯德哥爾摩時裝週已經取消傳統時裝週的模式,準備採取新模式,但具體是什麼?暫時不清楚。

來看下他提到的國家相關政策:

我們紡織服裝工業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時候,已經把相關的節能降耗減排作為明確的目標寫入到我們的“十三五”規劃,也就是說到2020年,我們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累積降低18%,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累積降低22%,用水量累積要降低23%,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要達到1200萬噸,我們現在全部纖維加工總量是5460萬噸,我們2/3的纖維加工總量是在中國消費,也意味著我們1/3的纖維到明年要實現1200萬噸,實現再利用纖維的消費。

許多大集團都已經有了相關的行動,並且開始“教育”消費者。比如,開雲集團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個叫“我的環境損益表”的小程序,來提醒消費者,你的消費所帶來的環境代價,進而幫助你做出是否消費的選擇。

嘉賓曾蘊之的分享中提到,在一些針對Y世代和Z世代兩個人群的消費研究中,00後的關注點已經越來越少的放在產品本身上面,更多放在產品傳達什麼樣的價值,他們認為自己的人格是被他的觀點、他的價值觀和他所代表的東西定義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在中國,更多年輕人願意去關注可持續這件事情,把它作為是自己的價值主張。

環保的概念可以深入的方向是非常多的,比如採用環保面料,環保的生產環境,也有品牌INXX 開始做“百家衣”的項目,就是將二手服裝進行拆分再設計,這個其實設計師張娜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不排除會有更多設計師和品牌都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庫存和數量過多的舊衣物。

INXX 聯合創始人劉坤能提到,現在年輕人消費觀念變化非常大,他們能接受二手的東西,閒魚市場很活躍,而且玩的都是年輕群體。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性價比更合適,另外一個是他們接受新方式,不會覺得這不時尚。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劉坤能 杭州英涉時裝有限公司INXX首席運營官


轉售或者說二手市場是可持續熱潮中同樣值得關注的產業,在美國,轉售的熱銷商品,包括了衣服、鞋子、裝飾品,基本都以半價或者以下價格來進行銷售。這塊市場還在不斷擴大,2016年的時候市場規模18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將翻倍。

買手店與設計師品牌的互補並進

浙江理工大學教授任力做了不少關於買手運營的研究,他說的部分印象深刻,講完好多人去要他的聯繫方式,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來,現在買手店確實很熱門,更多集團化公司也都插了一腳進來,而不僅僅是早期以單個買手為核心的店鋪了。

這裡我就直接截取任教授部分演講稿:

“獨立設計師應該保持一種自己主觀的設計風格,對文化、對設計理念的堅持。現在很多品牌的老闆希望設計師去逛市場,去看消費者的需求。這個是對的,但這個工作應該更多交給買手,設計師可以多一些自己主觀的判斷和對時尚的見解,所以他們兩個是互補”。

他總結了買手店六個核心價值的新體系:

第一不能再靠眼光,而是需要靠商業管理。我說的商業其實還是數學觀念,更多的是貨品的計算。總結一個非常簡單的小模型,買手利潤=貨品週轉×毛利潤×品牌溢價

第二,最早的快時尚是借鑑了買手製+SPA的形式產生的。現在它的模式不起作用了,但是買手店可以反過來用SPA化這樣的模式來回擊它,這種模式在日本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包括像美國的一些都是集團化,但是它都是買手型的。你進到一家店,就像一個買手店一樣,但是它是一個非常大的集團背景。

第三,通過買手、電商做內容。因為做完內容,還是要轉化為貨品。所以這個時候買手起的作用非常關鍵。流量都很貴,如果流量不能轉化為銷售額的話,那這個就浪費了。

第四,買手店向平臺化轉型。其實國內這方面現在已經發展很快了,但他們還是偏向於奢侈品的標配的產品。前段時候像尚品網等國內一批奢侈品電商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買手這塊沒有做好。如果一個零售平臺沒有產品差異,沒有稀缺風格,那就沒有競爭力,最後就變成流量的補貼。

第五是做聯名。我覺得買手店做聯名是最有優勢的,還有一個爆款思維。聯名和爆款其實是一對。我們說的爆款不是批發市場的貨賣的爆款,其實它是符合商業邏輯的。你只有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放在最能夠做銷售的產品上,這個才有利於銷售。買手店特別容易做成所有款都不多,什麼都有,然後賣不好,退也退不了,賣的好,補也補不上。這裡就需要降低運營成本,然後提升單款的銷量。

