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人生第一份工作 文章 一個va 2019-07-16
"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眾發言後,覺得自己有句話沒說好,腦子裡總是迴響著一個聲音:“我剛才的回答真是太蠢了!完了,別人得怎麼看我!”。

或者你可能總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得不對,腦子裡經常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指責自己、攻擊自己,讓你所有的自信和勇氣都化為烏有。像這樣的時候,你就是在過度自我批判了。

我們都知道,過度自我批判會讓自己不快樂,但是,怎麼做才能停止過度自我批判呢?

我曾經看過一本《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封面文章,就給出了四種應對辦法。

通過這篇文章的內容,你會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它會對我們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然後,我還會告訴你,怎麼做才能關掉大腦裡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幫你找回從容和自信。

"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眾發言後,覺得自己有句話沒說好,腦子裡總是迴響著一個聲音:“我剛才的回答真是太蠢了!完了,別人得怎麼看我!”。

或者你可能總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得不對,腦子裡經常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指責自己、攻擊自己,讓你所有的自信和勇氣都化為烏有。像這樣的時候,你就是在過度自我批判了。

我們都知道,過度自我批判會讓自己不快樂,但是,怎麼做才能停止過度自我批判呢?

我曾經看過一本《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封面文章,就給出了四種應對辦法。

通過這篇文章的內容,你會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它會對我們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然後,我還會告訴你,怎麼做才能關掉大腦裡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幫你找回從容和自信。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一、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

簡單來說,一個人是否有過度自我批判的習慣,與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

其實,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自我批評,一種是自我鼓勵,但是有些人大腦中“自我批評”的聲音,會格外嚴重,壓倒了所有鼓勵自己的聲音。

美國心理治療師馬格里斯·福耶斯特認為,這種過度自我批判和我們童年的經歷密切相關。

福耶斯特說,假如我們的父母格外嚴厲,對我們的責備遠遠多於鼓勵,我們就會一直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生怕自己會犯錯,被父母嫌棄。

久而久之,父母的責備就成了我們的心魔。

即便長大以後父母不在身邊,我們的大腦也會對自己進行責備。

比如:我真是太胖了!太懶了!太愚蠢了!我不是個稱職的父母!我真是個不孝子!等等等等。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好。

如果這種過度自我批判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它不僅會增加我們的壓力,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更可怕的是,它甚至會引發犯罪。下面,我就來詳細說說。

"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眾發言後,覺得自己有句話沒說好,腦子裡總是迴響著一個聲音:“我剛才的回答真是太蠢了!完了,別人得怎麼看我!”。

或者你可能總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得不對,腦子裡經常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指責自己、攻擊自己,讓你所有的自信和勇氣都化為烏有。像這樣的時候,你就是在過度自我批判了。

我們都知道,過度自我批判會讓自己不快樂,但是,怎麼做才能停止過度自我批判呢?

我曾經看過一本《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封面文章,就給出了四種應對辦法。

通過這篇文章的內容,你會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它會對我們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然後,我還會告訴你,怎麼做才能關掉大腦裡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幫你找回從容和自信。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一、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

簡單來說,一個人是否有過度自我批判的習慣,與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

其實,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自我批評,一種是自我鼓勵,但是有些人大腦中“自我批評”的聲音,會格外嚴重,壓倒了所有鼓勵自己的聲音。

美國心理治療師馬格里斯·福耶斯特認為,這種過度自我批判和我們童年的經歷密切相關。

福耶斯特說,假如我們的父母格外嚴厲,對我們的責備遠遠多於鼓勵,我們就會一直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生怕自己會犯錯,被父母嫌棄。

久而久之,父母的責備就成了我們的心魔。

即便長大以後父母不在身邊,我們的大腦也會對自己進行責備。

比如:我真是太胖了!太懶了!太愚蠢了!我不是個稱職的父母!我真是個不孝子!等等等等。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好。

如果這種過度自我批判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它不僅會增加我們的壓力,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更可怕的是,它甚至會引發犯罪。下面,我就來詳細說說。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首先,過度自我批判,會讓我們長期處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

美國加州的心理學家裡昂·賽爾茲(Leon Seltzer)指出,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覺得,只要自己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懸在頭頂的失敗之劍就會立刻劈下來。

