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封面女郎黃柳霜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被給予一顆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封面女郎黃柳霜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被給予一顆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還設有“到民間去”欄目

伍聯德把《良友》含義推而廣之,滲透到了那些潛在讀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為讀者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從畫報第五期開始,他邀請周瘦鵑來擔綱主編,想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裡的名氣,而自己抽身去開拓其他業務。

周瘦鵑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他辦刊路子是遵循遊戲消遣原則,而《良友》辦刊則有開啟民智之圖。於是,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則啟示,原總編周瘦鵑因忙於其他業務,從第13期總編將由樑得所繼任。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封面女郎黃柳霜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被給予一顆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還設有“到民間去”欄目

伍聯德把《良友》含義推而廣之,滲透到了那些潛在讀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為讀者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從畫報第五期開始,他邀請周瘦鵑來擔綱主編,想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裡的名氣,而自己抽身去開拓其他業務。

周瘦鵑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他辦刊路子是遵循遊戲消遣原則,而《良友》辦刊則有開啟民智之圖。於是,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則啟示,原總編周瘦鵑因忙於其他業務,從第13期總編將由樑得所繼任。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28年2月,在樑得所的真誠邀請下,魯迅先生破例拍了一回寫真,並發表了他為語絲社所寫的自敘

樑得所是廣東連縣人,中學畢業於廣州的美國教會學校,後進入山東齊魯大學學醫。但學醫不是他興趣所在,最終半途而廢。恰好伍聯德此時誠心邀他加盟,他成為《良友》畫報的第三任主編,那時他才22歲。

樑得所使這份畫報實現全面現代化。《良友》逐漸從消遣無聊成為增廣見識、深入淺出地宣傳文化美育,啟發心智,豐富常識,開拓生活視野的雜誌。

搶眼的封面女郎

直至1945年10月停刊,在《良友》總計172期刊物中,有161張封面女郎照片。畫報塑造的是完全的新女性,所以在女性身上傾注了全新含義與倫理價值。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封面女郎黃柳霜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被給予一顆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還設有“到民間去”欄目

伍聯德把《良友》含義推而廣之,滲透到了那些潛在讀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為讀者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從畫報第五期開始,他邀請周瘦鵑來擔綱主編,想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裡的名氣,而自己抽身去開拓其他業務。

周瘦鵑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他辦刊路子是遵循遊戲消遣原則,而《良友》辦刊則有開啟民智之圖。於是,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則啟示,原總編周瘦鵑因忙於其他業務,從第13期總編將由樑得所繼任。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28年2月,在樑得所的真誠邀請下,魯迅先生破例拍了一回寫真,並發表了他為語絲社所寫的自敘

樑得所是廣東連縣人,中學畢業於廣州的美國教會學校,後進入山東齊魯大學學醫。但學醫不是他興趣所在,最終半途而廢。恰好伍聯德此時誠心邀他加盟,他成為《良友》畫報的第三任主編,那時他才22歲。

樑得所使這份畫報實現全面現代化。《良友》逐漸從消遣無聊成為增廣見識、深入淺出地宣傳文化美育,啟發心智,豐富常識,開拓生活視野的雜誌。

搶眼的封面女郎

直至1945年10月停刊,在《良友》總計172期刊物中,有161張封面女郎照片。畫報塑造的是完全的新女性,所以在女性身上傾注了全新含義與倫理價值。

《良友》畫報的傳奇

電影明星陳雲裳

在161張封面女郎中,總共統計到144個名字,其中有14人出現了兩三次。出現頻率最高者當屬胡蝶、陳雲裳、嚴月嫻和李綺年,她們都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封面女郎黃柳霜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被給予一顆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還設有“到民間去”欄目

伍聯德把《良友》含義推而廣之,滲透到了那些潛在讀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為讀者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從畫報第五期開始,他邀請周瘦鵑來擔綱主編,想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裡的名氣,而自己抽身去開拓其他業務。

