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護士的“精緻”生活:沒有規劃的人生有多可怕'

"

最近一則新聞刷爆全網:一位90後女護士欠下幾十萬網貸,在母親為其償還二十多萬後仍偷偷借款。母親心如死灰拿出領養證,說出了領養的事實,並把女兒趕出了家門。這位護士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卻過著月花四五萬的“精緻”生活。打車上下班,隨手星巴克,週末說走就走的旅行,還有動輒幾千的化妝品和包包。

這位90後護士並沒有借高利貸,只是在合法的借貸平臺上不斷借錢。手機網銀的花銷對她來說好像沒有什麼概念,她甚至連自己的錢花在哪裡的都不清楚,迷迷糊糊就把自己花到了傾家蕩產。

沒有規劃的消費就這樣讓人在不知不覺間透支資產,在拿到賬單的那一刻追悔莫及。

而沒有規劃的人生更加可怕,它甚至不會有一張賬單來提醒你,該醒醒了。

許多人都過著相似的生活。

沒有思考的工作,混一天,是一天。

下決心要學習提升,卻因為上班太累,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於是心安理得的揮霍。

迷迷糊糊的度過一天又一天。

直到同事紛紛升職加薪,周圍的朋友都有了好的發展,不敢刷朋友圈看到別人在海島度假,不敢參加同學聚會怕談到現在的職位薪資,才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生活窘境。

想改變卻沒有了精力,於是只能把努力的心願寄託於愛人和孩子,又引發無數的家庭矛盾。

四十歲的時候方才後悔,“如果我二十歲的時候就有規劃,就開始努力……”

"

最近一則新聞刷爆全網:一位90後女護士欠下幾十萬網貸,在母親為其償還二十多萬後仍偷偷借款。母親心如死灰拿出領養證,說出了領養的事實,並把女兒趕出了家門。這位護士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卻過著月花四五萬的“精緻”生活。打車上下班,隨手星巴克,週末說走就走的旅行,還有動輒幾千的化妝品和包包。

這位90後護士並沒有借高利貸,只是在合法的借貸平臺上不斷借錢。手機網銀的花銷對她來說好像沒有什麼概念,她甚至連自己的錢花在哪裡的都不清楚,迷迷糊糊就把自己花到了傾家蕩產。

沒有規劃的消費就這樣讓人在不知不覺間透支資產,在拿到賬單的那一刻追悔莫及。

而沒有規劃的人生更加可怕,它甚至不會有一張賬單來提醒你,該醒醒了。

許多人都過著相似的生活。

沒有思考的工作,混一天,是一天。

下決心要學習提升,卻因為上班太累,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於是心安理得的揮霍。

迷迷糊糊的度過一天又一天。

直到同事紛紛升職加薪,周圍的朋友都有了好的發展,不敢刷朋友圈看到別人在海島度假,不敢參加同學聚會怕談到現在的職位薪資,才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生活窘境。

想改變卻沒有了精力,於是只能把努力的心願寄託於愛人和孩子,又引發無數的家庭矛盾。

四十歲的時候方才後悔,“如果我二十歲的時候就有規劃,就開始努力……”

90後女護士的“精緻”生活:沒有規劃的人生有多可怕

無節制的自我放鬆和消耗,就是在透支自己的未來。

漫無目的的人生帶來的歡愉是短暫的,痛苦和焦慮卻是長久的。

我們試想一下以下場景是否發生在你的身邊:

有兩位年輕護士。

第一位護士的生活是這樣的:上班時間一有空閒的時間就坐在護士站和同事聊天,或者躲在治療室刷刷手機。熬到下班交班之後回家,點個外賣,看個劇,追追綜藝,翻翻微博,不知不覺就到了半夜一兩點。

第二位護士生活馬不停蹄:上班一有空閒的時候就和病人多溝通,細緻記錄工作中的小事帶來的思考。下班後抓緊專科學習,寫論文學英語,固定時間去健身,休息日也不忘放鬆自己。

兩位護士的生活沒有對錯之分。但十年後,兩位護士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第一位護士可能依舊日復一日的做著重複的工作,抱怨薪資抱怨工作環境,抱怨沒有機會。但第二位護士已經作為代表參加了許多護理論壇和大會,做專科培訓,出國進修,甚至承擔了護理管理者的角色。

人生所有的結果都是自己的選擇。

我們總是錯覺的認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還可以以後再努力。但是“以後”還有多遠呢?

