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在近代京劇史上,“家族式戲班”是一道十分獨特的風景,以童芷苓、童祥苓等為代表,由童家兄弟姐妹組成的“童家班”更是梨園界的一朵璀璨奇葩。

2019年,恰逢“童家班”成立80週年,《可凡傾聽》採訪了童壽苓、童葆苓、童祥苓、童強、童小苓以及其他與“童家班”有過密切關係的人物,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童家班”的故事,以此紀念這個京劇史上的傳奇家族,致敬那些曾經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在近代京劇史上,“家族式戲班”是一道十分獨特的風景,以童芷苓、童祥苓等為代表,由童家兄弟姐妹組成的“童家班”更是梨園界的一朵璀璨奇葩。

2019年,恰逢“童家班”成立80週年,《可凡傾聽》採訪了童壽苓、童葆苓、童祥苓、童強、童小苓以及其他與“童家班”有過密切關係的人物,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童家班”的故事,以此紀念這個京劇史上的傳奇家族,致敬那些曾經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陳佩秋題詞的“童家班”

“童家班”的由來

相比其他的家族戲班,以童俠苓、童壽苓、童芷苓、童葆苓、童祥苓兄妹五人為代表的“童家班”,似乎更具傳奇性,因為童家原本是書香門第而並非京劇世家,這在格外講究傳承的梨園界,似乎又是一個異數。

童家五兄妹的父親童漢俠畢業於天津法政學院,母親陳倩穎畢業於天津女子師範學院,夫妻倆都從事教師職業,是典型的書香門第,與梨園行並無淵源。不過,由於他們酷愛京劇,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們也從小成了戲迷。對京劇的興趣,加上家道中落經濟拮据,1932年,12歲的童壽苓與10歲的童芷苓率先進入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正式開始學戲。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在近代京劇史上,“家族式戲班”是一道十分獨特的風景,以童芷苓、童祥苓等為代表,由童家兄弟姐妹組成的“童家班”更是梨園界的一朵璀璨奇葩。

2019年,恰逢“童家班”成立80週年,《可凡傾聽》採訪了童壽苓、童葆苓、童祥苓、童強、童小苓以及其他與“童家班”有過密切關係的人物,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童家班”的故事,以此紀念這個京劇史上的傳奇家族,致敬那些曾經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陳佩秋題詞的“童家班”

“童家班”的由來

相比其他的家族戲班,以童俠苓、童壽苓、童芷苓、童葆苓、童祥苓兄妹五人為代表的“童家班”,似乎更具傳奇性,因為童家原本是書香門第而並非京劇世家,這在格外講究傳承的梨園界,似乎又是一個異數。

童家五兄妹的父親童漢俠畢業於天津法政學院,母親陳倩穎畢業於天津女子師範學院,夫妻倆都從事教師職業,是典型的書香門第,與梨園行並無淵源。不過,由於他們酷愛京劇,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們也從小成了戲迷。對京劇的興趣,加上家道中落經濟拮据,1932年,12歲的童壽苓與10歲的童芷苓率先進入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正式開始學戲。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家班,1947年攝

學戲一年後,11歲的童芷苓首次登臺演出《女起解》,表現一鳴驚人。不久,她又與二哥壽苓合作了《武家坡》,同樣大獲好評,顯露出非凡的藝術才華。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和舞臺歷練,到十五六歲時,童芷苓已然成為走紅津門的名角,擁有了大批擁躉。有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榜樣,童家最小的兩個孩子——童葆苓和童祥苓,也先後學戲,走上了專業道路。

童祥苓是童家班年齡最小的成員,上世紀70年代因出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一角而聞名天下。今年85歲的他仍時常登臺,寶刀不老。童祥苓回憶:“我父親那時候是天津政法學院畢業的,也是最早頭一批的同盟會會員。舊社會,一般有文化的人是不願意學戲的。但我父親很開明而且父母都喜歡文藝,這樣就影響了我的姐姐。那時候芷苓愛戲,而且家裡經濟不好。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她進了戲班,進了梨園。”

