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他們回家的路加速了!上海提升甄別尋求力度,失散多年的他們找到家人'

"

後天就是中秋節,對於那些長期滯留在救助站裡那些無法辨別身份的人來說,歸心似箭!

9月11日,上海市民政局透露,上海市民政局進一步加大了甄別尋親的工作力度,滯留在救助站裡那些無法辨別身份的人回家的路加速了!

特別是今年8月起,在市公安局刑偵總隊的有力支持下,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深化對長期滯留受助人員身份查詢力度,回家的路加速了:302名長期滯留受助人員中,排查出疑似身份信息42名受助人員,甄別成功率達13.9%。

目前,本市救助管理機構接收的流浪乞討人員正呈逐年下降態勢 。

兩歲孩子疑遭虐待 多方合作解救母子

2019年8月5日清晨,在上海開往青島方向的列車上,幾位特殊的旅客帶著一個2歲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一路嘻笑不停地踏上了回家之路。

今年7月,上海高溫黃色預警高掛,有市民向12345熱線反映,在閔行區七寶鎮某超市通往愛心獻血屋的走廊裡有一對流浪露宿的母子。母親約40歲左右,孩子約2歲,媽媽經常會打罵孩子,寶寶的身上滿是傷痕,有不少路過的好心市民曾勸過她,但她始終不願接受救助管理站的救助。

救助站得知信息後,從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著手,立刻展開一系列救助行動。

救助站通過七寶鎮派出所提供的身份信息,在全國民政救助信息系統查閱救助資料,多方瞭解到後,救助站工作人員瞭解到,這位母親因為精神方面的疾病住過醫院,現在家裡人都不要她了。

為了確保母子倆得到應有的救助,市救助站終於聯繫到了她的母親,老人告知女兒住過四天醫院,被未領證的“女婿”接出院以後便不知所蹤。電話中老人要求先讓女兒入院治療,並將2歲的小外孫送回家。

在護送孩子回家前,為了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救助站特意為孩子安排了體檢,經醫院確診,孩子身上有明顯的陳舊性傷疤,且患有支氣管炎,為此醫院立即給予了專業的兒科治療。

8月5日下午2時,在護送人員一路悉心照顧下,順利抵達青島。淳樸的外公接過小外孫時,和善的外婆早已掩面而泣。

求助協查,圓尋親之夢

8月15日,天剛矇矇亮,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社會工作科甄別大廳內就出現了一幕分別七年之久的家人相見、相擁、相泣的動人畫面。

14日晚,被普陀區環衛工人救起的一名年僅28歲、因流落街頭身無分文而輕生跳河的姑娘彭某某,由區救助站轉送來站。她來站時神智呆板、情感麻木。

救助站工作人員通過全國民政信息網查找和人臉比對,經公安協查,多次聯繫當地政府和親屬,終於聯繫到了其父母,當其父母聽到女兒消息後,連夜乘車從寧波趕赴上海。

當父母看到眼前這個皮膚黝黑、體型枯瘦且情感有些淡漠,甚至不認識父母的女兒時驚呆了!

7年前,21歲女孩告訴父母要到上海找工作離家之後,便再無音信。

“不敢想象這7年她一個人在外經歷了什麼!”彭爸爸邊流淚,邊從隨身攜帶的包裡翻出一件件老物件,講述著這7年來全家竭力尋女的經歷:從2012年5月起,在寧波打工的彭某某一家人數次在寧波、上海以及上饒老家報警報案,各處張貼尋人啟事,每天都期盼著有人回覆;彭爸爸還買了份上海地圖,多次來上海,根據地圖上的標註一個個地方尋找著女兒;彭某某的哥哥也在網上不間斷地發佈尋人信息,即使後來去廈門工作,也一直堅持不斷,從未放棄過尋找妹妹的念頭……

如今一家人得以團聚,彭媽媽決定辭去工作專心陪護女兒,給她家的溫暖;彭爸爸也認真詢問著該帶女兒去什麼醫院就醫治療;哥哥聽聞後也正連夜趕回家裡期盼著與妹妹的團聚……

看到這樣的場景,救助站工作人員也百感交集,“這次尋親增強了我們對救助管理工作的職業認同。我們不僅是社會救助的踐行者、不僅是城市治理的託底人,更是把社會溫度傳送到千家萬戶的紐帶。這種責任和使命,將不斷激勵我們每位工作人員,以不斷完善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甄別尋親工作效率,幫助更多的人,溫暖更多的家庭。”

上海精準救助,多種方式開展尋親

每一個流浪乞討人員背後都有令人唏噓的無奈和故事!

“為受助人員找到家”始終是“救助管理人”的初心和使命。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裡有一群可愛可敬的民政人,他們的關愛和幫助溫暖著一副副疲憊的身軀和一顆顆受傷的心。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李勇透露,全市救助管理機構竭盡全力採取多種方式開展尋親甄別工作,幫助越來越多受助人員實現了團圓夢。

記者瞭解到,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總結了多年來口口相傳的救助返鄉經驗,逐步摸索出“甄別尋親十二法”,併成立了“甄別工作室”,加速培養新一代尋親工作骨幹,通過以老帶新、專業培訓、實操訓練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員的尋親甄別救助能力。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站長唐美萍介紹,作為本市無法找到家的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託養安置機構,目前因無法核實身份信息、長期滯留的受助人員達644人,其中滯留時間10年以上的就有324人,精神障礙、智力障礙的佔60%。

為此,救助管理站二站成立了“尋親甄別青年突擊隊”,他們從最初的捕捉隻言片語到形成專業方法,從跨省甄別到形成聯動機制,從織密全國尋親網絡到充分利用智慧公安高科技手段,共幫助364名受助人員成功找到家。

對於各區救助管理站接收的長期滯留無法辨別身份的人員,市、區兩級救助管理機構中的甄別專家組織開展“會診”,盡全力幫助受助人員早日迴歸家庭、迴歸社會。

通過全體“救助管理人”的不斷努力,目前本市每年無法找到家的受助人員數從2014年的115人下降至2018年的11人,2019年上半年僅為1人,甄別尋親成功近乎100%。

他們,為越來越多的失散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受助人員找到了家人,圓了親人的團圓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