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乳腺癌 癌症 姚貝娜 紅顏劫 若初醫助 2017-06-06

“生如夏花”是詩人泰戈爾的著名詩篇,他告訴我們:生命之美好,活的要像夏季的鮮花那般絢爛,要努力讓自己去綻放;人生難免會有各種不如意,即使是悲傷如死亡,我們依然可以淡然處之,就如秋葉般靜美地接受這一的結局。

因為我已擁有過最美,我已努力過、爭取過、經歷過,此生便了無遺憾……

我是一個乳腺腫瘤科大夫,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每天所經歷和麵對的都是與死神在較量的乳腺癌患者。

因為疾病本身和治療手段等因素影響,她們的身體、外貌、心靈等方面都可能面臨多重打擊

導致她們在階段性治療結束之後,即便已經獲得了臨床治癒,仍然可能長期承受巨大的壓力,飽受身體和心理困擾。

“迴歸家庭、迴歸社會”是一個倡導,但轉化為患者的實際行動,在現實中還面臨諸多困難。它不僅需要我們醫務工作者的幫助,同樣還需要社會工作者、各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

所以今天非常高興能有這個機會,在我們復旦大學第一屆生命文化節上,讓我來講乳腺癌患者的治療和人文關懷,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個主題,走進這個特殊群體,今天我想通過4個故事來進行解讀。

“生如夏花”,是我將要講述的故事中主人翁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同樣希望它能成為我們所倡導的生活狀態。

第一個故事:年過花甲患癌,致力公益服務

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是近期非常紅的節目《朗讀者》中的一位——張家敏老師

在《朗讀者》上,她把一首《生如夏花》獻給那些與她同樣遭遇疾病痛苦的姐妹們,鼓勵大家早日走出陰霾,重新綻放。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1994年,張家敏老師不幸罹患乳腺癌,那時她55歲,到今年已經是第23個年頭。

她當時接受的是乳房切除手術,當手術後看到自己的身體時,她覺得無法接受,很難釋懷

但她並沒有選擇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而是想到那些年輕的患者,自己年近花甲尚且如此痛苦,不知道那些年輕人會有多麼悲傷。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於是她自己當起了義務宣傳員,給那些需要安慰的病友幫助和力量,甚至自費開通了乳腺癌康復諮詢熱線。

迄今為止,已經為兩萬餘人提供了服務,是我國最早一批的粉紅絲帶活動代言人。

乳腺癌全切手術雖然是我們臨床上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但它對女性的心理打擊是非常巨大的,有的甚至是摧毀性的。

所以,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我們現在有了保乳手術乳房重建手術,都是希望儘可能的在保證治療療效的同時,給到女性朋友較小的心理創傷,更有自信,重新迴歸正常的生活。

我與張家敏老師曾經也有過一面之緣,那是在2013年,一場關愛乳腺癌患者的粉紅絲帶活動上。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照片上左1是我,右1是張家敏老師,而我旁邊就是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我相信很多人也認識,她就是著名歌手——姚貝娜

第二個故事:紅顏劫》的背後是真正的“紅顏劫”

姚貝娜因電視劇《甄嬛傳》片尾曲《紅顏劫》被大家所熟知,後來又因一檔音樂節目“中國好聲音”而迅速躥紅。

2011年姚貝娜不幸患上了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切除和乳房重建手術,並進行了術後輔助化療。《紅顏劫》錄製於她化療剛剛結束期間,她強忍著身體的不適,對歌曲的演繹極致完美。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2013年,姚貝娜公開了自己病情,並參加了很多與乳腺癌相關的公益活動,成為了粉紅絲帶活動的代言人。

2014年非常不幸,她的癌細胞出現了轉移,並快速惡化,逝世時年僅34歲。

去世前,她自願捐贈出了自己的眼角膜。因為癌細胞在她體內廣泛擴散,她全身僅剩下眼角膜可以用來捐獻。而她毅然決然的捐獻了出來,作為她留在人世間,回饋社會最後一件禮物。

她是不幸的,一生非常短暫,也有著太多的遺憾,但她對生命價值和意義追求的態度,卻值得我們欽佩和尊敬。

我曾與姚貝娜的主治醫生有過交流,從他那瞭解到:姚貝娜在治療過程中表現的非常積極樂觀、樂於助人,她甚至會去幫助那些剛剛接受治療的患者。

有一次姚貝娜收到一份與乳腺癌相關的活動邀請,因為她的病情惡化所以沒能來到現場,但她卻給主辦方寄去了錄像帶,這對參加活動的乳腺癌患者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回到乳腺癌治療本身,前面提到姚貝娜進行了乳房重建手術,從下面這張姚貝娜拍攝的乳腺癌防治公益宣傳畫可以發現,雖然在敏感部位進行了粉紅絲帶標徽的遮擋,但她乳房外形獲得了完美保留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這也就是在她沒有公開自己是一名乳癌患者前,社會大眾並未從身材上發現她異常的原因,這可以讓她自信的參與各種活動,穿各式服裝。