這帶來的後果就是,即便我們獲得了成功,也不會有絲毫的快感,只會長吁一口氣說:“唉!還好這次沒搞砸。”

並且,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成就時,我們也總是覺得那都是僥倖得來的,並不是真的。

我們生怕一旦當真,自己就會有所懈怠,最後一事無成。這種巨大的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此外,過度的自我批判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空間。

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格外害怕失敗和外界的批評,因此更傾向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不敢有任何冒險或嘗試。

否則,一旦失敗了,我們會覺得顏面掃地,無地自容。

過度自我批判的第三個負面影響,是可能會引發犯罪。

美國西北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瑪麗婭姆·柯查基說,對於那些過分自我批判,性格又孤僻的人來說,一旦他們有任何一點不道德的舉動,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骨子裡壞透了,簡直連做人都不配。他們沒有辦法自我調整,很容易就破罐子破摔,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你看,過度自我批判,讓我們承受了更多的壓力,限制了我們的發展,甚至會讓我們誤入歧途。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眾發言後,覺得自己有句話沒說好,腦子裡總是迴響著一個聲音:“我剛才的回答真是太蠢了!完了,別人得怎麼看我!”。

或者你可能總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得不對,腦子裡經常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指責自己、攻擊自己,讓你所有的自信和勇氣都化為烏有。像這樣的時候,你就是在過度自我批判了。

我們都知道,過度自我批判會讓自己不快樂,但是,怎麼做才能停止過度自我批判呢?

我曾經看過一本《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封面文章,就給出了四種應對辦法。

通過這篇文章的內容,你會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它會對我們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然後,我還會告訴你,怎麼做才能關掉大腦裡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幫你找回從容和自信。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一、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

簡單來說,一個人是否有過度自我批判的習慣,與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

其實,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自我批評,一種是自我鼓勵,但是有些人大腦中“自我批評”的聲音,會格外嚴重,壓倒了所有鼓勵自己的聲音。

美國心理治療師馬格里斯·福耶斯特認為,這種過度自我批判和我們童年的經歷密切相關。

福耶斯特說,假如我們的父母格外嚴厲,對我們的責備遠遠多於鼓勵,我們就會一直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生怕自己會犯錯,被父母嫌棄。

久而久之,父母的責備就成了我們的心魔。

即便長大以後父母不在身邊,我們的大腦也會對自己進行責備。

比如:我真是太胖了!太懶了!太愚蠢了!我不是個稱職的父母!我真是個不孝子!等等等等。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好。

如果這種過度自我批判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它不僅會增加我們的壓力,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更可怕的是,它甚至會引發犯罪。下面,我就來詳細說說。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首先,過度自我批判,會讓我們長期處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

美國加州的心理學家裡昂·賽爾茲(Leon Seltzer)指出,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覺得,只要自己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懸在頭頂的失敗之劍就會立刻劈下來。

這帶來的後果就是,即便我們獲得了成功,也不會有絲毫的快感,只會長吁一口氣說:“唉!還好這次沒搞砸。”

並且,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成就時,我們也總是覺得那都是僥倖得來的,並不是真的。

我們生怕一旦當真,自己就會有所懈怠,最後一事無成。這種巨大的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此外,過度的自我批判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空間。

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格外害怕失敗和外界的批評,因此更傾向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不敢有任何冒險或嘗試。

否則,一旦失敗了,我們會覺得顏面掃地,無地自容。

過度自我批判的第三個負面影響,是可能會引發犯罪。

美國西北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瑪麗婭姆·柯查基說,對於那些過分自我批判,性格又孤僻的人來說,一旦他們有任何一點不道德的舉動,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骨子裡壞透了,簡直連做人都不配。他們沒有辦法自我調整,很容易就破罐子破摔,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你看,過度自我批判,讓我們承受了更多的壓力,限制了我們的發展,甚至會讓我們誤入歧途。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二、如何停止過度自我批判

