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方興未艾,最初很多人將它視為一種創新技術,但現在更多人將其看做是一個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所蘊含的力量充滿想象空間,而曠視科技邁出的這一步,無疑將成為整個AI產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

人工智能方興未艾,最初很多人將它視為一種創新技術,但現在更多人將其看做是一個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所蘊含的力量充滿想象空間,而曠視科技邁出的這一步,無疑將成為整個AI產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曠視科技的“無限遊戲”:AI創新不斷,規則和參與者持續改變

印奇將人工智能創新比喻為一場“無限遊戲”,在其看來,有限遊戲通常受時間限制,有輸贏雙方及明確的規則,而無限遊戲則會一直持續,規則和參與者也會不斷改變。

2004年,57歲的姚期智做出一個重要決定,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回到中國成為清華大學的一名全職教授。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姚期智享譽全球,2000年,他便成為素有“計算機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的首位亞裔得主。

當時,姚期智或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這一決定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但站在2019年回首望去可以發現,他的歸國,為中國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埋下了一顆種子。

2005年,姚期智入職清華大學後做的一件事就是創辦面向本科生的“軟件科學實驗班”(後更名為“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也被稱為“姚班”)。至今,“姚班”已經送走了約400名學生,其中大部分學生選擇繼續深造,也有一些人走進企業或者自己創業。

一位資深的AI行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姚班”可以稱作是中國計算機領域的黃埔軍校,姚期智給學生構建的覆蓋更全面的課程體系,讓他們可以接觸到最前沿的計算機科學同時還能進行跨領域研究。如今,業內很多大牛都來自“姚班”。

印奇、唐文斌、楊沐便是“姚班”畢業生中的三個典型代表,2011年10月,他們三人聯合創辦了專注於視覺人工智能領域的曠視科技。經過8年的發展,2019年8月25日,曠視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書。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衝擊IPO的第一股,曠視科技的IPO對行業而言有著深遠的意義。畢竟人工智能方興未艾,最初很多人將它視為一種創新技術,但現在更多人將其看做是一個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所蘊含的力量充滿想象空間,而曠視科技邁出的這一步,無疑將成為整個AI產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清華走出的三位創業者

上述AI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如果要給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爆發式增長尋找一個起點,那肯定是2016年3月Alpha Go與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的人機大戰。這件事造成的影響遠超外界想象,它也讓更多人見識到了人工智能的厲害之處。

但實際上,人工智能的歷史由來已久,至少在2011年10月,印奇、唐文斌、楊沐這三位剛剛走出校園的青蔥少年便已經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機遇,並投身其中。

1988年出生的印奇,18歲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隨後進入“姚班”師從姚期智並於2010年畢業;1987年出生的唐文斌與印奇是同班同學;1989年出生的楊沐則比他們二人小一屆。

能進入“姚班”的基本都是學霸,所以翻開他們任何一個人的簡歷,都十分光鮮亮麗。比如唐文斌,是清華大學首屆“Yao Award”金牌獲得者,也是中國第五位獲得Top Coder Target的選手,曾獲得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世界總決賽第六名(亞洲第一名)。

而印奇在上學期間就開始在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實習,加上畢業後全職工作的時間,印奇總共在MSRA呆了四年,其間,他研發了一個人臉識別系統並將其發表在當年的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CVPR)會議上。

出身同門,讓印奇、唐文斌、楊沐三人成為親密好友,所以在2011年萌生創業的想法時,三人也一拍即合。同年10月8日,曠視科技正式成立,註冊資金為3萬元,印奇、唐文斌、楊沐分別繳納22500元、3750元、3750元。三人同為聯合創始人,印奇為董事長兼CEO,唐文斌為首席技術官,楊沐出任高級副總裁。

唐文斌曾表示,最初他們其實並沒有想到創業,只是想將計算機視覺的技術應用到遊戲中。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2011年8月,由清華大學三位學生組成的團隊VisionHacker曾推出一款移動體感遊戲《Crows Coming》,而這正是出自唐文斌等人之手。

不過後來,他們轉變了思路,決定做一家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這也成為曠視科技至今在做的事情。當時其實還有一個背景事件,2012年,Facebook作價1億美元收購了一家以色列人臉識別公司Face.com,這筆收購,也讓處在創業初期的印奇等人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做的事情竟然這麼值錢。

在明確了公司的戰略方向之後,曠視科技也開始加速技術產品的研發。2012年10月,曠視科技推出了基於雲端的計算機視覺開放平臺Face++。不得不說,這是一款非常成功的產品,尤其是在當時人工智能還沒有那麼普及的環境下,Face++就可以一整套人臉檢測、人臉識別以及面部分析的視覺技術服務。

在隨後的很長時間內,Face++這款產品也成為了曠視科技的代名詞,很多人都知道Face++,卻不知道曠視科技。但對於印奇等人而言,記住哪個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創業之路已經有了一個成功的開端。

