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

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道“中國不進口的美國玉米,日本來買。”8月26日,日本國營電視臺日本廣播協會(NHK)以上述標題報道說,日本企業決定從美國購買約250萬噸玉米。儘管NHK強調,日本企業此舉與日美貿易談判無關,屬於另行購買。但外界注意到,就在前一天的8月25日,日美兩國剛剛表示就貿易協定原則性問題達成一致。

日美貿易談判達成一致是雙方各自妥協和需求的結果,其中農產品是雙方的重點關注領域。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進不了其他市場的美國農產品,日本真要吞下嗎?一個細節或許能說明問題。

日本共同社在報道中稱,特朗普當地時間8月25日在結束美日首腦會談後的共同記者會上表示:“就與日本的貿易談判達成了原則性協議”,“安倍首相決定購買美國的全部玉米。規模達數十億美元,對農民來說是巨大的。”然而,接過發言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明確表示:“(購買美國產玉米)將在民間領域進行。”對此,特朗普雖然多少有些尷尬,但依然堅持說:“日本的民間企業非常聽政府的話”。

此前,對於美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購買金額龐大的農產品,日本國內農業相關人士就表示困惑和警惕。日本媒體認為,特朗普要求日本購買美國農產品,意在面向明年的總統選舉,為了打動農業發達的美國中西部選民。

要知道,日本採購農產品的主體為民間貿易,因此政府所能主導的應對有限。政府管理貿易的僅限於大米、小麥等部分農產品,這些品種雖能增加採購,但實際操作能走到哪一步尚不明確。

更何況,日本國內市場有限,美農產品出口很難在日本市場關稅下降後大幅增加。美國農產品年出口額超1400億美元,僅靠日本根本無法消化。

事實上,不止農產品問題,此次日美貿易談判雖然達成一致,但並非就根本問題進行深究,今後不排除雙方因後續問題繼續產生貿易衝突的可能。

一方面,協定沒有解決貿易不平衡根本問題。日美貿易逆差主要在於日對美出口汽車等工業品,農產品對削減貿易逆差效果有限。日本此次做出讓步,同意美國暫不撤銷對日汽車關稅,但美國對日本汽車徵稅的選項仍在桌面。例如基於《貿易擴大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款,對汽車加徵25%關稅。高盛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美對日汽車關稅增加10%,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或減少0.2個百分點以上。

另一方面,本次協定並非全面自由貿易協定。此次協定談判領域有限,主要涉及貨物貿易,美方一直試圖進一步打開日本服務領域市場,在金融服務和投資規則等方面迫使日本擴大開放,另外包含限制貨幣貶值的匯率條款也將是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文/顏澤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北亞所學者)

"

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道“中國不進口的美國玉米,日本來買。”8月26日,日本國營電視臺日本廣播協會(NHK)以上述標題報道說,日本企業決定從美國購買約250萬噸玉米。儘管NHK強調,日本企業此舉與日美貿易談判無關,屬於另行購買。但外界注意到,就在前一天的8月25日,日美兩國剛剛表示就貿易協定原則性問題達成一致。

日美貿易談判達成一致是雙方各自妥協和需求的結果,其中農產品是雙方的重點關注領域。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進不了其他市場的美國農產品,日本真要吞下嗎?一個細節或許能說明問題。

日本共同社在報道中稱,特朗普當地時間8月25日在結束美日首腦會談後的共同記者會上表示:“就與日本的貿易談判達成了原則性協議”,“安倍首相決定購買美國的全部玉米。規模達數十億美元,對農民來說是巨大的。”然而,接過發言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明確表示:“(購買美國產玉米)將在民間領域進行。”對此,特朗普雖然多少有些尷尬,但依然堅持說:“日本的民間企業非常聽政府的話”。

此前,對於美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購買金額龐大的農產品,日本國內農業相關人士就表示困惑和警惕。日本媒體認為,特朗普要求日本購買美國農產品,意在面向明年的總統選舉,為了打動農業發達的美國中西部選民。

要知道,日本採購農產品的主體為民間貿易,因此政府所能主導的應對有限。政府管理貿易的僅限於大米、小麥等部分農產品,這些品種雖能增加採購,但實際操作能走到哪一步尚不明確。

更何況,日本國內市場有限,美農產品出口很難在日本市場關稅下降後大幅增加。美國農產品年出口額超1400億美元,僅靠日本根本無法消化。

事實上,不止農產品問題,此次日美貿易談判雖然達成一致,但並非就根本問題進行深究,今後不排除雙方因後續問題繼續產生貿易衝突的可能。

一方面,協定沒有解決貿易不平衡根本問題。日美貿易逆差主要在於日對美出口汽車等工業品,農產品對削減貿易逆差效果有限。日本此次做出讓步,同意美國暫不撤銷對日汽車關稅,但美國對日本汽車徵稅的選項仍在桌面。例如基於《貿易擴大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款,對汽車加徵25%關稅。高盛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美對日汽車關稅增加10%,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或減少0.2個百分點以上。

另一方面,本次協定並非全面自由貿易協定。此次協定談判領域有限,主要涉及貨物貿易,美方一直試圖進一步打開日本服務領域市場,在金融服務和投資規則等方面迫使日本擴大開放,另外包含限制貨幣貶值的匯率條款也將是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文/顏澤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北亞所學者)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新華社

【延伸閱讀】金參考|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教會了我們什麼?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道在美國企業的強烈要求聲中,美國商務部8月19日決定將一項針對華為及其附屬公司的“臨時通用許可”再延長90天。然而正如華為自己的聲明所說,此舉沒有改變華為被不公正對待的事實,也沒有將華為移出實體清單。

事實上,美國的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還在不斷擴充。

將中國企業和機構拉入黑名單,斷絕它們同美國公司之間的商業活動,只是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戰略的一部分。為阻斷中國在科技上的趕超,美國挖空心思,大打出手,打擊手段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包括大肆汙衊中國盜竊技術,敗壞中國的國際信譽;糾集歐日在世貿組織起訴中國強制技術轉讓;加大對中資企業對美國高新技術公司併購的限制;通過新法律,加強對中國科技產品和技術的出口管制;限制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訪美,阻礙他們與美國同行進行交流合作;縮短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有效期,有意延誤甚至拒絕他們的簽證申請,阻攔他們進入航空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學習或工作;禁止華裔科研人員進入科研設施等。

