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上說過:“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自由,既是名詞,更是動詞,它扣動著時代永遠的旋律,蕩起歷史長河的陣陣漣漪,激起了人們古往今來的無限遐思。那麼,“自由”到底是什麼?抽象地說,它是一個有關政治學、哲學與文學的命題,人類擁有自由,即可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併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形象地來說,自由就是擺脫身心的枷鎖,無拘無束地通往最快樂的人生。

"

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上說過:“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自由,既是名詞,更是動詞,它扣動著時代永遠的旋律,蕩起歷史長河的陣陣漣漪,激起了人們古往今來的無限遐思。那麼,“自由”到底是什麼?抽象地說,它是一個有關政治學、哲學與文學的命題,人類擁有自由,即可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併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形象地來說,自由就是擺脫身心的枷鎖,無拘無束地通往最快樂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因為可貴,所以嚮往。

古人對“自由的追求”,反映在燦爛的的詩詞之中。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李白《行路難》中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蘇軾《臨江仙》中的“小舟從此去,江海寄餘生”;朱敦儒《西江月》中的“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等等。

無獨有偶,西方的詩人智者,也無不對“自由”的魅力傾倒。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美國人帕特里克·亨利於殖民地維吉尼亞議會演講中的最後一句言“不自由,毋寧死”;此外,西方著作《社會契約論》、《論法精神》、《人權宣言》等無不折射出西方人對自由的認識與追求。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在歷史上也不斷為之奮鬥,他們嚮往的“自由”,就是衝開專制主義的藩籬,獲得作為公民的合法權利。

大體而言,西方的“自由”,偏於實用價值;中方的“自由”,偏於精神涵養。

"

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上說過:“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自由,既是名詞,更是動詞,它扣動著時代永遠的旋律,蕩起歷史長河的陣陣漣漪,激起了人們古往今來的無限遐思。那麼,“自由”到底是什麼?抽象地說,它是一個有關政治學、哲學與文學的命題,人類擁有自由,即可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併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形象地來說,自由就是擺脫身心的枷鎖,無拘無束地通往最快樂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因為可貴,所以嚮往。

古人對“自由的追求”,反映在燦爛的的詩詞之中。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李白《行路難》中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蘇軾《臨江仙》中的“小舟從此去,江海寄餘生”;朱敦儒《西江月》中的“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等等。

無獨有偶,西方的詩人智者,也無不對“自由”的魅力傾倒。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美國人帕特里克·亨利於殖民地維吉尼亞議會演講中的最後一句言“不自由,毋寧死”;此外,西方著作《社會契約論》、《論法精神》、《人權宣言》等無不折射出西方人對自由的認識與追求。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在歷史上也不斷為之奮鬥,他們嚮往的“自由”,就是衝開專制主義的藩籬,獲得作為公民的合法權利。

大體而言,西方的“自由”,偏於實用價值;中方的“自由”,偏於精神涵養。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生而高貴,但卻往往可望不可即。

《莊子·逍遙遊》中說道:“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殆哉!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所待,就是無所憑恃,自己做自己精神的主宰,從中獲得精神的徹底解放,就是說,“逍遙”之所向,就是自由的思想境界。然而,自由與命運,卻無時不處在矛盾之中。

希臘三大悲劇中有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的故事,它充分顯露出自由的一個“死結”。既然俄狄浦斯知道了預言,而主動權又把握在手上,何以避免不了悲劇的發生呢?這或許可以說成是“陰差陽錯”,或者直接說成是“命運”。“命運”,亦稱“宿命”,是凌駕於人力之上的存在,是對人的自由的可怕詛咒。命運,似乎是人事的必然。

"

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上說過:“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自由,既是名詞,更是動詞,它扣動著時代永遠的旋律,蕩起歷史長河的陣陣漣漪,激起了人們古往今來的無限遐思。那麼,“自由”到底是什麼?抽象地說,它是一個有關政治學、哲學與文學的命題,人類擁有自由,即可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併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形象地來說,自由就是擺脫身心的枷鎖,無拘無束地通往最快樂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因為可貴,所以嚮往。

古人對“自由的追求”,反映在燦爛的的詩詞之中。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李白《行路難》中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蘇軾《臨江仙》中的“小舟從此去,江海寄餘生”;朱敦儒《西江月》中的“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等等。

無獨有偶,西方的詩人智者,也無不對“自由”的魅力傾倒。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美國人帕特里克·亨利於殖民地維吉尼亞議會演講中的最後一句言“不自由,毋寧死”;此外,西方著作《社會契約論》、《論法精神》、《人權宣言》等無不折射出西方人對自由的認識與追求。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在歷史上也不斷為之奮鬥,他們嚮往的“自由”,就是衝開專制主義的藩籬,獲得作為公民的合法權利。

大體而言,西方的“自由”,偏於實用價值;中方的“自由”,偏於精神涵養。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生而高貴,但卻往往可望不可即。

《莊子·逍遙遊》中說道:“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殆哉!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所待,就是無所憑恃,自己做自己精神的主宰,從中獲得精神的徹底解放,就是說,“逍遙”之所向,就是自由的思想境界。然而,自由與命運,卻無時不處在矛盾之中。

