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嘆對青史,循吏久無聞”,這是宋代的詞人趙善括做的《水調歌頭》的開頭。對於幾千年的歷史,我們有的時候很迷茫,真的要發出一聲浩嘆: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修了很多志書,這些地方誌不應該被鎖在庫房,而是要想辦法利用起來,活化它,讓現在的年輕人瞭解上海的歷史,瞭解我們祖先怎麼樣從這塊土地上一代一代走過來。

講上海六千年,不是講這個城市已經六千年,而是上海這塊土地上根據考古發現有人類活動和相關文明的信息,就是六千年前,可能六千年還不止。但人們一講到上海,就想到上海以前是一個小漁村,好象只有100多年的歷史——這個觀點是外國人的觀點,是跟1843年上海開埠帝國主義通過不平等條約到這裡來有關聯的。

上海的根據在老城廂。如果從建鎮開始算起,上海到現在有945年——北宋的熙寧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上海曾經有過鎮,現在史學界、方誌學界對這個問題基本上沒有大的異議。從元代算起,置縣也有728年。有了鎮,才有了城市的雛形,如果從建鎮開始算,到現在一千年不到。這個歷史才拉開了序幕。

清代松江府曾經管理著整個江南的青浦縣、包括上海縣、婁縣、華亭縣、金山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廳。當時叫做“七縣一廳”,是很大一塊地,大概是今天松江的8倍。1914年民國政府將地圖上的華亭縣改為松江縣——因為那個時候北方也有一個華亭縣。上海這塊地方還管轄過蘇鬆太道,蘇鬆太道管理“兩府一州”,“兩府”即松江府、蘇州府,“一州”就是太倉州,道衙在華亭縣縣城內,即今天黃浦區的巡道街上。

上海的得名跟上海浦有關

上海最有名的河流是蘇州河,它的大名應該叫吳淞江。蘇州河主要是指丹巴路到外白渡橋一段。上海開埠後,英國人從當時的中國人那裡得知這條河流到蘇州,所以得名蘇州河。蘇州河對於上海人確實是古老的,比黃浦江資格老得多。太湖通向大海的三條通道就包括婁江、東江、吳淞江。吳淞江地位很高,據唐代地方誌,吳淞江在唐代寬20裡,那是非常開闊的。在這條江上有很多浦。水患曾經是中國古代民眾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水患經常氾濫,形成了很多的河湖港汊、小的支流。小的支流裡就有很多浦。上海現在的地名裡面楊浦、黃浦、南浦大橋、浦東都帶有浦,這個浦就是江南河流人工開挖和自然結合形成的一個支流的名稱。

北宋的水利專家及水利書都曾經記載過“十八大浦”,其中有一條叫做“上海浦”。上海浦就在今天黃浦江流向小東門的這一帶。有上海浦,就有下海浦,下海浦在在吳淞江對面。我看過水利專家的一本著作,裡面講到在今天的海門路有一座下海廟,現在還在。回到上海浦,因為有上海浦,這個地方就形成了一片土地,大約是老城廂這塊。在上海建鎮之前,這一帶的居民都是打鐵、煮鹽或者是捕魚的,都是強勞力活,於是這個地方最早有了私人開的酒坊。因為酒、鹽、茶、煙都是要國家專營的,酒坊多了以後,政府便在這個地方設置了一個機構叫“上海務”。北宋設置“上海務”的時候,不僅僅有上海一個“務”。“上海浦”這裡叫“上海務”,在“青龍鎮”叫“青龍務”。嘉興古代叫秀洲,還設置過“秀洲務”。大概一共17個“務”。譚其驤先生1962年發表在上海《文匯報》上的文章專門講了這件事。我覺得老先生看得比較遠,他的很多材料都是正史上面的,比如說《宋史·食貨志》《宋會要》,這都是相當可靠的資料。

上海務:城市開始萌芽

我堅持認為,“上海務”就是上海鎮的萌芽。這裡本來就是一個村或者聚落,也沒有鎮,因為有了官方機構,有負責管理的,慢慢就向“鎮”過渡了。

關於上海鎮,明清的筆記野史裡很多文章都有講到,而且提到是1074年設立的,言之鑿鑿。但當時沒有宋代的記載,歷史學家和地方誌學者都不承認,所以就成了懸案。直到在宋代文人寫的《平陽曹氏族譜》裡發現明確的講法,大家才認可。

上海什麼時候建鎮?當時有幾個說法:一是宋時說。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提到上海縣“宋時海舶幅輳,乃立市舶提舉司及榷貨物,為上海鎮”。二是宋末說。《嘉靖上海縣誌》提到“上海為松江縣屬……迨宋末……即其地立市舶提舉司及榷貨場,為上海鎮”,《乾隆續修上海》等同此說。三是熙寧七年說。就是宋神宗熙寧七年,即公元1074年上海立鎮。四是紹興中說。五是南宋末期說。關於第三種說法,清代《嘉慶上海縣誌》提到“熙寧七年設置上海鎮”,而且說上海之名始此。清代乾隆年間褚華撰《滬城準考》也說“宋神宗熙寧七年立鎮”。晚清文人秦榮光在《同治上海縣誌札記》中提到“宋熙寧七年,華亭海設市舶提舉司及商榷貨場為上海鎮”,這個說法在明代的《江南經略》《光緒青浦縣誌》都有記載。

《平陽曹氏族譜》是宋人記載,裡面提到“上海鎮熙寧七年立上海鎮於此”,當時的上海鎮基本職責是負責防火防盜,兼收稅收,並且逐漸取代了“上海務”。“上海務”僅是收稅,有了鎮以後,就豐富得多。1962年,譚其驤先生在《上海得名及建鎮年代問題》推斷了一個結論,他說“上海設酒務應在天聖以前”,這就是說上海務在前,置上海鎮在後,至少相差50年。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新設置了上海縣,地理實體有太湖流域吳淞江下游南岸的長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鄉,二十六保。1291年,中國有了上海縣,才開始有了上海縣城,也有了上海的縣衙,即縣政府的所在,也是全縣的政府行政中心。1294年才有了縣衙的主要官員縣太爺,在此之前就是一個主薄,相當於現在的記賬、後勤。原來上海鎮在上海浦河邊的榷貨場改成了縣衙。1298年,縣衙換了一個地方,也是在老城廂裡——原上海市舶提舉司的官衙成為縣衙辦公署地。

辛亥革命後的上海縣,已是百萬人口縣。原來的縣衙辦公場地太小,就重新設置了新的縣衙,在今天蓬萊路。直到1927年,國民政府在上海設立特別市,發源於上海老城廂的上海縣城,開始走進了上海城市的歷史發展階段。因為這個時候是縣、市分治,有了上海市,原來的上海縣就遷到後來的北橋、再到莘莊。上海特別市的市府衙門,就被設在了原來道署今平江路48號。

作者:仲富蘭(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作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章為作者在2019年第13場望道講讀會上的發言)編輯:劉力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