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

(說歷史的女人——第926期)

歷史上往往會有些粗人,在亂世中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建立功業,為後人稱頌。今天講到的這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是位不折不扣的猛將,他本無姓氏,號“橫衝”,英勇無敵,堪比關羽;後來還稱帝,並且開一小盛世,被羅貫中等人大讚。那麼此人誰?有什麼驕人戰績?憑什麼當皇帝開盛世?本期分解。

(一)17歲單騎救主,被稱“橫衝”

此人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梟雄李嗣源,他於公元867年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是沙陀族人,他出身卑微,屬於沒有姓氏的部民,原名邈佶烈。史載此人自幼驍勇,善於騎射。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李國昌即一代梟雄李克用之父。後來李克用欣賞其才,將其收為義子,遂取名李嗣源,即演義中聲名赫赫的十三太保之首的大太保。

大家知道,李克用一生有一死敵,即滅唐的朱溫。他曾在一次戰鬥中差點死於朱溫之手。那是在公元884年,李克用同時任宣武節度使的朱溫大戰,被朱溫圍困在汴州的上源驛,此戰十分激烈,其親隨將領戰死無數。當時李嗣源才十七,他在李克用慘敗被圍之時,英勇衝殺,單騎救主,拼死護衛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戰後,李克用對其倍加賞識,讓小小年紀的李嗣源統領親兵。這也是李嗣源在李克用的13個養子中,並非年齡最大,卻位列第一太保的重要原因。

"

(說歷史的女人——第926期)

歷史上往往會有些粗人,在亂世中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建立功業,為後人稱頌。今天講到的這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是位不折不扣的猛將,他本無姓氏,號“橫衝”,英勇無敵,堪比關羽;後來還稱帝,並且開一小盛世,被羅貫中等人大讚。那麼此人誰?有什麼驕人戰績?憑什麼當皇帝開盛世?本期分解。

(一)17歲單騎救主,被稱“橫衝”

此人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梟雄李嗣源,他於公元867年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是沙陀族人,他出身卑微,屬於沒有姓氏的部民,原名邈佶烈。史載此人自幼驍勇,善於騎射。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李國昌即一代梟雄李克用之父。後來李克用欣賞其才,將其收為義子,遂取名李嗣源,即演義中聲名赫赫的十三太保之首的大太保。

大家知道,李克用一生有一死敵,即滅唐的朱溫。他曾在一次戰鬥中差點死於朱溫之手。那是在公元884年,李克用同時任宣武節度使的朱溫大戰,被朱溫圍困在汴州的上源驛,此戰十分激烈,其親隨將領戰死無數。當時李嗣源才十七,他在李克用慘敗被圍之時,英勇衝殺,單騎救主,拼死護衛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戰後,李克用對其倍加賞識,讓小小年紀的李嗣源統領親兵。這也是李嗣源在李克用的13個養子中,並非年齡最大,卻位列第一太保的重要原因。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896年,朱溫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兗州、鄆州等地。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嗣源、李存信(四太保)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嗣源率三百騎兵在任城大敗樑軍,解除兗州之圍。此戰後,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猛士命名為橫衝都。從此,兩河地區皆稱李嗣源為李橫衝。橫衝,橫衝直撞也,此綽號對於李嗣源倒是恰到好處,此後他更是戰無不勝,為後唐江山的開創立下不世之功。

(二)身經百戰,名動天下

李嗣源一生身經百戰,所向無敵,以下幾場大戰使他名揚天下。

【大戰葛從周】 898年,李克用義子李嗣昭(二太保)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洺州,結果被後梁名將葛從周擊敗。他正處在危急之中時,李嗣源率部橫衝而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乃李橫衝也!誰是葛從周?我專殺此人!”說著,他如三國猛將趙子龍一般,縱馬橫搶直入樑軍陣中,左右衝殺,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李嗣昭也乘機殺出,二人合力,反敗為勝。不過葛從周也並非浪蕩虛名,他頑強抵抗,李嗣源也付出沉重代價,此戰他身中四箭,但毫不畏敵,大敗對手,從而名動天下

【兩戰太原】 901年,後梁名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當時大雨連綿,城牆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樑軍營壘。樑軍屢次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只得撤退。李嗣源趁勢率軍追擊,一路勢如破竹,陸續收復眾多州縣。

902年,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晉軍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晉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督戰,後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而逃。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逃跑,他親率敢死隊,日夜出城突襲樑軍,擒獲樑軍驍將遊崑崙。樑軍失利,只得燒營退走。

夾城大戰】 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晉王。同年五月,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樑軍所築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樑軍佈置的鹿角陣,並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李存勖趁機發動總攻,大破樑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柏鄉之戰,勇比關羽】 911年,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之戰。李存勖見樑軍軍容強盛,擔心晉軍怯戰,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戰。他向李嗣源賜酒,道:“大哥,看到樑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心驚也。”李嗣源仰天大笑道,“樑軍徒有其表也,看我如何破之!”他咕咚一聲飲掉杯中之酒,隨即挺身上馬,一如當年關雲長溫酒斬華雄之膽略,率部直衝樑軍白馬都,瞬間生擒敵方兩員騎將。於是晉軍士氣大振,奮勇向前,終於擊潰樑軍,取得柏鄉大捷。此戰,李嗣源大發神威,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

(說歷史的女人——第926期)

歷史上往往會有些粗人,在亂世中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建立功業,為後人稱頌。今天講到的這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是位不折不扣的猛將,他本無姓氏,號“橫衝”,英勇無敵,堪比關羽;後來還稱帝,並且開一小盛世,被羅貫中等人大讚。那麼此人誰?有什麼驕人戰績?憑什麼當皇帝開盛世?本期分解。

(一)17歲單騎救主,被稱“橫衝”

此人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梟雄李嗣源,他於公元867年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是沙陀族人,他出身卑微,屬於沒有姓氏的部民,原名邈佶烈。史載此人自幼驍勇,善於騎射。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李國昌即一代梟雄李克用之父。後來李克用欣賞其才,將其收為義子,遂取名李嗣源,即演義中聲名赫赫的十三太保之首的大太保。

大家知道,李克用一生有一死敵,即滅唐的朱溫。他曾在一次戰鬥中差點死於朱溫之手。那是在公元884年,李克用同時任宣武節度使的朱溫大戰,被朱溫圍困在汴州的上源驛,此戰十分激烈,其親隨將領戰死無數。當時李嗣源才十七,他在李克用慘敗被圍之時,英勇衝殺,單騎救主,拼死護衛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戰後,李克用對其倍加賞識,讓小小年紀的李嗣源統領親兵。這也是李嗣源在李克用的13個養子中,並非年齡最大,卻位列第一太保的重要原因。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896年,朱溫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兗州、鄆州等地。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嗣源、李存信(四太保)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嗣源率三百騎兵在任城大敗樑軍,解除兗州之圍。此戰後,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猛士命名為橫衝都。從此,兩河地區皆稱李嗣源為李橫衝。橫衝,橫衝直撞也,此綽號對於李嗣源倒是恰到好處,此後他更是戰無不勝,為後唐江山的開創立下不世之功。

