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團體,此名的來由似乎以兩晉時期陰澹的《魏紀》所記為最早:“譙郡嵇康,與阮籍、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友善,號竹林七賢,皆豪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後來陶潛在《群輔錄》中也曾提及:“魏嘉平中並居河內山陽,共為竹林之遊,世號竹林七賢。”之後的記載則有孫盛的《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遊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

關於這七位名士的個性,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稱:“魏末,何晏他們以外,又有一個團體新起,叫做‘竹林名士’,也是七個,所以又稱‘竹林七賢’。正始名士服藥,竹林名士飲酒。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純粹是喝酒的,嵇康也兼服藥,而阮籍則是專喝酒的代表。但嵇康也飲酒,劉伶也是這裡面的一個。他們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抗舊禮教的。”看來這七個人在一起的一個重要事情就是喝酒,但魯迅認為他們的喝酒並不單純,更多的是一種反對禮教的方式。

因為號稱“竹林七賢”,所以後世大多本能地認為這七賢就是在竹林下喝酒談天,這種本能的認定受到了陳寅恪的質疑,其認為竹林七賢的活動之地是山陽,而山陽是今天河南的焦作,那個地方是北方,故而不可能有竹林,故而陳寅恪認為這“七賢”是出自《論語》中的“作者七人”,而“竹林”則是西晉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乃託天竺“竹林精舍”之名,而後將其加在“七賢”之上,構成了“竹林七賢”這個特有詞。

但陳寅恪的這個觀點也有人不同意,比如王曉毅結合史料及實地考察,認為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確實有竹林存在。而程峰在《竹林七賢遊歷地調查研究》一書中則認定:“古代的河內,早在商代就存在有大片的竹林。春秋至戰國時代,仍然如此。”程峰引用了《詩經·衛風·淇奧》上的詩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接著又引用了《山海經·北山經第三》上的說法:“又東二百里,曰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於河”,而後得出的結論為:“這說明至戰國時期,太行山下、丹水河畔,已有繁茂竹林。兩漢之際,寇恂為河內太守,利用著名的淇園竹林曾造箭百餘萬(博愛柏山鎮皁角樹村北現有寇恂墓),從而證明了漢代河內竹林的存在。”

由此看來,古代焦作這一帶確實有竹林存在,這樣說來,竹林七賢恐怕真是坐在竹林子裡面喝酒聊天。然而可惜的是,竹林中的這七位賢者而今只有兩位有遺蹟可探尋。那我也就只好尋找此兩處,以此作為對竹林七賢的紀念了。

山濤墓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城西南12公里大虹橋鄉西小虹橋村,距焦作市區24公里。出焦作市南行,沿235省道行駛30餘公里,到達大虹橋村,由此東轉駛上縣道027,兩公里後再北轉,即進入了小虹橋村,在村中很容易地找到了小學校。尋訪兩年來,最怕的就是尋訪之點在某個學校內,所遇到的情形大多是被拒絕入內,很少有人會體諒我跑瞭如此遙遠的路途而走到了門前,到其門而不得入內的心情,只有自己知道有多難受。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隔著學校的柵欄向內探望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在正中的位置看到了文保牌

昨夜因為拉肚子折騰了一夜,今日走路兩腿發軟,但還是咬牙來到了此處,看到的結果是校門緊閉,從鐵柵欄門向內張望,看到一位男士正在修理摩托車,隔著遠遠的操場向其喊話,他聽到了我的叫喊聲,走到了大門前。我說明了自己的來意,因為站在大門口我已清楚地看到立在花壇前的文物保護牌,上面寫著“山濤墓祠石刻及古墓群”,雖然還看不到這些墓丘,但可以肯定就在此校之內。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學校名稱

果真如我所料,這位走來的男士拒絕了我入校的要求,他客氣地說按規定學校不準外人入校,我只好指天畫地的向他解釋,自己不是壞人,尋訪的偉大意義等等等等,總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沒再堅持,從兜裡掏出鑰匙,給我打開了校門。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山濤墓介紹牌

文保牌的背面是一個花池,花池的正中央立著旗杆,上面飄揚著五星紅旗,我疑惑地圍著這個花壇轉悠,開門的男士告訴我這不是山濤墓,墓在校園的後操場裡。學校很小,僅一字排開兩溜平房,房屋已很是破舊,應當是幾十年前所蓋,在兩溜房的中間,立著一塊新做的影壁,上面繪著毛澤東的立像,走到影壁的背面,即是所說的操場。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院的中心位置

操場的面積也不大,在右手的位置有一個古建,僅一座小廟,門楣寫著“隆壽寺”,此寺的右手門前立著一塊碑,碑額寫著“重建隆壽寺記”,餘外的文字全部磨泐不清。從寺內轉頭回望才注意到,彩繪著毛澤東畫像的影壁背面卻嵌著四塊古碑,古碑已沒入牆內,用水泥跟牆體抹成了一個平面,上面的字跡已無法辨識,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當年“文革”中保護古碑者的良苦用心,但我現在看到的結果是這些碑畢竟完好地留存了下來。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側旁有一個小廟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廟旁的碑記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影壁牆背面嵌著四塊碑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在操場上找到了山濤墓

在操場的左側看到了一個很小的墓丘,墓的四圍用青磚壘起,高不過半米,墓頂上裸露著些沙土,墓前有一塊不足兩米高的石碑,此墓用水泥做成碑券,正中的碑文寫著“晉侍中吏部尚書山公墓”。這就是我要找的山濤之墓,沒想到其竟如此之小,我再四處尋找也沒有看到其他的古墓,此墓的四周矗立著一些簡易的運動器械,餘外全是平地,完全沒有文保牌上寫著的古墓群,可能經歷了浩劫,全部已蕩然無存。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山濤墓墓碑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山濤墓旁的運動器械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小小的墓丘