文章給了四大方法,它們分別是自我抽離、自我同情、自我鼓勵和自我超脫。

首先,我們來看看自我抽離。

密歇根大學情感與自我控制實驗室主任伊桑·克羅斯曾經做過一項針對自我批判的研究。結果表明,想要強行壓制自我批判的聲音是不可能的。

最有效的干預方法就是自我抽離,也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旁觀者。

當你在和自己對話的時候,不用第一人稱“我”,而是用“你”或直呼自己的名字。比如,你在回答面試官提問的時候犯了一個小錯誤。

那麼你就可以對自己說“某某某,剛才發生的事情和你的能力沒有任何關係。

你只是碰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而已。你有足夠的經驗,你知道該怎麼做。”

"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眾發言後,覺得自己有句話沒說好,腦子裡總是迴響著一個聲音:“我剛才的回答真是太蠢了!完了,別人得怎麼看我!”。

或者你可能總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得不對,腦子裡經常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指責自己、攻擊自己,讓你所有的自信和勇氣都化為烏有。像這樣的時候,你就是在過度自我批判了。

我們都知道,過度自我批判會讓自己不快樂,但是,怎麼做才能停止過度自我批判呢?

我曾經看過一本《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封面文章,就給出了四種應對辦法。

通過這篇文章的內容,你會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它會對我們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然後,我還會告訴你,怎麼做才能關掉大腦裡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幫你找回從容和自信。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一、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

簡單來說,一個人是否有過度自我批判的習慣,與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

其實,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自我批評,一種是自我鼓勵,但是有些人大腦中“自我批評”的聲音,會格外嚴重,壓倒了所有鼓勵自己的聲音。

美國心理治療師馬格里斯·福耶斯特認為,這種過度自我批判和我們童年的經歷密切相關。

福耶斯特說,假如我們的父母格外嚴厲,對我們的責備遠遠多於鼓勵,我們就會一直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生怕自己會犯錯,被父母嫌棄。

久而久之,父母的責備就成了我們的心魔。

即便長大以後父母不在身邊,我們的大腦也會對自己進行責備。

比如:我真是太胖了!太懶了!太愚蠢了!我不是個稱職的父母!我真是個不孝子!等等等等。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好。

如果這種過度自我批判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它不僅會增加我們的壓力,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更可怕的是,它甚至會引發犯罪。下面,我就來詳細說說。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首先,過度自我批判,會讓我們長期處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

美國加州的心理學家裡昂·賽爾茲(Leon Seltzer)指出,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覺得,只要自己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懸在頭頂的失敗之劍就會立刻劈下來。

這帶來的後果就是,即便我們獲得了成功,也不會有絲毫的快感,只會長吁一口氣說:“唉!還好這次沒搞砸。”

並且,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成就時,我們也總是覺得那都是僥倖得來的,並不是真的。

我們生怕一旦當真,自己就會有所懈怠,最後一事無成。這種巨大的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此外,過度的自我批判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空間。

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格外害怕失敗和外界的批評,因此更傾向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不敢有任何冒險或嘗試。

否則,一旦失敗了,我們會覺得顏面掃地,無地自容。

過度自我批判的第三個負面影響,是可能會引發犯罪。

美國西北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瑪麗婭姆·柯查基說,對於那些過分自我批判,性格又孤僻的人來說,一旦他們有任何一點不道德的舉動,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骨子裡壞透了,簡直連做人都不配。他們沒有辦法自我調整,很容易就破罐子破摔,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你看,過度自我批判,讓我們承受了更多的壓力,限制了我們的發展,甚至會讓我們誤入歧途。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二、如何停止過度自我批判

文章給了四大方法,它們分別是自我抽離、自我同情、自我鼓勵和自我超脫。

首先,我們來看看自我抽離。

密歇根大學情感與自我控制實驗室主任伊桑·克羅斯曾經做過一項針對自我批判的研究。結果表明,想要強行壓制自我批判的聲音是不可能的。

最有效的干預方法就是自我抽離,也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旁觀者。

當你在和自己對話的時候,不用第一人稱“我”,而是用“你”或直呼自己的名字。比如,你在回答面試官提問的時候犯了一個小錯誤。

那麼你就可以對自己說“某某某,剛才發生的事情和你的能力沒有任何關係。

你只是碰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而已。你有足夠的經驗,你知道該怎麼做。”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這個方法可以結合三個小技巧來使用。首先,你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比如,“為什麼某某某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那麼有自信,此刻卻懷疑面試官看不上自己呢?”

