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和平:勿忘“樑家河”

沙家浜 紅色娘子軍 黃河 樣板戲 中國網龍城視窗 2017-05-23

今年春天,我參加了在延安市委黨校舉辦的黨務幹部黨性錘鍊培訓班,期間有一堂社會實踐課,是到延川縣文安驛鎮樑家河村開展現場教學。樑家河村原是個默默無聞的陝北貧窮小山村,近年來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慕名前去的外地人數逐年攀升。深藏在黃土高原深山溝裡的一個小山村,既沒有名山大川,也沒有古蹟美景,卻能吸引那麼多的人不遠千里趕到村裡,樑家河村的魅力值得一探究竟。

那是在培訓第三天的上午,我們全體參訓學員乘大巴車從延安城前往樑家河村。在車上,帶班老師對我們講,今天從延安到樑家河,行程大約一個多小時;而當年北京知青上山下鄉插隊樑家河,卻要走一兩天的時間,那時的路況和交通工具與現在不能比。老師還告訴我們,1969年元月,習近平等北京八一中學的15名知青,從京城乘“知青專列”出發,經河南過黃河大橋後,沿隴海鐵路經西安到銅川,第二天換乘大卡車到延安停留住宿,天亮後繼續乘車到延川縣,再一路顛簸到文安驛公社,然後步行到樑家河大隊。當年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什麼柏油馬路,全都是黃土高原上的盤山公路,接運知青的卡車在塬上繞來繞去走了很長時間。

我們所乘的大巴車行駛不到一個半小時,就到了樑家河村遊客接待中心。我們下車後換乘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電瓶擺渡車,10多分鐘後就到了樑家河村村口。村口開設了多家農副產品專賣店,主要經營核桃、紅棗、小米等土特產。其中有一家陝北土特產超市特別引人注目,因為店裡櫃檯上有兩張廣為人知的照片:一張是1975年10月8日,樑家河大隊13位村民送大隊支書習近平上大學的合影照片;另一張是201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回到樑家河村時與村民們的合影照片。我與店老闆攀談後得知,老闆名叫樑金玉,當年習近平任樑家河大隊支書時,他是生產隊長。樑金玉的超市開張一年多了,主要銷售延安和延川的土特產,以及樑家河村自產的小米、紫晶棗等;隨著近年來遊人的增多,超市生意日益紅火。

在老師的引領下,我們從村口步行六七分鐘後,來到樑家河村委大院,正對大門口的一排窯洞上方,是白底紅字的8個大字:“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在村部廣場一側,樹有一大塊紅底黃字的噴繪廣告牌,上面是習近平講過的一段話:“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們走進一幢二層辦公樓的底樓,參觀樓內的樑家河村史館。館內以圖文及實物,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後梁家河村的發展歷程。村史館主要內容是呈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習近平為代表的15名北京知青在樑家河村的勞動和生活情景,內容分為走進樑家河、插隊延川、落戶樑家河、青春礪煉、故土情深五個專題。當年15歲的習近平遠離父母,從繁華京城來到陝北窮村,既不會做飯,也不會幹農活,舉目無親、忍飢挨餓,其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一度感到迷惘和彷徨。但環境能夠鍛鍊人,嚴酷的自然環境,艱苦的勞動生活,煅造了習近平堅韌不拔、堅毅剛強的性格,也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年輕、肯吃苦、愛學習的習近平沒有在艱苦環境中消沉下去,他自覺接受艱苦生活的磨鍊,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與鄉親們一起耕田種地、一起攔河打壩,逐漸成長為村裡的壯勞力和種田的好把式。村史館以生動的文字和圖片,向人們展示了作為知青的習近平在樑家河的成長經歷。

走出村史館,我們跟著老師來到村民劉金蓮家的舊窯洞,這是當年習近平等人插隊到村後的第一處住所。走進這個保留著舊時模樣的窯洞,只見靠門的一個長炕上放著一排鋪蓋和床鋪,靠著炕的一側牆上,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光明日報》等發黃的舊報紙糊著牆圍子,牆上還掛著一盞馬燈。習近平等人在樑家河村的第二處住所,是離劉金蓮家不遠的村民呂侯生的窯洞,我們看到的這個窯洞面積比較大,裡面的陳設與原來的窯洞差不多,炕上也是堆放著五顏六色的舊棉被,簡陋的飯桌上放著當年知青用過的煤油燈、搪瓷茶杯、軍用水壺等,牆上貼有“緊跟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的文革宣傳畫,以及《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龍江頌》等革命樣板戲的宣傳海報。