從醫學角度,我們開展乳房重建整形手術對患者進行的人文關懷。從2016年開始,我們醫院也大力加強了這方面工作,對年輕乳腺癌患者,我們儘可能做到讓患者保持身體完整離開醫院

第三個故事:患癌後,達到人生、事業雙巔峰

既然我們的講座是在復旦校園,那下面就來講訴兩個發生在復旦校園,我們身邊人的故事。首先我要講的是我們復旦的一位老校長,謝希德女士的故事。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1966年,謝希德45歲,她因左側乳腺癌接受手術治療,後來她的腫瘤轉移到右側胸壁和腋窩,再次接受放療和化療。到了1998年,她乳腺癌再次復發,擴散至全身,2000年離世,享年79歲。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剛開始,謝希德一方面在與病魔做鬥爭,一方面在工作、精神上經受著政治運動帶來的大浩劫。或許是病痛給了她更多的鞭策,苦難教給了她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患病後,她潛心學術研究,學術上取得突飛猛進,成為了享譽中外的固體物理學家。

並在1983年成為我們復旦大學的校長,也是我國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更是在1988年成為我們上海市政協主席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謝校長為人謙和儒雅,她最後的離世就在我們醫院,即便在最後住院的八十天裡也是那麼的溫暖而平和,對於每一個服務於她的醫護人員都會說一句謝謝,就算最後無法說話了,也會捏一下護士的手來表示謝意。

我想,所謂“死如秋葉般靜美”所描述的應該就是這種狀態吧!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迴歸到醫療本身,對於惡性腫瘤患者,我們以往的治療總是希望徹底消滅癌細胞,把它殺死。但對於有些患者來說,尤其是晚期轉移患者,我們的人文關懷體現在更加重視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命質量上,只要癌細胞不把“我”殺死,只要能和平共處,只要還能繼續生活,甚至是很有質量的生活,是我們治療所要追求的目標。

所以大家可以發現,謝校長的乳腺癌雖然並沒有獲得治癒,她依舊死於乳腺癌本身,但從發病到最後離世總共歷時34年,雖然期間兩次復發,但她仍然活到了正常壽命。

更重要的是,她再與病魔抗爭的後半生中,實現了人生和事業的輝煌!

第四個故事:樂觀走過未完的此生

最後一個故事我要說的是我們復旦的另一位青年女教師——于娟。

我相信她的故事應該很多同學有聽說,她患病期間在個人微博“活著就是王道”中發佈的治療手記,一時間成為網紅,後來被整理成書——《此生未完成》,大賣一時,成為新聞熱點人物。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她的病情比較特別,乳腺本身原發病灶非常小,但惡性程度卻非常高,發現時是因為腰部疼痛、骨折入院,但實際上已經是非常嚴重的全身多發性骨轉移。由於病情嚴重,于娟從發病到最後不幸離世時隔僅1年零4個月

人生中有很多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是醫學、是人力所不能為!但她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時,而且是在自知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對生活的反思、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感悟激勵和感動了無數人。

柳光宇:乳腺癌患者的現代化治療與人文關懷

回到醫學本身,我們常說“得了癌症是不幸的,但如果你得的是乳腺癌,則是不幸中的萬幸”,這個意思是說目前乳腺癌總體的治癒率相對是比較高的,治療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但它確實還是有死亡,還是會非常令人遺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人文關懷則顯得更為重要。“死亡教育”在中國是個不太願意被人提起的名稱,大家因為害怕死,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則是“反倒不知該怎麼活!

如果說在總體乳腺癌患者中只有3成是真的可能出現復發轉移的,但剩下的那7成卻會因為這3成讓自己成天生活在可能復發轉移的陰影之中。

如何幫助她們走出疾病的陰霾,迴歸生活本身,我們醫院也在積極努力嘗試中。

比如我們創辦的針對乳腺癌患者的妍康學苑系列科普講座妍康沙龍康復病友志願者病房探訪、合唱團、舞蹈隊,醫院心理援助中心的病友沙龍活動公益心理援助熱線等,希望在我們醫務人員、志願者和社會公益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讓我們的患者群體不僅僅獲得的是身體的治療,也能收穫心靈的痊癒!

四個故事講完了,很多感慨。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作為醫生,對於的患者的人文關懷,我想這十二個字有著很好的概括。

癌症對於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的傷痛和巨大打擊,需要我們醫生的關愛和理解。在治療過程中,多為病人設身處地的著想,多點耐心,言語上的些許鼓勵、安慰,就能換來患者多些堅持和勇氣,帶來更多生的希望!

雖然醫生不是神,我們不能保證治好每一位前來求助的患者。但我想,我們在臨床醫學中的人文關懷,就是在除了指南規定的標準化治療之外,給到我們的患者多些溫暖和力量,讓她們在我們的幫助下,能夠向死而生,重新綻放,生如夏花!謝謝大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