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學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時,朋友也是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朋友囑咐孩子,把換下來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聽話,把換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機洗,結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剛開始上大學那段時間,每天幾個電話,給朋友哭訴,她想家。朋友後悔說,以前真不該對孩子包辦太多,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比別人慢,這讓她更不放心。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學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時,朋友也是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朋友囑咐孩子,把換下來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聽話,把換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機洗,結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剛開始上大學那段時間,每天幾個電話,給朋友哭訴,她想家。朋友後悔說,以前真不該對孩子包辦太多,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比別人慢,這讓她更不放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到一個新環境,遇到新問題和困難,父母也不可能包辦孩子一輩子,所以,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很重要,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父母多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獨立,增加孩子的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獨立成長論”認為,“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也是成長的必備條件。兒童成長之路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獨立的個體。個體只有真正獨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要的各項活動。這一連串的過程,他人是無法替代的,正如母親不能代替至愛的寶寶呼吸一樣。

因此,蒙臺梭利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她認為,當父母們採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學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時,朋友也是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朋友囑咐孩子,把換下來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聽話,把換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機洗,結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剛開始上大學那段時間,每天幾個電話,給朋友哭訴,她想家。朋友後悔說,以前真不該對孩子包辦太多,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比別人慢,這讓她更不放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到一個新環境,遇到新問題和困難,父母也不可能包辦孩子一輩子,所以,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很重要,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父母多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獨立,增加孩子的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獨立成長論”認為,“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也是成長的必備條件。兒童成長之路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獨立的個體。個體只有真正獨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要的各項活動。這一連串的過程,他人是無法替代的,正如母親不能代替至愛的寶寶呼吸一樣。

因此,蒙臺梭利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她認為,當父母們採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一、所以,父母不要什麼都包辦,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他將來才有能力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就是,我碰到這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難,我就有信心解決掉它。只有自己能解決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

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或困難,也許會有失敗,但正是這些失敗,才讓孩子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具有了心理免疫力,才更好地培養了自適應力。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學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時,朋友也是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朋友囑咐孩子,把換下來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聽話,把換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機洗,結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剛開始上大學那段時間,每天幾個電話,給朋友哭訴,她想家。朋友後悔說,以前真不該對孩子包辦太多,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比別人慢,這讓她更不放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到一個新環境,遇到新問題和困難,父母也不可能包辦孩子一輩子,所以,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很重要,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父母多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獨立,增加孩子的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獨立成長論”認為,“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也是成長的必備條件。兒童成長之路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獨立的個體。個體只有真正獨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要的各項活動。這一連串的過程,他人是無法替代的,正如母親不能代替至愛的寶寶呼吸一樣。

因此,蒙臺梭利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她認為,當父母們採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一、所以,父母不要什麼都包辦,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他將來才有能力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就是,我碰到這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難,我就有信心解決掉它。只有自己能解決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

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或困難,也許會有失敗,但正是這些失敗,才讓孩子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具有了心理免疫力,才更好地培養了自適應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1、培養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父母們想一下:是否有過孩子強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卻以不安全為理由拒絕了?是否有過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卻因為洗得不乾淨就代替了?是否曾有過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覺,你卻好意拒絕了……諸如此類的事情。

當孩子有意識要求做這些事時,父母的不想、不允許、不願意、擔心的各種心理,讓孩子失去了體驗的機會。

父母要通過日常生活,耐心地教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事項,讓他們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繫鞋帶、梳頭、洗臉、吃飯、整理書包、削鉛筆、包書皮、收拾房間、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學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時,朋友也是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朋友囑咐孩子,把換下來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聽話,把換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機洗,結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剛開始上大學那段時間,每天幾個電話,給朋友哭訴,她想家。朋友後悔說,以前真不該對孩子包辦太多,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比別人慢,這讓她更不放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到一個新環境,遇到新問題和困難,父母也不可能包辦孩子一輩子,所以,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很重要,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父母多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獨立,增加孩子的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獨立成長論”認為,“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也是成長的必備條件。兒童成長之路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獨立的個體。個體只有真正獨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要的各項活動。這一連串的過程,他人是無法替代的,正如母親不能代替至愛的寶寶呼吸一樣。