馬雲的一次“代言”

而讓曠視科技真正名聲大噪的是2015年3月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一次“助攻”。當時,馬雲在德國CeBIT(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期間向諸多政要嘉賓演示了螞蟻金服的刷臉支付技術,現場,馬雲通過刷臉支付從淘寶上購買了1948年漢諾威紀念郵票。

馬雲親自做“代言人”,讓刷臉支付一時間成為國內熱議的話題,而根據官方介紹,這項刷臉支付的技術是由螞蟻金服和Face++合作研發的。

不過,曠視科技和螞蟻金服當時的關係已經不僅是合作伙伴那麼簡單。2014年8月,螞蟻金服通過全資子公司向曠視科技戰略投資了約1500萬美元;而在馬雲演示完刷臉支付技術之後,螞蟻金服又向曠視科技增加了約2200萬美元的投資;同年,印奇還成為阿里巴巴湖畔大學的首期學員,馬雲也變成了他的老師。

成立至今,曠視科技共進行過九輪投資。據招股書披露,印奇目前持有曠視科技8.21%股權,唐文斌持有5.90%,楊沐持有2.72%。雖然三人共計持有的股權僅為16.83%,但由於同股不同權的架構,他們仍然享有曠視科技的實際控制權。

其他股東方面,螞蟻金服子公司API Investment持有曠視科技15.08%股權,為最大的機構股東;淘寶中國持有14.33%;國風橋投資有限公司持有11.27%;Machine Intelligence持有6.19%;AI Mind持有5.57%。

可以看出,阿里巴巴通過螞蟻金服子公司及淘寶中國共計持有曠視科技29.41%股權,已經成為其最大的股東。基於緊密的資本關係,曠視科技和阿里巴巴在業務層面所呈現出的合作狀態也尤為親密。

據招股書披露的關聯交易顯示,曠視科技與芝麻信用簽訂了合作協議,芝麻信用將使用曠視科技的身份認證解決方案。根據協議,芝麻信用向使用身份認證的終端客戶每次收取1元的最低費用,並向曠視科技支付所收費用的85%。

2015年5月,曠視科技推出基於雲端的人臉識別身份認證解決方案FaceID,到了2016年3月,FaceID就已經為全球超1億人完成了在線身份驗證服務。而從2016年至2018年,曠視科技FaceID解決方案的客戶數量從128名增至1044名。

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按2018年收入計算,曠視科技是中國最大的雲端人臉識別身份認證解決方案供應商,佔據超60%的市場份額。這其中,阿里巴巴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據招股書披露,2017年、2018年,芝麻信用向曠視科技支付的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相關費用分別為1350萬元和1810萬元,2019年上半年為660萬元。

除此之外,曠視科技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還有很多,比如其推出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為亞洲最大的智能倉庫之一提供技術支持,以服務阿里巴巴的天貓超市。同時,曠視科技還與阿里雲簽訂了框架協議,由阿里雲向曠視提供多種雲服務、雲存儲及相關的技術支持服務並收取服務費。2018年,曠視科技向阿里雲支付的費用總額為2180萬元,2019年上半年則為1270萬元。

技術研發構建競爭壁壘

目前,曠視科技對外提供的解決方案主要面向三個領域,即2012年底進入的個人物聯網、2015年底進入的城市物聯網以及2017年進入的供應鏈物聯網。準確的說,曠視科技是一家售賣技術服務的公司,它們通過將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來實現公司的增長,因此,在面向行業競爭的時候,技術也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

招股書中提到,深度學習領域的創新是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曠視科技是全球為數不多的擁有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框架的公司之一。

這個深度學習框架指的是Brain++,它是整個曠視科技的底層技術架構,為算法訓練及模型改進提供支持。據悉,Brain++具體包含人工智能基礎架構 (Brain++ Infrastructure)、人工智能計算與數據平臺(Brain++ Platform),與核心的人工智能訓練與推理引擎(Brain++ Engine)。

基於Brain++,曠視科技構建了一條不斷自我改進、不斷更加自動化的算法生產線,同時,Brain++也能針對不同垂直領域的碎片化需求定製豐富且不斷增長的算法組合。

而站在這些領先技術背後的,則是曠視科技實力強悍的研發團隊。據悉,截至2019年6月30日,曠視科技的研發團隊由1432名計算機科學家、算法工程師及產品研發人員組成。

自2017年以來,曠視科技的研發團隊在各項國際人工智能頂級競賽中累計獲得22個項目的世界冠軍,競爭對手中不乏來自世界科技巨頭及頂尖大學的研究團隊。

此外,在過去兩年中,曠視科技參加了計算機視覺領域最權威的國際精神之一COCO的八項賽事,並取得了7項第一名和1項第二名。曠視科技的技術實力,由此可見一斑。截至目前,曠視科技在全球註冊了約250項人工智能相關專利,另外還在申請的約有900項。