(二)身經百戰,名動天下

李嗣源一生身經百戰,所向無敵,以下幾場大戰使他名揚天下。

【大戰葛從周】 898年,李克用義子李嗣昭(二太保)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洺州,結果被後梁名將葛從周擊敗。他正處在危急之中時,李嗣源率部橫衝而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乃李橫衝也!誰是葛從周?我專殺此人!”說著,他如三國猛將趙子龍一般,縱馬橫搶直入樑軍陣中,左右衝殺,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李嗣昭也乘機殺出,二人合力,反敗為勝。不過葛從周也並非浪蕩虛名,他頑強抵抗,李嗣源也付出沉重代價,此戰他身中四箭,但毫不畏敵,大敗對手,從而名動天下

【兩戰太原】 901年,後梁名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當時大雨連綿,城牆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樑軍營壘。樑軍屢次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只得撤退。李嗣源趁勢率軍追擊,一路勢如破竹,陸續收復眾多州縣。

902年,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晉軍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晉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督戰,後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而逃。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逃跑,他親率敢死隊,日夜出城突襲樑軍,擒獲樑軍驍將遊崑崙。樑軍失利,只得燒營退走。

夾城大戰】 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晉王。同年五月,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樑軍所築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樑軍佈置的鹿角陣,並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李存勖趁機發動總攻,大破樑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柏鄉之戰,勇比關羽】 911年,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之戰。李存勖見樑軍軍容強盛,擔心晉軍怯戰,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戰。他向李嗣源賜酒,道:“大哥,看到樑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心驚也。”李嗣源仰天大笑道,“樑軍徒有其表也,看我如何破之!”他咕咚一聲飲掉杯中之酒,隨即挺身上馬,一如當年關雲長溫酒斬華雄之膽略,率部直衝樑軍白馬都,瞬間生擒敵方兩員騎將。於是晉軍士氣大振,奮勇向前,終於擊潰樑軍,取得柏鄉大捷。此戰,李嗣源大發神威,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迫降元行欽】 913年,晉軍名將周德威征討燕王劉守光,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後八軍。李嗣源在廣邊軍(今河北赤城南)與燕將元行欽交戰,他七次射中元行欽,但最後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最終元行欽甘拜下風,被迫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此人後來成了李嗣源的為患之虎)。

【魏州之戰】 916年,李存勖與後梁名將劉鄩在魏州交戰。李嗣源率三千騎兵鼓譟奮擊,與李存勖內外夾攻,大敗樑軍。他隨後又攻佔後梁所屬的磁州、洺州、相州等地。

【幽州保衛戰】 917年,契丹圍攻幽州,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並請率五千突騎為前鋒。李存勖便讓他與符存審等會師於易州(治今河北易縣),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敵我形勢,採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術,率軍翻越大房嶺,沿山澗東進。他與養子李從珂拼死血戰,擊退契丹軍的多次堵截,進抵幽州城外六十里處。

當時,契丹騎軍突然殺到。李嗣源縱馬衝入敵陣,他摘掉盔胄,揚起馬鞭,用胡語厲聲斥責契丹人道:“汝等無故犯我疆場,我奉晉王之命,率百萬之眾前來,必將直抵西樓(契丹耶律氏世居之地),滅你全族!”他舞槌奮擊,所向披靡,生擒契丹主帥。晉軍隨後進擊,終於大敗契丹,解除幽州之圍。

【鄆州之戰,擒獲王彥章】 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鄴都稱帝,建立後唐,是為後唐莊宗。李嗣源進拜檢校太傅,兼任侍中。當時,樑唐兩軍主力對峙於黃河沿岸。唐莊宗便與李嗣源商議,為切斷樑軍右翼,讓李嗣源親率五千步騎兵渡過濟水,趁樑軍不備襲去鄆州。

九月,後梁猛將王彥章率軍進逼鄆州。李嗣源命養子李從珂率騎兵迎戰,他不辱父命,大敗樑軍前鋒,俘獲樑將任釗等300人,迫使王彥章退屯中都(今山東汶上)。十月,唐莊宗李存勖進抵鄆州,並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擒獲王彥章。王彥章號稱王鐵槍,乃樑朝第一猛將,國之棟樑,此人被擒,後梁便再無重生之望。之後,李嗣源率軍日夜兼程,抵達汴州,揮軍攻城,大獲全勝,樑帝朱友貞自殺,守將王瓚開封丘門迎降,後梁正式滅亡。不久,唐莊宗遷都洛陽,升任李嗣源為中書令。

(三)功高震主,被逼稱帝

鑑於李嗣源為後唐的立國創下的不朽功勳,李存勖於924年在南郊祭天時,賜李嗣源鐵券丹書。在古代,臣子被皇帝賜鐵券是一件無上榮光的事情,因為鐵券丹書就是免死牌,你以後不管犯什麼罪,都可以不死。可見李嗣源的地位。史載李存勖對李嗣源有如此評價:“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之!”

之後李嗣源又平定潞州叛亂,擒獲賊首楊立;契丹南侵時,李嗣源又率軍北征,在涿州大敗契丹。可以說,在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以及後唐政權的穩固中,是離不開李嗣源的輔助的。但李存勖儘管是一代梟雄,善於打仗,能得天下,但卻不善於治理,他和許多帝王一樣,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胡來”,比如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甚至猜忌、打壓功臣等。像李嗣源這樣有功高震主之嫌的人,自然沒有什麼好果子吃。

925年,李嗣源調任成德軍節度使。此時的唐莊宗已開始荒怠政務,他重用宦官,甚至伶人(戲子),禍亂朝綱,遠離像李嗣源、符存審這樣的高功老臣,還誅殺了郭崇韜、朱友謙等功臣。李嗣源雖貴為李克用的13個義子中的老大,位高權重,也受到莊宗的猜忌。925年十二月,李嗣源自鎮州入朝,李存勖竟讓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對他進行監視。朱守殷暗中告誡李嗣源,稱他已到“德業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地步,讓他早做打算。但忠心耿耿的李嗣源卻不把他的話當回事,不在乎別人說他有不臣之心的流言。

但後來的一件事,把李嗣源逼入“絕境”,讓他真有了反心,並最終接替李存勖稱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鄴都兵變。

"

(說歷史的女人——第926期)