對中國發起的技術封鎖顛覆了一些我們的觀念。我們終於明白了,在西方不少發達國家看來,科技是有國界的。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對軍民兩用產品出口中國實行限制。二十年過去了,這些本該扔進垃圾桶的規定卻仍在執行。中國企業在美國併購當地企業,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美國卻把這種正常的商業行為汙衊為“技術盜竊”。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我們的應對方向應該是走自主研發和對外開放相結合之路,擴大對非美國家的開放,堅持“開門造車”,既走出去,也請進來,實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為此,我們要築巢引鳳,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創建全球一流科研平臺;同時在海外建立更多的研發中心。

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也使我們明白了,公司的國別屬性非同小可。雖然美國的跨國公司總是要讓我們相信它們是獨立的,不唯美國政府馬首是瞻,但在關鍵時刻,它們就會原形畢露。

華為一半以上的營收來自國外,按聯合國的劃分標準,僅此一項屬跨國公司無疑。但這一事實並不妨礙美國政府把它視為眼中釘,因為華為不姓“美”。可以說,中國公司只要足夠優秀,被美國政府認為對美國的技術優勢形成了威脅,遭美國的封殺,只是個時間問題。美國的打擊手段一般都惡劣至極,但都被賦予“堂而皇之”的理由,或者給中國公司扣上“同中國軍方合作”之類的帽子。被封殺的下一批中國企業名單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會是在技術上同美國公司有一拼的企業。因此,對中國公司而言,在美國企圖遏制中國崛起的大環境下,愛國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或覺悟。中國公司想做大做強,在世界立足,唯有同祖國風雨同舟,一起成長。(文/周小明 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前副代表)

"

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道“中國不進口的美國玉米,日本來買。”8月26日,日本國營電視臺日本廣播協會(NHK)以上述標題報道說,日本企業決定從美國購買約250萬噸玉米。儘管NHK強調,日本企業此舉與日美貿易談判無關,屬於另行購買。但外界注意到,就在前一天的8月25日,日美兩國剛剛表示就貿易協定原則性問題達成一致。

日美貿易談判達成一致是雙方各自妥協和需求的結果,其中農產品是雙方的重點關注領域。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進不了其他市場的美國農產品,日本真要吞下嗎?一個細節或許能說明問題。

日本共同社在報道中稱,特朗普當地時間8月25日在結束美日首腦會談後的共同記者會上表示:“就與日本的貿易談判達成了原則性協議”,“安倍首相決定購買美國的全部玉米。規模達數十億美元,對農民來說是巨大的。”然而,接過發言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明確表示:“(購買美國產玉米)將在民間領域進行。”對此,特朗普雖然多少有些尷尬,但依然堅持說:“日本的民間企業非常聽政府的話”。

此前,對於美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購買金額龐大的農產品,日本國內農業相關人士就表示困惑和警惕。日本媒體認為,特朗普要求日本購買美國農產品,意在面向明年的總統選舉,為了打動農業發達的美國中西部選民。

要知道,日本採購農產品的主體為民間貿易,因此政府所能主導的應對有限。政府管理貿易的僅限於大米、小麥等部分農產品,這些品種雖能增加採購,但實際操作能走到哪一步尚不明確。

更何況,日本國內市場有限,美農產品出口很難在日本市場關稅下降後大幅增加。美國農產品年出口額超1400億美元,僅靠日本根本無法消化。

事實上,不止農產品問題,此次日美貿易談判雖然達成一致,但並非就根本問題進行深究,今後不排除雙方因後續問題繼續產生貿易衝突的可能。

一方面,協定沒有解決貿易不平衡根本問題。日美貿易逆差主要在於日對美出口汽車等工業品,農產品對削減貿易逆差效果有限。日本此次做出讓步,同意美國暫不撤銷對日汽車關稅,但美國對日本汽車徵稅的選項仍在桌面。例如基於《貿易擴大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款,對汽車加徵25%關稅。高盛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美對日汽車關稅增加10%,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或減少0.2個百分點以上。

另一方面,本次協定並非全面自由貿易協定。此次協定談判領域有限,主要涉及貨物貿易,美方一直試圖進一步打開日本服務領域市場,在金融服務和投資規則等方面迫使日本擴大開放,另外包含限制貨幣貶值的匯率條款也將是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文/顏澤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北亞所學者)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新華社

【延伸閱讀】金參考|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教會了我們什麼?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道在美國企業的強烈要求聲中,美國商務部8月19日決定將一項針對華為及其附屬公司的“臨時通用許可”再延長90天。然而正如華為自己的聲明所說,此舉沒有改變華為被不公正對待的事實,也沒有將華為移出實體清單。

事實上,美國的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還在不斷擴充。

將中國企業和機構拉入黑名單,斷絕它們同美國公司之間的商業活動,只是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戰略的一部分。為阻斷中國在科技上的趕超,美國挖空心思,大打出手,打擊手段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包括大肆汙衊中國盜竊技術,敗壞中國的國際信譽;糾集歐日在世貿組織起訴中國強制技術轉讓;加大對中資企業對美國高新技術公司併購的限制;通過新法律,加強對中國科技產品和技術的出口管制;限制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訪美,阻礙他們與美國同行進行交流合作;縮短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有效期,有意延誤甚至拒絕他們的簽證申請,阻攔他們進入航空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學習或工作;禁止華裔科研人員進入科研設施等。

對中國發起的技術封鎖顛覆了一些我們的觀念。我們終於明白了,在西方不少發達國家看來,科技是有國界的。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對軍民兩用產品出口中國實行限制。二十年過去了,這些本該扔進垃圾桶的規定卻仍在執行。中國企業在美國併購當地企業,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美國卻把這種正常的商業行為汙衊為“技術盜竊”。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我們的應對方向應該是走自主研發和對外開放相結合之路,擴大對非美國家的開放,堅持“開門造車”,既走出去,也請進來,實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為此,我們要築巢引鳳,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創建全球一流科研平臺;同時在海外建立更多的研發中心。