因此,蒙臺梭利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她認為,當父母們採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一、所以,父母不要什麼都包辦,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他將來才有能力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就是,我碰到這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難,我就有信心解決掉它。只有自己能解決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

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或困難,也許會有失敗,但正是這些失敗,才讓孩子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具有了心理免疫力,才更好地培養了自適應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1、培養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父母們想一下:是否有過孩子強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卻以不安全為理由拒絕了?是否有過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卻因為洗得不乾淨就代替了?是否曾有過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覺,你卻好意拒絕了……諸如此類的事情。

當孩子有意識要求做這些事時,父母的不想、不允許、不願意、擔心的各種心理,讓孩子失去了體驗的機會。

父母要通過日常生活,耐心地教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事項,讓他們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繫鞋帶、梳頭、洗臉、吃飯、整理書包、削鉛筆、包書皮、收拾房間、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2、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

家庭教育家伊麗莎白·邦得裡說:“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父母可以分配給孩子適當的任務,如幫父母擇菜、洗菜、打掃衛生,自己去買東西,給別人送東西,整理房間,等等。

除此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的值日勞動和一些公益性勞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處理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感、責任心。

不管是孩子的事情自己做,還是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都是讓孩子在各種體驗中,積累解決事情的經驗,增強孩子的在自信心,從而再面對新環境時,就能自我調節適應環境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學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時,朋友也是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朋友囑咐孩子,把換下來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聽話,把換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機洗,結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剛開始上大學那段時間,每天幾個電話,給朋友哭訴,她想家。朋友後悔說,以前真不該對孩子包辦太多,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比別人慢,這讓她更不放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到一個新環境,遇到新問題和困難,父母也不可能包辦孩子一輩子,所以,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很重要,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父母多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獨立,增加孩子的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獨立成長論”認為,“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也是成長的必備條件。兒童成長之路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獨立的個體。個體只有真正獨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要的各項活動。這一連串的過程,他人是無法替代的,正如母親不能代替至愛的寶寶呼吸一樣。

因此,蒙臺梭利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她認為,當父母們採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一、所以,父母不要什麼都包辦,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他將來才有能力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就是,我碰到這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難,我就有信心解決掉它。只有自己能解決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

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或困難,也許會有失敗,但正是這些失敗,才讓孩子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具有了心理免疫力,才更好地培養了自適應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1、培養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父母們想一下:是否有過孩子強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卻以不安全為理由拒絕了?是否有過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卻因為洗得不乾淨就代替了?是否曾有過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覺,你卻好意拒絕了……諸如此類的事情。

當孩子有意識要求做這些事時,父母的不想、不允許、不願意、擔心的各種心理,讓孩子失去了體驗的機會。

父母要通過日常生活,耐心地教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事項,讓他們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繫鞋帶、梳頭、洗臉、吃飯、整理書包、削鉛筆、包書皮、收拾房間、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2、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

家庭教育家伊麗莎白·邦得裡說:“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父母可以分配給孩子適當的任務,如幫父母擇菜、洗菜、打掃衛生,自己去買東西,給別人送東西,整理房間,等等。

除此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的值日勞動和一些公益性勞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處理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感、責任心。

不管是孩子的事情自己做,還是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都是讓孩子在各種體驗中,積累解決事情的經驗,增強孩子的在自信心,從而再面對新環境時,就能自我調節適應環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二、孩子提高自適應力的另一個方面,是對挫折的適應。

德國著名教育專家 舒馬赫說過,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幾乎沒有人會幸運地一生都在溫室中生活。人生中總會有風浪,孩子遲早要進入社會,自己去面對困難,也一定會經受挫折。父母不可能永遠充當孩子的避風港,保護傘。那麼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儘早讓孩子學會自已應付挫折。

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始入老約翰只有一個兒子小約翰。有一次,老約翰張開雙臂,歡迎小約翰到他懷裡來。小約翰聽到父親的呼喚,高興地衝過來,但老約翰卻突然把雙臂移開,使小約翰重重摔在地上。對著發怔的兒子,老約翰意味深長說:“在生活的道路上,什麼都會發生。

