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
"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一、做完決定就後悔?那是你不懂這一定律

半個月前同學琳琳給我打電話,猶豫不決要不要辭職。

接到電話我嚇了一跳,記得之前她還信誓旦旦說要努力升職加薪,於是忍不住問了一句。

“你現在不是月薪8000,收入不低啊?”

“我之前也覺得不低,準備好好努力。”

“那為什麼要辭職?”

“因為我現在覺得以我的能力能月入3萬。”

“誰說的?”

“我們公司的同事都這麼說的。”

“你這決定未免草率,再考慮一下吧。”

我又勸了她很久也沒效果,第二天就辭了職,她帶著月入三萬的理想開始到處找工作。

結果昨天又打電話訴苦,說她覺得自己不應該辭職,半個月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早知道就應該待在原來的公司,努力奮鬥半年就升職加薪了。

其實職場上琳琳這樣的人很多,每次明明自己做好了決定,可週圍的人持反對意見,決定就很容易被動搖,歸根結底是他們不懂一個定律——“韋奇定律”。

“韋奇定律”是指即使你心裡有了主見,但是如果有10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對事物的看法,這一理論由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

就像琳琳一樣,原本並不打算辭職,卻因為身邊同事的看法與她相反,動搖了她的決定,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一、做完決定就後悔?那是你不懂這一定律

半個月前同學琳琳給我打電話,猶豫不決要不要辭職。

接到電話我嚇了一跳,記得之前她還信誓旦旦說要努力升職加薪,於是忍不住問了一句。

“你現在不是月薪8000,收入不低啊?”

“我之前也覺得不低,準備好好努力。”

“那為什麼要辭職?”

“因為我現在覺得以我的能力能月入3萬。”

“誰說的?”

“我們公司的同事都這麼說的。”

“你這決定未免草率,再考慮一下吧。”

我又勸了她很久也沒效果,第二天就辭了職,她帶著月入三萬的理想開始到處找工作。

結果昨天又打電話訴苦,說她覺得自己不應該辭職,半個月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早知道就應該待在原來的公司,努力奮鬥半年就升職加薪了。

其實職場上琳琳這樣的人很多,每次明明自己做好了決定,可週圍的人持反對意見,決定就很容易被動搖,歸根結底是他們不懂一個定律——“韋奇定律”。

“韋奇定律”是指即使你心裡有了主見,但是如果有10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對事物的看法,這一理論由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

就像琳琳一樣,原本並不打算辭職,卻因為身邊同事的看法與她相反,動搖了她的決定,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二、被“韋奇定律”左右,是職場的隱性硬傷

“韋奇定律”會給工作帶來弊端,影響職場之路,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

(一)找不到真正的目標和方向

目標對於行動具有導向作用,只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帶來正確的方向。

而被“韋奇定律”左右的人,經常會在尋找目標的道路上左右搖擺。

之前有個朋友叫小西,目標年年都在換,準備找工作,卻聽同學都說考研好,又去考了研。

一年沒考上準備二戰,又聽朋友們說工作也不錯,又嚷嚷著要找工作。

就這樣來來回回耽誤了兩三年,工作沒找好,研究生也沒考上,經常在朋友圈裡怨天尤人,怪朋友不該給了她錯誤導向。

古希臘哲學家畢因士腓特說過:“成功之祕訣,在始終不變其目的。”

像小西這種一直在更換目標的人,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二)容易錯過工作中的機會

機會對於工作來說,有時候是可遇不可求。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把握住機會,那些經常會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的人,很少能握住真正的機會。

就像你努力了很久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大項目,又恰好有個升職機會擺在你面前,你認為升職的人就是你。

但這個公司很多同事卻說升職的是另一個人,你可能會有兩種表現。

  • 堅定升職的是自己——努力工作——積極表現——不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讓上司看到你的能力
  • 開始懷疑自己——放大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自卑又很想要這個機會——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工作失誤

對比這兩種表現就會發現,哪怕原來的升職機會是你的,如果你陷入“韋奇定律”的控制不可自拔,機會只會白白流失。

(三)左右動搖浪費時間

在殘酷的職場上,時間就是金錢,所以一分鐘也不能浪費。

而被“韋奇定律”影響的人,卻有可能做了正確的決定還左右動搖,猶豫不決而浪費大量時間。

王銘的工作是做新技術研發,在他的不懈努力中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來攻克難題。

他把他的想法講給同事聽,10個有9個都覺得他的想法不靠譜,甚至毫不客氣地打壓他,覺得他異想天開。

原本很堅定能解決問題的他,也在懷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過於超前,技術層面根本達不到,於是換了第二種方法。

結果卻怎麼都行不通,最後還是用第一種辦法不斷嘗試才解決問題,原本一週的工作拖了兩週才做完。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就像王銘,如果能一開始就堅定信念,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

聽取別人的意見沒有錯,但因為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決定,就很有可能陷入了誤區。

"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一、做完決定就後悔?那是你不懂這一定律

半個月前同學琳琳給我打電話,猶豫不決要不要辭職。

接到電話我嚇了一跳,記得之前她還信誓旦旦說要努力升職加薪,於是忍不住問了一句。

“你現在不是月薪8000,收入不低啊?”

“我之前也覺得不低,準備好好努力。”

“那為什麼要辭職?”

“因為我現在覺得以我的能力能月入3萬。”

“誰說的?”

