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文物 上饒 考古 婺源 芷蘭齋 2017-06-08

古籍拍賣在1993年有了國內第一家,而後經過近20年的發展,有了40多家舉辦古籍專場的拍賣公司,這之間的起起落落,有的參加,有的退出,而後漸漸形成了北京與上海兩個相對集中的古籍拍賣中心。這種格局的固定,無論賣家還是買家都省了不少的事,由此而減少了很多的旅途奔波。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客廳內的匾額

大約是在2012年左右,我無意間接到了一家名為“百衲公司”的大拍圖錄,其中也有古籍專場,裡面的拍品基本走的是不高不低的中間路線,故而其價格也較為親民。細看拍品,倒也有些難得之物,可見這家拍賣行主管徵集的人員應屬圈內行家。翻看圖錄,找不到其他公司圖錄中明確標出的各部門負責人名單,因為該本圖錄中,碑帖佔了不小的比重,這讓我想起了泰和嘉誠公司的譚然先生,而他正是這方面的行家。

譚然果真知道這家拍賣行的情形,他告訴我說,百衲公司古籍方面的負責人名叫潘旭輝,跟其是不錯的朋友,若我想看拍品,譚可帶我一同前往。在百衲預展的當天,我約上譚然一同去參觀,經譚的介紹,我得以認識了潘旭輝。沒想到,潘先生也跟譚然一樣是個年輕人,二人均是謙恭而禮貌,這在今日的年輕人中是少有的為人處世之態。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地板靜如鏡面

自那次相識之後,我在該公司買到過一些拍品,每次預展都能見到潘旭輝,有時我對某些拍品有疑問,會毫無迴避地跟他坦誠交流,他也不護短,會告訴我自己對某些拍品問題的看法。這樣的人,再加上有共同的愛好,很容易就成為了私下裡的朋友。又過了幾年,百衲公司漸漸中斷了舉辦藝術品大拍,我也聽說潘旭輝回到了他的家鄉上饒。在此前我們的聊天中,我得知他在家鄉搞起了一個文獻研究會,他知我有訪古之好,希望我能光臨上饒,予以指導。我當然知道這是一句客氣話,但還是對這樣的年輕人能有如此的情懷,而對他多了一份敬意。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堆放於此

一年前的某次江西之行,因為我找不到當地的一處遺蹟,想起多年前曾經跟南昌古籍書店副經理王令策取得過聯繫,於是去電王先生,沒想到他的手機已經換號,於是我再打電話給山西古籍出版社社長原晉先生。原晉說他也沒有王令策的電話號碼,又問我有何事,我向他簡述了自己的訪古計劃,原兄反而跟我說:“你為什麼不去找潘旭輝?因為潘已經從上饒到了南昌。”

聞原兄所言,令我大喜,於是立即給潘打電話,告其我的尋訪計劃。然潘卻稱,他已經從南昌離開,又返回了上饒,現在上饒博物館工作,而我的南昌尋訪,他可以前來陪同。這樣的折騰朋友,當然讓我不好意思,於是請潘給我介紹在南昌方面相關的朋友。經他的舉薦,我得以結識毛靜先生,而我跟毛先生交往的過程中,也多次聽到他對潘旭輝的讚語。毛靜認為,潘的年輕,再上他特有的鑽研精神,今後一定能夠成為江西的文史專家。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古今交匯

幾個月後,我到浙江開化縣開會。從地圖上看,開化縣距江西婺源不足百公里,於是我決定會後再做江西之行。這次跟毛靜及潘旭輝分別取得了聯繫,二人對我的尋訪計劃頗感興趣,都說可陪同我一塊兒跑幾個地方,但我覺得潘旭輝正在博物館上班,我問他這樣的請假會不會給其帶來不好的影響,潘卻爽快地告訴我:他們館長知道韋力之名,他跟館長說後,館長同意他請幾天的假。

而後我們就在婺源高鐵站會面,三人分別從三個地方聚集到一起,用了兩天的時間,一起探尋江西的人文遺蹟。有同道相陪相行,這趟旅程當然開心,之後我們又共同乘高鐵到達到了上饒。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書房入口

在此行的前幾日,我曾告訴潘旭輝,想對他的藏書之事做一個採訪,潘謙稱自己手中沒有什麼珍本善拓。我告訴他,自己關注者乃是他獨特的視角,善與非善,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而言,更何況,他有著拍賣行搞古籍專場的經歷,僅憑這一點,我就能夠斷定他的手中一定有難得一見的特殊藏品。

