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

問一下自己:你是否具有職場人的成年人思維。

1別人家的優秀員工

認識個小區寶媽:90後、人美人緣好、帶娃做飯樣樣精、大小聚會她張羅、朋友有難她伸手。

更難得的是:

她還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業績排名常掛前三,得過各種優秀員工、榮譽表彰;每月收入少則1萬元,多則2-3萬元。

旁人看來,不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嗎?

怎麼能賺的那麼多?

沒錯,她的工作門檻低,時間相對充足,很多寶媽們都會選擇此行。然而,能堅持下來並幹得好的人鳳毛麟角。

旁人觀察:她每天接送娃、幹家務、上班、見客戶、開會,怎麼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確實,這個我們都疑惑過:邊上班邊帶娃,生活工作能保持平衡,還都做得很優秀。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員工嗎”?

她能做得好,和她的一個特質息息相關:成年人思維。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很多大牛身上都能看得見。

"

問一下自己:你是否具有職場人的成年人思維。

1別人家的優秀員工

認識個小區寶媽:90後、人美人緣好、帶娃做飯樣樣精、大小聚會她張羅、朋友有難她伸手。

更難得的是:

她還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業績排名常掛前三,得過各種優秀員工、榮譽表彰;每月收入少則1萬元,多則2-3萬元。

旁人看來,不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嗎?

怎麼能賺的那麼多?

沒錯,她的工作門檻低,時間相對充足,很多寶媽們都會選擇此行。然而,能堅持下來並幹得好的人鳳毛麟角。

旁人觀察:她每天接送娃、幹家務、上班、見客戶、開會,怎麼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確實,這個我們都疑惑過:邊上班邊帶娃,生活工作能保持平衡,還都做得很優秀。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員工嗎”?

她能做得好,和她的一個特質息息相關:成年人思維。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很多大牛身上都能看得見。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我見過很多職場巨嬰:

幹活挑肥揀瘦,期待被照顧。

遇到一點問題,立馬問同事。

選擇恐懼症,害怕做決定。

怨天尤人,逃避責任。

對於這種“巨嬰婊”,我只想說:

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問一下自己:你是否具有職場人的成年人思維。

1別人家的優秀員工

認識個小區寶媽:90後、人美人緣好、帶娃做飯樣樣精、大小聚會她張羅、朋友有難她伸手。

更難得的是:

她還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業績排名常掛前三,得過各種優秀員工、榮譽表彰;每月收入少則1萬元,多則2-3萬元。

旁人看來,不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嗎?

怎麼能賺的那麼多?

沒錯,她的工作門檻低,時間相對充足,很多寶媽們都會選擇此行。然而,能堅持下來並幹得好的人鳳毛麟角。

旁人觀察:她每天接送娃、幹家務、上班、見客戶、開會,怎麼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確實,這個我們都疑惑過:邊上班邊帶娃,生活工作能保持平衡,還都做得很優秀。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員工嗎”?

她能做得好,和她的一個特質息息相關:成年人思維。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很多大牛身上都能看得見。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我見過很多職場巨嬰:

幹活挑肥揀瘦,期待被照顧。

遇到一點問題,立馬問同事。

選擇恐懼症,害怕做決定。

怨天尤人,逃避責任。

對於這種“巨嬰婊”,我只想說:

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2想法決定行動

《奈飛文化手冊》八條文化中的第一條為:“只招成年人”。

何為成年人?

每個企業文化、發展階段不同,定義會各有千秋。但我們能確定一點的是:心智的成年才可能會有職業素養的成熟。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咿呀學語的嬰兒成長為社會中的成年人。從人類學來說: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這是成長顯性的曲線。

從職場來說:

成長它更多的是從思維層面表現,從想法轉化到行動。

將職場思維可以歸納為“成熟思維模式圖”:

依賴思維: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是你的責任,你幫我做決定就好了,你怎麼說我怎麼做。

獨立思維:圍繞著“我”這個觀念。我自己來,我想要自由,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互賴思維:圍繞著“我們”這個觀念。我們一起玩,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情,它更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共贏。

"

問一下自己:你是否具有職場人的成年人思維。

1別人家的優秀員工

認識個小區寶媽:90後、人美人緣好、帶娃做飯樣樣精、大小聚會她張羅、朋友有難她伸手。

更難得的是:

她還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業績排名常掛前三,得過各種優秀員工、榮譽表彰;每月收入少則1萬元,多則2-3萬元。

旁人看來,不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嗎?

