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

瑞士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多山內陸小國: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50萬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國首都北京市的面積是1641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4.2萬人。這麼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瑞士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北京市的2.5倍左右,人口更是隻有北京市的40%左右。要說瑞士是個彈丸小國毫不為過,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瑞士的經濟總量高達6788.87億美元,是世界第19大經濟體,瑞士的人均GDP高達80190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盧森堡。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瑞士一國就有14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瑞士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具競爭力國家之首。在這個世界上富裕的小國有很多:荷蘭、新加坡、韓國等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臨海優勢經營遠洋貿易。然而瑞士卻是一個內陸國。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為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佔瑞士國土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瑞士平均海拔約1350米,最高點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爾峰(海拔4634米),最低點是位於提契諾州的馬祖爾湖(海拔-193米)。本來按說這樣的多山地形對工農業生產應該是不利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瑞士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條件下山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橋,也因此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獨立又親密默契的關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山民們很早就形成了一種“露天議會”——形成”露天議會“的初衷在於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勞作與戰爭等事宜,無論貧富貴賤均可參加。這種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會議制度後來被瑞士人一直沿襲和發展到今天。

"

瑞士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多山內陸小國: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50萬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國首都北京市的面積是1641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4.2萬人。這麼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瑞士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北京市的2.5倍左右,人口更是隻有北京市的40%左右。要說瑞士是個彈丸小國毫不為過,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瑞士的經濟總量高達6788.87億美元,是世界第19大經濟體,瑞士的人均GDP高達80190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盧森堡。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瑞士一國就有14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瑞士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具競爭力國家之首。在這個世界上富裕的小國有很多:荷蘭、新加坡、韓國等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臨海優勢經營遠洋貿易。然而瑞士卻是一個內陸國。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為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佔瑞士國土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瑞士平均海拔約1350米,最高點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爾峰(海拔4634米),最低點是位於提契諾州的馬祖爾湖(海拔-193米)。本來按說這樣的多山地形對工農業生產應該是不利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瑞士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條件下山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橋,也因此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獨立又親密默契的關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山民們很早就形成了一種“露天議會”——形成”露天議會“的初衷在於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勞作與戰爭等事宜,無論貧富貴賤均可參加。這種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會議制度後來被瑞士人一直沿襲和發展到今天。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長期以來阿爾卑斯山區的生活是一種內向和封閉的狀態,直到公元1230年前後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從此歐洲南北的交通條件由此得到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這也使位於這一地區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通過收取過境通行稅而大獲其利。隨著這一地區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其戰略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起來——我們翻開今天的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處於歐洲各大地緣勢力交匯的十字路口,這意味著誰控制了這裡就能對戰略對手形成壓制。然而由於歷史上阿爾卑斯長期的阻隔作用就使這一地區作為交通樞紐的戰略作用大打折扣,而在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後這一地區的戰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各方勢力的覬覦之心。當時這一地區理論上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然而對德國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長期處於分裂局面,以致於伏爾泰是這麼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不能稱其為一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曾一度存在過數百個彼此獨立的諸侯邦國,而今天的瑞士地區在當時就存在著一批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邦國,我們前面提到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就是這種自治體的代表。名義上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三州的領主是德意志七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實際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形成自治局面。這種平靜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四世覬覦三州靠聖哥大山口所獲得的巨大利益,於是派遣官員直接管理當地事務。1291年8月1日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簽署了相互支援的軍事防衛永久同盟條約,後來的瑞士國家正是由這個三州同盟演化而來,8月1日因此成為了瑞士的國慶節。三州之所以聯合起來就是為了對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哈布斯堡家族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很快就對三州展開了軍事行動。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三州同盟屢戰屢勝,而哈布斯堡家族方面則是屢戰屢敗。1315年在莫爾加藤地區的一次戰鬥中哈布斯堡家族的8000精銳竟被對方1500人的部隊擊敗,實在是令哈布斯堡家族顏面盡失。三州同盟在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終於迫使哈布斯堡王朝與其簽訂和平條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這下輪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來的三十餘年間臨近三州的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或主動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佔。就這樣由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城邦演變而來的瑞士同盟通過不斷吸納德意志邦國的方式實現自身的不斷擴張:在合併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後瑞士國家已由原來的三州同盟升級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進一步演化為由13個州組成的防禦共同體。屢屢遭遇挫敗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與瑞士簽訂了《世代結盟條約》;1516年瑞士又與法國簽訂了《永久和約》。這時瑞士日後的武裝中立國策已初見端倪。