在BBC的一部紀錄片《BBC跟拍49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導演跟拍了來自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人生,從他們7歲一直跟拍到56歲。我們看到那些貧民窟孩子大多都在為溫飽而抗爭,他們的人生是無目的的,只要今天不餓死,就算是又成功活過了一天。而那些富人的孩子,從七歲起就開始了有規劃的人生:他們為了能夠在成人後獲得財富和社會地位,一路從私立學校讀到牛津劍橋,再成為律師、教授或是公司老闆,沿著他們規劃的人生順理成章的生活在上層社會中。

有規劃的人生讓我們能看到我們想成為的那個人,而沒有規劃的人生往往只能看到眼前。

只看眼前,必然會讓我們變得斤斤計較。

"

最近一則新聞刷爆全網:一位90後女護士欠下幾十萬網貸,在母親為其償還二十多萬後仍偷偷借款。母親心如死灰拿出領養證,說出了領養的事實,並把女兒趕出了家門。這位護士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卻過著月花四五萬的“精緻”生活。打車上下班,隨手星巴克,週末說走就走的旅行,還有動輒幾千的化妝品和包包。

這位90後護士並沒有借高利貸,只是在合法的借貸平臺上不斷借錢。手機網銀的花銷對她來說好像沒有什麼概念,她甚至連自己的錢花在哪裡的都不清楚,迷迷糊糊就把自己花到了傾家蕩產。

沒有規劃的消費就這樣讓人在不知不覺間透支資產,在拿到賬單的那一刻追悔莫及。

而沒有規劃的人生更加可怕,它甚至不會有一張賬單來提醒你,該醒醒了。

許多人都過著相似的生活。

沒有思考的工作,混一天,是一天。

下決心要學習提升,卻因為上班太累,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於是心安理得的揮霍。

迷迷糊糊的度過一天又一天。

直到同事紛紛升職加薪,周圍的朋友都有了好的發展,不敢刷朋友圈看到別人在海島度假,不敢參加同學聚會怕談到現在的職位薪資,才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生活窘境。

想改變卻沒有了精力,於是只能把努力的心願寄託於愛人和孩子,又引發無數的家庭矛盾。

四十歲的時候方才後悔,“如果我二十歲的時候就有規劃,就開始努力……”

90後女護士的“精緻”生活:沒有規劃的人生有多可怕

無節制的自我放鬆和消耗,就是在透支自己的未來。

漫無目的的人生帶來的歡愉是短暫的,痛苦和焦慮卻是長久的。

我們試想一下以下場景是否發生在你的身邊:

有兩位年輕護士。

第一位護士的生活是這樣的:上班時間一有空閒的時間就坐在護士站和同事聊天,或者躲在治療室刷刷手機。熬到下班交班之後回家,點個外賣,看個劇,追追綜藝,翻翻微博,不知不覺就到了半夜一兩點。

第二位護士生活馬不停蹄:上班一有空閒的時候就和病人多溝通,細緻記錄工作中的小事帶來的思考。下班後抓緊專科學習,寫論文學英語,固定時間去健身,休息日也不忘放鬆自己。

兩位護士的生活沒有對錯之分。但十年後,兩位護士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第一位護士可能依舊日復一日的做著重複的工作,抱怨薪資抱怨工作環境,抱怨沒有機會。但第二位護士已經作為代表參加了許多護理論壇和大會,做專科培訓,出國進修,甚至承擔了護理管理者的角色。

人生所有的結果都是自己的選擇。

我們總是錯覺的認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還可以以後再努力。但是“以後”還有多遠呢?

在BBC的一部紀錄片《BBC跟拍49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導演跟拍了來自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人生,從他們7歲一直跟拍到56歲。我們看到那些貧民窟孩子大多都在為溫飽而抗爭,他們的人生是無目的的,只要今天不餓死,就算是又成功活過了一天。而那些富人的孩子,從七歲起就開始了有規劃的人生:他們為了能夠在成人後獲得財富和社會地位,一路從私立學校讀到牛津劍橋,再成為律師、教授或是公司老闆,沿著他們規劃的人生順理成章的生活在上層社會中。

有規劃的人生讓我們能看到我們想成為的那個人,而沒有規劃的人生往往只能看到眼前。

只看眼前,必然會讓我們變得斤斤計較。

90後女護士的“精緻”生活:沒有規劃的人生有多可怕

計較我應該用空閒的時間來放鬆而不是用來工作,計較當下花出的錢而不是對自己的長期學習投資,計較自己當下的付出而不是慷慨的幫助他人。而這些,都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所以許多人在美食和健身面前,選擇了美食。

在追劇和學英文間,選擇了追劇。

在刷手機和埋頭工作間,選擇了刷手機。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打破這種惰性選擇?