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也使我們明白了,公司的國別屬性非同小可。雖然美國的跨國公司總是要讓我們相信它們是獨立的,不唯美國政府馬首是瞻,但在關鍵時刻,它們就會原形畢露。

華為一半以上的營收來自國外,按聯合國的劃分標準,僅此一項屬跨國公司無疑。但這一事實並不妨礙美國政府把它視為眼中釘,因為華為不姓“美”。可以說,中國公司只要足夠優秀,被美國政府認為對美國的技術優勢形成了威脅,遭美國的封殺,只是個時間問題。美國的打擊手段一般都惡劣至極,但都被賦予“堂而皇之”的理由,或者給中國公司扣上“同中國軍方合作”之類的帽子。被封殺的下一批中國企業名單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會是在技術上同美國公司有一拼的企業。因此,對中國公司而言,在美國企圖遏制中國崛起的大環境下,愛國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或覺悟。中國公司想做大做強,在世界立足,唯有同祖國風雨同舟,一起成長。(文/周小明 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前副代表)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資料圖片。(新華社)

(2019-08-20 11:00:59)

【延伸閱讀】金參考|這根“救命稻草”,特朗普真要得到了?

參考消息網7月31日報道美國東部時間7月30-31日,美聯儲將召開年內第五次議息會議。全球投資者和經濟學家普遍預期,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採取近10多年來的首次降息行動是大概率事件。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多次施壓美聯儲,力促降息,這次,特朗普可能真要如願了。

注入“強心針”

據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最新預測,美聯儲降息的概率為100%,其中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78.6%,一次性降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21.4%。這意味著,自2015年起的美聯儲連續9次加息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很有可能終止,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會持續展開。若美國貨幣政策發生重大轉變,或具有以下考量:

一方面,確保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據統計,2019年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僅為2.1%,遠低於一季度3.1%的較高增長水平。一季度的存貨增加、進口減緩等短期刺激因素消退後,美國經濟“疲態”顯露無遺。為延長美國經濟擴張週期,跨過2020年大選季,在短期推出財政刺激政策幾無可能的情況下,實施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或是唯一選擇。

另一方面,緩解潛在經濟壓力。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看似尚可,但實則隱憂顯現。為緩解上述風險,美聯儲不得不採取必要行動。7月18日,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稱,當經濟出現困境的第一個信號時,迅速採取行動、降低利率十分必要,與其坐等災難發生,不如馬上採取行動。因此,在通脹壓力不大的情況下,美聯儲採取預防性降息,有利於化解潛在的經濟下行壓力。

此外,維持美國股市等資本市場繁榮。特朗普執政以來,高度重視美國股市等資本市場繁榮,並把其看作“經濟成績單”的重要核心內容。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標普、道指、納指已經出現了市值高估,投資者信心不足跡象。很大程度上,美聯儲降息可以確保短期內美國資本市場高位運行,給投資者注入“強心針”,“財富效應”繼續助力美國經濟增長。

已成“救命稻草”

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必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雙重影響:

從短期看,美聯儲降息對美國經濟具有一定積極作用。降低聯邦基金利率,有利於減少消費者和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資本市場活力。在特朗普放鬆政府監管、推動能源振興、重振製造業等經濟政策效果不彰,寬鬆貨幣政策已成為特朗普的“救命稻草”,可確保美國短期經濟數據繼續“亮眼”,進而掩蓋長期結構性問題。

從中長期看,美聯儲降息或導致美國經濟面臨更大的風險和考驗。一是助長金融投機風險。壓低利率將使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上升,以求獲得更大投資回報。在未來低利率“溫床”下,美國金融機構或再鋌而走險,加劇潛在金融投機風險。

二是加大週期性危機風險。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當前距離2008年金融危機已超過10年,再次發生危機可能性大增,美國經濟表現正吻合“朱格拉中週期”特點。延長經濟週期,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創造的經濟增長新動力。若利用降息激發資本市場非理性繁榮,只會進一步惡化美國經濟週期性危機風險。

三是削弱應對危機能力。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高達5.25%,美聯儲具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削減利率應對危機。但當前,聯邦基金利率僅為2.25-2.5%的低水平,美聯儲貨幣政策就已經開始掉頭逆轉。一旦發生新一輪危機,美聯儲利率政策操作空間極為有限。為此,美國只能不顧債務風險強推財政刺激、或通過“量化寬鬆”再次以大水漫灌的方式挽救危機,無論哪種做法,都會導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極度膨脹。從長遠看,必然削弱美元的國際貨幣主導地位。

貨幣“閘門”可能被高高拉起

放眼全球,美聯儲歷史性降息操作,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7月以來,在美聯儲態度曖昧,鮑威爾暗示或開啟降息之際,韓國、南非、烏克蘭、印尼、土耳其率先加入降息“大軍”,歐洲央行也在暗示或在9月啟動降息及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

若美聯儲採取實際降息行動,必然導致他國紛紛效仿,出現全球競爭性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擾動下,各國政策協調與合作意願顯著減弱,“逐底”競爭衝動上升,貨幣“閘門”將被高高拉起。美聯儲降息或引發未來全球流動性再次氾濫。(文/孫立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道“中國不進口的美國玉米,日本來買。”8月26日,日本國營電視臺日本廣播協會(NHK)以上述標題報道說,日本企業決定從美國購買約250萬噸玉米。儘管NHK強調,日本企業此舉與日美貿易談判無關,屬於另行購買。但外界注意到,就在前一天的8月25日,日美兩國剛剛表示就貿易協定原則性問題達成一致。

日美貿易談判達成一致是雙方各自妥協和需求的結果,其中農產品是雙方的重點關注領域。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進不了其他市場的美國農產品,日本真要吞下嗎?一個細節或許能說明問題。

日本共同社在報道中稱,特朗普當地時間8月25日在結束美日首腦會談後的共同記者會上表示:“就與日本的貿易談判達成了原則性協議”,“安倍首相決定購買美國的全部玉米。規模達數十億美元,對農民來說是巨大的。”然而,接過發言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明確表示:“(購買美國產玉米)將在民間領域進行。”對此,特朗普雖然多少有些尷尬,但依然堅持說:“日本的民間企業非常聽政府的話”。

