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姓

巫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十分古老的姓氏,從夏少康授姓,至今已有4000年曆史。其來源在歷來的姓氏文獻中有證可查,歸納大致來源:

一、醫藥始祖的後裔,代表人物是黃帝時代的宰相巫彭。(時約在公元前2690年),他醫術精湛,軒轅氏敬之為神,五千年來一直為戰國醫學的始祖。名醫巫妨,著有小兒顱離經,佔天壽也可判疾病,可謂是我國最早兒科醫學。巫姓子孫世代相傳。

二、巫術始祖的後裔,代表人物有巫咸。在遠古時代,人們遇大事都以巫術來析禱,問ト、求神、佔ト、占筮求得精神寄託,實現美好願望。巫師是當時社會最高的知識分子,是文化、教育、藝術科學的掌管者和傳授人,是權威人士。黃帝時代有神巫稱為巫咸,其子孫便以此為姓。

三、帝王賜姓。帝嚳高辛氏娶五妃,納二側室,其中一側室生三子叔獻、晏龍、巫人。巫人是帝嚳之後,在唐虞時代被封於巫採郡,在青州山西面平陽建陽夏少康高辛氏之子則為龍種封巫為氏,以巫為姓,平陽為郡。

巫氏第八十三代羅俊是入閩始祖。巫羅俊,字定生,號青州,生於隋朝開皇二年(582年),隋末天下大亂,戰火連綿,大批難民向南遷徒,巫羅俊隨父昭郎由山西往南遷徒到福建劍津(南平市)。巫羅俊原配柴氏續配紀氏,生二子,明甫、明達,長子明甫字和玉,襲授黃連鎮將,配俞氏封安人,生一子萬宗。萬宗字禎樣,後改為元本,官居前唐總制,配蕭氏封安人,生子:仁、義、禮、智、信,現海內外姓巫者,多系巫羅俊之後裔。

太拔黃家大路下巫姓者是伯五郎裔孫,是巫羅俊第十八世裔孫念七郎仕猷,妣何氏生一子祈(即二十郎)居永定大溪、溪口,二十郎妣何氏,生七子:伯一郎、伯二郎、伯三郎、伯四郎、伯五郎、伯六郎、伯七郎。

楊姓

楊姓為弘農郡,楊氏家族以“四知堂”為堂號。

楊姓起源很古老,是炎黃二帝中派生而繁衍的大族姓之一。《弘農楊氏譜序)中“王封吾祖叔虞為楊侯,子孫採食於楊,遂因以為氏,開宏農焉”。叔虞之子杼公是為楊氏弘農得姓始祖

由於年代湮遠,楊氏族譜無從查找,從口傳記述晩唐時期,楊杼63代孫楊輅,進士,官封虞部侍郎,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之職。廬陵縣刺史,湖陽吏,其配郭陳李三夫人,共生九子,而後在粵、閩一帶繁衍,繼而向外拓展。

而閩西一帶之楊姓來源是從江西遷來的,楊氏78世太一郎遷居連城楊家坊中心屋為開基祖。其83代號振萬妣劉氏從連城芷溪遷黃岩開基。

杜姓

杜氏亦曰唐杜氏,出自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

杜氏望出京兆(今映西西安以東至華縣一帶),漢陽(今甘肅天水地區),南陽(今河南洛陽市一帶)杜氏常用堂聯:兆陵世澤;杜甫家聲兆陵指京兆郡的杜陵縣(今西安);杜甫是唐代大詩人,後人稱詩聖。

耽思乎經籍;圖像於凌煙。

上聯指西晉京兆杜陵人杜預。博學多謀,自稱是“《左傳》癖”。歷官河南尹,鎮南大將軍,因功封當陽縣侯。下聯指唐代京兆杜陵人杜如晦,官至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共執朝政。與太學博士陸德明、孔穎達等十八人同為瀛洲文學館學士。由閻立本繪圖像,褚亮寫贊,列於凌煙閣,號稱十八學士。。

上杭杜氏以京兆為郡望,尊稱杜鑑為一世祖,杜鑑於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隨祖父由江西吉水遷至安遠。傳五世大九郎攜其三個兒子金一郎、金三郎、金五郎遷至廣東南雄縣鳥逕。而後金三郎不久便遷到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勝運裡雙康鄉龍窟窠(今上杭縣太拔鎮雙康村劉耳窠自然村)開基立業。金三郎生四子:萬一郎、萬郎、萬三郎、萬五郎。其中萬五郎生二子:仲一郎、仲三郎。仲一郎五世孫榮昌移居太拔田壟裡開基。

鄭姓

公元前806年,周朝周宣王封其同父異母少弟姬友為鄭國(陝西華縣)國君,爵位為“伯”,從此,以國為氏,鄭氏從此開始。鄭姬友是鄭國的第一位國君,辭世後諡號為桓,又稱鄭桓公,尊為鄭氏始祖。

