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抓好黨建作為脫貧攻堅的“紅色引擎”

三農 畜牧業 農業 新能源 光明網 2017-06-15

“這位低保戶是因病致貧,我對他的幫扶措施是聯繫互助社提供資金做小生意;這位低保戶的孫子是腦癱,我對他的幫扶措施是扶持養殖。”伊濱區寇店鎮朱窯村第一書記許育強說。

許育強是伊濱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抓好富民特色產業培訓,著力打造的致富“領頭軍”中的一員。為了引導黨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以身作則,帶頭激發困難群眾的致富願望,幫助群眾尋求加快發展新路,區黨工委邀請專家舉辦政策、技術、金融、資訊專題講座,區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成員、各鎮黨委書記、幫扶單位負責人、貧困村三委幹部和駐村第一書記,非貧困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黨員致富帶頭人共計接受各類培訓300餘人次。

通過學習和培訓,黨員駐村第一書記積極為貧困戶創業聯繫資金貸款,為貧困戶養殖提供技術支持;黨員幫扶幹部在深入瞭解惠民政策的基礎上,積極接洽相關部門,籌資50餘萬元幫助貧困村打機井,解決灌溉水源問題,並籌集資金114.5萬元實施村級道路建設,帶動貧困村群眾脫貧致富;黨員致富帶頭人召集貧困戶到結對企業工作,讓貧困戶的務工總收入達到了40餘萬元。

“我們村的光伏發電脫貧項目已建成,還建起了文化廣場、村文化活動室、標準化衛生室,以後村民們看個病、拿個藥都不用出村了。”伊濱區諸葛鎮潘溝村支書潘龍軍說。

近年來,區黨工委下大力氣完善貧困村文化廣場、醫療配套、文化閱覽室、矛盾糾紛調解室等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扶持集體經濟,強化貧困村“兩委”班子,增強團結協作能力,靠抓實基層黨建構築起脫貧攻堅的“橋頭堡”。

陣地得到了強化,村“兩委”班子幹勁更足了,各貧困村支部按照“政府引導、貧困戶自願、本金有保障、收益有保障、貧困戶利益最大化”原則,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運作,創立產業項目14個,投資80萬元扶持肉牛養殖業,購置花卉苗木基地181.71畝,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800元—1000元;牽頭與4家公司簽訂地企合作脫貧框架協議,為本區域群眾提供崗位300餘個,拉動就業3000餘人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

“黨員們不斷來家裡,瞭解俺家最難的地方是啥,這是聽群眾說真話,探實底啊,可幫了大忙了,真是雪中送炭。”伊濱區李村鎮東宋村村民陳章學說。

為了整合優勢,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區黨工委探索創新便民服務機制建設,全區按照“試點先行、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在貧困村集中區域建成黨群服務中心,將黨建活動、教育培訓、精準脫貧、展示形象和服務群眾功能整合在陣地建設中,投入307萬元建立起區、鎮、村113個便民服務平臺,構建三級便民服務體系。依託便民服務體系深入貧困戶家庭走訪活動,組織黨員採取“一對一”的形式,積極進行脫貧結對幫扶活動,深入到困難黨員、軍屬和群眾家中開展“醫療救助”“技術幫扶”“慰問老黨員”“清潔家園”“義務勞動”等活動,共開展黨員志願服務1686場次,建立各級志願者隊伍211支、四點半學校5個、醫療志願組織6個,註冊志願者22791人,確保黨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

“我們有了黨建這個‘紅色引擎’,形成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強化支部戰鬥堡壘、打通服務群眾通道的精準脫貧模式,變‘輸血’為‘造血’,激發了脫貧攻堅工作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全區共有5個貧困村摘帽,200戶、603名貧困人口脫貧,這正是黨建引領,推動脫貧工作帶來的可喜變化!”伊濱區黨工委書記孫忠信說。(齊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