這個問題就好比一針冷卻劑,讓你的頭腦立刻冷靜下來。

隨後,為了防止自己再次回到自我懷疑的死循環中,你要用到第二個技巧——重新表述,也就是換一種方式描述剛才不愉快的經歷。

比如,針對剛才面試中犯下的錯誤,你還可以這樣告訴自己:“這是你第一次碰到這種意料之外的問題”。

如此一來,這個錯誤就和你的智力、品格、自尊等等你特別在意的東西脫離了關係。

第三個技巧,是自我肯定,也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從而弱化腦子裡的那個過度自我批判。

即便這個聲音捲土重來,我們也可以告訴自己:“這又是過度自我批判在作怪,別理它”,從而再次把自己抽離出去,回到旁觀者的角度。

一般而言,自我抽離這個方法十分有效。但假如它對你不起作用,你還可以試試第二個方法——自我同情,也就是像同情別人一樣同情自己。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人在安撫別人的時候表現得通情達理,卻唯獨對自己格外苛刻。對此,英國倫敦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

實驗中,一組有重度自我批判傾向的女性通過佩戴VR設備,她們被要求去安撫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孩。

在這個過程中,她們的聲音和動作都被記錄了下來。

隨後,這組女性假裝自己是那個傷心的小孩,通過VR設備來觀看自己剛才對小孩的安撫。

實驗過後,很多女性發現,她們對自己的同情顯著增加了,從而緩解了自我批判的症狀。

"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眾發言後,覺得自己有句話沒說好,腦子裡總是迴響著一個聲音:“我剛才的回答真是太蠢了!完了,別人得怎麼看我!”。

或者你可能總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得不對,腦子裡經常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指責自己、攻擊自己,讓你所有的自信和勇氣都化為烏有。像這樣的時候,你就是在過度自我批判了。

我們都知道,過度自我批判會讓自己不快樂,但是,怎麼做才能停止過度自我批判呢?

我曾經看過一本《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封面文章,就給出了四種應對辦法。

通過這篇文章的內容,你會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它會對我們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然後,我還會告訴你,怎麼做才能關掉大腦裡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幫你找回從容和自信。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一、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

簡單來說,一個人是否有過度自我批判的習慣,與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

其實,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自我批評,一種是自我鼓勵,但是有些人大腦中“自我批評”的聲音,會格外嚴重,壓倒了所有鼓勵自己的聲音。

美國心理治療師馬格里斯·福耶斯特認為,這種過度自我批判和我們童年的經歷密切相關。

福耶斯特說,假如我們的父母格外嚴厲,對我們的責備遠遠多於鼓勵,我們就會一直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生怕自己會犯錯,被父母嫌棄。

久而久之,父母的責備就成了我們的心魔。

即便長大以後父母不在身邊,我們的大腦也會對自己進行責備。

比如:我真是太胖了!太懶了!太愚蠢了!我不是個稱職的父母!我真是個不孝子!等等等等。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好。

如果這種過度自我批判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它不僅會增加我們的壓力,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更可怕的是,它甚至會引發犯罪。下面,我就來詳細說說。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首先,過度自我批判,會讓我們長期處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

美國加州的心理學家裡昂·賽爾茲(Leon Seltzer)指出,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覺得,只要自己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懸在頭頂的失敗之劍就會立刻劈下來。

這帶來的後果就是,即便我們獲得了成功,也不會有絲毫的快感,只會長吁一口氣說:“唉!還好這次沒搞砸。”

並且,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成就時,我們也總是覺得那都是僥倖得來的,並不是真的。

我們生怕一旦當真,自己就會有所懈怠,最後一事無成。這種巨大的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此外,過度的自我批判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空間。

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格外害怕失敗和外界的批評,因此更傾向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不敢有任何冒險或嘗試。

否則,一旦失敗了,我們會覺得顏面掃地,無地自容。

過度自我批判的第三個負面影響,是可能會引發犯罪。

美國西北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瑪麗婭姆·柯查基說,對於那些過分自我批判,性格又孤僻的人來說,一旦他們有任何一點不道德的舉動,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骨子裡壞透了,簡直連做人都不配。他們沒有辦法自我調整,很容易就破罐子破摔,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你看,過度自我批判,讓我們承受了更多的壓力,限制了我們的發展,甚至會讓我們誤入歧途。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二、如何停止過度自我批判