童葆苓大概是十二三歲登臺。“姐姐芷苓給我化妝、貼片子,弄完之後趕快就上臺。一開始很緊張,結果因為挺急,我上臺後也不害怕了,也沒忘詞,就那麼唱下來了。親戚朋友都在後臺等著,說瞧,她多像芷苓的小一號。”童葆苓說,之後她的外號就叫“小一號”了。

有童芷苓這樣的當紅名角領銜,加上其他幾位兄弟姐妹輔助,童家擁有了挑班自立的資本。1939年,童漢俠正式組建起了家族戲班,取子女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命名為“苓社”,也就是俗稱的“童家班”。從此,中華大地上或許少了一個平凡的書香門第,卻多了一個不平凡的梨園之家。“童家五虎”在日後的京劇界風生水起,大有作為。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在近代京劇史上,“家族式戲班”是一道十分獨特的風景,以童芷苓、童祥苓等為代表,由童家兄弟姐妹組成的“童家班”更是梨園界的一朵璀璨奇葩。

2019年,恰逢“童家班”成立80週年,《可凡傾聽》採訪了童壽苓、童葆苓、童祥苓、童強、童小苓以及其他與“童家班”有過密切關係的人物,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童家班”的故事,以此紀念這個京劇史上的傳奇家族,致敬那些曾經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陳佩秋題詞的“童家班”

“童家班”的由來

相比其他的家族戲班,以童俠苓、童壽苓、童芷苓、童葆苓、童祥苓兄妹五人為代表的“童家班”,似乎更具傳奇性,因為童家原本是書香門第而並非京劇世家,這在格外講究傳承的梨園界,似乎又是一個異數。

童家五兄妹的父親童漢俠畢業於天津法政學院,母親陳倩穎畢業於天津女子師範學院,夫妻倆都從事教師職業,是典型的書香門第,與梨園行並無淵源。不過,由於他們酷愛京劇,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們也從小成了戲迷。對京劇的興趣,加上家道中落經濟拮据,1932年,12歲的童壽苓與10歲的童芷苓率先進入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正式開始學戲。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家班,1947年攝

學戲一年後,11歲的童芷苓首次登臺演出《女起解》,表現一鳴驚人。不久,她又與二哥壽苓合作了《武家坡》,同樣大獲好評,顯露出非凡的藝術才華。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和舞臺歷練,到十五六歲時,童芷苓已然成為走紅津門的名角,擁有了大批擁躉。有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榜樣,童家最小的兩個孩子——童葆苓和童祥苓,也先後學戲,走上了專業道路。

童祥苓是童家班年齡最小的成員,上世紀70年代因出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一角而聞名天下。今年85歲的他仍時常登臺,寶刀不老。童祥苓回憶:“我父親那時候是天津政法學院畢業的,也是最早頭一批的同盟會會員。舊社會,一般有文化的人是不願意學戲的。但我父親很開明而且父母都喜歡文藝,這樣就影響了我的姐姐。那時候芷苓愛戲,而且家裡經濟不好。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她進了戲班,進了梨園。”

童葆苓大概是十二三歲登臺。“姐姐芷苓給我化妝、貼片子,弄完之後趕快就上臺。一開始很緊張,結果因為挺急,我上臺後也不害怕了,也沒忘詞,就那麼唱下來了。親戚朋友都在後臺等著,說瞧,她多像芷苓的小一號。”童葆苓說,之後她的外號就叫“小一號”了。

有童芷苓這樣的當紅名角領銜,加上其他幾位兄弟姐妹輔助,童家擁有了挑班自立的資本。1939年,童漢俠正式組建起了家族戲班,取子女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命名為“苓社”,也就是俗稱的“童家班”。從此,中華大地上或許少了一個平凡的書香門第,卻多了一個不平凡的梨園之家。“童家五虎”在日後的京劇界風生水起,大有作為。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芷苓劇照

