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日喀則2014年人口72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日喀則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後藏曾經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日喀則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日喀則2014年人口72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日喀則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後藏曾經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日喀則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城市簡介----日喀則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14世紀初期,大司徒強曲堅增戰勝薩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後,得到元、明王室的庇護,設了十三個大宗溪,最後一個宗就叫做桑珠孜,自此,日喀則的全名稱溪卡桑珠孜,簡稱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這就是日喀則的地名由來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佈狀況,把所轄中部地域劃分為“衛、藏”兩大部 分,依日喀則東西的“藏”區為“耶如”(年楚河一帶)和“如拉”(雅魯藏布上游沿岸),東以崗巴拉山為界,西至岡底斯山(現阿里一部分)。因“藏”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上游,於是才有了“後藏”之說。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時界定的“後藏” 區域有所變化。但是,對於現日喀則地區來講,仍處於這個範圍的中心地帶。因此,根據歷史事實,人們亦習慣於把日喀則地區稱為“後藏”。

日喀則原稱“年曲麥”或“年麥”(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這裡雖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涼之所。

1970年日喀則專區改為日喀則地區,地區駐日喀則縣。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馬(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崗嘎)、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等18縣。

1971年定日縣由崗嘎遷駐協嘎爾。

1972年薩嘎縣由薩嘎遷駐加加。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巴(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協嘎爾)、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駐強欽雪)、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駐加加)等18縣。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1986年9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隆格爾縣,以仲巴縣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1986年12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日喀則縣,設立日喀則市。日喀則地區轄1個縣級市、17個縣。

1997年,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市和江孜、定結、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馬、昂仁、亞東、拉孜、崗巴、仲巴、聶拉木、謝通門、薩噶、定日、薩迦、吉隆18個縣(市)。

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發[1999]54號)撤銷隆格爾縣(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行政區劃

2014年6月26日地級日喀則市成立,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日喀則市下轄1個市轄區(桑珠孜區)、17個縣(江孜縣、白朗縣、拉孜縣、薩迦縣、崗巴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康馬縣、亞東縣、仁布縣、南木林縣、謝通門縣、吉隆縣、昂仁縣、薩嘎縣、仲巴縣)、1個口岸(樟木口岸)。共有203個鄉(區、街道辦事處),1760個村(居)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日喀則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經緯跨度在東經82°00′至90°20′和北緯27°23′至31°49′之間。全市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3]

地形地貌

日喀則大體處於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複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橫亙全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萬山叢生。在日喀則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於日喀則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雄居世界之巔,昂首俯視群山,還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

"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日喀則2014年人口72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日喀則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後藏曾經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日喀則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城市簡介----日喀則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14世紀初期,大司徒強曲堅增戰勝薩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後,得到元、明王室的庇護,設了十三個大宗溪,最後一個宗就叫做桑珠孜,自此,日喀則的全名稱溪卡桑珠孜,簡稱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這就是日喀則的地名由來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佈狀況,把所轄中部地域劃分為“衛、藏”兩大部 分,依日喀則東西的“藏”區為“耶如”(年楚河一帶)和“如拉”(雅魯藏布上游沿岸),東以崗巴拉山為界,西至岡底斯山(現阿里一部分)。因“藏”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上游,於是才有了“後藏”之說。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時界定的“後藏” 區域有所變化。但是,對於現日喀則地區來講,仍處於這個範圍的中心地帶。因此,根據歷史事實,人們亦習慣於把日喀則地區稱為“後藏”。

日喀則原稱“年曲麥”或“年麥”(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這裡雖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涼之所。

1970年日喀則專區改為日喀則地區,地區駐日喀則縣。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馬(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崗嘎)、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等18縣。

1971年定日縣由崗嘎遷駐協嘎爾。

1972年薩嘎縣由薩嘎遷駐加加。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巴(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協嘎爾)、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駐強欽雪)、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駐加加)等18縣。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1986年9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隆格爾縣,以仲巴縣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1986年12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日喀則縣,設立日喀則市。日喀則地區轄1個縣級市、17個縣。

1997年,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市和江孜、定結、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馬、昂仁、亞東、拉孜、崗巴、仲巴、聶拉木、謝通門、薩噶、定日、薩迦、吉隆18個縣(市)。

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發[1999]54號)撤銷隆格爾縣(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行政區劃

2014年6月26日地級日喀則市成立,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日喀則市下轄1個市轄區(桑珠孜區)、17個縣(江孜縣、白朗縣、拉孜縣、薩迦縣、崗巴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康馬縣、亞東縣、仁布縣、南木林縣、謝通門縣、吉隆縣、昂仁縣、薩嘎縣、仲巴縣)、1個口岸(樟木口岸)。共有203個鄉(區、街道辦事處),1760個村(居)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日喀則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經緯跨度在東經82°00′至90°20′和北緯27°23′至31°49′之間。全市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3]

地形地貌

日喀則大體處於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複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橫亙全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萬山叢生。在日喀則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於日喀則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雄居世界之巔,昂首俯視群山,還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

城市簡介----日喀則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寬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另有喜瑪拉雅山脈北側、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谷地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水源較充足。

土壤

日喀則土地類型多樣,有耕地、草原、林地、荒灘、湖泊、沼澤等。日喀則地區耕地面積8.5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8.47萬公頃,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有些湖泊沿岸的狹窄地帶,地勢較低,牧草豐盛。

氣候

日喀則大致有3種區域性氣候。喜馬拉雅山以北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區,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區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乾旱氣候;喜瑪拉雅山主脊線以南地區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溼潤氣候。日喀則總體的氣候特徵是: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達3300小時,高原紫外線強烈;

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西部亞寒帶地區為0℃,東部溫帶地區為6.5℃,年平均氣溫為6.3℃,可算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份平均氣溫為2~12℃,最暖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0~18℃,年平均日較差西北部為16℃,東部為14℃;

乾季和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乾旱多風,低溫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為幹(旱)季或風季。5至9月,氣候溫和,空氣溼潤,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的9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七、八月份,為雨季。此時多夜雨,多雷暴冰雹,夜雨量佔總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空間分佈不均勻,東部較多,在200-430mm之間,西北部偏少,少於200mm。東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際波動大;

日喀則無霜期在120天以上,境內降雪強度小,雪域集中在亞東帕裡-聶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帶;

喜瑪拉雅山南坡的亞東、樟木、吉隆、陳塘、絨轄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最暖日平均氣溫在18-22℃,具有高山亞熱帶氣候特點。

水文

日喀則有河流100餘條,西藏第一大河雅魯藏布江發源於日喀則市仲巴縣傑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流經仲巴、薩嘎、吉隆、昂仁、拉孜、薩迦、謝通門、日喀則、南木林、仁布等10縣,境內長度為700公里,流域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年楚河是另一條重要的河流,發源於康馬縣,經江孜、白朗在日喀則匯入雅魯藏布江。其他還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絨河、葉如河、康布河、吉隆河等等,除少數內流河外,均屬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由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水溫偏低,含沙量小,水質好。徑流季節分配不均,年季變化小。

湖泊

日喀則有大小湖泊40多個,以西部的仲巴縣、昂仁縣境內分佈最多。面積大於200平方公里的有4個,分別是塔若湖(520平方公里)、佩枯措湖(300平方公里)、扎布耶茶卡(235平方公里)、許如湖(208平方公里)。這些湖泊多為內陸湖,大多是鹹水湖或鹽湖,湖水含鹽、硼、鈣、鈉等礦物質成分,不宜飲用和灌溉。在喜瑪拉雅山脈的雪峰冰川區,還分佈有眾多大小不等的冰川湖、冰磧湖,其中長芝冰川附近有一小湖,海拔6116米,被列為世界“懸湖”之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日喀則共發現礦床、礦(化)點及找礦線索234處,有金、銀、鋅、鉛、鋰、銻、汞、銅、鐵、錳、銫、鉻、硼、雲母、砷、食鹽、芒硝、鉀、水晶、硫、磷、明礬石、煤、泥炭、油頁岩、菱鎂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種,其中硼砂儲量較大。[4]

主要開採的礦種有金、銅、鉛、鋅、鉻、銻、玉、硼、礦泉水、花崗岩等。

金礦:日喀則採金歷史悠久,儲量頗豐,巖金開採所在地為謝通門縣榮瑪鄉。砂金礦有南木林縣達孜金礦、昂仁阿木雄金礦。

鋰、硼礦:鋰資源量達153萬噸,三氧化硼資源量達3220萬噸,鉀為3590萬噸,按1990年幣值和三分之一可採比計算,潛在價值在1500億人民幣以上。秋裡南木湖硼砂礦,伴生有部分芒硝,硼砂儲量86萬噸,品位達到28%以上。

礦泉水:礦泉水有崗巴曲登尼瑪礦泉水和江孜龍瑪礦泉水。主要生產曲登尼瑪礦泉水。曲登尼瑪礦泉水泉口海拔51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礦泉水水源,日出水量800噸左右。

建築材料:砂石料主要在“雅江”及“年河”一帶開採;花崗石主要在康瑪縣、謝通門縣、拉孜縣均有開採。

土地資源

日喀則土地面積為1760萬公頃,耕地面積7.9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7.5萬公頃左右,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尚待開墾的荒地有3.3萬公頃。草場除湖泊沿岸水草茂盛的地帶外,大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草場總面積1275.81萬公頃,可利用面積1093.16萬公頃,草場較為零星,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宜林宜草草甸有1261.18萬公頃;森林主要分佈於喜瑪拉雅山南坡的部分地區,日喀則5個有林縣森林林地面積有122.8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256.76萬立方米,水源涵養林5220397.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1%。

水資源

日喀則境內有河流100餘條,河川年徑流總量350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蘊藏量為1360萬千瓦。

植物資源

"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日喀則2014年人口72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日喀則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後藏曾經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日喀則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城市簡介----日喀則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14世紀初期,大司徒強曲堅增戰勝薩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後,得到元、明王室的庇護,設了十三個大宗溪,最後一個宗就叫做桑珠孜,自此,日喀則的全名稱溪卡桑珠孜,簡稱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這就是日喀則的地名由來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佈狀況,把所轄中部地域劃分為“衛、藏”兩大部 分,依日喀則東西的“藏”區為“耶如”(年楚河一帶)和“如拉”(雅魯藏布上游沿岸),東以崗巴拉山為界,西至岡底斯山(現阿里一部分)。因“藏”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上游,於是才有了“後藏”之說。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時界定的“後藏” 區域有所變化。但是,對於現日喀則地區來講,仍處於這個範圍的中心地帶。因此,根據歷史事實,人們亦習慣於把日喀則地區稱為“後藏”。

日喀則原稱“年曲麥”或“年麥”(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這裡雖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涼之所。

1970年日喀則專區改為日喀則地區,地區駐日喀則縣。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馬(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崗嘎)、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等18縣。

1971年定日縣由崗嘎遷駐協嘎爾。

1972年薩嘎縣由薩嘎遷駐加加。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巴(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協嘎爾)、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駐強欽雪)、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駐加加)等18縣。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1986年9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隆格爾縣,以仲巴縣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1986年12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日喀則縣,設立日喀則市。日喀則地區轄1個縣級市、17個縣。

1997年,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市和江孜、定結、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馬、昂仁、亞東、拉孜、崗巴、仲巴、聶拉木、謝通門、薩噶、定日、薩迦、吉隆18個縣(市)。

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發[1999]54號)撤銷隆格爾縣(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行政區劃

2014年6月26日地級日喀則市成立,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日喀則市下轄1個市轄區(桑珠孜區)、17個縣(江孜縣、白朗縣、拉孜縣、薩迦縣、崗巴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康馬縣、亞東縣、仁布縣、南木林縣、謝通門縣、吉隆縣、昂仁縣、薩嘎縣、仲巴縣)、1個口岸(樟木口岸)。共有203個鄉(區、街道辦事處),1760個村(居)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日喀則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經緯跨度在東經82°00′至90°20′和北緯27°23′至31°49′之間。全市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3]

地形地貌

日喀則大體處於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複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橫亙全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萬山叢生。在日喀則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於日喀則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雄居世界之巔,昂首俯視群山,還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

城市簡介----日喀則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寬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另有喜瑪拉雅山脈北側、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谷地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水源較充足。

土壤

日喀則土地類型多樣,有耕地、草原、林地、荒灘、湖泊、沼澤等。日喀則地區耕地面積8.5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8.47萬公頃,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有些湖泊沿岸的狹窄地帶,地勢較低,牧草豐盛。

氣候

日喀則大致有3種區域性氣候。喜馬拉雅山以北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區,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區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乾旱氣候;喜瑪拉雅山主脊線以南地區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溼潤氣候。日喀則總體的氣候特徵是: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達3300小時,高原紫外線強烈;

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西部亞寒帶地區為0℃,東部溫帶地區為6.5℃,年平均氣溫為6.3℃,可算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份平均氣溫為2~12℃,最暖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0~18℃,年平均日較差西北部為16℃,東部為14℃;

乾季和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乾旱多風,低溫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為幹(旱)季或風季。5至9月,氣候溫和,空氣溼潤,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的9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七、八月份,為雨季。此時多夜雨,多雷暴冰雹,夜雨量佔總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空間分佈不均勻,東部較多,在200-430mm之間,西北部偏少,少於200mm。東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際波動大;

日喀則無霜期在120天以上,境內降雪強度小,雪域集中在亞東帕裡-聶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帶;

喜瑪拉雅山南坡的亞東、樟木、吉隆、陳塘、絨轄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最暖日平均氣溫在18-22℃,具有高山亞熱帶氣候特點。

水文

日喀則有河流100餘條,西藏第一大河雅魯藏布江發源於日喀則市仲巴縣傑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流經仲巴、薩嘎、吉隆、昂仁、拉孜、薩迦、謝通門、日喀則、南木林、仁布等10縣,境內長度為700公里,流域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年楚河是另一條重要的河流,發源於康馬縣,經江孜、白朗在日喀則匯入雅魯藏布江。其他還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絨河、葉如河、康布河、吉隆河等等,除少數內流河外,均屬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由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水溫偏低,含沙量小,水質好。徑流季節分配不均,年季變化小。

湖泊

日喀則有大小湖泊40多個,以西部的仲巴縣、昂仁縣境內分佈最多。面積大於200平方公里的有4個,分別是塔若湖(520平方公里)、佩枯措湖(300平方公里)、扎布耶茶卡(235平方公里)、許如湖(208平方公里)。這些湖泊多為內陸湖,大多是鹹水湖或鹽湖,湖水含鹽、硼、鈣、鈉等礦物質成分,不宜飲用和灌溉。在喜瑪拉雅山脈的雪峰冰川區,還分佈有眾多大小不等的冰川湖、冰磧湖,其中長芝冰川附近有一小湖,海拔6116米,被列為世界“懸湖”之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日喀則共發現礦床、礦(化)點及找礦線索234處,有金、銀、鋅、鉛、鋰、銻、汞、銅、鐵、錳、銫、鉻、硼、雲母、砷、食鹽、芒硝、鉀、水晶、硫、磷、明礬石、煤、泥炭、油頁岩、菱鎂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種,其中硼砂儲量較大。[4]

主要開採的礦種有金、銅、鉛、鋅、鉻、銻、玉、硼、礦泉水、花崗岩等。

金礦:日喀則採金歷史悠久,儲量頗豐,巖金開採所在地為謝通門縣榮瑪鄉。砂金礦有南木林縣達孜金礦、昂仁阿木雄金礦。

鋰、硼礦:鋰資源量達153萬噸,三氧化硼資源量達3220萬噸,鉀為3590萬噸,按1990年幣值和三分之一可採比計算,潛在價值在1500億人民幣以上。秋裡南木湖硼砂礦,伴生有部分芒硝,硼砂儲量86萬噸,品位達到28%以上。

礦泉水:礦泉水有崗巴曲登尼瑪礦泉水和江孜龍瑪礦泉水。主要生產曲登尼瑪礦泉水。曲登尼瑪礦泉水泉口海拔51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礦泉水水源,日出水量800噸左右。

建築材料:砂石料主要在“雅江”及“年河”一帶開採;花崗石主要在康瑪縣、謝通門縣、拉孜縣均有開採。

土地資源

日喀則土地面積為1760萬公頃,耕地面積7.9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7.5萬公頃左右,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尚待開墾的荒地有3.3萬公頃。草場除湖泊沿岸水草茂盛的地帶外,大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草場總面積1275.81萬公頃,可利用面積1093.16萬公頃,草場較為零星,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宜林宜草草甸有1261.18萬公頃;森林主要分佈於喜瑪拉雅山南坡的部分地區,日喀則5個有林縣森林林地面積有122.8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256.76萬立方米,水源涵養林5220397.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1%。

水資源

日喀則境內有河流100餘條,河川年徑流總量350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蘊藏量為1360萬千瓦。

植物資源

城市簡介----日喀則

日喀則常見的林木品種有高山鬆、喜瑪拉雅冷杉、喜瑪拉雅雲杉、樺樹、西藏落葉松等,其中長葉雲杉、鐵杉、長葉鬆、喜瑪拉雅紅豆杉、雪松是特有的名貴品種。日喀則還廣泛分佈著眾多的典型高山植物,多呈座墊狀,莖葉毛絨發達,形大而色彩豔麗,它們頂風 傲雪,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眾多的野生植物中,許多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著名的有貝母、黨蔘、蟲草、天麻、雪蓮花、黃芪、胡黃蓮、紅景天、當歸、大黃、首烏、麻黃、車前子、草烏、紫苑等300餘種。日喀則藥材資源豐富,常用藥材品種有蟲草、貝母、天麻、雪蓮花、紅景天、大黃等300多種。

動物資源

日喀則的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主要家畜有犛牛、黃牛、犏牛、馬、驢、山羊、綿羊、豬、雞等。野生動物有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南坡亞熱帶、溫帶叢林中的小熊貓、長尾葉猴、野牛、棕熊、黑熊、金錢豹、獼猴、野豬、河鹿、野貓等幾十種。生活在雪線附近有雪豹、岩羊。在喜瑪拉雅山以北的高原上有野犛牛、野驢、岩羊、羚羊、黃羊、盤羊、狐狸、野兔、獐子、野狼、猞猁、旱獺等近百種。鳥類資源中有馬雞、藏雪雞、禿鷲、黑頸鶴、血雉、魚鷗、野鴨、斑頭雁、紅嘴鷗、棕頭鳥、赤嘴鳥、太陽鳥、山雀、野鴿、斑鳩、麻雀等200餘種。其中野犛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雪豹、黑頸鶴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人口民族

2018年:日喀則總人口634962人。其中:日喀則市 99863人、南木林縣 69214人、江孜縣 61431人、定日縣 46585人、薩迦縣 42590人、拉孜縣 45895人、昂仁縣 45172人、謝通門縣 39955人、白朗縣 40111人、仁布縣 28255人、康馬縣 19501人、定結縣 17691人、仲巴縣 17860人、亞東縣 12038人、吉隆縣 12174人、聶拉木縣 15479人、薩嘎縣 11947人、崗巴縣 9201人。

