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擒拿鰲拜 起因是鰲拜幹了這件太缺德的事

清朝 鰲拜 康熙 中國古代史 掌心春秋 掌心春秋 2017-09-22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福臨病危,將皇位傳給只有八歲的皇三子玄燁,改元康熙。

為了保證皇權穩固,順治帝和母親孝莊文皇后汲取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專權威脅皇位的教訓,在宗室諸王、貝勒健在的情況下,決定由異姓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幫助少年皇帝佐理政務,歷經八年零五個月,史稱“四輔政時期”。

康熙擒拿鰲拜 起因是鰲拜幹了這件太缺德的事

(蘇克薩哈畫像)

讀一下有關清史資料就可知道,這四位輔政大臣接受先皇遺詔時,表態都無可挑剔,但在日後的歲月中卻完全走了樣。由開始的貌合神離,到後來竟撕破臉皮相互殘殺,最終都沒落得好下場,給歷史留下一段令人唏噓的記憶。

史料記載,順治皇帝死後,索尼等手奉詔,跪告諸王、貝勒等說:“今主上遺詔,命我四人輔佐衝主。從來國務政務,惟宗室協理,索尼等皆異姓臣子,何能綜理?今宜與諸王、貝勒等共任之。”諸王、貝勒答道:“大行皇帝深知汝四大臣之心,故委以國家政務,詔旨甚明,誰敢幹預,四大臣勿讓。”於是,索尼等奏知皇太后(孝莊文皇后),宣誓就職於福臨神位前。

他們四人的誓詞說得很到位,實錄下面看看:

茲者,先皇帝不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為庸劣,遺詔寄託,保翊衝主。索尼等誓協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不私親戚,不計怨仇,不聽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無義之富貴,不私往來諸王、貝勒等府,受其饋遺,不結覺羽,不受賄賂,惟以忠心,仰報先皇帝大恩。若復為身謀,有諱斯誓,上天殛罰,奪算凶誅。

這裡面,尤其所說“不計怨仇”、“不結覺羽,不受賄賂,惟以忠心,仰報先皇帝大恩”,讓人聽了無不感動。但後來他們行為則完全與誓詞相反。

康熙擒拿鰲拜 起因是鰲拜幹了這件太缺德的事

(劇照)

知道這一歷史結局的人或許奇怪,順治皇帝與孝莊文皇后為何會相中索尼等四人輔政呢?這裡面有點歷史背景需要交代幾句:

當初,努爾哈赤死後,八旗的旗制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皇太極做了一次重要的改旗,將自己領的兩白旗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黃旗對換,自己親領兩黃旗。從此埋下八旗之間的矛盾根源。

天聰九年(1635年)十二月,皇太極治罪了莽古爾泰,兼併了正藍旗,從此自領三旗。八旗的分治是鞏固皇權的重要舉措。多爾袞攝政,強化他所領的正白旗,使之成為滿洲八旗兵馬的精銳之師。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追罪,收繳了正白旗,連同自領的兩黃旗構成了八旗體制最高貴的“上三旗”,成為國家軍事力量的柱石。而“下五旗”則漸成諸王、貝勒的宗藩封地。

“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分治,是清朝加強中央集權的產物。“上三旗”臣屬自然成為皇帝治理國家的中堅力量。這樣,選擇輔臣必然出自“上三旗”。索尼為正黃旗,蘇克薩哈系正白旗,遏必隆、鰲拜皆鑲黃旗,並且他們又都是典掌侍衛親軍的內大臣。所以,他們四人中選成為輔政大臣,是順理成章的事。

四輔政大臣皆為勳舊,可謂功銘鐘鼎。但他們之間相互關係怎麼樣?史料介紹,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原本依附多爾袞。多爾袞死後,朝局一變,蘇克薩哈出來告發剛剛死去的多爾袞,因此受到順治帝重用,在四輔臣中名列第二。正由於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分化出來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鰲拜與蘇克薩哈雖是姻親,二人卻常常因政見不合而發生爭論,宛如仇敵。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鰲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氣勢奪人,得以擅權自重。

八年中,四輔政大臣間的爭鬥日益激化,主要是鰲拜與蘇克薩哈為壘相抗,問題集中在鑲黃旗與正白旗圈換土地上。

康熙五年正月,鰲拜從自身利益需要,執意更換旗地,在朝野上下上激起了軒然大波。蘇克薩哈力阻不成;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疏言不可為。鰲拜惱羞成怒,利用職權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下獄議罪。少年康熙特召輔臣詢問。鰲拜請將蘇納海等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不能爭,獨蘇克薩哈緘默不語。康熙於是沒有允其請。權勢熏天的鰲拜卻矯昭,擅自將三人誅殺棄市。

資格最老的索尼平素也厭惡蘇克薩哈,他看見鰲拜日益驕恣,自己又與蘇克薩哈不和,加上年邁多病,儘管處於首輔的位置,卻對鰲拜的所作所為概不阻止。

遏必隆與鰲拜同旗結黨,凡事皆附和。蘇克薩哈威望尚淺,“心非鰲拜所為而不能力爭”。在四輔臣的訌鬥中,鮮明地形成兩黃旗對一白旗,三比一的局面。這亦是鰲拜敢於背叛“誓詞”,獨攬朝政的內在緣由。

康熙擒拿鰲拜 起因是鰲拜幹了這件太缺德的事

(影視劇中的鰲拜形象)

應當說,蘇克薩哈是忠於輔政誓言的唯一之人,可他勢孤力單,屢遭鰲拜等人排擠打擊而怏怏不快。康熙六年,蘇克薩哈乞請駐守先帝福臨的孝陵,想逃離權力爭鬥的漩渦。

鰲拜藉機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擬將他與長子查克旦凌遲處死,餘下子孫處斬,籍沒家產。此時已經逐漸長大的少年康熙,心中看明白了鰲拜等素怨蘇克薩哈,積以成仇對其加害,便不準奏。鰲拜竟然在朝廷眾人面前攘臂上前,連續幾天強行奏告,並再次假傳聖旨,終於將蘇克薩哈害死,為他全面擅權掃清了道路。令鰲拜沒有想到的是,正是他殘害蘇克薩哈,讓康熙帝徹底認清了他的本來面目,為其最終倒臺埋下了伏筆。

有歷史研究人員認為,鰲拜與蘇克薩哈本是兒女姻親,他們之間這場殊死的較量,並不是簡單的個人之間恩怨。鰲拜陷害抑蘇克薩哈,主要為了打擊正白旗,抬高兩黃旗的地位。這應是是鰲拜與蘇克薩之間爭鬥的實質。

但害人也是害己。猖狂一時的鰲拜,不久即為少年康熙計擒拿下,其下場也不比蘇克薩哈強多少。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