在山濤墓的另一側有兩幢未修過的老房屋,其中一幢門口用紅紙貼著橫幅,上面寫著:隆重紀念山濤1808週年華誕,這個橫幅的下面還粘著一塊小紙,上書:心誠則靈,這句話應當是門口的對聯的橫批,對聯寫著:渾金璞玉位列竹林七賢;甄拔賢才共仰山公啟示。我怎麼讀似乎都跟心誠則靈難以匹配。此間屋上著鎖,不知裡面的究竟,這間屋的側門上用粉筆寫著一溜字:圓瓦400個,雲瓦100個,滴水105個,毛頭105個,扒磚50個,合計865個。細讀之下我覺得這應當是維修蓋屋所用的材料,然而這扇門的側牆上卻寫著“遠離危房”四個大字。既然用了這麼多料,維修完了怎麼能是危房呢,我難解其意。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這裡曾開過紀念會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捐款碑記

拍照完畢後,我在學校內尋找那位給我開門的好心摩托車修理工,以便向他道謝並請他鎖門。在電教室的門口看到了立在窗戶上的一塊石匾,上書“捐給山濤故里的孩子們伍仟元整”,落款兒則為:上海同濟大學中文系劉強,二零一零年十一月。房屋和教室大多鎖著門,僅有校長室敞開著,我向內張望,看到裡面簡陋地擺著一些幾十年前的老傢俱,屋頂的房樑裸露著,在桁架上掛著一個吊扇,修摩托車的正在裡面洗手:“原來你是校長,真謝謝你了。”他對我的感謝不置可否,沒有言語,跟著我走到校門口鎖上了門。

山濤、向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上)韋力撰

校長辦公室內的情形

從學校出來,開車向村外駛去,在村路上有兩個小孩玩大人的摩托車,迎著我們的車就開了過來,司機立即把車停住,距離那兩個小孩還有十米遠,旁邊有四五位婦女馬上將我們的車圍住,說撞到孩子了,司機也不急,搖下窗子跟她們說,你看清楚的,我離他們還有幾房遠,這些婦女才悻悻地散去。這種光天化日就想訛人的姿態,讓我剛剛對村內小學產生的好感受到了一些影響。

相比較而言,山濤是竹林七賢中結局最好的一位,按照《晉書·本傳》上的記載:“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掾。舉孝廉,州闢部河南從事。與石鑑共宿,濤夜起蹴鑑曰:‘今為何等時而眠邪!知太傅臥何意?’鑑曰:‘宰相三不朝,與尺一令歸第,卿何慮也!’濤曰:‘咄!石生無事馬蹄間邪!’投傳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隱身不交世務。”他在40歲時依然位處下僚,然而他卻有預見性,他認定天下要大變,於是就隱居了起來。

但收拳的目的是為了更有力地打出,本傳上接著說他:“與宣穆後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帝曰:‘呂望欲仕邪?’命司隸舉秀才,除郎中。轉驃騎將軍王昶從事中郎。久之,拜趙國相,遷尚書吏部郎。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谷二百斛。’魏帝嘗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又以母老,並賜藜杖一枚。”原來這山濤竟然跟司馬懿夫人宣穆張皇后是親戚,通過這層關係,他見到了景帝司馬師,皇帝馬上點出了他的心思,而後他就一路升遷飛黃騰達,不但官越做越大,同時還有大量的賞賜。因為他人事關係處理得好,所以受到了皇帝的重用:“晚與尚書和逌交,又與鍾會、裴秀並申款暱。以二人居勢爭權,濤平心處中,各得其所,而俱無恨焉。遷大將軍從事中郎。鍾會作亂於蜀,而文帝將西征。時魏氏諸王公並在鄴,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後事深以委卿。’以本官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鄴。”山濤的這些經歷大受後世指責,比如餘嘉錫在《世說新語箋註》中稱:“濤一見司馬師,便以呂望比之,尤見賞於昭,委以腹心之任,搖尾於奸雄之前,為之功狗。是固能以柔媚處世者,宜其自以為度量勝嵇、阮,必當作三公也……夫鍾會之為人,嵇康所不齒,而濤與之款暱,又處會與裴秀交鬨之際,能並得其歡心,豈非以會為司馬氏之子房,而秀亦參謀略,皆昭之寵臣,故曲意交結,相與比周,以希詭遇之獲歟?”

其實平心而論,在那個時代只有出仕才是文人唯一的出路,山濤的做法也並不為過。那個時代,社會動盪,竹林七賢中阮籍、嵇康、劉伶等對司馬集團採取不合作態度。而後嵇康被殺,阮籍佯狂避世,劉伶則沉醉於酒鄉,向秀被迫任職,只有王戎和山濤得到了好的結果,故而嵇康曾寫過一篇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不喜歡山濤與當局合作,故寫此信與之斷交。但山濤卻是個很有肚量的人,《晉書·本傳》中的第一段話是:“山濤字巨源,河內懷人也。父曜,宛句令。濤早孤,居貧,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莊》《老》,每隱身自晦。與嵇康、呂安善,後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後坐事,臨誅,謂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這段話說山濤自小就有不凡的氣度,但他卻懂得保護自己的韜略。當年嵇康被殺,臨刑之前囑咐兒子:只要有山濤在,他就會照顧你。看來嵇康雖然痛恨山濤的所為,但卻認為他是個靠得住的朋友,到死的時候都會把後事託付給他。而山濤又絕不負友人之託,二十年後,他幫助嵇康的兒子當上了官員,因此顧愷之評價他說:“濤無所標明,淳深淵默,人莫見其跡,而其器亦入道,故見者莫能稱謂,而服其偉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