“童家班”的靈魂人物

一個成功的梨園班社離不開挑樑的名角,在童家班,童芷苓與童祥苓無疑是最出名的角兒。他們一個是天賦異稟、少年成名的“坤伶皇座”,一個是打虎上山、氣衝霄漢的“楊子榮”,姐弟倆的明星效應令童家班這塊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在近代京劇史上,“家族式戲班”是一道十分獨特的風景,以童芷苓、童祥苓等為代表,由童家兄弟姐妹組成的“童家班”更是梨園界的一朵璀璨奇葩。

2019年,恰逢“童家班”成立80週年,《可凡傾聽》採訪了童壽苓、童葆苓、童祥苓、童強、童小苓以及其他與“童家班”有過密切關係的人物,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童家班”的故事,以此紀念這個京劇史上的傳奇家族,致敬那些曾經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陳佩秋題詞的“童家班”

“童家班”的由來

相比其他的家族戲班,以童俠苓、童壽苓、童芷苓、童葆苓、童祥苓兄妹五人為代表的“童家班”,似乎更具傳奇性,因為童家原本是書香門第而並非京劇世家,這在格外講究傳承的梨園界,似乎又是一個異數。

童家五兄妹的父親童漢俠畢業於天津法政學院,母親陳倩穎畢業於天津女子師範學院,夫妻倆都從事教師職業,是典型的書香門第,與梨園行並無淵源。不過,由於他們酷愛京劇,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們也從小成了戲迷。對京劇的興趣,加上家道中落經濟拮据,1932年,12歲的童壽苓與10歲的童芷苓率先進入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正式開始學戲。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家班,1947年攝

學戲一年後,11歲的童芷苓首次登臺演出《女起解》,表現一鳴驚人。不久,她又與二哥壽苓合作了《武家坡》,同樣大獲好評,顯露出非凡的藝術才華。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和舞臺歷練,到十五六歲時,童芷苓已然成為走紅津門的名角,擁有了大批擁躉。有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榜樣,童家最小的兩個孩子——童葆苓和童祥苓,也先後學戲,走上了專業道路。

童祥苓是童家班年齡最小的成員,上世紀70年代因出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一角而聞名天下。今年85歲的他仍時常登臺,寶刀不老。童祥苓回憶:“我父親那時候是天津政法學院畢業的,也是最早頭一批的同盟會會員。舊社會,一般有文化的人是不願意學戲的。但我父親很開明而且父母都喜歡文藝,這樣就影響了我的姐姐。那時候芷苓愛戲,而且家裡經濟不好。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她進了戲班,進了梨園。”

童葆苓大概是十二三歲登臺。“姐姐芷苓給我化妝、貼片子,弄完之後趕快就上臺。一開始很緊張,結果因為挺急,我上臺後也不害怕了,也沒忘詞,就那麼唱下來了。親戚朋友都在後臺等著,說瞧,她多像芷苓的小一號。”童葆苓說,之後她的外號就叫“小一號”了。

有童芷苓這樣的當紅名角領銜,加上其他幾位兄弟姐妹輔助,童家擁有了挑班自立的資本。1939年,童漢俠正式組建起了家族戲班,取子女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命名為“苓社”,也就是俗稱的“童家班”。從此,中華大地上或許少了一個平凡的書香門第,卻多了一個不平凡的梨園之家。“童家五虎”在日後的京劇界風生水起,大有作為。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芷苓劇照

“童家班”的靈魂人物

一個成功的梨園班社離不開挑樑的名角,在童家班,童芷苓與童祥苓無疑是最出名的角兒。他們一個是天賦異稟、少年成名的“坤伶皇座”,一個是打虎上山、氣衝霄漢的“楊子榮”,姐弟倆的明星效應令童家班這塊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祥苓劇照

京劇名角孫正陽曾這樣評價童芷苓:“童芷苓老師她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學。你看她所學的四大名旦,實際上她都學,都學到她本身身上,後來實際上來說,也成為了她自己的童派。她基本上唱做念打都能掌握,而且在唱的方面,她集中了四大名旦的唱腔。”