怎麼能賺的那麼多?

沒錯,她的工作門檻低,時間相對充足,很多寶媽們都會選擇此行。然而,能堅持下來並幹得好的人鳳毛麟角。

旁人觀察:她每天接送娃、幹家務、上班、見客戶、開會,怎麼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確實,這個我們都疑惑過:邊上班邊帶娃,生活工作能保持平衡,還都做得很優秀。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員工嗎”?

她能做得好,和她的一個特質息息相關:成年人思維。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很多大牛身上都能看得見。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我見過很多職場巨嬰:

幹活挑肥揀瘦,期待被照顧。

遇到一點問題,立馬問同事。

選擇恐懼症,害怕做決定。

怨天尤人,逃避責任。

對於這種“巨嬰婊”,我只想說:

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2想法決定行動

《奈飛文化手冊》八條文化中的第一條為:“只招成年人”。

何為成年人?

每個企業文化、發展階段不同,定義會各有千秋。但我們能確定一點的是:心智的成年才可能會有職業素養的成熟。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咿呀學語的嬰兒成長為社會中的成年人。從人類學來說: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這是成長顯性的曲線。

從職場來說:

成長它更多的是從思維層面表現,從想法轉化到行動。

將職場思維可以歸納為“成熟思維模式圖”:

依賴思維: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是你的責任,你幫我做決定就好了,你怎麼說我怎麼做。

獨立思維:圍繞著“我”這個觀念。我自己來,我想要自由,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互賴思維:圍繞著“我們”這個觀念。我們一起玩,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情,它更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共贏。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舉個例子:

部門裡有一項創新型的工作,大家開會討論誰來做這個項目。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沒做過,沒人帶真做不了。——“依賴型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主導可以,但還需要聯合財務部、運營部的同事一起來幹。最好是成立一個項目小組,每個人有明確的分工,最終的結果才是最理想的。——“互賴共贏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做就行了,要其他部門協助做太麻煩了,他們還不一定配合,有這個溝通的時間還不如多幹點事。——“獨立性思維”

不同的思維,工作認識層面的差異化,會直接決定行動是否有結果。

職場中的成年人,一定不是依賴性思維的人,只有具備了互賴共贏的思維,才能實現雙贏。

"

問一下自己:你是否具有職場人的成年人思維。

1別人家的優秀員工

認識個小區寶媽:90後、人美人緣好、帶娃做飯樣樣精、大小聚會她張羅、朋友有難她伸手。

更難得的是:

她還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業績排名常掛前三,得過各種優秀員工、榮譽表彰;每月收入少則1萬元,多則2-3萬元。

旁人看來,不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嗎?

怎麼能賺的那麼多?

沒錯,她的工作門檻低,時間相對充足,很多寶媽們都會選擇此行。然而,能堅持下來並幹得好的人鳳毛麟角。

旁人觀察:她每天接送娃、幹家務、上班、見客戶、開會,怎麼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確實,這個我們都疑惑過:邊上班邊帶娃,生活工作能保持平衡,還都做得很優秀。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員工嗎”?

她能做得好,和她的一個特質息息相關:成年人思維。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很多大牛身上都能看得見。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我見過很多職場巨嬰:

幹活挑肥揀瘦,期待被照顧。

遇到一點問題,立馬問同事。

選擇恐懼症,害怕做決定。

怨天尤人,逃避責任。

對於這種“巨嬰婊”,我只想說:

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2想法決定行動

《奈飛文化手冊》八條文化中的第一條為:“只招成年人”。

何為成年人?

