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畢業季來臨,作為“Z世代”(1995-2010年出生的一代),職場關於他們有很多標籤、很多傳說,但他們的職業選擇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我們分析了上海13所“雙一流”大學6.3萬名(約佔上海畢業生總數的36%)畢業生的畢業流向,透視這一代學生中佼佼者們的職業選擇。

工作?不!我讀書還沒讀夠

越來越多的高校學子在畢業後選擇了繼續深造。2018年,上海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包括本科生和碩博研究生)中,有27%的人選擇了升學深造,包括國內讀研、考雙學位、或是出境留學。這一比例高於上海64所高校畢業生17%深造的整體水平(上海市教委)。

如果看本科生的深造率,則更加驚人。復旦大學以本科深造率69%位列上海第一,其次是上海交通大學以67%緊隨其後,同濟大學以57%排在第三位。這個數字在全國只有20.1%。

繼續深造的一個重要原因,並非“逃避長大”,更多恰恰是為就業打算,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劉洋(化名)選擇直升本院研究生,原因就是前幾屆進入中央級媒體的師兄師姐,都是碩士以上學歷,很少有本科生。“讀完碩士後就業面感覺更廣一些,選擇更多一些,實習經歷會更多一些,風險相對會小一些。“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解讀13所上海雙一流高校就業報告

畢業後深造比例在最近五年的上升十分明顯。以4所一流大學(復旦、上交、同濟、華師)為例,2014年至2018年選擇境內外升學的人數佔比由28.86%升至30.42%,其中選擇國內升學的人數上升了3個百分點至19%。簽約、合同就業的人數則維持在六成左右,未就業人數佔比持續下降。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解讀13所上海雙一流高校就業報告

從學科來看,基礎學科讀研的比例要明顯高於應用型的學科,比如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另一種是就業相對狹窄的學科,比如農學和醫學。研究生畢業後,攻讀博士、博士後的比例也不低。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解讀13所上海雙一流高校就業報告

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就業藍皮書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僅為66%。對一些學生而言,深造也是換個專業的機會。

復旦學生許陳本科讀的是行政管理專業,輔修經濟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的應用心理學。這三個萬金油專業不太挨著,直到大三時,她在實習中接觸到給公益組織做商業諮詢的工作,才感覺這是希望從事的職業,畢業後她選擇了出國修讀巴黎高商和耶魯大學的管理學雙學位課程。“準備先在巴黎高商奠定核心的管理學知識基礎,然後去耶魯感受一下‘情懷’路線。”她說。

為何教育、醫療行業成“雙一流”畢業生首選

從2018年的數據看,13所大學畢業生們選擇的工作行業集中在製造業、醫療衛生和教育、政府機關、信息技術,但不同的大學差異還是較大的,復旦大學的畢業生首選是醫療衛生和教育業、製造業、金融業;上海交通大學的前三個首選則是製造業、醫療衛生和社會工作、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行業。同濟大學的畢業生則對房地產、專業技術服務和汽車製造業情有獨鍾。

醫療衛生排名在各個高校都較高的原因,是上海雙一流的大學中有五所高校都開設有醫學院,其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醫學院這兩所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名列全國前五的醫學院,而醫療專業學生就業專業相關度是最高的(麥可思)。背靠上海200多家醫院的人才需求, 醫學生在短則五年,長則十年的專業學習後大部分都會選擇進入醫療衛生行業。比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8屆畢業生中,醫學生就有1771人,佔所有畢業生的20%,因此進入醫療衛生單位的畢業生也就佔到總比例的19.56%。

“雙一流”大學就業的畢業生學歷偏高,以復旦、交大、華師大、同濟四所“世界一流大學”為例,簽約就業的畢業生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佔78%,這導致他們進入教育行業的比例高於普通高校,尤其是博士生,進高校或科研院所仍然是第一選擇。復旦大學有64%的博士生進入醫療衛生、高等學校/科研設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是67.77%,同濟大學博士生中有48.78%的人進入教育、衛生行業;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進入學歷教育、生化日用行業的比例是78.29%。

