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造型是消費者選購汽車時的直觀第一印象,各汽車品牌也越來越重視造型設計,在近些年的汽車外觀設計中,愈來愈多的車型都採用了溜背式設計風格。這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受到各大汽車品牌青睞的汽車設計潮流。如奧迪A7 、奔馳CLS級等車中,都可以找到溜背式設計。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放眼國內,也掀起了一股關注風潮,大眾CC 、吉利博瑞 、本田新思域等多款採用溜背式設計的車型都有著不錯的市場反饋,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銷售業績。當然受到熱捧的原因除了產品本身質量 、品牌與價格等因素外,外觀設計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尾部採用溜背式設計風格更增加了車型的美觀度。大家都追捧的溜背式設計中又有哪些門道呢?

汽車溜背式設計的起源與演變

三廂汽車後部車身設計主要分為階背式和溜背式(Fastback)顧名思義,即指線條非常快速流暢的後背部,國內稱之為“溜背型”。而在汽車術語中,Fastback意指那種車頂呈流線型連貫至車尾,一直延伸到車尾保險槓與車後艙蓋底部的交界處,無明顯突出的後備箱。階背式轎車國際上簡稱L型車,也稱為典型三廂式轎車(需要說明溜背式轎車同樣也屬於三廂車),車頂輪廓線與車尾輪廓線之間有明顯的轉折,有明顯突出的後備箱。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 溜背式設計車型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 階背式設計車型

汽車溜背式設計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1930-1940年,流線型發展成了一種時尚的汽車美學。由航空+汽車雙料先鋒設計師William Bushnell Stout打造的甲蟲水滴形流線車身,其可謂是溜背風格的開山之作。早期溜背式設計只能算是雛形,但溜背式的基本要素已經完全具備。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 甲蟲水滴形流線車身

早期歐洲溜背型汽車的代表作還有:布加迪Type57ATLantic(1937年)、嘎斯-M20Pobeda(1946年)、保時捷356(1948年)、Standard Vanguard(1948年)、薩博92/96(1949年)以及賓利大陸R-Type(1953年)。以上車型雖然看上去風格不盡相同,但是仍能從中發現,溜背設計理念在所處的時代已經較為成熟。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 20世紀30-60年代歐洲典型溜背設計車型

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後,溜背式車型基本沿襲了前面的車型,溜背式設計多數只在跑車類車型使用,並無大範圍的使用,在這一時期溜背式車型比較有名的只有蘭博基尼Espada(1968年),除此之外再無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溜背車型。汽車設計領域逐漸流行階背式設計,此情形一直持續到2000年之後,溜背式設計風格再次流行起來,並在之前的風格基礎上賦予了新的設計理念和更加成熟的設計形式。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 20世紀30-60年代美國典型溜背設計車型


汽車溜背式設計的特徵分析

一條連貫車頂至車尾的主要車身流線是溜背設計中的最主要特徵。不過由於各自設計細節的不同,採用溜背設計的車輛還是有各自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也導致溜背式設計呈現出幾種類型,在這裡將這幾種不同溜背式設計分別定義為直接溜背式、間接溜背式、跨界全溜背式3種類型。

直接溜背式

即車型從B柱後車頂線至車尾保險槓與車後艙蓋底部的交界處呈一流暢的線條(中間無緩衝或停頓),線條較為平直接近直線。此類溜背式車型具有簡潔明快、幹練、力量的視覺效果,代表車型主要有奧迪A7、名爵MG6、大眾CC、起亞K5、吉利博瑞等車型。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間接溜背式

即車型從B柱後車頂線至車尾保險槓與車後艙蓋底部的交界處貫穿的線條,但在後窗眉與後艙蓋板交界處有一緩衝處理,此類溜背式車型尾部線條給人優雅、柔和、唯美的視覺感受,代表車型相對較多,涵蓋了瑪莎拉蒂Ghibli、瑪莎拉蒂總裁等豪華跑車,捷豹XFL、奔馳CLA、奧迪A6、林肯MKZ等高級車,雪佛蘭-邁銳寶XL、福特新蒙迪歐、別克新君越等中級車等。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跨界全溜背式

跨界全溜背式,即相對前兩種溜背設計而言,指從B柱後車頂線至後保險槓稜邊呈一流暢的線條(中間無緩衝或停頓),此類溜背尾部線條弧度較大向外拱起,為緩衝尾部過於沉重的視覺感受,將離去角增大,使尾部呈上翹趨勢。採用汽車後移視覺重心的手段使其具有強烈的力量感和動感,此類型溜背車型除保時捷-Panamera等跑車外,通常會採用增加底盤高度的方式從而獲得更好的比例與通過性,因此也被稱為跨界車,如本田歌詩圖等代表性車型。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汽車溜背式設計特點分析