"

瑞士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多山內陸小國: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50萬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國首都北京市的面積是1641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4.2萬人。這麼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瑞士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北京市的2.5倍左右,人口更是隻有北京市的40%左右。要說瑞士是個彈丸小國毫不為過,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瑞士的經濟總量高達6788.87億美元,是世界第19大經濟體,瑞士的人均GDP高達80190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盧森堡。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瑞士一國就有14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瑞士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具競爭力國家之首。在這個世界上富裕的小國有很多:荷蘭、新加坡、韓國等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臨海優勢經營遠洋貿易。然而瑞士卻是一個內陸國。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為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佔瑞士國土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瑞士平均海拔約1350米,最高點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爾峰(海拔4634米),最低點是位於提契諾州的馬祖爾湖(海拔-193米)。本來按說這樣的多山地形對工農業生產應該是不利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瑞士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條件下山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橋,也因此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獨立又親密默契的關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山民們很早就形成了一種“露天議會”——形成”露天議會“的初衷在於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勞作與戰爭等事宜,無論貧富貴賤均可參加。這種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會議制度後來被瑞士人一直沿襲和發展到今天。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長期以來阿爾卑斯山區的生活是一種內向和封閉的狀態,直到公元1230年前後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從此歐洲南北的交通條件由此得到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這也使位於這一地區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通過收取過境通行稅而大獲其利。隨著這一地區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其戰略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起來——我們翻開今天的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處於歐洲各大地緣勢力交匯的十字路口,這意味著誰控制了這裡就能對戰略對手形成壓制。然而由於歷史上阿爾卑斯長期的阻隔作用就使這一地區作為交通樞紐的戰略作用大打折扣,而在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後這一地區的戰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各方勢力的覬覦之心。當時這一地區理論上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然而對德國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長期處於分裂局面,以致於伏爾泰是這麼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不能稱其為一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曾一度存在過數百個彼此獨立的諸侯邦國,而今天的瑞士地區在當時就存在著一批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邦國,我們前面提到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就是這種自治體的代表。名義上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三州的領主是德意志七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實際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形成自治局面。這種平靜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四世覬覦三州靠聖哥大山口所獲得的巨大利益,於是派遣官員直接管理當地事務。1291年8月1日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簽署了相互支援的軍事防衛永久同盟條約,後來的瑞士國家正是由這個三州同盟演化而來,8月1日因此成為了瑞士的國慶節。三州之所以聯合起來就是為了對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哈布斯堡家族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很快就對三州展開了軍事行動。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三州同盟屢戰屢勝,而哈布斯堡家族方面則是屢戰屢敗。1315年在莫爾加藤地區的一次戰鬥中哈布斯堡家族的8000精銳竟被對方1500人的部隊擊敗,實在是令哈布斯堡家族顏面盡失。三州同盟在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終於迫使哈布斯堡王朝與其簽訂和平條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這下輪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來的三十餘年間臨近三州的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或主動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佔。就這樣由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城邦演變而來的瑞士同盟通過不斷吸納德意志邦國的方式實現自身的不斷擴張:在合併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後瑞士國家已由原來的三州同盟升級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進一步演化為由13個州組成的防禦共同體。屢屢遭遇挫敗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與瑞士簽訂了《世代結盟條約》;1516年瑞士又與法國簽訂了《永久和約》。這時瑞士日後的武裝中立國策已初見端倪。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從瑞士的建國曆史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的國家——瑞士國家的誕生就是利用地處歐洲交通樞紐地帶的地緣優勢以商貿立國。作為中立國的瑞士成功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當英、法、德等國因為戰爭滿目瘡痍之時瑞士卻在積累財富,事實上瑞士還會利用其中立地位發一些戰爭財。二戰期間瑞士就通過腳踩兩隻船的方式左右逢源:瑞士在二戰爆發之初就像德國提供了1.5億貸款,瑞士還向德國出口電力以使德國工廠能保持生產,直到1945年法國光復使瑞士面臨的戰略壓力大大減輕後瑞士才停止向德國供電。瑞士還曾接受納粹德國從歐洲各國搜刮而來的價值4.4億美元(按物價水平核算相當於現在的150.3億美元)的納粹黃金,除此之外還有超過3億美元的德國黃金通過瑞士的中轉分別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時任納粹德國經濟部長兼中央銀行行長的瓦爾特·芬克曾毫不掩飾地聲稱:“如果沒瑞士幫助把德國的黃金兌換成外匯,使德國得以有錢購買鎢和鉻等戰略物資,那麼第三帝國的戰爭恐怕連兩個月都堅持不下去”。二戰後瑞士作為納粹德國曾經的洗錢機和黃金轉運站的瑞士仍保留了相當部分被納粹德國搜刮來的財富。瑞士可沒一根筋跟德國混:在向德國出口軍火的同時瑞士也接受盟國的軍事訂單,甚至1940年盟國在瑞士的軍事訂單幾乎與瑞士的生產能力持平。瑞士靠著在二戰中的左右逢源得以發了一筆戰爭橫財,可這並不足以解釋瑞士富裕的全部原因,因為這種在兩大戰爭集團之間左右撈錢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

"