截止2018年底,日喀則總人口為662,146人。其中農業人口490534人,牧業人口100130人,非農業人口71482人。藏族人口651828人,漢、回、蒙、土、滿、苗、壯等十幾個民族人口10318人。2005年日喀則出生8881人,死亡3961人,自然增長率7.47‰。

經濟概況

總述

日喀則經濟結構以農牧業為主,全區各地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排位中,農林牧漁總值排第一位,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國內生產總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排第二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排第三位。日喀則糧食產量佔西藏的40%,商品糧佔全區的60%以上,畜牧業總量在全區各地市中居第二位。2017年,日喀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4.5億元;實現旅遊總收入16.8億元。

2018年,日喀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73497萬元,同比增收15946萬元,增長27.71%,完成年初預算的150.36%。

農牧業

農牧業是日喀則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日喀則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牧業的發展快慢。日喀則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耕地面積125萬畝,佔西藏自治區的1/3,糧油產量佔西藏自治區的40%左右,向國家交售的商品糧佔西藏自治區的50-70%,糧油生產總量居西藏自治區第一位。畜牧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飼養量達550餘萬頭(只、匹),摺合800餘萬個綿羊單位,居西藏自治區第二位。

日喀則不僅是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大地區,也是盛產農畜土特產品的地區之一。據統計,畜土特產品有十幾種。其中,亞東魚、帕裡犛牛、崗巴羊、桑桑酥油、霍爾巴羊、江孜大蒜、“聯嘎姆”高級糌粑、日喀則蕎麥、艾瑪崗馬鈴薯、拉孜優質油菜籽等。

1989年日喀則農牧業總產值達18777.30萬元,比1980年增長了31.46%。其中,農業產值佔49.40%,牧業產值佔42.14%。

1999年糧油總產達到35.2萬噸,比1994年增產7.2萬噸,增長25.7%;農業總產值達87545.06萬元,比1994年增加47381.59 萬元,增長5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270元,比1994年增加249.88元,增長24.5%;1999年牧業產值達42111.08萬元,比1994年增加15291.88萬元,增長36.3%,成畜死亡率僅為2%左右。

2002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2.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8.4億元,佔總收入的65%。農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了65.7%和33.1%。日喀則糧油總產達到78091萬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產21925萬斤和3550萬斤,增長28.1%和4.5%。其中,糧食產量73984萬斤,油菜籽產量4107萬斤,蔬菜產量1.58億斤。日喀則年末牲畜存欄控制在570萬頭(只、匹)。肉類總產量2.71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57.6%和19.9%。奶類總產量5.72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60.7%和21.7%。

2018年,日喀則推廣“藏青2000”良種8.5萬畝,佔全區推廣任務的80%,推廣“喜馬拉22號”2.06萬畝;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成為第二批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分別在江孜、拉孜等10縣落實農機示範村10個;新續建青稞生產基地、退牧還草工程等農牧業項目19類186個,完成國家投資3.91億元。2018年,日喀則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76億元,同比增長3.7%。

外貿

日喀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所轄18個區、縣中共有9個邊境縣,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邊境線長1573公里,約佔全區邊境線長的一半。有4個開放口岸,29個互市貿易點。

1984年,由國家投資組建了日喀則首家專業外貿企業,2002年,日喀則共有各類外貿企業7家,有國有的、集體的、私營的和股份制的。

2002年日喀則口岸對外貿易進出口交易額達5億元人民幣(不包括互市交易額),比1987年的約7000萬元人民幣增長6倍多。

1984年至2000年,日喀則外貿公司累計出口活羊近10萬隻、出口羊毛4000餘噸、出口油菜籽1500多噸、出口牛羊絨近1000噸、出口青稞約1.3萬噸,累計出口創匯2193萬美元,年均為農牧民轉換現金收入約1000萬元人民幣。2002年,外貿公司實現出口創匯近500萬美元,對外出口市場除傳統的尼泊爾王國外,還開拓了印度、日本等國和歐美地區市場,對外出口產品除傳統的羊毛、綢緞等外還開發了紡織品、機電品、玩具等。

2002年,日喀則共出口油菜籽2005噸,出口羊毛200噸,比2001年整整多了3倍。2001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7890萬元人民幣,其中,出口5130萬元、進口2760萬元,2002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8640萬元,同比增長9.5%,其中出口7106萬元,同比增長約38.5%。

2018年,日喀則共有3個已開放口岸,1個待恢復開放口岸,28個互市貿易點。西藏自治區有90%的邊境貿易在日喀則的各大口岸進行。樟木口岸的邊境小額貿易額達到20.44億元,佔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

旅遊

2018年日喀則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4萬人次,比2017年增長22%;實現旅遊總收入11億元,比2010增長30%。2018年8月珠峰文化旅遊節前後,日喀則共接待遊客24.5萬人,同比增加41%;旅遊收入1.9億元,增長57%,參與人員35萬人,招商引資36億元(共13個項目)。

社會事業

"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日喀則2014年人口72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日喀則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後藏曾經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日喀則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城市簡介----日喀則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14世紀初期,大司徒強曲堅增戰勝薩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後,得到元、明王室的庇護,設了十三個大宗溪,最後一個宗就叫做桑珠孜,自此,日喀則的全名稱溪卡桑珠孜,簡稱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這就是日喀則的地名由來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佈狀況,把所轄中部地域劃分為“衛、藏”兩大部 分,依日喀則東西的“藏”區為“耶如”(年楚河一帶)和“如拉”(雅魯藏布上游沿岸),東以崗巴拉山為界,西至岡底斯山(現阿里一部分)。因“藏”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上游,於是才有了“後藏”之說。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時界定的“後藏” 區域有所變化。但是,對於現日喀則地區來講,仍處於這個範圍的中心地帶。因此,根據歷史事實,人們亦習慣於把日喀則地區稱為“後藏”。

日喀則原稱“年曲麥”或“年麥”(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這裡雖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涼之所。

1970年日喀則專區改為日喀則地區,地區駐日喀則縣。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馬(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崗嘎)、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等18縣。

1971年定日縣由崗嘎遷駐協嘎爾。

1972年薩嘎縣由薩嘎遷駐加加。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巴(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協嘎爾)、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駐強欽雪)、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駐加加)等18縣。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1986年9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隆格爾縣,以仲巴縣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1986年12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日喀則縣,設立日喀則市。日喀則地區轄1個縣級市、17個縣。

1997年,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市和江孜、定結、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馬、昂仁、亞東、拉孜、崗巴、仲巴、聶拉木、謝通門、薩噶、定日、薩迦、吉隆18個縣(市)。

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發[1999]54號)撤銷隆格爾縣(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行政區劃

2014年6月26日地級日喀則市成立,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日喀則市下轄1個市轄區(桑珠孜區)、17個縣(江孜縣、白朗縣、拉孜縣、薩迦縣、崗巴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康馬縣、亞東縣、仁布縣、南木林縣、謝通門縣、吉隆縣、昂仁縣、薩嘎縣、仲巴縣)、1個口岸(樟木口岸)。共有203個鄉(區、街道辦事處),1760個村(居)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日喀則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經緯跨度在東經82°00′至90°20′和北緯27°23′至31°49′之間。全市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3]

地形地貌

日喀則大體處於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複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橫亙全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萬山叢生。在日喀則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於日喀則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雄居世界之巔,昂首俯視群山,還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

城市簡介----日喀則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寬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另有喜瑪拉雅山脈北側、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谷地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水源較充足。

土壤

日喀則土地類型多樣,有耕地、草原、林地、荒灘、湖泊、沼澤等。日喀則地區耕地面積8.5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8.47萬公頃,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有些湖泊沿岸的狹窄地帶,地勢較低,牧草豐盛。

氣候

日喀則大致有3種區域性氣候。喜馬拉雅山以北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區,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區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乾旱氣候;喜瑪拉雅山主脊線以南地區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溼潤氣候。日喀則總體的氣候特徵是: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達3300小時,高原紫外線強烈;

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西部亞寒帶地區為0℃,東部溫帶地區為6.5℃,年平均氣溫為6.3℃,可算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份平均氣溫為2~12℃,最暖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0~18℃,年平均日較差西北部為16℃,東部為14℃;

乾季和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乾旱多風,低溫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為幹(旱)季或風季。5至9月,氣候溫和,空氣溼潤,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的9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七、八月份,為雨季。此時多夜雨,多雷暴冰雹,夜雨量佔總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空間分佈不均勻,東部較多,在200-430mm之間,西北部偏少,少於200mm。東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際波動大;

日喀則無霜期在120天以上,境內降雪強度小,雪域集中在亞東帕裡-聶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帶;

喜瑪拉雅山南坡的亞東、樟木、吉隆、陳塘、絨轄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最暖日平均氣溫在18-22℃,具有高山亞熱帶氣候特點。

水文

日喀則有河流100餘條,西藏第一大河雅魯藏布江發源於日喀則市仲巴縣傑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流經仲巴、薩嘎、吉隆、昂仁、拉孜、薩迦、謝通門、日喀則、南木林、仁布等10縣,境內長度為700公里,流域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年楚河是另一條重要的河流,發源於康馬縣,經江孜、白朗在日喀則匯入雅魯藏布江。其他還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絨河、葉如河、康布河、吉隆河等等,除少數內流河外,均屬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由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水溫偏低,含沙量小,水質好。徑流季節分配不均,年季變化小。

湖泊

日喀則有大小湖泊40多個,以西部的仲巴縣、昂仁縣境內分佈最多。面積大於200平方公里的有4個,分別是塔若湖(520平方公里)、佩枯措湖(300平方公里)、扎布耶茶卡(235平方公里)、許如湖(208平方公里)。這些湖泊多為內陸湖,大多是鹹水湖或鹽湖,湖水含鹽、硼、鈣、鈉等礦物質成分,不宜飲用和灌溉。在喜瑪拉雅山脈的雪峰冰川區,還分佈有眾多大小不等的冰川湖、冰磧湖,其中長芝冰川附近有一小湖,海拔6116米,被列為世界“懸湖”之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日喀則共發現礦床、礦(化)點及找礦線索234處,有金、銀、鋅、鉛、鋰、銻、汞、銅、鐵、錳、銫、鉻、硼、雲母、砷、食鹽、芒硝、鉀、水晶、硫、磷、明礬石、煤、泥炭、油頁岩、菱鎂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種,其中硼砂儲量較大。[4]

主要開採的礦種有金、銅、鉛、鋅、鉻、銻、玉、硼、礦泉水、花崗岩等。

金礦:日喀則採金歷史悠久,儲量頗豐,巖金開採所在地為謝通門縣榮瑪鄉。砂金礦有南木林縣達孜金礦、昂仁阿木雄金礦。

鋰、硼礦:鋰資源量達153萬噸,三氧化硼資源量達3220萬噸,鉀為3590萬噸,按1990年幣值和三分之一可採比計算,潛在價值在1500億人民幣以上。秋裡南木湖硼砂礦,伴生有部分芒硝,硼砂儲量86萬噸,品位達到28%以上。

礦泉水:礦泉水有崗巴曲登尼瑪礦泉水和江孜龍瑪礦泉水。主要生產曲登尼瑪礦泉水。曲登尼瑪礦泉水泉口海拔51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礦泉水水源,日出水量800噸左右。

建築材料:砂石料主要在“雅江”及“年河”一帶開採;花崗石主要在康瑪縣、謝通門縣、拉孜縣均有開採。

土地資源

日喀則土地面積為1760萬公頃,耕地面積7.9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7.5萬公頃左右,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尚待開墾的荒地有3.3萬公頃。草場除湖泊沿岸水草茂盛的地帶外,大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草場總面積1275.81萬公頃,可利用面積1093.16萬公頃,草場較為零星,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宜林宜草草甸有1261.18萬公頃;森林主要分佈於喜瑪拉雅山南坡的部分地區,日喀則5個有林縣森林林地面積有122.8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256.76萬立方米,水源涵養林5220397.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1%。

水資源

日喀則境內有河流100餘條,河川年徑流總量350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蘊藏量為1360萬千瓦。

植物資源

城市簡介----日喀則

日喀則常見的林木品種有高山鬆、喜瑪拉雅冷杉、喜瑪拉雅雲杉、樺樹、西藏落葉松等,其中長葉雲杉、鐵杉、長葉鬆、喜瑪拉雅紅豆杉、雪松是特有的名貴品種。日喀則還廣泛分佈著眾多的典型高山植物,多呈座墊狀,莖葉毛絨發達,形大而色彩豔麗,它們頂風 傲雪,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眾多的野生植物中,許多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著名的有貝母、黨蔘、蟲草、天麻、雪蓮花、黃芪、胡黃蓮、紅景天、當歸、大黃、首烏、麻黃、車前子、草烏、紫苑等300餘種。日喀則藥材資源豐富,常用藥材品種有蟲草、貝母、天麻、雪蓮花、紅景天、大黃等300多種。

動物資源

日喀則的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主要家畜有犛牛、黃牛、犏牛、馬、驢、山羊、綿羊、豬、雞等。野生動物有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南坡亞熱帶、溫帶叢林中的小熊貓、長尾葉猴、野牛、棕熊、黑熊、金錢豹、獼猴、野豬、河鹿、野貓等幾十種。生活在雪線附近有雪豹、岩羊。在喜瑪拉雅山以北的高原上有野犛牛、野驢、岩羊、羚羊、黃羊、盤羊、狐狸、野兔、獐子、野狼、猞猁、旱獺等近百種。鳥類資源中有馬雞、藏雪雞、禿鷲、黑頸鶴、血雉、魚鷗、野鴨、斑頭雁、紅嘴鷗、棕頭鳥、赤嘴鳥、太陽鳥、山雀、野鴿、斑鳩、麻雀等200餘種。其中野犛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雪豹、黑頸鶴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人口民族

2018年:日喀則總人口634962人。其中:日喀則市 99863人、南木林縣 69214人、江孜縣 61431人、定日縣 46585人、薩迦縣 42590人、拉孜縣 45895人、昂仁縣 45172人、謝通門縣 39955人、白朗縣 40111人、仁布縣 28255人、康馬縣 19501人、定結縣 17691人、仲巴縣 17860人、亞東縣 12038人、吉隆縣 12174人、聶拉木縣 15479人、薩嘎縣 11947人、崗巴縣 9201人。

截止2018年底,日喀則總人口為662,146人。其中農業人口490534人,牧業人口100130人,非農業人口71482人。藏族人口651828人,漢、回、蒙、土、滿、苗、壯等十幾個民族人口10318人。2005年日喀則出生8881人,死亡3961人,自然增長率7.47‰。

經濟概況

總述

日喀則經濟結構以農牧業為主,全區各地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排位中,農林牧漁總值排第一位,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國內生產總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排第二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排第三位。日喀則糧食產量佔西藏的40%,商品糧佔全區的60%以上,畜牧業總量在全區各地市中居第二位。2017年,日喀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4.5億元;實現旅遊總收入16.8億元。

2018年,日喀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73497萬元,同比增收15946萬元,增長27.71%,完成年初預算的150.36%。

農牧業

農牧業是日喀則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日喀則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牧業的發展快慢。日喀則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耕地面積125萬畝,佔西藏自治區的1/3,糧油產量佔西藏自治區的40%左右,向國家交售的商品糧佔西藏自治區的50-70%,糧油生產總量居西藏自治區第一位。畜牧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飼養量達550餘萬頭(只、匹),摺合800餘萬個綿羊單位,居西藏自治區第二位。

日喀則不僅是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大地區,也是盛產農畜土特產品的地區之一。據統計,畜土特產品有十幾種。其中,亞東魚、帕裡犛牛、崗巴羊、桑桑酥油、霍爾巴羊、江孜大蒜、“聯嘎姆”高級糌粑、日喀則蕎麥、艾瑪崗馬鈴薯、拉孜優質油菜籽等。

1989年日喀則農牧業總產值達18777.30萬元,比1980年增長了31.46%。其中,農業產值佔49.40%,牧業產值佔42.14%。

1999年糧油總產達到35.2萬噸,比1994年增產7.2萬噸,增長25.7%;農業總產值達87545.06萬元,比1994年增加47381.59 萬元,增長5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270元,比1994年增加249.88元,增長24.5%;1999年牧業產值達42111.08萬元,比1994年增加15291.88萬元,增長36.3%,成畜死亡率僅為2%左右。

2002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2.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8.4億元,佔總收入的65%。農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了65.7%和33.1%。日喀則糧油總產達到78091萬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產21925萬斤和3550萬斤,增長28.1%和4.5%。其中,糧食產量73984萬斤,油菜籽產量4107萬斤,蔬菜產量1.58億斤。日喀則年末牲畜存欄控制在570萬頭(只、匹)。肉類總產量2.71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57.6%和19.9%。奶類總產量5.72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60.7%和21.7%。

2018年,日喀則推廣“藏青2000”良種8.5萬畝,佔全區推廣任務的80%,推廣“喜馬拉22號”2.06萬畝;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成為第二批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分別在江孜、拉孜等10縣落實農機示範村10個;新續建青稞生產基地、退牧還草工程等農牧業項目19類186個,完成國家投資3.91億元。2018年,日喀則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76億元,同比增長3.7%。

外貿

日喀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所轄18個區、縣中共有9個邊境縣,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邊境線長1573公里,約佔全區邊境線長的一半。有4個開放口岸,29個互市貿易點。

1984年,由國家投資組建了日喀則首家專業外貿企業,2002年,日喀則共有各類外貿企業7家,有國有的、集體的、私營的和股份制的。

2002年日喀則口岸對外貿易進出口交易額達5億元人民幣(不包括互市交易額),比1987年的約7000萬元人民幣增長6倍多。

1984年至2000年,日喀則外貿公司累計出口活羊近10萬隻、出口羊毛4000餘噸、出口油菜籽1500多噸、出口牛羊絨近1000噸、出口青稞約1.3萬噸,累計出口創匯2193萬美元,年均為農牧民轉換現金收入約1000萬元人民幣。2002年,外貿公司實現出口創匯近500萬美元,對外出口市場除傳統的尼泊爾王國外,還開拓了印度、日本等國和歐美地區市場,對外出口產品除傳統的羊毛、綢緞等外還開發了紡織品、機電品、玩具等。

2002年,日喀則共出口油菜籽2005噸,出口羊毛200噸,比2001年整整多了3倍。2001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7890萬元人民幣,其中,出口5130萬元、進口2760萬元,2002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8640萬元,同比增長9.5%,其中出口7106萬元,同比增長約38.5%。

2018年,日喀則共有3個已開放口岸,1個待恢復開放口岸,28個互市貿易點。西藏自治區有90%的邊境貿易在日喀則的各大口岸進行。樟木口岸的邊境小額貿易額達到20.44億元,佔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

