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中的大奸臣鰲拜的形象形成

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鰲拜的瞭解都來自於童年時期看的金庸武俠《鹿鼎記》,在這部武俠劇當中,鰲拜是一個圖謀不軌的野心家,作為四大輔臣之一,鰲拜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時刻準備著替換掉年幼還沒有親政的康熙皇帝。

康熙除掉鰲拜後晚年為何替他平反?看看鰲拜當年都幹了什麼

縱橫也算是個金庸武俠迷,金庸老先生離世的時候,我也發文悼念了一下,畢竟以前寫過很多解讀金庸類的文章,金庸老先生寫武俠不單單是寫武俠江湖、快意恩仇,也夾帶了一些歷史私貨,中國歷史上爭議比較大的關於岳飛、袁崇煥、鰲拜這樣的人物,金庸老先生都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演義。

然而究其實質來說,對於很多歷史功底不紮實的人來說,以為《鹿鼎記》中的鰲拜就是歷史上的鰲拜,將鰲拜大奸臣的形象進行實錘的則是根據二月河歷史小說改編拍攝的同名電視劇《康熙王朝》,這部由陳道明飾演的《康熙王朝》熱播的時候,影響異常強烈。

二月河老師的《康熙王朝》我沒有讀過,但是電視劇我看了不下三遍,整體來說,對鰲拜還是持否定態度的,然而二月河老師的作品也是歷史小說,雖然比金庸武俠中的歷史靠譜一點,但是並不能代表歷史。

康熙除掉鰲拜後晚年為何替他平反?看看鰲拜當年都幹了什麼

真正歷史上的鰲拜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你要說他是大奸臣,可能不能完全解釋得通,你說他是忠臣,康熙為何要擒拿他?

本文就單純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看鰲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英勇善戰,為清軍入關立下赫赫戰功的巴圖魯

在《清史稿》中記載鰲拜是瓜爾佳氏,滿州鑲黃旗人,衛齊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壯達從徵,屢有功。

不僅根正苗紅,妥妥的清朝權貴,還是以軍功逐漸被提拔起來的,天聰八年,授牛錄章京世職,任甲喇額真。

天啟年間,在皮島逐漸發展起來的名將毛文龍一直是後金向關內發展的後顧之憂,崇德二年,皇太極準備派兵攻打皮島,鰲拜在戰鬥中異常勇猛,曾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奮勇衝殺第一個衝上了皮島,清軍隨後跟上,一舉攻佔皮島,皇太極得知後非常高興,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並且賜號“巴圖魯”。

巴圖魯是清朝對勇士的封號,在清初但凡能封這個稱號的,都是對清朝立有大功的人。鰲拜又被稱為滿洲第一巴圖魯,也就是滿清第一勇士,可見鰲拜又多厲害。

康熙除掉鰲拜後晚年為何替他平反?看看鰲拜當年都幹了什麼

1641年清軍與明朝爆發了鬆錦會戰,可謂是關乎明朝與清朝國運之戰,在這一戰中,鰲拜衝鋒陷陣,把握戰機,連連告捷,對於清軍鬆錦之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後鰲拜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成為八旗將領中地位較高的人物。

清軍入關之後,主要面對的是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和以張獻忠為首的大西軍,在鰲拜的打擊下,農民軍兵敗如山倒,尤其是在擊敗大西軍的過程中,鰲拜居首功。

這就是入關之前的鰲拜,為清軍入關立下的汗馬功勞。

對康熙的祖父皇太極、父親順治忠心耿耿的鰲拜

由於皇太極是暴斃而亡,並沒有留下明確由誰來繼承皇位,這就導致滿洲權貴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矛盾,其中競爭力最大的兩個人選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從實力上來說,豪格擁有兩黃旗的支持,而多爾袞則有兩白旗的支持,因此不相上下,形勢也極為嚴峻,鰲拜當時是鑲黃旗的大臣,也是這場皇位繼承爭奪中的關鍵人物,鰲拜跟兩黃旗的其他大臣主張是一樣的,那就是繼位的君主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而不能是他的兄弟。