瑞士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多山內陸小國: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50萬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國首都北京市的面積是1641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4.2萬人。這麼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瑞士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北京市的2.5倍左右,人口更是隻有北京市的40%左右。要說瑞士是個彈丸小國毫不為過,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瑞士的經濟總量高達6788.87億美元,是世界第19大經濟體,瑞士的人均GDP高達80190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盧森堡。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瑞士一國就有14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瑞士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具競爭力國家之首。在這個世界上富裕的小國有很多:荷蘭、新加坡、韓國等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臨海優勢經營遠洋貿易。然而瑞士卻是一個內陸國。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為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佔瑞士國土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瑞士平均海拔約1350米,最高點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爾峰(海拔4634米),最低點是位於提契諾州的馬祖爾湖(海拔-193米)。本來按說這樣的多山地形對工農業生產應該是不利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瑞士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條件下山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橋,也因此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獨立又親密默契的關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山民們很早就形成了一種“露天議會”——形成”露天議會“的初衷在於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勞作與戰爭等事宜,無論貧富貴賤均可參加。這種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會議制度後來被瑞士人一直沿襲和發展到今天。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長期以來阿爾卑斯山區的生活是一種內向和封閉的狀態,直到公元1230年前後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從此歐洲南北的交通條件由此得到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這也使位於這一地區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通過收取過境通行稅而大獲其利。隨著這一地區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其戰略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起來——我們翻開今天的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處於歐洲各大地緣勢力交匯的十字路口,這意味著誰控制了這裡就能對戰略對手形成壓制。然而由於歷史上阿爾卑斯長期的阻隔作用就使這一地區作為交通樞紐的戰略作用大打折扣,而在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後這一地區的戰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各方勢力的覬覦之心。當時這一地區理論上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然而對德國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長期處於分裂局面,以致於伏爾泰是這麼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不能稱其為一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曾一度存在過數百個彼此獨立的諸侯邦國,而今天的瑞士地區在當時就存在著一批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邦國,我們前面提到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就是這種自治體的代表。名義上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三州的領主是德意志七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實際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形成自治局面。這種平靜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四世覬覦三州靠聖哥大山口所獲得的巨大利益,於是派遣官員直接管理當地事務。1291年8月1日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簽署了相互支援的軍事防衛永久同盟條約,後來的瑞士國家正是由這個三州同盟演化而來,8月1日因此成為了瑞士的國慶節。三州之所以聯合起來就是為了對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哈布斯堡家族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很快就對三州展開了軍事行動。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三州同盟屢戰屢勝,而哈布斯堡家族方面則是屢戰屢敗。1315年在莫爾加藤地區的一次戰鬥中哈布斯堡家族的8000精銳竟被對方1500人的部隊擊敗,實在是令哈布斯堡家族顏面盡失。三州同盟在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終於迫使哈布斯堡王朝與其簽訂和平條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這下輪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來的三十餘年間臨近三州的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或主動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佔。就這樣由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城邦演變而來的瑞士同盟通過不斷吸納德意志邦國的方式實現自身的不斷擴張:在合併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後瑞士國家已由原來的三州同盟升級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進一步演化為由13個州組成的防禦共同體。屢屢遭遇挫敗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與瑞士簽訂了《世代結盟條約》;1516年瑞士又與法國簽訂了《永久和約》。這時瑞士日後的武裝中立國策已初見端倪。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從瑞士的建國曆史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的國家——瑞士國家的誕生就是利用地處歐洲交通樞紐地帶的地緣優勢以商貿立國。作為中立國的瑞士成功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當英、法、德等國因為戰爭滿目瘡痍之時瑞士卻在積累財富,事實上瑞士還會利用其中立地位發一些戰爭財。二戰期間瑞士就通過腳踩兩隻船的方式左右逢源:瑞士在二戰爆發之初就像德國提供了1.5億貸款,瑞士還向德國出口電力以使德國工廠能保持生產,直到1945年法國光復使瑞士面臨的戰略壓力大大減輕後瑞士才停止向德國供電。瑞士還曾接受納粹德國從歐洲各國搜刮而來的價值4.4億美元(按物價水平核算相當於現在的150.3億美元)的納粹黃金,除此之外還有超過3億美元的德國黃金通過瑞士的中轉分別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時任納粹德國經濟部長兼中央銀行行長的瓦爾特·芬克曾毫不掩飾地聲稱:“如果沒瑞士幫助把德國的黃金兌換成外匯,使德國得以有錢購買鎢和鉻等戰略物資,那麼第三帝國的戰爭恐怕連兩個月都堅持不下去”。二戰後瑞士作為納粹德國曾經的洗錢機和黃金轉運站的瑞士仍保留了相當部分被納粹德國搜刮來的財富。瑞士可沒一根筋跟德國混:在向德國出口軍火的同時瑞士也接受盟國的軍事訂單,甚至1940年盟國在瑞士的軍事訂單幾乎與瑞士的生產能力持平。瑞士靠著在二戰中的左右逢源得以發了一筆戰爭橫財,可這並不足以解釋瑞士富裕的全部原因,因為這種在兩大戰爭集團之間左右撈錢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事實上中立政策對瑞士更大的影響在於:在歷次歐洲戰爭中融入瑞士的大量人口所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1901年至今瑞士誕生了24名諾貝爾獎得主,平均下來瑞士是全球人均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和美國一樣:大量移民的湧入為瑞士帶來了無與倫比的人才技術優勢。瑞士企業極其重視創新研發。手錶可能是瑞士製造業的名片:如今全世界的出口手錶中每10塊就有7塊來自瑞士。瑞士人以一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將本國製造業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事實上瑞士製造業中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隱形冠軍”——所謂隱形冠軍企業是指在某個細分市場絕對領先並在自身領域成為世界前三之一,但年銷售額不超過50億美元,因此公眾知名度比較低的企業。比如螺絲很常見,但能用於飛機發動機的螺絲可能只有一家企業能生產。2015年瑞士製造的陽光動力2號飛機完成了人類首次只依賴太陽能的環球飛行。瑞士企業把培訓員工的職業技能視為企業應盡的義務之一:目前約30%的瑞士企業會為員工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都是在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不但能獲得稅收減免和補助,還能獲得廉價勞動力,因此企業很樂意與職業學校合作。2017年10月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世界職業技能大賽上瑞士只派出38名參賽選手,卻獲得20枚獎牌,其中包括11枚金牌,最終贏得了團體第二名。