旅遊

2018年日喀則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4萬人次,比2017年增長22%;實現旅遊總收入11億元,比2010增長30%。2018年8月珠峰文化旅遊節前後,日喀則共接待遊客24.5萬人,同比增加41%;旅遊收入1.9億元,增長57%,參與人員35萬人,招商引資36億元(共13個項目)。

社會事業

城市簡介----日喀則

通信

日喀則地區郵電局,建於1952年6月,當時的組成人員10餘人,大部分人員均來自於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八軍官兵。同年10月1日,日喀則地區郵電局正式掛牌營業。當時的郵電局尤為困窘,只有幾間破舊的房屋和落後的通信設備,業務僅有電報、電報匯款、信函、包裹等。郵政運輸工具有解放牌汽車,馬步班,郵路也開闢較少。1969年12月。郵電根據政府的需求,對郵、電進行分營,歷時四年的分營,又於1973年8月,郵電開始合併,隨後一直並肩到1998年。1998年9月10日,郵、電分營後,日喀則地區郵政局開始獨立運行,下轄17個縣(口岸)郵政局。日喀則自辦局支局、所27個,擁有郵路6條,郵路總長單程2822公里,貫穿日喀則17個縣(口岸)郵政局,其中國家一級郵路2條。2002年底,業務收入已達到958萬元,業務總量961元,人均勞動生產率為53519.55元。

日喀則電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下設18個縣(口岸)電信局和4個電信支局所。截止2002年底,日喀則18縣(口岸)已開通17個縣的光纜並進入本地網,電話交換機容量已達43248門,交換機實用容量已達28162門;通信光纜線路總長1878.37公里;長途業務電路總數達4910條、電話普及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4.41%,日喀則市城鎮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8.82部,日喀則電信通信收入4824萬元,勞動生產率達24.49元。

日喀則移動通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並獨立運營,單獨核算,隸屬於中國移動集團西藏自治區移動通信公司,2000年底網上用戶2134戶,業務收入750萬元,固定資產334萬元。

中國聯通日喀則分公司是2000年8月11日,經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批准,在日喀則國信尋呼有限公司的基礎上進行籌備組建,2001年3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

交通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日喀則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僅有騾馬驛道,貨物運輸靠人背畜馱來完成。舊西藏日喀則地區有通往印度噶倫堡和尼泊爾的古道,日喀則通往印度的道路是由拉孜往西南經協噶爾、定日、聶拉木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至印度。1951年3月動工修築了拉日公路,1955年10月20日竣工通車。結束了日喀則地區無“一條公路”的歷史,開闢了日喀則地區公路建設的新紀元。1955年以工代賑動工修築了日喀則至江孜的公路,1955年10月通車,全線長90公里,1956年修築了拉亞公路,全長547公里。1958年修築了日定公路,1960年修築了拉孜至普蘭的拉普公路,1962年日定公路作為中尼公路的一部分路段,進一步進行了改建,1962年動工修築了中尼公路,1962年7月10日通車。1991年4月20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大竹卡至日喀則路段,1992年11月通車;1993年4月1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柳區至中貝鄉路段,1994年11月通車。1960年動工修築了加加至吉隆的加吉公路,1963年通車。1960年修築了定日至吉隆的公路,全長190公里。1960年修築了日喀則至南木林的公路,全線長60公里,1960年日喀則地區所屬的十一個縣中除聶拉木和謝通門兩縣外,實現了縣縣通車。1967年4 月日喀則專署交建局對日喀則至謝通門公路進行了測設,1967年5月動工修築。

七十年代日喀則縣鄉公路全長6153公里,81個區(鄉)、336個公社、1338個生產隊通公路或簡易公路,不通公路的區14個、公社141個,生產隊854個,通車率區佔85.9%,公社佔70.3%,生產隊61%,11個縣區區通公路,2個縣社社通公路。

八十年代,日喀則地區十八個縣均已通公路。99個區社中的92個區社已通車,475個公社中的365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76.8%,2192個生產隊中的2093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95.4%,日喀則縣鄉公路通車裡程達1716公里。

至2002年,已形成日喀則市中心,通往拉薩、山南、阿里、鄰國尼泊爾、印度以及地區十八個縣市;以G318、G219為主幹線,以省道為骨幹,以縣鄉公路、專用公路、邊防公路為基礎的公路交通網絡。截止2002年日喀則公路通車裡程為12242.691公里,日喀則2條國道 1240.625公里,6條省道871.096公里,14條縣道1847.29公里,65條鄉道3686.66公里,328條村道及邊防公路(含專用公路)4597.02公里。日喀則無一條二級及二級以上等級公路;日喀則203個鄉鎮中,198個鄉鎮通公路,佔鄉鎮總數的97.54%,5 個鄉鎮不通公路,佔鄉鎮總數的2.46%,1751個行政村中的1433個行政村通公路,佔行政村總數的81.84%,318個行政村不通公路,佔行政村總數的18.16.%;公路密度為6.7243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級公路1962.685公里,等外公路10280.006公里。

2011年7月8日,日喀則機場正式開航。

2018年,日喀則市區共有公交車輛89輛,市區公交線路9條,市周邊公交線路11條。

城建

2017年日喀則市18個區、縣的建城區面積達26.44平方公里,其中,桑珠孜區建城區面積達17.59平方公里,2016年日喀則城市化水平為9.7%,其中日喀則市的城市化水平為35%,日喀則固定資產累計完成20.37億元。

2016年,日喀則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比1959年增長676.85倍,比1994年增長4.67倍,各區、縣僅在1994年至2000年間,多方籌措資金5.02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和修建;其中僅桑珠孜區在這期間投資1.36億元。截止到2016年底,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道路長度達39.1公里,面積 98.53萬平方米,市區人均道路面積30平方米

2018年,日喀則市內液化石油氣充裝站月售量890噸,日供應量達74.17噸。市區新老水廠的年實際供水量達438萬噸,其中新水廠是1995年由上海市投資4500萬元修建的。郵電業務也比1959年增長313倍,比1994年增長13.5倍。城鎮綠化方面,"九五"期間也有一定的提高,市區公共綠地面積為33公頃,園林面積48公頃,按日喀則市區常駐人口計算人均綠地面積近70平方米。

民生

2008年至2018年,日喀則共完成60737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此共投入資金46多億元。2012年,日喀則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18806戶,自治區投入補助資金3.12多億元已全部到位。在財政支持下,2008年—2018年日喀則完成1429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2017年—2018年完成378個村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日喀則2014年人口72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日喀則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後藏曾經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日喀則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城市簡介----日喀則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14世紀初期,大司徒強曲堅增戰勝薩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後,得到元、明王室的庇護,設了十三個大宗溪,最後一個宗就叫做桑珠孜,自此,日喀則的全名稱溪卡桑珠孜,簡稱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這就是日喀則的地名由來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佈狀況,把所轄中部地域劃分為“衛、藏”兩大部 分,依日喀則東西的“藏”區為“耶如”(年楚河一帶)和“如拉”(雅魯藏布上游沿岸),東以崗巴拉山為界,西至岡底斯山(現阿里一部分)。因“藏”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上游,於是才有了“後藏”之說。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時界定的“後藏” 區域有所變化。但是,對於現日喀則地區來講,仍處於這個範圍的中心地帶。因此,根據歷史事實,人們亦習慣於把日喀則地區稱為“後藏”。

日喀則原稱“年曲麥”或“年麥”(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這裡雖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涼之所。

1970年日喀則專區改為日喀則地區,地區駐日喀則縣。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馬(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崗嘎)、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等18縣。

1971年定日縣由崗嘎遷駐協嘎爾。

1972年薩嘎縣由薩嘎遷駐加加。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巴(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協嘎爾)、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駐強欽雪)、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駐加加)等18縣。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1986年9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隆格爾縣,以仲巴縣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1986年12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日喀則縣,設立日喀則市。日喀則地區轄1個縣級市、17個縣。

1997年,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市和江孜、定結、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馬、昂仁、亞東、拉孜、崗巴、仲巴、聶拉木、謝通門、薩噶、定日、薩迦、吉隆18個縣(市)。

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發[1999]54號)撤銷隆格爾縣(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行政區劃

2014年6月26日地級日喀則市成立,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日喀則市下轄1個市轄區(桑珠孜區)、17個縣(江孜縣、白朗縣、拉孜縣、薩迦縣、崗巴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康馬縣、亞東縣、仁布縣、南木林縣、謝通門縣、吉隆縣、昂仁縣、薩嘎縣、仲巴縣)、1個口岸(樟木口岸)。共有203個鄉(區、街道辦事處),1760個村(居)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日喀則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經緯跨度在東經82°00′至90°20′和北緯27°23′至31°49′之間。全市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3]

地形地貌

日喀則大體處於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複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橫亙全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萬山叢生。在日喀則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於日喀則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雄居世界之巔,昂首俯視群山,還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

城市簡介----日喀則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寬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另有喜瑪拉雅山脈北側、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谷地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水源較充足。

土壤

日喀則土地類型多樣,有耕地、草原、林地、荒灘、湖泊、沼澤等。日喀則地區耕地面積8.5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8.47萬公頃,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有些湖泊沿岸的狹窄地帶,地勢較低,牧草豐盛。

氣候

日喀則大致有3種區域性氣候。喜馬拉雅山以北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區,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區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乾旱氣候;喜瑪拉雅山主脊線以南地區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溼潤氣候。日喀則總體的氣候特徵是: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達3300小時,高原紫外線強烈;

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西部亞寒帶地區為0℃,東部溫帶地區為6.5℃,年平均氣溫為6.3℃,可算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份平均氣溫為2~12℃,最暖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0~18℃,年平均日較差西北部為16℃,東部為14℃;

乾季和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乾旱多風,低溫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為幹(旱)季或風季。5至9月,氣候溫和,空氣溼潤,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的9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七、八月份,為雨季。此時多夜雨,多雷暴冰雹,夜雨量佔總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空間分佈不均勻,東部較多,在200-430mm之間,西北部偏少,少於200mm。東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際波動大;

日喀則無霜期在120天以上,境內降雪強度小,雪域集中在亞東帕裡-聶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帶;

喜瑪拉雅山南坡的亞東、樟木、吉隆、陳塘、絨轄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最暖日平均氣溫在18-22℃,具有高山亞熱帶氣候特點。

水文

日喀則有河流100餘條,西藏第一大河雅魯藏布江發源於日喀則市仲巴縣傑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流經仲巴、薩嘎、吉隆、昂仁、拉孜、薩迦、謝通門、日喀則、南木林、仁布等10縣,境內長度為700公里,流域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年楚河是另一條重要的河流,發源於康馬縣,經江孜、白朗在日喀則匯入雅魯藏布江。其他還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絨河、葉如河、康布河、吉隆河等等,除少數內流河外,均屬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由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水溫偏低,含沙量小,水質好。徑流季節分配不均,年季變化小。

湖泊

日喀則有大小湖泊40多個,以西部的仲巴縣、昂仁縣境內分佈最多。面積大於200平方公里的有4個,分別是塔若湖(520平方公里)、佩枯措湖(300平方公里)、扎布耶茶卡(235平方公里)、許如湖(208平方公里)。這些湖泊多為內陸湖,大多是鹹水湖或鹽湖,湖水含鹽、硼、鈣、鈉等礦物質成分,不宜飲用和灌溉。在喜瑪拉雅山脈的雪峰冰川區,還分佈有眾多大小不等的冰川湖、冰磧湖,其中長芝冰川附近有一小湖,海拔6116米,被列為世界“懸湖”之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日喀則共發現礦床、礦(化)點及找礦線索234處,有金、銀、鋅、鉛、鋰、銻、汞、銅、鐵、錳、銫、鉻、硼、雲母、砷、食鹽、芒硝、鉀、水晶、硫、磷、明礬石、煤、泥炭、油頁岩、菱鎂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種,其中硼砂儲量較大。[4]

主要開採的礦種有金、銅、鉛、鋅、鉻、銻、玉、硼、礦泉水、花崗岩等。

金礦:日喀則採金歷史悠久,儲量頗豐,巖金開採所在地為謝通門縣榮瑪鄉。砂金礦有南木林縣達孜金礦、昂仁阿木雄金礦。

鋰、硼礦:鋰資源量達153萬噸,三氧化硼資源量達3220萬噸,鉀為3590萬噸,按1990年幣值和三分之一可採比計算,潛在價值在1500億人民幣以上。秋裡南木湖硼砂礦,伴生有部分芒硝,硼砂儲量86萬噸,品位達到28%以上。

礦泉水:礦泉水有崗巴曲登尼瑪礦泉水和江孜龍瑪礦泉水。主要生產曲登尼瑪礦泉水。曲登尼瑪礦泉水泉口海拔51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礦泉水水源,日出水量800噸左右。

建築材料:砂石料主要在“雅江”及“年河”一帶開採;花崗石主要在康瑪縣、謝通門縣、拉孜縣均有開採。

土地資源

日喀則土地面積為1760萬公頃,耕地面積7.9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7.5萬公頃左右,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尚待開墾的荒地有3.3萬公頃。草場除湖泊沿岸水草茂盛的地帶外,大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草場總面積1275.81萬公頃,可利用面積1093.16萬公頃,草場較為零星,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宜林宜草草甸有1261.18萬公頃;森林主要分佈於喜瑪拉雅山南坡的部分地區,日喀則5個有林縣森林林地面積有122.8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256.76萬立方米,水源涵養林5220397.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1%。

水資源

日喀則境內有河流100餘條,河川年徑流總量350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蘊藏量為1360萬千瓦。

植物資源

城市簡介----日喀則

日喀則常見的林木品種有高山鬆、喜瑪拉雅冷杉、喜瑪拉雅雲杉、樺樹、西藏落葉松等,其中長葉雲杉、鐵杉、長葉鬆、喜瑪拉雅紅豆杉、雪松是特有的名貴品種。日喀則還廣泛分佈著眾多的典型高山植物,多呈座墊狀,莖葉毛絨發達,形大而色彩豔麗,它們頂風 傲雪,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眾多的野生植物中,許多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著名的有貝母、黨蔘、蟲草、天麻、雪蓮花、黃芪、胡黃蓮、紅景天、當歸、大黃、首烏、麻黃、車前子、草烏、紫苑等300餘種。日喀則藥材資源豐富,常用藥材品種有蟲草、貝母、天麻、雪蓮花、紅景天、大黃等300多種。

動物資源

日喀則的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主要家畜有犛牛、黃牛、犏牛、馬、驢、山羊、綿羊、豬、雞等。野生動物有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南坡亞熱帶、溫帶叢林中的小熊貓、長尾葉猴、野牛、棕熊、黑熊、金錢豹、獼猴、野豬、河鹿、野貓等幾十種。生活在雪線附近有雪豹、岩羊。在喜瑪拉雅山以北的高原上有野犛牛、野驢、岩羊、羚羊、黃羊、盤羊、狐狸、野兔、獐子、野狼、猞猁、旱獺等近百種。鳥類資源中有馬雞、藏雪雞、禿鷲、黑頸鶴、血雉、魚鷗、野鴨、斑頭雁、紅嘴鷗、棕頭鳥、赤嘴鳥、太陽鳥、山雀、野鴿、斑鳩、麻雀等200餘種。其中野犛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雪豹、黑頸鶴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人口民族

2018年:日喀則總人口634962人。其中:日喀則市 99863人、南木林縣 69214人、江孜縣 61431人、定日縣 46585人、薩迦縣 42590人、拉孜縣 45895人、昂仁縣 45172人、謝通門縣 39955人、白朗縣 40111人、仁布縣 28255人、康馬縣 19501人、定結縣 17691人、仲巴縣 17860人、亞東縣 12038人、吉隆縣 12174人、聶拉木縣 15479人、薩嘎縣 11947人、崗巴縣 9201人。

截止2018年底,日喀則總人口為662,146人。其中農業人口490534人,牧業人口100130人,非農業人口71482人。藏族人口651828人,漢、回、蒙、土、滿、苗、壯等十幾個民族人口10318人。2005年日喀則出生8881人,死亡3961人,自然增長率7.47‰。

經濟概況

總述

日喀則經濟結構以農牧業為主,全區各地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排位中,農林牧漁總值排第一位,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國內生產總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排第二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排第三位。日喀則糧食產量佔西藏的40%,商品糧佔全區的60%以上,畜牧業總量在全區各地市中居第二位。2017年,日喀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4.5億元;實現旅遊總收入16.8億元。

2018年,日喀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73497萬元,同比增收15946萬元,增長27.71%,完成年初預算的150.36%。

農牧業

農牧業是日喀則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日喀則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牧業的發展快慢。日喀則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耕地面積125萬畝,佔西藏自治區的1/3,糧油產量佔西藏自治區的40%左右,向國家交售的商品糧佔西藏自治區的50-70%,糧油生產總量居西藏自治區第一位。畜牧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飼養量達550餘萬頭(只、匹),摺合800餘萬個綿羊單位,居西藏自治區第二位。

日喀則不僅是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大地區,也是盛產農畜土特產品的地區之一。據統計,畜土特產品有十幾種。其中,亞東魚、帕裡犛牛、崗巴羊、桑桑酥油、霍爾巴羊、江孜大蒜、“聯嘎姆”高級糌粑、日喀則蕎麥、艾瑪崗馬鈴薯、拉孜優質油菜籽等。

1989年日喀則農牧業總產值達18777.30萬元,比1980年增長了31.46%。其中,農業產值佔49.40%,牧業產值佔42.14%。

1999年糧油總產達到35.2萬噸,比1994年增產7.2萬噸,增長25.7%;農業總產值達87545.06萬元,比1994年增加47381.59 萬元,增長5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270元,比1994年增加249.88元,增長24.5%;1999年牧業產值達42111.08萬元,比1994年增加15291.88萬元,增長36.3%,成畜死亡率僅為2%左右。

2002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2.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8.4億元,佔總收入的65%。農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了65.7%和33.1%。日喀則糧油總產達到78091萬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產21925萬斤和3550萬斤,增長28.1%和4.5%。其中,糧食產量73984萬斤,油菜籽產量4107萬斤,蔬菜產量1.58億斤。日喀則年末牲畜存欄控制在570萬頭(只、匹)。肉類總產量2.71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57.6%和19.9%。奶類總產量5.72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60.7%和21.7%。

2018年,日喀則推廣“藏青2000”良種8.5萬畝,佔全區推廣任務的80%,推廣“喜馬拉22號”2.06萬畝;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成為第二批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分別在江孜、拉孜等10縣落實農機示範村10個;新續建青稞生產基地、退牧還草工程等農牧業項目19類186個,完成國家投資3.91億元。2018年,日喀則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76億元,同比增長3.7%。

外貿

日喀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所轄18個區、縣中共有9個邊境縣,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邊境線長1573公里,約佔全區邊境線長的一半。有4個開放口岸,29個互市貿易點。

