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終下葬地宮。古人素來有講究死者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清帝國身份尊崇顯赫的太皇太后孝莊身上,卻出現了將靈柩一停放就達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終下葬地宮。古人素來有講究死者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清帝國身份尊崇顯赫的太皇太后孝莊身上,卻出現了將靈柩一停放就達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孝莊太后一生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朝,期間憑藉自身高超練達的政治智慧,對清初的政壇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順治英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以沖齡繼位的這段時間,孝莊更是對外安撫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內周旋於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大輔政大臣之間,細心呵護著年幼的孫兒,直到康熙長大親政,繼而清除囂張跋扈的鰲拜及其黨羽,坐穩龍椅皇位。

由此可想而知,康熙與其祖母孝莊之間的感情,理所應當得十分深厚。以至於孝莊去世後,康熙打心底裡不捨得將這位政治上的保護人和啟蒙者,遠葬瀋陽的太宗皇太極昭陵。況且盛京瀋陽路途遙遠,來回一趟耗時長久,親臨祭拜起來頗為不便。

"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終下葬地宮。古人素來有講究死者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清帝國身份尊崇顯赫的太皇太后孝莊身上,卻出現了將靈柩一停放就達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孝莊太后一生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朝,期間憑藉自身高超練達的政治智慧,對清初的政壇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順治英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以沖齡繼位的這段時間,孝莊更是對外安撫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內周旋於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大輔政大臣之間,細心呵護著年幼的孫兒,直到康熙長大親政,繼而清除囂張跋扈的鰲拜及其黨羽,坐穩龍椅皇位。

由此可想而知,康熙與其祖母孝莊之間的感情,理所應當得十分深厚。以至於孝莊去世後,康熙打心底裡不捨得將這位政治上的保護人和啟蒙者,遠葬瀋陽的太宗皇太極昭陵。況且盛京瀋陽路途遙遠,來回一趟耗時長久,親臨祭拜起來頗為不便。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而孝莊太后本人,生前也十分掛念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留下遺命表示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陵寢奉安已久,況且裡面已有孝端皇后與之合葬,不再適宜驚動先皇墳塋為自己重新動土。因此想在兒子順治的陵墓附近擇地安葬。

孝莊的想法雖然不合祖宗禮法,但從情感方面考慮,的確又是情有可原。滿清政權立國之初,政治、軍事上奉行滿蒙聯姻策略,在此基礎上整合遼東女真、蒙古草原,甚至臣服的李氏朝鮮與南方的明帝國對峙抗衡、一較高下。因而,皇太極的後宮多有蒙古諸部落的貴族女子充實其間,當中就有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氏——當時的莊妃、後來的孝莊太后。

"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終下葬地宮。古人素來有講究死者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清帝國身份尊崇顯赫的太皇太后孝莊身上,卻出現了將靈柩一停放就達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孝莊太后一生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朝,期間憑藉自身高超練達的政治智慧,對清初的政壇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順治英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以沖齡繼位的這段時間,孝莊更是對外安撫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內周旋於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大輔政大臣之間,細心呵護著年幼的孫兒,直到康熙長大親政,繼而清除囂張跋扈的鰲拜及其黨羽,坐穩龍椅皇位。

由此可想而知,康熙與其祖母孝莊之間的感情,理所應當得十分深厚。以至於孝莊去世後,康熙打心底裡不捨得將這位政治上的保護人和啟蒙者,遠葬瀋陽的太宗皇太極昭陵。況且盛京瀋陽路途遙遠,來回一趟耗時長久,親臨祭拜起來頗為不便。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而孝莊太后本人,生前也十分掛念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留下遺命表示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陵寢奉安已久,況且裡面已有孝端皇后與之合葬,不再適宜驚動先皇墳塋為自己重新動土。因此想在兒子順治的陵墓附近擇地安葬。

