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朝真正的開國君主是大禹還是夏啟,學術界至今還存在爭議,不過到了商朝,其開國君主為商湯則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商湯秉承商族數百年基業,從前期的韜光養晦,到中期的忍辱負重,再到後期的虛與委蛇,最終發動雷霆攻勢給予夏朝致命一擊,開創了商朝盛世,其本身故事可讀性非常強,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商湯,看看一代明君的生平事蹟。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1成湯立像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今商丘睢陽區高辛鎮,因紀念帝嚳高幸氏而得名),商朝開國君主。

關於子姓的來歷說法不一。《說文解字》(東漢):高辛氏之子,堯司徒,殷之先。《古今姓氏書辯證》和《通志·氏族略》(南宋):"商始祖偰(xiè,通"契",後統一為"契"),為舜之司徒,受封於商,賜姓子。"不管哪種說法,都能確定子姓出自"帝嚳高幸氏",和夏朝姒姓同為黃帝軒轅氏之後裔,五百年前夏商王室真的是一家。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2子姓名人--孔子

子姓在先秦時期名人不少,除了商王室外,還有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子姓,名茲甫)、大名鼎鼎的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等。後來子姓家族人口不斷增多,到了各宗需要加一個氏才能區分的階段,由此子姓衍生出70多個氏。到西漢時"姓氏合一"後,大多數子姓後人都選擇以氏為姓,就這樣子姓後人以不同的姓氏傳承繁衍下來。

古書和百科中都說:"湯有七名"。"七"只是個概述,關於商湯名諱的記載至少有十種以上:湯、成湯、武湯、商湯、天乙、天乙湯,殷墟甲骨文還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古籍記載商湯自稱"小子履、武王"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3另類史書《竹書紀年》

湯為何有這麼多名字,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商湯功績卓著,各種封號疊加,所以名號極多。《竹書紀年》中有"湯有七名而九徵,放桀於南巢而還。諸侯八譯而朝者千八百國。奇肱氏以車至。乃同尊天乙履為天子。三讓。遂即天子之位。"著實把商湯的豐功偉績誇耀了一番。

不過筆者看來,湯有七名除了誇耀湯的功績外,很有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商朝甲骨文是漢字的初成階段,並不像後期那麼嚴謹規整(無工具書規範),先秦時期史料由不同人記述,他們使用了通假(通用、借代,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果是現代人這麼寫就是錯別字)、卜辭名、廟號、自稱、小名等各種稱呼來記錄商湯事蹟,給後人研究商湯平添了很多困難,不過也增加了不少神祕感。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4甲骨文識對錶節選

一、韜光養晦、漸成氣候

商湯的生平在各類資料中記錄詳盡,其祖先可以上溯至黃帝時期,商族第一個以族長身份出現的人是帝嚳高幸氏次妃簡狄之子子契(閼伯,帝堯的異母兄弟),帝堯封於商,主管火正(官職,掌管民事),其部族以封地為名稱為"商族",商契成為商族的始祖,後世尊稱其為"商祖"、"火神"。

根據上古神話世系譜可知,商族是少昊系後人,歸屬於東夷族。因為少昊系信仰的圖騰為玄鳥(燕子,後衍生出中華鳳文化),所以很早就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後來的商朝可以看做是東夷部落和炎黃部落的一次重要融合,東夷族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5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商族以畜牧業起家,考古資料顯示,遠古時期商丘境內河溝縱橫、湖泊密佈,水草豐茂、林木參天,各種野生動物出沒其間,至夏朝時仍不具備農耕的條件,更適宜畜牧業的發展。

商族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幾位賢明的族長,三世商先主相土馴服了馬、發明了馬車,六世商先主王亥馴服了牛、發明了牛車。當時商族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物資結餘比較豐富,為商業活動創造了條件,商族開始用蓄力車拉載著貨物,趕著牲畜群與周圍部落進行以物換物的商業貿易,使商族逐步強盛起來。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6王亥商隊出行圖