1922年,童芷苓出生於天津。她是家中長女,上有哥哥俠苓、壽苓,下有妹妹葆苓、弟弟祥苓。作為童家最早走上專業道路的人,她十歲開始學戲,十一歲登臺,迅速憑藉過人的天賦和刻苦的學習嶄露頭角。1939年,17歲的童芷苓拜師荀慧生,1947年又成為梅蘭芳的弟子,同時她也學習程派、尚派,由此開啟了兼收幷蓄、博採眾長、不拘一格、自成一家的藝術風格。

上世紀40年代,各路名角搶灘上海。童芷苓、言慧珠、李玉茹是最有票房號召力的三位坤旦,被譽為“海上三明珠”。除了京劇,童芷苓也大膽“跨界”,涉足話劇和電影,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曾出演過《夜店》《歌衫情絲》《粉墨箏琶》《女大亨》等一系列影片,多才多藝,遊刃有餘。

上世紀60年代,“文革”中斷了童芷苓的舞臺生涯,童家班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磨難。當一切回到正軌之後,童芷苓已年過半百,最好的年華已然逝去。但為戲而生的她憑著驚人的毅力,迅速恢復練功排戲,不僅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更上層樓。改革開放後,童芷苓與孫正陽合作的《鐵弓緣》,與俞振飛、劉斌昆合作的《金玉奴》,以及她率領童家班創排的新編戲《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等一系列劇目,都成為京劇史上的經典之作。

上世紀70年代末,童芷苓與妹妹葆苓合演了經過創新改編的《樊江關》,童芷苓飾演薛金蓮,童葆苓飾演樊梨花。“姑嫂比劍”一場,她們省去了一些程式化表演,強化了真實感。同樣經過童芷苓大膽創新而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宇宙鋒》中“裝瘋”一場。包括梅先生在內,過去傳統的演法都是趙豔容下場脫帔並改換妝容,而童芷苓的演法與眾不同,她全程不下場,脫帔、改妝全部在舞臺上一氣呵成。

“一個演員,戲臺上要有德,這是我姐姐說的,演戲、做人對我的教育。”童祥苓說。

和姐姐童芷苓一樣大紅大紫的,還有童祥苓。工老生的他初學餘派,後來又拜馬連良、周信芳為師,因此餘派、馬派和麒派劇目均能駕馭。由於業務能力突出,1965年,童祥苓被選中,出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偵察英雄楊子榮。他也因此而成為那個特殊年代裡,唯一一位堅守在舞臺上的童家班成員。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在近代京劇史上,“家族式戲班”是一道十分獨特的風景,以童芷苓、童祥苓等為代表,由童家兄弟姐妹組成的“童家班”更是梨園界的一朵璀璨奇葩。

2019年,恰逢“童家班”成立80週年,《可凡傾聽》採訪了童壽苓、童葆苓、童祥苓、童強、童小苓以及其他與“童家班”有過密切關係的人物,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童家班”的故事,以此紀念這個京劇史上的傳奇家族,致敬那些曾經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陳佩秋題詞的“童家班”

“童家班”的由來

相比其他的家族戲班,以童俠苓、童壽苓、童芷苓、童葆苓、童祥苓兄妹五人為代表的“童家班”,似乎更具傳奇性,因為童家原本是書香門第而並非京劇世家,這在格外講究傳承的梨園界,似乎又是一個異數。

童家五兄妹的父親童漢俠畢業於天津法政學院,母親陳倩穎畢業於天津女子師範學院,夫妻倆都從事教師職業,是典型的書香門第,與梨園行並無淵源。不過,由於他們酷愛京劇,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們也從小成了戲迷。對京劇的興趣,加上家道中落經濟拮据,1932年,12歲的童壽苓與10歲的童芷苓率先進入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正式開始學戲。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家班,1947年攝

