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個經濟”的高層次開放 帶動陝西現代產業體系成長

中共陝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胡和平強調,要依託我省中心區位和樞紐地位突出的優勢,發揮陝西對外開放門戶作用,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三個經濟”解決的是要素的集聚、配置和流動,樞紐是要建立生產要素的集聚中心,門戶是要打造生產要素的配置平臺,流動是通過生產要素的供需通道,在要素流動的基礎上實行按要素聚集、組合創新,從而促進陝西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因此,要充分利用陝西的門戶、樞紐地位,積極促進要素的流動和聚集,發展新產業,培育陝西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實現陝西高層次開放經濟的發展。

發展貨物運輸催生物流經濟。目前我省的物流行業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專業化水平不夠高導致的效率整體偏低,使得對全國範圍內的輻射力度不夠;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物流行業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較低,信息資源的共享度和利用度偏低。

為解決這些問題,更好的發展陝西省的物流行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從優勢出發,結合公路、鐵路、民航等交通基礎條件和運輸體系,積極培育和引進具有競爭力的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社會化和專業的物流服務,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力爭形成示範企業引領、規模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聯盟的企業融合發展格局。同時需要引進新的企業管理思想,改變本地企業在經營中“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觀念,重視流通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二是積極推進物流領域合作,物流業朝著網絡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目前很多本土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僅僅只是個面對自身的封閉系統,無法與外界的物流行業進行方便的信息交換和獲取,物流企業與客戶間的溝通交流不夠快捷,導致作業效率低下且提高了成本。因此,急需建立一個完善、統一的信息交流平臺,整合各種信息資源,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政府部門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間的協同作業。三是立足本地實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西安國際中轉樞紐港,建設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同時可以依據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建設和發展,建立一個大規模物流中心,以實現規模效應。四是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建議陝西省推行物流從業人員的資格認證制度,建立相應的培訓教育機構,以應對目前陝西省物流技術人員知識泛而不精、專業化程度不足的問題。同時積極與省內各高校、研究所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實踐機會,提供就業崗位,吸收高校相關專業的優秀學生入職,實現校企共贏。通過以上途徑,讓“三個經濟”催生物流業更好地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促進信息流動成就電商產業和數字經濟。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電商產業與數字經濟成為新動能逐漸在全國範圍內受到重視。依據有關研究,陝西省的數字經濟總指數領先我國西北地區,智慧民生指數連續三年名列西北第一,而且與西北其他省區的領先優勢不斷擴大。但是要清楚地認識到我省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與東部省份的差距依舊明顯,數字經濟的體系還不夠完善,創新力度欠缺。促進陝西電商產業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可以參考以下幾個途徑:一是培育工業發展新動能,開展物聯網領域的基礎技術攻關。物聯網技術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是互聯網技術的拓展和延伸。我省尤其應優先發展車聯網、智能家居、人體感知、智慧城市等集成應用,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應用。加強物聯網技術鏈與產業鏈間的協同發展,加強物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帶動整個鏈條的升級。二是以智能製造為目標,加速製造業與互聯網經濟的融合。我省要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發揮互聯網對製造業創新的驅動作用,推動基於互聯網的全流程生產協同和綜合集成。同時深化工業雲、大數據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行業協同平臺,基本覆蓋各工業領域的企業,推進“機聯網”“廠聯網”。三是以自貿區建設為契機,加強對外貿易與互聯網經濟的融合。持續打造國際化電子商務平臺,將零散的外貿電商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為各國企業提供海關、交通運輸、出入境檢驗檢疫、金融、諮詢、翻譯等一站式服務。四是以現有的數據庫為基礎,對現有的平臺進行整合,集中建立統一的公共平臺。政府應該加大對雲計算服務的投資力度,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生產領域。五是集聚數字經濟人才,鼓勵技術創新。通過科研支持等方式,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培養數字經濟通用型人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數字化產品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應用、版權、隱私等方面進行規範和保障,保障創新成果的經濟權益。