周瘦鵑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他辦刊路子是遵循遊戲消遣原則,而《良友》辦刊則有開啟民智之圖。於是,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則啟示,原總編周瘦鵑因忙於其他業務,從第13期總編將由樑得所繼任。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28年2月,在樑得所的真誠邀請下,魯迅先生破例拍了一回寫真,並發表了他為語絲社所寫的自敘

樑得所是廣東連縣人,中學畢業於廣州的美國教會學校,後進入山東齊魯大學學醫。但學醫不是他興趣所在,最終半途而廢。恰好伍聯德此時誠心邀他加盟,他成為《良友》畫報的第三任主編,那時他才22歲。

樑得所使這份畫報實現全面現代化。《良友》逐漸從消遣無聊成為增廣見識、深入淺出地宣傳文化美育,啟發心智,豐富常識,開拓生活視野的雜誌。

搶眼的封面女郎

直至1945年10月停刊,在《良友》總計172期刊物中,有161張封面女郎照片。畫報塑造的是完全的新女性,所以在女性身上傾注了全新含義與倫理價值。

《良友》畫報的傳奇

電影明星陳雲裳

在161張封面女郎中,總共統計到144個名字,其中有14人出現了兩三次。出現頻率最高者當屬胡蝶、陳雲裳、嚴月嫻和李綺年,她們都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1934年5月12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10屆遠東運動會上,被譽為“美人魚” 的楊秀瓊極大膽地穿上了一件分體式泳裝,儀態萬方

這些封面女郎的服飾最具時代感,表達的是潮流和時代的語言。最初的封面女郎大多身著傳統服飾,比如較為寬鬆的短襖馬甲或襖裙。接著出現各式短裝和便裝,甚至出現運動裝和泳裝。比如69期的封面女郎手握網球拍、身穿運動服,顯得青春健美。77期甚至大膽地出現了泳裝,她就是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封面女郎黃柳霜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被給予一顆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還設有“到民間去”欄目

伍聯德把《良友》含義推而廣之,滲透到了那些潛在讀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為讀者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從畫報第五期開始,他邀請周瘦鵑來擔綱主編,想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裡的名氣,而自己抽身去開拓其他業務。

周瘦鵑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他辦刊路子是遵循遊戲消遣原則,而《良友》辦刊則有開啟民智之圖。於是,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則啟示,原總編周瘦鵑因忙於其他業務,從第13期總編將由樑得所繼任。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28年2月,在樑得所的真誠邀請下,魯迅先生破例拍了一回寫真,並發表了他為語絲社所寫的自敘

樑得所是廣東連縣人,中學畢業於廣州的美國教會學校,後進入山東齊魯大學學醫。但學醫不是他興趣所在,最終半途而廢。恰好伍聯德此時誠心邀他加盟,他成為《良友》畫報的第三任主編,那時他才22歲。

樑得所使這份畫報實現全面現代化。《良友》逐漸從消遣無聊成為增廣見識、深入淺出地宣傳文化美育,啟發心智,豐富常識,開拓生活視野的雜誌。

搶眼的封面女郎

直至1945年10月停刊,在《良友》總計172期刊物中,有161張封面女郎照片。畫報塑造的是完全的新女性,所以在女性身上傾注了全新含義與倫理價值。

《良友》畫報的傳奇

電影明星陳雲裳

在161張封面女郎中,總共統計到144個名字,其中有14人出現了兩三次。出現頻率最高者當屬胡蝶、陳雲裳、嚴月嫻和李綺年,她們都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1934年5月12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10屆遠東運動會上,被譽為“美人魚” 的楊秀瓊極大膽地穿上了一件分體式泳裝,儀態萬方

這些封面女郎的服飾最具時代感,表達的是潮流和時代的語言。最初的封面女郎大多身著傳統服飾,比如較為寬鬆的短襖馬甲或襖裙。接著出現各式短裝和便裝,甚至出現運動裝和泳裝。比如69期的封面女郎手握網球拍、身穿運動服,顯得青春健美。77期甚至大膽地出現了泳裝,她就是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