此前,對於美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購買金額龐大的農產品,日本國內農業相關人士就表示困惑和警惕。日本媒體認為,特朗普要求日本購買美國農產品,意在面向明年的總統選舉,為了打動農業發達的美國中西部選民。

要知道,日本採購農產品的主體為民間貿易,因此政府所能主導的應對有限。政府管理貿易的僅限於大米、小麥等部分農產品,這些品種雖能增加採購,但實際操作能走到哪一步尚不明確。

更何況,日本國內市場有限,美農產品出口很難在日本市場關稅下降後大幅增加。美國農產品年出口額超1400億美元,僅靠日本根本無法消化。

事實上,不止農產品問題,此次日美貿易談判雖然達成一致,但並非就根本問題進行深究,今後不排除雙方因後續問題繼續產生貿易衝突的可能。

一方面,協定沒有解決貿易不平衡根本問題。日美貿易逆差主要在於日對美出口汽車等工業品,農產品對削減貿易逆差效果有限。日本此次做出讓步,同意美國暫不撤銷對日汽車關稅,但美國對日本汽車徵稅的選項仍在桌面。例如基於《貿易擴大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款,對汽車加徵25%關稅。高盛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美對日汽車關稅增加10%,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或減少0.2個百分點以上。

另一方面,本次協定並非全面自由貿易協定。此次協定談判領域有限,主要涉及貨物貿易,美方一直試圖進一步打開日本服務領域市場,在金融服務和投資規則等方面迫使日本擴大開放,另外包含限制貨幣貶值的匯率條款也將是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文/顏澤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北亞所學者)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新華社

【延伸閱讀】金參考|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教會了我們什麼?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道在美國企業的強烈要求聲中,美國商務部8月19日決定將一項針對華為及其附屬公司的“臨時通用許可”再延長90天。然而正如華為自己的聲明所說,此舉沒有改變華為被不公正對待的事實,也沒有將華為移出實體清單。

事實上,美國的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還在不斷擴充。

將中國企業和機構拉入黑名單,斷絕它們同美國公司之間的商業活動,只是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戰略的一部分。為阻斷中國在科技上的趕超,美國挖空心思,大打出手,打擊手段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包括大肆汙衊中國盜竊技術,敗壞中國的國際信譽;糾集歐日在世貿組織起訴中國強制技術轉讓;加大對中資企業對美國高新技術公司併購的限制;通過新法律,加強對中國科技產品和技術的出口管制;限制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訪美,阻礙他們與美國同行進行交流合作;縮短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有效期,有意延誤甚至拒絕他們的簽證申請,阻攔他們進入航空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學習或工作;禁止華裔科研人員進入科研設施等。

對中國發起的技術封鎖顛覆了一些我們的觀念。我們終於明白了,在西方不少發達國家看來,科技是有國界的。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對軍民兩用產品出口中國實行限制。二十年過去了,這些本該扔進垃圾桶的規定卻仍在執行。中國企業在美國併購當地企業,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美國卻把這種正常的商業行為汙衊為“技術盜竊”。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我們的應對方向應該是走自主研發和對外開放相結合之路,擴大對非美國家的開放,堅持“開門造車”,既走出去,也請進來,實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為此,我們要築巢引鳳,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創建全球一流科研平臺;同時在海外建立更多的研發中心。

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也使我們明白了,公司的國別屬性非同小可。雖然美國的跨國公司總是要讓我們相信它們是獨立的,不唯美國政府馬首是瞻,但在關鍵時刻,它們就會原形畢露。

華為一半以上的營收來自國外,按聯合國的劃分標準,僅此一項屬跨國公司無疑。但這一事實並不妨礙美國政府把它視為眼中釘,因為華為不姓“美”。可以說,中國公司只要足夠優秀,被美國政府認為對美國的技術優勢形成了威脅,遭美國的封殺,只是個時間問題。美國的打擊手段一般都惡劣至極,但都被賦予“堂而皇之”的理由,或者給中國公司扣上“同中國軍方合作”之類的帽子。被封殺的下一批中國企業名單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會是在技術上同美國公司有一拼的企業。因此,對中國公司而言,在美國企圖遏制中國崛起的大環境下,愛國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或覺悟。中國公司想做大做強,在世界立足,唯有同祖國風雨同舟,一起成長。(文/周小明 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前副代表)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資料圖片。(新華社)

(2019-08-20 11:00:59)

【延伸閱讀】金參考|這根“救命稻草”,特朗普真要得到了?

參考消息網7月31日報道美國東部時間7月30-31日,美聯儲將召開年內第五次議息會議。全球投資者和經濟學家普遍預期,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採取近10多年來的首次降息行動是大概率事件。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多次施壓美聯儲,力促降息,這次,特朗普可能真要如願了。

注入“強心針”

據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最新預測,美聯儲降息的概率為100%,其中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78.6%,一次性降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21.4%。這意味著,自2015年起的美聯儲連續9次加息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很有可能終止,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會持續展開。若美國貨幣政策發生重大轉變,或具有以下考量:

一方面,確保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據統計,2019年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僅為2.1%,遠低於一季度3.1%的較高增長水平。一季度的存貨增加、進口減緩等短期刺激因素消退後,美國經濟“疲態”顯露無遺。為延長美國經濟擴張週期,跨過2020年大選季,在短期推出財政刺激政策幾無可能的情況下,實施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或是唯一選擇。

另一方面,緩解潛在經濟壓力。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看似尚可,但實則隱憂顯現。為緩解上述風險,美聯儲不得不採取必要行動。7月18日,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稱,當經濟出現困境的第一個信號時,迅速採取行動、降低利率十分必要,與其坐等災難發生,不如馬上採取行動。因此,在通脹壓力不大的情況下,美聯儲採取預防性降息,有利於化解潛在的經濟下行壓力。

此外,維持美國股市等資本市場繁榮。特朗普執政以來,高度重視美國股市等資本市場繁榮,並把其看作“經濟成績單”的重要核心內容。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標普、道指、納指已經出現了市值高估,投資者信心不足跡象。很大程度上,美聯儲降息可以確保短期內美國資本市場高位運行,給投資者注入“強心針”,“財富效應”繼續助力美國經濟增長。

