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康熙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著名史學家閻崇年將之定位為千古一帝。

閻崇年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閻崇年還特別強調:“我自己覺得沒有美化,而是如實地講康熙,根據史實,有什麼說什麼。好的說,壞的也說。當然我覺得重要的,就會多說幾句。我對他的總結是‘千年一帝’,我仔細算了,這最近一千年,還沒有一個人超過他。誰能舉出一個例子說,最近一千年有哪個皇帝超過他?那我就認輸。”

提起這位千古一帝的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

閻崇年在其代表作《康熙大帝》對康熙的畢生功績進行過彙總,其中就把智擒鰲拜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削平三藩、統一臺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

足見鰲拜是個頗富影響力的狠角色。

金庸的《鹿鼎記》把這個狠角色形象而具體化,把鰲拜的特點集中在一個“勇”字上。小說一開始,市井英雄茅十八口口聲聲說要上北京。眾人問他,為什麼要上北京?茅十八說,我老是聽人說,那鰲拜是滿洲第一勇士,還有人說他是天下第一勇士,我可不服氣,要上北京跟他比劃比劃。接下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裡,凡是與鰲拜有關者,都會透露鰲拜之勇,直到康熙指揮韋小寶等人擒鰲拜,更是濃墨重彩地渲染和描繪鰲拜之威、之猛、之狠、之勇。

不過,說到底,人們讀過此書,也只知道鰲拜是一個武功蓋世而又勇猛無比的高手,而對鰲拜做過的事、建過的功績,一無所知。

那麼,鰲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過哪些神勇表現呢?又是憑什麼坐上權臣的位置,對康熙皇帝形成巨大威脅的呢?本文著重談一下這個。

首先,鰲拜出身好,根正苗紅,滿洲鑲黃旗人,叔父費英東是最早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開國元勳,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

憑藉這個,鰲拜在人生起跑線上就搶先了別人好幾個身位。

"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康熙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著名史學家閻崇年將之定位為千古一帝。

閻崇年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閻崇年還特別強調:“我自己覺得沒有美化,而是如實地講康熙,根據史實,有什麼說什麼。好的說,壞的也說。當然我覺得重要的,就會多說幾句。我對他的總結是‘千年一帝’,我仔細算了,這最近一千年,還沒有一個人超過他。誰能舉出一個例子說,最近一千年有哪個皇帝超過他?那我就認輸。”

提起這位千古一帝的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

閻崇年在其代表作《康熙大帝》對康熙的畢生功績進行過彙總,其中就把智擒鰲拜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削平三藩、統一臺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

足見鰲拜是個頗富影響力的狠角色。

金庸的《鹿鼎記》把這個狠角色形象而具體化,把鰲拜的特點集中在一個“勇”字上。小說一開始,市井英雄茅十八口口聲聲說要上北京。眾人問他,為什麼要上北京?茅十八說,我老是聽人說,那鰲拜是滿洲第一勇士,還有人說他是天下第一勇士,我可不服氣,要上北京跟他比劃比劃。接下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裡,凡是與鰲拜有關者,都會透露鰲拜之勇,直到康熙指揮韋小寶等人擒鰲拜,更是濃墨重彩地渲染和描繪鰲拜之威、之猛、之狠、之勇。

不過,說到底,人們讀過此書,也只知道鰲拜是一個武功蓋世而又勇猛無比的高手,而對鰲拜做過的事、建過的功績,一無所知。

那麼,鰲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過哪些神勇表現呢?又是憑什麼坐上權臣的位置,對康熙皇帝形成巨大威脅的呢?本文著重談一下這個。

首先,鰲拜出身好,根正苗紅,滿洲鑲黃旗人,叔父費英東是最早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開國元勳,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