《良友》畫報的傳奇

第120期,刊有“新女性”圖片6幅,向讀者介紹播音員、打字員、接線生、美容師等新興職業,鼓勵她們走出家庭,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這些有著真實身份的現代女性,包括明星、運動員、社會名流,畫報通過新女性的典範,重新定義女性的現代價值。

(綜合:《雜誌民國:刊物裡的時代風雲》作者 周為筠,《照片裡的胡蝶 以及女性被觀看的時代》作者 解三酲)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封面女郎黃柳霜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被給予一顆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還設有“到民間去”欄目

伍聯德把《良友》含義推而廣之,滲透到了那些潛在讀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為讀者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從畫報第五期開始,他邀請周瘦鵑來擔綱主編,想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裡的名氣,而自己抽身去開拓其他業務。

周瘦鵑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他辦刊路子是遵循遊戲消遣原則,而《良友》辦刊則有開啟民智之圖。於是,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則啟示,原總編周瘦鵑因忙於其他業務,從第13期總編將由樑得所繼任。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28年2月,在樑得所的真誠邀請下,魯迅先生破例拍了一回寫真,並發表了他為語絲社所寫的自敘

樑得所是廣東連縣人,中學畢業於廣州的美國教會學校,後進入山東齊魯大學學醫。但學醫不是他興趣所在,最終半途而廢。恰好伍聯德此時誠心邀他加盟,他成為《良友》畫報的第三任主編,那時他才22歲。

樑得所使這份畫報實現全面現代化。《良友》逐漸從消遣無聊成為增廣見識、深入淺出地宣傳文化美育,啟發心智,豐富常識,開拓生活視野的雜誌。

搶眼的封面女郎

直至1945年10月停刊,在《良友》總計172期刊物中,有161張封面女郎照片。畫報塑造的是完全的新女性,所以在女性身上傾注了全新含義與倫理價值。

《良友》畫報的傳奇

電影明星陳雲裳

在161張封面女郎中,總共統計到144個名字,其中有14人出現了兩三次。出現頻率最高者當屬胡蝶、陳雲裳、嚴月嫻和李綺年,她們都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1934年5月12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10屆遠東運動會上,被譽為“美人魚” 的楊秀瓊極大膽地穿上了一件分體式泳裝,儀態萬方

這些封面女郎的服飾最具時代感,表達的是潮流和時代的語言。最初的封面女郎大多身著傳統服飾,比如較為寬鬆的短襖馬甲或襖裙。接著出現各式短裝和便裝,甚至出現運動裝和泳裝。比如69期的封面女郎手握網球拍、身穿運動服,顯得青春健美。77期甚至大膽地出現了泳裝,她就是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

《良友》畫報的傳奇

第120期,刊有“新女性”圖片6幅,向讀者介紹播音員、打字員、接線生、美容師等新興職業,鼓勵她們走出家庭,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這些有著真實身份的現代女性,包括明星、運動員、社會名流,畫報通過新女性的典範,重新定義女性的現代價值。

(綜合:《雜誌民國:刊物裡的時代風雲》作者 周為筠,《照片裡的胡蝶 以及女性被觀看的時代》作者 解三酲)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良友》畫報的傳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彙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封面女郎黃柳霜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被給予一顆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還設有“到民間去”欄目

伍聯德把《良友》含義推而廣之,滲透到了那些潛在讀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為讀者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從畫報第五期開始,他邀請周瘦鵑來擔綱主編,想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裡的名氣,而自己抽身去開拓其他業務。

周瘦鵑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他辦刊路子是遵循遊戲消遣原則,而《良友》辦刊則有開啟民智之圖。於是,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則啟示,原總編周瘦鵑因忙於其他業務,從第13期總編將由樑得所繼任。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28年2月,在樑得所的真誠邀請下,魯迅先生破例拍了一回寫真,並發表了他為語絲社所寫的自敘