這裡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現在很多資料中(包括百科)都說商朝已經掌握牛耕技術,但中國有資料可尋的牛耕技術出現在春秋末年。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農具(犁頭)的出現推動了牛耕技術。而商朝時青銅產量不高,僅用於軍事、禮器、鑿礦、伐木等重要領域,農具仍以石、骨、蚌、木等材質為主,所以商朝不具備產生牛耕技術的條件,故春秋之前中原地區農耕仍使用耒耜類的腳踏耕具。

到夏朝第十四位夏後孔甲時,內政不修、國力衰弱,無法控制各諸侯國勢力發展,商族抓住孔甲之亂的時機,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勢力由黃河下游滲透到夏統治地區的黃河中游,此時商族已經發展成一個具有王國雛形的大諸侯國,引起了夏王朝的警惕和不滿,隨後幾代夏後都採取一些手段遏制商族(國)發展。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7傳說孔甲命御龍氏劉累為其養龍

到了商湯之父主癸時,夏朝進入履癸(桀)統治時期,國勢更衰,統治風雨飄搖。夏桀自身武勇非凡,他通過不斷對外征伐的方式來震懾控制諸侯,商族成為其重要打擊對象。夏桀十五年,商國為避夏朝鋒芒,將國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陽區西南)遷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開始為抵抗夏朝暴政做著準備。

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主癸死後,湯繼位,開啟了跌宕起伏、輝煌無比的一生。

(有人考證,商湯繼位時商國地域不過七十里,這顯然是不對的,一個畜牧業優先的方國,怎麼可能只有這麼點地盤,要知道養活相同人口,畜牧業需要的土地至少是農耕業的五至十倍。這也是中原文明選擇農耕、放棄遊牧最根本的原因。)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8商丘市行政區域圖

二、忍辱負重、仁賢稱頌

湯一共做了17年商國君主,滅夏建商後又任商帝12年。湯繼位商君後,一直被夏朝針對和壓制,過得比較憋屈。在夏王室看來,商國是僅比西方牧奴稍強一些的牧民方國,並沒有給予商國相應的政治地位,反倒在其強盛後加大了剝削力度。夏桀曾數次召見商湯要求增加貢賦,並藉故扣押他,羞辱商湯的同時震懾其他諸侯。

商湯只能忍辱負重、尋求破局,他首先與有莘氏(當時在山東省曹縣)通婚結盟,後又選用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以亳為國都,積極治國,準備滅夏。

這個有莘氏部落(方國)不得不重點提一下,它是夏商時期山東地區重要的氏族部落(方國)。"鯀納有莘氏女脩己而生禹,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有莘氏是大禹的母族,是夏王室初年的重要盟友和堅定支持者。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9傳說禹之父鯀盜取神土息壤治水

筆者之前的文章中提過,夏朝衰亡的原因之一就是與方國的結盟方式過於簡單粗暴。自大禹之後,夏朝一直都沒有固定的盟友,歷代夏後靠恐嚇和戰爭控制不聽話的部落,逼迫各部落選出美貌女子納入後宮,這樣建立的盟約關係十分脆弱,妃族對夏王室大多

不滿,不但不能成為臂助,反而是潛在的敵人。夏啟繼位後不久,有莘氏部落就被夏王室逐漸邊緣化,與夏朝的關係愈發平淡。

夏末亂世之時,出於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考慮,有莘氏做出一項很重要的政治選擇--將族中嫡女嫁給成湯,並派遣有莘氏媵臣伊尹輔佐成湯。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10中國第一位明相伊尹

"滕"是從嫁之意,古代隨嫁的男女都稱為媵或媵人,有滕妾、滕臣之分,滕臣就是家臣、僕從的意思。可以看出最初伊尹的社會地位很低,但是商湯在識人知人、任用賢能方面的才能遠超夏桀,他大膽啟用右相伊尹(商時右為尊)和左相仲虺輔政,但這二人身世和際遇卻完全不同。

伊尹在成為有莘氏滕臣之前是個奴隸,少年時期就過著流浪生活,長大後當過廚子,還懂醫理、卜筮之道(關於這位大神,後面會有單章專門介紹);而仲虺是奴隸主貴族,家族世代在夏王朝做官。