康熙除掉鰲拜後晚年為何替他平反?看看鰲拜當年都幹了什麼

皇太極的兄長代善在崇政殿召開會議討論皇位繼承人選,鰲拜命兩黃旗的精銳全副武裝守衛在崇政殿,甚至以武力威脅多爾袞,"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在鰲拜等人的震懾下,多爾袞從大局出發,也害怕刀兵相見,因此不得不做出讓步,但是多爾袞也提出一個條件,那就是不允許讓豪格繼承皇位,最後選出了順治繼承皇位,這也是鰲拜等人極力爭取的結果。

順治即位後並沒有忘記鰲拜等人,《清史稿》中記載:“世祖考諸臣功績,以鰲拜忠勤戮力,進一等。”

然而鰲拜卻成了攝政王多爾袞的眼中釘,多爾袞專權後,開始多次打壓鰲拜,鰲拜差點就被多爾袞整死,不停的被降爵,一直到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鰲拜才熬出頭來。

《清史稿》中記載:“世祖親政,授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予世襲。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八年,受顧命輔政。”

晚年擅權自重,被康熙除掉的鰲拜

順治死的時候,並非鰲拜一個輔政,而是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人一同輔政,論排名鰲拜排在最後。

康熙除掉鰲拜後晚年為何替他平反?看看鰲拜當年都幹了什麼

但是四輔臣中,索尼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不喜歡管理政事,蘇克薩哈是鰲拜的死敵,兩個人經常發生爭論,在朝堂之上也是明爭暗鬥,遏必隆則是鰲拜的黨羽。

在這樣的情況下,鰲拜逐漸走上專權的道路,“鰲拜受顧命,名列遏必隆後,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鰲拜皆首列·····黨比營私,凡事即家定議,然後施行。侍讀熊賜履應詔陳時政得失,鰲拜惡之,請禁言官不得陳奏。上親政,加一等公,其子納穆福襲二等公。世祖配天,加太師,納穆福加太子少師。”

索尼病死之後,鰲拜因為沒有掣肘,徹底成了結黨營私、獨斷專行的權臣,事實上康熙親政,但是鰲拜並不想歸政,造成了康熙親自己的政,鰲拜也輔自己的政,在此期間鰲拜甚至和黨羽網絡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哈薩哈的罪名,最後將其殺害,此舉也造成鰲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上升。

一直到康熙八年,康熙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對鰲拜實行了扳倒計劃,在鰲拜入宮拜見康熙的時候,康熙命手下擒住鰲拜,按照牆倒眾人推的法則來看,曾經對鰲拜有多忠心的黨羽,當時就多想搞死鰲拜以擺脫與鰲拜的關係。當時大臣羅列鰲拜30條罪狀,按大清律應該處以斬首,但是康熙並未直接殺了鰲拜。

康熙除掉鰲拜後晚年為何替他平反?看看鰲拜當年都幹了什麼

對此,康熙的說法是鰲拜“效力年久,不忍加誅,但褫職籍沒。”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康熙看後,感念鰲拜的功勞,遂對他寬大處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鰲拜隨後被監禁。

關於鰲拜死後的後續:

然而,關於鰲拜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在康熙晚年的時候,想到鰲拜早年立過的功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這一舉動可謂是讓人意想不到,如果鰲拜真的是大奸大惡之徒,康熙為什麼會在晚年有這樣一個行為?縱橫認為,大概康熙也意識到,其實鰲拜並未謀逆之心,只不過不願意讓權而已。

以鰲拜對皇太極、順治兩帝的死忠來看,未必會反康熙,鰲拜的悲慘結局其實是清朝加強君主專制導致的,在皇權至上的形勢下,鰲拜這樣的輔臣不論忠奸都不會有好下場,這一點,從中國古代商鞅、張居正等人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來。

康熙除掉鰲拜後晚年為何替他平反?看看鰲拜當年都幹了什麼

到雍正時期,不僅恢復了鰲拜的一等公的爵位,還允許世襲,徹底為鰲拜平反了。

當然,到這裡並沒有結束,乾隆四十五年的時候,開始對歷史上的冤假錯案進行撥亂反正,雍正給鰲拜平的反,乾隆又給推翻了:"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

並且宣諭群臣“追核鰲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並命當時為鰲拜誣害諸臣有褫奪世職者,各旗察奏,錄其子孫。”

可見鰲拜人物的複雜性,並非一句話兩句話就成說明白的,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並非只有忠奸兩種,而是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呈現不同的形象,當然,從文學藝術作品中加強對歷史人物的形象勾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將其認定為歷史形象,則明顯是不夠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