在高手如雲的曠視科技,前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現任曠視首席科學家、研究院院長的孫劍更是佼佼者。孫劍在科研領域獲得的成就不計其數,他同時也是印奇在微軟實習時的老師。

2015年,孫劍提出了深度殘差網絡ResNet。據悉,Res Net取得的一個重要突破是實現了152層的網絡深度,因此其誕生之後,很快就成為深度學習領域應用最廣泛的神經網絡結構之一,如Deep Mind的AlphaGo Zero便是Res Net的使用者之一。

孫劍的加入,也讓曠視科技在算法開發上取得了諸多突破,除了Res Net,曠視科技還於2016年提出DoReFa-Net、於2017年提出Shuffle Net。目前,這也是曠視科技最主要使用的三種尖端深度神經網絡。

截至2019年6月30日,曠視科技研發人員佔公司總人數的比重達61%,龐大的研發團隊,也對應著曠視科技龐大的研發支出。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2016年至2018年的研發支出分別為7816.5萬元、2.05億元、6.12億元,2019年上半年為4.68億元。

同時期,曠視科技的營收分別為2016年6780萬元、2017年3.13億元、2018年14.26億元、2019年上半年9.49億元。通過數字對比可以看出,曠視科技研發支出佔營收的比重一直很高,而這也成為曠視科技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6年至2018年,曠視科技的淨虧損為3.42億元、7.58億元、33.51億元,2019年上半年的虧損更是達到52億元。曠視科技表示,虧損主要是由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及持續的研發投資。

所以按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剔除非經常性損益)來計算,曠視科技在2016及2017年分別錄得虧損9195萬元、1.42億元,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則錄得淨利潤3219萬元、3267萬元。

AI並非燒錢無底洞

目前,大家常說的人工智能主要包含三個核心領域,即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以及自然語義理解。其中,計算機視覺是商業化潛力最大的領域。而曠視科技的規模化盈利,則給整個計算機視覺產業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它讓同處這一賽道的其他玩家更清晰地瞭解到,AI技術的商業化並非是燒錢的無底洞。

2019年上半年,曠視科技最主要的營收來源是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這部分業務營收達6.94億元,佔總營收73.2%。招股書顯示,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商業模式是通過跟每個城市的物聯網項目訂立個別合約,然後按照軟件特許及物聯網設備銷售的相關約定收取費用。

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是曠視科技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它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SaaS)和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個人設備)。

其中,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SaaS)的收入主要來自FaceID解決方案及Face++平臺客戶的收費,一般按用量計費收取。2019年上半年,這部分業務的收入為1.24億元,佔總營收13.1%。

而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個人設備)的收入主要來自設備解鎖解決方案及智能個人設備公司支付的許可費。2019年上半年,這部分業務的收入為8270萬元,佔總營收8.7%。

此外,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收入主要來自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客戶支付的費用,上半年的收入為4696萬元,佔總營收5%。

從盈利能力來看,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雖然收入規模比較大,但毛利率卻是2019年上半年曠視科技所有業務場景中最低的,為59%。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SaaS)的毛利率最高,為87.2%,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個人設備)和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分別為77.9%和62.8%。

一位熟悉曠視科技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曠視科技在進入新行業領域的時候其實非常慎重,因為技術落地到垂直行業並不是簡單的平臺接入就完成了,它需要深入瞭解行業然後進行定製化研發,因此,拓展新行業的成本非常高。

曠視科技在招股書中也坦言,在進入新行業之前,會先評估自身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能否有效解決該行業的痛點併為客戶創造價值,以及相關市場的潛在規模、自身的能力和可利用的資源等。

而當決定進入一個新行業時,曠視科技則通常會先與行業領導者合作完成一兩個標誌性的項目,以展示自己的技術能力,然後再向更多客戶提供解決方案,進而深入滲透行業並佔領市場份額。

目前,除了上述國內行業市場,曠視科技也在進軍海外。截至2019年6月30日,曠視科技已經向國際手機廠商及網約車公司提供了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其還向中國境外15個國家及地區的客戶提供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

在招股書中,印奇表示,只有商業應用的成功,才能為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後備動力。同時,印奇還將人工智能創新比喻為一場“無限遊戲”,在其看來,有限遊戲通常受時間限制,有輸贏雙方及明確的規則,而無限遊戲則會一直持續,規則和參與者也會不斷改變。

多年以前,電影《終結者》中名為Skynet的人工智能防禦系統在年幼的印奇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他也從此立志要從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工作。如今,置身這場“無限遊戲”,印奇創辦的曠視科技已經搶佔先機,他也堅信,人工智能這場技術革命勢不可擋,也是人心所向。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