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確實有著別樣的風景在


這位婦女帶著我二人,沿著剛才的進村之路,原道往外走。跟在婦女後面,走在窄窄的小山路上,這位婦女一刻不停地在說著話,她的語調沒有節律,我不但聽不懂,同時也不明白到哪裡算一句話,轉身問司機,司機解釋說,她講解著村裡的情形,她說杏田村最大的時候有四百多人,近些年逐漸都進城去了,到現在還剩下三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歲的老人,而她自己因為母親有病,並且母親堅決不離開這個村,所以她只好留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肯定沒人給我們帶路,因為老人們都走不動了。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確實有著別樣的風景在


這位婦女帶著我二人,沿著剛才的進村之路,原道往外走。跟在婦女後面,走在窄窄的小山路上,這位婦女一刻不停地在說著話,她的語調沒有節律,我不但聽不懂,同時也不明白到哪裡算一句話,轉身問司機,司機解釋說,她講解著村裡的情形,她說杏田村最大的時候有四百多人,近些年逐漸都進城去了,到現在還剩下三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歲的老人,而她自己因為母親有病,並且母親堅決不離開這個村,所以她只好留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肯定沒人給我們帶路,因為老人們都走不動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終於來到了韓偓墓前

婦女一邊走一邊自顧自地說著話,她並不介意跟在後邊的兩個人聽還是不聽。我懷疑當地的方言沒有平、上、去、入的聲調,這種話聽長了,會讓自己的心裡有崩潰之感。好在山路崎嶇,路邊的危險讓自己的精力得以分散,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穿行,腳下已經完全沒有了路,看不到荒冢,正如《好了歌》上的那句話: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確實有著別樣的風景在


這位婦女帶著我二人,沿著剛才的進村之路,原道往外走。跟在婦女後面,走在窄窄的小山路上,這位婦女一刻不停地在說著話,她的語調沒有節律,我不但聽不懂,同時也不明白到哪裡算一句話,轉身問司機,司機解釋說,她講解著村裡的情形,她說杏田村最大的時候有四百多人,近些年逐漸都進城去了,到現在還剩下三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歲的老人,而她自己因為母親有病,並且母親堅決不離開這個村,所以她只好留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肯定沒人給我們帶路,因為老人們都走不動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終於來到了韓偓墓前

婦女一邊走一邊自顧自地說著話,她並不介意跟在後邊的兩個人聽還是不聽。我懷疑當地的方言沒有平、上、去、入的聲調,這種話聽長了,會讓自己的心裡有崩潰之感。好在山路崎嶇,路邊的危險讓自己的精力得以分散,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穿行,腳下已經完全沒有了路,看不到荒冢,正如《好了歌》上的那句話: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這座墓已經做過整修


而今我眼前所見的漫山遍野的荒草,果真將一切草沒了。山中的植被很茂密,遮蔽了日光,穿行在裡面,完全不辨方向,帶路的婦女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每次她都用那沒有聲調的語言,站在原地念叨一番,而後調頭再走上另一個方向,終於在一片陽坡上看到了韓偓墓。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確實有著別樣的風景在


這位婦女帶著我二人,沿著剛才的進村之路,原道往外走。跟在婦女後面,走在窄窄的小山路上,這位婦女一刻不停地在說著話,她的語調沒有節律,我不但聽不懂,同時也不明白到哪裡算一句話,轉身問司機,司機解釋說,她講解著村裡的情形,她說杏田村最大的時候有四百多人,近些年逐漸都進城去了,到現在還剩下三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歲的老人,而她自己因為母親有病,並且母親堅決不離開這個村,所以她只好留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肯定沒人給我們帶路,因為老人們都走不動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終於來到了韓偓墓前

婦女一邊走一邊自顧自地說著話,她並不介意跟在後邊的兩個人聽還是不聽。我懷疑當地的方言沒有平、上、去、入的聲調,這種話聽長了,會讓自己的心裡有崩潰之感。好在山路崎嶇,路邊的危險讓自己的精力得以分散,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穿行,腳下已經完全沒有了路,看不到荒冢,正如《好了歌》上的那句話: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這座墓已經做過整修


而今我眼前所見的漫山遍野的荒草,果真將一切草沒了。山中的植被很茂密,遮蔽了日光,穿行在裡面,完全不辨方向,帶路的婦女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每次她都用那沒有聲調的語言,站在原地念叨一番,而後調頭再走上另一個方向,終於在一片陽坡上看到了韓偓墓。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旁邊立的武士跟地上的動物特別不成比例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確實有著別樣的風景在