我們在知青院停留了較長時間。老師向我們介紹說,樑家河村於1970年為村裡的知青砌了6個並排的新窯洞,習近平住在左起第四個窯洞,這裡被村裡人稱為知青院。走進習近平所住的窯洞,抬頭就看到牆壁上掛著一份舊文件的影印件。這份手寫的文件內容是:“樑家河大隊黨支部:經公社黨委1974年元月10日會議研究決定,接你隊石玉新、石風蘭、習近平三同志為中共黨員。黨齡即日起計算,特此函告。”我看著這份公函,感慨良多。作為文革期間“黑五類”的子女,習近平能夠入黨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當年習仲勳受到政治迫害後,習近平的入黨因父親的影響而歷經曲折。習近平後來曾說過:“我先後寫過十份入黨申請書,由於家庭的原因,都未獲批淮。”

1972年冬,習近平在樑家河入團後,大隊支書樑玉明就想介紹習近平入黨。當習近平的入黨申請上報文安驛公社後,公社書記不僅不批,還將樑玉明罵了一通,說他膽子太大了,竟然敢把“黑五類”的子女介紹入黨。好在兩個月後,那位公社書記被調走了,新來的公社書記尊重大隊黨支部的意見,批准了習近平的入黨申請。於是,才有了今天這份掛在窯洞裡的批准習近平等人入黨的公函。

對於知青院,樑家河村人所共知的是,習近平窯洞裡的煤油燈火,是全村熄燈最晚的一個。習近平酷愛讀書學習,當年插隊到樑家河,就帶了兩行李箱的書。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燈下,習近平經常挑燈夜讀到深更半夜。2015年2月,習近平重返樑家河,站在自己住過的窯洞前,他對身邊的人說,我那時愛看書,晚上點著煤油燈,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來的痰都是黑的。正是因為長年堅持不懈的讀書學習,在知青習近平身上積澱了豐厚的文化素養、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理論素養。

如今的知青院被稱為“樑家河知青舊址”,於2014年6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有知青院外的“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老師向我們講述了習近平在樑家河大辦沼氣的情況。當年習近平曾自費前往四川綿陽地區,實地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回到樑家河後,習近平帶人苦幹巧幹,建成了樑家河的第一口沼氣池。但沼氣池在試用時卻不見沼氣出來,後來發現是導氣管堵塞了,習近平就用小棍子去捅,堵塞物被捅開後,沼氣呼地一下就冒了出來,習近平被噴了個滿臉糞水。樑家河先後建造了22口沼氣池,到1975年家家戶戶用上了沼氣,基本上解決了社員們的做飯和照明難題,樑家河因此成為陝西省第一個沼氣村。1975年8月,陝西省有關部門在樑家河召開沼氣利用推廣現場經驗交流會,習近平在會上做了經驗介紹。如今,在全省第一口沼氣池近旁的窯洞外牆上,仍然保留著當年那幅5個青年農民規劃建造沼氣的宣傳畫,畫像兩側是紅色的八個大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現場教學只有半天時間,我們的樑家河之行只能是走馬觀花,但無論是參觀村史館、知青院、沼氣池,還是聆聽老師的動情講解,我無時無刻不受到教育和啟迪。40多年前,一群來自首都北京知青的插隊生活,在樑家河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如今的樑家河,在建成居住集中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社區化、設施城鎮化的新農村的同時,正圍繞知青文化體驗、生活體驗和勞動體驗主題,做好鄉村文化旅遊大文章。今天的樑家河,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座標,這裡銘記著一段北京知青的青春歲月,這裡成為黨的總書記服務人民、踐行宗旨的初心萌發之地,這裡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標本和縮影。

習近平同志曾經滿懷深情地說:“我永遠不會忘記樑家河,永遠不會忘記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老區人民。”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樑家河情結,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習近平,才會在1987年籌資8萬多元,為樑家河村通了電,讓全村百姓告別了煤油燈;也是因為這一情結,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才會在1993年8月回到闊別18年的樑家河,籌資20多萬元,為村裡修建了寬敞明亮的小學;還是因為這一情結,已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才會在2015年2月13日再回樑家河,自己出錢採辦了餃子粉、大米、食用油、肉製品,以及春聯、年畫等年貨,送給村裡的每家每戶,並祝全村父老鄉親羊年大吉、喜氣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

其實,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人人都有“樑家河”,人人都會有“樑家河”情結。黨員幹部勿忘“樑家河”,才能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才能接地氣、聚人氣、有底氣,才能為黨擔責盡責、為民排憂解難,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蓬勃發展、興旺發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