“我們公司的同事都這麼說的。”

“你這決定未免草率,再考慮一下吧。”

我又勸了她很久也沒效果,第二天就辭了職,她帶著月入三萬的理想開始到處找工作。

結果昨天又打電話訴苦,說她覺得自己不應該辭職,半個月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早知道就應該待在原來的公司,努力奮鬥半年就升職加薪了。

其實職場上琳琳這樣的人很多,每次明明自己做好了決定,可週圍的人持反對意見,決定就很容易被動搖,歸根結底是他們不懂一個定律——“韋奇定律”。

“韋奇定律”是指即使你心裡有了主見,但是如果有10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對事物的看法,這一理論由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

就像琳琳一樣,原本並不打算辭職,卻因為身邊同事的看法與她相反,動搖了她的決定,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二、被“韋奇定律”左右,是職場的隱性硬傷

“韋奇定律”會給工作帶來弊端,影響職場之路,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

(一)找不到真正的目標和方向

目標對於行動具有導向作用,只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帶來正確的方向。

而被“韋奇定律”左右的人,經常會在尋找目標的道路上左右搖擺。

之前有個朋友叫小西,目標年年都在換,準備找工作,卻聽同學都說考研好,又去考了研。

一年沒考上準備二戰,又聽朋友們說工作也不錯,又嚷嚷著要找工作。

就這樣來來回回耽誤了兩三年,工作沒找好,研究生也沒考上,經常在朋友圈裡怨天尤人,怪朋友不該給了她錯誤導向。

古希臘哲學家畢因士腓特說過:“成功之祕訣,在始終不變其目的。”

像小西這種一直在更換目標的人,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二)容易錯過工作中的機會

機會對於工作來說,有時候是可遇不可求。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把握住機會,那些經常會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的人,很少能握住真正的機會。

就像你努力了很久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大項目,又恰好有個升職機會擺在你面前,你認為升職的人就是你。

但這個公司很多同事卻說升職的是另一個人,你可能會有兩種表現。

  • 堅定升職的是自己——努力工作——積極表現——不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讓上司看到你的能力
  • 開始懷疑自己——放大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自卑又很想要這個機會——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工作失誤

對比這兩種表現就會發現,哪怕原來的升職機會是你的,如果你陷入“韋奇定律”的控制不可自拔,機會只會白白流失。

(三)左右動搖浪費時間

在殘酷的職場上,時間就是金錢,所以一分鐘也不能浪費。

而被“韋奇定律”影響的人,卻有可能做了正確的決定還左右動搖,猶豫不決而浪費大量時間。

王銘的工作是做新技術研發,在他的不懈努力中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來攻克難題。

他把他的想法講給同事聽,10個有9個都覺得他的想法不靠譜,甚至毫不客氣地打壓他,覺得他異想天開。

原本很堅定能解決問題的他,也在懷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過於超前,技術層面根本達不到,於是換了第二種方法。

結果卻怎麼都行不通,最後還是用第一種辦法不斷嘗試才解決問題,原本一週的工作拖了兩週才做完。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就像王銘,如果能一開始就堅定信念,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

聽取別人的意見沒有錯,但因為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決定,就很有可能陷入了誤區。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三、教你四招,在職場上做自己

既然“韋奇定律”會帶給工作快來弊端,那麼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一定律呢?你需要學會四種辦法。

01.學習“數據化決策”,用信息做決定

很多人的決定之所以被別人影響,是因為本身對於決定沒有100%的把握。

甚至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決定,隨隨便便就做了規劃,一遇到別人反對,又開始懷疑自己。

所以要想避免“韋奇定律”,首先就要保證決定的正確性,儘可能多的做出合理的決策,這就需要數據。

在《數據化決策》一書中提到一個公式:完美決策=直覺+經驗+數據。

所以做決定前收集數據很重要,例如你想做一個推廣活動,但又有點猶豫,這時可以這樣做。

001.決策前關心量化

量化工作對於決策很重要,有時候甚至起關鍵性的作用。

所以你在決策前應該先集中精力在量化上,獲得你需要的資料,比如可以用下面這些方式。

  • 做客戶調查
  • 小範圍推廣看市場反應
  • 收集同類型活動數據

只要對於你的決定有影響的數據,都可以嘗試去收集。

數據多不要緊,但如果錯過了關鍵數據,很有可能會影響決策。

002.考慮多種方案

當你有了數據之後,就可以著手考慮方案的問題。

推廣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從而心甘情願付費。

那麼你的方案最少要制定三種,單一方案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要有備而無患,甚至有時可以雙方案或三方案同步進行。

003.分析取捨

方案做好後就是取捨的問題,也是最容易被別人影響的階段。

這事你可以這樣做。

  1. 定義“不確定性”和“風險”:有風險的方案靠後,不確定多的方案靠後
  2. 多種方式分析:分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分類、歸因、數據分析等,用不同的方式來分析方案
  3. 選擇取捨:分析之後選擇最優的方案,這就是你數據化分析得出的結果

《數據化分析》一書中說:“數據無孔不入,大數據時代,誰掌握數據誰就能把握成功。”

建立在數據之上的決策,通常不會被動搖,因為你清楚其中的合理性,是反覆推敲才有的決定。

"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一、做完決定就後悔?那是你不懂這一定律

半個月前同學琳琳給我打電話,猶豫不決要不要辭職。

接到電話我嚇了一跳,記得之前她還信誓旦旦說要努力升職加薪,於是忍不住問了一句。

“你現在不是月薪8000,收入不低啊?”

“我之前也覺得不低,準備好好努力。”

“那為什麼要辭職?”

“因為我現在覺得以我的能力能月入3萬。”

“誰說的?”