鄭氏以滎陽為郡望。通德為堂號。

據查考《上杭縣誌》及《鄭氏族譜》記載:鄭氏入杭始祖有二支:其一:鄭稷公號耕叟,原居閩福州東街岳廟前為始祖生三子:瑀、琬、璆。稷公耕叟任宋朝開建上杭縣知事,居上杭勝運裡七裡鄉(即稔田豐朗村)為開基始祖;其二:鄭桓公七十世裔孫清之(1176-1251)字德源(又浩源)初名燮、字文叔、諡號忠定。進士,原居浙江慶元府鄞縣(浙江寧波市)南宋理宗時宰相,因剛直不阿而被朝廷入閩,任汀州路上杭梅溪巡檢司(今永定城郊龍安寨村),攜妻及第三子鑄入閩居,清之公辭世後其子定居於永定城郊龍安寨魚子湖。從此,清之被尊為上杭(定)鄭氏開基始祖。黃家鄭氏原住永定坎市橫溪,其上祖後於清初遷來。

羅姓

羅姓為豫章都。

周康王三年(前1002年)祝融59代裔孫鄶,字劻正,征戰有功,受封子爵羅國,敕封宜城侯,鎮守楚北、宜城、南漳隔界50裡之國,此有羅水,國號為羅,子孫以國為氏,世代承襲,後裔尊稱鄶為羅國公,為羅氏鼻祖。

秦代末年(前210)羅氏40世裔君用生三男:珍、珠、珏。次男珠生於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漢惠帝三年(前192)羅珠出守江西九江,呂雉五年(前183)羅珠受封為豫章郡守,轄南昌、昌陵、彭澤等18郡。後裔尊稱其豫章羅氏一世祖。

珠系33世孫景新字天慶,號文新(生於唐僖宗廣明二年881年),隨父避黃巢亂從西山(江西吉水縣永豐縣之間)遷至虔化縣(今寧都、石城之間)鴉鵲林,後又遷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定居。

珠系4世裔昌齡字應朝、名文,號鶴山,配曾、歐、李氏,共生三男:尚古、尚崇、尚立。居住上杭境內的羅姓皆系昌齡之裔孫。尚立,名忠古,字念壹,行五四郎,50世贇,字君楊,行百五郎,元至順元年(1330)鄉試舉人,遷上杭縣居家,妣賴、彭氏共生五子,千一至千五郎,其裔分遷各地,田增的楊梅樹下、前頭兩自然村的羅氏其上祖千一郎從稔田羅田角遷來。

趙姓

(姓纂》載:“帝顓頊伯益贏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顓頊的後裔造父是得趙姓始祖。

造父之後,趙氏子孫世代為周室近臣,其下六代奄父,周宣王時期為執政首席大臣。此後繁衍發展晉國皆興旺下傳,空前興盛。公元前229年,趙國被秦所滅,趙氏族人離開趙地,形成兩大脈系:一支是天水郡(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一支是涿郡(今河北涿縣)。

天水郡一脈後裔從唐代開始進入閩西寧化,以天水為郡望。

南宋元初,因元兵南下破臨安後,趙氏繼續往南遷徙,分遷永定、上杭、武平及粵東等地。

天水郡有趙氏四系入杭,一支是南宋期執行投降路線,一再向金國割讓國土時,趙十八郎從泉州八角井遷上杭湖裡,接著又遷藍家渡開基。另一支在明初,趙三七郎從汀州遷上杭縣太拔鄉院田村吳坑定基。

其餘系分遷上杭官莊、白砂等地。

鍾姓

鍾姓的得姓始祖是鍾姓多數人奉稱是鍾離犁。“商湯本支、宋微子之後,州犁公以邑為氏。”鍾離郡在後齊時改為西楚州,隋開皇二年,改稱濠州。治所在今安微省風陽縣東部。

鍾氏以“穎川”為郡望堂號。

鍾氏的64世(或說鍾接的37世)孫鍾盛字全慕,因在唐紹宗時由河南到汀州任刺史10餘年,其裔孫搬遷江西、廣東、福建、浙江、臺灣等省,鍾全慕即被尊稱為入閩始祖。

元朝至正十年(1350)鍾密之孫四五郎從長河南嶺(今上杭南陽鎮南嶺村)遷上杭勝運裡上坑塘赤竹山(今茶地鄉久泰村)居住為久泰一脈始祖。四五郎生六子,其中次子四八郎之子五三郎又生九子,取名千一郎至千九郎,而其中的千七郎又名鍾玕,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從武平象洞遷到上杭中都古坊,鍾玕為中都古坊鍾氏始祖。鍾玕妣饒氏生子:三九郎,三九郎生六子,其中的第三子百九郎妣賴氏生四子: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後裔分別居住在本縣中都古坊、陳坑、瑞香、前鋒、南陽雙溪,太拔坵輝,茶地大燮等地。

坵輝的鐘氏是百九郎公的後裔。

第三篇太拔姓氏源流之巫姓、楊姓、杜姓、鄭姓、羅姓、趙姓、鍾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