其實答案很簡單,你需要一個有規劃的人生。

在人類行為改變模型中有三個層面,分別是結果層面,過程層面以及身份層面

結果層面指的是想要獲得某些結果,比如想減肥,想完成論文,想獲得領導的認可。這種結果層面帶來的行為改變往往是短暫的。

過程層面指的是自己要通過某一過程做一些事情或者養成一些習慣。比如執行健身的計劃並把它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

身份層面,則是最長久最深層的行動改變內驅力。也就是明確我們的“身份是什麼”,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擁有怎樣的人生。

這三種行為改變層面中,只有身份層面的改變才能帶來持續的行為改變動力,是由內而外的目標達成驅動。

所以,當你在思考自己要做什麼之前,一定要先思考自己想要成為誰。

"

最近一則新聞刷爆全網:一位90後女護士欠下幾十萬網貸,在母親為其償還二十多萬後仍偷偷借款。母親心如死灰拿出領養證,說出了領養的事實,並把女兒趕出了家門。這位護士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卻過著月花四五萬的“精緻”生活。打車上下班,隨手星巴克,週末說走就走的旅行,還有動輒幾千的化妝品和包包。

這位90後護士並沒有借高利貸,只是在合法的借貸平臺上不斷借錢。手機網銀的花銷對她來說好像沒有什麼概念,她甚至連自己的錢花在哪裡的都不清楚,迷迷糊糊就把自己花到了傾家蕩產。

沒有規劃的消費就這樣讓人在不知不覺間透支資產,在拿到賬單的那一刻追悔莫及。

而沒有規劃的人生更加可怕,它甚至不會有一張賬單來提醒你,該醒醒了。

許多人都過著相似的生活。

沒有思考的工作,混一天,是一天。

下決心要學習提升,卻因為上班太累,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於是心安理得的揮霍。

迷迷糊糊的度過一天又一天。

直到同事紛紛升職加薪,周圍的朋友都有了好的發展,不敢刷朋友圈看到別人在海島度假,不敢參加同學聚會怕談到現在的職位薪資,才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生活窘境。

想改變卻沒有了精力,於是只能把努力的心願寄託於愛人和孩子,又引發無數的家庭矛盾。

四十歲的時候方才後悔,“如果我二十歲的時候就有規劃,就開始努力……”

90後女護士的“精緻”生活:沒有規劃的人生有多可怕

無節制的自我放鬆和消耗,就是在透支自己的未來。

漫無目的的人生帶來的歡愉是短暫的,痛苦和焦慮卻是長久的。

我們試想一下以下場景是否發生在你的身邊:

有兩位年輕護士。

第一位護士的生活是這樣的:上班時間一有空閒的時間就坐在護士站和同事聊天,或者躲在治療室刷刷手機。熬到下班交班之後回家,點個外賣,看個劇,追追綜藝,翻翻微博,不知不覺就到了半夜一兩點。

第二位護士生活馬不停蹄:上班一有空閒的時候就和病人多溝通,細緻記錄工作中的小事帶來的思考。下班後抓緊專科學習,寫論文學英語,固定時間去健身,休息日也不忘放鬆自己。

兩位護士的生活沒有對錯之分。但十年後,兩位護士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第一位護士可能依舊日復一日的做著重複的工作,抱怨薪資抱怨工作環境,抱怨沒有機會。但第二位護士已經作為代表參加了許多護理論壇和大會,做專科培訓,出國進修,甚至承擔了護理管理者的角色。

人生所有的結果都是自己的選擇。

我們總是錯覺的認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還可以以後再努力。但是“以後”還有多遠呢?