憑藉這個,鰲拜在人生起跑線上就搶先了別人好幾個身位。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至於鰲拜的軍旅生涯,雖說曾贏得了《鹿鼎記》裡說的“滿洲第一勇士”的光輝稱號,但你很難在具體的戰鬥過程中看得到鰲拜異常出彩的表現。但鰲拜又確確實實是戰功赫赫,積軍功成了一名朝廷要員,這其中的原因,就是鰲拜擁有老黃牛的精神,無役不與,無役不奮勇爭先。翻閱史書查一下鰲拜的工作履歷,你就不難發現,他在皇太極時代就跟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徵朝鮮、攻皮島、參與舉世矚目的鬆錦會戰。在這些戰役中,鰲拜只是一個軍中偏陴之將,無法左右、決定戰局的走向,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怕死、流血流汗往前衝鋒,拎著刀子砍敵人的腦袋。所以,這個時期的鰲拜,歸根到底,只是個小人物,史書不可能留下什麼記載。也許,他砍殺過的敵人數量是很多的,但那些敵人都是些默默無聞的小兵,終究乏善可陳。

多爾袞時代,鰲拜沿襲了過去“無役不與”的參與精神,參與了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對陣李自成的大戰,參與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至潼關、至西安、至湖北九宮山。也參與了肅親王豪格南下進攻張獻忠大西軍的戰鬥。

這個時期,清軍連滅李自成、張獻忠兩大勢力,功震一時。但是,鰲拜仍只是軍中偏陴之將,無論殺敵再多,這些功勞都不能記在鰲拜名下——鰲拜只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

所以,把鰲拜定位為清初開國大功臣,言過其實。

"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康熙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著名史學家閻崇年將之定位為千古一帝。

閻崇年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閻崇年還特別強調:“我自己覺得沒有美化,而是如實地講康熙,根據史實,有什麼說什麼。好的說,壞的也說。當然我覺得重要的,就會多說幾句。我對他的總結是‘千年一帝’,我仔細算了,這最近一千年,還沒有一個人超過他。誰能舉出一個例子說,最近一千年有哪個皇帝超過他?那我就認輸。”

提起這位千古一帝的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

閻崇年在其代表作《康熙大帝》對康熙的畢生功績進行過彙總,其中就把智擒鰲拜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削平三藩、統一臺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

足見鰲拜是個頗富影響力的狠角色。

金庸的《鹿鼎記》把這個狠角色形象而具體化,把鰲拜的特點集中在一個“勇”字上。小說一開始,市井英雄茅十八口口聲聲說要上北京。眾人問他,為什麼要上北京?茅十八說,我老是聽人說,那鰲拜是滿洲第一勇士,還有人說他是天下第一勇士,我可不服氣,要上北京跟他比劃比劃。接下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裡,凡是與鰲拜有關者,都會透露鰲拜之勇,直到康熙指揮韋小寶等人擒鰲拜,更是濃墨重彩地渲染和描繪鰲拜之威、之猛、之狠、之勇。

不過,說到底,人們讀過此書,也只知道鰲拜是一個武功蓋世而又勇猛無比的高手,而對鰲拜做過的事、建過的功績,一無所知。

那麼,鰲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過哪些神勇表現呢?又是憑什麼坐上權臣的位置,對康熙皇帝形成巨大威脅的呢?本文著重談一下這個。

首先,鰲拜出身好,根正苗紅,滿洲鑲黃旗人,叔父費英東是最早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開國元勳,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

憑藉這個,鰲拜在人生起跑線上就搶先了別人好幾個身位。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至於鰲拜的軍旅生涯,雖說曾贏得了《鹿鼎記》裡說的“滿洲第一勇士”的光輝稱號,但你很難在具體的戰鬥過程中看得到鰲拜異常出彩的表現。但鰲拜又確確實實是戰功赫赫,積軍功成了一名朝廷要員,這其中的原因,就是鰲拜擁有老黃牛的精神,無役不與,無役不奮勇爭先。翻閱史書查一下鰲拜的工作履歷,你就不難發現,他在皇太極時代就跟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徵朝鮮、攻皮島、參與舉世矚目的鬆錦會戰。在這些戰役中,鰲拜只是一個軍中偏陴之將,無法左右、決定戰局的走向,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怕死、流血流汗往前衝鋒,拎著刀子砍敵人的腦袋。所以,這個時期的鰲拜,歸根到底,只是個小人物,史書不可能留下什麼記載。也許,他砍殺過的敵人數量是很多的,但那些敵人都是些默默無聞的小兵,終究乏善可陳。