歷史上往往會有些粗人,在亂世中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建立功業,為後人稱頌。今天講到的這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是位不折不扣的猛將,他本無姓氏,號“橫衝”,英勇無敵,堪比關羽;後來還稱帝,並且開一小盛世,被羅貫中等人大讚。那麼此人誰?有什麼驕人戰績?憑什麼當皇帝開盛世?本期分解。

(一)17歲單騎救主,被稱“橫衝”

此人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梟雄李嗣源,他於公元867年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是沙陀族人,他出身卑微,屬於沒有姓氏的部民,原名邈佶烈。史載此人自幼驍勇,善於騎射。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李國昌即一代梟雄李克用之父。後來李克用欣賞其才,將其收為義子,遂取名李嗣源,即演義中聲名赫赫的十三太保之首的大太保。

大家知道,李克用一生有一死敵,即滅唐的朱溫。他曾在一次戰鬥中差點死於朱溫之手。那是在公元884年,李克用同時任宣武節度使的朱溫大戰,被朱溫圍困在汴州的上源驛,此戰十分激烈,其親隨將領戰死無數。當時李嗣源才十七,他在李克用慘敗被圍之時,英勇衝殺,單騎救主,拼死護衛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戰後,李克用對其倍加賞識,讓小小年紀的李嗣源統領親兵。這也是李嗣源在李克用的13個養子中,並非年齡最大,卻位列第一太保的重要原因。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896年,朱溫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兗州、鄆州等地。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嗣源、李存信(四太保)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嗣源率三百騎兵在任城大敗樑軍,解除兗州之圍。此戰後,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猛士命名為橫衝都。從此,兩河地區皆稱李嗣源為李橫衝。橫衝,橫衝直撞也,此綽號對於李嗣源倒是恰到好處,此後他更是戰無不勝,為後唐江山的開創立下不世之功。

(二)身經百戰,名動天下

李嗣源一生身經百戰,所向無敵,以下幾場大戰使他名揚天下。

【大戰葛從周】 898年,李克用義子李嗣昭(二太保)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洺州,結果被後梁名將葛從周擊敗。他正處在危急之中時,李嗣源率部橫衝而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乃李橫衝也!誰是葛從周?我專殺此人!”說著,他如三國猛將趙子龍一般,縱馬橫搶直入樑軍陣中,左右衝殺,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李嗣昭也乘機殺出,二人合力,反敗為勝。不過葛從周也並非浪蕩虛名,他頑強抵抗,李嗣源也付出沉重代價,此戰他身中四箭,但毫不畏敵,大敗對手,從而名動天下

【兩戰太原】 901年,後梁名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當時大雨連綿,城牆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樑軍營壘。樑軍屢次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只得撤退。李嗣源趁勢率軍追擊,一路勢如破竹,陸續收復眾多州縣。

902年,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晉軍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晉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督戰,後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而逃。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逃跑,他親率敢死隊,日夜出城突襲樑軍,擒獲樑軍驍將遊崑崙。樑軍失利,只得燒營退走。

夾城大戰】 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晉王。同年五月,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樑軍所築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樑軍佈置的鹿角陣,並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李存勖趁機發動總攻,大破樑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柏鄉之戰,勇比關羽】 911年,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之戰。李存勖見樑軍軍容強盛,擔心晉軍怯戰,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戰。他向李嗣源賜酒,道:“大哥,看到樑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心驚也。”李嗣源仰天大笑道,“樑軍徒有其表也,看我如何破之!”他咕咚一聲飲掉杯中之酒,隨即挺身上馬,一如當年關雲長溫酒斬華雄之膽略,率部直衝樑軍白馬都,瞬間生擒敵方兩員騎將。於是晉軍士氣大振,奮勇向前,終於擊潰樑軍,取得柏鄉大捷。此戰,李嗣源大發神威,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迫降元行欽】 913年,晉軍名將周德威征討燕王劉守光,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後八軍。李嗣源在廣邊軍(今河北赤城南)與燕將元行欽交戰,他七次射中元行欽,但最後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最終元行欽甘拜下風,被迫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此人後來成了李嗣源的為患之虎)。

【魏州之戰】 916年,李存勖與後梁名將劉鄩在魏州交戰。李嗣源率三千騎兵鼓譟奮擊,與李存勖內外夾攻,大敗樑軍。他隨後又攻佔後梁所屬的磁州、洺州、相州等地。

【幽州保衛戰】 917年,契丹圍攻幽州,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並請率五千突騎為前鋒。李存勖便讓他與符存審等會師於易州(治今河北易縣),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敵我形勢,採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術,率軍翻越大房嶺,沿山澗東進。他與養子李從珂拼死血戰,擊退契丹軍的多次堵截,進抵幽州城外六十里處。

當時,契丹騎軍突然殺到。李嗣源縱馬衝入敵陣,他摘掉盔胄,揚起馬鞭,用胡語厲聲斥責契丹人道:“汝等無故犯我疆場,我奉晉王之命,率百萬之眾前來,必將直抵西樓(契丹耶律氏世居之地),滅你全族!”他舞槌奮擊,所向披靡,生擒契丹主帥。晉軍隨後進擊,終於大敗契丹,解除幽州之圍。

【鄆州之戰,擒獲王彥章】 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鄴都稱帝,建立後唐,是為後唐莊宗。李嗣源進拜檢校太傅,兼任侍中。當時,樑唐兩軍主力對峙於黃河沿岸。唐莊宗便與李嗣源商議,為切斷樑軍右翼,讓李嗣源親率五千步騎兵渡過濟水,趁樑軍不備襲去鄆州。

九月,後梁猛將王彥章率軍進逼鄆州。李嗣源命養子李從珂率騎兵迎戰,他不辱父命,大敗樑軍前鋒,俘獲樑將任釗等300人,迫使王彥章退屯中都(今山東汶上)。十月,唐莊宗李存勖進抵鄆州,並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擒獲王彥章。王彥章號稱王鐵槍,乃樑朝第一猛將,國之棟樑,此人被擒,後梁便再無重生之望。之後,李嗣源率軍日夜兼程,抵達汴州,揮軍攻城,大獲全勝,樑帝朱友貞自殺,守將王瓚開封丘門迎降,後梁正式滅亡。不久,唐莊宗遷都洛陽,升任李嗣源為中書令。

(三)功高震主,被逼稱帝

鑑於李嗣源為後唐的立國創下的不朽功勳,李存勖於924年在南郊祭天時,賜李嗣源鐵券丹書。在古代,臣子被皇帝賜鐵券是一件無上榮光的事情,因為鐵券丹書就是免死牌,你以後不管犯什麼罪,都可以不死。可見李嗣源的地位。史載李存勖對李嗣源有如此評價:“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之!”