最後一點就是向兩級發展。一個是向高、向藝術方面的發展。比如在上海20天前剛開了一家買手店,來自日本,是第一次進入內地。它是一家把日本年輕設計師聚在一起的買手店。產品做得還是蠻好的,調性就偏向於藝術化。還有一種就是偏向於集市化,不是生活方式化,是集市化。

關於最後一點,藝術化應該是大家公認的,集市化是一個滿新穎的觀點,我的理解是,有點類似costco,不以調性、科技等等來烘托氛圍,將所有一切回到產品本身,同時強調性價比。

出國走秀熱潮背後是國內市場越發蓬勃

這幾年中國品牌熱衷於出國走秀,主要是宣傳目的,另一方面,也希望開拓一定的海外市場,當然,從一個品牌的市場銷售布點來看,有時候某些銷售點不一定能夠能帶來多高的銷售額,而是象徵性的某種格調。比如,李寧通過去海外走秀就增加了一些國外的買手店,即便這類店鋪的銷量一般,但現階段這樣的謀劃是有道理的。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依舊潛力巨大,可能這幾年整個時尚產業看起來比較糟糕,會讓人擔心國內的消費市場,但是,中國市場依舊是全世界最矚目的時尚市場之一,甚至沒有之一。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處長閆敏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些數據,非常直觀的反應了中國當下的經濟形式:

2018年的數據:中國經濟佔世界總盤子的16%,美國經濟佔24%,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總量最大的省份是廣東,如果我們將廣東省的經濟總量拿到世界去衡量去對比,我們會發現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達排名世界第14位的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那與此同時,中國很多城市現在已經富可敵國,如上海,上海的經濟總量已達泰國的經濟總量。...

中國強大的國內市場,這是今年的一個新提法,大概有14億人,4億中產階級,1.3億的中產階級家庭,我們不僅有強大的國內投資市場,有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未來五年,中國的進口將達到8萬億美元,中國的吸引外資的規模將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對外投資規模達到7000億美元左右。這麼大的市場,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可能忽略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換個角度看國潮

我本身很不喜歡國潮這個詞,但是這次活動之後有了改觀,同時也再一次證明:風格不分高下,設計才有高低。

我除了去聽,也有個小任務,就是作為主持人與五位嘉賓進行主題探討,之前也預告了,我擬的題目是出國走秀熱背後的冷思考,由於之後會有一篇超級長文詳細寫相關議題,所以這裡更多聊“國潮”。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知名設計師陳聞表示,他所瞭解的中國品牌在紐約時裝週真實反饋是,中國元素在國際上沒有應用得很好。

“當然他們非常讚揚李寧。因為李寧通過這幾次秀,慢慢融合了國際化的語音和文化。這就是怎麼能夠把中國的文化跟國際的時尚語言相結合”。

紡織服裝週刊副社長劉萍認為,“國產潮牌的特點是年輕、趣味化、有中國元素,不光是傳統元素,也有當代元素,再一個是有文化IP的結合和融入。這一點我覺得對年輕人、90後能決定未來十年,或者甚至更長時間走向,是非常用代表性的”。

onlylady CEO 李雲的看法與此類似,年輕一代熱衷國潮,體現出新生代的文化,他們認可這種文化自信,是好事。同時,“國潮體現在設計上,不是簡簡單單把一些中國元素放到設計中,而是在未來如何把這種很多的中國文化,包括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結合起來”。

ANNBOO品牌創始人兼設計總監安博說:“我前兩天看了一個媒體對中國一二線城市85後-95後消費者做的消費行為調查,就服裝類的時尚元素,排名第一的是潮牌,第二是運動風,第三是中國風。從這個數據來看,國潮可能會在未來的5-10年裡,至少對85後-95後這群消費者來說是有很大影響。

時尚和潮流本身是一個小眾審美,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大眾審美,然後就滅亡了。那這個弧線到底能走多長,我覺得取決於我們所有從業人員,你到底能把中國文化和潮流的結合,研究到多麼深的程度,能講出多少有趣的故事,讓它一點一點做下去。如果說最開始我們就做了一個圖形貼在身上,只用這樣一種手法,可能幾年以後就沒有人用了。”

北京吉芬時裝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謝鋒強調了什麼是服裝的本質,潮很重要,但最終品牌是什麼?