"

瑞士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多山內陸小國: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50萬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國首都北京市的面積是1641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4.2萬人。這麼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瑞士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北京市的2.5倍左右,人口更是隻有北京市的40%左右。要說瑞士是個彈丸小國毫不為過,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瑞士的經濟總量高達6788.87億美元,是世界第19大經濟體,瑞士的人均GDP高達80190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盧森堡。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瑞士一國就有14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瑞士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具競爭力國家之首。在這個世界上富裕的小國有很多:荷蘭、新加坡、韓國等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臨海優勢經營遠洋貿易。然而瑞士卻是一個內陸國。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為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佔瑞士國土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瑞士平均海拔約1350米,最高點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爾峰(海拔4634米),最低點是位於提契諾州的馬祖爾湖(海拔-193米)。本來按說這樣的多山地形對工農業生產應該是不利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瑞士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條件下山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橋,也因此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獨立又親密默契的關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山民們很早就形成了一種“露天議會”——形成”露天議會“的初衷在於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勞作與戰爭等事宜,無論貧富貴賤均可參加。這種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會議制度後來被瑞士人一直沿襲和發展到今天。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長期以來阿爾卑斯山區的生活是一種內向和封閉的狀態,直到公元1230年前後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從此歐洲南北的交通條件由此得到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這也使位於這一地區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通過收取過境通行稅而大獲其利。隨著這一地區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其戰略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起來——我們翻開今天的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處於歐洲各大地緣勢力交匯的十字路口,這意味著誰控制了這裡就能對戰略對手形成壓制。然而由於歷史上阿爾卑斯長期的阻隔作用就使這一地區作為交通樞紐的戰略作用大打折扣,而在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後這一地區的戰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各方勢力的覬覦之心。當時這一地區理論上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然而對德國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長期處於分裂局面,以致於伏爾泰是這麼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不能稱其為一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曾一度存在過數百個彼此獨立的諸侯邦國,而今天的瑞士地區在當時就存在著一批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邦國,我們前面提到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就是這種自治體的代表。名義上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三州的領主是德意志七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實際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形成自治局面。這種平靜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四世覬覦三州靠聖哥大山口所獲得的巨大利益,於是派遣官員直接管理當地事務。1291年8月1日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簽署了相互支援的軍事防衛永久同盟條約,後來的瑞士國家正是由這個三州同盟演化而來,8月1日因此成為了瑞士的國慶節。三州之所以聯合起來就是為了對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哈布斯堡家族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很快就對三州展開了軍事行動。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三州同盟屢戰屢勝,而哈布斯堡家族方面則是屢戰屢敗。1315年在莫爾加藤地區的一次戰鬥中哈布斯堡家族的8000精銳竟被對方1500人的部隊擊敗,實在是令哈布斯堡家族顏面盡失。三州同盟在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終於迫使哈布斯堡王朝與其簽訂和平條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這下輪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來的三十餘年間臨近三州的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或主動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佔。就這樣由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城邦演變而來的瑞士同盟通過不斷吸納德意志邦國的方式實現自身的不斷擴張:在合併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後瑞士國家已由原來的三州同盟升級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進一步演化為由13個州組成的防禦共同體。屢屢遭遇挫敗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與瑞士簽訂了《世代結盟條約》;1516年瑞士又與法國簽訂了《永久和約》。這時瑞士日後的武裝中立國策已初見端倪。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從瑞士的建國曆史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的國家——瑞士國家的誕生就是利用地處歐洲交通樞紐地帶的地緣優勢以商貿立國。作為中立國的瑞士成功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當英、法、德等國因為戰爭滿目瘡痍之時瑞士卻在積累財富,事實上瑞士還會利用其中立地位發一些戰爭財。二戰期間瑞士就通過腳踩兩隻船的方式左右逢源:瑞士在二戰爆發之初就像德國提供了1.5億貸款,瑞士還向德國出口電力以使德國工廠能保持生產,直到1945年法國光復使瑞士面臨的戰略壓力大大減輕後瑞士才停止向德國供電。瑞士還曾接受納粹德國從歐洲各國搜刮而來的價值4.4億美元(按物價水平核算相當於現在的150.3億美元)的納粹黃金,除此之外還有超過3億美元的德國黃金通過瑞士的中轉分別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時任納粹德國經濟部長兼中央銀行行長的瓦爾特·芬克曾毫不掩飾地聲稱:“如果沒瑞士幫助把德國的黃金兌換成外匯,使德國得以有錢購買鎢和鉻等戰略物資,那麼第三帝國的戰爭恐怕連兩個月都堅持不下去”。二戰後瑞士作為納粹德國曾經的洗錢機和黃金轉運站的瑞士仍保留了相當部分被納粹德國搜刮來的財富。瑞士可沒一根筋跟德國混:在向德國出口軍火的同時瑞士也接受盟國的軍事訂單,甚至1940年盟國在瑞士的軍事訂單幾乎與瑞士的生產能力持平。瑞士靠著在二戰中的左右逢源得以發了一筆戰爭橫財,可這並不足以解釋瑞士富裕的全部原因,因為這種在兩大戰爭集團之間左右撈錢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事實上中立政策對瑞士更大的影響在於:在歷次歐洲戰爭中融入瑞士的大量人口所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1901年至今瑞士誕生了24名諾貝爾獎得主,平均下來瑞士是全球人均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和美國一樣:大量移民的湧入為瑞士帶來了無與倫比的人才技術優勢。