學戲一年後,11歲的童芷苓首次登臺演出《女起解》,表現一鳴驚人。不久,她又與二哥壽苓合作了《武家坡》,同樣大獲好評,顯露出非凡的藝術才華。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和舞臺歷練,到十五六歲時,童芷苓已然成為走紅津門的名角,擁有了大批擁躉。有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榜樣,童家最小的兩個孩子——童葆苓和童祥苓,也先後學戲,走上了專業道路。

童祥苓是童家班年齡最小的成員,上世紀70年代因出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一角而聞名天下。今年85歲的他仍時常登臺,寶刀不老。童祥苓回憶:“我父親那時候是天津政法學院畢業的,也是最早頭一批的同盟會會員。舊社會,一般有文化的人是不願意學戲的。但我父親很開明而且父母都喜歡文藝,這樣就影響了我的姐姐。那時候芷苓愛戲,而且家裡經濟不好。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她進了戲班,進了梨園。”

童葆苓大概是十二三歲登臺。“姐姐芷苓給我化妝、貼片子,弄完之後趕快就上臺。一開始很緊張,結果因為挺急,我上臺後也不害怕了,也沒忘詞,就那麼唱下來了。親戚朋友都在後臺等著,說瞧,她多像芷苓的小一號。”童葆苓說,之後她的外號就叫“小一號”了。

有童芷苓這樣的當紅名角領銜,加上其他幾位兄弟姐妹輔助,童家擁有了挑班自立的資本。1939年,童漢俠正式組建起了家族戲班,取子女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命名為“苓社”,也就是俗稱的“童家班”。從此,中華大地上或許少了一個平凡的書香門第,卻多了一個不平凡的梨園之家。“童家五虎”在日後的京劇界風生水起,大有作為。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芷苓劇照

“童家班”的靈魂人物

一個成功的梨園班社離不開挑樑的名角,在童家班,童芷苓與童祥苓無疑是最出名的角兒。他們一個是天賦異稟、少年成名的“坤伶皇座”,一個是打虎上山、氣衝霄漢的“楊子榮”,姐弟倆的明星效應令童家班這塊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祥苓劇照

京劇名角孫正陽曾這樣評價童芷苓:“童芷苓老師她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學。你看她所學的四大名旦,實際上她都學,都學到她本身身上,後來實際上來說,也成為了她自己的童派。她基本上唱做念打都能掌握,而且在唱的方面,她集中了四大名旦的唱腔。”

1922年,童芷苓出生於天津。她是家中長女,上有哥哥俠苓、壽苓,下有妹妹葆苓、弟弟祥苓。作為童家最早走上專業道路的人,她十歲開始學戲,十一歲登臺,迅速憑藉過人的天賦和刻苦的學習嶄露頭角。1939年,17歲的童芷苓拜師荀慧生,1947年又成為梅蘭芳的弟子,同時她也學習程派、尚派,由此開啟了兼收幷蓄、博採眾長、不拘一格、自成一家的藝術風格。

上世紀40年代,各路名角搶灘上海。童芷苓、言慧珠、李玉茹是最有票房號召力的三位坤旦,被譽為“海上三明珠”。除了京劇,童芷苓也大膽“跨界”,涉足話劇和電影,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曾出演過《夜店》《歌衫情絲》《粉墨箏琶》《女大亨》等一系列影片,多才多藝,遊刃有餘。

上世紀60年代,“文革”中斷了童芷苓的舞臺生涯,童家班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磨難。當一切回到正軌之後,童芷苓已年過半百,最好的年華已然逝去。但為戲而生的她憑著驚人的毅力,迅速恢復練功排戲,不僅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更上層樓。改革開放後,童芷苓與孫正陽合作的《鐵弓緣》,與俞振飛、劉斌昆合作的《金玉奴》,以及她率領童家班創排的新編戲《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等一系列劇目,都成為京劇史上的經典之作。

