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臨死寫了一道奏摺,揭露10萬人死亡之因,學者:康熙太殘忍

康熙是清朝在位最長的帝王,在康熙執政61年的時間裡,出現了陳廷敬、張英、李光地等著名的漢臣,有一位叫李率泰的漢臣,官至大學士、太子太保,在李率泰臨死前,曾給康熙上了一道奏摺,揭露近10萬人死亡之因,因此有學者稱:康熙太殘忍。

大臣臨死寫了一道奏摺,揭露10萬人死亡之因,學者:康熙太殘忍

李率泰屬於康熙早期的將領,提起李率泰,就不得不提他的父親李永芳。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攻打第一座明朝的城池——撫順,撫順守將李永芳投降,李永芳是第一位投降努爾哈赤的明朝將領。李永芳去世後,他的次子李率泰得到多爾袞的重用,成為順治年間著名的漢族名將,他先後跟隨多爾袞攻打李自成、南明政權和鄭成功,立下赫赫戰功。

大臣臨死寫了一道奏摺,揭露10萬人死亡之因,學者:康熙太殘忍

康熙登基之初,臺灣鄭成功去世,傳位於長子鄭經。鄭經本來躊躇滿志,想以金門、廈門為跳板,攻打清軍,奪取沿海諸地。李率泰率兵將鄭經擊敗,差點抓住鄭經本人,讓鄭經的夢想幾乎破碎。李率泰一直主張出兵攻打臺灣,可惜卻身患重病,康熙特旨準他回鄉養病。李率泰59歲去世,去世前,曾給康熙上了一道奏摺。奏摺中提到收復臺灣的問題,奏摺(節選)曰:

海賊遠竄臺灣,奉旨撤兵,與民休息……數年以來,令沿海居民遷移內地,失其故業。宜略寬界限,俾獲耕漁,庶甦殘喘……臣先在粵,民尚有資生,近因遷移漸死,十不存八九。

大臣臨死寫了一道奏摺,揭露10萬人死亡之因,學者:康熙太殘忍

李率泰在給康熙的奏摺中,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鄭經已經撤到臺灣,我奉旨撤兵,以圖再戰。第二層意思是說:這些年為了對抗“臺灣鄭氏”,朝廷實施“海禁”,強令百姓搬家,很多百姓都失去了故業,朝廷應該考慮讓百姓維持生計。我之前在廣東,百姓尚可以生活,但這幾年因為“被迫遷移”,十人已經死了八九人。李率泰家族最早背叛了明朝,對清朝忠心耿耿。李率泰一生為將,極有城府,他臨終前的奏摺看似在談論收復臺灣的大事,實際上李率泰在委婉的批評一項國策,這項國策名叫:沿海遷界

大臣臨死寫了一道奏摺,揭露10萬人死亡之因,學者:康熙太殘忍

清朝順治和康熙時期,鄭成功父子佔領臺灣後,為了生存,大量從沿海民眾那裡掠奪糧食和兵源。由於戰線太長,讓清朝防不勝防,最終康熙決定執行“沿海遷界”,即:讓沿海30-100裡不等的地方,居民全部遷往內地,讓沿海變成一片荒地,草木不生。這樣,相當於從山東到廣東,整個大陸海岸線上形成一道“荒蕪的長城”,讓臺灣鄭氏失去補給之地,以達到削弱臺灣的目的,康熙還曾說過:

沿海遷界,大陸痛則痛一隅,臺灣痛則痛全身

大臣臨死寫了一道奏摺,揭露10萬人死亡之因,學者:康熙太殘忍

​李率泰在臨終之時,為何要上奏來抨擊這項國策呢?因為中國人安土重遷,都不願輕易搬家,康熙嚴令沿海居民搬遷到內地,不僅讓大部分農民沒有土地,餓殍遍野。而且還嚴令:如果3日內不動身搬遷的,殺無赦。這就導致了李率泰在奏摺上所說的“近因遷移漸死,十不存八九”的慘狀。據《南明史》記載:

“於是麾兵折界,期三日盡夷其地,空其人民,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

大臣臨死寫了一道奏摺,揭露10萬人死亡之因,學者:康熙太殘忍

《南明史》估計,僅廣東一省,就有約10萬人死於沿海遷界,其殘酷程度,是廣東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這些人不是因為餓死,就是被清軍屠殺。李率泰親眼目睹廣東沿海居民的慘狀,所以不惜在臨死之前得罪康熙,上奏言明沿海遷界的弊端。

大臣臨死寫了一道奏摺,揭露10萬人死亡之因,學者:康熙太殘忍

康熙看過李率泰的奏摺後,非常不高興,因為李率泰的奏摺,相當於把數十萬人的死亡歸咎於康熙。隨後,李率泰去世,康熙便放緩了“沿海遷界”的力度,注意,只是放緩,多給百姓一些搬家的時間,並沒有放棄“沿海遷界”。在後期,沿海遷界又導致許多百姓死亡。因此,有學者認為:沿海遷界是康熙收復臺灣的戰略之一,最後雖然達到了目的,但為了達到目的,犧牲太多無辜的居民,足以證明:康熙作為一個政治家,還是太殘忍。

大臣臨死寫了一道奏摺,揭露10萬人死亡之因,學者:康熙太殘忍

筆者認為:沿海遷界的實施,讓臺灣鄭氏從大陸得不到補給物資,為後來康熙收復臺灣打下了基礎。但沿海遷界不僅造成沿海百姓生靈塗炭,而且摧毀了明朝以來沿海地區已經成型的原始資本主義,“沿海遷界”和後來的“閉關鎖國”在一起,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本文參考資料:《清史稿》《南明史》《康熙朝硃批奏摺集》、張憲文《略論清初浙江沿海的遷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