“我們公司的同事都這麼說的。”

“你這決定未免草率,再考慮一下吧。”

我又勸了她很久也沒效果,第二天就辭了職,她帶著月入三萬的理想開始到處找工作。

結果昨天又打電話訴苦,說她覺得自己不應該辭職,半個月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早知道就應該待在原來的公司,努力奮鬥半年就升職加薪了。

其實職場上琳琳這樣的人很多,每次明明自己做好了決定,可週圍的人持反對意見,決定就很容易被動搖,歸根結底是他們不懂一個定律——“韋奇定律”。

“韋奇定律”是指即使你心裡有了主見,但是如果有10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對事物的看法,這一理論由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

就像琳琳一樣,原本並不打算辭職,卻因為身邊同事的看法與她相反,動搖了她的決定,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二、被“韋奇定律”左右,是職場的隱性硬傷

“韋奇定律”會給工作帶來弊端,影響職場之路,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

(一)找不到真正的目標和方向

目標對於行動具有導向作用,只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帶來正確的方向。

而被“韋奇定律”左右的人,經常會在尋找目標的道路上左右搖擺。

之前有個朋友叫小西,目標年年都在換,準備找工作,卻聽同學都說考研好,又去考了研。

一年沒考上準備二戰,又聽朋友們說工作也不錯,又嚷嚷著要找工作。

就這樣來來回回耽誤了兩三年,工作沒找好,研究生也沒考上,經常在朋友圈裡怨天尤人,怪朋友不該給了她錯誤導向。

古希臘哲學家畢因士腓特說過:“成功之祕訣,在始終不變其目的。”

像小西這種一直在更換目標的人,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二)容易錯過工作中的機會

機會對於工作來說,有時候是可遇不可求。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把握住機會,那些經常會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的人,很少能握住真正的機會。

就像你努力了很久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大項目,又恰好有個升職機會擺在你面前,你認為升職的人就是你。

但這個公司很多同事卻說升職的是另一個人,你可能會有兩種表現。

  • 堅定升職的是自己——努力工作——積極表現——不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讓上司看到你的能力
  • 開始懷疑自己——放大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自卑又很想要這個機會——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工作失誤

對比這兩種表現就會發現,哪怕原來的升職機會是你的,如果你陷入“韋奇定律”的控制不可自拔,機會只會白白流失。

(三)左右動搖浪費時間

在殘酷的職場上,時間就是金錢,所以一分鐘也不能浪費。

而被“韋奇定律”影響的人,卻有可能做了正確的決定還左右動搖,猶豫不決而浪費大量時間。

王銘的工作是做新技術研發,在他的不懈努力中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來攻克難題。

他把他的想法講給同事聽,10個有9個都覺得他的想法不靠譜,甚至毫不客氣地打壓他,覺得他異想天開。

原本很堅定能解決問題的他,也在懷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過於超前,技術層面根本達不到,於是換了第二種方法。

結果卻怎麼都行不通,最後還是用第一種辦法不斷嘗試才解決問題,原本一週的工作拖了兩週才做完。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就像王銘,如果能一開始就堅定信念,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

聽取別人的意見沒有錯,但因為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決定,就很有可能陷入了誤區。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三、教你四招,在職場上做自己

既然“韋奇定律”會帶給工作快來弊端,那麼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一定律呢?你需要學會四種辦法。

01.學習“數據化決策”,用信息做決定

很多人的決定之所以被別人影響,是因為本身對於決定沒有100%的把握。

甚至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決定,隨隨便便就做了規劃,一遇到別人反對,又開始懷疑自己。

所以要想避免“韋奇定律”,首先就要保證決定的正確性,儘可能多的做出合理的決策,這就需要數據。

在《數據化決策》一書中提到一個公式:完美決策=直覺+經驗+數據。

所以做決定前收集數據很重要,例如你想做一個推廣活動,但又有點猶豫,這時可以這樣做。

001.決策前關心量化

量化工作對於決策很重要,有時候甚至起關鍵性的作用。

所以你在決策前應該先集中精力在量化上,獲得你需要的資料,比如可以用下面這些方式。

  • 做客戶調查
  • 小範圍推廣看市場反應
  • 收集同類型活動數據

只要對於你的決定有影響的數據,都可以嘗試去收集。

數據多不要緊,但如果錯過了關鍵數據,很有可能會影響決策。

002.考慮多種方案

當你有了數據之後,就可以著手考慮方案的問題。

推廣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從而心甘情願付費。

那麼你的方案最少要制定三種,單一方案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要有備而無患,甚至有時可以雙方案或三方案同步進行。

003.分析取捨

方案做好後就是取捨的問題,也是最容易被別人影響的階段。

這事你可以這樣做。

  1. 定義“不確定性”和“風險”:有風險的方案靠後,不確定多的方案靠後
  2. 多種方式分析:分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分類、歸因、數據分析等,用不同的方式來分析方案
  3. 選擇取捨:分析之後選擇最優的方案,這就是你數據化分析得出的結果

《數據化分析》一書中說:“數據無孔不入,大數據時代,誰掌握數據誰就能把握成功。”

建立在數據之上的決策,通常不會被動搖,因為你清楚其中的合理性,是反覆推敲才有的決定。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02.計算“穿越成本”,分析決定正確性

職場中有這樣一類人,非常不自信,且容易懷疑自己。

一遇到做決定的時候,就猶豫不決,哪怕數據拿到手,也會反覆懷疑自己的決定。

這時可以用計算“穿越成本”的方式來衡量自己的決定。

在《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裡提到了“穿越成本”的概念:“花時間來鬱悶,是等待本。花時間來嘗試,是穿越成本。”

朋友寧寧想辭職考研,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好不容易確定要考研,沒多久又反悔了,因為朋友親戚都覺得不靠譜。

寧寧可以這樣做。

001.考慮等待成本

對於這個決定,她已經考慮大半年,每天基本上要花三個小時來反覆懷疑,加上做數據需要一個小時。

所以等待成本為:4×30×6=720h

002.計算穿越成本

假如她不考慮,而去準備考研,每天覆習4小時,連續三個月,最後請假一週每天覆習8小時。

那麼穿越成本為:(4×30×3)+(8×7)=416h

003.做決定

從這兩個數據來看,很明顯就能看出來,等待比複習更耗費時間。

所以她完全可以邊上班邊複習,基本上4個月就可以複習完全部的課程,也不耽誤工作。

用“穿越成本”來衡量決定,可以清楚的看到決策的正確與否。

"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一、做完決定就後悔?那是你不懂這一定律

半個月前同學琳琳給我打電話,猶豫不決要不要辭職。

接到電話我嚇了一跳,記得之前她還信誓旦旦說要努力升職加薪,於是忍不住問了一句。

“你現在不是月薪8000,收入不低啊?”