老約翰的做法似乎有點不近情理,但他的用意是:在日常生活中創設挫折的情境,讓孩子瞭解和接受挫折的存在,從而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學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時,朋友也是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朋友囑咐孩子,把換下來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聽話,把換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機洗,結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剛開始上大學那段時間,每天幾個電話,給朋友哭訴,她想家。朋友後悔說,以前真不該對孩子包辦太多,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比別人慢,這讓她更不放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到一個新環境,遇到新問題和困難,父母也不可能包辦孩子一輩子,所以,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很重要,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父母多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獨立,增加孩子的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獨立成長論”認為,“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也是成長的必備條件。兒童成長之路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獨立的個體。個體只有真正獨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要的各項活動。這一連串的過程,他人是無法替代的,正如母親不能代替至愛的寶寶呼吸一樣。

因此,蒙臺梭利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她認為,當父母們採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一、所以,父母不要什麼都包辦,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他將來才有能力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就是,我碰到這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難,我就有信心解決掉它。只有自己能解決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

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或困難,也許會有失敗,但正是這些失敗,才讓孩子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具有了心理免疫力,才更好地培養了自適應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1、培養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父母們想一下:是否有過孩子強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卻以不安全為理由拒絕了?是否有過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卻因為洗得不乾淨就代替了?是否曾有過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覺,你卻好意拒絕了……諸如此類的事情。

當孩子有意識要求做這些事時,父母的不想、不允許、不願意、擔心的各種心理,讓孩子失去了體驗的機會。

父母要通過日常生活,耐心地教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事項,讓他們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繫鞋帶、梳頭、洗臉、吃飯、整理書包、削鉛筆、包書皮、收拾房間、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2、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

家庭教育家伊麗莎白·邦得裡說:“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父母可以分配給孩子適當的任務,如幫父母擇菜、洗菜、打掃衛生,自己去買東西,給別人送東西,整理房間,等等。

除此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的值日勞動和一些公益性勞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處理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感、責任心。

不管是孩子的事情自己做,還是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都是讓孩子在各種體驗中,積累解決事情的經驗,增強孩子的在自信心,從而再面對新環境時,就能自我調節適應環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二、孩子提高自適應力的另一個方面,是對挫折的適應。

德國著名教育專家 舒馬赫說過,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幾乎沒有人會幸運地一生都在溫室中生活。人生中總會有風浪,孩子遲早要進入社會,自己去面對困難,也一定會經受挫折。父母不可能永遠充當孩子的避風港,保護傘。那麼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儘早讓孩子學會自已應付挫折。

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始入老約翰只有一個兒子小約翰。有一次,老約翰張開雙臂,歡迎小約翰到他懷裡來。小約翰聽到父親的呼喚,高興地衝過來,但老約翰卻突然把雙臂移開,使小約翰重重摔在地上。對著發怔的兒子,老約翰意味深長說:“在生活的道路上,什麼都會發生。

老約翰的做法似乎有點不近情理,但他的用意是:在日常生活中創設挫折的情境,讓孩子瞭解和接受挫折的存在,從而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在挫折教育中,父母可以扮演三種角色:一是成為提供挑戰的人,為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境;二是可以成為孩子面臨挑戰時的智囊團;三是做孩子接受挑戰時的休息站。

記得孩子小的時候,繫鞋帶對他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每次穿好鞋子,都喊著我們給他繫鞋帶。有一次,孩子又要我們幫忙,我說。你是大孩子了,自己學著繫鞋帶,我一步一步教他,第一步:兩條鞋帶先交叉繫住拉一拉,第二步:把鞋帶的兩端各形成個“兔子耳朵(環)”,第三步;把兩個兔子耳朵交叉,單手握住,在結和兔子耳朵之間留一個開口;第4步,用另一隻手將一隻兔子的耳朵的頂端納入開口;第5步,從另一邊將兔子耳朵拉過開口;第6步,拉扯兩個兔子耳朵,繫鞋帶。