多爾袞時代,鰲拜沿襲了過去“無役不與”的參與精神,參與了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對陣李自成的大戰,參與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至潼關、至西安、至湖北九宮山。也參與了肅親王豪格南下進攻張獻忠大西軍的戰鬥。

這個時期,清軍連滅李自成、張獻忠兩大勢力,功震一時。但是,鰲拜仍只是軍中偏陴之將,無論殺敵再多,這些功勞都不能記在鰲拜名下——鰲拜只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

所以,把鰲拜定位為清初開國大功臣,言過其實。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搞笑的是,有些專家,在講康熙時,為了突出康熙的偉大,就不得不誇誇康熙的對手的強大,可是,康熙的對手之一鰲拜的強大在哪兒,又說不上來,那就只有生搬硬套了。比如著名專家紀老師,就說李自成是被鰲拜帶兵迫死的,張獻忠甚至是被鰲拜親手斬殺的。可是,同樣是這個紀老師,在講多爾袞時,又說是豪格親手射殺張獻忠的。

歷史怎麼可以改來改去的?

其實,鰲拜後來能夠坐上高位,主要是站隊站對了位置。

第一次站位,是皇太極死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時,時為 “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堅守自己的做人原則,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立。於是有了擁戴豪格,繼而擁戴福臨的經過。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繼位的就是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即順治帝。

這次站位,雖然鰲拜在一開始吃過些苦頭,卻笑到了最後。

攝政的多爾袞擅權自重、黨同伐異,自然會打擊曾與其的爭位對手豪格及豪格的擁護者。鰲拜作為豪格的擁護者之一,分別順治二年八月、順治五年二月、順治七年七月三次遭受到多爾袞要將之斬殺的處罰。其中順治五年二月那次,鰲拜被多爾袞定的罪名為“以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

鰲拜吃的這些苦頭,後來都成為了巨大的政治資本,連本帶利全部收回。

比較一下當年曾和鰲拜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他們在多爾袞的殘酷打擊下,早已分化瓦解,轉而投靠了多爾袞。而鰲拜卻能保持一個赳赳武夫對待忠誠的基本做人原則,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不屈不撓,鬥志勃勃,確稱得上忠義之臣。

多爾袞死後,順治得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將鰲拜視為心腹重臣。

順治當政時期,鰲拜就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覆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等等。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病危,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

鑑於多爾袞專權的不良教訓,順治不再選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而是選擇了異姓大臣,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

"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康熙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著名史學家閻崇年將之定位為千古一帝。

閻崇年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閻崇年還特別強調:“我自己覺得沒有美化,而是如實地講康熙,根據史實,有什麼說什麼。好的說,壞的也說。當然我覺得重要的,就會多說幾句。我對他的總結是‘千年一帝’,我仔細算了,這最近一千年,還沒有一個人超過他。誰能舉出一個例子說,最近一千年有哪個皇帝超過他?那我就認輸。”

提起這位千古一帝的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

閻崇年在其代表作《康熙大帝》對康熙的畢生功績進行過彙總,其中就把智擒鰲拜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削平三藩、統一臺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