“我之前也覺得不低,準備好好努力。”

“那為什麼要辭職?”

“因為我現在覺得以我的能力能月入3萬。”

“誰說的?”

“我們公司的同事都這麼說的。”

“你這決定未免草率,再考慮一下吧。”

我又勸了她很久也沒效果,第二天就辭了職,她帶著月入三萬的理想開始到處找工作。

結果昨天又打電話訴苦,說她覺得自己不應該辭職,半個月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早知道就應該待在原來的公司,努力奮鬥半年就升職加薪了。

其實職場上琳琳這樣的人很多,每次明明自己做好了決定,可週圍的人持反對意見,決定就很容易被動搖,歸根結底是他們不懂一個定律——“韋奇定律”。

“韋奇定律”是指即使你心裡有了主見,但是如果有10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對事物的看法,這一理論由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

就像琳琳一樣,原本並不打算辭職,卻因為身邊同事的看法與她相反,動搖了她的決定,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二、被“韋奇定律”左右,是職場的隱性硬傷

“韋奇定律”會給工作帶來弊端,影響職場之路,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

(一)找不到真正的目標和方向

目標對於行動具有導向作用,只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帶來正確的方向。

而被“韋奇定律”左右的人,經常會在尋找目標的道路上左右搖擺。

之前有個朋友叫小西,目標年年都在換,準備找工作,卻聽同學都說考研好,又去考了研。

一年沒考上準備二戰,又聽朋友們說工作也不錯,又嚷嚷著要找工作。

就這樣來來回回耽誤了兩三年,工作沒找好,研究生也沒考上,經常在朋友圈裡怨天尤人,怪朋友不該給了她錯誤導向。

古希臘哲學家畢因士腓特說過:“成功之祕訣,在始終不變其目的。”

像小西這種一直在更換目標的人,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二)容易錯過工作中的機會

機會對於工作來說,有時候是可遇不可求。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把握住機會,那些經常會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的人,很少能握住真正的機會。

就像你努力了很久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大項目,又恰好有個升職機會擺在你面前,你認為升職的人就是你。

但這個公司很多同事卻說升職的是另一個人,你可能會有兩種表現。

  • 堅定升職的是自己——努力工作——積極表現——不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讓上司看到你的能力
  • 開始懷疑自己——放大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自卑又很想要這個機會——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工作失誤

對比這兩種表現就會發現,哪怕原來的升職機會是你的,如果你陷入“韋奇定律”的控制不可自拔,機會只會白白流失。

(三)左右動搖浪費時間

在殘酷的職場上,時間就是金錢,所以一分鐘也不能浪費。

而被“韋奇定律”影響的人,卻有可能做了正確的決定還左右動搖,猶豫不決而浪費大量時間。

王銘的工作是做新技術研發,在他的不懈努力中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來攻克難題。

他把他的想法講給同事聽,10個有9個都覺得他的想法不靠譜,甚至毫不客氣地打壓他,覺得他異想天開。

原本很堅定能解決問題的他,也在懷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過於超前,技術層面根本達不到,於是換了第二種方法。

結果卻怎麼都行不通,最後還是用第一種辦法不斷嘗試才解決問題,原本一週的工作拖了兩週才做完。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就像王銘,如果能一開始就堅定信念,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

聽取別人的意見沒有錯,但因為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決定,就很有可能陷入了誤區。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三、教你四招,在職場上做自己

既然“韋奇定律”會帶給工作快來弊端,那麼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一定律呢?你需要學會四種辦法。

01.學習“數據化決策”,用信息做決定

很多人的決定之所以被別人影響,是因為本身對於決定沒有100%的把握。

甚至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決定,隨隨便便就做了規劃,一遇到別人反對,又開始懷疑自己。

所以要想避免“韋奇定律”,首先就要保證決定的正確性,儘可能多的做出合理的決策,這就需要數據。

在《數據化決策》一書中提到一個公式:完美決策=直覺+經驗+數據。

所以做決定前收集數據很重要,例如你想做一個推廣活動,但又有點猶豫,這時可以這樣做。

001.決策前關心量化

量化工作對於決策很重要,有時候甚至起關鍵性的作用。

所以你在決策前應該先集中精力在量化上,獲得你需要的資料,比如可以用下面這些方式。

  • 做客戶調查
  • 小範圍推廣看市場反應
  • 收集同類型活動數據

只要對於你的決定有影響的數據,都可以嘗試去收集。

數據多不要緊,但如果錯過了關鍵數據,很有可能會影響決策。

002.考慮多種方案

當你有了數據之後,就可以著手考慮方案的問題。

推廣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從而心甘情願付費。

那麼你的方案最少要制定三種,單一方案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要有備而無患,甚至有時可以雙方案或三方案同步進行。

003.分析取捨

方案做好後就是取捨的問題,也是最容易被別人影響的階段。

這事你可以這樣做。

  1. 定義“不確定性”和“風險”:有風險的方案靠後,不確定多的方案靠後
  2. 多種方式分析:分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分類、歸因、數據分析等,用不同的方式來分析方案
  3. 選擇取捨:分析之後選擇最優的方案,這就是你數據化分析得出的結果

