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展草牧業 鋪就綠色致富路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16日電(記者彭源)盛夏時節,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湛藍色的天幕下,隨風翻滾的“草海”綿延至天邊,牛羊如星辰般散落在遠方,宛若一幅動人的畫卷。

望著自家的百畝草場,牧民賽罕和希格心中樂開了花。誰能想到,就在前些年這片草原還曾面臨被黃沙吞噬的危險。他回憶說:“2010年時因為乾旱和超載放牧的影響,我們周邊的草場已經和科爾沁沙地連在了一起,稀稀拉拉的草根無法餵飽牛羊,牧民的生活很辛苦。”

據當時的草原普查結果顯示,阿魯科爾沁旗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鹽漬化,中度以上的“三化”草原面積已接近60%。為了徹底改變這一面貌,當地提出“生計兼顧生態,治沙與致富共贏”的發展思路,2011年起通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方式,每年種植苜蓿草20萬畝,如今規劃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7萬畝,是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節水灌溉紫花苜蓿種植區。

賽罕和希格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年收割苜蓿草3-4茬計算,年平均產乾草750公斤/畝,苜蓿草市場價格約為1600元/噸,家裡的300畝草場僅出售乾草一項就能收入36萬元。記者瞭解到,去年阿魯科爾沁旗優質牧草年產量超過60萬噸,實現產值近11億元。

長期關注草牧業發展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顯國認為,阿魯科爾沁旗只是內蒙古草牧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推動草牧業發展不僅對草原生態保護有重要意義,通過人工種草帶動草食畜牧業提檔升級,還能夠有效幫助廣大農牧民實現增收致富。

為儘快構建起集“種草-制草-養畜-加工”於一體的草牧業完整產業鏈,內蒙古編制了《牧草產業發展規劃》,開展草牧業試驗試點,從2015年草原補獎績效評價獎勵資金中拿出1億元用於推進草牧業試驗試點工作。目前,已逐步形成糧、經、飼三元結構,採取牧區繁育、農區育肥的養殖模式,通過已墾草原退耕還草,引草還田,草田輪作,種植苜蓿、青貯玉米等措施,發展草食畜牧業,實現種養業協同發展。

2016年內蒙古草牧業發展成績斐然,全區草原植被蓋度穩定在44%左右,草原生態水平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最好水平。同時,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量領跑全國,牲畜超載率維持在10%的較低水平。在草食畜牧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過程中,肉食品加工、乳製品加工、羊絨製品等領域湧現出眾多知名企業,其中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等龍頭企業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內蒙古農牧業廳副廳長劉永志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草牧業與生態保護息息相關,需嚴格按照草原生態狀況和承載能力,實施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將內蒙古打造成為我國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