每個企業文化、發展階段不同,定義會各有千秋。但我們能確定一點的是:心智的成年才可能會有職業素養的成熟。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咿呀學語的嬰兒成長為社會中的成年人。從人類學來說: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這是成長顯性的曲線。

從職場來說:

成長它更多的是從思維層面表現,從想法轉化到行動。

將職場思維可以歸納為“成熟思維模式圖”:

依賴思維: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是你的責任,你幫我做決定就好了,你怎麼說我怎麼做。

獨立思維:圍繞著“我”這個觀念。我自己來,我想要自由,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互賴思維:圍繞著“我們”這個觀念。我們一起玩,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情,它更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共贏。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舉個例子:

部門裡有一項創新型的工作,大家開會討論誰來做這個項目。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沒做過,沒人帶真做不了。——“依賴型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主導可以,但還需要聯合財務部、運營部的同事一起來幹。最好是成立一個項目小組,每個人有明確的分工,最終的結果才是最理想的。——“互賴共贏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做就行了,要其他部門協助做太麻煩了,他們還不一定配合,有這個溝通的時間還不如多幹點事。——“獨立性思維”

不同的思維,工作認識層面的差異化,會直接決定行動是否有結果。

職場中的成年人,一定不是依賴性思維的人,只有具備了互賴共贏的思維,才能實現雙贏。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3有選擇權的積極主動

一個成熟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環境,他都有選擇的權利。

美國總統羅斯福家裡被偷,朋友們都安慰他。他卻給朋友回了一封迄今為止都讓人津津樂道的信。

他在信中表明瞭三種態度:

第一,這小偷只偷了東西,沒傷到人是好事。

第二,這小偷只偷了部分東西,沒有把東西全部偷光,這是好事。

第三,最重要的,當小偷的人是他,不是我,這是更大的好事。

在常人看來不幸的一件事,在羅斯福眼中成了一件好事。這是他態度上的樂觀,更是他把生活的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他可以消極地抱怨小偷,是小偷破壞了他們的生活。他也可以積極地換一種思維,過去已成過去,現在和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積極主動是個優秀的品質,可有多少人真能理解到內涵呢?

積極主動的人,關於自己的任何事都會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那個嚷嚷著老闆給多少錢幹多少活的人,你把自己工作前景的主動權交給老闆了。

你在抱怨老闆給得少,我就幹得少時,對老闆來說,你幹得不好,換一個人幹就好了;對於你來說,你丟掉的是老闆的信任、晉升加薪、更好的工作機會。

那個抱怨領導、同事不靠譜工作無法乾的人,你把工作幹得好的權利交給同事了。

外在的環境我們改變不了時,你要麼忍受,要麼滾蛋,要麼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抱怨越多,你的工作就會被這些負面情緒左右著,而你就淪落為了情緒的奴隸。

"

問一下自己:你是否具有職場人的成年人思維。

1別人家的優秀員工

認識個小區寶媽:90後、人美人緣好、帶娃做飯樣樣精、大小聚會她張羅、朋友有難她伸手。

更難得的是:

她還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業績排名常掛前三,得過各種優秀員工、榮譽表彰;每月收入少則1萬元,多則2-3萬元。

旁人看來,不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嗎?

怎麼能賺的那麼多?

沒錯,她的工作門檻低,時間相對充足,很多寶媽們都會選擇此行。然而,能堅持下來並幹得好的人鳳毛麟角。

旁人觀察:她每天接送娃、幹家務、上班、見客戶、開會,怎麼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確實,這個我們都疑惑過:邊上班邊帶娃,生活工作能保持平衡,還都做得很優秀。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員工嗎”?

她能做得好,和她的一個特質息息相關:成年人思維。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很多大牛身上都能看得見。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我見過很多職場巨嬰:

幹活挑肥揀瘦,期待被照顧。

遇到一點問題,立馬問同事。

選擇恐懼症,害怕做決定。

怨天尤人,逃避責任。

對於這種“巨嬰婊”,我只想說:

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2想法決定行動

《奈飛文化手冊》八條文化中的第一條為:“只招成年人”。

何為成年人?

每個企業文化、發展階段不同,定義會各有千秋。但我們能確定一點的是:心智的成年才可能會有職業素養的成熟。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咿呀學語的嬰兒成長為社會中的成年人。從人類學來說: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這是成長顯性的曲線。

從職場來說:

成長它更多的是從思維層面表現,從想法轉化到行動。

將職場思維可以歸納為“成熟思維模式圖”:

依賴思維: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是你的責任,你幫我做決定就好了,你怎麼說我怎麼做。

獨立思維:圍繞著“我”這個觀念。我自己來,我想要自由,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互賴思維:圍繞著“我們”這個觀念。我們一起玩,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情,它更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共贏。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舉個例子:

