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
"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中,未來學校和學習方式將會是怎樣的?這是很多教育者非常關心的問題。

讓我們在回顧過去的學習、審視現在的學習的基礎上,暢想一下未來的學習,思考一下學習方式的變革趨勢。

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現在的學習大部分都是在學校發生,但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在原始社會,兒童學習就是對成人行為進行無意識模仿。這種學習是非常低效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原始社會的生產力長時間停滯不前。

"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中,未來學校和學習方式將會是怎樣的?這是很多教育者非常關心的問題。

讓我們在回顧過去的學習、審視現在的學習的基礎上,暢想一下未來的學習,思考一下學習方式的變革趨勢。

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現在的學習大部分都是在學校發生,但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在原始社會,兒童學習就是對成人行為進行無意識模仿。這種學習是非常低效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原始社會的生產力長時間停滯不前。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到了農業社會,印刷術和造紙術出現,知識傳播的範圍得到了極大拓展,先進經驗可以通過書本廣泛共享,學習形態實現了飛躍,通過記憶和背誦,使教育脫離了低水平的重複。

進入工業社會,人們開始強化記憶和背誦,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進行標準化。於是,現代學校以特有的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優勢,以及專業高效的運行模式登上歷史舞臺。按年齡分班、統一課表、規範教學、定期考試,達到標準後升入更高年級……

這種傳統教育觀包含了一個隱藏理念:在學校我們就應該學習抽象知識,這些知識是永恆的真理,只要學會就能夠應付萬事萬物。因此,學校把閱讀和聽講視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在知識更新速度相對緩慢的社會是適用的,強調學習前人經驗來應對挑戰也是明智的。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學習越來越呈現出實踐性、情境性、個性化的特徵。

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應該重視什麼?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僅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掌握的能力逐漸失去價值,學習方式即將出現重大轉型。過去,我們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基本是圍繞“學以致用”展開的——在學校裡認真聽講,進入社會後再應用所學知識。未來,學習方式將變成“用以致學”,越來越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的重要價值。

為什麼?一方面,因為以前的知識不見得能夠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有人統計過,大學本科四年畢業的時候,所學的知識75%已經過時。大數據分析師、物流分析師、AI算法工程師……這些職業都是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在我上大學時根本就不存在。

"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中,未來學校和學習方式將會是怎樣的?這是很多教育者非常關心的問題。

讓我們在回顧過去的學習、審視現在的學習的基礎上,暢想一下未來的學習,思考一下學習方式的變革趨勢。

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現在的學習大部分都是在學校發生,但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在原始社會,兒童學習就是對成人行為進行無意識模仿。這種學習是非常低效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原始社會的生產力長時間停滯不前。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到了農業社會,印刷術和造紙術出現,知識傳播的範圍得到了極大拓展,先進經驗可以通過書本廣泛共享,學習形態實現了飛躍,通過記憶和背誦,使教育脫離了低水平的重複。

進入工業社會,人們開始強化記憶和背誦,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進行標準化。於是,現代學校以特有的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優勢,以及專業高效的運行模式登上歷史舞臺。按年齡分班、統一課表、規範教學、定期考試,達到標準後升入更高年級……

這種傳統教育觀包含了一個隱藏理念:在學校我們就應該學習抽象知識,這些知識是永恆的真理,只要學會就能夠應付萬事萬物。因此,學校把閱讀和聽講視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在知識更新速度相對緩慢的社會是適用的,強調學習前人經驗來應對挑戰也是明智的。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學習越來越呈現出實踐性、情境性、個性化的特徵。

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應該重視什麼?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僅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掌握的能力逐漸失去價值,學習方式即將出現重大轉型。過去,我們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基本是圍繞“學以致用”展開的——在學校裡認真聽講,進入社會後再應用所學知識。未來,學習方式將變成“用以致學”,越來越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的重要價值。

為什麼?一方面,因為以前的知識不見得能夠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有人統計過,大學本科四年畢業的時候,所學的知識75%已經過時。大數據分析師、物流分析師、AI算法工程師……這些職業都是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在我上大學時根本就不存在。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另一方面,近年教育領域比較熱的詞,STEM教育、創客教育、研學旅行……共同點都是注重學習的實踐性和情景性。這種學習不是發生在坐著不動的課堂,它有可能發生在博物館、科技館,發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或者研學的旅途中。這些學習方式已經開始傳遞學習方式轉型的信息。

那麼,面向未來,學校應該開始重視哪些學習方式?