孩子剛開始學時,不可能六步一下子全部學會,先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等孩子熟練了,再增加一步,直到孩子完全掌握為止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學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時,朋友也是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朋友囑咐孩子,把換下來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聽話,把換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機洗,結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剛開始上大學那段時間,每天幾個電話,給朋友哭訴,她想家。朋友後悔說,以前真不該對孩子包辦太多,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比別人慢,這讓她更不放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到一個新環境,遇到新問題和困難,父母也不可能包辦孩子一輩子,所以,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很重要,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父母多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獨立,增加孩子的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獨立成長論”認為,“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也是成長的必備條件。兒童成長之路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獨立的個體。個體只有真正獨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要的各項活動。這一連串的過程,他人是無法替代的,正如母親不能代替至愛的寶寶呼吸一樣。

因此,蒙臺梭利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她認為,當父母們採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一、所以,父母不要什麼都包辦,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他將來才有能力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就是,我碰到這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難,我就有信心解決掉它。只有自己能解決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

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或困難,也許會有失敗,但正是這些失敗,才讓孩子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具有了心理免疫力,才更好地培養了自適應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1、培養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父母們想一下:是否有過孩子強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卻以不安全為理由拒絕了?是否有過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卻因為洗得不乾淨就代替了?是否曾有過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覺,你卻好意拒絕了……諸如此類的事情。

當孩子有意識要求做這些事時,父母的不想、不允許、不願意、擔心的各種心理,讓孩子失去了體驗的機會。

父母要通過日常生活,耐心地教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事項,讓他們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繫鞋帶、梳頭、洗臉、吃飯、整理書包、削鉛筆、包書皮、收拾房間、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2、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

家庭教育家伊麗莎白·邦得裡說:“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父母可以分配給孩子適當的任務,如幫父母擇菜、洗菜、打掃衛生,自己去買東西,給別人送東西,整理房間,等等。

除此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的值日勞動和一些公益性勞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處理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感、責任心。

不管是孩子的事情自己做,還是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都是讓孩子在各種體驗中,積累解決事情的經驗,增強孩子的在自信心,從而再面對新環境時,就能自我調節適應環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二、孩子提高自適應力的另一個方面,是對挫折的適應。

德國著名教育專家 舒馬赫說過,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幾乎沒有人會幸運地一生都在溫室中生活。人生中總會有風浪,孩子遲早要進入社會,自己去面對困難,也一定會經受挫折。父母不可能永遠充當孩子的避風港,保護傘。那麼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儘早讓孩子學會自已應付挫折。

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始入老約翰只有一個兒子小約翰。有一次,老約翰張開雙臂,歡迎小約翰到他懷裡來。小約翰聽到父親的呼喚,高興地衝過來,但老約翰卻突然把雙臂移開,使小約翰重重摔在地上。對著發怔的兒子,老約翰意味深長說:“在生活的道路上,什麼都會發生。

老約翰的做法似乎有點不近情理,但他的用意是:在日常生活中創設挫折的情境,讓孩子瞭解和接受挫折的存在,從而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在挫折教育中,父母可以扮演三種角色:一是成為提供挑戰的人,為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境;二是可以成為孩子面臨挑戰時的智囊團;三是做孩子接受挑戰時的休息站。

記得孩子小的時候,繫鞋帶對他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每次穿好鞋子,都喊著我們給他繫鞋帶。有一次,孩子又要我們幫忙,我說。你是大孩子了,自己學著繫鞋帶,我一步一步教他,第一步:兩條鞋帶先交叉繫住拉一拉,第二步:把鞋帶的兩端各形成個“兔子耳朵(環)”,第三步;把兩個兔子耳朵交叉,單手握住,在結和兔子耳朵之間留一個開口;第4步,用另一隻手將一隻兔子的耳朵的頂端納入開口;第5步,從另一邊將兔子耳朵拉過開口;第6步,拉扯兩個兔子耳朵,繫鞋帶。

孩子剛開始學時,不可能六步一下子全部學會,先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等孩子熟練了,再增加一步,直到孩子完全掌握為止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繫鞋帶需要手的靈活性和耐心,這對不會的孩子也是個挑戰,當孩子一次一次嘗試,而不能完成,孩子有可能會想放棄,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有信心完成,孩子也在不停的摸索中,找到竅門,最後熟練掌握。

