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十年前,嚴鋒就在《從這裡到永恆》中就曾做出如下論斷,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當時,劉慈欣的《三體》還未翻譯到海外,這句話也未能引起重視。直到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1》斬獲了有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國內讀者才開始相信劉慈欣真的把中國的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水平。從此,國內讀者熱衷於談論奧巴馬、卡梅倫和扎克伯格等名人對《三體》的推崇,卻忽視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西方讀者為何會如此推崇《三體》?因為翻譯的因素,西方讀者跟我們看到的《三體》又有哪些不同?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三體》中英文

一、美國讀者對《三體》的評價

劉宇昆翻譯的《三體》英文版於2014年底在美髮行,在短短一個月內即躋身“2014 年度全美百佳圖書榜”。到目前為止,《三體》英文版的銷量已超過二十萬冊,而其他中國小說在美國的銷量幾乎過不了萬。

《軌跡》雜誌認為:《三體》是第一本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硬科幻小說。《出版人週刊》認為:硬科幻的粉絲們將會在《三體》充滿想象力的科技烏托邦中狂歡。刊於《紐約客》上的一篇《中國的阿瑟·克拉克》 更是將劉慈欣比作中國的克拉克, 認為劉慈欣的作品是“人類進步的寓言 ——充滿具體細節而又超脫抽象”。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三體》在Amazon的評分

從Goodreads 和Amazon等網站上可以看到美國普通讀者的評價,整體上來看《三體》的評分高於4分(5分制)。相當一部分讀者表示,自己最初被作品吸引是由於那段特殊的歷史,深入看下去後則更多地被裡面涉及的數學、物理等技術性命題所吸引。有讀者如此評價道:劉慈欣是宇宙社會學的先驅,思考了人性與生存的辯證命題。也有讀者這樣評價道:我拒絕討論情節,如果你對科學技術感興趣,同時又喜歡硬科幻,請停止閱讀這篇書評,馬上訂購這本書。以上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評價,反映了美國讀者對人類終極問題和技術問題的關注。還有讀者發現了劉慈欣和克拉克之間的聯繫,並作出瞭如下評價:劉慈欣的風格很像克拉克,兩個人都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超人想象力。當然,差評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因為許多讀者無法真正進入科幻的世界,因此產生自己與小說脫節和小說中的人物不真實之感。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拒絕討論情節的美國讀者

宇宙終極問題、技術主義以及克拉克風格,分析美國讀者的評論關注點,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於受新浪潮及賽博朋克等反科幻主義科幻小說影響的美國讀者來說,劉慈欣的《三體》使他們回想起了西方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

二、劉慈欣和那個改變他一生的克拉克

劉慈欣毫不掩飾自己對克拉克的崇敬,在《超越自戀——科幻給文學的機會》一文中,劉慈欣這樣說道:1980年的一個冬夜,一位生活在斯里蘭卡的英國人改變了我的一生,他就是西方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我看到的書是《2001——太空奧德賽》。對於克拉克的逝世,劉慈欣曾這樣感嘆道:那個讓我重新認識文學的潛力和可能性,並把我帶上科幻之路的人於2008年3月去世,繼阿西莫夫、海因萊茵後,科幻文學黃金時代的最後一位大師也離開了我們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比較劉慈欣和克拉克的作品,不難發現劉慈欣小說中的“克拉克味兒”實則來源三個方面:一是宏大敘事,二是科學主義,三是種族形象。

1. 宏大敘事和跳躍敘事

無垠的宇宙、廣袤的星空,克拉克作品的核心特色就是在宏大的時空中展現人與異域文明的衝突。在具體的書寫過程中,在敘事層面上會呈現一種跳躍。電影版《2001:太空漫遊》中用蒙太奇手法將猿人拋起的骨頭變為宇宙中漂游的飛船這一鏡頭,將克拉克式的敘事詮釋得非常完美。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學會使用工具的望月

這種跳躍敘事,在《三體3:死神永生》中體現得最為突出。事實上,劉慈欣本人就曾坦言:《三體》 第三部的結構就是《2001 》的結構,你要看過《2001》就會發現,它那個結構就是從最現實的、最瑣碎的細節起飛,越飛越高,開始還是一種比較平滑的曲線,到快結尾猛一下就上到時空尺度最大的,去到無限的那麼一個狀態

此外,在《2001》中克拉克還採取了密集敘事的手法,如對太初之夜的猿人如何學會使用工具的描寫以及對弗洛伊德從月球返地旅程的描寫。在《三體》系列中,對於羅輯、章北海和程心的描寫也採用了密集敘事的手法。但相比克拉克的《2001》,劉慈欣並未將密集敘事和跳躍敘事分隔開來,而是選擇了交叉使用。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2. 對科學主義的樂觀態度

世界科幻小說在發展過程中歷經了兩種潮流,一種是對科技持樂觀態度的硬科幻,克拉克即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被譽為科學主義傳統最後的大師;另一種是對科技呈反思態度的反科學主義,它最終催生了“新浪潮”運動。

克拉克是一個堅定的科學主義者,這跟他本身從事的發明及科研工作有關,同時這些理論研究工作也使得他成為有史以來作品最硬的一位科幻小說家。事實上,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描寫的許多技術,在後來都得到了實現。綜觀克拉克的作品,對科學技術的描寫是其最迷人的部分。這種對科技的痴迷態度,甚至使他的作品有種科技說明書之感,但其中也蘊含著極為動人的科幻之美。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阿瑟·克拉克