之後李嗣源又平定潞州叛亂,擒獲賊首楊立;契丹南侵時,李嗣源又率軍北征,在涿州大敗契丹。可以說,在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以及後唐政權的穩固中,是離不開李嗣源的輔助的。但李存勖儘管是一代梟雄,善於打仗,能得天下,但卻不善於治理,他和許多帝王一樣,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胡來”,比如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甚至猜忌、打壓功臣等。像李嗣源這樣有功高震主之嫌的人,自然沒有什麼好果子吃。

925年,李嗣源調任成德軍節度使。此時的唐莊宗已開始荒怠政務,他重用宦官,甚至伶人(戲子),禍亂朝綱,遠離像李嗣源、符存審這樣的高功老臣,還誅殺了郭崇韜、朱友謙等功臣。李嗣源雖貴為李克用的13個義子中的老大,位高權重,也受到莊宗的猜忌。925年十二月,李嗣源自鎮州入朝,李存勖竟讓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對他進行監視。朱守殷暗中告誡李嗣源,稱他已到“德業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地步,讓他早做打算。但忠心耿耿的李嗣源卻不把他的話當回事,不在乎別人說他有不臣之心的流言。

但後來的一件事,把李嗣源逼入“絕境”,讓他真有了反心,並最終接替李存勖稱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鄴都兵變。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926年二月,後唐的魏博戍卒在貝州譁變,推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鄴都。唐莊宗命元行欽派兵征討之。元行欽即當初同李嗣源大戰,被李嗣源射中七箭並投降的燕將。當時李嗣源欣賞其才,收之為義子。他後來又被李存勖看中,被收至麾下,李存勖對他十分信任。此時元行欽率軍平叛,卻連連失利。李存勖只得起用老將李嗣源,讓他率從馬直(皇帝親軍番號)北上,會合元行欽平叛。

李嗣源抵達鄴都,並定下攻城日期。但從馬直的兵眾卻在攻城前夜譁變,他們劫持了李嗣源,並稱,既然皇帝不信任你,你何必再為他出力?他們要擁李嗣源稱帝。叛將首領趙在禮也率軍出城將李嗣源迎入鄴都。大家都擁立李嗣源代替李存勖,另立朝廷。但此時的李嗣源對李存勖尚存希望,並無取而代之的野心。他藉口收撫散兵,逃出鄴都,抵達魏縣。他命牙將張虔釗前往元行欽營中,意圖召其前來一同平亂。但此時的元行欽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辜負其義父的一片苦心,竟懷疑李嗣源真有反心,於是率一萬步騎兵退至衛州,並向莊宗李存勖誣奏李嗣源與叛軍合謀造反。

這下李嗣源比較心涼了。他當時抵達魏縣時,部下不滿百人,後召集霍彥威所部五千鎮州軍,才稍微恢復了些元氣。他他此時仍無反心,他返回朝廷,並數次上表申訴,向唐莊宗表明心跡自己對朝廷乃一片衷心。但他數次申辯皆被他的那個忘恩負義的義子元行欽阻止,未能上達李存勖。

當時,李嗣源長子李從璟正在洛陽禁軍效力,也被元行欽扣留在衛州。面對李存勖和寵臣元行欽的多次猜忌,李嗣源心中難安,猶豫不定,最後不得不採納女婿石敬瑭的建議(石敬瑭此人城府很深,豈是李嗣源這樣直性子的人能抵擋得了的),決定攻取汴州,謀求自立。於是齊州防禦使王晏球、平盧節度使符習等皆擁戴李嗣源,率部前來與其會合。這也證明李嗣源確有執掌天下的威信。不過此時的李嗣源只是有了覬覦天下之心,還沒有下決心要對其舊主李存勖怎麼樣。

但李嗣源的舉動,在李存勖看來那是真正的造反了,所以他親自率軍東征,討伐李嗣源。他命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八百馬軍為前鋒,又命指揮使潘環率軍護衛糧草,要對李嗣源下狠手。但姚彥溫、潘環也早受夠了李存勖的擺佈,於是雙雙投降李嗣源。李嗣源很順利拿下汴州。莊宗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無奈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此時的李存勖基本已是眾叛親離,其部下士卒沿途逃散過半。他決定前往汜水關,會合長子李繼岌統率的徵蜀大軍,再聯兵進剿李嗣源。

這時命運之神真的不再眷顧李存勖了。節骨眼上,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又突然發動叛亂,率部攻入洛陽興教門發動興教門之變。李存勖雖親率宿衛英勇出戰,抵抗叛軍,無奈寡不敵眾,結果中流箭不幸身亡。可嘆一代梟雄,李存勖在理論上恢復李唐江山,當了3年後唐皇帝后,就退出歷史舞臺,年僅41歲。

"

(說歷史的女人——第926期)

歷史上往往會有些粗人,在亂世中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建立功業,為後人稱頌。今天講到的這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是位不折不扣的猛將,他本無姓氏,號“橫衝”,英勇無敵,堪比關羽;後來還稱帝,並且開一小盛世,被羅貫中等人大讚。那麼此人誰?有什麼驕人戰績?憑什麼當皇帝開盛世?本期分解。

(一)17歲單騎救主,被稱“橫衝”

此人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梟雄李嗣源,他於公元867年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是沙陀族人,他出身卑微,屬於沒有姓氏的部民,原名邈佶烈。史載此人自幼驍勇,善於騎射。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李國昌即一代梟雄李克用之父。後來李克用欣賞其才,將其收為義子,遂取名李嗣源,即演義中聲名赫赫的十三太保之首的大太保。

大家知道,李克用一生有一死敵,即滅唐的朱溫。他曾在一次戰鬥中差點死於朱溫之手。那是在公元884年,李克用同時任宣武節度使的朱溫大戰,被朱溫圍困在汴州的上源驛,此戰十分激烈,其親隨將領戰死無數。當時李嗣源才十七,他在李克用慘敗被圍之時,英勇衝殺,單騎救主,拼死護衛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戰後,李克用對其倍加賞識,讓小小年紀的李嗣源統領親兵。這也是李嗣源在李克用的13個養子中,並非年齡最大,卻位列第一太保的重要原因。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896年,朱溫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兗州、鄆州等地。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嗣源、李存信(四太保)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嗣源率三百騎兵在任城大敗樑軍,解除兗州之圍。此戰後,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猛士命名為橫衝都。從此,兩河地區皆稱李嗣源為李橫衝。橫衝,橫衝直撞也,此綽號對於李嗣源倒是恰到好處,此後他更是戰無不勝,為後唐江山的開創立下不世之功。