父母不必擔心孩子會因為一次的挫敗就不得翻身,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自我幫助系統”,在處理挫折的過程中,會接納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它可以讓孩子逐漸從容地應付複雜的問題,即使一次失敗了,也懂得爬起來再戰,並明白什麼時候該再接再厲,什麼時候該採取其他辦法。孩子在親身實踐中,慢慢地學會自我調節,從而提高自適應力。

"

開學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了,但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焦慮,早上喊無數遍才起床,在學校裡上課孩子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回家做作業,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什麼作業,更讓朋友擔憂的是,孩子每天上學時 ,都要暗暗流眼淚,看到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麼啦?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上了小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臨的是新挑戰,對於這些變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適應力”。“適應”作為心理學術語,通常是指人與環境持續交往,根據環境條件,通過變化和調節,使自身與環境關係協調,順應環境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自適應力”呢?“自適應力”就是自我調節應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人從出生起,就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嬰兒被相當於20公斤的力推出,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母體腹水的環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境中,他像宇航員處於無重量的狀態,現在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的環境中,而且在這個環境中還必須呼吸。”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嬰兒出生後,從母體到了外邊的環境中,他會自我調節來適應這個環境,由此可見,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減少了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阻礙了孩子的自適應力的提高。

就像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麼,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吃過苦,現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幫助孩子。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喂孩子吃飯,幫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輔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處理與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這種父母就像“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機父母”。所謂“直升機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監視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就一個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直升機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自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大小問題。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而“直升機父母”的包辦和替代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具有強大貶低、否定、懷疑意味的:“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產生習得性無助。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就像生活中,孩子繫鞋帶,孩子也許剛開始不會系,動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趕緊上去幫忙系,還對孩子說,你還小,我來幫忙系。以後,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會把鞋子伸過去,讓父母系。

所以說,當孩子面對著新問題時,都被父母擋在前面,替他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嘗試,也積累不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更別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了。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但是,被父母過度包辦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沒辦法替自己安排了,該怎麼辦?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很少嘗試,對事情沒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如果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沒有了自我調節的信心和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邁爾斯等人,他們採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兩組大鼠都在尾巴上綁上電極接受電擊,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個類似方向盤的小裝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轉動方向盤。一組大鼠在接受電擊時,如果轉動了方向盤,電擊會自動停止。

另一組大鼠接受電擊的時間和第一組相同,但它們轉動方向盤,電擊並不會停止。也就是說,第一組大鼠對電擊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們做一些事情,能夠改變現實處境。而第二組大鼠的現實處境雖然後來也改變了,卻不是由於自己的行為改變的。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研究者就此總結說,這種曾經獲得過的掌控感,對抵禦無助感,保護個體免受焦慮抑鬱侵擾,十分重要。

而由於父母的過度包辦,當孩子面對著新環境、新挑戰,孩子沒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產生無助的感覺,減弱了自適應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面對著新的環境,不願去上學,不知道聽講,不知道做作業,一到上學,孩子就流眼淚,感到特別無助,這也是不會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父母從小過度包辦孩子,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獨立生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弱,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在父母的過度包辦下,許多人長大後開始過獨立生活,開始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為在家的時候,這些事總有人替他們幹……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學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時,朋友也是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朋友囑咐孩子,把換下來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聽話,把換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機洗,結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剛開始上大學那段時間,每天幾個電話,給朋友哭訴,她想家。朋友後悔說,以前真不該對孩子包辦太多,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比別人慢,這讓她更不放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到一個新環境,遇到新問題和困難,父母也不可能包辦孩子一輩子,所以,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很重要,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父母多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獨立,增加孩子的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適應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獨立成長論”認為,“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也是成長的必備條件。兒童成長之路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獨立的個體。個體只有真正獨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要的各項活動。這一連串的過程,他人是無法替代的,正如母親不能代替至愛的寶寶呼吸一樣。