孝莊的想法雖然不合祖宗禮法,但從情感方面考慮,的確又是情有可原。滿清政權立國之初,政治、軍事上奉行滿蒙聯姻策略,在此基礎上整合遼東女真、蒙古草原,甚至臣服的李氏朝鮮與南方的明帝國對峙抗衡、一較高下。因而,皇太極的後宮多有蒙古諸部落的貴族女子充實其間,當中就有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氏——當時的莊妃、後來的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但與科爾沁草原的聯姻,只是滿清政權對整個蒙古政治聯姻戰略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當時的莊妃,身份和地位在皇太極的後宮中,並非是顯赫榮寵、一枝獨秀。甚至於順治的繼位,都是攝政王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權力、對立折中的結果,而非皇太極生前的遺命。用一句白話來表達,就是“老公是大家的,分都分不過來,兒子才是自己唯一的寄託和指望,老公當然親不過兒子”。

根據民間野史紀聞,當年皇太極為了勸降被俘的明朝五省經略洪承疇,不惜派出自己的莊妃行使美人計。由此可知在皇太極的心目中,所有人都是可以充當利益交換的政治工具。野史固然不可全信,但莊妃在丈夫皇太極心目中所佔位置不多,卻的的確確是現實。

"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終下葬地宮。古人素來有講究死者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清帝國身份尊崇顯赫的太皇太后孝莊身上,卻出現了將靈柩一停放就達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孝莊太后一生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朝,期間憑藉自身高超練達的政治智慧,對清初的政壇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順治英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以沖齡繼位的這段時間,孝莊更是對外安撫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內周旋於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大輔政大臣之間,細心呵護著年幼的孫兒,直到康熙長大親政,繼而清除囂張跋扈的鰲拜及其黨羽,坐穩龍椅皇位。

由此可想而知,康熙與其祖母孝莊之間的感情,理所應當得十分深厚。以至於孝莊去世後,康熙打心底裡不捨得將這位政治上的保護人和啟蒙者,遠葬瀋陽的太宗皇太極昭陵。況且盛京瀋陽路途遙遠,來回一趟耗時長久,親臨祭拜起來頗為不便。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而孝莊太后本人,生前也十分掛念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留下遺命表示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陵寢奉安已久,況且裡面已有孝端皇后與之合葬,不再適宜驚動先皇墳塋為自己重新動土。因此想在兒子順治的陵墓附近擇地安葬。

孝莊的想法雖然不合祖宗禮法,但從情感方面考慮,的確又是情有可原。滿清政權立國之初,政治、軍事上奉行滿蒙聯姻策略,在此基礎上整合遼東女真、蒙古草原,甚至臣服的李氏朝鮮與南方的明帝國對峙抗衡、一較高下。因而,皇太極的後宮多有蒙古諸部落的貴族女子充實其間,當中就有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氏——當時的莊妃、後來的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但與科爾沁草原的聯姻,只是滿清政權對整個蒙古政治聯姻戰略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當時的莊妃,身份和地位在皇太極的後宮中,並非是顯赫榮寵、一枝獨秀。甚至於順治的繼位,都是攝政王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權力、對立折中的結果,而非皇太極生前的遺命。用一句白話來表達,就是“老公是大家的,分都分不過來,兒子才是自己唯一的寄託和指望,老公當然親不過兒子”。

根據民間野史紀聞,當年皇太極為了勸降被俘的明朝五省經略洪承疇,不惜派出自己的莊妃行使美人計。由此可知在皇太極的心目中,所有人都是可以充當利益交換的政治工具。野史固然不可全信,但莊妃在丈夫皇太極心目中所佔位置不多,卻的的確確是現實。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有關孝莊,還有另一則爭議已久的歷史疑案,那便是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之謎。大意是孝莊為了保全順治的皇位,不惜委身下嫁當時權勢威望如日中天的小叔子多爾袞,攝政王的地位也由“皇叔父”變成了“皇父”。孝莊、順治母子雖然苦熬苦守等來了權力的接盤,但兩人一個背叛了丈夫、一個忤逆了父皇,實在沒有面目去見地下的皇太極,自然不適合死後葬在太宗昭陵的身旁。

有此種種原因,使得孝莊的歸葬之地一時難以定奪。相比於祖制禮法,康熙顯然更加珍視祖母的遺願和祖孫之間的深厚感情。於是下令把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五間大殿全部拆卸,所有建材運往順治孝陵旁邊按原樣重裝組建,稱之為太皇太后的“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就被安放在大殿之中的寶座上,以供康熙時常祭拜。