  • 注重思維的深度學習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以死記硬背為特徵的傳統教學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學再多的知識也不如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注重思維的深度學習將成為重要趨勢。比如,今年高考題出來以後,很多人說數學太難了。為什麼大家感覺難?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了固定的考試題型,適應了確定的問題條件。如斷臂維納斯的身高這道題,考的知識點不變,但是換一種題型就把很多學生考蒙了。

我個人覺得,今年的高考是一個信號,未來的高考、中考一定會從知識本位轉向思維本位。這就需要,未來的學習方式從死記硬背中脫離出來,更加註重深度學習,在知識學習中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應對未知挑戰的能力。

  • 面向真實的體驗學習

有一年,我去參加一次教學研討活動,一個小學語文老師講《山雨》。在聽課過程中,我不經意間瞅了一眼窗外,發現學校就在一座小山旁邊,那天恰好在下小雨,窗外的場景跟課文描繪的場景基本上一模一樣。我甚至在想,作者可能就是看到這樣一幅場景,所以寫下了《山雨》這篇文章,後來又恰好被選入教材。但是很遺憾,一旦知識進入了教材,教學似乎就跟鮮活的實踐沒有任何關係了。課後我跟老師提議,有沒有可能壓縮課堂時間,哪怕五分鐘都行,這五分鐘不是學生聽老師講,而是老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走到小山上面,看一看雨後山林翠綠的景象,或許學生能得到更多收穫。

"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中,未來學校和學習方式將會是怎樣的?這是很多教育者非常關心的問題。

讓我們在回顧過去的學習、審視現在的學習的基礎上,暢想一下未來的學習,思考一下學習方式的變革趨勢。

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現在的學習大部分都是在學校發生,但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在原始社會,兒童學習就是對成人行為進行無意識模仿。這種學習是非常低效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原始社會的生產力長時間停滯不前。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到了農業社會,印刷術和造紙術出現,知識傳播的範圍得到了極大拓展,先進經驗可以通過書本廣泛共享,學習形態實現了飛躍,通過記憶和背誦,使教育脫離了低水平的重複。

進入工業社會,人們開始強化記憶和背誦,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進行標準化。於是,現代學校以特有的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優勢,以及專業高效的運行模式登上歷史舞臺。按年齡分班、統一課表、規範教學、定期考試,達到標準後升入更高年級……

這種傳統教育觀包含了一個隱藏理念:在學校我們就應該學習抽象知識,這些知識是永恆的真理,只要學會就能夠應付萬事萬物。因此,學校把閱讀和聽講視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在知識更新速度相對緩慢的社會是適用的,強調學習前人經驗來應對挑戰也是明智的。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學習越來越呈現出實踐性、情境性、個性化的特徵。

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應該重視什麼?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僅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掌握的能力逐漸失去價值,學習方式即將出現重大轉型。過去,我們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基本是圍繞“學以致用”展開的——在學校裡認真聽講,進入社會後再應用所學知識。未來,學習方式將變成“用以致學”,越來越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的重要價值。

為什麼?一方面,因為以前的知識不見得能夠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有人統計過,大學本科四年畢業的時候,所學的知識75%已經過時。大數據分析師、物流分析師、AI算法工程師……這些職業都是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在我上大學時根本就不存在。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另一方面,近年教育領域比較熱的詞,STEM教育、創客教育、研學旅行……共同點都是注重學習的實踐性和情景性。這種學習不是發生在坐著不動的課堂,它有可能發生在博物館、科技館,發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或者研學的旅途中。這些學習方式已經開始傳遞學習方式轉型的信息。

那麼,面向未來,學校應該開始重視哪些學習方式?

  • 注重思維的深度學習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以死記硬背為特徵的傳統教學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學再多的知識也不如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注重思維的深度學習將成為重要趨勢。比如,今年高考題出來以後,很多人說數學太難了。為什麼大家感覺難?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了固定的考試題型,適應了確定的問題條件。如斷臂維納斯的身高這道題,考的知識點不變,但是換一種題型就把很多學生考蒙了。

我個人覺得,今年的高考是一個信號,未來的高考、中考一定會從知識本位轉向思維本位。這就需要,未來的學習方式從死記硬背中脫離出來,更加註重深度學習,在知識學習中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應對未知挑戰的能力。

  • 面向真實的體驗學習

有一年,我去參加一次教學研討活動,一個小學語文老師講《山雨》。在聽課過程中,我不經意間瞅了一眼窗外,發現學校就在一座小山旁邊,那天恰好在下小雨,窗外的場景跟課文描繪的場景基本上一模一樣。我甚至在想,作者可能就是看到這樣一幅場景,所以寫下了《山雨》這篇文章,後來又恰好被選入教材。但是很遺憾,一旦知識進入了教材,教學似乎就跟鮮活的實踐沒有任何關係了。課後我跟老師提議,有沒有可能壓縮課堂時間,哪怕五分鐘都行,這五分鐘不是學生聽老師講,而是老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走到小山上面,看一看雨後山林翠綠的景象,或許學生能得到更多收穫。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實際上,任何知識都是來自於實踐的,靠空想出來的都是虛假的知識。所以,一定要把知識學習和鮮活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建立起內在的必然聯繫。