1984年,由國家投資組建了日喀則首家專業外貿企業,2002年,日喀則共有各類外貿企業7家,有國有的、集體的、私營的和股份制的。

2002年日喀則口岸對外貿易進出口交易額達5億元人民幣(不包括互市交易額),比1987年的約7000萬元人民幣增長6倍多。

1984年至2000年,日喀則外貿公司累計出口活羊近10萬隻、出口羊毛4000餘噸、出口油菜籽1500多噸、出口牛羊絨近1000噸、出口青稞約1.3萬噸,累計出口創匯2193萬美元,年均為農牧民轉換現金收入約1000萬元人民幣。2002年,外貿公司實現出口創匯近500萬美元,對外出口市場除傳統的尼泊爾王國外,還開拓了印度、日本等國和歐美地區市場,對外出口產品除傳統的羊毛、綢緞等外還開發了紡織品、機電品、玩具等。

2002年,日喀則共出口油菜籽2005噸,出口羊毛200噸,比2001年整整多了3倍。2001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7890萬元人民幣,其中,出口5130萬元、進口2760萬元,2002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8640萬元,同比增長9.5%,其中出口7106萬元,同比增長約38.5%。

2018年,日喀則共有3個已開放口岸,1個待恢復開放口岸,28個互市貿易點。西藏自治區有90%的邊境貿易在日喀則的各大口岸進行。樟木口岸的邊境小額貿易額達到20.44億元,佔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

旅遊

2018年日喀則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4萬人次,比2017年增長22%;實現旅遊總收入11億元,比2010增長30%。2018年8月珠峰文化旅遊節前後,日喀則共接待遊客24.5萬人,同比增加41%;旅遊收入1.9億元,增長57%,參與人員35萬人,招商引資36億元(共13個項目)。

社會事業

城市簡介----日喀則

通信

日喀則地區郵電局,建於1952年6月,當時的組成人員10餘人,大部分人員均來自於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八軍官兵。同年10月1日,日喀則地區郵電局正式掛牌營業。當時的郵電局尤為困窘,只有幾間破舊的房屋和落後的通信設備,業務僅有電報、電報匯款、信函、包裹等。郵政運輸工具有解放牌汽車,馬步班,郵路也開闢較少。1969年12月。郵電根據政府的需求,對郵、電進行分營,歷時四年的分營,又於1973年8月,郵電開始合併,隨後一直並肩到1998年。1998年9月10日,郵、電分營後,日喀則地區郵政局開始獨立運行,下轄17個縣(口岸)郵政局。日喀則自辦局支局、所27個,擁有郵路6條,郵路總長單程2822公里,貫穿日喀則17個縣(口岸)郵政局,其中國家一級郵路2條。2002年底,業務收入已達到958萬元,業務總量961元,人均勞動生產率為53519.55元。

日喀則電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下設18個縣(口岸)電信局和4個電信支局所。截止2002年底,日喀則18縣(口岸)已開通17個縣的光纜並進入本地網,電話交換機容量已達43248門,交換機實用容量已達28162門;通信光纜線路總長1878.37公里;長途業務電路總數達4910條、電話普及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4.41%,日喀則市城鎮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8.82部,日喀則電信通信收入4824萬元,勞動生產率達24.49元。

日喀則移動通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並獨立運營,單獨核算,隸屬於中國移動集團西藏自治區移動通信公司,2000年底網上用戶2134戶,業務收入750萬元,固定資產334萬元。

中國聯通日喀則分公司是2000年8月11日,經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批准,在日喀則國信尋呼有限公司的基礎上進行籌備組建,2001年3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

交通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日喀則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僅有騾馬驛道,貨物運輸靠人背畜馱來完成。舊西藏日喀則地區有通往印度噶倫堡和尼泊爾的古道,日喀則通往印度的道路是由拉孜往西南經協噶爾、定日、聶拉木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至印度。1951年3月動工修築了拉日公路,1955年10月20日竣工通車。結束了日喀則地區無“一條公路”的歷史,開闢了日喀則地區公路建設的新紀元。1955年以工代賑動工修築了日喀則至江孜的公路,1955年10月通車,全線長90公里,1956年修築了拉亞公路,全長547公里。1958年修築了日定公路,1960年修築了拉孜至普蘭的拉普公路,1962年日定公路作為中尼公路的一部分路段,進一步進行了改建,1962年動工修築了中尼公路,1962年7月10日通車。1991年4月20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大竹卡至日喀則路段,1992年11月通車;1993年4月1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柳區至中貝鄉路段,1994年11月通車。1960年動工修築了加加至吉隆的加吉公路,1963年通車。1960年修築了定日至吉隆的公路,全長190公里。1960年修築了日喀則至南木林的公路,全線長60公里,1960年日喀則地區所屬的十一個縣中除聶拉木和謝通門兩縣外,實現了縣縣通車。1967年4 月日喀則專署交建局對日喀則至謝通門公路進行了測設,1967年5月動工修築。

七十年代日喀則縣鄉公路全長6153公里,81個區(鄉)、336個公社、1338個生產隊通公路或簡易公路,不通公路的區14個、公社141個,生產隊854個,通車率區佔85.9%,公社佔70.3%,生產隊61%,11個縣區區通公路,2個縣社社通公路。

八十年代,日喀則地區十八個縣均已通公路。99個區社中的92個區社已通車,475個公社中的365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76.8%,2192個生產隊中的2093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95.4%,日喀則縣鄉公路通車裡程達1716公里。

至2002年,已形成日喀則市中心,通往拉薩、山南、阿里、鄰國尼泊爾、印度以及地區十八個縣市;以G318、G219為主幹線,以省道為骨幹,以縣鄉公路、專用公路、邊防公路為基礎的公路交通網絡。截止2002年日喀則公路通車裡程為12242.691公里,日喀則2條國道 1240.625公里,6條省道871.096公里,14條縣道1847.29公里,65條鄉道3686.66公里,328條村道及邊防公路(含專用公路)4597.02公里。日喀則無一條二級及二級以上等級公路;日喀則203個鄉鎮中,198個鄉鎮通公路,佔鄉鎮總數的97.54%,5 個鄉鎮不通公路,佔鄉鎮總數的2.46%,1751個行政村中的1433個行政村通公路,佔行政村總數的81.84%,318個行政村不通公路,佔行政村總數的18.16.%;公路密度為6.7243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級公路1962.685公里,等外公路10280.006公里。

2011年7月8日,日喀則機場正式開航。

2018年,日喀則市區共有公交車輛89輛,市區公交線路9條,市周邊公交線路11條。

城建

2017年日喀則市18個區、縣的建城區面積達26.44平方公里,其中,桑珠孜區建城區面積達17.59平方公里,2016年日喀則城市化水平為9.7%,其中日喀則市的城市化水平為35%,日喀則固定資產累計完成20.37億元。

2016年,日喀則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比1959年增長676.85倍,比1994年增長4.67倍,各區、縣僅在1994年至2000年間,多方籌措資金5.02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和修建;其中僅桑珠孜區在這期間投資1.36億元。截止到2016年底,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道路長度達39.1公里,面積 98.53萬平方米,市區人均道路面積30平方米

2018年,日喀則市內液化石油氣充裝站月售量890噸,日供應量達74.17噸。市區新老水廠的年實際供水量達438萬噸,其中新水廠是1995年由上海市投資4500萬元修建的。郵電業務也比1959年增長313倍,比1994年增長13.5倍。城鎮綠化方面,"九五"期間也有一定的提高,市區公共綠地面積為33公頃,園林面積48公頃,按日喀則市區常駐人口計算人均綠地面積近70平方米。

民生

2008年至2018年,日喀則共完成60737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此共投入資金46多億元。2012年,日喀則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18806戶,自治區投入補助資金3.12多億元已全部到位。在財政支持下,2008年—2018年日喀則完成1429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2017年—2018年完成378個村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城市簡介----日喀則

2008年至2018年,日喀則投入農林水事務資金60多億元,落實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城鄉居民和僧尼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老人員、孤兒生活補助等各項社會保障資金預計達19多億元,落實教育“三包”經費預計達8.5多億元。

2018年,日喀則投資5.01億元,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327個、農牧民安居工程11904戶、30多個村整村推進工程,投資1.74億元,解決5.32萬人、293座寺廟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3.23億元,電力入戶4338戶;解決33個鄉鎮、148個建制村的通暢和58個建制村、120座寺廟的通達問題;建成農村戶用沼氣9221座;完成各類造林22.7萬畝。日喀則廣播電視“戶戶通”加快實施,完成任務2.66萬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7.94%、96.09%。

教育

2018年底,日喀則市18個縣(市)共有中學23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純高中2所;縣(市)、鄉鎮小學217所,教學點729個,中等專業學校1所,幼兒園1所,社會力量辦學(園)2所。日喀則小學在校人數85936人,初中在校生18481人,高中在校生3443人。幼兒園在園750人,社會力量辦學在校生3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0.42%,初中入學率達到34%。日喀則有中學教職工1440人,小學教職工3304人,中小學教職工中藏族教師佔總數的90%以上。截止20189年底,日喀則已經有13個縣(市)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目標,“普六”人口覆蓋率達到78%。

2007年和2018年,日喀則已全面完成“掃盲”、“普九”任務,“普九”人口覆蓋率達100%,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到2017年底,日喀則已配備教學光盤播放系統,建立收視點235個,計算機教室78個,“班班通”教學資源系統111個,44%的鄉(鎮)完小實現了教學資源“班班通”。

衛生

1955年10月,日喀則人民醫院正式成立,建院初期僅有45名醫務人員,12張床位,設有內、外等九個科室,這是日喀則第一所正規性醫院。1959年10月以來各縣(市)醫院也相續成立,1972年地區衛生學校成立,設有護士、醫士、藥劑、藏醫等專業,成為我地區第一所培養醫藥專業人員的學校。1974年地區防疫站又宣告成立,並逐步開展地甲、麻疹等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麻風病醫院,繼面開展了計劃免疫和綜合防治工作。

1959年日喀則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個,其中地市2個,縣級3個,床位55張,其中地市45張,縣級10張,衛技人員82名,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0.18張,每千人擁有衛技人員0.11人,而此時的醫療衛生水平僅處於低級階段,僅能開展一些常規的醫療診治工作。

1982年日喀則藏醫院成立,之後開辦聶拉木藏藥廠,成立瑞士紅十字會援助的邊雄藏醫學校,為發展民族醫藥事業,解決農牧區缺醫少藥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1983年,衛生執法監督工作開始起步。1986年,婦幼衛生保健工作又開始起步,並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人口基金會的援助下,逐步在江孜等七縣開展了基層婦幼衛生保健項目工作。

2002年日喀則合作醫療以縣、鄉為單位覆蓋率達到100%與95%,參加農牧民佔日喀則農牧區總人口的78.08%;有19家防疫機構,有8家婦幼機構,有3家醫院被評為“愛嬰醫院”,孕產婦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502/萬下降到2002年的38.37/萬,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430‰下降到2002年的25.49‰,人均期望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提高到67歲,200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59‰;共有藏醫院2家,藏藥生產廠家1個,17個縣(市)均設有藏醫科,形成了藏醫藥的醫、教、研和藏藥生產體系。2002年日喀則擁有各級衛生機構245個,床位1271張,衛生技術人員1614名,分別比1959年高出衛生機構240個,床位1216張、人員1532名。

2018年,日喀則實行農牧民及僧尼免費健康體檢和兒童先心病醫療救治,完成農牧民體檢61.51萬人、僧尼體檢4360人,篩查先心病兒童8.91萬人,確診129例,免費手術116例。

人民收入

2018年,日喀則各級駐村工作隊投資6.4億元,實施各類項目2600多個,培育發展集體經濟實體2200多個,壯大了村級經濟實力;落實資金22.21億元,農牧民短期育肥出欄62.15萬個綿羊單位,純收入1.24億元;專合組織395家,輻射3.4萬人,帶動人均增收1000—2000元不等;開辦職業技能培訓班135期,培訓7135人;輸出勞務17.9萬人、35.3萬人次,收入6.34億元。2018年,日喀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36元,同比增長13%。

社會保障

2018年,日喀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繳費32.11萬人,徵繳養老保險費3300萬元,發放基礎養老金5480萬元,農村低保對象10.18萬人,發放低保金9012.99萬元;投資2.2億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511個,完成9353戶、45147人的脫貧任務。

歷史文化

手工藝

日喀則的民族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產品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許多產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一提到後藏民族手工業,人們自然會想到寺廟建築群金碧輝煌的金頂、飛禽走獸,百姓生活中實用的金銀銅鐵器,高檔別緻的“鬆巴”靴,江孜的“仲絲”(卡墊)、氆氌和民族服裝,謝通門、拉孜的藏刀,仁布的玉器,吉隆的木碗、竹器等。

民間舞蹈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則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間舞蹈風格獨特,優美大方。“果諧”舞步輕快奔放、場面宏大,“斯馬卓”鼓舞粗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康馬的“諧青”、定日的“甲諧”舞步有力整齊,歌聲和諧悅耳、莊重典雅,夏爾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輕柔優美,薩嘎的“甲諧”豪放古樸,“羌姆”隆重、氣勢宏大。每年藏曆八月舉行跳神舞節,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跳神舞出場近80名僧人,身著古裝,戴著佛教中各護法神的面具進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態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樂奇妙無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銅羌姆”,其主要區別是用不同樂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號的節奏跳吉祥舞為開場。其後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六長壽等數十節不同的神舞。最後,裝飾的寶馬、寶象、寶牛身背珊瑚樹、珍珠曼札、黃金塔、象牙等奇珍異寶出場,以迴應開場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當作密宗儀式只在扎寺內舉行,嚴禁俗人觀看。隨著其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也是傳播教義的需要,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決定每年藏曆八月舉行“斯姆慶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賞。

藏戲

藏戲是以民間歌舞的形式表現文學內容的綜合藝術。吐蕃時期以來,後藏民間歌舞藝術不斷髮展,後來又出現了擬圖騰面具舞蹈、白麵皮面具藝術表演、跳神藝術,以及民間的說唱藝術等,這些民間及宗教藝術中包含著一些戲劇因素。經過歷代民間藝人和知識分子的努力,創造了藏戲藝術。人們一般把日喀則作為藏戲的發祥地,把湯東傑布奉為藏戲始祖。湯東傑布系日喀則地區昂仁縣人,他利用當時民間和宗教藝術中的某些戲劇萌芽或形式發展了藏戲藝術。五世達賴倡導舉辦藏戲節,促進了藏戲的交流與發展。

傳統節日

藏曆年藏曆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日喀則既過藏曆12月1日的“農民年”,又過藏曆1月1日的藏曆年。

林卡節逛林卡是藏族群眾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以前,每年藏曆5月1日至15日這半個月裡,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佈的林卡遊玩,逐步成為林卡節。

達瑪節藏語為跑馬射箭。最初流行在江孜,其他許多地方也有舉行。過去江孜達瑪節於每年藏曆4月19日左右舉行。有賽馬、比試騎術、角力等活動,但主要是搞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動。現達瑪節時間多在農閒的6月份舉行。

沐浴節:“天上閃現太白星,人間河須請郎中”這句人人皆知的話,指的是藏曆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蘭的天空出現一週,經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隨之聚變而具有水之八德。當太白金星閃爍的七天中,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牧區,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酒帶餐到江河、去泉邊盡情地飲水、游泳、沐浴、洗衣。

"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日喀則2014年人口72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日喀則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後藏曾經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日喀則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城市簡介----日喀則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14世紀初期,大司徒強曲堅增戰勝薩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後,得到元、明王室的庇護,設了十三個大宗溪,最後一個宗就叫做桑珠孜,自此,日喀則的全名稱溪卡桑珠孜,簡稱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這就是日喀則的地名由來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佈狀況,把所轄中部地域劃分為“衛、藏”兩大部 分,依日喀則東西的“藏”區為“耶如”(年楚河一帶)和“如拉”(雅魯藏布上游沿岸),東以崗巴拉山為界,西至岡底斯山(現阿里一部分)。因“藏”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上游,於是才有了“後藏”之說。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時界定的“後藏” 區域有所變化。但是,對於現日喀則地區來講,仍處於這個範圍的中心地帶。因此,根據歷史事實,人們亦習慣於把日喀則地區稱為“後藏”。

日喀則原稱“年曲麥”或“年麥”(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這裡雖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涼之所。

1970年日喀則專區改為日喀則地區,地區駐日喀則縣。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馬(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崗嘎)、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等18縣。

1971年定日縣由崗嘎遷駐協嘎爾。

1972年薩嘎縣由薩嘎遷駐加加。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巴(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協嘎爾)、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駐強欽雪)、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駐加加)等18縣。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1986年9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隆格爾縣,以仲巴縣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1986年12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日喀則縣,設立日喀則市。日喀則地區轄1個縣級市、17個縣。

1997年,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市和江孜、定結、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馬、昂仁、亞東、拉孜、崗巴、仲巴、聶拉木、謝通門、薩噶、定日、薩迦、吉隆18個縣(市)。

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發[1999]54號)撤銷隆格爾縣(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行政區劃

2014年6月26日地級日喀則市成立,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日喀則市下轄1個市轄區(桑珠孜區)、17個縣(江孜縣、白朗縣、拉孜縣、薩迦縣、崗巴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康馬縣、亞東縣、仁布縣、南木林縣、謝通門縣、吉隆縣、昂仁縣、薩嘎縣、仲巴縣)、1個口岸(樟木口岸)。共有203個鄉(區、街道辦事處),1760個村(居)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日喀則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經緯跨度在東經82°00′至90°20′和北緯27°23′至31°49′之間。全市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3]

地形地貌

日喀則大體處於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複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橫亙全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萬山叢生。在日喀則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於日喀則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雄居世界之巔,昂首俯視群山,還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

城市簡介----日喀則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寬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另有喜瑪拉雅山脈北側、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谷地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水源較充足。

土壤

日喀則土地類型多樣,有耕地、草原、林地、荒灘、湖泊、沼澤等。日喀則地區耕地面積8.5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8.47萬公頃,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有些湖泊沿岸的狹窄地帶,地勢較低,牧草豐盛。

氣候

日喀則大致有3種區域性氣候。喜馬拉雅山以北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區,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區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乾旱氣候;喜瑪拉雅山主脊線以南地區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溼潤氣候。日喀則總體的氣候特徵是: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達3300小時,高原紫外線強烈;

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西部亞寒帶地區為0℃,東部溫帶地區為6.5℃,年平均氣溫為6.3℃,可算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份平均氣溫為2~12℃,最暖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0~18℃,年平均日較差西北部為16℃,東部為14℃;

乾季和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乾旱多風,低溫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為幹(旱)季或風季。5至9月,氣候溫和,空氣溼潤,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的9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七、八月份,為雨季。此時多夜雨,多雷暴冰雹,夜雨量佔總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空間分佈不均勻,東部較多,在200-430mm之間,西北部偏少,少於200mm。東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際波動大;

日喀則無霜期在120天以上,境內降雪強度小,雪域集中在亞東帕裡-聶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帶;