"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終下葬地宮。古人素來有講究死者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清帝國身份尊崇顯赫的太皇太后孝莊身上,卻出現了將靈柩一停放就達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孝莊太后一生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朝,期間憑藉自身高超練達的政治智慧,對清初的政壇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順治英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以沖齡繼位的這段時間,孝莊更是對外安撫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內周旋於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大輔政大臣之間,細心呵護著年幼的孫兒,直到康熙長大親政,繼而清除囂張跋扈的鰲拜及其黨羽,坐穩龍椅皇位。

由此可想而知,康熙與其祖母孝莊之間的感情,理所應當得十分深厚。以至於孝莊去世後,康熙打心底裡不捨得將這位政治上的保護人和啟蒙者,遠葬瀋陽的太宗皇太極昭陵。況且盛京瀋陽路途遙遠,來回一趟耗時長久,親臨祭拜起來頗為不便。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而孝莊太后本人,生前也十分掛念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留下遺命表示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陵寢奉安已久,況且裡面已有孝端皇后與之合葬,不再適宜驚動先皇墳塋為自己重新動土。因此想在兒子順治的陵墓附近擇地安葬。

孝莊的想法雖然不合祖宗禮法,但從情感方面考慮,的確又是情有可原。滿清政權立國之初,政治、軍事上奉行滿蒙聯姻策略,在此基礎上整合遼東女真、蒙古草原,甚至臣服的李氏朝鮮與南方的明帝國對峙抗衡、一較高下。因而,皇太極的後宮多有蒙古諸部落的貴族女子充實其間,當中就有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氏——當時的莊妃、後來的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但與科爾沁草原的聯姻,只是滿清政權對整個蒙古政治聯姻戰略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當時的莊妃,身份和地位在皇太極的後宮中,並非是顯赫榮寵、一枝獨秀。甚至於順治的繼位,都是攝政王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權力、對立折中的結果,而非皇太極生前的遺命。用一句白話來表達,就是“老公是大家的,分都分不過來,兒子才是自己唯一的寄託和指望,老公當然親不過兒子”。

根據民間野史紀聞,當年皇太極為了勸降被俘的明朝五省經略洪承疇,不惜派出自己的莊妃行使美人計。由此可知在皇太極的心目中,所有人都是可以充當利益交換的政治工具。野史固然不可全信,但莊妃在丈夫皇太極心目中所佔位置不多,卻的的確確是現實。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有關孝莊,還有另一則爭議已久的歷史疑案,那便是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之謎。大意是孝莊為了保全順治的皇位,不惜委身下嫁當時權勢威望如日中天的小叔子多爾袞,攝政王的地位也由“皇叔父”變成了“皇父”。孝莊、順治母子雖然苦熬苦守等來了權力的接盤,但兩人一個背叛了丈夫、一個忤逆了父皇,實在沒有面目去見地下的皇太極,自然不適合死後葬在太宗昭陵的身旁。

有此種種原因,使得孝莊的歸葬之地一時難以定奪。相比於祖制禮法,康熙顯然更加珍視祖母的遺願和祖孫之間的深厚感情。於是下令把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五間大殿全部拆卸,所有建材運往順治孝陵旁邊按原樣重裝組建,稱之為太皇太后的“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就被安放在大殿之中的寶座上,以供康熙時常祭拜。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然而,這一拜就是37年!直到康熙離世,孝莊的棺槨仍依然在“暫安奉殿”停放。有關孝莊太后的陵寢安置問題,自然也和大清江山一起,落到了繼位的雍正身上。

此時的大清,自順治初年入關定鼎中原以來,已經御國八十餘年,北京早已成為滿清朝廷立國的政治中心。盛京瀋陽雖然官方地位重要,但實際上在清政府中的影響力日漸淡薄,北京四九城才是八旗貴族居住經營的“本鄉本土”。既然如此,雍正也就順著康熙和孝莊的遺願,在“暫安奉殿”的基礎上改建昭西陵,算是最終為曾祖母下了葬入了土。

