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成績如何?看800多名人大代表怎麼說'

"

營商環境怎麼繼續優化、“三大任務”如何完成好、垃圾分類如何久久為功……昨天上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擴大)舉行代表分組會議,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列席會議的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圍繞應勇市長代表市政府所作的上半年工作報告展開熱烈討論和評議。

轉型“陣痛期”更要精準施策

上半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1%。代表們在給出“總體平穩、符合預期”的評價時,亦感到一絲危機感。

大家感到,大家感到,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要繼續做好招商引資和優化環境的工作。

“穩住企業是關鍵中的關鍵。”方世忠代表認為,做好安商穩商和招商引資工作,不僅要多走訪企業,還要研究企業、產業。“如今競爭加劇,要走進‘藏區’深處,沒有兩把刷子,沒有一點對產業和企業的研究,不可能招到好企業、好項目。”

楊軍代表亦有同感:“招商引資要懂產業,而不是說為今年完成指標引進一些標杆性企業,第二年又轉到另一個方向去了,這樣對企業的關注不是持續的。”他認為,作為園區管理者,要學習研究產業鏈,要多走出去看看,可以請圈內人來看看整個的產業鏈是否完整,以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李靜代表說,招商引商環節已經到了“2.0”或“3.0”的版本,要改變原有模式,高質量招商,培育新動能、新產業,還包括政策的制定。

近幾年,製造業投資持續加大,一批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建設,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潛力較大、動能較足。陸青代表提出,要重點培育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在形成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政策鏈上下功夫,抓住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產業體系。

“要立足全局看工業,處理好‘向內看’和‘向外看’的關係。”馬列堅代表認為,傳統產業仍然對上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持續不斷加強工業投入,努力實現工業發展正增長;處理好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係,進一步找準供給側需求,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處理好短期戰略和長期戰略的關係,既要有“短平快”的戰略,又要有一些大項目的支撐。在蔡小慶代表看來,要重視產業生態發展,促進製造業發展,在相關政策的落實過程中,需要企業適應好發展“逆週期”,更需要相關政府部門適應好“逆週期”。

目前,新老產業接續、新舊動能轉換正處於陣痛期。一方面,結構調整和落後產能淘汰力度很大;另一方面,新興產業雖然成長很快,但是體量還不夠大、比重還比較低、支撐力還不夠強。羅鑰代表說,落後技術正逐步被市場淘汰,一些新產業逐步開始嶄露頭角,但目前所佔比重還不高,這個過程中一定有陣痛。“過去,我們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現在5G的風口出來了,我們不能等到風口來了再進入,要在風口之前提前佈局。”他認為,產品的迭代十分頻繁,政策也需要跟著市場和企業需求走,不斷迭代調整。

代表們建議,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要用改革的辦法破除發展瓶頸。全國各省市都陸續推出了各種招商政策,在這個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揮上海的優勢?姚健代表建議,政府在進行政策規劃和前瞻性政策儲備時,可更多考慮企業發展變化的需求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精準施策。“現在企業更缺的是精準的施策,要讓企業對‘實體經濟10條’‘民營經濟27條’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信心。”

把握上海發展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

“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三大任務都有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交給上海三項新的重大任務,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自然也成為代表們討論的熱點。代表們紛紛表示,要提振精神、鼓足幹勁,把握好上海發展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

“增設自貿試驗區新片區,不能簡單地進行空間擴大和政策平移。”劉曉紅代表建議,要在提升企業滿意度、做好政策總集成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時,還要研究“對標國際最高標準”的實質內涵,加快推進自貿區相關條例的修訂工作,理順國家法律、部委規章、國際規則與地方條例之間的關係。

“發展自貿區新片區,一定要用好、用足上海各區現有的企業優勢。”杲雲代表認為,現有要求是要求企業進入有形的物理區域當中,但新片區範圍有限,很多高能級的企業都在“關外”,建議以“電子圍欄”的形式,吸引能級較高、影響力較大的優秀企業加入,享受到稅收、通關等方面的便利,從而進一步激發自貿區新片區的活力。

就在本週一,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正式上市交易。“25只股票漲勢均超80%,成績喜人,對提振信心十分重要。”代表們紛紛表示,這是中央著眼於創新驅動發展、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要用好這一資本市場制度的重大改革創新,為科技創新賦能。