  • 強調融通的跨學科學習

有個常見的說法,哲學是所有學科之母,所有的學科往前追溯都是哲學。文藝復興以後,科學以理性的姿態從哲學母體裡獨立出來了,變成了獨立的知識領域,之後不斷分化,有了數學、物理、生物、地理、化學等等學科。

今天,學校所設科目跟學科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關。而最近的二三十年,學科發展出現了一個新趨勢:不僅強調學科分化,更加強調學科融合,跨學科、交叉學科、綜合學科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渠道。

因此,未來學校要在分科教學的基礎上,再建構起來一種跨學科模式。比如STEM教育就是融合了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個領域,其本質就是跨學科。但是,現在一些學校實踐中存在一些誤區。去年我到一所學校考察,這所學校的STEM課開了20多門,學校老師還專門圍繞課程開發了配套的教材,猛一看特別好。但是一聽課,我發現了一些問題。我聽了一節無人機課,內容是老師帶學生開無人機,怎麼飛得更高、飛得更平穩,怎樣能航拍出更有視覺衝擊力的視頻。

如果這是一所職業學校,無人機課這樣上沒問題。對於普通中小學來說,只有技能訓練而不涉及多學科的知識融通,那就有問題了。實際上,通過無人機課可以將空氣動力學與物理、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聯繫起來。不管是無人機課、機器人課,還是手工課、勞技課,學生的作品精美與否並不重要,哪怕作品最後做失敗了,但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生了有意義學習,那就是一種成功。

  • 基於數據的精準學習

現在很多學校非常關注信息化,也引入了大量高端設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絕非“展示”,而是幫助老師讀懂學生。

一直以來,老師都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但是,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在哪些方面還存在漏洞?對於大班額的班級授課制,老師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信息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記錄學生哪些知識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不那麼好,每個學生有怎樣的認知特徵,學習風格是什麼,幫助教師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未來,基於經驗的教學逐漸轉向基於數據、基於證據的教學,這是課堂教學在“互聯網+”時代將會出現的重要轉向。

  • 創設聯結的無邊界學習

原來的學習都發生在教室裡,未來則有可能打破學校的圍牆,農場、田地、博物館、科技館,甚至企業,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

美國有一所中學,高中三年要去12個城市,他們的校園就在每個城市的研究機構、博物館、科技館……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校園!

"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中,未來學校和學習方式將會是怎樣的?這是很多教育者非常關心的問題。

讓我們在回顧過去的學習、審視現在的學習的基礎上,暢想一下未來的學習,思考一下學習方式的變革趨勢。

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現在的學習大部分都是在學校發生,但在學校出現之前,人是如何學習的?

在原始社會,兒童學習就是對成人行為進行無意識模仿。這種學習是非常低效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原始社會的生產力長時間停滯不前。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到了農業社會,印刷術和造紙術出現,知識傳播的範圍得到了極大拓展,先進經驗可以通過書本廣泛共享,學習形態實現了飛躍,通過記憶和背誦,使教育脫離了低水平的重複。

進入工業社會,人們開始強化記憶和背誦,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進行標準化。於是,現代學校以特有的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優勢,以及專業高效的運行模式登上歷史舞臺。按年齡分班、統一課表、規範教學、定期考試,達到標準後升入更高年級……

這種傳統教育觀包含了一個隱藏理念:在學校我們就應該學習抽象知識,這些知識是永恆的真理,只要學會就能夠應付萬事萬物。因此,學校把閱讀和聽講視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在知識更新速度相對緩慢的社會是適用的,強調學習前人經驗來應對挑戰也是明智的。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學習越來越呈現出實踐性、情境性、個性化的特徵。

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應該重視什麼?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僅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掌握的能力逐漸失去價值,學習方式即將出現重大轉型。過去,我們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基本是圍繞“學以致用”展開的——在學校裡認真聽講,進入社會後再應用所學知識。未來,學習方式將變成“用以致學”,越來越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的重要價值。

為什麼?一方面,因為以前的知識不見得能夠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有人統計過,大學本科四年畢業的時候,所學的知識75%已經過時。大數據分析師、物流分析師、AI算法工程師……這些職業都是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在我上大學時根本就不存在。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另一方面,近年教育領域比較熱的詞,STEM教育、創客教育、研學旅行……共同點都是注重學習的實踐性和情景性。這種學習不是發生在坐著不動的課堂,它有可能發生在博物館、科技館,發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或者研學的旅途中。這些學習方式已經開始傳遞學習方式轉型的信息。

那麼,面向未來,學校應該開始重視哪些學習方式?