喜瑪拉雅山南坡的亞東、樟木、吉隆、陳塘、絨轄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最暖日平均氣溫在18-22℃,具有高山亞熱帶氣候特點。

水文

日喀則有河流100餘條,西藏第一大河雅魯藏布江發源於日喀則市仲巴縣傑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流經仲巴、薩嘎、吉隆、昂仁、拉孜、薩迦、謝通門、日喀則、南木林、仁布等10縣,境內長度為700公里,流域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年楚河是另一條重要的河流,發源於康馬縣,經江孜、白朗在日喀則匯入雅魯藏布江。其他還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絨河、葉如河、康布河、吉隆河等等,除少數內流河外,均屬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由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水溫偏低,含沙量小,水質好。徑流季節分配不均,年季變化小。

湖泊

日喀則有大小湖泊40多個,以西部的仲巴縣、昂仁縣境內分佈最多。面積大於200平方公里的有4個,分別是塔若湖(520平方公里)、佩枯措湖(300平方公里)、扎布耶茶卡(235平方公里)、許如湖(208平方公里)。這些湖泊多為內陸湖,大多是鹹水湖或鹽湖,湖水含鹽、硼、鈣、鈉等礦物質成分,不宜飲用和灌溉。在喜瑪拉雅山脈的雪峰冰川區,還分佈有眾多大小不等的冰川湖、冰磧湖,其中長芝冰川附近有一小湖,海拔6116米,被列為世界“懸湖”之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日喀則共發現礦床、礦(化)點及找礦線索234處,有金、銀、鋅、鉛、鋰、銻、汞、銅、鐵、錳、銫、鉻、硼、雲母、砷、食鹽、芒硝、鉀、水晶、硫、磷、明礬石、煤、泥炭、油頁岩、菱鎂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種,其中硼砂儲量較大。[4]

主要開採的礦種有金、銅、鉛、鋅、鉻、銻、玉、硼、礦泉水、花崗岩等。

金礦:日喀則採金歷史悠久,儲量頗豐,巖金開採所在地為謝通門縣榮瑪鄉。砂金礦有南木林縣達孜金礦、昂仁阿木雄金礦。

鋰、硼礦:鋰資源量達153萬噸,三氧化硼資源量達3220萬噸,鉀為3590萬噸,按1990年幣值和三分之一可採比計算,潛在價值在1500億人民幣以上。秋裡南木湖硼砂礦,伴生有部分芒硝,硼砂儲量86萬噸,品位達到28%以上。

礦泉水:礦泉水有崗巴曲登尼瑪礦泉水和江孜龍瑪礦泉水。主要生產曲登尼瑪礦泉水。曲登尼瑪礦泉水泉口海拔51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礦泉水水源,日出水量800噸左右。

建築材料:砂石料主要在“雅江”及“年河”一帶開採;花崗石主要在康瑪縣、謝通門縣、拉孜縣均有開採。

土地資源

日喀則土地面積為1760萬公頃,耕地面積7.9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7.5萬公頃左右,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尚待開墾的荒地有3.3萬公頃。草場除湖泊沿岸水草茂盛的地帶外,大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草場總面積1275.81萬公頃,可利用面積1093.16萬公頃,草場較為零星,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宜林宜草草甸有1261.18萬公頃;森林主要分佈於喜瑪拉雅山南坡的部分地區,日喀則5個有林縣森林林地面積有122.8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256.76萬立方米,水源涵養林5220397.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1%。

水資源

日喀則境內有河流100餘條,河川年徑流總量350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蘊藏量為1360萬千瓦。

植物資源

城市簡介----日喀則

日喀則常見的林木品種有高山鬆、喜瑪拉雅冷杉、喜瑪拉雅雲杉、樺樹、西藏落葉松等,其中長葉雲杉、鐵杉、長葉鬆、喜瑪拉雅紅豆杉、雪松是特有的名貴品種。日喀則還廣泛分佈著眾多的典型高山植物,多呈座墊狀,莖葉毛絨發達,形大而色彩豔麗,它們頂風 傲雪,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眾多的野生植物中,許多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著名的有貝母、黨蔘、蟲草、天麻、雪蓮花、黃芪、胡黃蓮、紅景天、當歸、大黃、首烏、麻黃、車前子、草烏、紫苑等300餘種。日喀則藥材資源豐富,常用藥材品種有蟲草、貝母、天麻、雪蓮花、紅景天、大黃等300多種。

動物資源

日喀則的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主要家畜有犛牛、黃牛、犏牛、馬、驢、山羊、綿羊、豬、雞等。野生動物有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南坡亞熱帶、溫帶叢林中的小熊貓、長尾葉猴、野牛、棕熊、黑熊、金錢豹、獼猴、野豬、河鹿、野貓等幾十種。生活在雪線附近有雪豹、岩羊。在喜瑪拉雅山以北的高原上有野犛牛、野驢、岩羊、羚羊、黃羊、盤羊、狐狸、野兔、獐子、野狼、猞猁、旱獺等近百種。鳥類資源中有馬雞、藏雪雞、禿鷲、黑頸鶴、血雉、魚鷗、野鴨、斑頭雁、紅嘴鷗、棕頭鳥、赤嘴鳥、太陽鳥、山雀、野鴿、斑鳩、麻雀等200餘種。其中野犛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雪豹、黑頸鶴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人口民族

2018年:日喀則總人口634962人。其中:日喀則市 99863人、南木林縣 69214人、江孜縣 61431人、定日縣 46585人、薩迦縣 42590人、拉孜縣 45895人、昂仁縣 45172人、謝通門縣 39955人、白朗縣 40111人、仁布縣 28255人、康馬縣 19501人、定結縣 17691人、仲巴縣 17860人、亞東縣 12038人、吉隆縣 12174人、聶拉木縣 15479人、薩嘎縣 11947人、崗巴縣 9201人。

截止2018年底,日喀則總人口為662,146人。其中農業人口490534人,牧業人口100130人,非農業人口71482人。藏族人口651828人,漢、回、蒙、土、滿、苗、壯等十幾個民族人口10318人。2005年日喀則出生8881人,死亡3961人,自然增長率7.47‰。

經濟概況

總述

日喀則經濟結構以農牧業為主,全區各地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排位中,農林牧漁總值排第一位,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國內生產總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排第二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排第三位。日喀則糧食產量佔西藏的40%,商品糧佔全區的60%以上,畜牧業總量在全區各地市中居第二位。2017年,日喀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4.5億元;實現旅遊總收入16.8億元。

2018年,日喀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73497萬元,同比增收15946萬元,增長27.71%,完成年初預算的150.36%。

農牧業

農牧業是日喀則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日喀則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牧業的發展快慢。日喀則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耕地面積125萬畝,佔西藏自治區的1/3,糧油產量佔西藏自治區的40%左右,向國家交售的商品糧佔西藏自治區的50-70%,糧油生產總量居西藏自治區第一位。畜牧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飼養量達550餘萬頭(只、匹),摺合800餘萬個綿羊單位,居西藏自治區第二位。

日喀則不僅是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大地區,也是盛產農畜土特產品的地區之一。據統計,畜土特產品有十幾種。其中,亞東魚、帕裡犛牛、崗巴羊、桑桑酥油、霍爾巴羊、江孜大蒜、“聯嘎姆”高級糌粑、日喀則蕎麥、艾瑪崗馬鈴薯、拉孜優質油菜籽等。

1989年日喀則農牧業總產值達18777.30萬元,比1980年增長了31.46%。其中,農業產值佔49.40%,牧業產值佔42.14%。

1999年糧油總產達到35.2萬噸,比1994年增產7.2萬噸,增長25.7%;農業總產值達87545.06萬元,比1994年增加47381.59 萬元,增長5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270元,比1994年增加249.88元,增長24.5%;1999年牧業產值達42111.08萬元,比1994年增加15291.88萬元,增長36.3%,成畜死亡率僅為2%左右。

2002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2.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8.4億元,佔總收入的65%。農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了65.7%和33.1%。日喀則糧油總產達到78091萬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產21925萬斤和3550萬斤,增長28.1%和4.5%。其中,糧食產量73984萬斤,油菜籽產量4107萬斤,蔬菜產量1.58億斤。日喀則年末牲畜存欄控制在570萬頭(只、匹)。肉類總產量2.71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57.6%和19.9%。奶類總產量5.72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60.7%和21.7%。

2018年,日喀則推廣“藏青2000”良種8.5萬畝,佔全區推廣任務的80%,推廣“喜馬拉22號”2.06萬畝;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成為第二批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分別在江孜、拉孜等10縣落實農機示範村10個;新續建青稞生產基地、退牧還草工程等農牧業項目19類186個,完成國家投資3.91億元。2018年,日喀則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76億元,同比增長3.7%。

外貿

日喀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所轄18個區、縣中共有9個邊境縣,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邊境線長1573公里,約佔全區邊境線長的一半。有4個開放口岸,29個互市貿易點。

1984年,由國家投資組建了日喀則首家專業外貿企業,2002年,日喀則共有各類外貿企業7家,有國有的、集體的、私營的和股份制的。

2002年日喀則口岸對外貿易進出口交易額達5億元人民幣(不包括互市交易額),比1987年的約7000萬元人民幣增長6倍多。

1984年至2000年,日喀則外貿公司累計出口活羊近10萬隻、出口羊毛4000餘噸、出口油菜籽1500多噸、出口牛羊絨近1000噸、出口青稞約1.3萬噸,累計出口創匯2193萬美元,年均為農牧民轉換現金收入約1000萬元人民幣。2002年,外貿公司實現出口創匯近500萬美元,對外出口市場除傳統的尼泊爾王國外,還開拓了印度、日本等國和歐美地區市場,對外出口產品除傳統的羊毛、綢緞等外還開發了紡織品、機電品、玩具等。

2002年,日喀則共出口油菜籽2005噸,出口羊毛200噸,比2001年整整多了3倍。2001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7890萬元人民幣,其中,出口5130萬元、進口2760萬元,2002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8640萬元,同比增長9.5%,其中出口7106萬元,同比增長約38.5%。

2018年,日喀則共有3個已開放口岸,1個待恢復開放口岸,28個互市貿易點。西藏自治區有90%的邊境貿易在日喀則的各大口岸進行。樟木口岸的邊境小額貿易額達到20.44億元,佔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

旅遊

2018年日喀則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4萬人次,比2017年增長22%;實現旅遊總收入11億元,比2010增長30%。2018年8月珠峰文化旅遊節前後,日喀則共接待遊客24.5萬人,同比增加41%;旅遊收入1.9億元,增長57%,參與人員35萬人,招商引資36億元(共13個項目)。

社會事業

城市簡介----日喀則

通信

日喀則地區郵電局,建於1952年6月,當時的組成人員10餘人,大部分人員均來自於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八軍官兵。同年10月1日,日喀則地區郵電局正式掛牌營業。當時的郵電局尤為困窘,只有幾間破舊的房屋和落後的通信設備,業務僅有電報、電報匯款、信函、包裹等。郵政運輸工具有解放牌汽車,馬步班,郵路也開闢較少。1969年12月。郵電根據政府的需求,對郵、電進行分營,歷時四年的分營,又於1973年8月,郵電開始合併,隨後一直並肩到1998年。1998年9月10日,郵、電分營後,日喀則地區郵政局開始獨立運行,下轄17個縣(口岸)郵政局。日喀則自辦局支局、所27個,擁有郵路6條,郵路總長單程2822公里,貫穿日喀則17個縣(口岸)郵政局,其中國家一級郵路2條。2002年底,業務收入已達到958萬元,業務總量961元,人均勞動生產率為53519.55元。

日喀則電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下設18個縣(口岸)電信局和4個電信支局所。截止2002年底,日喀則18縣(口岸)已開通17個縣的光纜並進入本地網,電話交換機容量已達43248門,交換機實用容量已達28162門;通信光纜線路總長1878.37公里;長途業務電路總數達4910條、電話普及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4.41%,日喀則市城鎮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8.82部,日喀則電信通信收入4824萬元,勞動生產率達24.49元。

日喀則移動通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並獨立運營,單獨核算,隸屬於中國移動集團西藏自治區移動通信公司,2000年底網上用戶2134戶,業務收入750萬元,固定資產334萬元。

中國聯通日喀則分公司是2000年8月11日,經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批准,在日喀則國信尋呼有限公司的基礎上進行籌備組建,2001年3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

交通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日喀則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僅有騾馬驛道,貨物運輸靠人背畜馱來完成。舊西藏日喀則地區有通往印度噶倫堡和尼泊爾的古道,日喀則通往印度的道路是由拉孜往西南經協噶爾、定日、聶拉木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至印度。1951年3月動工修築了拉日公路,1955年10月20日竣工通車。結束了日喀則地區無“一條公路”的歷史,開闢了日喀則地區公路建設的新紀元。1955年以工代賑動工修築了日喀則至江孜的公路,1955年10月通車,全線長90公里,1956年修築了拉亞公路,全長547公里。1958年修築了日定公路,1960年修築了拉孜至普蘭的拉普公路,1962年日定公路作為中尼公路的一部分路段,進一步進行了改建,1962年動工修築了中尼公路,1962年7月10日通車。1991年4月20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大竹卡至日喀則路段,1992年11月通車;1993年4月1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柳區至中貝鄉路段,1994年11月通車。1960年動工修築了加加至吉隆的加吉公路,1963年通車。1960年修築了定日至吉隆的公路,全長190公里。1960年修築了日喀則至南木林的公路,全線長60公里,1960年日喀則地區所屬的十一個縣中除聶拉木和謝通門兩縣外,實現了縣縣通車。1967年4 月日喀則專署交建局對日喀則至謝通門公路進行了測設,1967年5月動工修築。

七十年代日喀則縣鄉公路全長6153公里,81個區(鄉)、336個公社、1338個生產隊通公路或簡易公路,不通公路的區14個、公社141個,生產隊854個,通車率區佔85.9%,公社佔70.3%,生產隊61%,11個縣區區通公路,2個縣社社通公路。

八十年代,日喀則地區十八個縣均已通公路。99個區社中的92個區社已通車,475個公社中的365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76.8%,2192個生產隊中的2093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95.4%,日喀則縣鄉公路通車裡程達1716公里。

至2002年,已形成日喀則市中心,通往拉薩、山南、阿里、鄰國尼泊爾、印度以及地區十八個縣市;以G318、G219為主幹線,以省道為骨幹,以縣鄉公路、專用公路、邊防公路為基礎的公路交通網絡。截止2002年日喀則公路通車裡程為12242.691公里,日喀則2條國道 1240.625公里,6條省道871.096公里,14條縣道1847.29公里,65條鄉道3686.66公里,328條村道及邊防公路(含專用公路)4597.02公里。日喀則無一條二級及二級以上等級公路;日喀則203個鄉鎮中,198個鄉鎮通公路,佔鄉鎮總數的97.54%,5 個鄉鎮不通公路,佔鄉鎮總數的2.46%,1751個行政村中的1433個行政村通公路,佔行政村總數的81.84%,318個行政村不通公路,佔行政村總數的18.16.%;公路密度為6.7243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級公路1962.685公里,等外公路10280.006公里。

2011年7月8日,日喀則機場正式開航。

2018年,日喀則市區共有公交車輛89輛,市區公交線路9條,市周邊公交線路11條。

城建

2017年日喀則市18個區、縣的建城區面積達26.44平方公里,其中,桑珠孜區建城區面積達17.59平方公里,2016年日喀則城市化水平為9.7%,其中日喀則市的城市化水平為35%,日喀則固定資產累計完成20.37億元。

2016年,日喀則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比1959年增長676.85倍,比1994年增長4.67倍,各區、縣僅在1994年至2000年間,多方籌措資金5.02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和修建;其中僅桑珠孜區在這期間投資1.36億元。截止到2016年底,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道路長度達39.1公里,面積 98.53萬平方米,市區人均道路面積30平方米

2018年,日喀則市內液化石油氣充裝站月售量890噸,日供應量達74.17噸。市區新老水廠的年實際供水量達438萬噸,其中新水廠是1995年由上海市投資4500萬元修建的。郵電業務也比1959年增長313倍,比1994年增長13.5倍。城鎮綠化方面,"九五"期間也有一定的提高,市區公共綠地面積為33公頃,園林面積48公頃,按日喀則市區常駐人口計算人均綠地面積近70平方米。

民生

2008年至2018年,日喀則共完成60737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此共投入資金46多億元。2012年,日喀則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18806戶,自治區投入補助資金3.12多億元已全部到位。在財政支持下,2008年—2018年日喀則完成1429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2017年—2018年完成378個村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城市簡介----日喀則

2008年至2018年,日喀則投入農林水事務資金60多億元,落實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城鄉居民和僧尼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老人員、孤兒生活補助等各項社會保障資金預計達19多億元,落實教育“三包”經費預計達8.5多億元。

2018年,日喀則投資5.01億元,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327個、農牧民安居工程11904戶、30多個村整村推進工程,投資1.74億元,解決5.32萬人、293座寺廟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3.23億元,電力入戶4338戶;解決33個鄉鎮、148個建制村的通暢和58個建制村、120座寺廟的通達問題;建成農村戶用沼氣9221座;完成各類造林22.7萬畝。日喀則廣播電視“戶戶通”加快實施,完成任務2.66萬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7.94%、96.09%。

教育

2018年底,日喀則市18個縣(市)共有中學23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純高中2所;縣(市)、鄉鎮小學217所,教學點729個,中等專業學校1所,幼兒園1所,社會力量辦學(園)2所。日喀則小學在校人數85936人,初中在校生18481人,高中在校生3443人。幼兒園在園750人,社會力量辦學在校生3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0.42%,初中入學率達到34%。日喀則有中學教職工1440人,小學教職工3304人,中小學教職工中藏族教師佔總數的90%以上。截止20189年底,日喀則已經有13個縣(市)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目標,“普六”人口覆蓋率達到78%。

2007年和2018年,日喀則已全面完成“掃盲”、“普九”任務,“普九”人口覆蓋率達100%,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到2017年底,日喀則已配備教學光盤播放系統,建立收視點235個,計算機教室78個,“班班通”教學資源系統111個,44%的鄉(鎮)完小實現了教學資源“班班通”。

衛生

1955年10月,日喀則人民醫院正式成立,建院初期僅有45名醫務人員,12張床位,設有內、外等九個科室,這是日喀則第一所正規性醫院。1959年10月以來各縣(市)醫院也相續成立,1972年地區衛生學校成立,設有護士、醫士、藥劑、藏醫等專業,成為我地區第一所培養醫藥專業人員的學校。1974年地區防疫站又宣告成立,並逐步開展地甲、麻疹等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麻風病醫院,繼面開展了計劃免疫和綜合防治工作。

1959年日喀則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個,其中地市2個,縣級3個,床位55張,其中地市45張,縣級10張,衛技人員82名,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0.18張,每千人擁有衛技人員0.11人,而此時的醫療衛生水平僅處於低級階段,僅能開展一些常規的醫療診治工作。