樑得所是廣東連縣人,中學畢業於廣州的美國教會學校,後進入山東齊魯大學學醫。但學醫不是他興趣所在,最終半途而廢。恰好伍聯德此時誠心邀他加盟,他成為《良友》畫報的第三任主編,那時他才22歲。

樑得所使這份畫報實現全面現代化。《良友》逐漸從消遣無聊成為增廣見識、深入淺出地宣傳文化美育,啟發心智,豐富常識,開拓生活視野的雜誌。

搶眼的封面女郎

直至1945年10月停刊,在《良友》總計172期刊物中,有161張封面女郎照片。畫報塑造的是完全的新女性,所以在女性身上傾注了全新含義與倫理價值。

《良友》畫報的傳奇

電影明星陳雲裳

在161張封面女郎中,總共統計到144個名字,其中有14人出現了兩三次。出現頻率最高者當屬胡蝶、陳雲裳、嚴月嫻和李綺年,她們都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1934年5月12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10屆遠東運動會上,被譽為“美人魚” 的楊秀瓊極大膽地穿上了一件分體式泳裝,儀態萬方

這些封面女郎的服飾最具時代感,表達的是潮流和時代的語言。最初的封面女郎大多身著傳統服飾,比如較為寬鬆的短襖馬甲或襖裙。接著出現各式短裝和便裝,甚至出現運動裝和泳裝。比如69期的封面女郎手握網球拍、身穿運動服,顯得青春健美。77期甚至大膽地出現了泳裝,她就是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

《良友》畫報的傳奇

第120期,刊有“新女性”圖片6幅,向讀者介紹播音員、打字員、接線生、美容師等新興職業,鼓勵她們走出家庭,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這些有著真實身份的現代女性,包括明星、運動員、社會名流,畫報通過新女性的典範,重新定義女性的現代價值。

(綜合:《雜誌民國:刊物裡的時代風雲》作者 周為筠,《照片裡的胡蝶 以及女性被觀看的時代》作者 解三酲)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良友》畫報的傳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彙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良友》畫報的傳奇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覺得好看

請點這裡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封面

《良友》畫報就像一段傳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沒翻看過這本畫報,也都聽說過。現在都說“讀圖”時代,早在20世紀20年代,《良友》便將圖像置於雜誌的核心,文字反成為輔助,使得書刊的整體設計變得積極和主動,在當時完全改變了中國人閱讀的習慣。

失敗三次的《少年良友》

《良友》畫報的創始人是伍聯德。他生於1900年,廣東臺山縣人,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年為了生活,在美國紐約唐人街當一名洗衣工人,賺錢養活國內的家人。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

伍聯德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讀書,直至讀完大學預科。父親希望兒子赴美讀大學,但伍聯德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伍聯德與同學陳炳洪合譯的一本有關美術的書《新繪畫》,兩人得了三百元稿費後游上海,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伍聯德由此對出版大感興趣。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見狀,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推薦信。

張元濟知道伍聯德即是《新繪畫》一書譯者,即予錄用,由當時商務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安排他主編刊物《兒童教育畫》,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他設法籌集了一點資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編了一本四開單張的、以兒童為對象的《少年良友》週刊。這本雜誌裡有連環圖畫、德育故事、科學小知識、兒童遊戲等,圖畫都是手繪的。出版以後,讀者寥寥,幾期之後有限的資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

這樣的嘗試伍聯德進行了三次,都失敗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積壓著,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擁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這樣才能減輕成本。

有了這個念頭後,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支持,這就是商業銀行董事譚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出於對《少年良友》的喜愛,她不僅協助伍聯德向銀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時不斷慷慨相助。

《良友》畫報的傳奇

伍聯德設計的“雙鵝圖”成為後來《良友》畫報最著名的標誌

伍聯德邀請當年同學餘漢生一起來上海經營,在191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廠址設在北四川路鴻慶坊口,店為一樓一底的石庫門式,僅有小型印刷機三四部。在他們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業蒸蒸日上。