文章給了四大方法,它們分別是自我抽離、自我同情、自我鼓勵和自我超脫。

首先,我們來看看自我抽離。

密歇根大學情感與自我控制實驗室主任伊桑·克羅斯曾經做過一項針對自我批判的研究。結果表明,想要強行壓制自我批判的聲音是不可能的。

最有效的干預方法就是自我抽離,也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旁觀者。

當你在和自己對話的時候,不用第一人稱“我”,而是用“你”或直呼自己的名字。比如,你在回答面試官提問的時候犯了一個小錯誤。

那麼你就可以對自己說“某某某,剛才發生的事情和你的能力沒有任何關係。

你只是碰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而已。你有足夠的經驗,你知道該怎麼做。”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這個方法可以結合三個小技巧來使用。首先,你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比如,“為什麼某某某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那麼有自信,此刻卻懷疑面試官看不上自己呢?”

這個問題就好比一針冷卻劑,讓你的頭腦立刻冷靜下來。

隨後,為了防止自己再次回到自我懷疑的死循環中,你要用到第二個技巧——重新表述,也就是換一種方式描述剛才不愉快的經歷。

比如,針對剛才面試中犯下的錯誤,你還可以這樣告訴自己:“這是你第一次碰到這種意料之外的問題”。

如此一來,這個錯誤就和你的智力、品格、自尊等等你特別在意的東西脫離了關係。

第三個技巧,是自我肯定,也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從而弱化腦子裡的那個過度自我批判。

即便這個聲音捲土重來,我們也可以告訴自己:“這又是過度自我批判在作怪,別理它”,從而再次把自己抽離出去,回到旁觀者的角度。

一般而言,自我抽離這個方法十分有效。但假如它對你不起作用,你還可以試試第二個方法——自我同情,也就是像同情別人一樣同情自己。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人在安撫別人的時候表現得通情達理,卻唯獨對自己格外苛刻。對此,英國倫敦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

實驗中,一組有重度自我批判傾向的女性通過佩戴VR設備,她們被要求去安撫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孩。

在這個過程中,她們的聲音和動作都被記錄了下來。

隨後,這組女性假裝自己是那個傷心的小孩,通過VR設備來觀看自己剛才對小孩的安撫。

實驗過後,很多女性發現,她們對自己的同情顯著增加了,從而緩解了自我批判的症狀。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在臨床的心理治療中,也會用到類似的方法。

心理治療師會先讓病人回憶,過度自我批判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自己當時處於什麼境況。這樣,他們就能給予當時的自己更多同情和信心。

比如,你會鼓勵5歲的自己勇敢追夢,不要害怕失敗。通過這種自我互動,你對自己的同情心會大大增加,最終打敗過度自我批判。

第三個方法,是自我鼓勵,把犯錯看作成長的必經之路。這個方法可以鼓勵我們勇敢嘗試,開發自己的潛力。

紐約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多利·曲格指出,很多人喜歡簡單地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覺得自己只要有哪裡不好,就不能算是好人。

但實際上,人是很複雜的,與其強迫自己當一個“好人”,我們不如當一個“想要變好”的人。

注意,這句話我再說一遍:與其強迫自己當一個“好人”,我們不如當一個“想要變好”的人。

“想要變好”的意思,就是可以允許失敗,允許冒險,允許犯錯。

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吸取教訓,在未來成為更好的人。為了獲得這樣的心態,多利建議我們在大腦裡生成另外一個鼓勵的聲音,來對抗過度自我批判。

比如,你是一個很內向的人,覺得當眾發言是一件很尷尬的事,自己不擅長不說,還會被人看笑話。

但你可以在內心培養一個鼓勵的聲音,並且有意識地讓這個聲音,蓋過過度自我批判的聲音。

這個聲音會告訴你,你要抓住每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在會議上發言,在聚會上發言,進而通過麥克風給觀眾演講。

慢慢的,你會越來越大膽,越來越自信。弗吉尼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蒂莫西·威爾遜把這種方法叫做“Do good,be good”,也就是做對的事,成對的人。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活成了想要的樣子。

"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眾發言後,覺得自己有句話沒說好,腦子裡總是迴響著一個聲音:“我剛才的回答真是太蠢了!完了,別人得怎麼看我!”。

或者你可能總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得不對,腦子裡經常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指責自己、攻擊自己,讓你所有的自信和勇氣都化為烏有。像這樣的時候,你就是在過度自我批判了。

我們都知道,過度自我批判會讓自己不快樂,但是,怎麼做才能停止過度自我批判呢?