瑞士企業極其重視創新研發。手錶可能是瑞士製造業的名片:如今全世界的出口手錶中每10塊就有7塊來自瑞士。瑞士人以一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將本國製造業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事實上瑞士製造業中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隱形冠軍”——所謂隱形冠軍企業是指在某個細分市場絕對領先並在自身領域成為世界前三之一,但年銷售額不超過50億美元,因此公眾知名度比較低的企業。比如螺絲很常見,但能用於飛機發動機的螺絲可能只有一家企業能生產。2015年瑞士製造的陽光動力2號飛機完成了人類首次只依賴太陽能的環球飛行。瑞士企業把培訓員工的職業技能視為企業應盡的義務之一:目前約30%的瑞士企業會為員工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都是在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不但能獲得稅收減免和補助,還能獲得廉價勞動力,因此企業很樂意與職業學校合作。2017年10月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世界職業技能大賽上瑞士只派出38名參賽選手,卻獲得20枚獎牌,其中包括11枚金牌,最終贏得了團體第二名。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相比製造業而言:可能瑞士的金融業更為著名。1815年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在維也納會議上得到歐洲列強的一致認可,之後瑞士就利用自己的中立國地位著力打造世界最安全的金融體系。時至今日瑞士被視為世界上最安全的資本存放地,加之地理區位優勢以及稅制溫和、瑞士法郎幣值穩定等一系列因素使瑞士成為了全球金融資產趨之若鶩的避風港。世界各國幾乎都在瑞士銀行開設有戶頭:這其中有各國的國家存款,也有各國政要、財團的存款。在長達3個世紀的時間內瑞士銀行一直堅持著為儲戶永久保密的原則。2015年瑞士的銀行數量為266個,其中外資控股銀行85個、外國銀行在瑞士的分支機構26個,外資銀行佔據瑞士銀行總數的41.7%。可以說來自國外的資金和外資銀行撐起了瑞士金融行業的一片天,而瑞士吸引境外資金與外資銀行的一大原因就是國際金融組織。瑞士最著名的金融組織是國際清算銀行,世界各國的國際儲備約有1/10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瑞士是很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世貿組織(WTO)總部、國際足聯(FIFA)、國際奧委會(IOC)等國際組織的總部都位於瑞士,這些國際組織都有相當雄厚的資金儲存在瑞士銀行,這對瑞士經濟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

瑞士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多山內陸小國: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50萬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國首都北京市的面積是1641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4.2萬人。這麼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瑞士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北京市的2.5倍左右,人口更是隻有北京市的40%左右。要說瑞士是個彈丸小國毫不為過,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瑞士的經濟總量高達6788.87億美元,是世界第19大經濟體,瑞士的人均GDP高達80190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盧森堡。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瑞士一國就有14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瑞士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具競爭力國家之首。在這個世界上富裕的小國有很多:荷蘭、新加坡、韓國等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臨海優勢經營遠洋貿易。然而瑞士卻是一個內陸國。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為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佔瑞士國土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瑞士平均海拔約1350米,最高點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爾峰(海拔4634米),最低點是位於提契諾州的馬祖爾湖(海拔-193米)。本來按說這樣的多山地形對工農業生產應該是不利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瑞士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條件下山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橋,也因此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獨立又親密默契的關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山民們很早就形成了一種“露天議會”——形成”露天議會“的初衷在於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勞作與戰爭等事宜,無論貧富貴賤均可參加。這種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會議制度後來被瑞士人一直沿襲和發展到今天。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長期以來阿爾卑斯山區的生活是一種內向和封閉的狀態,直到公元1230年前後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從此歐洲南北的交通條件由此得到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這也使位於這一地區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通過收取過境通行稅而大獲其利。隨著這一地區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其戰略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起來——我們翻開今天的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處於歐洲各大地緣勢力交匯的十字路口,這意味著誰控制了這裡就能對戰略對手形成壓制。然而由於歷史上阿爾卑斯長期的阻隔作用就使這一地區作為交通樞紐的戰略作用大打折扣,而在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後這一地區的戰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各方勢力的覬覦之心。當時這一地區理論上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然而對德國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長期處於分裂局面,以致於伏爾泰是這麼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不能稱其為一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曾一度存在過數百個彼此獨立的諸侯邦國,而今天的瑞士地區在當時就存在著一批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邦國,我們前面提到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就是這種自治體的代表。名義上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三州的領主是德意志七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實際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形成自治局面。這種平靜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四世覬覦三州靠聖哥大山口所獲得的巨大利益,於是派遣官員直接管理當地事務。1291年8月1日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簽署了相互支援的軍事防衛永久同盟條約,後來的瑞士國家正是由這個三州同盟演化而來,8月1日因此成為了瑞士的國慶節。三州之所以聯合起來就是為了對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哈布斯堡家族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很快就對三州展開了軍事行動。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三州同盟屢戰屢勝,而哈布斯堡家族方面則是屢戰屢敗。1315年在莫爾加藤地區的一次戰鬥中哈布斯堡家族的8000精銳竟被對方1500人的部隊擊敗,實在是令哈布斯堡家族顏面盡失。三州同盟在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終於迫使哈布斯堡王朝與其簽訂和平條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這下輪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來的三十餘年間臨近三州的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或主動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佔。就這樣由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城邦演變而來的瑞士同盟通過不斷吸納德意志邦國的方式實現自身的不斷擴張:在合併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後瑞士國家已由原來的三州同盟升級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進一步演化為由13個州組成的防禦共同體。