這位婦女帶著我二人,沿著剛才的進村之路,原道往外走。跟在婦女後面,走在窄窄的小山路上,這位婦女一刻不停地在說著話,她的語調沒有節律,我不但聽不懂,同時也不明白到哪裡算一句話,轉身問司機,司機解釋說,她講解著村裡的情形,她說杏田村最大的時候有四百多人,近些年逐漸都進城去了,到現在還剩下三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歲的老人,而她自己因為母親有病,並且母親堅決不離開這個村,所以她只好留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肯定沒人給我們帶路,因為老人們都走不動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終於來到了韓偓墓前

婦女一邊走一邊自顧自地說著話,她並不介意跟在後邊的兩個人聽還是不聽。我懷疑當地的方言沒有平、上、去、入的聲調,這種話聽長了,會讓自己的心裡有崩潰之感。好在山路崎嶇,路邊的危險讓自己的精力得以分散,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穿行,腳下已經完全沒有了路,看不到荒冢,正如《好了歌》上的那句話: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這座墓已經做過整修


而今我眼前所見的漫山遍野的荒草,果真將一切草沒了。山中的植被很茂密,遮蔽了日光,穿行在裡面,完全不辨方向,帶路的婦女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每次她都用那沒有聲調的語言,站在原地念叨一番,而後調頭再走上另一個方向,終於在一片陽坡上看到了韓偓墓。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旁邊立的武士跟地上的動物特別不成比例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文保牌與介紹牌


整個墓區佔地面積約三四百平米,保護較為完整,似乎進行過整修,婦女說前些年是縣長帶人來修過,墓前的幾個石像生形制特別,外形看上去像個小丑,石羊和石馬個頭很小,歲月的磨損也僅剩了個輪廓,這些石像生的距離排得太過緊密,我覺得肯定不是當年的位置。墓為圓頂形,正前方寫著“唐學士韓偓墓”,側旁立著重修墓及文保牌。婦女介紹說前幾年還有人來看過,近幾年再也沒人來了,所以通向墓的路徑慢慢就長滿了草不見了。拍照完畢後,讓婦女再把我跟司機帶回村內,我遞給她20元錢,她不好意思地收下了。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確實有著別樣的風景在


這位婦女帶著我二人,沿著剛才的進村之路,原道往外走。跟在婦女後面,走在窄窄的小山路上,這位婦女一刻不停地在說著話,她的語調沒有節律,我不但聽不懂,同時也不明白到哪裡算一句話,轉身問司機,司機解釋說,她講解著村裡的情形,她說杏田村最大的時候有四百多人,近些年逐漸都進城去了,到現在還剩下三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歲的老人,而她自己因為母親有病,並且母親堅決不離開這個村,所以她只好留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肯定沒人給我們帶路,因為老人們都走不動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終於來到了韓偓墓前

婦女一邊走一邊自顧自地說著話,她並不介意跟在後邊的兩個人聽還是不聽。我懷疑當地的方言沒有平、上、去、入的聲調,這種話聽長了,會讓自己的心裡有崩潰之感。好在山路崎嶇,路邊的危險讓自己的精力得以分散,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穿行,腳下已經完全沒有了路,看不到荒冢,正如《好了歌》上的那句話: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這座墓已經做過整修


而今我眼前所見的漫山遍野的荒草,果真將一切草沒了。山中的植被很茂密,遮蔽了日光,穿行在裡面,完全不辨方向,帶路的婦女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每次她都用那沒有聲調的語言,站在原地念叨一番,而後調頭再走上另一個方向,終於在一片陽坡上看到了韓偓墓。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旁邊立的武士跟地上的動物特別不成比例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文保牌與介紹牌


整個墓區佔地面積約三四百平米,保護較為完整,似乎進行過整修,婦女說前些年是縣長帶人來修過,墓前的幾個石像生形制特別,外形看上去像個小丑,石羊和石馬個頭很小,歲月的磨損也僅剩了個輪廓,這些石像生的距離排得太過緊密,我覺得肯定不是當年的位置。墓為圓頂形,正前方寫著“唐學士韓偓墓”,側旁立著重修墓及文保牌。婦女介紹說前幾年還有人來看過,近幾年再也沒人來了,所以通向墓的路徑慢慢就長滿了草不見了。拍照完畢後,讓婦女再把我跟司機帶回村內,我遞給她20元錢,她不好意思地收下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原來這裡還有一條路可以通往韓偓墓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確實有著別樣的風景在