足見鰲拜是個頗富影響力的狠角色。

金庸的《鹿鼎記》把這個狠角色形象而具體化,把鰲拜的特點集中在一個“勇”字上。小說一開始,市井英雄茅十八口口聲聲說要上北京。眾人問他,為什麼要上北京?茅十八說,我老是聽人說,那鰲拜是滿洲第一勇士,還有人說他是天下第一勇士,我可不服氣,要上北京跟他比劃比劃。接下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裡,凡是與鰲拜有關者,都會透露鰲拜之勇,直到康熙指揮韋小寶等人擒鰲拜,更是濃墨重彩地渲染和描繪鰲拜之威、之猛、之狠、之勇。

不過,說到底,人們讀過此書,也只知道鰲拜是一個武功蓋世而又勇猛無比的高手,而對鰲拜做過的事、建過的功績,一無所知。

那麼,鰲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過哪些神勇表現呢?又是憑什麼坐上權臣的位置,對康熙皇帝形成巨大威脅的呢?本文著重談一下這個。

首先,鰲拜出身好,根正苗紅,滿洲鑲黃旗人,叔父費英東是最早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開國元勳,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

憑藉這個,鰲拜在人生起跑線上就搶先了別人好幾個身位。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至於鰲拜的軍旅生涯,雖說曾贏得了《鹿鼎記》裡說的“滿洲第一勇士”的光輝稱號,但你很難在具體的戰鬥過程中看得到鰲拜異常出彩的表現。但鰲拜又確確實實是戰功赫赫,積軍功成了一名朝廷要員,這其中的原因,就是鰲拜擁有老黃牛的精神,無役不與,無役不奮勇爭先。翻閱史書查一下鰲拜的工作履歷,你就不難發現,他在皇太極時代就跟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徵朝鮮、攻皮島、參與舉世矚目的鬆錦會戰。在這些戰役中,鰲拜只是一個軍中偏陴之將,無法左右、決定戰局的走向,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怕死、流血流汗往前衝鋒,拎著刀子砍敵人的腦袋。所以,這個時期的鰲拜,歸根到底,只是個小人物,史書不可能留下什麼記載。也許,他砍殺過的敵人數量是很多的,但那些敵人都是些默默無聞的小兵,終究乏善可陳。

多爾袞時代,鰲拜沿襲了過去“無役不與”的參與精神,參與了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對陣李自成的大戰,參與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至潼關、至西安、至湖北九宮山。也參與了肅親王豪格南下進攻張獻忠大西軍的戰鬥。

這個時期,清軍連滅李自成、張獻忠兩大勢力,功震一時。但是,鰲拜仍只是軍中偏陴之將,無論殺敵再多,這些功勞都不能記在鰲拜名下——鰲拜只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

所以,把鰲拜定位為清初開國大功臣,言過其實。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搞笑的是,有些專家,在講康熙時,為了突出康熙的偉大,就不得不誇誇康熙的對手的強大,可是,康熙的對手之一鰲拜的強大在哪兒,又說不上來,那就只有生搬硬套了。比如著名專家紀老師,就說李自成是被鰲拜帶兵迫死的,張獻忠甚至是被鰲拜親手斬殺的。可是,同樣是這個紀老師,在講多爾袞時,又說是豪格親手射殺張獻忠的。

歷史怎麼可以改來改去的?

其實,鰲拜後來能夠坐上高位,主要是站隊站對了位置。

第一次站位,是皇太極死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時,時為 “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堅守自己的做人原則,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立。於是有了擁戴豪格,繼而擁戴福臨的經過。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繼位的就是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即順治帝。

這次站位,雖然鰲拜在一開始吃過些苦頭,卻笑到了最後。

攝政的多爾袞擅權自重、黨同伐異,自然會打擊曾與其的爭位對手豪格及豪格的擁護者。鰲拜作為豪格的擁護者之一,分別順治二年八月、順治五年二月、順治七年七月三次遭受到多爾袞要將之斬殺的處罰。其中順治五年二月那次,鰲拜被多爾袞定的罪名為“以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