1982年日喀則藏醫院成立,之後開辦聶拉木藏藥廠,成立瑞士紅十字會援助的邊雄藏醫學校,為發展民族醫藥事業,解決農牧區缺醫少藥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1983年,衛生執法監督工作開始起步。1986年,婦幼衛生保健工作又開始起步,並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人口基金會的援助下,逐步在江孜等七縣開展了基層婦幼衛生保健項目工作。

2002年日喀則合作醫療以縣、鄉為單位覆蓋率達到100%與95%,參加農牧民佔日喀則農牧區總人口的78.08%;有19家防疫機構,有8家婦幼機構,有3家醫院被評為“愛嬰醫院”,孕產婦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502/萬下降到2002年的38.37/萬,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430‰下降到2002年的25.49‰,人均期望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提高到67歲,200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59‰;共有藏醫院2家,藏藥生產廠家1個,17個縣(市)均設有藏醫科,形成了藏醫藥的醫、教、研和藏藥生產體系。2002年日喀則擁有各級衛生機構245個,床位1271張,衛生技術人員1614名,分別比1959年高出衛生機構240個,床位1216張、人員1532名。

2018年,日喀則實行農牧民及僧尼免費健康體檢和兒童先心病醫療救治,完成農牧民體檢61.51萬人、僧尼體檢4360人,篩查先心病兒童8.91萬人,確診129例,免費手術116例。

人民收入

2018年,日喀則各級駐村工作隊投資6.4億元,實施各類項目2600多個,培育發展集體經濟實體2200多個,壯大了村級經濟實力;落實資金22.21億元,農牧民短期育肥出欄62.15萬個綿羊單位,純收入1.24億元;專合組織395家,輻射3.4萬人,帶動人均增收1000—2000元不等;開辦職業技能培訓班135期,培訓7135人;輸出勞務17.9萬人、35.3萬人次,收入6.34億元。2018年,日喀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36元,同比增長13%。

社會保障

2018年,日喀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繳費32.11萬人,徵繳養老保險費3300萬元,發放基礎養老金5480萬元,農村低保對象10.18萬人,發放低保金9012.99萬元;投資2.2億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511個,完成9353戶、45147人的脫貧任務。

歷史文化

手工藝

日喀則的民族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產品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許多產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一提到後藏民族手工業,人們自然會想到寺廟建築群金碧輝煌的金頂、飛禽走獸,百姓生活中實用的金銀銅鐵器,高檔別緻的“鬆巴”靴,江孜的“仲絲”(卡墊)、氆氌和民族服裝,謝通門、拉孜的藏刀,仁布的玉器,吉隆的木碗、竹器等。

民間舞蹈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則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間舞蹈風格獨特,優美大方。“果諧”舞步輕快奔放、場面宏大,“斯馬卓”鼓舞粗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康馬的“諧青”、定日的“甲諧”舞步有力整齊,歌聲和諧悅耳、莊重典雅,夏爾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輕柔優美,薩嘎的“甲諧”豪放古樸,“羌姆”隆重、氣勢宏大。每年藏曆八月舉行跳神舞節,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跳神舞出場近80名僧人,身著古裝,戴著佛教中各護法神的面具進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態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樂奇妙無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銅羌姆”,其主要區別是用不同樂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號的節奏跳吉祥舞為開場。其後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六長壽等數十節不同的神舞。最後,裝飾的寶馬、寶象、寶牛身背珊瑚樹、珍珠曼札、黃金塔、象牙等奇珍異寶出場,以迴應開場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當作密宗儀式只在扎寺內舉行,嚴禁俗人觀看。隨著其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也是傳播教義的需要,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決定每年藏曆八月舉行“斯姆慶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賞。

藏戲

藏戲是以民間歌舞的形式表現文學內容的綜合藝術。吐蕃時期以來,後藏民間歌舞藝術不斷髮展,後來又出現了擬圖騰面具舞蹈、白麵皮面具藝術表演、跳神藝術,以及民間的說唱藝術等,這些民間及宗教藝術中包含著一些戲劇因素。經過歷代民間藝人和知識分子的努力,創造了藏戲藝術。人們一般把日喀則作為藏戲的發祥地,把湯東傑布奉為藏戲始祖。湯東傑布系日喀則地區昂仁縣人,他利用當時民間和宗教藝術中的某些戲劇萌芽或形式發展了藏戲藝術。五世達賴倡導舉辦藏戲節,促進了藏戲的交流與發展。

傳統節日

藏曆年藏曆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日喀則既過藏曆12月1日的“農民年”,又過藏曆1月1日的藏曆年。

林卡節逛林卡是藏族群眾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以前,每年藏曆5月1日至15日這半個月裡,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佈的林卡遊玩,逐步成為林卡節。

達瑪節藏語為跑馬射箭。最初流行在江孜,其他許多地方也有舉行。過去江孜達瑪節於每年藏曆4月19日左右舉行。有賽馬、比試騎術、角力等活動,但主要是搞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動。現達瑪節時間多在農閒的6月份舉行。

沐浴節:“天上閃現太白星,人間河須請郎中”這句人人皆知的話,指的是藏曆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蘭的天空出現一週,經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隨之聚變而具有水之八德。當太白金星閃爍的七天中,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牧區,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酒帶餐到江河、去泉邊盡情地飲水、游泳、沐浴、洗衣。

城市簡介----日喀則

望果節:望果源於古代,盛於近代,是祈盼豐收而舉行的活動。雖然各地的望果繁簡不一,但其形式和內涵大同小異。開鐮之前農事稍閒時,全村男女著上新裝和僧侶一道列隊轉游莊稼地。隊伍由持柱香、經幡、經書、寶傘、寶瓶、手鼓、鑼鈸、法號、彩箭的善男善女引路,全村人跟在後面。隊伍按東南西北方向轉游,每至一方祭此方神。在行進的途中不斷地吹號、搖鼓、誦經、揮舞彩箭呼喊:“恰也怙秀,央也怙秀”(德福來吧,吉祥也來吧),燒香敬供村神,祈求豐收。轉完了莊稼地便在蔭涼處,進餐飲酒。過後進行賽馬、賽犛牛、唱藏戲、跳舞等娛樂項目。

鬥牛節白朗縣鬥牛節在8月份舉行,屆時各鄉村農牧民彙集一起,帶著自家的公牛,進入指定的鬥牛場,而後進行每鄉、每村的鬥牛比賽。比賽時二牛相鬥難分難解,其場面驚心動魄,扣人心絃,最終弱者被頂倒或落荒逃去,才可結束二牛之間的惡戰。

風景名勝

景點介紹

  • 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中文拼音:Zha Shi Lun Bu Si ,藏語:bkra-shis lhun-po,英語:Tashilhunpo Monastery),意為“吉祥須彌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傑瓦林”,意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扎什倫布寺是西藏日喀則地區最大的寺廟,位於日喀則市城西的尼瑪山東面山坡上。扎什倫布寺為四世之後歷代班禪駐錫之地。它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並列為格魯派的“六大寺”。 扎什倫布寺是全國著名的六大黃教寺院之一1961年3月4日,扎什倫布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55元,藏人免費,學生證不打折

開放時間:9:00-17:00(中午12:00-14:00佛殿不開放)

  • 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Jo-mo glang-ma),簡稱珠峰,又意譯作聖母峰,尼泊爾稱為薩加馬塔峰,也叫“埃非勒士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脈之上,終年積雪。是世界第一高峰(已知太陽系最高峰是海拔27000米的火星奧林匹斯山)。藏語“珠穆朗瑪jo-mo glang-ma ri”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語Jo-mo“珠穆”是女神的之意,glang-ma“朗瑪”應該理解成母象(在藏語裡,glang-ma有兩中意思:高山柳和母象)。神話說珠穆朗瑪峰是長壽五天女(tshe-ring mched lnga)所居住的宮室。

門票:180元

開放時間:全天

參考用時:4天

  • 卡若拉冰川

途經西藏四大雪山之一的乃金崗桑。像一個靜靜梳妝的美人,卡若拉在群山之中脈脈遠眺。據悉,在整個西藏離公路最近的就是卡若拉冰川,離公路只有三百多米。 卡若拉冰川位於浪卡子縣和江孜縣交界處,距離江孜縣城71公里。從羊卓雍錯出來後,跨越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後就來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觀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約有5400米,在山口北面5600米左右的地帶,屬寧金抗沙峰冰川向南漂移後形成的懸冰川乃金崗桑是拉軌崗日山的主峰,在喜馬拉雅山以北。傳說是藏傳佛教四大山神—西方山神諾吉康娃桑布居住之地。乃金崗桑周圍聳立著10餘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是西藏四大雪山之一。

門票:40元

開放時間:9:00至17:00

  • 宗山古堡

宗山並不高,只有100多米。但江孜周圍地勢平坦,宗山就顯得鶴立雞群,很有軍事意義。加上江孜的海拔已經超過4000米,爬上宗山並不容易。所以,很早就在宗山上修築城堡,建立江孜宗政府,作為拉薩的門戶。藏語宗意為城堡、要塞,也是原西藏地方政權縣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宗山建築約建於14世紀初,主要有宗本(縣長)辦公室、經堂、佛殿及各類倉庫等,全部依山勢由山腰一直建至山頂。建築高大宏偉,居高臨下,氣勢壯麗。後來為了抵抗侵略者,守山軍民在山坡用大石塊砌築起一圈高 5~8米、寬約4米的圍牆,並沿牆及前崖修築了許多炮臺,給英軍以沉重打擊。但在持續的戰火中,幾乎被侵略者毀為一片廢墟。現僅存炮臺遺蹟、帶彈孔的殘坦斷壁以及東部代本(藏軍指揮官)的一處住室。西藏地方政府已對之加以維修保護。因為電影《紅河谷》,知道宗山城堡的人很多,但詳細瞭解這段歷史的就少了。根據資料,宗山抗英發生在光緒30年(1904年)。光緒29年(1903),由榮赫鵬率領的英國近萬人的武裝使團從印度、經錫金由亞東進入西藏,一路進攻,在1904年4月11日到達江孜。達賴13世下令西藏軍民抵抗,江孜境內16歲至60歲的男丁被緊急徵召抗英。英軍的目的是攻佔拉薩,簽訂不平等條約,所以江孜是必經之路,宗山就成為必爭之地。藏軍以劣勢武器在宗山城堡與圍攻的英軍激戰,損失慘重。7月7日,宗山城堡失守。守衛宗山城堡的最後的藏軍不願被俘,全部跳崖。今天,在宗山前面的廣場上,矗立起了一座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以緬懷一個世紀前的抗英英雄們。

  • 樟木口岸

樟木口岸目前是中國通向南亞次大陸最大的開放口岸,位於喜馬拉山中段南坡東、南、西面與尼泊爾接壤,為國家一級公路——中尼公路之咽喉。樟木口岸距拉薩736公里,距加德滿都120公里,是中國和尼泊爾之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面對尼泊爾中腹地區,暢通的中尼公路帶來了樟木邊境貿易市場的發展和繁榮,地理上形成了從樟木口岸到日喀則、江孜、拉薩以至國內兄弟省區的連接。口岸氣候較好,海拔2400米,國界友誼橋頭1700米。口岸交通方便,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基本保障,海關、銀行、工商、聯檢、公安等管理機構健全。樟木鎮常住人口3000多人,外貿、邊貿公司20餘家,日流動人口平均1000人左右,年商品交易額已突破2億元,對內輻射西藏及相鄰省區,對外輻射尼泊爾及毗鄰國家和地區是西藏目前最大的邊貿中心口岸。樟木地處中尼邊境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溝谷坡地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鎮。周圍自然環境很美,現代化建築和一些古老的木結構房屋依山交替地散落在盤山而下的公路兩側。樟木這一帶屬於亞熱帶,氣候潮溼,風景宜人。其建築以二、三層的小樓房為主,材質有石料,木板以及磚混等。由於樟木鎮是依坡而建,街道拐彎很多,整個鎮的房屋佈置比較隨意,高低錯落明顯,層層緊挨,全由街道和石階相溝通。大多數屋頂都有小花園和鐵皮屋頂,各種風馬旗,運氣樹等佈滿屋頂,將整個城鎮打扮得花花綠綠的,在周圍青山綠水和白雲的環抱中,顯得非常醒目。

  • 滿拉水庫

滿拉水庫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江孜縣龍馬鄉境內年楚河上游,以灌溉和發電為主,兼有防洪及旅遊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建設項目。擋水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壩長287米,壩高76.3米,壩頂寬10米,有“西藏第一壩”之稱,距縣城28公里,距日喀則城113公里。 滿拉工程屬大(Ⅱ)型工程,是年楚河上的“龍頭”工程,壩址區高程4200~4300米,冬季嚴寒,乾旱缺氧,全年實際施工期僅7~8個月,施工條件艱苦。

  • 希夏邦馬峰景區

希夏邦馬峰Gosainthan亦作Hsi-hsia-pang-ma Feng或Xixiabangma Feng,西藏語作Shisha Pangma,舊稱高僧贊峰。喜馬拉雅山脈高峰之一。位於西藏南部尼泊爾邊界附近,高度8,012公尺(26,286呎)。有冰河與積雪覆蓋,1964年中國遠征隊首登成功。希夏邦馬峰(Xixabangma),海拔8012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級高峰中排名第14位。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的8000山峰,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東經85’46’55,北緯28’21’07,東南方距珠穆朗瑪峰約120公里,是一座完全在中國西藏(聶拉木縣)境內8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喜馬拉雅山脈著名的高峰之一,它由三個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組成,山勢險峻,氣候變化無常。北坡有長達10餘公里的山谷冰川,冰塔林立,銀光閃爍,站在遠方眺望,陽光下的希夏邦馬峰白雪皚皚,巍巍壯觀。希夏邦馬峰,舊稱高僧贊峰。1964年5月2日,中國登山隊的許競、張俊巖、王富洲等10名運動員從北坡登頂成功,並創造了集體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人數最多的記錄。希夏邦馬峰由三個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組成,在主峰西北200米和400米處,分別有8008米7966米的兩個峰尖。這裡是喜馬拉雅山脈現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整個枯崗日山脈冰川和永久積雪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於希夏邦馬峰周圍。北坡橫對著13.5公里長的野博康加勒冰川,與它平行的是達曲冰川。北山脊以東是格牙冰川,南坡有16公里長的富曲冰川,其末端一直降到4550米的灌木林帶。最引人入勝的是海拔5000--5800米之間的冰塔區,長這幾千米,景象形態甚是奇異,宛若活生生的“冰晶園林”。但其上又佈滿了縱橫交錯的冰雪裂縫和時而發生的巨冰雪崩,為登山者設置了種種困難。

旅遊指南

"

日喀則,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外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日喀則2014年人口72萬,轄1個市轄區和17個縣。

日喀則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後藏曾經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日喀則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城市簡介----日喀則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14世紀初期,大司徒強曲堅增戰勝薩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後,得到元、明王室的庇護,設了十三個大宗溪,最後一個宗就叫做桑珠孜,自此,日喀則的全名稱溪卡桑珠孜,簡稱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這就是日喀則的地名由來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佈狀況,把所轄中部地域劃分為“衛、藏”兩大部 分,依日喀則東西的“藏”區為“耶如”(年楚河一帶)和“如拉”(雅魯藏布上游沿岸),東以崗巴拉山為界,西至岡底斯山(現阿里一部分)。因“藏”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上游,於是才有了“後藏”之說。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時界定的“後藏” 區域有所變化。但是,對於現日喀則地區來講,仍處於這個範圍的中心地帶。因此,根據歷史事實,人們亦習慣於把日喀則地區稱為“後藏”。

日喀則原稱“年曲麥”或“年麥”(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這裡雖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涼之所。

1970年日喀則專區改為日喀則地區,地區駐日喀則縣。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馬(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崗嘎)、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等18縣。

1971年定日縣由崗嘎遷駐協嘎爾。

1972年薩嘎縣由薩嘎遷駐加加。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定結(駐江嘎)、拉孜(駐曲下)、聶拉木(駐衝堆)、謝通門(駐吉丁)、仲巴(駐紮東)、康馬、亞東(駐下司馬)、崗巴、南木林、薩迦、定日(駐協嘎爾)、吉隆(駐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駐強欽雪)、白朗(駐洛布窮孜)、薩嘎(駐加加)等18縣。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1986年9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隆格爾縣,以仲巴縣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1986年12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日喀則縣,設立日喀則市。日喀則地區轄1個縣級市、17個縣。

1997年,日喀則地區轄日喀則市和江孜、定結、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馬、昂仁、亞東、拉孜、崗巴、仲巴、聶拉木、謝通門、薩噶、定日、薩迦、吉隆18個縣(市)。

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發[1999]54號)撤銷隆格爾縣(注:實際上因故沒有正式成立隆格爾縣)。

2014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

行政區劃

2014年6月26日地級日喀則市成立,原縣級日喀則市改為桑珠孜區。日喀則市下轄1個市轄區(桑珠孜區)、17個縣(江孜縣、白朗縣、拉孜縣、薩迦縣、崗巴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康馬縣、亞東縣、仁布縣、南木林縣、謝通門縣、吉隆縣、昂仁縣、薩嘎縣、仲巴縣)、1個口岸(樟木口岸)。共有203個鄉(區、街道辦事處),1760個村(居)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日喀則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經緯跨度在東經82°00′至90°20′和北緯27°23′至31°49′之間。全市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3]

地形地貌

日喀則大體處於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複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橫亙全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萬山叢生。在日喀則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於日喀則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雄居世界之巔,昂首俯視群山,還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此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

城市簡介----日喀則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寬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另有喜瑪拉雅山脈北側、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谷地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水源較充足。

土壤

日喀則土地類型多樣,有耕地、草原、林地、荒灘、湖泊、沼澤等。日喀則地區耕地面積8.5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8.47萬公頃,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有些湖泊沿岸的狹窄地帶,地勢較低,牧草豐盛。

氣候

日喀則大致有3種區域性氣候。喜馬拉雅山以北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區,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區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乾旱氣候;喜瑪拉雅山主脊線以南地區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溼潤氣候。日喀則總體的氣候特徵是: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達3300小時,高原紫外線強烈;

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西部亞寒帶地區為0℃,東部溫帶地區為6.5℃,年平均氣溫為6.3℃,可算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份平均氣溫為2~12℃,最暖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0~18℃,年平均日較差西北部為16℃,東部為14℃;

乾季和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乾旱多風,低溫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為幹(旱)季或風季。5至9月,氣候溫和,空氣溼潤,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的9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七、八月份,為雨季。此時多夜雨,多雷暴冰雹,夜雨量佔總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空間分佈不均勻,東部較多,在200-430mm之間,西北部偏少,少於200mm。東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際波動大;

日喀則無霜期在120天以上,境內降雪強度小,雪域集中在亞東帕裡-聶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帶;