促進人才流動聚集發展創新型經濟。創新型經濟是以知識和人才作為依託,以創新為主要的驅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以創新產業作為標誌的經濟。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必須有人才作為支撐。為此,一是要儘快建立形成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庫。這個人才庫既有某些領域、某些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也有區域支柱產業和“三新”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也有為了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儲備人才。二是要注重培養本地創新型企業家人才隊伍。因為無論是發展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升級,都是以企業的創新作為基石。政府要做好引導、扶持,為創新型企業家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要在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引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要把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最關鍵一環,加強人才引進,積極打破系統、地域等界限,整合各類人才資源,拓展人才發展平臺,在國家“千人計劃”和陝西省“百人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各種平臺吸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尤其是吸引陝西省比較缺乏的高端創業人才,為創新型經濟提供強大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四是在創新人才的培育方面,要優化教育結構,改進教育模式,培育創新體系各方面所需要的多層次創新人才,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機制保障,充分發揮高校對創新型經濟的推動作用,為構建全面創新體系構築堅實的人力資本基礎。

促進人流繁榮助推旅遊文化產業。旅遊的最大貢獻是帶來了“人流”,而人流就是一切“流”的載體。為助推我省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以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與互聯網經濟的融合。建立景區智能管理系統、旅行社智能管理系統、酒店智能管理系統,實現旅遊管理智慧化。二是加快文化遺產和文化旅遊資源數字化,發展數字閱讀、互聯網視聽、數字影視、數字出版等新興媒體,支持主流媒體向全媒體轉型,加速發展移動媒體和分發媒體,支持互聯網龍頭企業在陝西省建設閱讀、遊戲、試聽和應用分發基地,發展陝西省特色數字文化產品。三是建立旅遊信息營銷體系,擴大旅遊影響力。打造旅遊電子商務聯盟,加強與第三方旅遊電子商務平臺的合作,整合旅遊資源,形成營銷合力並進行推廣。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以旅遊需求為導向的在線旅遊創業創新。四是完善旅遊文化產業相關法律法規,一方面保護旅客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面對文物損害、景區保護點隨意破壞、買賣景區文物、過於商業化的景區文化等現象,能夠通過相關法律途徑解決。

促進資金流的聚集助推金融產業的發展。目前陝西省已經形成了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主,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與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輔,政策性銀行予以補充,其他類金融機構互相競爭發展的多元化金融機構體系。但是與其他經濟發展更快的省份相比,無論是總量上還是結構上,都有著明顯的差距。要創造條件,吸引資金流入聚集,並使得資本與實體經濟、創新相結合,實現金融產業與實體產業相結合。同時以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業與互聯網經濟的融合,建設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重點發展互聯網支付、網貸和股權眾籌融資,支持發展互聯網保險、互聯網基金等,加快陝西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而吸引外資,必須要有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和良好的金融產業環境。陝西金融產業起步較晚,各項體系制度尚不健全,金融機構與產品種類單一,應當儘快完善省內金融市場體系,除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外,積極發展信託、基金等其他種類的金融機構,加快金融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同時要完善法律法規,依法保護金融債權,杜絕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不法行為,為資金的流入構建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

加強要素的組合發展現代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炒作虛擬經濟會使得經濟發展失衡,經濟泡沫嚴重,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金融風險、社會風險隨之而來。而一個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則能保障經濟的平穩運行,提供就業崗位、改善民生、維持社會的穩定,更是抵抗外部衝擊的關鍵。我省在推進“三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立足於實體經濟,同時平衡虛擬經濟的發展,使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三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物流、信息流、人流、人才流、資金流的流動是前提條件,關鍵是要實現這些要素在陝西的聚集,並在聚集基礎上的組合。要素實現了組合需要通過企業實現,要素組合可以促進企業發展、產業發展和實體經濟發展。通過要素組合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產品創新和業態創新,形成優質資產。同時通過要素的新組合調整產品結構、加快設備和產品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科技含量、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我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新的增長點。而企業在要素的組合過程中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催生新的生產要素,從而帶動新的產業誕生或者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這樣,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通道,向全國市場和世界市場流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任保平 作者系西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