《數據化分析》一書中說:“數據無孔不入,大數據時代,誰掌握數據誰就能把握成功。”

建立在數據之上的決策,通常不會被動搖,因為你清楚其中的合理性,是反覆推敲才有的決定。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02.計算“穿越成本”,分析決定正確性

職場中有這樣一類人,非常不自信,且容易懷疑自己。

一遇到做決定的時候,就猶豫不決,哪怕數據拿到手,也會反覆懷疑自己的決定。

這時可以用計算“穿越成本”的方式來衡量自己的決定。

在《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裡提到了“穿越成本”的概念:“花時間來鬱悶,是等待本。花時間來嘗試,是穿越成本。”

朋友寧寧想辭職考研,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好不容易確定要考研,沒多久又反悔了,因為朋友親戚都覺得不靠譜。

寧寧可以這樣做。

001.考慮等待成本

對於這個決定,她已經考慮大半年,每天基本上要花三個小時來反覆懷疑,加上做數據需要一個小時。

所以等待成本為:4×30×6=720h

002.計算穿越成本

假如她不考慮,而去準備考研,每天覆習4小時,連續三個月,最後請假一週每天覆習8小時。

那麼穿越成本為:(4×30×3)+(8×7)=416h

003.做決定

從這兩個數據來看,很明顯就能看出來,等待比複習更耗費時間。

所以她完全可以邊上班邊複習,基本上4個月就可以複習完全部的課程,也不耽誤工作。

用“穿越成本”來衡量決定,可以清楚的看到決策的正確與否。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03.堅持“強化Y理論”,學會自我督促

當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開始行動時,又會面臨新的問題,總是動不動就放棄,尤其是別人提反對意見的時候。

所以要想避免“韋奇定律”,還要學會自我督促,“強化Y理論”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Y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在研究後提出來的,他把擁有積極的自我督導意識和能力,並且主張自己做決定的導向稱為“Y理論”。

例如你已經決定要報一門PPT學習課程,學費都交了,卻老是不想上課,尤其是別人說學了也沒有用的時候。

這時你可以這樣做。

001.轉變思維

首先你應該轉變思維,在心裡不斷地告訴自己:只有我可以替自己做決定,別人說的都不算數。

只有在觀念上確定自我監督的意識,才有可能把觀念轉化為行動。

如果實在做不到,就在桌上貼上小紙條,寫上幾句話。

  • 我一定要學完這個課程。
  • 我可以自己做決定。
  • 我不會相信別人的說法。

002.減少對外界的注意力

當別人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你在意才會影響你的決定。

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減少對外界的注意力,儘量不和別人談論這個話題,當他們提反對意見的時候,不要過多參與。

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課程本身上,這樣會大大增加這個目標的完成度。

003.制定獎懲

學習時難免想放棄是正常的,可以用獎勵和懲罰來避免偷懶。

比如學完一週的課,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沒有聽完課就給自己一個小懲罰。

在獎勵的督促下,會增目標的完成度。

"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一、做完決定就後悔?那是你不懂這一定律

半個月前同學琳琳給我打電話,猶豫不決要不要辭職。

接到電話我嚇了一跳,記得之前她還信誓旦旦說要努力升職加薪,於是忍不住問了一句。

“你現在不是月薪8000,收入不低啊?”

“我之前也覺得不低,準備好好努力。”

“那為什麼要辭職?”

“因為我現在覺得以我的能力能月入3萬。”

“誰說的?”

“我們公司的同事都這麼說的。”

“你這決定未免草率,再考慮一下吧。”

我又勸了她很久也沒效果,第二天就辭了職,她帶著月入三萬的理想開始到處找工作。

結果昨天又打電話訴苦,說她覺得自己不應該辭職,半個月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早知道就應該待在原來的公司,努力奮鬥半年就升職加薪了。

其實職場上琳琳這樣的人很多,每次明明自己做好了決定,可週圍的人持反對意見,決定就很容易被動搖,歸根結底是他們不懂一個定律——“韋奇定律”。

“韋奇定律”是指即使你心裡有了主見,但是如果有10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對事物的看法,這一理論由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

就像琳琳一樣,原本並不打算辭職,卻因為身邊同事的看法與她相反,動搖了她的決定,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二、被“韋奇定律”左右,是職場的隱性硬傷

“韋奇定律”會給工作帶來弊端,影響職場之路,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

(一)找不到真正的目標和方向

目標對於行動具有導向作用,只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帶來正確的方向。

而被“韋奇定律”左右的人,經常會在尋找目標的道路上左右搖擺。

之前有個朋友叫小西,目標年年都在換,準備找工作,卻聽同學都說考研好,又去考了研。

一年沒考上準備二戰,又聽朋友們說工作也不錯,又嚷嚷著要找工作。

就這樣來來回回耽誤了兩三年,工作沒找好,研究生也沒考上,經常在朋友圈裡怨天尤人,怪朋友不該給了她錯誤導向。

古希臘哲學家畢因士腓特說過:“成功之祕訣,在始終不變其目的。”

像小西這種一直在更換目標的人,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二)容易錯過工作中的機會

機會對於工作來說,有時候是可遇不可求。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把握住機會,那些經常會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的人,很少能握住真正的機會。

就像你努力了很久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大項目,又恰好有個升職機會擺在你面前,你認為升職的人就是你。

但這個公司很多同事卻說升職的是另一個人,你可能會有兩種表現。

  • 堅定升職的是自己——努力工作——積極表現——不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讓上司看到你的能力
  • 開始懷疑自己——放大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自卑又很想要這個機會——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工作失誤