希臘三大悲劇中有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的故事,它充分顯露出自由的一個“死結”。既然俄狄浦斯知道了預言,而主動權又把握在手上,何以避免不了悲劇的發生呢?這或許可以說成是“陰差陽錯”,或者直接說成是“命運”。“命運”,亦稱“宿命”,是凌駕於人力之上的存在,是對人的自由的可怕詛咒。命運,似乎是人事的必然。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故事中,如果俄狄浦斯在路上沒有遇到他的父親,也沒有發生爭執,他或許就不會殺父;如果俄狄浦斯破解不了斯芬克斯的謎語,那麼他就不會當上國王,更不會娶母。許多偶然的因素的疊加,就成了必然因素,這難道真是“宿命”的作祟?

古人亦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將軍不自由”、“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等等,這些話都帶有宿命論的色彩。自由在命運面前,一下子變得軟弱無力。但是,與其將所謂的“命運”視為必然,還不如將它看做事物的或然。“命運”其實是外在環境的折射,是自由的阻遏力量的具體映像。電影《黑客帝國》所反映的就是人力對所謂的“命運”的挑戰。若說凡事皆已有定數,那麼生命何來的意義呢?未來,是無限的可能。而“自由”,更是依靠實際行動呈現出來的。

"

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上說過:“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自由,既是名詞,更是動詞,它扣動著時代永遠的旋律,蕩起歷史長河的陣陣漣漪,激起了人們古往今來的無限遐思。那麼,“自由”到底是什麼?抽象地說,它是一個有關政治學、哲學與文學的命題,人類擁有自由,即可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併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形象地來說,自由就是擺脫身心的枷鎖,無拘無束地通往最快樂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因為可貴,所以嚮往。

古人對“自由的追求”,反映在燦爛的的詩詞之中。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李白《行路難》中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蘇軾《臨江仙》中的“小舟從此去,江海寄餘生”;朱敦儒《西江月》中的“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等等。

無獨有偶,西方的詩人智者,也無不對“自由”的魅力傾倒。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美國人帕特里克·亨利於殖民地維吉尼亞議會演講中的最後一句言“不自由,毋寧死”;此外,西方著作《社會契約論》、《論法精神》、《人權宣言》等無不折射出西方人對自由的認識與追求。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在歷史上也不斷為之奮鬥,他們嚮往的“自由”,就是衝開專制主義的藩籬,獲得作為公民的合法權利。

大體而言,西方的“自由”,偏於實用價值;中方的“自由”,偏於精神涵養。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生而高貴,但卻往往可望不可即。

《莊子·逍遙遊》中說道:“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殆哉!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所待,就是無所憑恃,自己做自己精神的主宰,從中獲得精神的徹底解放,就是說,“逍遙”之所向,就是自由的思想境界。然而,自由與命運,卻無時不處在矛盾之中。

希臘三大悲劇中有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的故事,它充分顯露出自由的一個“死結”。既然俄狄浦斯知道了預言,而主動權又把握在手上,何以避免不了悲劇的發生呢?這或許可以說成是“陰差陽錯”,或者直接說成是“命運”。“命運”,亦稱“宿命”,是凌駕於人力之上的存在,是對人的自由的可怕詛咒。命運,似乎是人事的必然。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故事中,如果俄狄浦斯在路上沒有遇到他的父親,也沒有發生爭執,他或許就不會殺父;如果俄狄浦斯破解不了斯芬克斯的謎語,那麼他就不會當上國王,更不會娶母。許多偶然的因素的疊加,就成了必然因素,這難道真是“宿命”的作祟?

古人亦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將軍不自由”、“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等等,這些話都帶有宿命論的色彩。自由在命運面前,一下子變得軟弱無力。但是,與其將所謂的“命運”視為必然,還不如將它看做事物的或然。“命運”其實是外在環境的折射,是自由的阻遏力量的具體映像。電影《黑客帝國》所反映的就是人力對所謂的“命運”的挑戰。若說凡事皆已有定數,那麼生命何來的意義呢?未來,是無限的可能。而“自由”,更是依靠實際行動呈現出來的。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因奮鬥而生,因抗爭而存。

在人類的歷史上,許多人為擺脫強加於身上的枷鎖,或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與抗爭。高呼“五侯將相,寧有種乎”奴隸的陳勝,揭竿而起的角鬥士斯巴達克,他們都為反抗統治者的枷鎖而起義,為爭取人身的自由而拼命。儘管兩者都以失敗告終,但他們都在歷史中留下精彩的的一筆,為自由的意義做出了自我的詮釋。

曹魏正始年間,出現過一個文人團體,叫“竹林七賢”,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們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飲,吟詩作對。後來司馬氏上臺,山濤因往投靠,當了吏部尚書,並勸嵇康出仕,但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一直對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對山濤的推薦更是嗤之以鼻,為此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表明自己的立場。信中如此表達出他不羈之個性:故使榮進之心日頹,任實之情轉篤,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雖飾以金鑣,饗以佳餚,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其中對權勢的蔑視以及對自由的嚮往之情宣洩無疑。很可惜,他最終還是倒在敵人的屠刀之下,但廣陵之散依然迴盪天際,久久不息。