毛祥東代表表示,要注意引導更多資金投入科技領域發展,支持包括半導體、人工智能、芯片等在內的高新產業。“應出臺一些理性的調整政策,市場要有很好的控制和調整,才可以保證長期的健康狀態。”黃建忠代表說。劉明華代表也建議,要加大風險管控和懲罰的力度,促進科創板健康發展,培育更多優質科創企業。

“既要關注科創板的厚度,也要關注科創板的寬度。” 羅鑰代表認為,第一批上市企業都是“硬科技”企業,要注意避免青黃不接,考慮在時機成熟時,將更多科創相關產業的優秀公司納入科創板。“如果這些企業都能登陸資本市場,對於企業的提升是很大的,對於拉動經濟、帶動資本市場也有巨大幫助。”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進度還可以進一步加快。”在劉明華代表看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依靠各個條線、各個省市加快對接,合力推進,協同發展,解決好目前長三角地區各省市之間存在的產業重合與資源配置問題。“要有統一的產業佈局,上海各區也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借勢在更高層面與外省市進行優勢對接。”杲雲代表說。

代表們一致認為,加快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要抓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和虹橋商務區三個重點區域建設,讓重大項目和重大事項儘快落實落地。“除了協同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在醫療等民生領域也要加強對接,讓長三角的人民群眾有幸福感、獲得感。”陳國強代表說。

再過幾天,就是第二屆進博會倒計時100天。“聽到第二屆進博會場地擴大、參與企業和國家大大增加,非常振奮。”黃有方代表說。代表們認為,要進一步創造一流的城市環境和服務保障,把進博會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

垃圾分類從“盆景”走到“森林”

昨天應勇市長講起垃圾分類時,起身面向全場深深鞠了一躬,“要為上海市民點贊,向上海市民致敬,向上海市民表示衷心感謝!”談起這個場景,不少代表依然感慨。

馬新華代表就很有共鳴,“我有切身體會,真的要為上海市民點贊!”他所在的小區是商品房小區,起初推進特別慢,居委會做了很多宣傳,就撤桶、設點問題聽取大家意見,小區居民的微信群裡對此有很多議論,經常吵起來。“我覺得這件事好像有點困難,可是到了7月1日,一夜之間所有桶全部撤掉了,我驚訝地發現群裡面一點聲音都沒有,整個小區五、六百戶家庭,只設立了南北兩個投放點,但我們居民沒有任何反對,大家都很自覺地遵守,我們竟然這樣平穩過渡了!”

在馬新華看來,這與居委會前期工作分不開,同時也是上海市民素質的體現。“這說明垃圾分類深入人心,大家認識到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體現了上海市民的高素質。”

“市民都自覺遵守,志願者也全心投入,成效非常顯著。”來自南京東路街道的張婷婷代表介紹了街道實施垃圾分類以來的變化——生活垃圾總量從每天的130噸減少到125噸,不僅減量明顯,溼垃圾比例佔比顯著增加,這說明居民分類精度也大大提高。

市人大代表崔明華說,前段時間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對全市16個區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專項監督,感覺比原來預期要好。“此前垃圾分類搞得好的小區,還是個別盆景,現在區域化的大片森林有規模了。”儘管各個區域的分類進度還有些差異,但是落差在減少,越到後面做得越好。

在顧洪輝代表看來,垃圾分類要處理好三種關係——城市形象、生態保護和老百姓獲得感。這三個關係處理好了,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考慮,那麼,垃圾分類的意義就出來了。

不少代表關注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置環節。市人大代表李韶平說,每天產生這麼多的垃圾量,末端處理壓力是相當大的。目前,溼垃圾通過環衛密封的車拉到指定的處理站,這個處理過程是否可以優化,要把錢儘量用在刀刃上。王震代表也表示,末端處置的能力還有待跟進,目前,一些區的垃圾車數量有限,新買的車還不到位,有的只好連軸轉。建議在末端處置上,規劃、水務、環保等部門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垃圾分類。

“既要落實法治的剛性,又要善用治理的柔性。”李新華代表說,這段時間以來,圍繞這一話題社會各方的討論不斷,但在不同聲音交匯的背後,是全社會共識的逐步形成,正所謂“分的是垃圾、聚的是人心”。我們既要落實法定的剛性,推動垃圾分類嚴格依法執行,也要調動更多市場和社會的資源,用好近年來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小區綜合治理等工作的成果,用治理的柔性、韌性來彌補漏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