對比這兩種表現就會發現,哪怕原來的升職機會是你的,如果你陷入“韋奇定律”的控制不可自拔,機會只會白白流失。

(三)左右動搖浪費時間

在殘酷的職場上,時間就是金錢,所以一分鐘也不能浪費。

而被“韋奇定律”影響的人,卻有可能做了正確的決定還左右動搖,猶豫不決而浪費大量時間。

王銘的工作是做新技術研發,在他的不懈努力中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來攻克難題。

他把他的想法講給同事聽,10個有9個都覺得他的想法不靠譜,甚至毫不客氣地打壓他,覺得他異想天開。

原本很堅定能解決問題的他,也在懷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過於超前,技術層面根本達不到,於是換了第二種方法。

結果卻怎麼都行不通,最後還是用第一種辦法不斷嘗試才解決問題,原本一週的工作拖了兩週才做完。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就像王銘,如果能一開始就堅定信念,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

聽取別人的意見沒有錯,但因為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決定,就很有可能陷入了誤區。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三、教你四招,在職場上做自己

既然“韋奇定律”會帶給工作快來弊端,那麼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一定律呢?你需要學會四種辦法。

01.學習“數據化決策”,用信息做決定

很多人的決定之所以被別人影響,是因為本身對於決定沒有100%的把握。

甚至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決定,隨隨便便就做了規劃,一遇到別人反對,又開始懷疑自己。

所以要想避免“韋奇定律”,首先就要保證決定的正確性,儘可能多的做出合理的決策,這就需要數據。

在《數據化決策》一書中提到一個公式:完美決策=直覺+經驗+數據。

所以做決定前收集數據很重要,例如你想做一個推廣活動,但又有點猶豫,這時可以這樣做。

001.決策前關心量化

量化工作對於決策很重要,有時候甚至起關鍵性的作用。

所以你在決策前應該先集中精力在量化上,獲得你需要的資料,比如可以用下面這些方式。

  • 做客戶調查
  • 小範圍推廣看市場反應
  • 收集同類型活動數據

只要對於你的決定有影響的數據,都可以嘗試去收集。

數據多不要緊,但如果錯過了關鍵數據,很有可能會影響決策。

002.考慮多種方案

當你有了數據之後,就可以著手考慮方案的問題。

推廣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從而心甘情願付費。

那麼你的方案最少要制定三種,單一方案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要有備而無患,甚至有時可以雙方案或三方案同步進行。

003.分析取捨

方案做好後就是取捨的問題,也是最容易被別人影響的階段。

這事你可以這樣做。

  1. 定義“不確定性”和“風險”:有風險的方案靠後,不確定多的方案靠後
  2. 多種方式分析:分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分類、歸因、數據分析等,用不同的方式來分析方案
  3. 選擇取捨:分析之後選擇最優的方案,這就是你數據化分析得出的結果

《數據化分析》一書中說:“數據無孔不入,大數據時代,誰掌握數據誰就能把握成功。”

建立在數據之上的決策,通常不會被動搖,因為你清楚其中的合理性,是反覆推敲才有的決定。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02.計算“穿越成本”,分析決定正確性

職場中有這樣一類人,非常不自信,且容易懷疑自己。

一遇到做決定的時候,就猶豫不決,哪怕數據拿到手,也會反覆懷疑自己的決定。

這時可以用計算“穿越成本”的方式來衡量自己的決定。

在《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裡提到了“穿越成本”的概念:“花時間來鬱悶,是等待本。花時間來嘗試,是穿越成本。”

朋友寧寧想辭職考研,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好不容易確定要考研,沒多久又反悔了,因為朋友親戚都覺得不靠譜。

寧寧可以這樣做。

001.考慮等待成本

對於這個決定,她已經考慮大半年,每天基本上要花三個小時來反覆懷疑,加上做數據需要一個小時。

所以等待成本為:4×30×6=720h

002.計算穿越成本

假如她不考慮,而去準備考研,每天覆習4小時,連續三個月,最後請假一週每天覆習8小時。

那麼穿越成本為:(4×30×3)+(8×7)=416h

003.做決定

從這兩個數據來看,很明顯就能看出來,等待比複習更耗費時間。

所以她完全可以邊上班邊複習,基本上4個月就可以複習完全部的課程,也不耽誤工作。

用“穿越成本”來衡量決定,可以清楚的看到決策的正確與否。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03.堅持“強化Y理論”,學會自我督促

當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開始行動時,又會面臨新的問題,總是動不動就放棄,尤其是別人提反對意見的時候。

所以要想避免“韋奇定律”,還要學會自我督促,“強化Y理論”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Y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在研究後提出來的,他把擁有積極的自我督導意識和能力,並且主張自己做決定的導向稱為“Y理論”。

例如你已經決定要報一門PPT學習課程,學費都交了,卻老是不想上課,尤其是別人說學了也沒有用的時候。

這時你可以這樣做。

001.轉變思維

首先你應該轉變思維,在心裡不斷地告訴自己:只有我可以替自己做決定,別人說的都不算數。

只有在觀念上確定自我監督的意識,才有可能把觀念轉化為行動。

如果實在做不到,就在桌上貼上小紙條,寫上幾句話。

  • 我一定要學完這個課程。
  • 我可以自己做決定。
  • 我不會相信別人的說法。

002.減少對外界的注意力

當別人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你在意才會影響你的決定。

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減少對外界的注意力,儘量不和別人談論這個話題,當他們提反對意見的時候,不要過多參與。

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課程本身上,這樣會大大增加這個目標的完成度。

003.制定獎懲

學習時難免想放棄是正常的,可以用獎勵和懲罰來避免偷懶。

比如學完一週的課,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沒有聽完課就給自己一個小懲罰。

在獎勵的督促下,會增目標的完成度。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04.訓練“哥倫布思維”,提高行動力

做好了目標卻不去行動,這樣別人提了反對意見,自然會不自覺懷疑目標的正確性。

所以要擺脫“韋奇定律”,還要學會提高行動力,“哥倫布思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哥倫布思維的可貴之處在於,自古成功自有道,這個道往往就是眾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