屢屢遭遇挫敗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與瑞士簽訂了《世代結盟條約》;1516年瑞士又與法國簽訂了《永久和約》。這時瑞士日後的武裝中立國策已初見端倪。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從瑞士的建國曆史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的國家——瑞士國家的誕生就是利用地處歐洲交通樞紐地帶的地緣優勢以商貿立國。作為中立國的瑞士成功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當英、法、德等國因為戰爭滿目瘡痍之時瑞士卻在積累財富,事實上瑞士還會利用其中立地位發一些戰爭財。二戰期間瑞士就通過腳踩兩隻船的方式左右逢源:瑞士在二戰爆發之初就像德國提供了1.5億貸款,瑞士還向德國出口電力以使德國工廠能保持生產,直到1945年法國光復使瑞士面臨的戰略壓力大大減輕後瑞士才停止向德國供電。瑞士還曾接受納粹德國從歐洲各國搜刮而來的價值4.4億美元(按物價水平核算相當於現在的150.3億美元)的納粹黃金,除此之外還有超過3億美元的德國黃金通過瑞士的中轉分別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時任納粹德國經濟部長兼中央銀行行長的瓦爾特·芬克曾毫不掩飾地聲稱:“如果沒瑞士幫助把德國的黃金兌換成外匯,使德國得以有錢購買鎢和鉻等戰略物資,那麼第三帝國的戰爭恐怕連兩個月都堅持不下去”。二戰後瑞士作為納粹德國曾經的洗錢機和黃金轉運站的瑞士仍保留了相當部分被納粹德國搜刮來的財富。瑞士可沒一根筋跟德國混:在向德國出口軍火的同時瑞士也接受盟國的軍事訂單,甚至1940年盟國在瑞士的軍事訂單幾乎與瑞士的生產能力持平。瑞士靠著在二戰中的左右逢源得以發了一筆戰爭橫財,可這並不足以解釋瑞士富裕的全部原因,因為這種在兩大戰爭集團之間左右撈錢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事實上中立政策對瑞士更大的影響在於:在歷次歐洲戰爭中融入瑞士的大量人口所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1901年至今瑞士誕生了24名諾貝爾獎得主,平均下來瑞士是全球人均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和美國一樣:大量移民的湧入為瑞士帶來了無與倫比的人才技術優勢。瑞士企業極其重視創新研發。手錶可能是瑞士製造業的名片:如今全世界的出口手錶中每10塊就有7塊來自瑞士。瑞士人以一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將本國製造業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事實上瑞士製造業中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隱形冠軍”——所謂隱形冠軍企業是指在某個細分市場絕對領先並在自身領域成為世界前三之一,但年銷售額不超過50億美元,因此公眾知名度比較低的企業。比如螺絲很常見,但能用於飛機發動機的螺絲可能只有一家企業能生產。2015年瑞士製造的陽光動力2號飛機完成了人類首次只依賴太陽能的環球飛行。瑞士企業把培訓員工的職業技能視為企業應盡的義務之一:目前約30%的瑞士企業會為員工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都是在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不但能獲得稅收減免和補助,還能獲得廉價勞動力,因此企業很樂意與職業學校合作。2017年10月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世界職業技能大賽上瑞士只派出38名參賽選手,卻獲得20枚獎牌,其中包括11枚金牌,最終贏得了團體第二名。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相比製造業而言:可能瑞士的金融業更為著名。1815年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在維也納會議上得到歐洲列強的一致認可,之後瑞士就利用自己的中立國地位著力打造世界最安全的金融體系。時至今日瑞士被視為世界上最安全的資本存放地,加之地理區位優勢以及稅制溫和、瑞士法郎幣值穩定等一系列因素使瑞士成為了全球金融資產趨之若鶩的避風港。世界各國幾乎都在瑞士銀行開設有戶頭:這其中有各國的國家存款,也有各國政要、財團的存款。在長達3個世紀的時間內瑞士銀行一直堅持著為儲戶永久保密的原則。2015年瑞士的銀行數量為266個,其中外資控股銀行85個、外國銀行在瑞士的分支機構26個,外資銀行佔據瑞士銀行總數的41.7%。可以說來自國外的資金和外資銀行撐起了瑞士金融行業的一片天,而瑞士吸引境外資金與外資銀行的一大原因就是國際金融組織。瑞士最著名的金融組織是國際清算銀行,世界各國的國際儲備約有1/10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瑞士是很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世貿組織(WTO)總部、國際足聯(FIFA)、國際奧委會(IOC)等國際組織的總部都位於瑞士,這些國際組織都有相當雄厚的資金儲存在瑞士銀行,這對瑞士經濟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

瑞士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多山內陸小國: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50萬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國首都北京市的面積是1641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4.2萬人。這麼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瑞士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北京市的2.5倍左右,人口更是隻有北京市的40%左右。要說瑞士是個彈丸小國毫不為過,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瑞士的經濟總量高達6788.87億美元,是世界第19大經濟體,瑞士的人均GDP高達80190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盧森堡。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瑞士一國就有14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瑞士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具競爭力國家之首。在這個世界上富裕的小國有很多:荷蘭、新加坡、韓國等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臨海優勢經營遠洋貿易。然而瑞士卻是一個內陸國。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為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佔瑞士國土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瑞士平均海拔約1350米,最高點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爾峰(海拔4634米),最低點是位於提契諾州的馬祖爾湖(海拔-193米)。本來按說這樣的多山地形對工農業生產應該是不利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瑞士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條件下山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橋,也因此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獨立又親密默契的關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山民們很早就形成了一種“露天議會”——形成”露天議會“的初衷在於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勞作與戰爭等事宜,無論貧富貴賤均可參加。這種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會議制度後來被瑞士人一直沿襲和發展到今天。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長期以來阿爾卑斯山區的生活是一種內向和封閉的狀態,直到公元1230年前後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從此歐洲南北的交通條件由此得到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這也使位於這一地區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通過收取過境通行稅而大獲其利。隨著這一地區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其戰略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起來——我們翻開今天的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處於歐洲各大地緣勢力交匯的十字路口,這意味著誰控制了這裡就能對戰略對手形成壓制。然而由於歷史上阿爾卑斯長期的阻隔作用就使這一地區作為交通樞紐的戰略作用大打折扣,而在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後這一地區的戰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各方勢力的覬覦之心。當時這一地區理論上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然而對德國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長期處於分裂局面,以致於伏爾泰是這麼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不能稱其為一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曾一度存在過數百個彼此獨立的諸侯邦國,而今天的瑞士地區在當時就存在著一批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邦國,我們前面提到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就是這種自治體的代表。名義上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三州的領主是德意志七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實際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形成自治局面。