從視覺角度首先,溜背造型是否一定比階背設計更加美觀,這一點每個人的觀點可能會有所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溜背設計的車型車身後部體量加大,打破階背式設計在前後視覺上的對稱感,使造型整體感增強,車身輪廓線更加流暢,從而達到更佳整體視覺效果。其次,溜背設計能使整個車身具有更加鮮明的特點,顯得更年輕化,符合當今時尚設計的潮流趨勢。正是由於溜背設計的獨特性與時尚性,其已經成為了國際汽車巨頭在設計注重時尚感與個性感的豪華車型時所熱衷的設計樣式。其實,從10年前的車型中,就能看到這種趨勢的出現,當時就已經有不少車企選擇了更加接近溜背造型的尾部設計,比如奔馳、福特、起亞等。再次,運動感是汽車造型設計與表達的重要屬性之一。通過採用溜背式設計的車型在視覺上使汽車後部輪廓線細節簡化,使車身輪廓線更加的簡練,能給人帶來更加強烈的速度感。

從使用角度當然溜背式設計並非是一種中看不重用的設計理念,這種設計理念融合了兩廂和三廂的優勢,規避了兩者之短,既能實現人們對運動型車動感造型的嚮往,又可以滿足人們對傳統三廂轎車功能上的要求。與傳統階背式車型相比,擁有溜背式設計的車型後部採用更加光滑的表面型線,減小了汽車後窗位置處的氣流分離區,從而使背壓增加,抵消部分正壓,使前後壓差阻力減小使風阻係數更小。


「設計師說」溜背式設計中的門道


此外,溜背式車型整體流暢的造型在行駛過程中使尾部產生的渦流減少,能使氣流對車輛尾部產生更為強大的下壓力,從而確保了車輛在高速行駛時的車身穩定性,因此,幾乎所有的跑車都採用了溜背式設計,這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要求。此外,尾部造型使車輛前後重量分配更為接近50:50的“黃金比例”,從而獲得的車輛操控性也會大大超越兩廂及階背式三廂車。當然由於溜背設計造型的需要,目前只能在車身長度在4.65m以上的中級以上車型中實現。同時,大多數溜背車型(如直接溜背式、間接溜背式)犧牲了部分後排座位的乘客的頭部空間,並且後車窗視野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對後排乘坐舒適度存在一定的影響。但是與傳統三廂轎車相比較,溜背設計多出的空間意味著更大的存儲空間。而跨界全溜背式車型由於溜背輪廓線相對外凸,為後排乘客提供了更佳舒適乘坐環境以及更多的儲物空間。

從心理需求角度溜背式設計車型由於相對於普通階背式車型而言,從外觀造型上顯得更高檔、更大氣、更具有運動感和個性,從這一特徵可以推測,在檔次、性價比相同或者相近的車型中溜背式設計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愉悅的心裡滿足感,因此更容易讓大部分的消費者優先選擇。

汽車溜背式設計與汽車整體外觀造型的關係

溜背式造型設計相對於階背式造型設計,雖然具有視覺效果、使用功能和心裡需求等多方面的優勢,但是也和汽車整體外觀設計有著密切的關係,其需要和汽車整體造型設計相匹配、融合和協調,才能從外觀設計角度體現出溜背式設計的優點,反之,則會嚴重影響汽車外觀設計的整體效果。溜背式車型外觀設計中主要需要考慮與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溜背式設計與車身輪胎關係

由於溜背式設計是將車頂線直接連接至車身尾部,無形中使車身尾部更加飽滿,體量加大,從視覺上延長了汽車尾部的長度,併產生一定的速度感與重量感,這勢必需要尺寸足夠大的輪胎與其匹配才能形成較為協調的視覺感受。通過對目前多款溜背式汽車設計案例進行分析得出,溜背式設計車型車身高度是所選用的輪胎尺寸的2~2.3倍。

A和B兩款車型,具體而言溜背式設計車型至少需要選用16英寸以上尺寸(如名爵MG6、本田新思域)的輪胎,才能使整車車身外觀高度、長度與輪胎從視覺上呈現較為協調的狀態,甚至16英寸的輪胎都無法使溜背車身在視覺上達到三者的協調,C.D兩款車型,從視覺上給人感覺輪胎偏小、協調性不足,因此,溜背式設計車型輪胎尺寸從視覺因素考慮應採用17英寸以上尺寸,才能使車身整體比例更為協調。

溜背式設計與車身線條關係

由於採用溜背式設計的車型勢必大範圍改變車身尾部的形式,這些改變將直接影響到汽車車身形式。相對於階背式設計車型對於車身側面的線條設計要求更高,如側身線條過於繁瑣,或者過於誇張將嚴重影響溜背式車型整體的美觀度,破壞溜背式設計車型本身所具有的視覺優勢。

溜背式設計和車前造型關係

溜背式設計與車身造型也存在一定的聯繫,結合實際設計形式和外形等,需要確定協調性類型,避免對外觀造成影響。

總結

溜背造型特徵線讓視覺焦點流暢、迅速地從A柱貫穿到尾部,一氣呵成毫無違和感,在整體風格上,給人一種向前俯衝的視覺衝擊力;尾部處溜背造型特徵線與上翹的腰線融為一點,讓觀者不自覺地將視覺重心從車頂溜到車尾,在視覺上形成流動的感覺;C柱變短甚至消失,整體上呈現出俯衝的視覺衝擊力和運動感,使車身設計趨於一體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