部門裡有一項創新型的工作,大家開會討論誰來做這個項目。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沒做過,沒人帶真做不了。——“依賴型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主導可以,但還需要聯合財務部、運營部的同事一起來幹。最好是成立一個項目小組,每個人有明確的分工,最終的結果才是最理想的。——“互賴共贏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做就行了,要其他部門協助做太麻煩了,他們還不一定配合,有這個溝通的時間還不如多幹點事。——“獨立性思維”

不同的思維,工作認識層面的差異化,會直接決定行動是否有結果。

職場中的成年人,一定不是依賴性思維的人,只有具備了互賴共贏的思維,才能實現雙贏。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3有選擇權的積極主動

一個成熟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環境,他都有選擇的權利。

美國總統羅斯福家裡被偷,朋友們都安慰他。他卻給朋友回了一封迄今為止都讓人津津樂道的信。

他在信中表明瞭三種態度:

第一,這小偷只偷了東西,沒傷到人是好事。

第二,這小偷只偷了部分東西,沒有把東西全部偷光,這是好事。

第三,最重要的,當小偷的人是他,不是我,這是更大的好事。

在常人看來不幸的一件事,在羅斯福眼中成了一件好事。這是他態度上的樂觀,更是他把生活的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他可以消極地抱怨小偷,是小偷破壞了他們的生活。他也可以積極地換一種思維,過去已成過去,現在和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積極主動是個優秀的品質,可有多少人真能理解到內涵呢?

積極主動的人,關於自己的任何事都會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那個嚷嚷著老闆給多少錢幹多少活的人,你把自己工作前景的主動權交給老闆了。

你在抱怨老闆給得少,我就幹得少時,對老闆來說,你幹得不好,換一個人幹就好了;對於你來說,你丟掉的是老闆的信任、晉升加薪、更好的工作機會。

那個抱怨領導、同事不靠譜工作無法乾的人,你把工作幹得好的權利交給同事了。

外在的環境我們改變不了時,你要麼忍受,要麼滾蛋,要麼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抱怨越多,你的工作就會被這些負面情緒左右著,而你就淪落為了情緒的奴隸。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4識別真實動機,達成有效目標

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三重需要理論。”

從工作角度把人的動機分為成就需要、權力需要、親和需要。三種需要非獨立排斥的關係,而是可以彼此共存。不同的人,不同的境況,工作動機組合不一樣,排序和權重也會各不相同。

在管理領域,我們常說管理人員一定要區分組織內不同工作動機的人。不同的動機需要激勵措施和管理方式要有側重點。然而,有多少人正視了自己的工作動機呢?

有個朋友在換新工作時,遇到兩個難以抉擇的工作機會:

一份是繼續幹老本行:穩定發展期的科技公司的HR負責人,薪資比上一份高出40%,離家近、加班少、管理5人的團隊。

一份是轉行人力資源公司做產品運營,初期待遇和期望值有比較大的差距,工作節奏快,公司加班常態化。

第一份工作安逸穩定,有條不紊的做自己一直擅長的事。

第二份有挑戰性,需要勇氣突破自己的能力陷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更多。

朋友難以抉擇,在她詢問我的意見時,我問了一個問題:“下一份工作,你想要獲得什麼?”

“我在目前的崗位上工作多年,一直想要能有質的能力提升,包括專業知識的擴充、個人潛力的挖掘、事業能有更大的空間”......其實,朋友的回答已清楚表明了兩份工作的匹配度。

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決定行為,行為決定了目標達成。朋友需要的是個人事業的提升,成就動機的推動,她才更有可能實現工作大有作為的目標。

"

問一下自己:你是否具有職場人的成年人思維。

1別人家的優秀員工

認識個小區寶媽:90後、人美人緣好、帶娃做飯樣樣精、大小聚會她張羅、朋友有難她伸手。

更難得的是:

她還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業績排名常掛前三,得過各種優秀員工、榮譽表彰;每月收入少則1萬元,多則2-3萬元。

旁人看來,不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嗎?

怎麼能賺的那麼多?

沒錯,她的工作門檻低,時間相對充足,很多寶媽們都會選擇此行。然而,能堅持下來並幹得好的人鳳毛麟角。

旁人觀察:她每天接送娃、幹家務、上班、見客戶、開會,怎麼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確實,這個我們都疑惑過:邊上班邊帶娃,生活工作能保持平衡,還都做得很優秀。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員工嗎”?