在BBC的一部紀錄片《BBC跟拍49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導演跟拍了來自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人生,從他們7歲一直跟拍到56歲。我們看到那些貧民窟孩子大多都在為溫飽而抗爭,他們的人生是無目的的,只要今天不餓死,就算是又成功活過了一天。而那些富人的孩子,從七歲起就開始了有規劃的人生:他們為了能夠在成人後獲得財富和社會地位,一路從私立學校讀到牛津劍橋,再成為律師、教授或是公司老闆,沿著他們規劃的人生順理成章的生活在上層社會中。

有規劃的人生讓我們能看到我們想成為的那個人,而沒有規劃的人生往往只能看到眼前。

只看眼前,必然會讓我們變得斤斤計較。

90後女護士的“精緻”生活:沒有規劃的人生有多可怕

計較我應該用空閒的時間來放鬆而不是用來工作,計較當下花出的錢而不是對自己的長期學習投資,計較自己當下的付出而不是慷慨的幫助他人。而這些,都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所以許多人在美食和健身面前,選擇了美食。

在追劇和學英文間,選擇了追劇。

在刷手機和埋頭工作間,選擇了刷手機。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打破這種惰性選擇?

其實答案很簡單,你需要一個有規劃的人生。

在人類行為改變模型中有三個層面,分別是結果層面,過程層面以及身份層面

結果層面指的是想要獲得某些結果,比如想減肥,想完成論文,想獲得領導的認可。這種結果層面帶來的行為改變往往是短暫的。

過程層面指的是自己要通過某一過程做一些事情或者養成一些習慣。比如執行健身的計劃並把它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

身份層面,則是最長久最深層的行動改變內驅力。也就是明確我們的“身份是什麼”,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擁有怎樣的人生。

這三種行為改變層面中,只有身份層面的改變才能帶來持續的行為改變動力,是由內而外的目標達成驅動。

所以,當你在思考自己要做什麼之前,一定要先思考自己想要成為誰。

90後女護士的“精緻”生活:沒有規劃的人生有多可怕

許多護士都面臨這樣的情況,別人都在寫論文,那麼我也要學科研;別人都在考慮學英文出國工作,那我也要跟跟風;甚至看別人都在考各種證,那麼我也要考一個。

在做決策之前,請一定要思考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在職業發展道路上想實現怎樣的職業角色。

在臨床中,成為臨床護士的領導者,或是成為專科的護理專家。

在高校講臺上傳道授業,或是在科研平臺上默默耕耘。

在公司中成為職業白領,或者在雜誌社成為護理資訊主編。

你想成為誰,就決定了你要走怎樣的路。

一個清晰的職業目標就是成功的捷徑,而不是漫無目的原地轉圈。

大部分臨床護士會在30-35歲之間,迫切的需要職業規劃。為什麼會是30-35歲,因為從大學畢業到三十歲這幾年間,已經可以讓人有充分的機會去了解護理行業,並付諸努力有所作為。抓住這個時期的人往往可以迅速的成為這個行業的管理者或者帶頭人,而那些錯失時機的人往往會因為年齡和精力的限制停留在原地。

許多護士工作了五年,甚至十年,他的技能和專業水平依然是三年工作經驗的狀態。只有工作的前三年裡,他是成長的,後面的每一天都是重複的勞動。這樣的人不僅僅是在臨床護理,在其他任何行業中都會是同樣的發展窘境。

許多人錯誤的以為工作年限越長,相應的能力也越強。但這二者之間並不是正向增長的關係。如果沒有規劃,那麼再長的工作時間也只是重複枯燥勞動的疊加。

很多年輕護士不以為然。許多年輕護士認為自己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護理臨床操作,工作中已經沒有進步的空間了。但我們拋開技能層面,而從系統和戰略層面來問這些年輕護士的時候,他們往往無法自如應對。

當科室發生護理差錯時,普通護士常會迅速作答出醫院護理差錯上報流程。但是做為護士長,科室的領導者的角色,需要思考的則是:造成護理差錯的原因是什麼,是工作流程的問題,還是員工的專業欠缺,或者心態及家庭因素造成了對工作影響,以及如何善後出現的問題,和如何在日後的工作中避免此類狀況的發生。

如果你永遠都在背護理差錯上報流程,而不是站在更高的系統層面去思考,那麼你就不會獲得相應的能力,而走上更理想的職業崗位。知道自己是誰,才能明確未來的目標和方向,也就為自己點亮了前進的燈塔。

沒有規劃的人生是舒服的,但當你感覺到舒服的時候,就是在走下坡路的時候。

文章轉載自“ 護理的原力世界”公眾號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臺投稿:[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