劉慈欣曾言:我想不出任何問題是技術解決不了的。這表明他是一個堅定的技術主義者或科學主義者,他跟克拉克一樣,對科學技術本身持著極為樂觀的態度。在《三體》中,劉慈欣以極為細膩的筆法描繪了一系列科技產物,如智子的低維展開以及水滴。其中,智子的展開被劉慈欣本人認為是《三體》中最震撼的場景。當二維展開完成時,蒼穹已完全被南半球的星空所覆蓋,天頂正中就是三體行星和太陽的鏡像……這種由技術展現的美感,或許就是科幻最本質的美感。

3.人作為種族形象存在

文藝復興之後,人在文學作品中的主體性逐漸得到了確立。到了近現代,文學即人學的更是成為不可辯駁的一個定論。但是,科幻小說跟傳統小說描寫的尺度是完全不一樣的。與地外文明相遇的不會是某個個人,而是人類整個群體。此時,個人的性格特質成為了相對無關緊要的東西。

在《2001》中,鮑曼或是弗洛伊德等人幾乎都是扁平的,他們像是為了完成某個過程而不得不增添的道具。人在小說中其實並不是主要的,他們只是一個符號,代表著的是人類而非個人。作品著重突出的是作為整體的人類與宇宙的關係,而非個體化的人。這是科幻文學和傳統文學最大的不同。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劉慈欣的《三體》在國內外都遭受到了一些批評,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人物扁平刻板、模型化毫無人性等方面。事實上,這並不是劉慈欣在寫作能力上存在缺陷,而是他刻意而為之的。在《超越自戀》一文中,劉慈欣曾期盼科幻給文學以機會。他這樣說道:文學正在走向更深的自戀,宏大敘事正在消失,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宅……只剩下自個兒與自個兒的關係,只剩下個體的喃喃自語。同時,拋棄了時代和人民的文學卻抱怨自己被前者拋棄

由此可以看出,劉慈欣並不是機械地模仿克拉克作品的風格,而是將其中的一些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人類作為群體形象存在,是跟宏大敘事相對應的。而傳統文學表現出的自戀,正是跟宏大敘事消失有關。

三、劉宇昆的在翻譯中做的小改動

前文分析了劉慈欣作品跟克拉克作品之間的關聯性,這是西方讀者接受劉慈欣作品的一個基礎。但我們還應注意到,除了劉慈欣作品本身使西方讀者想起科幻的黃金時代之外,劉宇昆的翻譯也是極為關鍵的一部分。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劉宇昆

在《三體》譯後記中,劉宇昆曾說道,他和劉慈欣兩人在增強《三體》英譯本的可讀性上做出了共同努力,因為《三體》原文中存在大量文化負載詞,譯者主動添加了一些解釋性的詞句,並在適當情況下補充文化解釋性信息,由此幫助讀者加強對作品的認識,增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除了必要的註釋之外,劉宇昆還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做了一些小改動。在中文版的《三體》中,劉慈欣用了一些涉嫌歧視女性的詞語以及塑造了一些涉嫌歧視女性的形象。比如“娘們”,比如“像女人一樣”等詞彙,以及葉文潔毀滅世界的負面形象。這在中國文化中看來沒有問題,但在對女權極為敏感的西方社會是行不通的。於是,劉宇昆在翻譯時做了一些改動。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張靜初版葉文潔

在《三體3:死神永生》中為程心解釋她為何最有可能成為執劍人時,霍普金斯曾說:同時卻要讓人類,這些娘兒們和假娘兒們不害怕。娘兒們是一種對女性的輕蔑稱呼,中國人可能習以為常,但如果按願意翻譯成英文呢,西方讀者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會爆炸。於是劉宇昆將這句話翻譯成了:He should terrify the Trisolarans without terrifying the people of Earth。劉宇昆繞過了娘兒們這個詞,直接將之翻譯成了地球上的人。

在《三體1》中描寫67年狂熱的女戰士中槍的畫面時,劉慈欣曾這樣寫道:十五歲少女的胸膛是那麼柔嫩。這是一種男性對女性身體進行審視的立場,不僅有些猥瑣,還有敏感之嫌。於是劉宇昆將其翻譯成為了:Her fifteen-year-old body was so soft。 劉宇昆選擇跳過了胸膛這一細節描寫,而是使用身體一詞去代替。

《三體》為何在西方好評如潮?西方讀者看到的作品和我們一樣嗎?

劉慈欣和劉宇昆

此外,劉宇昆本人即是雨果獎得主,又是華裔美籍人士,這使他不僅能很好地理解劉慈欣作品,同時還能將它很好地以英文的形式展示在西方讀者面前。

小結

特殊年代的那段歷史,神祕的東方文化,這是《三體》吸引西方讀者的原因之一。但真正使《三體》得到如潮好評的,還是劉慈欣作品中的技術主義的古典化特徵,這使西方讀者想起了黃金時代的克拉克等大師。同時,劉宇昆這位優秀的譯者,也為《三體》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做了很大貢獻。他儘可能地還原作品的思想內容,在西方讀者難以理解的地方做了必要註釋,同時也在一些容易引起反感的地方做了微小改動。這使得西方讀者看到的,是他們最想看到的硬科幻小說。綜合種種因素,《三體》終於在西方世界好評如潮。

參考文獻

嚴鋒 《從這裡到永恆》

劉洋 《從性別視角談<三體>三部曲 劉宇昆 、周華譯本的英譯策略》

姜智芹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接受中的解讀偏好》

劉慈欣 《三體》三部曲、《超越自戀——科幻給文學的機會》

劉宇昆譯 《The Three-Body Problem》、《Death's End (Remembrance of Earth's Past)》

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遊》系列、《與拉瑪相會》

劉舸 , 李雲 《論劉慈欣<三體>及對阿瑟 • 克拉克的接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