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注”AI第一股 曠視科技IPO可否“止血”?'

"


"


“搶注”AI第一股 曠視科技IPO可否“止血”?


文:李曉光、石丹

"


“搶注”AI第一股 曠視科技IPO可否“止血”?


文:李曉光、石丹

“搶注”AI第一股 曠視科技IPO可否“止血”?


ID:BMR2004

靴子終於落地。

8月25日晚間,人工智能企業曠視科技在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此前,不斷有傳聞稱曠視科技將登陸二級市場。

在業內,曠視科技與商湯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並稱為“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無論從融資速度和規模來看,商湯科技無疑是“四小龍”中走在最前面的,但如今AI第一股的稱號,似乎要被曠視科技收入囊中。

公開資料顯示,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以計算機視覺起家。成立8年來,曠視科技先後融資超過12億美元,在D輪融資後,曠視科技估值已達40億美元。

針對曠視科技為什麼選擇在港股上市以及後續發展規劃等問題,《商學院》記者向曠視科技方面發去採訪函,對方迴應稱“公司正處於靜默期,不便接受採訪。”

半年虧損52億元?


在招股書中,曠視科技保持著高速的增長。2016年至2018年收入分別為6780萬元、3.132億元、14.269億元,複合增長率為358.8%。2019年上半年收入為9.49億元,同比增加211.1%。

營收不斷增長的背後,虧損也在加劇。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曠視科技對應的虧損分別為3.43億元、7.58億元和33.52億元。

尤其在2019年上半年,其虧損額度達到了52億元。有著這樣的財務數字,外界自然又將曠視科技與“流血上市”聯繫在一起。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在招股書中,曠視科技提到,大幅度的虧損主要是由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及持續的研發投資造成。

“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指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損益的投資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收益或虧損,包括: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曠視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

在2016年、2017年及2018年,曠視科技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動分別為2.392億元、5.894億元、30.453億元。在2019上半年,該項為51.214億元。

如果剔除此項因素的影響,曠視科技2018年的經調整淨利潤為3220萬元,2019年上半年經調整淨利潤為3270萬元。換而言之,曠視科技的虧損主要是由於公允價值變動引起的。

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曠視科技在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別在 65.2%、64.6%。那為什麼在營收的高速增長之下,曠視科技的利潤卻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呢?這還要歸結於曠視科技巨大的研發成本。

據瞭解,曠視研發開支自2016年的7820萬元增加至2017年的2.05億元,在2018年進一步增加至6.13億元,分別佔2016年、2017年及2018年總收入的115.3%、65.6%及43.0%。

曠視科技研發開支由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2.35億元增至2019年同期的4.68億元,分別佔該等期間總收入的76.7%及49.4%。

在招股書中,曠視科技稱,預期研發開支會持續增加。“倘若我們未能錄得充足收入及管理開支,我們日後或會繼續產生重大虧損,未必能實現並保持盈利。”曠視科技在招股書中寫道。

營收從哪裡來?


長期以來,困擾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大因素是落地場景有限,那麼曠視科技的營收從哪裡來?

根據招股書透露,曠視科技的收入主要來自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以及供應鏈解決方案。

從每一個細分領域來看,消費電子的收入來源主要分為線上認證和智能個人設備。

線下認證主要用戶金融服務、互聯網打車等場景,進行人臉識別和身份核實。根據灼識報告,預計線上認證的市場規模將由2018年的3億元增至2023年的17億,依舊處於較低的水平。

因此,智能個人設備成為了營收的重點,主要包括與智能手機、汽車及其他智能個人設備有關的計算機視覺應用。

城市物聯網是2018年國內計算機視覺最大的垂直細分市場,原因在於較早的商業化和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用於公共安全、運輸安全、交通管理、智慧社區及各種其他相關商業用途的計算機視覺解決方案。在這一領域,曠視科技的定位是提供軟硬件服務的上游企業。

供應鏈管理這一業務本質上就是根據客戶的需求,賦予機器人自動處理揀選、搬運、分類及裝貨的能力。

根據收入構成來看,曠視科技的營收主要來自城市物聯網領域。2019年上半年,曠視科技來自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以及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收入,分別為2.08億元、6.94億元、4696萬元。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貢獻的收入佔比達到73%。

從市場規模來看,城市物聯網也是最具增長潛力的市場之一。根據灼識報告,中國智慧城市及社區管理垂直領域市場規模預計將由2018年144億元增至2023年的1334億元, 複合年增長率達到56.1%。

在這一領域,曠視科技未來的收入佔比會不會繼續增長呢?曠視方面並沒有回覆記者的採訪請求。

曠視科技會何去何從?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7年中國擁有592家人工智能企業。其中,計算機視覺與圖像領域企業數量為146家,佔總數的24.7%,佔比最大。

“對於所有計算機視覺類人工智能公司來說,如何通過產品自身的價值勢能撬動足夠多的系統集成商作為渠道,從而打穿客戶的終極應用場景是關鍵。”九軒資本創始合夥人劉億舟向《商學院》記者說道。

在他看來,計算機視覺企業最終市場表現如何,不僅僅取決於其自身的價值確定性,更取決於其下游系統集成商制定全方位解決方案的落地能力。

“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往往具備上游能力(技術壁壘)而缺乏下游服務的能力和認知,所以容易膨脹和趟坑。”他進一步說道。

目前,曠視科技的商業落地場景主要包括三個領域:安防、金融、移動,顯然這些落地場景是不足以支撐曠視科技的發展的。未來,曠視科技勢必要找到更多的落地場景。

另一方面,在為曠視科技貢獻主要營收的城市物聯網,也就是安防領域,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已經佔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這些傳統勢力直接競爭,對於曠視科技來說,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

而進入安防市場的跨界巨頭也越來越多,2018年華為正式進軍安防領域,並宣佈三年內把安防業務做到全球第三,再加上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腦項目,以及騰訊的優圖,競爭會變得更加激烈。

已經提交招股書的曠視科技,會如何應對這一系列難題,《商學院》也將持續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