她能做得好,和她的一個特質息息相關:成年人思維。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很多大牛身上都能看得見。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我見過很多職場巨嬰:

幹活挑肥揀瘦,期待被照顧。

遇到一點問題,立馬問同事。

選擇恐懼症,害怕做決定。

怨天尤人,逃避責任。

對於這種“巨嬰婊”,我只想說:

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2想法決定行動

《奈飛文化手冊》八條文化中的第一條為:“只招成年人”。

何為成年人?

每個企業文化、發展階段不同,定義會各有千秋。但我們能確定一點的是:心智的成年才可能會有職業素養的成熟。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咿呀學語的嬰兒成長為社會中的成年人。從人類學來說: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這是成長顯性的曲線。

從職場來說:

成長它更多的是從思維層面表現,從想法轉化到行動。

將職場思維可以歸納為“成熟思維模式圖”:

依賴思維: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是你的責任,你幫我做決定就好了,你怎麼說我怎麼做。

獨立思維:圍繞著“我”這個觀念。我自己來,我想要自由,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互賴思維:圍繞著“我們”這個觀念。我們一起玩,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情,它更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共贏。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舉個例子:

部門裡有一項創新型的工作,大家開會討論誰來做這個項目。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沒做過,沒人帶真做不了。——“依賴型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主導可以,但還需要聯合財務部、運營部的同事一起來幹。最好是成立一個項目小組,每個人有明確的分工,最終的結果才是最理想的。——“互賴共贏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做就行了,要其他部門協助做太麻煩了,他們還不一定配合,有這個溝通的時間還不如多幹點事。——“獨立性思維”

不同的思維,工作認識層面的差異化,會直接決定行動是否有結果。

職場中的成年人,一定不是依賴性思維的人,只有具備了互賴共贏的思維,才能實現雙贏。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3有選擇權的積極主動

一個成熟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環境,他都有選擇的權利。

美國總統羅斯福家裡被偷,朋友們都安慰他。他卻給朋友回了一封迄今為止都讓人津津樂道的信。

他在信中表明瞭三種態度:

第一,這小偷只偷了東西,沒傷到人是好事。

第二,這小偷只偷了部分東西,沒有把東西全部偷光,這是好事。

第三,最重要的,當小偷的人是他,不是我,這是更大的好事。

在常人看來不幸的一件事,在羅斯福眼中成了一件好事。這是他態度上的樂觀,更是他把生活的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他可以消極地抱怨小偷,是小偷破壞了他們的生活。他也可以積極地換一種思維,過去已成過去,現在和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積極主動是個優秀的品質,可有多少人真能理解到內涵呢?

積極主動的人,關於自己的任何事都會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那個嚷嚷著老闆給多少錢幹多少活的人,你把自己工作前景的主動權交給老闆了。

你在抱怨老闆給得少,我就幹得少時,對老闆來說,你幹得不好,換一個人幹就好了;對於你來說,你丟掉的是老闆的信任、晉升加薪、更好的工作機會。

那個抱怨領導、同事不靠譜工作無法乾的人,你把工作幹得好的權利交給同事了。

外在的環境我們改變不了時,你要麼忍受,要麼滾蛋,要麼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抱怨越多,你的工作就會被這些負面情緒左右著,而你就淪落為了情緒的奴隸。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4識別真實動機,達成有效目標

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三重需要理論。”

從工作角度把人的動機分為成就需要、權力需要、親和需要。三種需要非獨立排斥的關係,而是可以彼此共存。不同的人,不同的境況,工作動機組合不一樣,排序和權重也會各不相同。

在管理領域,我們常說管理人員一定要區分組織內不同工作動機的人。不同的動機需要激勵措施和管理方式要有側重點。然而,有多少人正視了自己的工作動機呢?

有個朋友在換新工作時,遇到兩個難以抉擇的工作機會:

一份是繼續幹老本行:穩定發展期的科技公司的HR負責人,薪資比上一份高出40%,離家近、加班少、管理5人的團隊。

一份是轉行人力資源公司做產品運營,初期待遇和期望值有比較大的差距,工作節奏快,公司加班常態化。

第一份工作安逸穩定,有條不紊的做自己一直擅長的事。

第二份有挑戰性,需要勇氣突破自己的能力陷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更多。

朋友難以抉擇,在她詢問我的意見時,我問了一個問題:“下一份工作,你想要獲得什麼?”