(二)身經百戰,名動天下

李嗣源一生身經百戰,所向無敵,以下幾場大戰使他名揚天下。

【大戰葛從周】 898年,李克用義子李嗣昭(二太保)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洺州,結果被後梁名將葛從周擊敗。他正處在危急之中時,李嗣源率部橫衝而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乃李橫衝也!誰是葛從周?我專殺此人!”說著,他如三國猛將趙子龍一般,縱馬橫搶直入樑軍陣中,左右衝殺,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李嗣昭也乘機殺出,二人合力,反敗為勝。不過葛從周也並非浪蕩虛名,他頑強抵抗,李嗣源也付出沉重代價,此戰他身中四箭,但毫不畏敵,大敗對手,從而名動天下

【兩戰太原】 901年,後梁名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當時大雨連綿,城牆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樑軍營壘。樑軍屢次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只得撤退。李嗣源趁勢率軍追擊,一路勢如破竹,陸續收復眾多州縣。

902年,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晉軍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晉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督戰,後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而逃。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逃跑,他親率敢死隊,日夜出城突襲樑軍,擒獲樑軍驍將遊崑崙。樑軍失利,只得燒營退走。

夾城大戰】 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晉王。同年五月,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樑軍所築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樑軍佈置的鹿角陣,並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李存勖趁機發動總攻,大破樑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柏鄉之戰,勇比關羽】 911年,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之戰。李存勖見樑軍軍容強盛,擔心晉軍怯戰,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戰。他向李嗣源賜酒,道:“大哥,看到樑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心驚也。”李嗣源仰天大笑道,“樑軍徒有其表也,看我如何破之!”他咕咚一聲飲掉杯中之酒,隨即挺身上馬,一如當年關雲長溫酒斬華雄之膽略,率部直衝樑軍白馬都,瞬間生擒敵方兩員騎將。於是晉軍士氣大振,奮勇向前,終於擊潰樑軍,取得柏鄉大捷。此戰,李嗣源大發神威,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迫降元行欽】 913年,晉軍名將周德威征討燕王劉守光,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後八軍。李嗣源在廣邊軍(今河北赤城南)與燕將元行欽交戰,他七次射中元行欽,但最後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最終元行欽甘拜下風,被迫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此人後來成了李嗣源的為患之虎)。

【魏州之戰】 916年,李存勖與後梁名將劉鄩在魏州交戰。李嗣源率三千騎兵鼓譟奮擊,與李存勖內外夾攻,大敗樑軍。他隨後又攻佔後梁所屬的磁州、洺州、相州等地。

【幽州保衛戰】 917年,契丹圍攻幽州,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並請率五千突騎為前鋒。李存勖便讓他與符存審等會師於易州(治今河北易縣),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敵我形勢,採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術,率軍翻越大房嶺,沿山澗東進。他與養子李從珂拼死血戰,擊退契丹軍的多次堵截,進抵幽州城外六十里處。

當時,契丹騎軍突然殺到。李嗣源縱馬衝入敵陣,他摘掉盔胄,揚起馬鞭,用胡語厲聲斥責契丹人道:“汝等無故犯我疆場,我奉晉王之命,率百萬之眾前來,必將直抵西樓(契丹耶律氏世居之地),滅你全族!”他舞槌奮擊,所向披靡,生擒契丹主帥。晉軍隨後進擊,終於大敗契丹,解除幽州之圍。

【鄆州之戰,擒獲王彥章】 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鄴都稱帝,建立後唐,是為後唐莊宗。李嗣源進拜檢校太傅,兼任侍中。當時,樑唐兩軍主力對峙於黃河沿岸。唐莊宗便與李嗣源商議,為切斷樑軍右翼,讓李嗣源親率五千步騎兵渡過濟水,趁樑軍不備襲去鄆州。

九月,後梁猛將王彥章率軍進逼鄆州。李嗣源命養子李從珂率騎兵迎戰,他不辱父命,大敗樑軍前鋒,俘獲樑將任釗等300人,迫使王彥章退屯中都(今山東汶上)。十月,唐莊宗李存勖進抵鄆州,並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擒獲王彥章。王彥章號稱王鐵槍,乃樑朝第一猛將,國之棟樑,此人被擒,後梁便再無重生之望。之後,李嗣源率軍日夜兼程,抵達汴州,揮軍攻城,大獲全勝,樑帝朱友貞自殺,守將王瓚開封丘門迎降,後梁正式滅亡。不久,唐莊宗遷都洛陽,升任李嗣源為中書令。

(三)功高震主,被逼稱帝

鑑於李嗣源為後唐的立國創下的不朽功勳,李存勖於924年在南郊祭天時,賜李嗣源鐵券丹書。在古代,臣子被皇帝賜鐵券是一件無上榮光的事情,因為鐵券丹書就是免死牌,你以後不管犯什麼罪,都可以不死。可見李嗣源的地位。史載李存勖對李嗣源有如此評價:“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之!”

之後李嗣源又平定潞州叛亂,擒獲賊首楊立;契丹南侵時,李嗣源又率軍北征,在涿州大敗契丹。可以說,在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以及後唐政權的穩固中,是離不開李嗣源的輔助的。但李存勖儘管是一代梟雄,善於打仗,能得天下,但卻不善於治理,他和許多帝王一樣,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胡來”,比如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甚至猜忌、打壓功臣等。像李嗣源這樣有功高震主之嫌的人,自然沒有什麼好果子吃。

925年,李嗣源調任成德軍節度使。此時的唐莊宗已開始荒怠政務,他重用宦官,甚至伶人(戲子),禍亂朝綱,遠離像李嗣源、符存審這樣的高功老臣,還誅殺了郭崇韜、朱友謙等功臣。李嗣源雖貴為李克用的13個義子中的老大,位高權重,也受到莊宗的猜忌。925年十二月,李嗣源自鎮州入朝,李存勖竟讓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對他進行監視。朱守殷暗中告誡李嗣源,稱他已到“德業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地步,讓他早做打算。但忠心耿耿的李嗣源卻不把他的話當回事,不在乎別人說他有不臣之心的流言。

但後來的一件事,把李嗣源逼入“絕境”,讓他真有了反心,並最終接替李存勖稱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鄴都兵變。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926年二月,後唐的魏博戍卒在貝州譁變,推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鄴都。唐莊宗命元行欽派兵征討之。元行欽即當初同李嗣源大戰,被李嗣源射中七箭並投降的燕將。當時李嗣源欣賞其才,收之為義子。他後來又被李存勖看中,被收至麾下,李存勖對他十分信任。此時元行欽率軍平叛,卻連連失利。李存勖只得起用老將李嗣源,讓他率從馬直(皇帝親軍番號)北上,會合元行欽平叛。