二人均對夏桀的種種惡行(殘暴、虐民、不事生產、只知淫樂)深惡痛絕,他們明白只有推翻夏桀的統治,才能救人民於水火之中,而前提是必須扶持一位有力的諸侯。商國是東方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一個,商湯也是一位理想的領導者,於是二人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到商湯身邊。商湯果然任用了二人為左右相,委以滅夏的重任。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11被伊尹光輝掩蓋的賢相仲虺

當時商國想要覆滅夏朝,光有實力還不行,夏桀佔據宗主國的"大義",即使推翻了夏桀,仍應由夏王室的其他成員來接替夏後的位置。想要取而代之,商湯還需要佔據道德上的制高點,就是俗稱的"養望",只有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和名望大義都夠了,才有可能通過諸侯公推的形式取代夏朝。

伊尹二人沒有讓商湯失望,提出了一系列強大商國、削弱夏國的政策,總結了一下就是"緩興兵、穩人心、聚盟友、明大義、布仁德、巧用間"。

緩興兵--伊尹認為"夏自禹建國以來,已經歷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雖桀暴虐無道,民有怨恨,但在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時機再行動。"於是伊尹和仲虺向湯獻策,不要急於出兵伐桀,蓄積國力的同時,不斷削弱擁護夏王朝的勢力,等待合適時機再發動,湯接受了這項主張。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12夏桀失德虐民圖

穩人心--商國君臣都認為提升國力首先從內政入手,洞察民情、整頓吏治、降低稅負、鼓勵生產等一系列手段使商國民眾安心農耕、飼養牲畜,在外有夏朝的壓力下,商國仍保持了繁榮穩定的局面。

聚盟友--商國努力團結與商友善的所有方國、部落,仲虺和伊尹分別赴各方國鼓動諸侯陸續叛夏歸商,商湯的勢力愈來愈大,而向夏王室納貢的諸侯越來越少,削弱了夏王室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明大義--商湯在政治上開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宣傳攻勢,通過輿論手段爭取各方國和本國民眾的同情和支持,為征伐夏桀奠定了政治氛圍和輿論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13成湯解網施仁

布仁德--"解網施仁、網開三面"是商湯為其仁德品性彰名的舉措之一,通過種種仁政善行,商湯獲得了"仁德之名",其品性行為傳遍四方,贏得更廣泛的民眾支持。(另有商湯"桑林禱雨"等典故,因為考證不清,有穿鑿附會之嫌,不足為信。)

巧用間--伊尹向湯出謀,由他親自去夏王都斟鄩(今河南洛陽偃師)觀察夏朝的情況,結交寵妃重臣,離間不忿之臣,繪製軍事地圖,時刻掌握夏王朝動向。夏末很多夏王朝重臣改換陣營、投靠商國,或在鳴條、斟鄩之戰時作壁上觀,都跟伊尹在夏期間的運作有莫大關係。

其實歷史上,夏商兩國給彼此的壓力是相互的。夏桀雖然殘暴,卻不是完全沒有政治智商,他手握"天下共主"的大義,經常欺壓商國,卻不敢真的殺了商湯,因為當時商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夏桀也不想面對商國全面反叛的後果。

最大的證據是夏王朝授與商國"得專征伐"的大權(《史記·殷本紀》、《集解》),意思是商國只要出師有名,征伐其他方國(部落)可以不經夏後的批准直接出兵,可見商國是當時僅次於夏國的大方國,並不是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也正因此夏桀數次囚禁商湯於夏臺,最終還是放他歸國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五)--開國明君商湯(上)

24.14夏臺(夏朝國獄,又稱鈞臺,今河南禹州)

由此,商滅夏而代之並不是天命所歸,而是帶有強烈政治目的的奴隸主階層的內部革命,是中國版的《權利的遊戲》,其中錯綜複雜、波瀾詭譎的鬥爭過程都被史書的春秋筆法所掩蓋,只能靠後人的想象去豐富其內容。

(篇幅有限,請繼續關注《開國明君商湯(下)》)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