我曾經看過一本《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封面文章,就給出了四種應對辦法。

通過這篇文章的內容,你會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它會對我們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然後,我還會告訴你,怎麼做才能關掉大腦裡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幫你找回從容和自信。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一、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我批判?

簡單來說,一個人是否有過度自我批判的習慣,與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

其實,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自我批評,一種是自我鼓勵,但是有些人大腦中“自我批評”的聲音,會格外嚴重,壓倒了所有鼓勵自己的聲音。

美國心理治療師馬格里斯·福耶斯特認為,這種過度自我批判和我們童年的經歷密切相關。

福耶斯特說,假如我們的父母格外嚴厲,對我們的責備遠遠多於鼓勵,我們就會一直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生怕自己會犯錯,被父母嫌棄。

久而久之,父母的責備就成了我們的心魔。

即便長大以後父母不在身邊,我們的大腦也會對自己進行責備。

比如:我真是太胖了!太懶了!太愚蠢了!我不是個稱職的父母!我真是個不孝子!等等等等。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好。

如果這種過度自我批判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它不僅會增加我們的壓力,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更可怕的是,它甚至會引發犯罪。下面,我就來詳細說說。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首先,過度自我批判,會讓我們長期處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

美國加州的心理學家裡昂·賽爾茲(Leon Seltzer)指出,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覺得,只要自己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懸在頭頂的失敗之劍就會立刻劈下來。

這帶來的後果就是,即便我們獲得了成功,也不會有絲毫的快感,只會長吁一口氣說:“唉!還好這次沒搞砸。”

並且,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成就時,我們也總是覺得那都是僥倖得來的,並不是真的。

我們生怕一旦當真,自己就會有所懈怠,最後一事無成。這種巨大的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此外,過度的自我批判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空間。

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格外害怕失敗和外界的批評,因此更傾向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不敢有任何冒險或嘗試。

否則,一旦失敗了,我們會覺得顏面掃地,無地自容。

過度自我批判的第三個負面影響,是可能會引發犯罪。

美國西北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瑪麗婭姆·柯查基說,對於那些過分自我批判,性格又孤僻的人來說,一旦他們有任何一點不道德的舉動,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骨子裡壞透了,簡直連做人都不配。他們沒有辦法自我調整,很容易就破罐子破摔,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你看,過度自我批判,讓我們承受了更多的壓力,限制了我們的發展,甚至會讓我們誤入歧途。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二、如何停止過度自我批判

文章給了四大方法,它們分別是自我抽離、自我同情、自我鼓勵和自我超脫。

首先,我們來看看自我抽離。

密歇根大學情感與自我控制實驗室主任伊桑·克羅斯曾經做過一項針對自我批判的研究。結果表明,想要強行壓制自我批判的聲音是不可能的。

最有效的干預方法就是自我抽離,也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旁觀者。

當你在和自己對話的時候,不用第一人稱“我”,而是用“你”或直呼自己的名字。比如,你在回答面試官提問的時候犯了一個小錯誤。

那麼你就可以對自己說“某某某,剛才發生的事情和你的能力沒有任何關係。

你只是碰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而已。你有足夠的經驗,你知道該怎麼做。”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這個方法可以結合三個小技巧來使用。首先,你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比如,“為什麼某某某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那麼有自信,此刻卻懷疑面試官看不上自己呢?”