第二天一早,潘旭輝到酒店來接我。這家酒店因為整修的原因,竟然沒有早餐,於是潘帶著我去吃當地有名的小吃,但裡面的火爆讓我為之卻步,於是我們找了一家沒有座椅的小店,在其操作案板上吃著有著當地特色的早點,這種愜意讓我這一天都有了好心情。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同樣整潔

潘旭輝說,因為他長期在外,故而主要藏品放在父母家,所以要帶我到父母家裡去看藏品。我說當然沒問題。但潘又告訴我,父母的房子住在頂樓,且無電梯,擔心我是否能登上六、七層的樓房。我仍然告訴他,這不算什麼事情。而後我們穿過了一些老的街區,登上了一座不算高大的居民樓。

在打開門的那一瞬,我看到了其父母家乾淨如鏡面的地板,而在這整潔的客廳內,我看到了“聽鬆齋”的匾額,其中裡側的一間房被佈置成了書房的模樣,這裡同樣十分的整潔,而潘則謙稱家裡很亂,來不及收拾。我真不知道他要乾淨到何種程度,才能稱之為不亂。而我在其書房的牆上又看到一個匾額,上面寫著“松濤書屋”。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第二個堂號

看來,潘旭輝對大自然有著特別的偏好。這一點倒是與我有些相像。多年前,上海的一位朋友運用了日本二玄社特殊的複製方法,製作出了一批古代字畫,而我對其中的幾張特別有興趣,尤其李唐所畫的《聽鬆圖》。雖然因為時代久遠之故,這張圖望上去黑黑乎乎,然我卻能從這幅畫中聽出特有的韻律,為此我特地買得一張掛在了自己的辦公室內,而今我於上饒又遇到了一位愛好聽鬆者,這讓我本能地對潘兄又多了份親切感。

一進門就看到了兩個不同的堂號,雖然其中都有“鬆”字,然其究竟以哪個為準呢?潘聽到了我的問話,意外地跟我講:而今這兩個堂號現已都不再用,因為其現用者乃是“臥雲山館”。說話間,他從底櫥內抱出一些裱好的字畫,其中之一就是“臥雲山館”,而我卻從那捲字畫中看到了熟悉的字跡,乃是當今著名文史專家王貴忱所書的“帶湖精舍”。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定下的最終堂號

潘旭輝告訴我,自己的出生地名叫巁崌山,此山常年白雲繚繞,讓他十分地懷念,故而有了“臥雲山館”這個堂號。雖然現在的居住之處並非他的出生地,然他跟父母所住之地恰是頂樓,所以也是取所居之處最高之意。

而關於帶湖精舍,潘則稱:其家對面不遠處就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所居的帶湖遺址,上世紀七十年代,當地發掘出了該遺址,而夏承燾還特意來勘察過,可惜這處遺址的發現時間生不逢時,致使帶湖遺址沒有能進行妥善的保護,而今已經沒有了痕跡,但他卻不能忘記這位大詞人,於是就起此了堂號予以紀念。我卻跟他說:古人也有很多喜歡這種起堂號的方式,比如據東坡遺蹟相近者,不是稱為“鄰蘇”,就會叫做“蘇鄰”,而今他的住處面帶湖而居,還不如直接起作“鄰辛”,但我自己讀出這兩個字時也覺得拗口,於是兩人一笑而過。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王貴忱所題

雖然相識有年,我對潘兄的歷史並未打聽過,而今為了採訪,當然需要他做出必要的描繪,而他的所言還是讓我有些意外。潘旭輝說,他本是學醫出身,在其小的時候,父母被下放到農村,於是他就由外公帶大,畢業於當地有名的鵝湖中學,所以他從幾歲開始就在外公的督促下讀四書五經,而恰好家中也藏有這些書,正是外公的藏書,讓他從小有了線裝書的概念。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都是工具書

潘旭輝上學之後就開始買一些古書的影印本,他說自己是從買《全唐詩》和《廿四史》起步者。這樣的起步真是絕非凡響。而他在上中學時,偶然買到了一部《文獻學辭典》,也不知什麼原因,他把這部辭典當書來讀。他將該書細看一過,此自之後就對目錄版本學感上了興趣。遺憾的是,他並沒有讀這個專業,因為他考上了河北醫科大學。

潘旭輝臥雲山館:專收饒獻,雅辦研討(上)韋力撰

我的最愛

那時的石家莊人民公園有舊書市,他的學校距此不遠,於是他常到書市上去買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到了一些山西的賣書人,而這些人給他看了不少的真正線裝書,這使得他第一次買到了古代的線裝之本。雖然這些書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均為尋常之本,但對沒有見過真正古籍的他來說,卻充滿著特殊的吸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