喜瑪拉雅山南坡的亞東、樟木、吉隆、陳塘、絨轄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最暖日平均氣溫在18-22℃,具有高山亞熱帶氣候特點。

水文

日喀則有河流100餘條,西藏第一大河雅魯藏布江發源於日喀則市仲巴縣傑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流經仲巴、薩嘎、吉隆、昂仁、拉孜、薩迦、謝通門、日喀則、南木林、仁布等10縣,境內長度為700公里,流域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年楚河是另一條重要的河流,發源於康馬縣,經江孜、白朗在日喀則匯入雅魯藏布江。其他還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絨河、葉如河、康布河、吉隆河等等,除少數內流河外,均屬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由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水溫偏低,含沙量小,水質好。徑流季節分配不均,年季變化小。

湖泊

日喀則有大小湖泊40多個,以西部的仲巴縣、昂仁縣境內分佈最多。面積大於200平方公里的有4個,分別是塔若湖(520平方公里)、佩枯措湖(300平方公里)、扎布耶茶卡(235平方公里)、許如湖(208平方公里)。這些湖泊多為內陸湖,大多是鹹水湖或鹽湖,湖水含鹽、硼、鈣、鈉等礦物質成分,不宜飲用和灌溉。在喜瑪拉雅山脈的雪峰冰川區,還分佈有眾多大小不等的冰川湖、冰磧湖,其中長芝冰川附近有一小湖,海拔6116米,被列為世界“懸湖”之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日喀則共發現礦床、礦(化)點及找礦線索234處,有金、銀、鋅、鉛、鋰、銻、汞、銅、鐵、錳、銫、鉻、硼、雲母、砷、食鹽、芒硝、鉀、水晶、硫、磷、明礬石、煤、泥炭、油頁岩、菱鎂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種,其中硼砂儲量較大。[4]

主要開採的礦種有金、銅、鉛、鋅、鉻、銻、玉、硼、礦泉水、花崗岩等。

金礦:日喀則採金歷史悠久,儲量頗豐,巖金開採所在地為謝通門縣榮瑪鄉。砂金礦有南木林縣達孜金礦、昂仁阿木雄金礦。

鋰、硼礦:鋰資源量達153萬噸,三氧化硼資源量達3220萬噸,鉀為3590萬噸,按1990年幣值和三分之一可採比計算,潛在價值在1500億人民幣以上。秋裡南木湖硼砂礦,伴生有部分芒硝,硼砂儲量86萬噸,品位達到28%以上。

礦泉水:礦泉水有崗巴曲登尼瑪礦泉水和江孜龍瑪礦泉水。主要生產曲登尼瑪礦泉水。曲登尼瑪礦泉水泉口海拔51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礦泉水水源,日出水量800噸左右。

建築材料:砂石料主要在“雅江”及“年河”一帶開採;花崗石主要在康瑪縣、謝通門縣、拉孜縣均有開採。

土地資源

日喀則土地面積為1760萬公頃,耕地面積7.95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7.5萬公頃左右,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尚待開墾的荒地有3.3萬公頃。草場除湖泊沿岸水草茂盛的地帶外,大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草場總面積1275.81萬公頃,可利用面積1093.16萬公頃,草場較為零星,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宜林宜草草甸有1261.18萬公頃;森林主要分佈於喜瑪拉雅山南坡的部分地區,日喀則5個有林縣森林林地面積有122.8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256.76萬立方米,水源涵養林5220397.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1%。

水資源

日喀則境內有河流100餘條,河川年徑流總量350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蘊藏量為1360萬千瓦。

植物資源

城市簡介----日喀則

日喀則常見的林木品種有高山鬆、喜瑪拉雅冷杉、喜瑪拉雅雲杉、樺樹、西藏落葉松等,其中長葉雲杉、鐵杉、長葉鬆、喜瑪拉雅紅豆杉、雪松是特有的名貴品種。日喀則還廣泛分佈著眾多的典型高山植物,多呈座墊狀,莖葉毛絨發達,形大而色彩豔麗,它們頂風 傲雪,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眾多的野生植物中,許多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著名的有貝母、黨蔘、蟲草、天麻、雪蓮花、黃芪、胡黃蓮、紅景天、當歸、大黃、首烏、麻黃、車前子、草烏、紫苑等300餘種。日喀則藥材資源豐富,常用藥材品種有蟲草、貝母、天麻、雪蓮花、紅景天、大黃等300多種。

動物資源

日喀則的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主要家畜有犛牛、黃牛、犏牛、馬、驢、山羊、綿羊、豬、雞等。野生動物有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南坡亞熱帶、溫帶叢林中的小熊貓、長尾葉猴、野牛、棕熊、黑熊、金錢豹、獼猴、野豬、河鹿、野貓等幾十種。生活在雪線附近有雪豹、岩羊。在喜瑪拉雅山以北的高原上有野犛牛、野驢、岩羊、羚羊、黃羊、盤羊、狐狸、野兔、獐子、野狼、猞猁、旱獺等近百種。鳥類資源中有馬雞、藏雪雞、禿鷲、黑頸鶴、血雉、魚鷗、野鴨、斑頭雁、紅嘴鷗、棕頭鳥、赤嘴鳥、太陽鳥、山雀、野鴿、斑鳩、麻雀等200餘種。其中野犛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雪豹、黑頸鶴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人口民族

2018年:日喀則總人口634962人。其中:日喀則市 99863人、南木林縣 69214人、江孜縣 61431人、定日縣 46585人、薩迦縣 42590人、拉孜縣 45895人、昂仁縣 45172人、謝通門縣 39955人、白朗縣 40111人、仁布縣 28255人、康馬縣 19501人、定結縣 17691人、仲巴縣 17860人、亞東縣 12038人、吉隆縣 12174人、聶拉木縣 15479人、薩嘎縣 11947人、崗巴縣 9201人。

截止2018年底,日喀則總人口為662,146人。其中農業人口490534人,牧業人口100130人,非農業人口71482人。藏族人口651828人,漢、回、蒙、土、滿、苗、壯等十幾個民族人口10318人。2005年日喀則出生8881人,死亡3961人,自然增長率7.47‰。

經濟概況

總述

日喀則經濟結構以農牧業為主,全區各地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排位中,農林牧漁總值排第一位,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國內生產總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排第二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排第三位。日喀則糧食產量佔西藏的40%,商品糧佔全區的60%以上,畜牧業總量在全區各地市中居第二位。2017年,日喀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4.5億元;實現旅遊總收入16.8億元。

2018年,日喀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73497萬元,同比增收15946萬元,增長27.71%,完成年初預算的150.36%。

農牧業

農牧業是日喀則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日喀則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牧業的發展快慢。日喀則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耕地面積125萬畝,佔西藏自治區的1/3,糧油產量佔西藏自治區的40%左右,向國家交售的商品糧佔西藏自治區的50-70%,糧油生產總量居西藏自治區第一位。畜牧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飼養量達550餘萬頭(只、匹),摺合800餘萬個綿羊單位,居西藏自治區第二位。

日喀則不僅是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大地區,也是盛產農畜土特產品的地區之一。據統計,畜土特產品有十幾種。其中,亞東魚、帕裡犛牛、崗巴羊、桑桑酥油、霍爾巴羊、江孜大蒜、“聯嘎姆”高級糌粑、日喀則蕎麥、艾瑪崗馬鈴薯、拉孜優質油菜籽等。

1989年日喀則農牧業總產值達18777.30萬元,比1980年增長了31.46%。其中,農業產值佔49.40%,牧業產值佔42.14%。

1999年糧油總產達到35.2萬噸,比1994年增產7.2萬噸,增長25.7%;農業總產值達87545.06萬元,比1994年增加47381.59 萬元,增長5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270元,比1994年增加249.88元,增長24.5%;1999年牧業產值達42111.08萬元,比1994年增加15291.88萬元,增長36.3%,成畜死亡率僅為2%左右。

2002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2.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8.4億元,佔總收入的65%。農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了65.7%和33.1%。日喀則糧油總產達到78091萬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產21925萬斤和3550萬斤,增長28.1%和4.5%。其中,糧食產量73984萬斤,油菜籽產量4107萬斤,蔬菜產量1.58億斤。日喀則年末牲畜存欄控制在570萬頭(只、匹)。肉類總產量2.71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57.6%和19.9%。奶類總產量5.72萬噸,比1994和1999年分別增長60.7%和21.7%。

2018年,日喀則推廣“藏青2000”良種8.5萬畝,佔全區推廣任務的80%,推廣“喜馬拉22號”2.06萬畝;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成為第二批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分別在江孜、拉孜等10縣落實農機示範村10個;新續建青稞生產基地、退牧還草工程等農牧業項目19類186個,完成國家投資3.91億元。2018年,日喀則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76億元,同比增長3.7%。

外貿

日喀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所轄18個區、縣中共有9個邊境縣,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邊境線長1573公里,約佔全區邊境線長的一半。有4個開放口岸,29個互市貿易點。

1984年,由國家投資組建了日喀則首家專業外貿企業,2002年,日喀則共有各類外貿企業7家,有國有的、集體的、私營的和股份制的。

2002年日喀則口岸對外貿易進出口交易額達5億元人民幣(不包括互市交易額),比1987年的約7000萬元人民幣增長6倍多。

1984年至2000年,日喀則外貿公司累計出口活羊近10萬隻、出口羊毛4000餘噸、出口油菜籽1500多噸、出口牛羊絨近1000噸、出口青稞約1.3萬噸,累計出口創匯2193萬美元,年均為農牧民轉換現金收入約1000萬元人民幣。2002年,外貿公司實現出口創匯近500萬美元,對外出口市場除傳統的尼泊爾王國外,還開拓了印度、日本等國和歐美地區市場,對外出口產品除傳統的羊毛、綢緞等外還開發了紡織品、機電品、玩具等。

2002年,日喀則共出口油菜籽2005噸,出口羊毛200噸,比2001年整整多了3倍。2001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7890萬元人民幣,其中,出口5130萬元、進口2760萬元,2002年日喀則互市貿易額為8640萬元,同比增長9.5%,其中出口7106萬元,同比增長約38.5%。

2018年,日喀則共有3個已開放口岸,1個待恢復開放口岸,28個互市貿易點。西藏自治區有90%的邊境貿易在日喀則的各大口岸進行。樟木口岸的邊境小額貿易額達到20.44億元,佔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

旅遊

2018年日喀則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4萬人次,比2017年增長22%;實現旅遊總收入11億元,比2010增長30%。2018年8月珠峰文化旅遊節前後,日喀則共接待遊客24.5萬人,同比增加41%;旅遊收入1.9億元,增長57%,參與人員35萬人,招商引資36億元(共13個項目)。

社會事業

城市簡介----日喀則

通信

日喀則地區郵電局,建於1952年6月,當時的組成人員10餘人,大部分人員均來自於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八軍官兵。同年10月1日,日喀則地區郵電局正式掛牌營業。當時的郵電局尤為困窘,只有幾間破舊的房屋和落後的通信設備,業務僅有電報、電報匯款、信函、包裹等。郵政運輸工具有解放牌汽車,馬步班,郵路也開闢較少。1969年12月。郵電根據政府的需求,對郵、電進行分營,歷時四年的分營,又於1973年8月,郵電開始合併,隨後一直並肩到1998年。1998年9月10日,郵、電分營後,日喀則地區郵政局開始獨立運行,下轄17個縣(口岸)郵政局。日喀則自辦局支局、所27個,擁有郵路6條,郵路總長單程2822公里,貫穿日喀則17個縣(口岸)郵政局,其中國家一級郵路2條。2002年底,業務收入已達到958萬元,業務總量961元,人均勞動生產率為53519.55元。

日喀則電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下設18個縣(口岸)電信局和4個電信支局所。截止2002年底,日喀則18縣(口岸)已開通17個縣的光纜並進入本地網,電話交換機容量已達43248門,交換機實用容量已達28162門;通信光纜線路總長1878.37公里;長途業務電路總數達4910條、電話普及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4.41%,日喀則市城鎮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8.82部,日喀則電信通信收入4824萬元,勞動生產率達24.49元。

日喀則移動通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並獨立運營,單獨核算,隸屬於中國移動集團西藏自治區移動通信公司,2000年底網上用戶2134戶,業務收入750萬元,固定資產334萬元。

中國聯通日喀則分公司是2000年8月11日,經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批准,在日喀則國信尋呼有限公司的基礎上進行籌備組建,2001年3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

交通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日喀則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僅有騾馬驛道,貨物運輸靠人背畜馱來完成。舊西藏日喀則地區有通往印度噶倫堡和尼泊爾的古道,日喀則通往印度的道路是由拉孜往西南經協噶爾、定日、聶拉木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至印度。1951年3月動工修築了拉日公路,1955年10月20日竣工通車。結束了日喀則地區無“一條公路”的歷史,開闢了日喀則地區公路建設的新紀元。1955年以工代賑動工修築了日喀則至江孜的公路,1955年10月通車,全線長90公里,1956年修築了拉亞公路,全長547公里。1958年修築了日定公路,1960年修築了拉孜至普蘭的拉普公路,1962年日定公路作為中尼公路的一部分路段,進一步進行了改建,1962年動工修築了中尼公路,1962年7月10日通車。1991年4月20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大竹卡至日喀則路段,1992年11月通車;1993年4月1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柳區至中貝鄉路段,1994年11月通車。1960年動工修築了加加至吉隆的加吉公路,1963年通車。1960年修築了定日至吉隆的公路,全長190公里。1960年修築了日喀則至南木林的公路,全線長60公里,1960年日喀則地區所屬的十一個縣中除聶拉木和謝通門兩縣外,實現了縣縣通車。1967年4 月日喀則專署交建局對日喀則至謝通門公路進行了測設,1967年5月動工修築。

七十年代日喀則縣鄉公路全長6153公里,81個區(鄉)、336個公社、1338個生產隊通公路或簡易公路,不通公路的區14個、公社141個,生產隊854個,通車率區佔85.9%,公社佔70.3%,生產隊61%,11個縣區區通公路,2個縣社社通公路。

八十年代,日喀則地區十八個縣均已通公路。99個區社中的92個區社已通車,475個公社中的365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76.8%,2192個生產隊中的2093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95.4%,日喀則縣鄉公路通車裡程達1716公里。

至2002年,已形成日喀則市中心,通往拉薩、山南、阿里、鄰國尼泊爾、印度以及地區十八個縣市;以G318、G219為主幹線,以省道為骨幹,以縣鄉公路、專用公路、邊防公路為基礎的公路交通網絡。截止2002年日喀則公路通車裡程為12242.691公里,日喀則2條國道 1240.625公里,6條省道871.096公里,14條縣道1847.29公里,65條鄉道3686.66公里,328條村道及邊防公路(含專用公路)4597.02公里。日喀則無一條二級及二級以上等級公路;日喀則203個鄉鎮中,198個鄉鎮通公路,佔鄉鎮總數的97.54%,5 個鄉鎮不通公路,佔鄉鎮總數的2.46%,1751個行政村中的1433個行政村通公路,佔行政村總數的81.84%,318個行政村不通公路,佔行政村總數的18.16.%;公路密度為6.7243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級公路1962.685公里,等外公路10280.006公里。

2011年7月8日,日喀則機場正式開航。

2018年,日喀則市區共有公交車輛89輛,市區公交線路9條,市周邊公交線路11條。

城建

2017年日喀則市18個區、縣的建城區面積達26.44平方公里,其中,桑珠孜區建城區面積達17.59平方公里,2016年日喀則城市化水平為9.7%,其中日喀則市的城市化水平為35%,日喀則固定資產累計完成20.37億元。

2016年,日喀則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比1959年增長676.85倍,比1994年增長4.67倍,各區、縣僅在1994年至2000年間,多方籌措資金5.02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和修建;其中僅桑珠孜區在這期間投資1.36億元。截止到2016年底,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道路長度達39.1公里,面積 98.53萬平方米,市區人均道路面積30平方米

2018年,日喀則市內液化石油氣充裝站月售量890噸,日供應量達74.17噸。市區新老水廠的年實際供水量達438萬噸,其中新水廠是1995年由上海市投資4500萬元修建的。郵電業務也比1959年增長313倍,比1994年增長13.5倍。城鎮綠化方面,"九五"期間也有一定的提高,市區公共綠地面積為33公頃,園林面積48公頃,按日喀則市區常駐人口計算人均綠地面積近70平方米。

民生

2008年至2018年,日喀則共完成60737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此共投入資金46多億元。2012年,日喀則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18806戶,自治區投入補助資金3.12多億元已全部到位。在財政支持下,2008年—2018年日喀則完成1429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2017年—2018年完成378個村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城市簡介----日喀則

2008年至2018年,日喀則投入農林水事務資金60多億元,落實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城鄉居民和僧尼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老人員、孤兒生活補助等各項社會保障資金預計達19多億元,落實教育“三包”經費預計達8.5多億元。

2018年,日喀則投資5.01億元,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327個、農牧民安居工程11904戶、30多個村整村推進工程,投資1.74億元,解決5.32萬人、293座寺廟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3.23億元,電力入戶4338戶;解決33個鄉鎮、148個建制村的通暢和58個建制村、120座寺廟的通達問題;建成農村戶用沼氣9221座;完成各類造林22.7萬畝。日喀則廣播電視“戶戶通”加快實施,完成任務2.66萬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7.94%、96.09%。

教育

2018年底,日喀則市18個縣(市)共有中學23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純高中2所;縣(市)、鄉鎮小學217所,教學點729個,中等專業學校1所,幼兒園1所,社會力量辦學(園)2所。日喀則小學在校人數85936人,初中在校生18481人,高中在校生3443人。幼兒園在園750人,社會力量辦學在校生3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0.42%,初中入學率達到34%。日喀則有中學教職工1440人,小學教職工3304人,中小學教職工中藏族教師佔總數的90%以上。截止20189年底,日喀則已經有13個縣(市)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目標,“普六”人口覆蓋率達到78%。

2007年和2018年,日喀則已全面完成“掃盲”、“普九”任務,“普九”人口覆蓋率達100%,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到2017年底,日喀則已配備教學光盤播放系統,建立收視點235個,計算機教室78個,“班班通”教學資源系統111個,44%的鄉(鎮)完小實現了教學資源“班班通”。

衛生

1955年10月,日喀則人民醫院正式成立,建院初期僅有45名醫務人員,12張床位,設有內、外等九個科室,這是日喀則第一所正規性醫院。1959年10月以來各縣(市)醫院也相續成立,1972年地區衛生學校成立,設有護士、醫士、藥劑、藏醫等專業,成為我地區第一所培養醫藥專業人員的學校。1974年地區防疫站又宣告成立,並逐步開展地甲、麻疹等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麻風病醫院,繼面開展了計劃免疫和綜合防治工作。

1959年日喀則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個,其中地市2個,縣級3個,床位55張,其中地市45張,縣級10張,衛技人員82名,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0.18張,每千人擁有衛技人員0.11人,而此時的醫療衛生水平僅處於低級階段,僅能開展一些常規的醫療診治工作。