已成“救命稻草”

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必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雙重影響:

從短期看,美聯儲降息對美國經濟具有一定積極作用。降低聯邦基金利率,有利於減少消費者和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資本市場活力。在特朗普放鬆政府監管、推動能源振興、重振製造業等經濟政策效果不彰,寬鬆貨幣政策已成為特朗普的“救命稻草”,可確保美國短期經濟數據繼續“亮眼”,進而掩蓋長期結構性問題。

從中長期看,美聯儲降息或導致美國經濟面臨更大的風險和考驗。一是助長金融投機風險。壓低利率將使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上升,以求獲得更大投資回報。在未來低利率“溫床”下,美國金融機構或再鋌而走險,加劇潛在金融投機風險。

二是加大週期性危機風險。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當前距離2008年金融危機已超過10年,再次發生危機可能性大增,美國經濟表現正吻合“朱格拉中週期”特點。延長經濟週期,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創造的經濟增長新動力。若利用降息激發資本市場非理性繁榮,只會進一步惡化美國經濟週期性危機風險。

三是削弱應對危機能力。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高達5.25%,美聯儲具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削減利率應對危機。但當前,聯邦基金利率僅為2.25-2.5%的低水平,美聯儲貨幣政策就已經開始掉頭逆轉。一旦發生新一輪危機,美聯儲利率政策操作空間極為有限。為此,美國只能不顧債務風險強推財政刺激、或通過“量化寬鬆”再次以大水漫灌的方式挽救危機,無論哪種做法,都會導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極度膨脹。從長遠看,必然削弱美元的國際貨幣主導地位。

貨幣“閘門”可能被高高拉起

放眼全球,美聯儲歷史性降息操作,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7月以來,在美聯儲態度曖昧,鮑威爾暗示或開啟降息之際,韓國、南非、烏克蘭、印尼、土耳其率先加入降息“大軍”,歐洲央行也在暗示或在9月啟動降息及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

若美聯儲採取實際降息行動,必然導致他國紛紛效仿,出現全球競爭性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擾動下,各國政策協調與合作意願顯著減弱,“逐底”競爭衝動上升,貨幣“閘門”將被高高拉起。美聯儲降息或引發未來全球流動性再次氾濫。(文/孫立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2019-07-31 00:10:01)

【延伸閱讀】金參考|“中國粉”出任首相後,中英經貿迎來“晴間多雲”?

參考消息網7月30日報道三年前的7月13日,走馬上任才15天的特雷莎·梅突然叫停中英法合作興建的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此時離合約簽字儀式只剩下十幾個小時,出席儀式的海外嘉賓已在飛往倫敦的途中。這給中英經貿關係蒙上了陰影。而就在上週,被稱為“英國版特朗普”的鮑里斯·約翰遜就任英國首相,在答記者問時,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再次被提起,不過,鮑里斯·約翰遜是從合作成功的角度提起,似乎預示著中英經貿關係的友好走向。

影響約翰遜對華經貿關係的三個因素

筆者以為,英國新政府的未來對華經貿關係,將主要受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中國的市場魅力。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令英國震撼。200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首次超過英國,15年後,已經是後者的5倍。如今,中國新增的國民生產總值每三年就相當於重造一個英國。不重視中國市場等於放棄未來。另外,中國這輪開放的新領域以服務業為重點,恰恰是英國的優勢領域。英國在全球服務貿易進出口中名列第二。英國的金融、保險等行業在越來越開放的中國市場上可以大顯身手,創造輝煌。

其次,英國脫歐後的困境。英國政府原以為,脫歐後,它的世貿組織成員身份可以不變。但是,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眾多國家一致要求英國入世條件重新談判。同100多個成員開展一對一的談判,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完成。

歐盟是英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對歐盟其他成員國出口約佔英國貨物出口的一半。在無協議脫歐的情況下,英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不再享受零關稅和零非關稅壁壘的待遇,將導致其競爭力下降,英國經濟受衝擊在所難免。

因此,英國急需商籤雙邊貿易協定,尋找新市場,加強與歐盟以外的國家的合作,以彌補在歐盟區的損失,並拓展經濟活動空間,實現“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的夢想。

英國急於與美國快速達成自貿區協議,特朗普也表示願意優先安排英國。但是,英美兩國在英國國民醫療體系私有化和轉基因食品貿易等問題上存在原則分歧。在“美國優先”原則下,指望美國照顧英國的訴求,似乎不太現實。

印度是卡梅倫和特雷沙·梅擔任英國首相上任後的首訪國家,承受了英國太多的期待。然而,印度市場的潛力雖大,但轉化為商機卻非易事。去年,英印雙邊貿易額為250億美元,不到中英的三分之一。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對同英國商籤自貿協定積極性很高。然而,CPTPP擴員的條件目前還不具備。有幾個成員國的批准手續還沒完成,內部建設也尚需一些時日。遠水難解近渴。

與上述國家和地區不同,中國則是能在英國走出困境中起到獨特的作用,有望成為英國潛力最大、增長最快的海外市場。中英雙方共建自貿區的願望強烈。目前,兩國正在進行自貿區可行性研究。英國一旦脫歐,正式談判很快就能啟動。

第三,約翰遜個人的經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筆者在英國工作期間,曾與時任倫敦市長的約翰遜多次見面,並曾同臺就中英經貿關係發表演說,對他發展與中國經貿關係的重視印象深刻。五年前,他曾力排眾議,把價值十多億英鎊的東倫敦阿爾伯特皇家碼頭改造項目的開發權授予了中國企業。

在任倫敦市長和英國外交大臣期間,約翰遜曾多次訪華,耳聞目睹了中國的快速發展,深知中國的發展將給英國帶來大量商機,認為中國是英國“越來越重要的合作伙伴”,曾被外媒稱之為“中國粉”。