先有印刷所後有畫報

自1839年歐洲發明照相技術,不過十幾年上海就開始有照相營業。而把照片作為圖像媒介用於出版,則能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時期刊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有的不僅把照片作為卷首圖,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欄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聯德敏銳地覺察到讀圖時代正悄悄來臨,創辦刊登照片為主的現代畫報的想法便水到渠成。

《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良友》畫報的傳奇

“初試新裝”,《良友》第31期

合夥人認為伍聯德的想法有風險,於是畫報的籌備全憑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一本大型畫報《良友》橫空出世。當時的英文名稱為“The Young Companion”,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初為9開本,24頁,道林紙銅版印刷(道林紙即膠版紙,當時是比較高級的書刊印刷紙,日後成為印刷紙的代名詞),活體字排版,刊內插時事新聞和名媛圖片。創刊號內容雖然有些雜亂,但當年社會風貌多少可以窺見一斑。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虹口北四川路宜樂裡舊址的奧迪安大戲院

1926年2月15日傍晚,上海北四川路後弄鴻慶坊內“良友印刷所”附近一間叫奧迪安電影院的門口,幾位印刷所的學徒正在叫賣一本雜誌。封面為“胡蝶戀花圖”——一位摩登女郎捧一束鮮花在胸前,這位摩登女郎就是後來在上海灘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畫報第一期即刊登了白金龍香菸的廣告,當時的廣告語是:“白金龍香菸,香菸中的國貨”

雜誌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售價僅小洋一角,一時間路人皆爭相翻閱、購買。兩三天之內,初版3000冊迅速銷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書店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來訂購,再版兩次共4000冊也很快被“哄搶而光”……這就是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創刊時的銷售情景。

胡蝶與《良友畫報》

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主持操辦的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的一名學生,從1925年開始,出演過《戰功》《秋扇怨》等幾部影片,但除了在學校範圍內“最美校花”的名號外,還未被更多人所識。

《良友》畫報的傳奇

胡蝶 攝於1940年

“胡蝶戀花圖”是胡蝶第一次成為封面女郎,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登上畫報封面之後,胡蝶的電影銀幕生涯開始風生水起。出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成為當時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稱號。

在1944年蟬聯了“中國電影皇后競選”冠軍的名號後,胡蝶再登《良友》封面。不再是初次登臨時傳統的袍子、溫順的眉眼,此時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場的縮影。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這期名為“春郊試馬圖”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風範的胡蝶穿著幹練的黃色短袖襯衫與白色褲子,一手牽著馬匹,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杆,“新鴛鴦蝴蝶”感已經一掃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明確地融合進了東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馬術與高爾夫這樣的紳士階層生活也與《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關。

“攝影大王”陳嘉震

陳嘉震,山東濟南人,生於1912年。從一名攝影記者到胡蝶口中的“攝影大王”,他的才華在明星攝影上盡情展現。

年幼喪母的陳嘉震在父親續絃之後,與家庭的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他性格極為孤僻與內向。後來在山東大學讀書,他曾師從老舍先生寫作,但不了了之。不過在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攝影。

1933年秋,踏出大學校門的陳嘉震經朋友張沅恆的引薦,與良友畫報時任主編馬國亮相識,馬主編給他一個做攝影記者的機會。

《良友》畫報的傳奇

陳嘉震拍攝的胡蝶

陳嘉震對車站碼頭的拍攝並不被看好,唯獨拍女明星的攝影卻大受歡迎,特別是這些知名藝人的生活照,在他的手裡變得細膩而有韻味。上海出版的各種畫報、電影雜誌均刊登過他的作品。

1934年,良友圖書公司策劃出版《中國電影女明星的照相集》。公司決定為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各拍一本照相集,八本照相集合成一整套。就是這本影集讓陳嘉震聲名大噪。但是在1936年,年僅24歲的陳嘉震就因病去世。