李嗣源抵達鄴都,並定下攻城日期。但從馬直的兵眾卻在攻城前夜譁變,他們劫持了李嗣源,並稱,既然皇帝不信任你,你何必再為他出力?他們要擁李嗣源稱帝。叛將首領趙在禮也率軍出城將李嗣源迎入鄴都。大家都擁立李嗣源代替李存勖,另立朝廷。但此時的李嗣源對李存勖尚存希望,並無取而代之的野心。他藉口收撫散兵,逃出鄴都,抵達魏縣。他命牙將張虔釗前往元行欽營中,意圖召其前來一同平亂。但此時的元行欽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辜負其義父的一片苦心,竟懷疑李嗣源真有反心,於是率一萬步騎兵退至衛州,並向莊宗李存勖誣奏李嗣源與叛軍合謀造反。

這下李嗣源比較心涼了。他當時抵達魏縣時,部下不滿百人,後召集霍彥威所部五千鎮州軍,才稍微恢復了些元氣。他他此時仍無反心,他返回朝廷,並數次上表申訴,向唐莊宗表明心跡自己對朝廷乃一片衷心。但他數次申辯皆被他的那個忘恩負義的義子元行欽阻止,未能上達李存勖。

當時,李嗣源長子李從璟正在洛陽禁軍效力,也被元行欽扣留在衛州。面對李存勖和寵臣元行欽的多次猜忌,李嗣源心中難安,猶豫不定,最後不得不採納女婿石敬瑭的建議(石敬瑭此人城府很深,豈是李嗣源這樣直性子的人能抵擋得了的),決定攻取汴州,謀求自立。於是齊州防禦使王晏球、平盧節度使符習等皆擁戴李嗣源,率部前來與其會合。這也證明李嗣源確有執掌天下的威信。不過此時的李嗣源只是有了覬覦天下之心,還沒有下決心要對其舊主李存勖怎麼樣。

但李嗣源的舉動,在李存勖看來那是真正的造反了,所以他親自率軍東征,討伐李嗣源。他命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八百馬軍為前鋒,又命指揮使潘環率軍護衛糧草,要對李嗣源下狠手。但姚彥溫、潘環也早受夠了李存勖的擺佈,於是雙雙投降李嗣源。李嗣源很順利拿下汴州。莊宗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無奈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此時的李存勖基本已是眾叛親離,其部下士卒沿途逃散過半。他決定前往汜水關,會合長子李繼岌統率的徵蜀大軍,再聯兵進剿李嗣源。

這時命運之神真的不再眷顧李存勖了。節骨眼上,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又突然發動叛亂,率部攻入洛陽興教門發動興教門之變。李存勖雖親率宿衛英勇出戰,抵抗叛軍,無奈寡不敵眾,結果中流箭不幸身亡。可嘆一代梟雄,李存勖在理論上恢復李唐江山,當了3年後唐皇帝后,就退出歷史舞臺,年僅41歲。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之後李嗣源率軍入洛陽,平定京中亂勢。他讓百官各安其職,等待李存勖的長子李繼岌回京繼位,並表示自己在安葬莊宗李存勖後便迴歸藩成德,不願登基稱帝。此時不管李嗣源是真心,還是假惺惺故意裝的,但總之他有個姿態,就是我不想趁火打劫。

此時宰相豆盧革與樞密使李紹宏等率百官勸進,讓李嗣源稱帝,但都被他拒絕;於是大家又改請李嗣源監國。老李推辭一番之後,既然大家都看得起咱,那就盛情難卻了,於是他入居大內興聖宮,以監國的名義接受百官朝拜。到此,他已是大權在握,稱帝不稱帝都只是個形式而已。

接著李嗣源重用女婿石敬瑭,又重用被李存勖拋棄的安重誨等人,收拾了李存勖宗室中的重要人物,比如李存確、李存紀等人,之後,李存勖長子李繼岌在渭南自縊而死。於是到926年四月二十日,年已60歲的李嗣源在西宮稱帝,即後唐明宗。當時他身穿孝服,即位於李存勖的靈樞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繼承,而非篡位。

"

(說歷史的女人——第926期)

歷史上往往會有些粗人,在亂世中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建立功業,為後人稱頌。今天講到的這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是位不折不扣的猛將,他本無姓氏,號“橫衝”,英勇無敵,堪比關羽;後來還稱帝,並且開一小盛世,被羅貫中等人大讚。那麼此人誰?有什麼驕人戰績?憑什麼當皇帝開盛世?本期分解。

(一)17歲單騎救主,被稱“橫衝”

此人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梟雄李嗣源,他於公元867年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是沙陀族人,他出身卑微,屬於沒有姓氏的部民,原名邈佶烈。史載此人自幼驍勇,善於騎射。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李國昌即一代梟雄李克用之父。後來李克用欣賞其才,將其收為義子,遂取名李嗣源,即演義中聲名赫赫的十三太保之首的大太保。

大家知道,李克用一生有一死敵,即滅唐的朱溫。他曾在一次戰鬥中差點死於朱溫之手。那是在公元884年,李克用同時任宣武節度使的朱溫大戰,被朱溫圍困在汴州的上源驛,此戰十分激烈,其親隨將領戰死無數。當時李嗣源才十七,他在李克用慘敗被圍之時,英勇衝殺,單騎救主,拼死護衛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戰後,李克用對其倍加賞識,讓小小年紀的李嗣源統領親兵。這也是李嗣源在李克用的13個養子中,並非年齡最大,卻位列第一太保的重要原因。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896年,朱溫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兗州、鄆州等地。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嗣源、李存信(四太保)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嗣源率三百騎兵在任城大敗樑軍,解除兗州之圍。此戰後,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猛士命名為橫衝都。從此,兩河地區皆稱李嗣源為李橫衝。橫衝,橫衝直撞也,此綽號對於李嗣源倒是恰到好處,此後他更是戰無不勝,為後唐江山的開創立下不世之功。

(二)身經百戰,名動天下

李嗣源一生身經百戰,所向無敵,以下幾場大戰使他名揚天下。

【大戰葛從周】 898年,李克用義子李嗣昭(二太保)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洺州,結果被後梁名將葛從周擊敗。他正處在危急之中時,李嗣源率部橫衝而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乃李橫衝也!誰是葛從周?我專殺此人!”說著,他如三國猛將趙子龍一般,縱馬橫搶直入樑軍陣中,左右衝殺,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李嗣昭也乘機殺出,二人合力,反敗為勝。不過葛從周也並非浪蕩虛名,他頑強抵抗,李嗣源也付出沉重代價,此戰他身中四箭,但毫不畏敵,大敗對手,從而名動天下

【兩戰太原】 901年,後梁名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當時大雨連綿,城牆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樑軍營壘。樑軍屢次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只得撤退。李嗣源趁勢率軍追擊,一路勢如破竹,陸續收復眾多州縣。