雖然約翰遜把中國看做是英國商業上的競爭對手,心存戒備,但同時,他又把中國的經濟發展視為英國的機遇,願把中國當朋友和夥伴對待,同中國建立良好關係。在前幾天的媒體採訪中,約翰遜宣稱,英國“非常親華”,表現出加強同中國合作的強大願望。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看好中英經貿關係的前景。

發展機遇和制約因素

約翰遜如能較長時間執政,中英經貿往來可望換擋提速,迎來更大發展。

首先是“一帶一路”的合作。同其前任相比,約翰遜保留少,態度更為積極。他明確表示,英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充滿熱情”。在約翰遜本人的推動下,英國有可能抓住“一帶一路”帶來的更多商機,同中國優勢互補,實現共同增長。

其次,中英雙向投資領域將擴大。約翰遜宣稱,英國是“歐洲最開放的市場,對中國尤其是這樣”,歡迎中國擴大對英投資。同美德法等國相比,英國對中國的投資限制較少。中英相互投資,仍然大有可為。

比如,在基礎設施領域,中國對核電和新能源的投資,有取得新突破的可能。同時,高鐵也有潛力成為兩國投資合作的新亮點。

在高新技術領域,中英各有千秋。7月24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英國名列第五名,在生物醫藥、金融科技及乾電池等領域見長,而中國則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物聯網技術佔有優勢。中國有機會在這些領域加大對英投資,在英建立更多研發中心。

此外,在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方面,雙方有“共同語言”。約翰遜以自由貿易的捍衛者自居。他認為,大量進口中國製成品,是英國的幸運之事。英國的持續繁榮有賴於一個開放的世界。中英在維護多邊貿易方面有共同利益,有很多合作的機會。

應該看到,約翰遜對華經貿政策也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首先,英美的“特殊關係”及約翰遜與特朗普之間的私交將產生重大影響。雖然唐寧街十號對白宮不太可能言聽計從,然而,對美國政府的意見,唐寧街十號不會等閒視之。例如,在是否採用華為5G技術的問題上,由於美國的反對,約翰遜的態度至今模稜兩可。最終英國能否頂住美國的壓力,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其次,雖然約翰遜條條框框少,比較務實,但仍不能擺脫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禁錮。英國新政府在這兩個方面步往屆政府的後塵,向中國發難和挑戰,將是大概率事件。而這些政治上的紛爭,將干擾中英兩國經貿發展,成為兩國經貿合作中最重要的不穩定因素。

總而言之,如果預報中英經貿關係的“氣候”為豔陽天,未免有過於樂觀之嫌,晴間多雲應該是比較合理的預期。(文/周小明 前中國駐英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經商參處負責人)

"

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道“中國不進口的美國玉米,日本來買。”8月26日,日本國營電視臺日本廣播協會(NHK)以上述標題報道說,日本企業決定從美國購買約250萬噸玉米。儘管NHK強調,日本企業此舉與日美貿易談判無關,屬於另行購買。但外界注意到,就在前一天的8月25日,日美兩國剛剛表示就貿易協定原則性問題達成一致。

日美貿易談判達成一致是雙方各自妥協和需求的結果,其中農產品是雙方的重點關注領域。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進不了其他市場的美國農產品,日本真要吞下嗎?一個細節或許能說明問題。

日本共同社在報道中稱,特朗普當地時間8月25日在結束美日首腦會談後的共同記者會上表示:“就與日本的貿易談判達成了原則性協議”,“安倍首相決定購買美國的全部玉米。規模達數十億美元,對農民來說是巨大的。”然而,接過發言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明確表示:“(購買美國產玉米)將在民間領域進行。”對此,特朗普雖然多少有些尷尬,但依然堅持說:“日本的民間企業非常聽政府的話”。

此前,對於美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購買金額龐大的農產品,日本國內農業相關人士就表示困惑和警惕。日本媒體認為,特朗普要求日本購買美國農產品,意在面向明年的總統選舉,為了打動農業發達的美國中西部選民。

要知道,日本採購農產品的主體為民間貿易,因此政府所能主導的應對有限。政府管理貿易的僅限於大米、小麥等部分農產品,這些品種雖能增加採購,但實際操作能走到哪一步尚不明確。

更何況,日本國內市場有限,美農產品出口很難在日本市場關稅下降後大幅增加。美國農產品年出口額超1400億美元,僅靠日本根本無法消化。

事實上,不止農產品問題,此次日美貿易談判雖然達成一致,但並非就根本問題進行深究,今後不排除雙方因後續問題繼續產生貿易衝突的可能。

一方面,協定沒有解決貿易不平衡根本問題。日美貿易逆差主要在於日對美出口汽車等工業品,農產品對削減貿易逆差效果有限。日本此次做出讓步,同意美國暫不撤銷對日汽車關稅,但美國對日本汽車徵稅的選項仍在桌面。例如基於《貿易擴大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款,對汽車加徵25%關稅。高盛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美對日汽車關稅增加10%,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或減少0.2個百分點以上。

另一方面,本次協定並非全面自由貿易協定。此次協定談判領域有限,主要涉及貨物貿易,美方一直試圖進一步打開日本服務領域市場,在金融服務和投資規則等方面迫使日本擴大開放,另外包含限制貨幣貶值的匯率條款也將是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文/顏澤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北亞所學者)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新華社

【延伸閱讀】金參考|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教會了我們什麼?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道在美國企業的強烈要求聲中,美國商務部8月19日決定將一項針對華為及其附屬公司的“臨時通用許可”再延長90天。然而正如華為自己的聲明所說,此舉沒有改變華為被不公正對待的事實,也沒有將華為移出實體清單。

事實上,美國的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還在不斷擴充。

將中國企業和機構拉入黑名單,斷絕它們同美國公司之間的商業活動,只是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戰略的一部分。為阻斷中國在科技上的趕超,美國挖空心思,大打出手,打擊手段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包括大肆汙衊中國盜竊技術,敗壞中國的國際信譽;糾集歐日在世貿組織起訴中國強制技術轉讓;加大對中資企業對美國高新技術公司併購的限制;通過新法律,加強對中國科技產品和技術的出口管制;限制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訪美,阻礙他們與美國同行進行交流合作;縮短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有效期,有意延誤甚至拒絕他們的簽證申請,阻攔他們進入航空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學習或工作;禁止華裔科研人員進入科研設施等。