“我在目前的崗位上工作多年,一直想要能有質的能力提升,包括專業知識的擴充、個人潛力的挖掘、事業能有更大的空間”......其實,朋友的回答已清楚表明了兩份工作的匹配度。

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決定行為,行為決定了目標達成。朋友需要的是個人事業的提升,成就動機的推動,她才更有可能實現工作大有作為的目標。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試想,如果她是一個權力需要的人,一份是5人的團隊管理,一份是團隊成員的一份子,她會更適合哪份?可在實際工生活中,不管是新工作的選擇,辭職跳槽,還是任何需要自己主導選擇的事情,

很多人考慮的點是衝動的,以偽動機形式存在的。短暫一時的我想要,並非內心真實的需求動機。你的選擇,會有一個未來的方向,我們可以稱其為目標。

當你的動機能和目標相匹配,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保持穩定。能引導你的行為朝著目標去行動時,它才是你內心深處真正的動機。

你想要減肥,目標是成為一個90斤的白富美。在減肥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事物誘惑著你:可能是美食的召喚、懶惰的藉口。

他們每時每刻出現在你的意識裡,告訴你,吃一頓沒什麼大不了的,堅持不下來就算了。反覆的誘惑,不停地告訴你,這才是你當下最想要的。

你內心真實的動機是別委屈自己,想幹啥幹啥。可理性下來,你會發現這是自我麻痺的偽動機,它把你真實的要減肥的動機壓制住了。此時,千萬別忘了你的目標是什麼。

"

問一下自己:你是否具有職場人的成年人思維。

1別人家的優秀員工

認識個小區寶媽:90後、人美人緣好、帶娃做飯樣樣精、大小聚會她張羅、朋友有難她伸手。

更難得的是:

她還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業績排名常掛前三,得過各種優秀員工、榮譽表彰;每月收入少則1萬元,多則2-3萬元。

旁人看來,不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嗎?

怎麼能賺的那麼多?

沒錯,她的工作門檻低,時間相對充足,很多寶媽們都會選擇此行。然而,能堅持下來並幹得好的人鳳毛麟角。

旁人觀察:她每天接送娃、幹家務、上班、見客戶、開會,怎麼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確實,這個我們都疑惑過:邊上班邊帶娃,生活工作能保持平衡,還都做得很優秀。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員工嗎”?

她能做得好,和她的一個特質息息相關:成年人思維。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很多大牛身上都能看得見。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我見過很多職場巨嬰:

幹活挑肥揀瘦,期待被照顧。

遇到一點問題,立馬問同事。

選擇恐懼症,害怕做決定。

怨天尤人,逃避責任。

對於這種“巨嬰婊”,我只想說:

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2想法決定行動

《奈飛文化手冊》八條文化中的第一條為:“只招成年人”。

何為成年人?

每個企業文化、發展階段不同,定義會各有千秋。但我們能確定一點的是:心智的成年才可能會有職業素養的成熟。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咿呀學語的嬰兒成長為社會中的成年人。從人類學來說: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這是成長顯性的曲線。

從職場來說:

成長它更多的是從思維層面表現,從想法轉化到行動。

將職場思維可以歸納為“成熟思維模式圖”:

依賴思維: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是你的責任,你幫我做決定就好了,你怎麼說我怎麼做。

獨立思維:圍繞著“我”這個觀念。我自己來,我想要自由,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互賴思維:圍繞著“我們”這個觀念。我們一起玩,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情,它更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共贏。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舉個例子:

部門裡有一項創新型的工作,大家開會討論誰來做這個項目。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沒做過,沒人帶真做不了。——“依賴型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主導可以,但還需要聯合財務部、運營部的同事一起來幹。最好是成立一個項目小組,每個人有明確的分工,最終的結果才是最理想的。——“互賴共贏思維”

有人會說:

這個事情我來做就行了,要其他部門協助做太麻煩了,他們還不一定配合,有這個溝通的時間還不如多幹點事。——“獨立性思維”

不同的思維,工作認識層面的差異化,會直接決定行動是否有結果。

職場中的成年人,一定不是依賴性思維的人,只有具備了互賴共贏的思維,才能實現雙贏。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3有選擇權的積極主動