“我覺得落實得到初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會曇花一現。這是我對現在潮的理解。我們現在都忘了,我們到底是什麼,我們當初是為什麼來的,我們將走向何處。儘管這是一個哲學的命題,但是其實對我們重新認識一下品牌也很有必要”。

當下時尚媒體到底該怎麼辦

先看一組來自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楊健先生的數據:

2019-2020秋冬中國國際時裝週有註冊媒體181家,其中國內媒體171家,國外媒體10家,發放媒體證427張,文字記者174張,攝影記者253張

目前時裝週攝影記者人數已經超越了文字記者人數,這跟前幾年不同,以前是文字記者多,攝影記者少,現在是攝影記者多,文字記者現在變少了,也證明了時裝週傳播從過去的文字傳播為主轉變為視覺傳播為主

從讀文到讀圖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閱讀習慣的改變,才會有媒體的改變,但強調這個是想說,現在質量好的文字報道越來越少,我不認為沒有這部分讀者,只是這部分讀者找不到優質讀物

那什麼是優質的時尚媒體?

時尚新娘全媒體總編冷雨璇的發言說得非常全面:

在移動時代最好的時尚媒體就是能融合內容、社交和消費的媒體

內容、社交、消費的邊界正在模糊,這對我們現在的從業人員是一個挑戰,挑戰在於是優質內容還是優質廣告,是優質消費還是優質社交。這個邊界是什麼?這個認知的邊界本身就需要被拓展。

品牌締造的整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結晶和表現才是一個品牌生存的基石。媒體同樣需要品牌化,有生命力是指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很多偉大品牌成功的第一個基石,也是時尚媒體能夠獲得尊重和長青的基石。對審美的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偉大品牌的第二個基石。在變現的驅動下,有很多以導購為導向的新創業者可能很難做出好的品牌。一件產品只有擁有了情感體現的內容,才能與人產生連接,產生關係。有了好的審美和對審美的堅持,才能成為一個具有美感高度的品牌。時尚傳媒肩負著篩選、評論、內容、渠道、創意的多重責任,也有它的使命底線和價值判斷,在風口上選擇不做什麼可能會更重要的。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媒體人談傳播跟品牌方談傳播會有較大不同。萬事利董事長李建華在談人工智能的時候,提到了他們怎麼做時尚化的營銷。

“我給大家講一個我們的做法。現在萬事利1500人,我們要求每個人朋友圈必須有4000個粉絲,上班和數據已經成為一個總體,你不要說我就是來做銷售的,我就是來畫畫的,不對,你今天要成為萬事利的員工,必須有4000個粉絲。員工每天必須轉發我們公司發的三條微信。我們一條微信發出去,有600萬粉絲。所以我們的傳播,也全是靠我們自媒體的傳播,我們從來不買流量。所以馬雲賺不到我的錢。現在哪個做互聯網的,不買他的流量?我們不買,全是靠我們自己”。

為什麼我要將李建華這段帶有“微商氣質”的言論著重放出來,因為這一定代表當下部分企業家的想法,萬事利可不是小企業。這就是現實。

啊,終於整理完了,非常感謝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的邀請,信息量太大,以後很多文章中可能會用到兩天開會中聽到的數據。

總的來說,對中國時尚產業的未來還是相當有信心的,我們在電子商務方面擁有絕對的實力,國內市場的潛力也很巨大,儘管變化萬千,不好的消息也層出不窮,但總會有更新換代,總會有拍死在沙灘上的浪,好好學習,咱們跑穩點。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在公號回覆商務合作查看相關明細





中國時尚產業去向何方?

是本人,不接受反駁


文刀米,媒體人、策展人、設計師,曾獲中國時尚大獎年度最佳時裝評論員。現專注於自媒體以及線上銷售平臺,擅長記錄人物、時裝評論,並開始系統撰寫時尚史。自我包裝完畢。其實就是一個喜歡寫稿、設計、畫畫、沉迷於自己廚藝無法自拔的吃貨,在避免社交方面也有很強的功力。微信公號:文刀米 微博:文刀米呀 聯繫:[email protected]另有一堆同步更新的平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