對中國發起的技術封鎖顛覆了一些我們的觀念。我們終於明白了,在西方不少發達國家看來,科技是有國界的。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對軍民兩用產品出口中國實行限制。二十年過去了,這些本該扔進垃圾桶的規定卻仍在執行。中國企業在美國併購當地企業,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美國卻把這種正常的商業行為汙衊為“技術盜竊”。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我們的應對方向應該是走自主研發和對外開放相結合之路,擴大對非美國家的開放,堅持“開門造車”,既走出去,也請進來,實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為此,我們要築巢引鳳,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創建全球一流科研平臺;同時在海外建立更多的研發中心。

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也使我們明白了,公司的國別屬性非同小可。雖然美國的跨國公司總是要讓我們相信它們是獨立的,不唯美國政府馬首是瞻,但在關鍵時刻,它們就會原形畢露。

華為一半以上的營收來自國外,按聯合國的劃分標準,僅此一項屬跨國公司無疑。但這一事實並不妨礙美國政府把它視為眼中釘,因為華為不姓“美”。可以說,中國公司只要足夠優秀,被美國政府認為對美國的技術優勢形成了威脅,遭美國的封殺,只是個時間問題。美國的打擊手段一般都惡劣至極,但都被賦予“堂而皇之”的理由,或者給中國公司扣上“同中國軍方合作”之類的帽子。被封殺的下一批中國企業名單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會是在技術上同美國公司有一拼的企業。因此,對中國公司而言,在美國企圖遏制中國崛起的大環境下,愛國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或覺悟。中國公司想做大做強,在世界立足,唯有同祖國風雨同舟,一起成長。(文/周小明 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前副代表)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資料圖片。(新華社)

(2019-08-20 11:00:59)

【延伸閱讀】金參考|這根“救命稻草”,特朗普真要得到了?

參考消息網7月31日報道美國東部時間7月30-31日,美聯儲將召開年內第五次議息會議。全球投資者和經濟學家普遍預期,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採取近10多年來的首次降息行動是大概率事件。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多次施壓美聯儲,力促降息,這次,特朗普可能真要如願了。

注入“強心針”

據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最新預測,美聯儲降息的概率為100%,其中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78.6%,一次性降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21.4%。這意味著,自2015年起的美聯儲連續9次加息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很有可能終止,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會持續展開。若美國貨幣政策發生重大轉變,或具有以下考量:

一方面,確保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據統計,2019年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僅為2.1%,遠低於一季度3.1%的較高增長水平。一季度的存貨增加、進口減緩等短期刺激因素消退後,美國經濟“疲態”顯露無遺。為延長美國經濟擴張週期,跨過2020年大選季,在短期推出財政刺激政策幾無可能的情況下,實施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或是唯一選擇。

另一方面,緩解潛在經濟壓力。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看似尚可,但實則隱憂顯現。為緩解上述風險,美聯儲不得不採取必要行動。7月18日,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稱,當經濟出現困境的第一個信號時,迅速採取行動、降低利率十分必要,與其坐等災難發生,不如馬上採取行動。因此,在通脹壓力不大的情況下,美聯儲採取預防性降息,有利於化解潛在的經濟下行壓力。

此外,維持美國股市等資本市場繁榮。特朗普執政以來,高度重視美國股市等資本市場繁榮,並把其看作“經濟成績單”的重要核心內容。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標普、道指、納指已經出現了市值高估,投資者信心不足跡象。很大程度上,美聯儲降息可以確保短期內美國資本市場高位運行,給投資者注入“強心針”,“財富效應”繼續助力美國經濟增長。

已成“救命稻草”

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必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雙重影響:

從短期看,美聯儲降息對美國經濟具有一定積極作用。降低聯邦基金利率,有利於減少消費者和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資本市場活力。在特朗普放鬆政府監管、推動能源振興、重振製造業等經濟政策效果不彰,寬鬆貨幣政策已成為特朗普的“救命稻草”,可確保美國短期經濟數據繼續“亮眼”,進而掩蓋長期結構性問題。

從中長期看,美聯儲降息或導致美國經濟面臨更大的風險和考驗。一是助長金融投機風險。壓低利率將使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上升,以求獲得更大投資回報。在未來低利率“溫床”下,美國金融機構或再鋌而走險,加劇潛在金融投機風險。

二是加大週期性危機風險。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當前距離2008年金融危機已超過10年,再次發生危機可能性大增,美國經濟表現正吻合“朱格拉中週期”特點。延長經濟週期,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創造的經濟增長新動力。若利用降息激發資本市場非理性繁榮,只會進一步惡化美國經濟週期性危機風險。

三是削弱應對危機能力。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高達5.25%,美聯儲具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削減利率應對危機。但當前,聯邦基金利率僅為2.25-2.5%的低水平,美聯儲貨幣政策就已經開始掉頭逆轉。一旦發生新一輪危機,美聯儲利率政策操作空間極為有限。為此,美國只能不顧債務風險強推財政刺激、或通過“量化寬鬆”再次以大水漫灌的方式挽救危機,無論哪種做法,都會導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極度膨脹。從長遠看,必然削弱美元的國際貨幣主導地位。

貨幣“閘門”可能被高高拉起

放眼全球,美聯儲歷史性降息操作,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7月以來,在美聯儲態度曖昧,鮑威爾暗示或開啟降息之際,韓國、南非、烏克蘭、印尼、土耳其率先加入降息“大軍”,歐洲央行也在暗示或在9月啟動降息及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

若美聯儲採取實際降息行動,必然導致他國紛紛效仿,出現全球競爭性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擾動下,各國政策協調與合作意願顯著減弱,“逐底”競爭衝動上升,貨幣“閘門”將被高高拉起。美聯儲降息或引發未來全球流動性再次氾濫。(文/孫立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2019-07-31 00:10:01)

【延伸閱讀】金參考|“中國粉”出任首相後,中英經貿迎來“晴間多雲”?