《良友》畫報開創的先端是,不論女影星、女學生或者是社會名流,她們在封面或內文中出現的形象不僅是外貌和性別,那些直視鏡頭、目光大膽的背後,是女性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構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與女性自身生活的豐富程度直接掛鉤。

1934年底《良友畫報》出到99期,推舉10位女性為“標準女性”,基本是按職業界別來選的,“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胡蝶之名揚四海”,而這一期的封面女郎是阮玲玉。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35年11月23日胡蝶與潘有聲結婚照

丁玲、阮玲玉和胡蝶都是時興的職業女性,而且都或短或長投身於電影業。唯有胡蝶從影四十餘年,拍片近百,從無聲電影演到有聲電影,1933年票選成為“電影皇后”,1960年憑《後門》拿了亞洲影后。

22歲的主編確立雜誌視野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聯德親自操刀,他把畫報推廣到港粵,同樣大受歡迎。但是“因成本過重,售價低廉,銷數愈大,虧損愈重,乃於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讀者之體諒,銷數並無消減,反日見增加”。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封面女郎黃柳霜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被給予一顆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良友》還設有“到民間去”欄目

伍聯德把《良友》含義推而廣之,滲透到了那些潛在讀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為讀者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從畫報第五期開始,他邀請周瘦鵑來擔綱主編,想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裡的名氣,而自己抽身去開拓其他業務。

周瘦鵑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他辦刊路子是遵循遊戲消遣原則,而《良友》辦刊則有開啟民智之圖。於是,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則啟示,原總編周瘦鵑因忙於其他業務,從第13期總編將由樑得所繼任。

《良友》畫報的傳奇

1928年2月,在樑得所的真誠邀請下,魯迅先生破例拍了一回寫真,並發表了他為語絲社所寫的自敘

樑得所是廣東連縣人,中學畢業於廣州的美國教會學校,後進入山東齊魯大學學醫。但學醫不是他興趣所在,最終半途而廢。恰好伍聯德此時誠心邀他加盟,他成為《良友》畫報的第三任主編,那時他才22歲。

樑得所使這份畫報實現全面現代化。《良友》逐漸從消遣無聊成為增廣見識、深入淺出地宣傳文化美育,啟發心智,豐富常識,開拓生活視野的雜誌。

搶眼的封面女郎

直至1945年10月停刊,在《良友》總計172期刊物中,有161張封面女郎照片。畫報塑造的是完全的新女性,所以在女性身上傾注了全新含義與倫理價值。

《良友》畫報的傳奇

電影明星陳雲裳

在161張封面女郎中,總共統計到144個名字,其中有14人出現了兩三次。出現頻率最高者當屬胡蝶、陳雲裳、嚴月嫻和李綺年,她們都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

《良友》畫報的傳奇

在1934年5月12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10屆遠東運動會上,被譽為“美人魚” 的楊秀瓊極大膽地穿上了一件分體式泳裝,儀態萬方

這些封面女郎的服飾最具時代感,表達的是潮流和時代的語言。最初的封面女郎大多身著傳統服飾,比如較為寬鬆的短襖馬甲或襖裙。接著出現各式短裝和便裝,甚至出現運動裝和泳裝。比如69期的封面女郎手握網球拍、身穿運動服,顯得青春健美。77期甚至大膽地出現了泳裝,她就是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

《良友》畫報的傳奇

第120期,刊有“新女性”圖片6幅,向讀者介紹播音員、打字員、接線生、美容師等新興職業,鼓勵她們走出家庭,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這些有著真實身份的現代女性,包括明星、運動員、社會名流,畫報通過新女性的典範,重新定義女性的現代價值。

(綜合:《雜誌民國:刊物裡的時代風雲》作者 周為筠,《照片裡的胡蝶 以及女性被觀看的時代》作者 解三酲)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良友》畫報的傳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彙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良友》畫報的傳奇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覺得好看

請點這裡

《良友》畫報的傳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