這位婦女帶著我二人,沿著剛才的進村之路,原道往外走。跟在婦女後面,走在窄窄的小山路上,這位婦女一刻不停地在說著話,她的語調沒有節律,我不但聽不懂,同時也不明白到哪裡算一句話,轉身問司機,司機解釋說,她講解著村裡的情形,她說杏田村最大的時候有四百多人,近些年逐漸都進城去了,到現在還剩下三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歲的老人,而她自己因為母親有病,並且母親堅決不離開這個村,所以她只好留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肯定沒人給我們帶路,因為老人們都走不動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終於來到了韓偓墓前

婦女一邊走一邊自顧自地說著話,她並不介意跟在後邊的兩個人聽還是不聽。我懷疑當地的方言沒有平、上、去、入的聲調,這種話聽長了,會讓自己的心裡有崩潰之感。好在山路崎嶇,路邊的危險讓自己的精力得以分散,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穿行,腳下已經完全沒有了路,看不到荒冢,正如《好了歌》上的那句話: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這座墓已經做過整修


而今我眼前所見的漫山遍野的荒草,果真將一切草沒了。山中的植被很茂密,遮蔽了日光,穿行在裡面,完全不辨方向,帶路的婦女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每次她都用那沒有聲調的語言,站在原地念叨一番,而後調頭再走上另一個方向,終於在一片陽坡上看到了韓偓墓。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旁邊立的武士跟地上的動物特別不成比例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文保牌與介紹牌


整個墓區佔地面積約三四百平米,保護較為完整,似乎進行過整修,婦女說前些年是縣長帶人來修過,墓前的幾個石像生形制特別,外形看上去像個小丑,石羊和石馬個頭很小,歲月的磨損也僅剩了個輪廓,這些石像生的距離排得太過緊密,我覺得肯定不是當年的位置。墓為圓頂形,正前方寫著“唐學士韓偓墓”,側旁立著重修墓及文保牌。婦女介紹說前幾年還有人來看過,近幾年再也沒人來了,所以通向墓的路徑慢慢就長滿了草不見了。拍照完畢後,讓婦女再把我跟司機帶回村內,我遞給她20元錢,她不好意思地收下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原來這裡還有一條路可以通往韓偓墓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在返城的路邊,遠遠看到一塊碑記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確實有著別樣的風景在


這位婦女帶著我二人,沿著剛才的進村之路,原道往外走。跟在婦女後面,走在窄窄的小山路上,這位婦女一刻不停地在說著話,她的語調沒有節律,我不但聽不懂,同時也不明白到哪裡算一句話,轉身問司機,司機解釋說,她講解著村裡的情形,她說杏田村最大的時候有四百多人,近些年逐漸都進城去了,到現在還剩下三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歲的老人,而她自己因為母親有病,並且母親堅決不離開這個村,所以她只好留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肯定沒人給我們帶路,因為老人們都走不動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終於來到了韓偓墓前

婦女一邊走一邊自顧自地說著話,她並不介意跟在後邊的兩個人聽還是不聽。我懷疑當地的方言沒有平、上、去、入的聲調,這種話聽長了,會讓自己的心裡有崩潰之感。好在山路崎嶇,路邊的危險讓自己的精力得以分散,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穿行,腳下已經完全沒有了路,看不到荒冢,正如《好了歌》上的那句話: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這座墓已經做過整修


而今我眼前所見的漫山遍野的荒草,果真將一切草沒了。山中的植被很茂密,遮蔽了日光,穿行在裡面,完全不辨方向,帶路的婦女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每次她都用那沒有聲調的語言,站在原地念叨一番,而後調頭再走上另一個方向,終於在一片陽坡上看到了韓偓墓。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旁邊立的武士跟地上的動物特別不成比例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文保牌與介紹牌


整個墓區佔地面積約三四百平米,保護較為完整,似乎進行過整修,婦女說前些年是縣長帶人來修過,墓前的幾個石像生形制特別,外形看上去像個小丑,石羊和石馬個頭很小,歲月的磨損也僅剩了個輪廓,這些石像生的距離排得太過緊密,我覺得肯定不是當年的位置。墓為圓頂形,正前方寫著“唐學士韓偓墓”,側旁立著重修墓及文保牌。婦女介紹說前幾年還有人來看過,近幾年再也沒人來了,所以通向墓的路徑慢慢就長滿了草不見了。拍照完畢後,讓婦女再把我跟司機帶回村內,我遞給她20元錢,她不好意思地收下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原來這裡還有一條路可以通往韓偓墓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在返城的路邊,遠遠看到一塊碑記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走近一看,跟韓偓無關