一個成熟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環境,他都有選擇的權利。

美國總統羅斯福家裡被偷,朋友們都安慰他。他卻給朋友回了一封迄今為止都讓人津津樂道的信。

他在信中表明瞭三種態度:

第一,這小偷只偷了東西,沒傷到人是好事。

第二,這小偷只偷了部分東西,沒有把東西全部偷光,這是好事。

第三,最重要的,當小偷的人是他,不是我,這是更大的好事。

在常人看來不幸的一件事,在羅斯福眼中成了一件好事。這是他態度上的樂觀,更是他把生活的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他可以消極地抱怨小偷,是小偷破壞了他們的生活。他也可以積極地換一種思維,過去已成過去,現在和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積極主動是個優秀的品質,可有多少人真能理解到內涵呢?

積極主動的人,關於自己的任何事都會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那個嚷嚷著老闆給多少錢幹多少活的人,你把自己工作前景的主動權交給老闆了。

你在抱怨老闆給得少,我就幹得少時,對老闆來說,你幹得不好,換一個人幹就好了;對於你來說,你丟掉的是老闆的信任、晉升加薪、更好的工作機會。

那個抱怨領導、同事不靠譜工作無法乾的人,你把工作幹得好的權利交給同事了。

外在的環境我們改變不了時,你要麼忍受,要麼滾蛋,要麼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抱怨越多,你的工作就會被這些負面情緒左右著,而你就淪落為了情緒的奴隸。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4識別真實動機,達成有效目標

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三重需要理論。”

從工作角度把人的動機分為成就需要、權力需要、親和需要。三種需要非獨立排斥的關係,而是可以彼此共存。不同的人,不同的境況,工作動機組合不一樣,排序和權重也會各不相同。

在管理領域,我們常說管理人員一定要區分組織內不同工作動機的人。不同的動機需要激勵措施和管理方式要有側重點。然而,有多少人正視了自己的工作動機呢?

有個朋友在換新工作時,遇到兩個難以抉擇的工作機會:

一份是繼續幹老本行:穩定發展期的科技公司的HR負責人,薪資比上一份高出40%,離家近、加班少、管理5人的團隊。

一份是轉行人力資源公司做產品運營,初期待遇和期望值有比較大的差距,工作節奏快,公司加班常態化。

第一份工作安逸穩定,有條不紊的做自己一直擅長的事。

第二份有挑戰性,需要勇氣突破自己的能力陷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更多。

朋友難以抉擇,在她詢問我的意見時,我問了一個問題:“下一份工作,你想要獲得什麼?”

“我在目前的崗位上工作多年,一直想要能有質的能力提升,包括專業知識的擴充、個人潛力的挖掘、事業能有更大的空間”......其實,朋友的回答已清楚表明了兩份工作的匹配度。

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決定行為,行為決定了目標達成。朋友需要的是個人事業的提升,成就動機的推動,她才更有可能實現工作大有作為的目標。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試想,如果她是一個權力需要的人,一份是5人的團隊管理,一份是團隊成員的一份子,她會更適合哪份?可在實際工生活中,不管是新工作的選擇,辭職跳槽,還是任何需要自己主導選擇的事情,

很多人考慮的點是衝動的,以偽動機形式存在的。短暫一時的我想要,並非內心真實的需求動機。你的選擇,會有一個未來的方向,我們可以稱其為目標。

當你的動機能和目標相匹配,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保持穩定。能引導你的行為朝著目標去行動時,它才是你內心深處真正的動機。

你想要減肥,目標是成為一個90斤的白富美。在減肥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事物誘惑著你:可能是美食的召喚、懶惰的藉口。

他們每時每刻出現在你的意識裡,告訴你,吃一頓沒什麼大不了的,堅持不下來就算了。反覆的誘惑,不停地告訴你,這才是你當下最想要的。

你內心真實的動機是別委屈自己,想幹啥幹啥。可理性下來,你會發現這是自我麻痺的偽動機,它把你真實的要減肥的動機壓制住了。此時,千萬別忘了你的目標是什麼。

致職場巨嬰: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 職場灼見

5寫在最後

不管你是70後、80後、90後、00後,不論你是青春朝氣的年輕人,還是被這個社會定義為大齡的中年人。在職場中,有核心競爭力的你去哪家公司都是核心骨幹。

何為核心競爭力?

關鍵點在於你是否擁有職場人的成年人思維。

本文來源:環球人力資源智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