這個問題就好比一針冷卻劑,讓你的頭腦立刻冷靜下來。

隨後,為了防止自己再次回到自我懷疑的死循環中,你要用到第二個技巧——重新表述,也就是換一種方式描述剛才不愉快的經歷。

比如,針對剛才面試中犯下的錯誤,你還可以這樣告訴自己:“這是你第一次碰到這種意料之外的問題”。

如此一來,這個錯誤就和你的智力、品格、自尊等等你特別在意的東西脫離了關係。

第三個技巧,是自我肯定,也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從而弱化腦子裡的那個過度自我批判。

即便這個聲音捲土重來,我們也可以告訴自己:“這又是過度自我批判在作怪,別理它”,從而再次把自己抽離出去,回到旁觀者的角度。

一般而言,自我抽離這個方法十分有效。但假如它對你不起作用,你還可以試試第二個方法——自我同情,也就是像同情別人一樣同情自己。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人在安撫別人的時候表現得通情達理,卻唯獨對自己格外苛刻。對此,英國倫敦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

實驗中,一組有重度自我批判傾向的女性通過佩戴VR設備,她們被要求去安撫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孩。

在這個過程中,她們的聲音和動作都被記錄了下來。

隨後,這組女性假裝自己是那個傷心的小孩,通過VR設備來觀看自己剛才對小孩的安撫。

實驗過後,很多女性發現,她們對自己的同情顯著增加了,從而緩解了自我批判的症狀。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在臨床的心理治療中,也會用到類似的方法。

心理治療師會先讓病人回憶,過度自我批判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自己當時處於什麼境況。這樣,他們就能給予當時的自己更多同情和信心。

比如,你會鼓勵5歲的自己勇敢追夢,不要害怕失敗。通過這種自我互動,你對自己的同情心會大大增加,最終打敗過度自我批判。

第三個方法,是自我鼓勵,把犯錯看作成長的必經之路。這個方法可以鼓勵我們勇敢嘗試,開發自己的潛力。

紐約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多利·曲格指出,很多人喜歡簡單地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覺得自己只要有哪裡不好,就不能算是好人。

但實際上,人是很複雜的,與其強迫自己當一個“好人”,我們不如當一個“想要變好”的人。

注意,這句話我再說一遍:與其強迫自己當一個“好人”,我們不如當一個“想要變好”的人。

“想要變好”的意思,就是可以允許失敗,允許冒險,允許犯錯。

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吸取教訓,在未來成為更好的人。為了獲得這樣的心態,多利建議我們在大腦裡生成另外一個鼓勵的聲音,來對抗過度自我批判。

比如,你是一個很內向的人,覺得當眾發言是一件很尷尬的事,自己不擅長不說,還會被人看笑話。

但你可以在內心培養一個鼓勵的聲音,並且有意識地讓這個聲音,蓋過過度自我批判的聲音。

這個聲音會告訴你,你要抓住每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在會議上發言,在聚會上發言,進而通過麥克風給觀眾演講。

慢慢的,你會越來越大膽,越來越自信。弗吉尼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蒂莫西·威爾遜把這種方法叫做“Do good,be good”,也就是做對的事,成對的人。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活成了想要的樣子。

如何停止自我批評?用好這四種方法,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

第四個方法,是自我超脫,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更高遠、更重要的事情上,從而減少眼前的事情給自己的壓力。

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這樣做是為了我信仰的宗教,為了一項偉大的事業,或是為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比如,你討厭有目的的社交,總覺得自己是在利用別人,特別虛偽。

但心理學家發現,假如你把社交和一個更偉大的目標聯繫在一起,比如,往大了說,你是為了提高女性在傳統行業中的地位。

往小了說,你是為了給孩子儲備社會資源,這樣你對社交的厭惡感就能大大降低。

結語

每個人都會自我批判。但正如文章裡說的那樣:對自己狠一點,能讓你變得更強;但如果你一直關不掉腦海裡的這個聲音,你的潛力就會受到限制。

為了對抗過度自我批判,我們一共給出了四個應對方法,分別是自我抽離、自我同情、自我鼓勵和自我超脫。

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削弱過度自我批判,讓鼓勵的聲音主宰你的大腦,從而擁有追求夢想的勇氣。

看完這篇文章,希望你可以擁有強大的內心,可以“Do good,be good”。

你會過度自我批判麼?你有什麼解決這個問題的祕籍嗎?

歡迎你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作者 l 李文

編輯 l 方木

本文由作者【@一個va】創作,在今日頭條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