"

韓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上所談都是他年輕時的快樂生活,而這第二個階段則是黃巢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這使得他跟著唐王室在危難時刻共命運。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韓偓逃到了城外,而後顛沛流離了七年,直到唐光啟四年昭宗李曄即位,韓偓才又回到了長安。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各地藩鎮的軍勢實力壯大了起來,使得唐王朝中央對這些藩鎮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而那時朝中宦官專權,已經危及到了皇室的安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朝中權臣出擊,借這些藩鎮實力派的軍隊來消滅宦官力量。這種做法果真剷除了宦官之害,但卻使得地方軍閥更加有恃無恐。而在這危機時刻,韓偓一直在皇帝身邊,這時他已升為了翰林學士,替皇帝掌管詔敕,成為了近臣。

韓偓團結了幾位大臣,共同替國家謀劃,甚至他能泯滅前代的家族恩仇,推薦仇人之後,《新唐書·韓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偓因薦御使大夫趙崇勁直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當時皇帝想任命令狐渙做宰相,剛有這個想法皇帝就後悔了,皇帝跟韓偓說,任命令狐渙為宰相很可能會誤國,不如任命韓偓。但韓偓卻對此予以了推辭,韓偓說:如果令狐渙能當上宰相,他們家就兩代為相了,更何況,皇上您已經答應了他,這樣臨時換人恐怕不合適。皇帝說:我還沒有對外公佈,沒什麼關係。於是韓偓就推薦了另外一位叫趙崇的大臣,而這位趙崇本是韓偓的老師。韓偓的這種讓賢,令皇帝大為讚歎。

令狐渙的父親是令狐綯,在宣宗時曾經做過宰相,因此才有韓偓的兩代為相之說。韓家跟令狐家之間的恩怨,始自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因為李商隱的發達跟令狐楚有極大的關係。當年李商隱還是十幾歲的孩子時,令狐楚就教他如何作駢體文,後來李商隱能夠進士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在後面做了工作。而後不知什麼原因,李商隱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那時牛、李黨爭十分激烈,令狐父子屬於牛黨,而王茂元屬於李黨,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但又投靠了李黨,因此他被牛黨的人斥為“詭薄無行”,而令狐綯則罵李商隱“忘家恩,放利偷合”。然而李商隱是韓偓的姨夫,而令狐渙是令狐綯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韓偓還能替令狐綯辯護,可見韓是一位顧大局而不計私仇之人。

朱全忠本是黃巢的部將,而後歸順了唐王朝。在藩鎮割據之時,朱全忠漸漸做大,皇帝詔他剷除了宦官之害,但他也把皇帝攥在了自己手裡。朱全忠把持了朝政,開始清理異己分子,《唐摭言》上有這樣一段話:“韓偓,天覆初入翰林。其年冬,車駕出幸鳳翔,有扈從之功。返正初,上面許偓為相,奏雲:‘陛下運契中興,當複用重德鎮風俗。臣座主右僕射趙崇可以副陛下是選,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上嘉嘆。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贊為相。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釁,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上曰:‘趙崇是偓薦。’時偓在側,樑王叱之。偓奏曰:‘臣不敢與大臣爭。’上曰:‘韓偓出。’尋謫官入閩。”

因為韓偓護駕有功,並且在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地處理好了各派之間的關係,這使得皇帝對他特別信任,並且還許願說,返回首都之後就任命他為宰相,但韓偓卻堅決推薦自己的老師。韓偓的這個推薦受到了朱全忠的喝斥,於是韓偓被貶出了朝廷。