參考消息網7月30日報道三年前的7月13日,走馬上任才15天的特雷莎·梅突然叫停中英法合作興建的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此時離合約簽字儀式只剩下十幾個小時,出席儀式的海外嘉賓已在飛往倫敦的途中。這給中英經貿關係蒙上了陰影。而就在上週,被稱為“英國版特朗普”的鮑里斯·約翰遜就任英國首相,在答記者問時,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再次被提起,不過,鮑里斯·約翰遜是從合作成功的角度提起,似乎預示著中英經貿關係的友好走向。

影響約翰遜對華經貿關係的三個因素

筆者以為,英國新政府的未來對華經貿關係,將主要受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中國的市場魅力。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令英國震撼。200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首次超過英國,15年後,已經是後者的5倍。如今,中國新增的國民生產總值每三年就相當於重造一個英國。不重視中國市場等於放棄未來。另外,中國這輪開放的新領域以服務業為重點,恰恰是英國的優勢領域。英國在全球服務貿易進出口中名列第二。英國的金融、保險等行業在越來越開放的中國市場上可以大顯身手,創造輝煌。

其次,英國脫歐後的困境。英國政府原以為,脫歐後,它的世貿組織成員身份可以不變。但是,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眾多國家一致要求英國入世條件重新談判。同100多個成員開展一對一的談判,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完成。

歐盟是英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對歐盟其他成員國出口約佔英國貨物出口的一半。在無協議脫歐的情況下,英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不再享受零關稅和零非關稅壁壘的待遇,將導致其競爭力下降,英國經濟受衝擊在所難免。

因此,英國急需商籤雙邊貿易協定,尋找新市場,加強與歐盟以外的國家的合作,以彌補在歐盟區的損失,並拓展經濟活動空間,實現“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的夢想。

英國急於與美國快速達成自貿區協議,特朗普也表示願意優先安排英國。但是,英美兩國在英國國民醫療體系私有化和轉基因食品貿易等問題上存在原則分歧。在“美國優先”原則下,指望美國照顧英國的訴求,似乎不太現實。

印度是卡梅倫和特雷沙·梅擔任英國首相上任後的首訪國家,承受了英國太多的期待。然而,印度市場的潛力雖大,但轉化為商機卻非易事。去年,英印雙邊貿易額為250億美元,不到中英的三分之一。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對同英國商籤自貿協定積極性很高。然而,CPTPP擴員的條件目前還不具備。有幾個成員國的批准手續還沒完成,內部建設也尚需一些時日。遠水難解近渴。

與上述國家和地區不同,中國則是能在英國走出困境中起到獨特的作用,有望成為英國潛力最大、增長最快的海外市場。中英雙方共建自貿區的願望強烈。目前,兩國正在進行自貿區可行性研究。英國一旦脫歐,正式談判很快就能啟動。

第三,約翰遜個人的經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筆者在英國工作期間,曾與時任倫敦市長的約翰遜多次見面,並曾同臺就中英經貿關係發表演說,對他發展與中國經貿關係的重視印象深刻。五年前,他曾力排眾議,把價值十多億英鎊的東倫敦阿爾伯特皇家碼頭改造項目的開發權授予了中國企業。

在任倫敦市長和英國外交大臣期間,約翰遜曾多次訪華,耳聞目睹了中國的快速發展,深知中國的發展將給英國帶來大量商機,認為中國是英國“越來越重要的合作伙伴”,曾被外媒稱之為“中國粉”。

雖然約翰遜把中國看做是英國商業上的競爭對手,心存戒備,但同時,他又把中國的經濟發展視為英國的機遇,願把中國當朋友和夥伴對待,同中國建立良好關係。在前幾天的媒體採訪中,約翰遜宣稱,英國“非常親華”,表現出加強同中國合作的強大願望。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看好中英經貿關係的前景。

發展機遇和制約因素

約翰遜如能較長時間執政,中英經貿往來可望換擋提速,迎來更大發展。

首先是“一帶一路”的合作。同其前任相比,約翰遜保留少,態度更為積極。他明確表示,英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充滿熱情”。在約翰遜本人的推動下,英國有可能抓住“一帶一路”帶來的更多商機,同中國優勢互補,實現共同增長。

其次,中英雙向投資領域將擴大。約翰遜宣稱,英國是“歐洲最開放的市場,對中國尤其是這樣”,歡迎中國擴大對英投資。同美德法等國相比,英國對中國的投資限制較少。中英相互投資,仍然大有可為。

比如,在基礎設施領域,中國對核電和新能源的投資,有取得新突破的可能。同時,高鐵也有潛力成為兩國投資合作的新亮點。

在高新技術領域,中英各有千秋。7月24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英國名列第五名,在生物醫藥、金融科技及乾電池等領域見長,而中國則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物聯網技術佔有優勢。中國有機會在這些領域加大對英投資,在英建立更多研發中心。

此外,在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方面,雙方有“共同語言”。約翰遜以自由貿易的捍衛者自居。他認為,大量進口中國製成品,是英國的幸運之事。英國的持續繁榮有賴於一個開放的世界。中英在維護多邊貿易方面有共同利益,有很多合作的機會。

應該看到,約翰遜對華經貿政策也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首先,英美的“特殊關係”及約翰遜與特朗普之間的私交將產生重大影響。雖然唐寧街十號對白宮不太可能言聽計從,然而,對美國政府的意見,唐寧街十號不會等閒視之。例如,在是否採用華為5G技術的問題上,由於美國的反對,約翰遜的態度至今模稜兩可。最終英國能否頂住美國的壓力,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其次,雖然約翰遜條條框框少,比較務實,但仍不能擺脫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禁錮。英國新政府在這兩個方面步往屆政府的後塵,向中國發難和挑戰,將是大概率事件。而這些政治上的紛爭,將干擾中英兩國經貿發展,成為兩國經貿合作中最重要的不穩定因素。

總而言之,如果預報中英經貿關係的“氣候”為豔陽天,未免有過於樂觀之嫌,晴間多雲應該是比較合理的預期。(文/周小明 前中國駐英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經商參處負責人)

金參考|進不了中國的美國農產品,這國真要吞下了?

資料圖片:7月24日,英國新就任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門口揮手致意。(新華社/美聯)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2019-07-30 00:16:02)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新華社/美聯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