這種平靜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四世覬覦三州靠聖哥大山口所獲得的巨大利益,於是派遣官員直接管理當地事務。1291年8月1日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簽署了相互支援的軍事防衛永久同盟條約,後來的瑞士國家正是由這個三州同盟演化而來,8月1日因此成為了瑞士的國慶節。三州之所以聯合起來就是為了對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哈布斯堡家族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很快就對三州展開了軍事行動。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三州同盟屢戰屢勝,而哈布斯堡家族方面則是屢戰屢敗。1315年在莫爾加藤地區的一次戰鬥中哈布斯堡家族的8000精銳竟被對方1500人的部隊擊敗,實在是令哈布斯堡家族顏面盡失。三州同盟在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終於迫使哈布斯堡王朝與其簽訂和平條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這下輪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來的三十餘年間臨近三州的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或主動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佔。就這樣由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城邦演變而來的瑞士同盟通過不斷吸納德意志邦國的方式實現自身的不斷擴張:在合併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後瑞士國家已由原來的三州同盟升級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進一步演化為由13個州組成的防禦共同體。屢屢遭遇挫敗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與瑞士簽訂了《世代結盟條約》;1516年瑞士又與法國簽訂了《永久和約》。這時瑞士日後的武裝中立國策已初見端倪。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從瑞士的建國曆史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的國家——瑞士國家的誕生就是利用地處歐洲交通樞紐地帶的地緣優勢以商貿立國。作為中立國的瑞士成功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當英、法、德等國因為戰爭滿目瘡痍之時瑞士卻在積累財富,事實上瑞士還會利用其中立地位發一些戰爭財。二戰期間瑞士就通過腳踩兩隻船的方式左右逢源:瑞士在二戰爆發之初就像德國提供了1.5億貸款,瑞士還向德國出口電力以使德國工廠能保持生產,直到1945年法國光復使瑞士面臨的戰略壓力大大減輕後瑞士才停止向德國供電。瑞士還曾接受納粹德國從歐洲各國搜刮而來的價值4.4億美元(按物價水平核算相當於現在的150.3億美元)的納粹黃金,除此之外還有超過3億美元的德國黃金通過瑞士的中轉分別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時任納粹德國經濟部長兼中央銀行行長的瓦爾特·芬克曾毫不掩飾地聲稱:“如果沒瑞士幫助把德國的黃金兌換成外匯,使德國得以有錢購買鎢和鉻等戰略物資,那麼第三帝國的戰爭恐怕連兩個月都堅持不下去”。二戰後瑞士作為納粹德國曾經的洗錢機和黃金轉運站的瑞士仍保留了相當部分被納粹德國搜刮來的財富。瑞士可沒一根筋跟德國混:在向德國出口軍火的同時瑞士也接受盟國的軍事訂單,甚至1940年盟國在瑞士的軍事訂單幾乎與瑞士的生產能力持平。瑞士靠著在二戰中的左右逢源得以發了一筆戰爭橫財,可這並不足以解釋瑞士富裕的全部原因,因為這種在兩大戰爭集團之間左右撈錢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事實上中立政策對瑞士更大的影響在於:在歷次歐洲戰爭中融入瑞士的大量人口所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1901年至今瑞士誕生了24名諾貝爾獎得主,平均下來瑞士是全球人均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和美國一樣:大量移民的湧入為瑞士帶來了無與倫比的人才技術優勢。瑞士企業極其重視創新研發。手錶可能是瑞士製造業的名片:如今全世界的出口手錶中每10塊就有7塊來自瑞士。瑞士人以一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將本國製造業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事實上瑞士製造業中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隱形冠軍”——所謂隱形冠軍企業是指在某個細分市場絕對領先並在自身領域成為世界前三之一,但年銷售額不超過50億美元,因此公眾知名度比較低的企業。比如螺絲很常見,但能用於飛機發動機的螺絲可能只有一家企業能生產。2015年瑞士製造的陽光動力2號飛機完成了人類首次只依賴太陽能的環球飛行。瑞士企業把培訓員工的職業技能視為企業應盡的義務之一:目前約30%的瑞士企業會為員工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都是在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不但能獲得稅收減免和補助,還能獲得廉價勞動力,因此企業很樂意與職業學校合作。2017年10月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世界職業技能大賽上瑞士只派出38名參賽選手,卻獲得20枚獎牌,其中包括11枚金牌,最終贏得了團體第二名。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相比製造業而言:可能瑞士的金融業更為著名。1815年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在維也納會議上得到歐洲列強的一致認可,之後瑞士就利用自己的中立國地位著力打造世界最安全的金融體系。時至今日瑞士被視為世界上最安全的資本存放地,加之地理區位優勢以及稅制溫和、瑞士法郎幣值穩定等一系列因素使瑞士成為了全球金融資產趨之若鶩的避風港。世界各國幾乎都在瑞士銀行開設有戶頭:這其中有各國的國家存款,也有各國政要、財團的存款。在長達3個世紀的時間內瑞士銀行一直堅持著為儲戶永久保密的原則。2015年瑞士的銀行數量為266個,其中外資控股銀行85個、外國銀行在瑞士的分支機構26個,外資銀行佔據瑞士銀行總數的41.7%。可以說來自國外的資金和外資銀行撐起了瑞士金融行業的一片天,而瑞士吸引境外資金與外資銀行的一大原因就是國際金融組織。瑞士最著名的金融組織是國際清算銀行,世界各國的國際儲備約有1/10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瑞士是很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世貿組織(WTO)總部、國際足聯(FIFA)、國際奧委會(IOC)等國際組織的總部都位於瑞士,這些國際組織都有相當雄厚的資金儲存在瑞士銀行,這對瑞士經濟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

瑞士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多山內陸小國: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50萬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國首都北京市的面積是1641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4.2萬人。這麼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瑞士的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北京市的2.5倍左右,人口更是隻有北京市的40%左右。要說瑞士是個彈丸小國毫不為過,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瑞士的經濟總量高達6788.87億美元,是世界第19大經濟體,瑞士的人均GDP高達80190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盧森堡。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瑞士一國就有14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瑞士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具競爭力國家之首。在這個世界上富裕的小國有很多:荷蘭、新加坡、韓國等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臨海優勢經營遠洋貿易。然而瑞士卻是一個內陸國。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為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佔瑞士國土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瑞士平均海拔約1350米,最高點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爾峰(海拔4634米),最低點是位於提契諾州的馬祖爾湖(海拔-193米)。本來按說這樣的多山地形對工農業生產應該是不利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瑞士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條件下山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橋,也因此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獨立又親密默契的關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山民們很早就形成了一種“露天議會”——形成”露天議會“的初衷在於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勞作與戰爭等事宜,無論貧富貴賤均可參加。這種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會議制度後來被瑞士人一直沿襲和發展到今天。