韓偓被貶之後,朱全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降低韓的官職,直把他貶為了從九品下的縣尉。韓偓被貶在外,心情當然很糟糕,但當他打聽到朝中的亂象,才開始慶幸自己躲過了大難,因為這個階段朱全忠開始大量地誅殺朝中的老臣,《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有如下記載:“六月,戊子朔,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並所在賜自盡。時全忠聚樞等及朝士貶官三十餘人於白馬驛,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於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朝中的高官被朱全忠勒令自盡,還有30多位大臣被朱全忠召集到一個偏遠的驛站,而後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最可惡者,朱全忠手下有位叫李震的人,因為他一直考不中進士,所以他特別痛恨那些考中者,於是他給朱全忠出主意:這些大臣都號稱自己很清廉,現在應該把他們投入黃河,讓黃河裡的泥湯把這些所謂的清流全部變成汙流。朱全忠聞此言,竟然笑著同意了。可能是朱全忠想斬草除根,在韓偓被貶的第二年,朱給韓官復原職,並命韓返回朝中。

韓偓覺得朱全忠讓他回朝肯定凶多吉少,於是他棄官而去,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南下,前去投靠在福建的王審知,《新唐書·本傳》上說:“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自此之後,韓偓一直生活在福建直到他去世,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這位王審知本是身處福建的諸侯,他在當地有著獨立的行政權,然而此人卻有著愛才之心,《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中稱:“酷好禮下士,唐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時四方竊據,要勸其稱帝者,太祖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看來當時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皇,但他卻堅決不幹。

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而後追尊其父王審知為太祖。相比較而言,王審知當年統治的福建地區在唐末亂世中還算是一塊安靜之地,於是韓偓就來到了這裡。韓偓來這裡也是因為有朋友在。韓偓在朝中為官時,認識了福建人黃滔,而此時黃滔已經返回了福州,故而韓偓到達福州後先住在了黃滔家中。當時黃滔在王審知手下任職,做威武軍節度推官,在黃滔的推薦下,王審知接待了韓偓。但不知什麼原因,韓偓卻始終未在王審知的手下任職。在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名叫《故都》的詩: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蘌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斆鳴雞。

由此可知,韓偓依然懷念故國。此後不久,朱全忠廢帝自立,建立了樑朝。朱全忠成為皇帝之後,又再次徵召韓偓入朝任職,韓偓當然不願返回,而那時王審知卻承認了朱全忠的正統,這讓韓偓覺得福建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準備離開,於是王審知派人對韓偓進行了一番勸說。其實韓偓在那個階段也同樣左右為難,因為他若離開福建就不知投向哪裡了,畢竟他至死不願叛唐,這個階段韓偓寫了一首《失鶴》:

正憐標格出華亭,況是昂藏入相經。

碧落順風初得志,故巢因雨卻聞腥。

幾時翔集來華表,每日沉吟看畫屏。

為報雞群虛嫉妒,紅塵向上有青冥。

在這首詩裡,韓偓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孤鶴,他說這隻孤鶴為了避開群雞的嫉妒,於是衝出紅塵,遨遊在了自由的青天之下。

再後來,他所痛恨的朱全忠被其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殺掉其父,當然事出有因,《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段話:“初,元貞張皇后嚴整多智,帝敬憚之。後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於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後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

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當年很有智謀,朱全忠很怕她,等到張皇后去世之後,朱全忠就無所顧忌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都分派各地去為官,但是這些兒媳婦卻都在朝中,於是朱全忠就全部佔用。其中一子名朱友文,此人的女人長得特別漂亮,因此朱全忠特別寵愛這位王氏,並且暗示他既然享用了這位兒媳婦,那今後就可以立朱友文為太子。

朱全忠的這個做法令朱友珪大為不滿,併為此提出疑議,但受到了朱全忠的痛打。朱友珪的這個做法讓朱全忠準備除掉他,而此時朱友珪的女人張氏也被朱全忠佔有,她在朱全忠的身邊偶然聽到了消息,於是立即把此事祕告給其夫朱友珪。朱友珪覺得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而後就帶人衝入宮中,將朱全忠殺死。

整自己的人,終於惡有惡報,這讓韓偓大舒一口氣,於是他又懷念起了當年跟皇帝同甘共苦的往事,而今他卻身在南天,也無法跟自己的親人相聚,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見別離者因贈之》:

徵人草草盡戎裝,征馬蕭蕭立路旁。

尊酒闌珊將遠別,秋山迤邐更斜陽。

白髭兄弟中年後,瘴海程途萬里長。

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

雖然朱全忠被殺,但北方還是由其子控制,韓偓依然無法返回故鄉,之後就客死在了福建,《南安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話:“葵山在縣北六、七裡,屬三都,自雙陽山東北來,山有疊石如.,號‘疊經石’,文如葵花狀。宋時上有法華院,下有三華院。唐翰林承旨韓偓、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宋左丞王安中、邕州守蘇緘,皆葬此山之麓。山西南行數裡,為九峰,為蓮花峰,為獅子山,中落轉入武榮,而縣治在焉。”