不過,“雙一流”學生在基礎教育行業中身影寥寥,除了以師範專業見長的華東師範大學有超過48%的畢業生在學歷教育(“中等、初等教育”)單位比例為29.3%,我們很難看到其他一流高校的畢業生投身其中。同濟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中等初等教育單位”佔1%,上海交通大學只有0.59%。

金融業吸引力下降,政府機構、公共事務吸引力上升

哈佛大學畢業生對金融業的偏愛導致校長演講時都要號召大家“抵制”華爾街的高薪。而在國內,金融業對優秀學生的吸納力同樣巨大。

2018屆復旦大學選擇從事金融行業的畢業生佔17%,僅次於製造業和醫療衛生業,如果你是碩士,進入金融行業的機會更高,復旦碩士畢業生就業比例第一位就是金融業(23.44%)。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的上海財經大學,有44%的畢業生從事金融行業。華東師大除教育行業外,信息技術行業和金融業排名第二和第三。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解讀13所上海雙一流高校就業報告

但相比前幾年,金融業的熱度在下降,這是因為需求在下滑。

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就業質量報告裡提到,“與往年相比,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單位數量仍在逐年增加,但受到市場行情的影響,金融業對畢業生需求量相比往年略有下滑。”

金融行業市場需求有所下降同樣反映在其他高校的就業情況上: 復旦大學從事金融行業的畢業生連續兩年下降,兩年來從第一位下降至第三位,上海財經大學比去年同期下降七個百分點。在滬報到的畢業生中,金融業從業總人數佔比降至五年來的低位,僅有7%。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解讀13所上海雙一流高校就業報告

政府機關對名牌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則在增加。復旦大學畢業生在“政府機關/公共服務/部隊”工作的佔8.5%,比去年增加2.74%,其次從事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行業較多的是同濟大學(5.98%)、上海外國語大學(4.30%)。

“留在北上廣”,信息技術和軟件服務行業崛起

以城市而言,意料之中,上海是本地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首選的就業地,留在上海就業的人數總體佔比達到79%(同濟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和上海海洋大學未有數據)。以復旦大學為例,92.7%的畢業生在東部地區就業,上海就業人數佔73.86%。上海交大畢業後在“北上廣”打拼的有76.75%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這五年留在上海的大學生流向增長最快的行業。五年間吸引的“雙一流”畢業生已增長近七成,在在滬畢業生報到的行業中佔11.35%。而製造業吸引力已經呈現下降態勢,由2014年的25.47%跌至2018年的18.03%。這與上海市的產業佈局轉型表現一致。201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發佈的《上海市產業地圖》提到,融合性數字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是四個主要的產業發展方向。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解讀13所上海雙一流高校就業報告

互聯網巨頭的崛起造就了一大批高薪高技術的崗位需求。麥可思的就業藍皮書顯示,2015屆本科生畢業三年後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的月收入最高,平均能達到9855元,其中“互聯網開發及應用”類的崗位月收入平均10470元。

龐敏(化名)在華東師大讀了七年的出版專業,畢業後卻選擇了投身互聯網行業。對於轉行這件事,她認為,大學給予學生的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是專業知識。互聯網這樣的新興行業有很多的發展機會,工作節奏和工作氛圍也與她的性格相契合。

另一個增長較快的數據是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五年間增長了53%。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資訊服務等行業。2018年,獲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資助創業項目共計360項,總計資助金額8008萬元。較2017年的332 項, 7428 萬元有明顯增加。復旦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均以31名自主創業的畢業生領先。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解讀13所上海雙一流高校就業報告

最後,如何選擇一生所熱愛的事業?可能馬克思在兩個世紀前所寫下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在當下仍有啟迪意義:“我們應當認真考慮: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正使我們受到鼓舞?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意?我們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種迷誤?……如果我們經過冷靜的考察,認清了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分量,瞭解它的困難以後,仍然對它充滿熱情,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適合於它,那時我們就可以選擇它,那時我們既不會受熱情的欺騙,也不會倉促從事。”

注: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上海市共有14所“雙一流”高校: 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其中第二軍醫大學未提供就業數據。

欄目主編:張陌 題圖來源:孟雨涵 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