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長期以來阿爾卑斯山區的生活是一種內向和封閉的狀態,直到公元1230年前後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從此歐洲南北的交通條件由此得到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這也使位於這一地區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通過收取過境通行稅而大獲其利。隨著這一地區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其戰略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起來——我們翻開今天的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處於歐洲各大地緣勢力交匯的十字路口,這意味著誰控制了這裡就能對戰略對手形成壓制。然而由於歷史上阿爾卑斯長期的阻隔作用就使這一地區作為交通樞紐的戰略作用大打折扣,而在貫通阿爾卑斯山南北聖哥大山口的通道開通後這一地區的戰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各方勢力的覬覦之心。當時這一地區理論上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然而對德國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長期處於分裂局面,以致於伏爾泰是這麼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不能稱其為一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曾一度存在過數百個彼此獨立的諸侯邦國,而今天的瑞士地區在當時就存在著一批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邦國,我們前面提到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就是這種自治體的代表。名義上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三州的領主是德意志七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實際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形成自治局面。這種平靜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四世覬覦三州靠聖哥大山口所獲得的巨大利益,於是派遣官員直接管理當地事務。1291年8月1日的烏里、施維茨、翁特瓦爾登3個州簽署了相互支援的軍事防衛永久同盟條約,後來的瑞士國家正是由這個三州同盟演化而來,8月1日因此成為了瑞士的國慶節。三州之所以聯合起來就是為了對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哈布斯堡家族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很快就對三州展開了軍事行動。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三州同盟屢戰屢勝,而哈布斯堡家族方面則是屢戰屢敗。1315年在莫爾加藤地區的一次戰鬥中哈布斯堡家族的8000精銳竟被對方1500人的部隊擊敗,實在是令哈布斯堡家族顏面盡失。三州同盟在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終於迫使哈布斯堡王朝與其簽訂和平條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這下輪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來的三十餘年間臨近三州的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或主動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佔。就這樣由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自治城邦演變而來的瑞士同盟通過不斷吸納德意志邦國的方式實現自身的不斷擴張:在合併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五州後瑞士國家已由原來的三州同盟升級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進一步演化為由13個州組成的防禦共同體。屢屢遭遇挫敗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與瑞士簽訂了《世代結盟條約》;1516年瑞士又與法國簽訂了《永久和約》。這時瑞士日後的武裝中立國策已初見端倪。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從瑞士的建國曆史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的國家——瑞士國家的誕生就是利用地處歐洲交通樞紐地帶的地緣優勢以商貿立國。作為中立國的瑞士成功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當英、法、德等國因為戰爭滿目瘡痍之時瑞士卻在積累財富,事實上瑞士還會利用其中立地位發一些戰爭財。二戰期間瑞士就通過腳踩兩隻船的方式左右逢源:瑞士在二戰爆發之初就像德國提供了1.5億貸款,瑞士還向德國出口電力以使德國工廠能保持生產,直到1945年法國光復使瑞士面臨的戰略壓力大大減輕後瑞士才停止向德國供電。瑞士還曾接受納粹德國從歐洲各國搜刮而來的價值4.4億美元(按物價水平核算相當於現在的150.3億美元)的納粹黃金,除此之外還有超過3億美元的德國黃金通過瑞士的中轉分別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時任納粹德國經濟部長兼中央銀行行長的瓦爾特·芬克曾毫不掩飾地聲稱:“如果沒瑞士幫助把德國的黃金兌換成外匯,使德國得以有錢購買鎢和鉻等戰略物資,那麼第三帝國的戰爭恐怕連兩個月都堅持不下去”。二戰後瑞士作為納粹德國曾經的洗錢機和黃金轉運站的瑞士仍保留了相當部分被納粹德國搜刮來的財富。瑞士可沒一根筋跟德國混:在向德國出口軍火的同時瑞士也接受盟國的軍事訂單,甚至1940年盟國在瑞士的軍事訂單幾乎與瑞士的生產能力持平。瑞士靠著在二戰中的左右逢源得以發了一筆戰爭橫財,可這並不足以解釋瑞士富裕的全部原因,因為這種在兩大戰爭集團之間左右撈錢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事實上中立政策對瑞士更大的影響在於:在歷次歐洲戰爭中融入瑞士的大量人口所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1901年至今瑞士誕生了24名諾貝爾獎得主,平均下來瑞士是全球人均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和美國一樣:大量移民的湧入為瑞士帶來了無與倫比的人才技術優勢。瑞士企業極其重視創新研發。手錶可能是瑞士製造業的名片:如今全世界的出口手錶中每10塊就有7塊來自瑞士。瑞士人以一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將本國製造業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事實上瑞士製造業中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隱形冠軍”——所謂隱形冠軍企業是指在某個細分市場絕對領先並在自身領域成為世界前三之一,但年銷售額不超過50億美元,因此公眾知名度比較低的企業。比如螺絲很常見,但能用於飛機發動機的螺絲可能只有一家企業能生產。2015年瑞士製造的陽光動力2號飛機完成了人類首次只依賴太陽能的環球飛行。瑞士企業把培訓員工的職業技能視為企業應盡的義務之一:目前約30%的瑞士企業會為員工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都是在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不但能獲得稅收減免和補助,還能獲得廉價勞動力,因此企業很樂意與職業學校合作。2017年10月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世界職業技能大賽上瑞士只派出38名參賽選手,卻獲得20枚獎牌,其中包括11枚金牌,最終贏得了團體第二名。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相比製造業而言:可能瑞士的金融業更為著名。1815年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在維也納會議上得到歐洲列強的一致認可,之後瑞士就利用自己的中立國地位著力打造世界最安全的金融體系。時至今日瑞士被視為世界上最安全的資本存放地,加之地理區位優勢以及稅制溫和、瑞士法郎幣值穩定等一系列因素使瑞士成為了全球金融資產趨之若鶩的避風港。世界各國幾乎都在瑞士銀行開設有戶頭:這其中有各國的國家存款,也有各國政要、財團的存款。在長達3個世紀的時間內瑞士銀行一直堅持著為儲戶永久保密的原則。2015年瑞士的銀行數量為266個,其中外資控股銀行85個、外國銀行在瑞士的分支機構26個,外資銀行佔據瑞士銀行總數的41.7%。可以說來自國外的資金和外資銀行撐起了瑞士金融行業的一片天,而瑞士吸引境外資金與外資銀行的一大原因就是國際金融組織。瑞士最著名的金融組織是國際清算銀行,世界各國的國際儲備約有1/10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瑞士是很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世貿組織(WTO)總部、國際足聯(FIFA)、國際奧委會(IOC)等國際組織的總部都位於瑞士,這些國際組織都有相當雄厚的資金儲存在瑞士銀行,這對瑞士經濟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內陸小國瑞士何以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多年來瑞士政府通過政策不斷髮展本國的旅遊業,使其成為繼工業、金融之後的第三大支柱產業:在旅遊資源的保護上當地政府做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使旅遊資源能夠節約並高效利用;瑞士政府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在瑞士國內有非常多的民俗博物館;政府成立相應的基金會,專門負責旅遊基礎設施的完善。由於瑞士全境實施購物退稅政策,這對促進遊客在瑞士購物是極為有利的。瑞士的工業、金融、食品、醫療等在世界上都有很強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旅遊業的協調發展:金融發達可以為旅遊業更好的融資,融資之後可以更好地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醫療的發達使一些公司推出健康醫療旅遊的項目——將療養和旅遊結合起來,從而同時促進了醫療和旅遊的發展。這樣一來瑞士就可以利用與金融、醫療等行業的互動從而極大帶動了瑞士旅遊業的發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