韓偓去世的這一年,按照推算,應該是後梁龍德三年,而在這一年的十月,後梁被後唐李存勗所滅。可惜,這個好消息韓偓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他在此前的幾個月就離開了人間。

韓偓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東北的環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約五百餘米。在泉州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我給司機看了自己要尋訪的地點。司機告訴我,這個村莊遠在大山之上。我說即使如此,也要前往一探。果真,車開出市不遠,就開入了大山之中,山路很窄,且有很多的急彎,登上一座山頂,沿著山路又轉上了另一座山,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往返車輛,開出去近四十公里,在另一座近山頂的陽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村莊的影子。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站在這裡,一點兒都感覺不出這個村莊處在大山頂上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村中唯一的一塊平地


駛入此村,按照導航儀上的說法,這裡就是葵山自然村。一眼望去,確實是自然。雖然在這大山頂上能看到一些新蓋起的樓房,但卻稀稀拉拉處在不同的位置,並沒有村莊的形象。在村口的位置有一個水塘,水塘旁蓋有像戲臺一樣的仿古建築,不知是不是村委會,然而這些房屋卻都鎖著門。整個村子寂靜無人跡,站在村口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了一位中老年婦女,她揹著一捆柴走到了村口,我向她請問韓偓墓所在,她說了一大堆,可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只好把司機請過來,弄明白了韓偓的墓在進村前的另一座山上,而不在村裡。我向密密的山林望了望,感覺到走進去恐怕很難找到,於是請司機跟婦女商量,請她帶路,我願付勞務費。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確實有著別樣的風景在


這位婦女帶著我二人,沿著剛才的進村之路,原道往外走。跟在婦女後面,走在窄窄的小山路上,這位婦女一刻不停地在說著話,她的語調沒有節律,我不但聽不懂,同時也不明白到哪裡算一句話,轉身問司機,司機解釋說,她講解著村裡的情形,她說杏田村最大的時候有四百多人,近些年逐漸都進城去了,到現在還剩下三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歲的老人,而她自己因為母親有病,並且母親堅決不離開這個村,所以她只好留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今天肯定沒人給我們帶路,因為老人們都走不動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終於來到了韓偓墓前

婦女一邊走一邊自顧自地說著話,她並不介意跟在後邊的兩個人聽還是不聽。我懷疑當地的方言沒有平、上、去、入的聲調,這種話聽長了,會讓自己的心裡有崩潰之感。好在山路崎嶇,路邊的危險讓自己的精力得以分散,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穿行,腳下已經完全沒有了路,看不到荒冢,正如《好了歌》上的那句話: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這座墓已經做過整修


而今我眼前所見的漫山遍野的荒草,果真將一切草沒了。山中的植被很茂密,遮蔽了日光,穿行在裡面,完全不辨方向,帶路的婦女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每次她都用那沒有聲調的語言,站在原地念叨一番,而後調頭再走上另一個方向,終於在一片陽坡上看到了韓偓墓。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旁邊立的武士跟地上的動物特別不成比例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文保牌與介紹牌


整個墓區佔地面積約三四百平米,保護較為完整,似乎進行過整修,婦女說前些年是縣長帶人來修過,墓前的幾個石像生形制特別,外形看上去像個小丑,石羊和石馬個頭很小,歲月的磨損也僅剩了個輪廓,這些石像生的距離排得太過緊密,我覺得肯定不是當年的位置。墓為圓頂形,正前方寫著“唐學士韓偓墓”,側旁立著重修墓及文保牌。婦女介紹說前幾年還有人來看過,近幾年再也沒人來了,所以通向墓的路徑慢慢就長滿了草不見了。拍照完畢後,讓婦女再把我跟司機帶回村內,我遞給她20元錢,她不好意思地收下了。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原來這裡還有一條路可以通往韓偓墓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在返城的路邊,遠遠看到一塊碑記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走近一看,跟韓偓無關


韓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淒涼(下)韋力撰


不知這裡是不是當年韓偓故居旁的水塘

在下山的路上,看到在一個水塘旁,立著一塊石碑,走近細看,上面刻著“唐節使僕射傅公夫人黃氏神道”,我在附近縱深地走了走,沒有看到墓廬和神道,在一畝見方的池塘內,看到的僅是十幾只鴨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