902年,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晉軍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晉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督戰,後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而逃。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逃跑,他親率敢死隊,日夜出城突襲樑軍,擒獲樑軍驍將遊崑崙。樑軍失利,只得燒營退走。

夾城大戰】 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晉王。同年五月,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樑軍所築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樑軍佈置的鹿角陣,並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李存勖趁機發動總攻,大破樑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柏鄉之戰,勇比關羽】 911年,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之戰。李存勖見樑軍軍容強盛,擔心晉軍怯戰,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戰。他向李嗣源賜酒,道:“大哥,看到樑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心驚也。”李嗣源仰天大笑道,“樑軍徒有其表也,看我如何破之!”他咕咚一聲飲掉杯中之酒,隨即挺身上馬,一如當年關雲長溫酒斬華雄之膽略,率部直衝樑軍白馬都,瞬間生擒敵方兩員騎將。於是晉軍士氣大振,奮勇向前,終於擊潰樑軍,取得柏鄉大捷。此戰,李嗣源大發神威,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迫降元行欽】 913年,晉軍名將周德威征討燕王劉守光,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後八軍。李嗣源在廣邊軍(今河北赤城南)與燕將元行欽交戰,他七次射中元行欽,但最後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最終元行欽甘拜下風,被迫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此人後來成了李嗣源的為患之虎)。

【魏州之戰】 916年,李存勖與後梁名將劉鄩在魏州交戰。李嗣源率三千騎兵鼓譟奮擊,與李存勖內外夾攻,大敗樑軍。他隨後又攻佔後梁所屬的磁州、洺州、相州等地。

【幽州保衛戰】 917年,契丹圍攻幽州,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並請率五千突騎為前鋒。李存勖便讓他與符存審等會師於易州(治今河北易縣),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敵我形勢,採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術,率軍翻越大房嶺,沿山澗東進。他與養子李從珂拼死血戰,擊退契丹軍的多次堵截,進抵幽州城外六十里處。

當時,契丹騎軍突然殺到。李嗣源縱馬衝入敵陣,他摘掉盔胄,揚起馬鞭,用胡語厲聲斥責契丹人道:“汝等無故犯我疆場,我奉晉王之命,率百萬之眾前來,必將直抵西樓(契丹耶律氏世居之地),滅你全族!”他舞槌奮擊,所向披靡,生擒契丹主帥。晉軍隨後進擊,終於大敗契丹,解除幽州之圍。

【鄆州之戰,擒獲王彥章】 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鄴都稱帝,建立後唐,是為後唐莊宗。李嗣源進拜檢校太傅,兼任侍中。當時,樑唐兩軍主力對峙於黃河沿岸。唐莊宗便與李嗣源商議,為切斷樑軍右翼,讓李嗣源親率五千步騎兵渡過濟水,趁樑軍不備襲去鄆州。

九月,後梁猛將王彥章率軍進逼鄆州。李嗣源命養子李從珂率騎兵迎戰,他不辱父命,大敗樑軍前鋒,俘獲樑將任釗等300人,迫使王彥章退屯中都(今山東汶上)。十月,唐莊宗李存勖進抵鄆州,並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擒獲王彥章。王彥章號稱王鐵槍,乃樑朝第一猛將,國之棟樑,此人被擒,後梁便再無重生之望。之後,李嗣源率軍日夜兼程,抵達汴州,揮軍攻城,大獲全勝,樑帝朱友貞自殺,守將王瓚開封丘門迎降,後梁正式滅亡。不久,唐莊宗遷都洛陽,升任李嗣源為中書令。

(三)功高震主,被逼稱帝

鑑於李嗣源為後唐的立國創下的不朽功勳,李存勖於924年在南郊祭天時,賜李嗣源鐵券丹書。在古代,臣子被皇帝賜鐵券是一件無上榮光的事情,因為鐵券丹書就是免死牌,你以後不管犯什麼罪,都可以不死。可見李嗣源的地位。史載李存勖對李嗣源有如此評價:“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之!”

之後李嗣源又平定潞州叛亂,擒獲賊首楊立;契丹南侵時,李嗣源又率軍北征,在涿州大敗契丹。可以說,在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以及後唐政權的穩固中,是離不開李嗣源的輔助的。但李存勖儘管是一代梟雄,善於打仗,能得天下,但卻不善於治理,他和許多帝王一樣,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胡來”,比如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甚至猜忌、打壓功臣等。像李嗣源這樣有功高震主之嫌的人,自然沒有什麼好果子吃。

925年,李嗣源調任成德軍節度使。此時的唐莊宗已開始荒怠政務,他重用宦官,甚至伶人(戲子),禍亂朝綱,遠離像李嗣源、符存審這樣的高功老臣,還誅殺了郭崇韜、朱友謙等功臣。李嗣源雖貴為李克用的13個義子中的老大,位高權重,也受到莊宗的猜忌。925年十二月,李嗣源自鎮州入朝,李存勖竟讓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對他進行監視。朱守殷暗中告誡李嗣源,稱他已到“德業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地步,讓他早做打算。但忠心耿耿的李嗣源卻不把他的話當回事,不在乎別人說他有不臣之心的流言。

但後來的一件事,把李嗣源逼入“絕境”,讓他真有了反心,並最終接替李存勖稱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鄴都兵變。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926年二月,後唐的魏博戍卒在貝州譁變,推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鄴都。唐莊宗命元行欽派兵征討之。元行欽即當初同李嗣源大戰,被李嗣源射中七箭並投降的燕將。當時李嗣源欣賞其才,收之為義子。他後來又被李存勖看中,被收至麾下,李存勖對他十分信任。此時元行欽率軍平叛,卻連連失利。李存勖只得起用老將李嗣源,讓他率從馬直(皇帝親軍番號)北上,會合元行欽平叛。

李嗣源抵達鄴都,並定下攻城日期。但從馬直的兵眾卻在攻城前夜譁變,他們劫持了李嗣源,並稱,既然皇帝不信任你,你何必再為他出力?他們要擁李嗣源稱帝。叛將首領趙在禮也率軍出城將李嗣源迎入鄴都。大家都擁立李嗣源代替李存勖,另立朝廷。但此時的李嗣源對李存勖尚存希望,並無取而代之的野心。他藉口收撫散兵,逃出鄴都,抵達魏縣。他命牙將張虔釗前往元行欽營中,意圖召其前來一同平亂。但此時的元行欽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辜負其義父的一片苦心,竟懷疑李嗣源真有反心,於是率一萬步騎兵退至衛州,並向莊宗李存勖誣奏李嗣源與叛軍合謀造反。