上世紀70年代末,童芷苓與妹妹葆苓合演了經過創新改編的《樊江關》,童芷苓飾演薛金蓮,童葆苓飾演樊梨花。“姑嫂比劍”一場,她們省去了一些程式化表演,強化了真實感。同樣經過童芷苓大膽創新而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宇宙鋒》中“裝瘋”一場。包括梅先生在內,過去傳統的演法都是趙豔容下場脫帔並改換妝容,而童芷苓的演法與眾不同,她全程不下場,脫帔、改妝全部在舞臺上一氣呵成。

“一個演員,戲臺上要有德,這是我姐姐說的,演戲、做人對我的教育。”童祥苓說。

和姐姐童芷苓一樣大紅大紫的,還有童祥苓。工老生的他初學餘派,後來又拜馬連良、周信芳為師,因此餘派、馬派和麒派劇目均能駕馭。由於業務能力突出,1965年,童祥苓被選中,出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偵察英雄楊子榮。他也因此而成為那個特殊年代裡,唯一一位堅守在舞臺上的童家班成員。

傾聽“童家班”的傳奇故事,致敬為京劇事業奮鬥一生的藝術家們

童芷苓與妹妹童葆苓

“童家班”的精神仍將延續

關於童家班,有這樣一種生動形象的說法:童芷苓猶如領頭的大雁,張開羽翼奮力向前;而童俠苓、童壽苓、童葆苓和童祥苓則是緊隨其後的群雁。各位成員也是各有千秋、各司其職,共同成就了“苓社”這樣一枝芬芳四溢的梨園奇葩。

生於1929的童葆苓,受姐姐影響自幼學戲,工花旦、刀馬旦,後拜師尚小云,得其親授。每當芷苓外出時,童家班便由葆苓挑樑,獨當一面。1954年,童葆苓嫁給了“話劇皇帝”石揮。石揮也是一位京劇票友,還會拉京胡,因此與童家兄弟姐妹們總能打成一片。

二哥童壽苓初學老生,後因“倒倉”而改小生,師從姜妙香。他既是童家班早期的主力演員,又是妹妹芷苓的“御用保鏢”。大哥童俠苓文化程度最高,他念過大學,後來也師從姜妙香學習小生,又去北京進修了編導專業,成為童家班的智囊。遺憾的是,童俠苓壯志未酬便英年早逝,年僅46歲。

隨著童家兄妹紛紛成家立業,童家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童家班增添了兩位優秀的女演員:童俠苓的夫人、老旦名家李多芬,以及童祥苓的夫人、梅派青衣張南雲。在《杜十娘》《尤三姐》《武則天》《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等新編劇目中,他們都是全家上陣,通力協作,各展所長。

童家的下一代也繼承父輩衣缽,走上了京劇道路。童芷苓的女兒童小苓在美國從事服裝設計工作,不過多年以來,她始終堅持傳承和推廣童家班的京劇藝術,每年至少舉辦一次專場演出,再現母親當年的經典劇目。而童小苓的表兄、童俠苓之子童強,則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教師崗位上,培養出了傅希如、藍天、王珮瑜等一大批京劇人才。

“藝術只有不斷地創造,才有生命力。只繼承、模仿,那是越模越沒,這樣的模仿就是繼承的話,將來最後只是一個錄音機或者是錄像機。”童祥苓說。

1990年,童芷苓被查出罹患癌症。童葆苓回憶:“她生病後我常去看她。這時候她還惦記戲,她這一生就是投入在戲裡。因為我也老了,唯一還在演出的就是祥苓了。所以她跟我說,祥苓除了排新戲以外,最好還能夠恢復一點傳統戲。她的意思是,傳統戲很有歷史意義,好多過去我們演過的戲現在都看不到了,最好能夠恢復一些,不過要經過整理和修改。把傳統的好劇目,傳給下一代,傳給年輕人。”

童芷苓的離去,彷彿也帶走了童家班近半個世紀的璀璨光華。然而童家班的故事並沒有落幕,童氏家族的成員們仍然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傳承著童家班的精神,延續著童家班的血脈。

9月14日起,6集訪談類專題片《童家班》將在上海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播出。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張熠 圖片編輯:邵競

題圖說明:童家班,1960年攝 本文圖片:受訪者 提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