鰲拜吃的這些苦頭,後來都成為了巨大的政治資本,連本帶利全部收回。

比較一下當年曾和鰲拜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他們在多爾袞的殘酷打擊下,早已分化瓦解,轉而投靠了多爾袞。而鰲拜卻能保持一個赳赳武夫對待忠誠的基本做人原則,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不屈不撓,鬥志勃勃,確稱得上忠義之臣。

多爾袞死後,順治得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將鰲拜視為心腹重臣。

順治當政時期,鰲拜就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覆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等等。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病危,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

鑑於多爾袞專權的不良教訓,順治不再選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而是選擇了異姓大臣,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但是,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年老多病,對很多事情都是有心無力,最終是素餐尸位,成了個擺設。四輔臣中名列第二的蘇克薩哈原是多爾袞的人,只不過在多爾袞死後靠告發多爾袞生前種種不法行為而得順治重用,人望很低,順治一死,其在朝廷很難說得上什麼話。列名第三的遏必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附和鰲拜。所以,居四輔臣之末位的鰲拜反而成為了最有話語權的人。

但是,並沒有很明顯的跡象表明鰲拜對新皇帝康熙的帝位構成什麼威脅。

以鰲拜對故主皇太極的赤誠論,他是一個崇尚忠義的武夫,並沒有想過要篡位自立。

但長大成人的康熙卻把鰲拜當成了最大的假想敵。

包括《鹿鼎記》在內的所有記載康熙擒鰲拜的過程都寫得驚心動魄、險象環生。遺憾的是,真實的事實經過波瀾不驚、平淡無奇:毫無防備的鰲拜接詔入宮覲見,早已埋伏的少年侍衛一擁而上,把鰲拜擒了個結結實實。

"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康熙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著名史學家閻崇年將之定位為千古一帝。

閻崇年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閻崇年還特別強調:“我自己覺得沒有美化,而是如實地講康熙,根據史實,有什麼說什麼。好的說,壞的也說。當然我覺得重要的,就會多說幾句。我對他的總結是‘千年一帝’,我仔細算了,這最近一千年,還沒有一個人超過他。誰能舉出一個例子說,最近一千年有哪個皇帝超過他?那我就認輸。”

提起這位千古一帝的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

閻崇年在其代表作《康熙大帝》對康熙的畢生功績進行過彙總,其中就把智擒鰲拜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削平三藩、統一臺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

足見鰲拜是個頗富影響力的狠角色。

金庸的《鹿鼎記》把這個狠角色形象而具體化,把鰲拜的特點集中在一個“勇”字上。小說一開始,市井英雄茅十八口口聲聲說要上北京。眾人問他,為什麼要上北京?茅十八說,我老是聽人說,那鰲拜是滿洲第一勇士,還有人說他是天下第一勇士,我可不服氣,要上北京跟他比劃比劃。接下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裡,凡是與鰲拜有關者,都會透露鰲拜之勇,直到康熙指揮韋小寶等人擒鰲拜,更是濃墨重彩地渲染和描繪鰲拜之威、之猛、之狠、之勇。

不過,說到底,人們讀過此書,也只知道鰲拜是一個武功蓋世而又勇猛無比的高手,而對鰲拜做過的事、建過的功績,一無所知。

那麼,鰲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過哪些神勇表現呢?又是憑什麼坐上權臣的位置,對康熙皇帝形成巨大威脅的呢?本文著重談一下這個。

首先,鰲拜出身好,根正苗紅,滿洲鑲黃旗人,叔父費英東是最早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開國元勳,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