"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終下葬地宮。古人素來有講究死者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清帝國身份尊崇顯赫的太皇太后孝莊身上,卻出現了將靈柩一停放就達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孝莊太后一生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朝,期間憑藉自身高超練達的政治智慧,對清初的政壇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順治英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以沖齡繼位的這段時間,孝莊更是對外安撫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內周旋於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大輔政大臣之間,細心呵護著年幼的孫兒,直到康熙長大親政,繼而清除囂張跋扈的鰲拜及其黨羽,坐穩龍椅皇位。

由此可想而知,康熙與其祖母孝莊之間的感情,理所應當得十分深厚。以至於孝莊去世後,康熙打心底裡不捨得將這位政治上的保護人和啟蒙者,遠葬瀋陽的太宗皇太極昭陵。況且盛京瀋陽路途遙遠,來回一趟耗時長久,親臨祭拜起來頗為不便。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而孝莊太后本人,生前也十分掛念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留下遺命表示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陵寢奉安已久,況且裡面已有孝端皇后與之合葬,不再適宜驚動先皇墳塋為自己重新動土。因此想在兒子順治的陵墓附近擇地安葬。

孝莊的想法雖然不合祖宗禮法,但從情感方面考慮,的確又是情有可原。滿清政權立國之初,政治、軍事上奉行滿蒙聯姻策略,在此基礎上整合遼東女真、蒙古草原,甚至臣服的李氏朝鮮與南方的明帝國對峙抗衡、一較高下。因而,皇太極的後宮多有蒙古諸部落的貴族女子充實其間,當中就有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氏——當時的莊妃、後來的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但與科爾沁草原的聯姻,只是滿清政權對整個蒙古政治聯姻戰略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當時的莊妃,身份和地位在皇太極的後宮中,並非是顯赫榮寵、一枝獨秀。甚至於順治的繼位,都是攝政王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權力、對立折中的結果,而非皇太極生前的遺命。用一句白話來表達,就是“老公是大家的,分都分不過來,兒子才是自己唯一的寄託和指望,老公當然親不過兒子”。

根據民間野史紀聞,當年皇太極為了勸降被俘的明朝五省經略洪承疇,不惜派出自己的莊妃行使美人計。由此可知在皇太極的心目中,所有人都是可以充當利益交換的政治工具。野史固然不可全信,但莊妃在丈夫皇太極心目中所佔位置不多,卻的的確確是現實。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有關孝莊,還有另一則爭議已久的歷史疑案,那便是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之謎。大意是孝莊為了保全順治的皇位,不惜委身下嫁當時權勢威望如日中天的小叔子多爾袞,攝政王的地位也由“皇叔父”變成了“皇父”。孝莊、順治母子雖然苦熬苦守等來了權力的接盤,但兩人一個背叛了丈夫、一個忤逆了父皇,實在沒有面目去見地下的皇太極,自然不適合死後葬在太宗昭陵的身旁。

有此種種原因,使得孝莊的歸葬之地一時難以定奪。相比於祖制禮法,康熙顯然更加珍視祖母的遺願和祖孫之間的深厚感情。於是下令把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五間大殿全部拆卸,所有建材運往順治孝陵旁邊按原樣重裝組建,稱之為太皇太后的“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就被安放在大殿之中的寶座上,以供康熙時常祭拜。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然而,這一拜就是37年!直到康熙離世,孝莊的棺槨仍依然在“暫安奉殿”停放。有關孝莊太后的陵寢安置問題,自然也和大清江山一起,落到了繼位的雍正身上。

此時的大清,自順治初年入關定鼎中原以來,已經御國八十餘年,北京早已成為滿清朝廷立國的政治中心。盛京瀋陽雖然官方地位重要,但實際上在清政府中的影響力日漸淡薄,北京四九城才是八旗貴族居住經營的“本鄉本土”。既然如此,雍正也就順著康熙和孝莊的遺願,在“暫安奉殿”的基礎上改建昭西陵,算是最終為曾祖母下了葬入了土。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康熙是孝莊帶大的,在外有各種王公貴臣威脅皇位,在內只有孝莊與10歲不到的康熙苦苦相依,孤兒寡母。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把孝莊的聰明才智發揮的淋漓盡致。