因此,蒙臺梭利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她認為,當父母們採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一、所以,父母不要什麼都包辦,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他將來才有能力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就是,我碰到這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難,我就有信心解決掉它。只有自己能解決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

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或困難,也許會有失敗,但正是這些失敗,才讓孩子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具有了心理免疫力,才更好地培養了自適應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1、培養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父母們想一下:是否有過孩子強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卻以不安全為理由拒絕了?是否有過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卻因為洗得不乾淨就代替了?是否曾有過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覺,你卻好意拒絕了……諸如此類的事情。

當孩子有意識要求做這些事時,父母的不想、不允許、不願意、擔心的各種心理,讓孩子失去了體驗的機會。

父母要通過日常生活,耐心地教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事項,讓他們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繫鞋帶、梳頭、洗臉、吃飯、整理書包、削鉛筆、包書皮、收拾房間、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2、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

家庭教育家伊麗莎白·邦得裡說:“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父母可以分配給孩子適當的任務,如幫父母擇菜、洗菜、打掃衛生,自己去買東西,給別人送東西,整理房間,等等。

除此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的值日勞動和一些公益性勞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處理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感、責任心。

不管是孩子的事情自己做,還是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都是讓孩子在各種體驗中,積累解決事情的經驗,增強孩子的在自信心,從而再面對新環境時,就能自我調節適應環境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二、孩子提高自適應力的另一個方面,是對挫折的適應。

德國著名教育專家 舒馬赫說過,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幾乎沒有人會幸運地一生都在溫室中生活。人生中總會有風浪,孩子遲早要進入社會,自己去面對困難,也一定會經受挫折。父母不可能永遠充當孩子的避風港,保護傘。那麼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儘早讓孩子學會自已應付挫折。

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始入老約翰只有一個兒子小約翰。有一次,老約翰張開雙臂,歡迎小約翰到他懷裡來。小約翰聽到父親的呼喚,高興地衝過來,但老約翰卻突然把雙臂移開,使小約翰重重摔在地上。對著發怔的兒子,老約翰意味深長說:“在生活的道路上,什麼都會發生。

老約翰的做法似乎有點不近情理,但他的用意是:在日常生活中創設挫折的情境,讓孩子瞭解和接受挫折的存在,從而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在挫折教育中,父母可以扮演三種角色:一是成為提供挑戰的人,為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境;二是可以成為孩子面臨挑戰時的智囊團;三是做孩子接受挑戰時的休息站。

記得孩子小的時候,繫鞋帶對他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每次穿好鞋子,都喊著我們給他繫鞋帶。有一次,孩子又要我們幫忙,我說。你是大孩子了,自己學著繫鞋帶,我一步一步教他,第一步:兩條鞋帶先交叉繫住拉一拉,第二步:把鞋帶的兩端各形成個“兔子耳朵(環)”,第三步;把兩個兔子耳朵交叉,單手握住,在結和兔子耳朵之間留一個開口;第4步,用另一隻手將一隻兔子的耳朵的頂端納入開口;第5步,從另一邊將兔子耳朵拉過開口;第6步,拉扯兩個兔子耳朵,繫鞋帶。

孩子剛開始學時,不可能六步一下子全部學會,先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等孩子熟練了,再增加一步,直到孩子完全掌握為止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繫鞋帶需要手的靈活性和耐心,這對不會的孩子也是個挑戰,當孩子一次一次嘗試,而不能完成,孩子有可能會想放棄,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有信心完成,孩子也在不停的摸索中,找到竅門,最後熟練掌握。

父母不必擔心孩子會因為一次的挫敗就不得翻身,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自我幫助系統”,在處理挫折的過程中,會接納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它可以讓孩子逐漸從容地應付複雜的問題,即使一次失敗了,也懂得爬起來再戰,並明白什麼時候該再接再厲,什麼時候該採取其他辦法。孩子在親身實踐中,慢慢地學會自我調節,從而提高自適應力。

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怎麼辦?這幾種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適應力

蒙臺梭利曾經寫過一句話: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辦,只會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失去面對新環境、新問題、困難的自我調節適應的能力。父母只有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適應一切變化,增強自己的自適應能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