所以一旦確定目標就要想了就去幹,不必猶疑,也不用顧慮。

就像哥倫布自己一樣,敢選擇沒有人去過的未知航線,本身就沒有遵從大家所認為的道,而是想好了就去行動。

周圍不乏有反對的聲音,但他堅定自己是正確的,才取得了最後的成功。

舉個例子,果果做職業規劃,定好了目標,這時她應該果斷去做,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幾步。

001.寫好計劃,明確方向

具體的職業規劃是什麼樣子,比如下面這些。

  • 月收入達到6000
  • 一年後迎來升職
  • 搞好人際關係的同時精進能力

002.制定行動規劃

有了目標,接下來就要制定具體的行動規劃。

比如每天看幾本書、用幾小時提高工作能力、要不要賺外快、怎麼賺,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

003.在不斷嘗試中改進缺點

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有可能原本制定的計劃並不適合最近的情況。

那果果就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做出修正。

004.遇到反對的聲音正確對待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別人的反對,或者質疑果果的決定,她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不讓別人的聲音影響自己的決定,朝著目標一路奮進。

這樣堅持幾次,會形成自己做決定的習慣,避免受到別人的影響。

"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一、做完決定就後悔?那是你不懂這一定律

半個月前同學琳琳給我打電話,猶豫不決要不要辭職。

接到電話我嚇了一跳,記得之前她還信誓旦旦說要努力升職加薪,於是忍不住問了一句。

“你現在不是月薪8000,收入不低啊?”

“我之前也覺得不低,準備好好努力。”

“那為什麼要辭職?”

“因為我現在覺得以我的能力能月入3萬。”

“誰說的?”

“我們公司的同事都這麼說的。”

“你這決定未免草率,再考慮一下吧。”

我又勸了她很久也沒效果,第二天就辭了職,她帶著月入三萬的理想開始到處找工作。

結果昨天又打電話訴苦,說她覺得自己不應該辭職,半個月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早知道就應該待在原來的公司,努力奮鬥半年就升職加薪了。

其實職場上琳琳這樣的人很多,每次明明自己做好了決定,可週圍的人持反對意見,決定就很容易被動搖,歸根結底是他們不懂一個定律——“韋奇定律”。

“韋奇定律”是指即使你心裡有了主見,但是如果有10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對事物的看法,這一理論由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

就像琳琳一樣,原本並不打算辭職,卻因為身邊同事的看法與她相反,動搖了她的決定,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二、被“韋奇定律”左右,是職場的隱性硬傷

“韋奇定律”會給工作帶來弊端,影響職場之路,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

(一)找不到真正的目標和方向

目標對於行動具有導向作用,只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帶來正確的方向。

而被“韋奇定律”左右的人,經常會在尋找目標的道路上左右搖擺。

之前有個朋友叫小西,目標年年都在換,準備找工作,卻聽同學都說考研好,又去考了研。

一年沒考上準備二戰,又聽朋友們說工作也不錯,又嚷嚷著要找工作。

就這樣來來回回耽誤了兩三年,工作沒找好,研究生也沒考上,經常在朋友圈裡怨天尤人,怪朋友不該給了她錯誤導向。

古希臘哲學家畢因士腓特說過:“成功之祕訣,在始終不變其目的。”

像小西這種一直在更換目標的人,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二)容易錯過工作中的機會

機會對於工作來說,有時候是可遇不可求。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把握住機會,那些經常會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的人,很少能握住真正的機會。

就像你努力了很久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大項目,又恰好有個升職機會擺在你面前,你認為升職的人就是你。

但這個公司很多同事卻說升職的是另一個人,你可能會有兩種表現。

  • 堅定升職的是自己——努力工作——積極表現——不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讓上司看到你的能力
  • 開始懷疑自己——放大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自卑又很想要這個機會——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工作失誤

對比這兩種表現就會發現,哪怕原來的升職機會是你的,如果你陷入“韋奇定律”的控制不可自拔,機會只會白白流失。

(三)左右動搖浪費時間

在殘酷的職場上,時間就是金錢,所以一分鐘也不能浪費。

而被“韋奇定律”影響的人,卻有可能做了正確的決定還左右動搖,猶豫不決而浪費大量時間。

王銘的工作是做新技術研發,在他的不懈努力中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來攻克難題。

他把他的想法講給同事聽,10個有9個都覺得他的想法不靠譜,甚至毫不客氣地打壓他,覺得他異想天開。

原本很堅定能解決問題的他,也在懷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過於超前,技術層面根本達不到,於是換了第二種方法。

結果卻怎麼都行不通,最後還是用第一種辦法不斷嘗試才解決問題,原本一週的工作拖了兩週才做完。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就像王銘,如果能一開始就堅定信念,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

聽取別人的意見沒有錯,但因為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決定,就很有可能陷入了誤區。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三、教你四招,在職場上做自己

既然“韋奇定律”會帶給工作快來弊端,那麼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一定律呢?你需要學會四種辦法。

01.學習“數據化決策”,用信息做決定

很多人的決定之所以被別人影響,是因為本身對於決定沒有100%的把握。

甚至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決定,隨隨便便就做了規劃,一遇到別人反對,又開始懷疑自己。