"

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上說過:“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自由,既是名詞,更是動詞,它扣動著時代永遠的旋律,蕩起歷史長河的陣陣漣漪,激起了人們古往今來的無限遐思。那麼,“自由”到底是什麼?抽象地說,它是一個有關政治學、哲學與文學的命題,人類擁有自由,即可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併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形象地來說,自由就是擺脫身心的枷鎖,無拘無束地通往最快樂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因為可貴,所以嚮往。

古人對“自由的追求”,反映在燦爛的的詩詞之中。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李白《行路難》中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蘇軾《臨江仙》中的“小舟從此去,江海寄餘生”;朱敦儒《西江月》中的“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等等。

無獨有偶,西方的詩人智者,也無不對“自由”的魅力傾倒。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美國人帕特里克·亨利於殖民地維吉尼亞議會演講中的最後一句言“不自由,毋寧死”;此外,西方著作《社會契約論》、《論法精神》、《人權宣言》等無不折射出西方人對自由的認識與追求。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在歷史上也不斷為之奮鬥,他們嚮往的“自由”,就是衝開專制主義的藩籬,獲得作為公民的合法權利。

大體而言,西方的“自由”,偏於實用價值;中方的“自由”,偏於精神涵養。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生而高貴,但卻往往可望不可即。

《莊子·逍遙遊》中說道:“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殆哉!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所待,就是無所憑恃,自己做自己精神的主宰,從中獲得精神的徹底解放,就是說,“逍遙”之所向,就是自由的思想境界。然而,自由與命運,卻無時不處在矛盾之中。

希臘三大悲劇中有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的故事,它充分顯露出自由的一個“死結”。既然俄狄浦斯知道了預言,而主動權又把握在手上,何以避免不了悲劇的發生呢?這或許可以說成是“陰差陽錯”,或者直接說成是“命運”。“命運”,亦稱“宿命”,是凌駕於人力之上的存在,是對人的自由的可怕詛咒。命運,似乎是人事的必然。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故事中,如果俄狄浦斯在路上沒有遇到他的父親,也沒有發生爭執,他或許就不會殺父;如果俄狄浦斯破解不了斯芬克斯的謎語,那麼他就不會當上國王,更不會娶母。許多偶然的因素的疊加,就成了必然因素,這難道真是“宿命”的作祟?

古人亦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將軍不自由”、“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等等,這些話都帶有宿命論的色彩。自由在命運面前,一下子變得軟弱無力。但是,與其將所謂的“命運”視為必然,還不如將它看做事物的或然。“命運”其實是外在環境的折射,是自由的阻遏力量的具體映像。電影《黑客帝國》所反映的就是人力對所謂的“命運”的挑戰。若說凡事皆已有定數,那麼生命何來的意義呢?未來,是無限的可能。而“自由”,更是依靠實際行動呈現出來的。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自由,因奮鬥而生,因抗爭而存。

在人類的歷史上,許多人為擺脫強加於身上的枷鎖,或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與抗爭。高呼“五侯將相,寧有種乎”奴隸的陳勝,揭竿而起的角鬥士斯巴達克,他們都為反抗統治者的枷鎖而起義,為爭取人身的自由而拼命。儘管兩者都以失敗告終,但他們都在歷史中留下精彩的的一筆,為自由的意義做出了自我的詮釋。

曹魏正始年間,出現過一個文人團體,叫“竹林七賢”,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們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飲,吟詩作對。後來司馬氏上臺,山濤因往投靠,當了吏部尚書,並勸嵇康出仕,但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一直對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對山濤的推薦更是嗤之以鼻,為此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表明自己的立場。信中如此表達出他不羈之個性:故使榮進之心日頹,任實之情轉篤,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雖飾以金鑣,饗以佳餚,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其中對權勢的蔑視以及對自由的嚮往之情宣洩無疑。很可惜,他最終還是倒在敵人的屠刀之下,但廣陵之散依然迴盪天際,久久不息。

生命的自由:世上沒有命運的必然,只有人事的或然

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嵇康而後,繼者不絕。南宋詩人鄭思肖《畫菊》中說道:“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以宋朝遺老自居,宋亡後改名思肖,因肖是國姓“趙”字的一部分。他原與趙孟頫過從甚密,後來趙降元並任官,鄭即與之絕交。鄭思肖特行孤立,融士大夫的氣節與個性之自由為一體,寧守清貧,不食元粟,無疑在價值觀的層面有過人之處。另外,他也一脈傳承了自屈原以來的一種自由精神,即汙濁之處,寧蹈江海而死,不願與之沉浮,這可謂是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士人追求“自由精神”的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

有位哲人說過: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其實,自由不僅開啟了人類走向智慧的明燈,更昭示了人們未來的無限可能性,而且,自由,因奮鬥而存在,因抗爭而光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