當順治繼位時也是個毛頭小子,在外有多爾袞這樣的攝政王,可孝莊帶著兒子順治一點一點挖空多爾袞的權力,重新掌權,無奈孝莊逼順治娶了不喜歡的女子,所以母子關係不好。

順治去世後,8歲的康熙被扶上皇位,孝莊更加愛護自己的小孫子,在鰲拜權勢滔天的時候,孝莊告誡康熙隱忍,教會康熙帝王之術,這才有後面的康乾盛世。可以說孝莊是康熙的領路人。

"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終下葬地宮。古人素來有講究死者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清帝國身份尊崇顯赫的太皇太后孝莊身上,卻出現了將靈柩一停放就達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孝莊太后一生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朝,期間憑藉自身高超練達的政治智慧,對清初的政壇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順治英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以沖齡繼位的這段時間,孝莊更是對外安撫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內周旋於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大輔政大臣之間,細心呵護著年幼的孫兒,直到康熙長大親政,繼而清除囂張跋扈的鰲拜及其黨羽,坐穩龍椅皇位。

由此可想而知,康熙與其祖母孝莊之間的感情,理所應當得十分深厚。以至於孝莊去世後,康熙打心底裡不捨得將這位政治上的保護人和啟蒙者,遠葬瀋陽的太宗皇太極昭陵。況且盛京瀋陽路途遙遠,來回一趟耗時長久,親臨祭拜起來頗為不便。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而孝莊太后本人,生前也十分掛念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留下遺命表示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陵寢奉安已久,況且裡面已有孝端皇后與之合葬,不再適宜驚動先皇墳塋為自己重新動土。因此想在兒子順治的陵墓附近擇地安葬。

孝莊的想法雖然不合祖宗禮法,但從情感方面考慮,的確又是情有可原。滿清政權立國之初,政治、軍事上奉行滿蒙聯姻策略,在此基礎上整合遼東女真、蒙古草原,甚至臣服的李氏朝鮮與南方的明帝國對峙抗衡、一較高下。因而,皇太極的後宮多有蒙古諸部落的貴族女子充實其間,當中就有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氏——當時的莊妃、後來的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但與科爾沁草原的聯姻,只是滿清政權對整個蒙古政治聯姻戰略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當時的莊妃,身份和地位在皇太極的後宮中,並非是顯赫榮寵、一枝獨秀。甚至於順治的繼位,都是攝政王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權力、對立折中的結果,而非皇太極生前的遺命。用一句白話來表達,就是“老公是大家的,分都分不過來,兒子才是自己唯一的寄託和指望,老公當然親不過兒子”。

根據民間野史紀聞,當年皇太極為了勸降被俘的明朝五省經略洪承疇,不惜派出自己的莊妃行使美人計。由此可知在皇太極的心目中,所有人都是可以充當利益交換的政治工具。野史固然不可全信,但莊妃在丈夫皇太極心目中所佔位置不多,卻的的確確是現實。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有關孝莊,還有另一則爭議已久的歷史疑案,那便是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之謎。大意是孝莊為了保全順治的皇位,不惜委身下嫁當時權勢威望如日中天的小叔子多爾袞,攝政王的地位也由“皇叔父”變成了“皇父”。孝莊、順治母子雖然苦熬苦守等來了權力的接盤,但兩人一個背叛了丈夫、一個忤逆了父皇,實在沒有面目去見地下的皇太極,自然不適合死後葬在太宗昭陵的身旁。

有此種種原因,使得孝莊的歸葬之地一時難以定奪。相比於祖制禮法,康熙顯然更加珍視祖母的遺願和祖孫之間的深厚感情。於是下令把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五間大殿全部拆卸,所有建材運往順治孝陵旁邊按原樣重裝組建,稱之為太皇太后的“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就被安放在大殿之中的寶座上,以供康熙時常祭拜。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然而,這一拜就是37年!直到康熙離世,孝莊的棺槨仍依然在“暫安奉殿”停放。有關孝莊太后的陵寢安置問題,自然也和大清江山一起,落到了繼位的雍正身上。