憑藉這個,鰲拜在人生起跑線上就搶先了別人好幾個身位。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至於鰲拜的軍旅生涯,雖說曾贏得了《鹿鼎記》裡說的“滿洲第一勇士”的光輝稱號,但你很難在具體的戰鬥過程中看得到鰲拜異常出彩的表現。但鰲拜又確確實實是戰功赫赫,積軍功成了一名朝廷要員,這其中的原因,就是鰲拜擁有老黃牛的精神,無役不與,無役不奮勇爭先。翻閱史書查一下鰲拜的工作履歷,你就不難發現,他在皇太極時代就跟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徵朝鮮、攻皮島、參與舉世矚目的鬆錦會戰。在這些戰役中,鰲拜只是一個軍中偏陴之將,無法左右、決定戰局的走向,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怕死、流血流汗往前衝鋒,拎著刀子砍敵人的腦袋。所以,這個時期的鰲拜,歸根到底,只是個小人物,史書不可能留下什麼記載。也許,他砍殺過的敵人數量是很多的,但那些敵人都是些默默無聞的小兵,終究乏善可陳。

多爾袞時代,鰲拜沿襲了過去“無役不與”的參與精神,參與了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對陣李自成的大戰,參與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至潼關、至西安、至湖北九宮山。也參與了肅親王豪格南下進攻張獻忠大西軍的戰鬥。

這個時期,清軍連滅李自成、張獻忠兩大勢力,功震一時。但是,鰲拜仍只是軍中偏陴之將,無論殺敵再多,這些功勞都不能記在鰲拜名下——鰲拜只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

所以,把鰲拜定位為清初開國大功臣,言過其實。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搞笑的是,有些專家,在講康熙時,為了突出康熙的偉大,就不得不誇誇康熙的對手的強大,可是,康熙的對手之一鰲拜的強大在哪兒,又說不上來,那就只有生搬硬套了。比如著名專家紀老師,就說李自成是被鰲拜帶兵迫死的,張獻忠甚至是被鰲拜親手斬殺的。可是,同樣是這個紀老師,在講多爾袞時,又說是豪格親手射殺張獻忠的。

歷史怎麼可以改來改去的?

其實,鰲拜後來能夠坐上高位,主要是站隊站對了位置。

第一次站位,是皇太極死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時,時為 “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堅守自己的做人原則,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立。於是有了擁戴豪格,繼而擁戴福臨的經過。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繼位的就是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即順治帝。

這次站位,雖然鰲拜在一開始吃過些苦頭,卻笑到了最後。

攝政的多爾袞擅權自重、黨同伐異,自然會打擊曾與其的爭位對手豪格及豪格的擁護者。鰲拜作為豪格的擁護者之一,分別順治二年八月、順治五年二月、順治七年七月三次遭受到多爾袞要將之斬殺的處罰。其中順治五年二月那次,鰲拜被多爾袞定的罪名為“以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

鰲拜吃的這些苦頭,後來都成為了巨大的政治資本,連本帶利全部收回。

比較一下當年曾和鰲拜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他們在多爾袞的殘酷打擊下,早已分化瓦解,轉而投靠了多爾袞。而鰲拜卻能保持一個赳赳武夫對待忠誠的基本做人原則,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不屈不撓,鬥志勃勃,確稱得上忠義之臣。

多爾袞死後,順治得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將鰲拜視為心腹重臣。

順治當政時期,鰲拜就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覆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等等。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病危,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

鑑於多爾袞專權的不良教訓,順治不再選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而是選擇了異姓大臣,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但是,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年老多病,對很多事情都是有心無力,最終是素餐尸位,成了個擺設。四輔臣中名列第二的蘇克薩哈原是多爾袞的人,只不過在多爾袞死後靠告發多爾袞生前種種不法行為而得順治重用,人望很低,順治一死,其在朝廷很難說得上什麼話。列名第三的遏必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附和鰲拜。所以,居四輔臣之末位的鰲拜反而成為了最有話語權的人。

但是,並沒有很明顯的跡象表明鰲拜對新皇帝康熙的帝位構成什麼威脅。

以鰲拜對故主皇太極的赤誠論,他是一個崇尚忠義的武夫,並沒有想過要篡位自立。

但長大成人的康熙卻把鰲拜當成了最大的假想敵。

包括《鹿鼎記》在內的所有記載康熙擒鰲拜的過程都寫得驚心動魄、險象環生。遺憾的是,真實的事實經過波瀾不驚、平淡無奇:毫無防備的鰲拜接詔入宮覲見,早已埋伏的少年侍衛一擁而上,把鰲拜擒了個結結實實。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鰲拜歷事三朝,此時已年近古稀,垂垂老矣,哪有半點反抗之力?