所以要想避免“韋奇定律”,首先就要保證決定的正確性,儘可能多的做出合理的決策,這就需要數據。

在《數據化決策》一書中提到一個公式:完美決策=直覺+經驗+數據。

所以做決定前收集數據很重要,例如你想做一個推廣活動,但又有點猶豫,這時可以這樣做。

001.決策前關心量化

量化工作對於決策很重要,有時候甚至起關鍵性的作用。

所以你在決策前應該先集中精力在量化上,獲得你需要的資料,比如可以用下面這些方式。

  • 做客戶調查
  • 小範圍推廣看市場反應
  • 收集同類型活動數據

只要對於你的決定有影響的數據,都可以嘗試去收集。

數據多不要緊,但如果錯過了關鍵數據,很有可能會影響決策。

002.考慮多種方案

當你有了數據之後,就可以著手考慮方案的問題。

推廣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從而心甘情願付費。

那麼你的方案最少要制定三種,單一方案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要有備而無患,甚至有時可以雙方案或三方案同步進行。

003.分析取捨

方案做好後就是取捨的問題,也是最容易被別人影響的階段。

這事你可以這樣做。

  1. 定義“不確定性”和“風險”:有風險的方案靠後,不確定多的方案靠後
  2. 多種方式分析:分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分類、歸因、數據分析等,用不同的方式來分析方案
  3. 選擇取捨:分析之後選擇最優的方案,這就是你數據化分析得出的結果

《數據化分析》一書中說:“數據無孔不入,大數據時代,誰掌握數據誰就能把握成功。”

建立在數據之上的決策,通常不會被動搖,因為你清楚其中的合理性,是反覆推敲才有的決定。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02.計算“穿越成本”,分析決定正確性

職場中有這樣一類人,非常不自信,且容易懷疑自己。

一遇到做決定的時候,就猶豫不決,哪怕數據拿到手,也會反覆懷疑自己的決定。

這時可以用計算“穿越成本”的方式來衡量自己的決定。

在《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裡提到了“穿越成本”的概念:“花時間來鬱悶,是等待本。花時間來嘗試,是穿越成本。”

朋友寧寧想辭職考研,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好不容易確定要考研,沒多久又反悔了,因為朋友親戚都覺得不靠譜。

寧寧可以這樣做。

001.考慮等待成本

對於這個決定,她已經考慮大半年,每天基本上要花三個小時來反覆懷疑,加上做數據需要一個小時。

所以等待成本為:4×30×6=720h

002.計算穿越成本

假如她不考慮,而去準備考研,每天覆習4小時,連續三個月,最後請假一週每天覆習8小時。

那麼穿越成本為:(4×30×3)+(8×7)=416h

003.做決定

從這兩個數據來看,很明顯就能看出來,等待比複習更耗費時間。

所以她完全可以邊上班邊複習,基本上4個月就可以複習完全部的課程,也不耽誤工作。

用“穿越成本”來衡量決定,可以清楚的看到決策的正確與否。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03.堅持“強化Y理論”,學會自我督促

當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開始行動時,又會面臨新的問題,總是動不動就放棄,尤其是別人提反對意見的時候。

所以要想避免“韋奇定律”,還要學會自我督促,“強化Y理論”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Y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在研究後提出來的,他把擁有積極的自我督導意識和能力,並且主張自己做決定的導向稱為“Y理論”。

例如你已經決定要報一門PPT學習課程,學費都交了,卻老是不想上課,尤其是別人說學了也沒有用的時候。

這時你可以這樣做。

001.轉變思維

首先你應該轉變思維,在心裡不斷地告訴自己:只有我可以替自己做決定,別人說的都不算數。

只有在觀念上確定自我監督的意識,才有可能把觀念轉化為行動。

如果實在做不到,就在桌上貼上小紙條,寫上幾句話。

  • 我一定要學完這個課程。
  • 我可以自己做決定。
  • 我不會相信別人的說法。

002.減少對外界的注意力

當別人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你在意才會影響你的決定。

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減少對外界的注意力,儘量不和別人談論這個話題,當他們提反對意見的時候,不要過多參與。

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課程本身上,這樣會大大增加這個目標的完成度。

003.制定獎懲

學習時難免想放棄是正常的,可以用獎勵和懲罰來避免偷懶。

比如學完一週的課,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沒有聽完課就給自己一個小懲罰。

在獎勵的督促下,會增目標的完成度。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04.訓練“哥倫布思維”,提高行動力

做好了目標卻不去行動,這樣別人提了反對意見,自然會不自覺懷疑目標的正確性。

所以要擺脫“韋奇定律”,還要學會提高行動力,“哥倫布思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哥倫布思維的可貴之處在於,自古成功自有道,這個道往往就是眾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

所以一旦確定目標就要想了就去幹,不必猶疑,也不用顧慮。

就像哥倫布自己一樣,敢選擇沒有人去過的未知航線,本身就沒有遵從大家所認為的道,而是想好了就去行動。

周圍不乏有反對的聲音,但他堅定自己是正確的,才取得了最後的成功。

舉個例子,果果做職業規劃,定好了目標,這時她應該果斷去做,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幾步。

001.寫好計劃,明確方向

具體的職業規劃是什麼樣子,比如下面這些。

  • 月收入達到6000
  • 一年後迎來升職
  • 搞好人際關係的同時精進能力

002.制定行動規劃

有了目標,接下來就要制定具體的行動規劃。

比如每天看幾本書、用幾小時提高工作能力、要不要賺外快、怎麼賺,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

003.在不斷嘗試中改進缺點

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有可能原本制定的計劃並不適合最近的情況。

那果果就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做出修正。

004.遇到反對的聲音正確對待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別人的反對,或者質疑果果的決定,她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不讓別人的聲音影響自己的決定,朝著目標一路奮進。

這樣堅持幾次,會形成自己做決定的習慣,避免受到別人的影響。

“我原本工資8000,頻繁跳槽夢想月入3萬,半個月不到就後悔了”

你是否也在職場上經常因為別人的說法而改變決定?你是否面對質疑的聲音就搖擺不定?那不妨試試上面四種辦法。

當你能夠擺脫“韋奇定律”,你的職場和人生都會迎來飛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