  • 注重思維的深度學習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以死記硬背為特徵的傳統教學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學再多的知識也不如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注重思維的深度學習將成為重要趨勢。比如,今年高考題出來以後,很多人說數學太難了。為什麼大家感覺難?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了固定的考試題型,適應了確定的問題條件。如斷臂維納斯的身高這道題,考的知識點不變,但是換一種題型就把很多學生考蒙了。

我個人覺得,今年的高考是一個信號,未來的高考、中考一定會從知識本位轉向思維本位。這就需要,未來的學習方式從死記硬背中脫離出來,更加註重深度學習,在知識學習中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應對未知挑戰的能力。

  • 面向真實的體驗學習

有一年,我去參加一次教學研討活動,一個小學語文老師講《山雨》。在聽課過程中,我不經意間瞅了一眼窗外,發現學校就在一座小山旁邊,那天恰好在下小雨,窗外的場景跟課文描繪的場景基本上一模一樣。我甚至在想,作者可能就是看到這樣一幅場景,所以寫下了《山雨》這篇文章,後來又恰好被選入教材。但是很遺憾,一旦知識進入了教材,教學似乎就跟鮮活的實踐沒有任何關係了。課後我跟老師提議,有沒有可能壓縮課堂時間,哪怕五分鐘都行,這五分鐘不是學生聽老師講,而是老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走到小山上面,看一看雨後山林翠綠的景象,或許學生能得到更多收穫。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實際上,任何知識都是來自於實踐的,靠空想出來的都是虛假的知識。所以,一定要把知識學習和鮮活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建立起內在的必然聯繫。

  • 強調融通的跨學科學習

有個常見的說法,哲學是所有學科之母,所有的學科往前追溯都是哲學。文藝復興以後,科學以理性的姿態從哲學母體裡獨立出來了,變成了獨立的知識領域,之後不斷分化,有了數學、物理、生物、地理、化學等等學科。

今天,學校所設科目跟學科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關。而最近的二三十年,學科發展出現了一個新趨勢:不僅強調學科分化,更加強調學科融合,跨學科、交叉學科、綜合學科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渠道。

因此,未來學校要在分科教學的基礎上,再建構起來一種跨學科模式。比如STEM教育就是融合了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個領域,其本質就是跨學科。但是,現在一些學校實踐中存在一些誤區。去年我到一所學校考察,這所學校的STEM課開了20多門,學校老師還專門圍繞課程開發了配套的教材,猛一看特別好。但是一聽課,我發現了一些問題。我聽了一節無人機課,內容是老師帶學生開無人機,怎麼飛得更高、飛得更平穩,怎樣能航拍出更有視覺衝擊力的視頻。

如果這是一所職業學校,無人機課這樣上沒問題。對於普通中小學來說,只有技能訓練而不涉及多學科的知識融通,那就有問題了。實際上,通過無人機課可以將空氣動力學與物理、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聯繫起來。不管是無人機課、機器人課,還是手工課、勞技課,學生的作品精美與否並不重要,哪怕作品最後做失敗了,但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生了有意義學習,那就是一種成功。

  • 基於數據的精準學習

現在很多學校非常關注信息化,也引入了大量高端設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絕非“展示”,而是幫助老師讀懂學生。

一直以來,老師都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但是,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在哪些方面還存在漏洞?對於大班額的班級授課制,老師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信息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記錄學生哪些知識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不那麼好,每個學生有怎樣的認知特徵,學習風格是什麼,幫助教師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未來,基於經驗的教學逐漸轉向基於數據、基於證據的教學,這是課堂教學在“互聯網+”時代將會出現的重要轉向。

  • 創設聯結的無邊界學習

原來的學習都發生在教室裡,未來則有可能打破學校的圍牆,農場、田地、博物館、科技館,甚至企業,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

美國有一所中學,高中三年要去12個城市,他們的校園就在每個城市的研究機構、博物館、科技館……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校園!

曹培傑:從人類學習簡史看未來學校學習方式

未來的學習是無處不在、沒有邊界、和生活密切聯繫的,一定會突破現在校園的圍牆。

隨著學習方式轉型 未來學校將會出現三個特徵

一是學習場景相互融通,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就像那所高中三年要去12個城市的那所美國中學。

二是學習組織靈活多元。學習方式除了老師講學生聽,也會增加項目式學習、探究性學習、無邊界學習,越來越多元的學習方式會把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融為一體。

三是學習體驗豐富深刻,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學習往往來自於真實的生活。

隨著學習方式的轉型,未來學校將從批量生產模式轉向私人定製模式。學生可以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量身定製的教育服務。

希望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並肩奮戰,共同探索未來的學習方式、共同創建未來學校。


作者 | 曹培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

來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第二屆未來學校整體建設峰會”的演講發言

責編 | 蒲公英教育智庫 · 新校長傳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