1982年日喀則藏醫院成立,之後開辦聶拉木藏藥廠,成立瑞士紅十字會援助的邊雄藏醫學校,為發展民族醫藥事業,解決農牧區缺醫少藥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1983年,衛生執法監督工作開始起步。1986年,婦幼衛生保健工作又開始起步,並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人口基金會的援助下,逐步在江孜等七縣開展了基層婦幼衛生保健項目工作。

2002年日喀則合作醫療以縣、鄉為單位覆蓋率達到100%與95%,參加農牧民佔日喀則農牧區總人口的78.08%;有19家防疫機構,有8家婦幼機構,有3家醫院被評為“愛嬰醫院”,孕產婦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502/萬下降到2002年的38.37/萬,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430‰下降到2002年的25.49‰,人均期望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提高到67歲,200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59‰;共有藏醫院2家,藏藥生產廠家1個,17個縣(市)均設有藏醫科,形成了藏醫藥的醫、教、研和藏藥生產體系。2002年日喀則擁有各級衛生機構245個,床位1271張,衛生技術人員1614名,分別比1959年高出衛生機構240個,床位1216張、人員1532名。

2018年,日喀則實行農牧民及僧尼免費健康體檢和兒童先心病醫療救治,完成農牧民體檢61.51萬人、僧尼體檢4360人,篩查先心病兒童8.91萬人,確診129例,免費手術116例。

人民收入

2018年,日喀則各級駐村工作隊投資6.4億元,實施各類項目2600多個,培育發展集體經濟實體2200多個,壯大了村級經濟實力;落實資金22.21億元,農牧民短期育肥出欄62.15萬個綿羊單位,純收入1.24億元;專合組織395家,輻射3.4萬人,帶動人均增收1000—2000元不等;開辦職業技能培訓班135期,培訓7135人;輸出勞務17.9萬人、35.3萬人次,收入6.34億元。2018年,日喀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36元,同比增長13%。

社會保障

2018年,日喀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繳費32.11萬人,徵繳養老保險費3300萬元,發放基礎養老金5480萬元,農村低保對象10.18萬人,發放低保金9012.99萬元;投資2.2億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511個,完成9353戶、45147人的脫貧任務。

歷史文化

手工藝

日喀則的民族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產品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許多產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一提到後藏民族手工業,人們自然會想到寺廟建築群金碧輝煌的金頂、飛禽走獸,百姓生活中實用的金銀銅鐵器,高檔別緻的“鬆巴”靴,江孜的“仲絲”(卡墊)、氆氌和民族服裝,謝通門、拉孜的藏刀,仁布的玉器,吉隆的木碗、竹器等。

民間舞蹈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則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間舞蹈風格獨特,優美大方。“果諧”舞步輕快奔放、場面宏大,“斯馬卓”鼓舞粗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康馬的“諧青”、定日的“甲諧”舞步有力整齊,歌聲和諧悅耳、莊重典雅,夏爾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輕柔優美,薩嘎的“甲諧”豪放古樸,“羌姆”隆重、氣勢宏大。每年藏曆八月舉行跳神舞節,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跳神舞出場近80名僧人,身著古裝,戴著佛教中各護法神的面具進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態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樂奇妙無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銅羌姆”,其主要區別是用不同樂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號的節奏跳吉祥舞為開場。其後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六長壽等數十節不同的神舞。最後,裝飾的寶馬、寶象、寶牛身背珊瑚樹、珍珠曼札、黃金塔、象牙等奇珍異寶出場,以迴應開場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當作密宗儀式只在扎寺內舉行,嚴禁俗人觀看。隨著其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也是傳播教義的需要,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決定每年藏曆八月舉行“斯姆慶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賞。

藏戲

藏戲是以民間歌舞的形式表現文學內容的綜合藝術。吐蕃時期以來,後藏民間歌舞藝術不斷髮展,後來又出現了擬圖騰面具舞蹈、白麵皮面具藝術表演、跳神藝術,以及民間的說唱藝術等,這些民間及宗教藝術中包含著一些戲劇因素。經過歷代民間藝人和知識分子的努力,創造了藏戲藝術。人們一般把日喀則作為藏戲的發祥地,把湯東傑布奉為藏戲始祖。湯東傑布系日喀則地區昂仁縣人,他利用當時民間和宗教藝術中的某些戲劇萌芽或形式發展了藏戲藝術。五世達賴倡導舉辦藏戲節,促進了藏戲的交流與發展。

傳統節日

藏曆年藏曆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日喀則既過藏曆12月1日的“農民年”,又過藏曆1月1日的藏曆年。

林卡節逛林卡是藏族群眾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以前,每年藏曆5月1日至15日這半個月裡,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佈的林卡遊玩,逐步成為林卡節。

達瑪節藏語為跑馬射箭。最初流行在江孜,其他許多地方也有舉行。過去江孜達瑪節於每年藏曆4月19日左右舉行。有賽馬、比試騎術、角力等活動,但主要是搞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動。現達瑪節時間多在農閒的6月份舉行。

沐浴節:“天上閃現太白星,人間河須請郎中”這句人人皆知的話,指的是藏曆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蘭的天空出現一週,經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隨之聚變而具有水之八德。當太白金星閃爍的七天中,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牧區,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酒帶餐到江河、去泉邊盡情地飲水、游泳、沐浴、洗衣。

城市簡介----日喀則

望果節:望果源於古代,盛於近代,是祈盼豐收而舉行的活動。雖然各地的望果繁簡不一,但其形式和內涵大同小異。開鐮之前農事稍閒時,全村男女著上新裝和僧侶一道列隊轉游莊稼地。隊伍由持柱香、經幡、經書、寶傘、寶瓶、手鼓、鑼鈸、法號、彩箭的善男善女引路,全村人跟在後面。隊伍按東南西北方向轉游,每至一方祭此方神。在行進的途中不斷地吹號、搖鼓、誦經、揮舞彩箭呼喊:“恰也怙秀,央也怙秀”(德福來吧,吉祥也來吧),燒香敬供村神,祈求豐收。轉完了莊稼地便在蔭涼處,進餐飲酒。過後進行賽馬、賽犛牛、唱藏戲、跳舞等娛樂項目。

鬥牛節白朗縣鬥牛節在8月份舉行,屆時各鄉村農牧民彙集一起,帶著自家的公牛,進入指定的鬥牛場,而後進行每鄉、每村的鬥牛比賽。比賽時二牛相鬥難分難解,其場面驚心動魄,扣人心絃,最終弱者被頂倒或落荒逃去,才可結束二牛之間的惡戰。

風景名勝

景點介紹

  • 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中文拼音:Zha Shi Lun Bu Si ,藏語:bkra-shis lhun-po,英語:Tashilhunpo Monastery),意為“吉祥須彌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傑瓦林”,意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扎什倫布寺是西藏日喀則地區最大的寺廟,位於日喀則市城西的尼瑪山東面山坡上。扎什倫布寺為四世之後歷代班禪駐錫之地。它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並列為格魯派的“六大寺”。 扎什倫布寺是全國著名的六大黃教寺院之一1961年3月4日,扎什倫布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55元,藏人免費,學生證不打折

開放時間:9:00-17:00(中午12:00-14:00佛殿不開放)

  • 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Jo-mo glang-ma),簡稱珠峰,又意譯作聖母峰,尼泊爾稱為薩加馬塔峰,也叫“埃非勒士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脈之上,終年積雪。是世界第一高峰(已知太陽系最高峰是海拔27000米的火星奧林匹斯山)。藏語“珠穆朗瑪jo-mo glang-ma ri”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語Jo-mo“珠穆”是女神的之意,glang-ma“朗瑪”應該理解成母象(在藏語裡,glang-ma有兩中意思:高山柳和母象)。神話說珠穆朗瑪峰是長壽五天女(tshe-ring mched lnga)所居住的宮室。

門票:180元

開放時間:全天

參考用時:4天

  • 卡若拉冰川

途經西藏四大雪山之一的乃金崗桑。像一個靜靜梳妝的美人,卡若拉在群山之中脈脈遠眺。據悉,在整個西藏離公路最近的就是卡若拉冰川,離公路只有三百多米。 卡若拉冰川位於浪卡子縣和江孜縣交界處,距離江孜縣城71公里。從羊卓雍錯出來後,跨越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後就來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觀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約有5400米,在山口北面5600米左右的地帶,屬寧金抗沙峰冰川向南漂移後形成的懸冰川乃金崗桑是拉軌崗日山的主峰,在喜馬拉雅山以北。傳說是藏傳佛教四大山神—西方山神諾吉康娃桑布居住之地。乃金崗桑周圍聳立著10餘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是西藏四大雪山之一。

門票:40元

開放時間:9:00至17:00

  • 宗山古堡

宗山並不高,只有100多米。但江孜周圍地勢平坦,宗山就顯得鶴立雞群,很有軍事意義。加上江孜的海拔已經超過4000米,爬上宗山並不容易。所以,很早就在宗山上修築城堡,建立江孜宗政府,作為拉薩的門戶。藏語宗意為城堡、要塞,也是原西藏地方政權縣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宗山建築約建於14世紀初,主要有宗本(縣長)辦公室、經堂、佛殿及各類倉庫等,全部依山勢由山腰一直建至山頂。建築高大宏偉,居高臨下,氣勢壯麗。後來為了抵抗侵略者,守山軍民在山坡用大石塊砌築起一圈高 5~8米、寬約4米的圍牆,並沿牆及前崖修築了許多炮臺,給英軍以沉重打擊。但在持續的戰火中,幾乎被侵略者毀為一片廢墟。現僅存炮臺遺蹟、帶彈孔的殘坦斷壁以及東部代本(藏軍指揮官)的一處住室。西藏地方政府已對之加以維修保護。因為電影《紅河谷》,知道宗山城堡的人很多,但詳細瞭解這段歷史的就少了。根據資料,宗山抗英發生在光緒30年(1904年)。光緒29年(1903),由榮赫鵬率領的英國近萬人的武裝使團從印度、經錫金由亞東進入西藏,一路進攻,在1904年4月11日到達江孜。達賴13世下令西藏軍民抵抗,江孜境內16歲至60歲的男丁被緊急徵召抗英。英軍的目的是攻佔拉薩,簽訂不平等條約,所以江孜是必經之路,宗山就成為必爭之地。藏軍以劣勢武器在宗山城堡與圍攻的英軍激戰,損失慘重。7月7日,宗山城堡失守。守衛宗山城堡的最後的藏軍不願被俘,全部跳崖。今天,在宗山前面的廣場上,矗立起了一座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以緬懷一個世紀前的抗英英雄們。

  • 樟木口岸

樟木口岸目前是中國通向南亞次大陸最大的開放口岸,位於喜馬拉山中段南坡東、南、西面與尼泊爾接壤,為國家一級公路——中尼公路之咽喉。樟木口岸距拉薩736公里,距加德滿都120公里,是中國和尼泊爾之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面對尼泊爾中腹地區,暢通的中尼公路帶來了樟木邊境貿易市場的發展和繁榮,地理上形成了從樟木口岸到日喀則、江孜、拉薩以至國內兄弟省區的連接。口岸氣候較好,海拔2400米,國界友誼橋頭1700米。口岸交通方便,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基本保障,海關、銀行、工商、聯檢、公安等管理機構健全。樟木鎮常住人口3000多人,外貿、邊貿公司20餘家,日流動人口平均1000人左右,年商品交易額已突破2億元,對內輻射西藏及相鄰省區,對外輻射尼泊爾及毗鄰國家和地區是西藏目前最大的邊貿中心口岸。樟木地處中尼邊境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溝谷坡地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鎮。周圍自然環境很美,現代化建築和一些古老的木結構房屋依山交替地散落在盤山而下的公路兩側。樟木這一帶屬於亞熱帶,氣候潮溼,風景宜人。其建築以二、三層的小樓房為主,材質有石料,木板以及磚混等。由於樟木鎮是依坡而建,街道拐彎很多,整個鎮的房屋佈置比較隨意,高低錯落明顯,層層緊挨,全由街道和石階相溝通。大多數屋頂都有小花園和鐵皮屋頂,各種風馬旗,運氣樹等佈滿屋頂,將整個城鎮打扮得花花綠綠的,在周圍青山綠水和白雲的環抱中,顯得非常醒目。

  • 滿拉水庫

滿拉水庫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江孜縣龍馬鄉境內年楚河上游,以灌溉和發電為主,兼有防洪及旅遊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建設項目。擋水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壩長287米,壩高76.3米,壩頂寬10米,有“西藏第一壩”之稱,距縣城28公里,距日喀則城113公里。 滿拉工程屬大(Ⅱ)型工程,是年楚河上的“龍頭”工程,壩址區高程4200~4300米,冬季嚴寒,乾旱缺氧,全年實際施工期僅7~8個月,施工條件艱苦。

  • 希夏邦馬峰景區

希夏邦馬峰Gosainthan亦作Hsi-hsia-pang-ma Feng或Xixiabangma Feng,西藏語作Shisha Pangma,舊稱高僧贊峰。喜馬拉雅山脈高峰之一。位於西藏南部尼泊爾邊界附近,高度8,012公尺(26,286呎)。有冰河與積雪覆蓋,1964年中國遠征隊首登成功。希夏邦馬峰(Xixabangma),海拔8012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級高峰中排名第14位。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的8000山峰,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東經85’46’55,北緯28’21’07,東南方距珠穆朗瑪峰約120公里,是一座完全在中國西藏(聶拉木縣)境內8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喜馬拉雅山脈著名的高峰之一,它由三個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組成,山勢險峻,氣候變化無常。北坡有長達10餘公里的山谷冰川,冰塔林立,銀光閃爍,站在遠方眺望,陽光下的希夏邦馬峰白雪皚皚,巍巍壯觀。希夏邦馬峰,舊稱高僧贊峰。1964年5月2日,中國登山隊的許競、張俊巖、王富洲等10名運動員從北坡登頂成功,並創造了集體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人數最多的記錄。希夏邦馬峰由三個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組成,在主峰西北200米和400米處,分別有8008米7966米的兩個峰尖。這裡是喜馬拉雅山脈現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整個枯崗日山脈冰川和永久積雪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於希夏邦馬峰周圍。北坡橫對著13.5公里長的野博康加勒冰川,與它平行的是達曲冰川。北山脊以東是格牙冰川,南坡有16公里長的富曲冰川,其末端一直降到4550米的灌木林帶。最引人入勝的是海拔5000--5800米之間的冰塔區,長這幾千米,景象形態甚是奇異,宛若活生生的“冰晶園林”。但其上又佈滿了縱橫交錯的冰雪裂縫和時而發生的巨冰雪崩,為登山者設置了種種困難。

旅遊指南

城市簡介----日喀則

最佳時節4-10月,但去珠峰的最好時間為5、6月。美食火燒蕨麻豬、朋必、風乾牛羊肉、血腸等特產拉孜藏刀、藏毯、藏鞋、藏族圍裙交通飛機

日喀則和平機場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江當鄉境內,距離日喀則市區43公里。目前開通的航班只有日喀則至成都火車日喀則已開通火車,不過目前只有往返拉薩的一趟列車。K9821 日喀則-拉薩汽車日喀則是西藏交通中心,境內公路四通八達,318國道、日亞公路(日喀則-亞東)、拉普(拉薩-普蘭)公路、中尼公路(中國-印尼)貫通東西南北。

日喀則汽車客運站位於解放中路,上海廣場的斜對面。這裡有發往各縣的長途汽車,包括亞東、江孜、拉孜、薩迦等地。租車從日喀則出發去各景點,包車是多數人的第一選擇。參考價格:越野車一般4-4.5元/公里,高級進口越野車一般5-5.5元/公里。出租車只要在日喀則市區範圍內,一律上車10元。出了市區,則需議價。公交日喀則市內有公交車,但沒有嚴格的站牌,一般是想在哪裡下車,和司機說一聲即可。乘坐的人較少,票價1-1.5元不等。注意高原反應和預防

1、高原反應一般表現為:頭疼、胸悶、氣喘、乏力等,有些人會因為缺氧導致嘴脣發紫、嗜睡或者失眠。嚴重的話,可能會發生浮腫、劇烈咳嗽、高燒等症狀,並可能引發肺水腫、腦水腫等嚴重疾病。2、初次進藏者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反應,剛抵達時需靜休一兩天以適應高度。3、在西藏,可購買相應藥物隨身攜帶,可有效對抗高反,保證舒適睡眠,如“高原安”等。4、無論何時都儘量不要大喊大叫和急速奔跑,這會導致缺氧並誘發高原反應。5、抵達西藏的前一兩天,儘量不要洗澡洗頭,因洗澡會帶走熱量導致感冒並誘發高原反應。6、正常情況下,一旦發生高原反應,迅速離開高原,下降到低海拔地區即可恢復。7、嚴重高血壓心臟病和哮喘者,不適合進藏。安全提示1,西藏地區號稱世界屋脊,紫外線強烈,早晚溫差很大。所以無論何時來西藏,都要記得攜帶保暖衣物和防晒霜、太陽眼鏡。2,西藏屬青藏高原,海拔高含氧量低,空氣乾燥,記得多喝水,多吃蔬菜,隨時塗抹潤脣膏。3,西藏旅行的危險主要在於天災,塌方、泥石流、暴風雪等,所以旅行中,對於車輛的選擇、司機技能和經驗、路況等都要嚴格篩選。4,如果去往阿里等地區,建議準備一條薄的睡袋。即可保暖又能隔髒。5,藏區多野狗,無論是荒野外還是小集鎮。儘量不要“發善心”餵食,否則會越聚越多。遇到也無須擔心,可彎腰作撿石頭狀嚇跑它。邊境證

西藏地理位置特殊,很多地方必須持有《邊防證》才能進入。在拉薩各市縣旅行只要帶好身份證 即可,但如果想去珠峰大本營,或者阿里等地,則必須辦理邊防證。建議事先在戶口所在地的公安分局辦理好,費用2元。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簡介

日喀則地區有諸多富有特色的景點景觀。從拉薩沿雅魯藏布江溯流而上,沿途經過有西藏三大聖湖之一的羊卓雍湖,就進入了日喀則地區,從日喀則繼續往南走,將到達美麗的冰川世界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再往西去便到了與尼泊爾的要道樟木口岸。日喀則以其古老的文化、雄偉的寺廟建築、壯麗的自然景觀、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西藏最有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之一。

最佳旅行時間

4-10月,但去珠峰的最好時間為5、6月。

建議遊玩天數

3天

當地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

語言

藏語

消費指數

日喀則地區因交通運輸不便,餐飲價格與城市相差無幾。在日喀則的各縣城住宿都不是問題,可以找到幾十元的單人間,如果要求條件好一點,標間都要200-300元。在這裡最大的花費是租車或自駕的交通費用,人均約200元/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