這下李嗣源比較心涼了。他當時抵達魏縣時,部下不滿百人,後召集霍彥威所部五千鎮州軍,才稍微恢復了些元氣。他他此時仍無反心,他返回朝廷,並數次上表申訴,向唐莊宗表明心跡自己對朝廷乃一片衷心。但他數次申辯皆被他的那個忘恩負義的義子元行欽阻止,未能上達李存勖。

當時,李嗣源長子李從璟正在洛陽禁軍效力,也被元行欽扣留在衛州。面對李存勖和寵臣元行欽的多次猜忌,李嗣源心中難安,猶豫不定,最後不得不採納女婿石敬瑭的建議(石敬瑭此人城府很深,豈是李嗣源這樣直性子的人能抵擋得了的),決定攻取汴州,謀求自立。於是齊州防禦使王晏球、平盧節度使符習等皆擁戴李嗣源,率部前來與其會合。這也證明李嗣源確有執掌天下的威信。不過此時的李嗣源只是有了覬覦天下之心,還沒有下決心要對其舊主李存勖怎麼樣。

但李嗣源的舉動,在李存勖看來那是真正的造反了,所以他親自率軍東征,討伐李嗣源。他命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八百馬軍為前鋒,又命指揮使潘環率軍護衛糧草,要對李嗣源下狠手。但姚彥溫、潘環也早受夠了李存勖的擺佈,於是雙雙投降李嗣源。李嗣源很順利拿下汴州。莊宗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無奈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此時的李存勖基本已是眾叛親離,其部下士卒沿途逃散過半。他決定前往汜水關,會合長子李繼岌統率的徵蜀大軍,再聯兵進剿李嗣源。

這時命運之神真的不再眷顧李存勖了。節骨眼上,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又突然發動叛亂,率部攻入洛陽興教門發動興教門之變。李存勖雖親率宿衛英勇出戰,抵抗叛軍,無奈寡不敵眾,結果中流箭不幸身亡。可嘆一代梟雄,李存勖在理論上恢復李唐江山,當了3年後唐皇帝后,就退出歷史舞臺,年僅41歲。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之後李嗣源率軍入洛陽,平定京中亂勢。他讓百官各安其職,等待李存勖的長子李繼岌回京繼位,並表示自己在安葬莊宗李存勖後便迴歸藩成德,不願登基稱帝。此時不管李嗣源是真心,還是假惺惺故意裝的,但總之他有個姿態,就是我不想趁火打劫。

此時宰相豆盧革與樞密使李紹宏等率百官勸進,讓李嗣源稱帝,但都被他拒絕;於是大家又改請李嗣源監國。老李推辭一番之後,既然大家都看得起咱,那就盛情難卻了,於是他入居大內興聖宮,以監國的名義接受百官朝拜。到此,他已是大權在握,稱帝不稱帝都只是個形式而已。

接著李嗣源重用女婿石敬瑭,又重用被李存勖拋棄的安重誨等人,收拾了李存勖宗室中的重要人物,比如李存確、李存紀等人,之後,李存勖長子李繼岌在渭南自縊而死。於是到926年四月二十日,年已60歲的李嗣源在西宮稱帝,即後唐明宗。當時他身穿孝服,即位於李存勖的靈樞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繼承,而非篡位。

此將本無姓,號“橫衝”,勇比關羽,後稱帝開一盛世被羅貫中大讚

(四)李嗣源勵精圖治,開創小盛世,被羅貫中等人大讚

李嗣源雖一介武夫,但卻並不猖狂,此人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稱帝時,麾下重臣霍彥威、孔循等人都認為唐朝氣數已盡,建議他更改國號。李嗣源卻道:“本人十三歲便事奉獻祖(李國昌),獻祖以我為宗親,待我如親子;後我又追隨武皇(李克用)近三十年,追隨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參與了幾乎全部的征戰。武皇的基業就是我的基業;先帝的天下便是我的天下;我的功績更是先帝的功績,我豈有棄同宗而開異國之理!”李嗣源堅決不改國號,仍舊稱“唐”。

還別說,李嗣源稱帝之後,比李存勖表現好太多了,他勵精圖治,選拔賢俊,執政一年便使得“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開創了個小盛世。他的功績,概括一下,主要有幾點:

第一是會用人。他改變了唐莊宗李存勖在位時,以門第為任官標準。像豆盧革、韋說等宰相,其實都沒有什麼大才,只是出身前朝士族而已。李嗣源繼位後,改以德才為用人標準,將豆盧革等人全部罷免。並要求地方官員肩負起舉薦人才的重任,與政績掛鉤。

還有段凝、溫韜等後梁舊臣,對後梁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溫韜還曾盜掘唐朝皇陵,但二人在李存勖時卻因賄賂而獲得重用,李嗣源上任後立馬將二人流放、賜死。

第二是減免賦稅。以前朝廷在徵收夏秋兩季的賦稅時,每鬥都要加徵一升損耗。地方官吏便藉此徵收苛捐雜稅。李嗣源繼位後發佈的第一批詔書便是免徵損耗、制定稅收名目、禁止濫徵捐稅。

第三是限制高利貸盤剝。朝廷規定,如果債主得到的利息已經達到本錢的數額,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錢;如果利息累計數是本錢的兩倍,則本利都不準再收。

第四是剷除宦官和伶人的禍害。唐莊宗在位時,豢養大量嬪妃、伶人、宦官等,耗費鉅額資財。李嗣源即位後,嚴厲打擊弄權宦官,全部罷除各道宦官監軍。一些罪惡嚴重的伶人同樣受到懲罰。為節省財政開支,大量裁減宮中各類勤雜人員。宮中只留內職一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御廚五十人等,其餘全部裁撤。他選用年老舊人,將年輕美貌的宮女全部放走

此外李嗣源還大力削弱藩鎮、整頓禁軍、嚴懲貪腐等。汴州倉吏因貪贓被查處,其中涉案的史彥珣是駙馬石敬瑭的親戚。李嗣源鐵面無私,下令將史彥珣堅決處斬。

後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時期少有的開明皇帝,而且還實行仁政,國家穩定,政治清明,後世對李嗣源多有好評,歐陽修說他:“雖出夷狄,而為人純質,寬仁愛人”;司馬光也說他:“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為小康。”

前面說過,李嗣源勇比關羽,但他的歷史功績比關羽要大得多,且看曾大讚過關羽的羅貫中對他的評價:

明宗御極本天成,泣訴莊靈發至誠。外戒遊觀安社稷,內無聲色肅宮庭。親賢懲蠹褒廉吏,寡過修身幾太平。五穀豐登民樂業,漢唐賢主不多稱。

(文/說歷史的女人·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唐明宗紀》《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後唐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