此時的大清,自順治初年入關定鼎中原以來,已經御國八十餘年,北京早已成為滿清朝廷立國的政治中心。盛京瀋陽雖然官方地位重要,但實際上在清政府中的影響力日漸淡薄,北京四九城才是八旗貴族居住經營的“本鄉本土”。既然如此,雍正也就順著康熙和孝莊的遺願,在“暫安奉殿”的基礎上改建昭西陵,算是最終為曾祖母下了葬入了土。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康熙是孝莊帶大的,在外有各種王公貴臣威脅皇位,在內只有孝莊與10歲不到的康熙苦苦相依,孤兒寡母。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把孝莊的聰明才智發揮的淋漓盡致。

當順治繼位時也是個毛頭小子,在外有多爾袞這樣的攝政王,可孝莊帶著兒子順治一點一點挖空多爾袞的權力,重新掌權,無奈孝莊逼順治娶了不喜歡的女子,所以母子關係不好。

順治去世後,8歲的康熙被扶上皇位,孝莊更加愛護自己的小孫子,在鰲拜權勢滔天的時候,孝莊告誡康熙隱忍,教會康熙帝王之術,這才有後面的康乾盛世。可以說孝莊是康熙的領路人。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但是就這樣一位偉大的女子為何死後37年還不入葬?難道康熙不願意?

其實這其中是有原因的,康熙不是不葬,而是沒辦法葬,因為孝莊臨死前說了三句話:

1.不與皇太極合葬,兩人去世相隔40多年,古人都想著入土為安,孝莊就不願打擾皇太極。

2.不要在新搞一個陵墓,耗錢財,浪費資源。

3.墓穴要離京城近一點,可以看自己後輩子孫。

這三個要求提出讓康熙十分為難,只好先短暫放在一個行宮中,結果康熙國務繁忙,這一放就放了37年,一直拖到雍正繼位。雍正也不拖沓,直接把行宮修成清朝規格最高的皇后陵寢。

"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終下葬地宮。古人素來有講究死者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清帝國身份尊崇顯赫的太皇太后孝莊身上,卻出現了將靈柩一停放就達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孝莊太后一生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朝,期間憑藉自身高超練達的政治智慧,對清初的政壇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在順治英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以沖齡繼位的這段時間,孝莊更是對外安撫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內周旋於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大輔政大臣之間,細心呵護著年幼的孫兒,直到康熙長大親政,繼而清除囂張跋扈的鰲拜及其黨羽,坐穩龍椅皇位。

由此可想而知,康熙與其祖母孝莊之間的感情,理所應當得十分深厚。以至於孝莊去世後,康熙打心底裡不捨得將這位政治上的保護人和啟蒙者,遠葬瀋陽的太宗皇太極昭陵。況且盛京瀋陽路途遙遠,來回一趟耗時長久,親臨祭拜起來頗為不便。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而孝莊太后本人,生前也十分掛念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留下遺命表示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陵寢奉安已久,況且裡面已有孝端皇后與之合葬,不再適宜驚動先皇墳塋為自己重新動土。因此想在兒子順治的陵墓附近擇地安葬。

孝莊的想法雖然不合祖宗禮法,但從情感方面考慮,的確又是情有可原。滿清政權立國之初,政治、軍事上奉行滿蒙聯姻策略,在此基礎上整合遼東女真、蒙古草原,甚至臣服的李氏朝鮮與南方的明帝國對峙抗衡、一較高下。因而,皇太極的後宮多有蒙古諸部落的貴族女子充實其間,當中就有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氏——當時的莊妃、後來的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但與科爾沁草原的聯姻,只是滿清政權對整個蒙古政治聯姻戰略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當時的莊妃,身份和地位在皇太極的後宮中,並非是顯赫榮寵、一枝獨秀。甚至於順治的繼位,都是攝政王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權力、對立折中的結果,而非皇太極生前的遺命。用一句白話來表達,就是“老公是大家的,分都分不過來,兒子才是自己唯一的寄託和指望,老公當然親不過兒子”。