康熙隨後得意洋洋地宣佈了鰲拜30條罪狀,擬處以革職、立斬。

不過,鰲拜實無篡弒之跡,康熙終免其死罪,宣佈禁錮終生。

年邁體弱的鰲拜隨後死於禁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追思舊事,覺得鰲拜並無謀反之跡,自己卻因之成就一世英名,心生隱惻,追賜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康熙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著名史學家閻崇年將之定位為千古一帝。

閻崇年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閻崇年還特別強調:“我自己覺得沒有美化,而是如實地講康熙,根據史實,有什麼說什麼。好的說,壞的也說。當然我覺得重要的,就會多說幾句。我對他的總結是‘千年一帝’,我仔細算了,這最近一千年,還沒有一個人超過他。誰能舉出一個例子說,最近一千年有哪個皇帝超過他?那我就認輸。”

提起這位千古一帝的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

閻崇年在其代表作《康熙大帝》對康熙的畢生功績進行過彙總,其中就把智擒鰲拜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削平三藩、統一臺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

足見鰲拜是個頗富影響力的狠角色。

金庸的《鹿鼎記》把這個狠角色形象而具體化,把鰲拜的特點集中在一個“勇”字上。小說一開始,市井英雄茅十八口口聲聲說要上北京。眾人問他,為什麼要上北京?茅十八說,我老是聽人說,那鰲拜是滿洲第一勇士,還有人說他是天下第一勇士,我可不服氣,要上北京跟他比劃比劃。接下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裡,凡是與鰲拜有關者,都會透露鰲拜之勇,直到康熙指揮韋小寶等人擒鰲拜,更是濃墨重彩地渲染和描繪鰲拜之威、之猛、之狠、之勇。

不過,說到底,人們讀過此書,也只知道鰲拜是一個武功蓋世而又勇猛無比的高手,而對鰲拜做過的事、建過的功績,一無所知。

那麼,鰲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過哪些神勇表現呢?又是憑什麼坐上權臣的位置,對康熙皇帝形成巨大威脅的呢?本文著重談一下這個。

首先,鰲拜出身好,根正苗紅,滿洲鑲黃旗人,叔父費英東是最早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開國元勳,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

憑藉這個,鰲拜在人生起跑線上就搶先了別人好幾個身位。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至於鰲拜的軍旅生涯,雖說曾贏得了《鹿鼎記》裡說的“滿洲第一勇士”的光輝稱號,但你很難在具體的戰鬥過程中看得到鰲拜異常出彩的表現。但鰲拜又確確實實是戰功赫赫,積軍功成了一名朝廷要員,這其中的原因,就是鰲拜擁有老黃牛的精神,無役不與,無役不奮勇爭先。翻閱史書查一下鰲拜的工作履歷,你就不難發現,他在皇太極時代就跟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徵朝鮮、攻皮島、參與舉世矚目的鬆錦會戰。在這些戰役中,鰲拜只是一個軍中偏陴之將,無法左右、決定戰局的走向,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怕死、流血流汗往前衝鋒,拎著刀子砍敵人的腦袋。所以,這個時期的鰲拜,歸根到底,只是個小人物,史書不可能留下什麼記載。也許,他砍殺過的敵人數量是很多的,但那些敵人都是些默默無聞的小兵,終究乏善可陳。

多爾袞時代,鰲拜沿襲了過去“無役不與”的參與精神,參與了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對陣李自成的大戰,參與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至潼關、至西安、至湖北九宮山。也參與了肅親王豪格南下進攻張獻忠大西軍的戰鬥。

這個時期,清軍連滅李自成、張獻忠兩大勢力,功震一時。但是,鰲拜仍只是軍中偏陴之將,無論殺敵再多,這些功勞都不能記在鰲拜名下——鰲拜只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

所以,把鰲拜定位為清初開國大功臣,言過其實。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搞笑的是,有些專家,在講康熙時,為了突出康熙的偉大,就不得不誇誇康熙的對手的強大,可是,康熙的對手之一鰲拜的強大在哪兒,又說不上來,那就只有生搬硬套了。比如著名專家紀老師,就說李自成是被鰲拜帶兵迫死的,張獻忠甚至是被鰲拜親手斬殺的。可是,同樣是這個紀老師,在講多爾袞時,又說是豪格親手射殺張獻忠的。

歷史怎麼可以改來改去的?

其實,鰲拜後來能夠坐上高位,主要是站隊站對了位置。

第一次站位,是皇太極死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時,時為 “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堅守自己的做人原則,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立。於是有了擁戴豪格,繼而擁戴福臨的經過。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繼位的就是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即順治帝。

這次站位,雖然鰲拜在一開始吃過些苦頭,卻笑到了最後。

攝政的多爾袞擅權自重、黨同伐異,自然會打擊曾與其的爭位對手豪格及豪格的擁護者。鰲拜作為豪格的擁護者之一,分別順治二年八月、順治五年二月、順治七年七月三次遭受到多爾袞要將之斬殺的處罰。其中順治五年二月那次,鰲拜被多爾袞定的罪名為“以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

鰲拜吃的這些苦頭,後來都成為了巨大的政治資本,連本帶利全部收回。

比較一下當年曾和鰲拜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他們在多爾袞的殘酷打擊下,早已分化瓦解,轉而投靠了多爾袞。而鰲拜卻能保持一個赳赳武夫對待忠誠的基本做人原則,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不屈不撓,鬥志勃勃,確稱得上忠義之臣。

多爾袞死後,順治得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將鰲拜視為心腹重臣。

順治當政時期,鰲拜就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覆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等等。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病危,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

鑑於多爾袞專權的不良教訓,順治不再選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而是選擇了異姓大臣,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但是,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年老多病,對很多事情都是有心無力,最終是素餐尸位,成了個擺設。四輔臣中名列第二的蘇克薩哈原是多爾袞的人,只不過在多爾袞死後靠告發多爾袞生前種種不法行為而得順治重用,人望很低,順治一死,其在朝廷很難說得上什麼話。列名第三的遏必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附和鰲拜。所以,居四輔臣之末位的鰲拜反而成為了最有話語權的人。

但是,並沒有很明顯的跡象表明鰲拜對新皇帝康熙的帝位構成什麼威脅。

以鰲拜對故主皇太極的赤誠論,他是一個崇尚忠義的武夫,並沒有想過要篡位自立。

但長大成人的康熙卻把鰲拜當成了最大的假想敵。

包括《鹿鼎記》在內的所有記載康熙擒鰲拜的過程都寫得驚心動魄、險象環生。遺憾的是,真實的事實經過波瀾不驚、平淡無奇:毫無防備的鰲拜接詔入宮覲見,早已埋伏的少年侍衛一擁而上,把鰲拜擒了個結結實實。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鰲拜歷事三朝,此時已年近古稀,垂垂老矣,哪有半點反抗之力?

康熙隨後得意洋洋地宣佈了鰲拜30條罪狀,擬處以革職、立斬。

不過,鰲拜實無篡弒之跡,康熙終免其死罪,宣佈禁錮終生。

年邁體弱的鰲拜隨後死於禁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追思舊事,覺得鰲拜並無謀反之跡,自己卻因之成就一世英名,心生隱惻,追賜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提起康熙光輝事蹟,人們總是先想到鰲拜,但對鰲拜卻只是一知半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