根據民間野史紀聞,當年皇太極為了勸降被俘的明朝五省經略洪承疇,不惜派出自己的莊妃行使美人計。由此可知在皇太極的心目中,所有人都是可以充當利益交換的政治工具。野史固然不可全信,但莊妃在丈夫皇太極心目中所佔位置不多,卻的的確確是現實。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有關孝莊,還有另一則爭議已久的歷史疑案,那便是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之謎。大意是孝莊為了保全順治的皇位,不惜委身下嫁當時權勢威望如日中天的小叔子多爾袞,攝政王的地位也由“皇叔父”變成了“皇父”。孝莊、順治母子雖然苦熬苦守等來了權力的接盤,但兩人一個背叛了丈夫、一個忤逆了父皇,實在沒有面目去見地下的皇太極,自然不適合死後葬在太宗昭陵的身旁。

有此種種原因,使得孝莊的歸葬之地一時難以定奪。相比於祖制禮法,康熙顯然更加珍視祖母的遺願和祖孫之間的深厚感情。於是下令把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五間大殿全部拆卸,所有建材運往順治孝陵旁邊按原樣重裝組建,稱之為太皇太后的“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就被安放在大殿之中的寶座上,以供康熙時常祭拜。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然而,這一拜就是37年!直到康熙離世,孝莊的棺槨仍依然在“暫安奉殿”停放。有關孝莊太后的陵寢安置問題,自然也和大清江山一起,落到了繼位的雍正身上。

此時的大清,自順治初年入關定鼎中原以來,已經御國八十餘年,北京早已成為滿清朝廷立國的政治中心。盛京瀋陽雖然官方地位重要,但實際上在清政府中的影響力日漸淡薄,北京四九城才是八旗貴族居住經營的“本鄉本土”。既然如此,雍正也就順著康熙和孝莊的遺願,在“暫安奉殿”的基礎上改建昭西陵,算是最終為曾祖母下了葬入了土。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康熙是孝莊帶大的,在外有各種王公貴臣威脅皇位,在內只有孝莊與10歲不到的康熙苦苦相依,孤兒寡母。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把孝莊的聰明才智發揮的淋漓盡致。

當順治繼位時也是個毛頭小子,在外有多爾袞這樣的攝政王,可孝莊帶著兒子順治一點一點挖空多爾袞的權力,重新掌權,無奈孝莊逼順治娶了不喜歡的女子,所以母子關係不好。

順治去世後,8歲的康熙被扶上皇位,孝莊更加愛護自己的小孫子,在鰲拜權勢滔天的時候,孝莊告誡康熙隱忍,教會康熙帝王之術,這才有後面的康乾盛世。可以說孝莊是康熙的領路人。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但是就這樣一位偉大的女子為何死後37年還不入葬?難道康熙不願意?

其實這其中是有原因的,康熙不是不葬,而是沒辦法葬,因為孝莊臨死前說了三句話:

1.不與皇太極合葬,兩人去世相隔40多年,古人都想著入土為安,孝莊就不願打擾皇太極。

2.不要在新搞一個陵墓,耗錢財,浪費資源。

3.墓穴要離京城近一點,可以看自己後輩子孫。

這三個要求提出讓康熙十分為難,只好先短暫放在一個行宮中,結果康熙國務繁忙,這一放就放了37年,一直拖到雍正繼位。雍正也不拖沓,直接把行宮修成清朝規格最高的皇后陵寢。

孝莊太后死了37年一直停在宮中,康熙為何不葬?

在清朝歷史上,有兩個最為著名的女政治家,二人口碑及世人評價卻截然相反。一個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她扶立了光緒、溥儀兩代帝王,一生戀棧權力,罵名不少,口碑不佳;而另一個是孝莊太后,她培育出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尤其一手將8歲登基的小康熙,悉心培養成了一代有為明君,並懂得放權退居幕後,口碑卻是令人稱讚敬佩!

說到“孝莊太后”這個歷史人物,很多朋友可能並不陌生,國內不少清朝古裝劇,對一代女強人孝莊的演繹也是淋漓盡致。比如她是電視劇《孝莊祕史》的大玉兒,與攝政王多爾袞之間愛恨情仇,被演繹的神乎其神;比如她是《康熙王朝》孫子康熙嘴裡的“老祖宗”,關鍵時刻總是能跳出來,震懾穩定朝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