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個家族,富了四百年十二代人都是富翁,最後因慈禧破產了!

清朝 慈禧 經濟 明朝 歷史長亭 2017-03-26

中國有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當今社會有很多有錢人,但是如果你往上翻三代,他們也是農民出身。為什麼會出現“富不過三代”的現象,也許還要回歸到教育問題。中國人對孩子的愛,在全世界恐怕都是第一名。老一輩們辛苦創業只是為了讓後輩們不在吃苦受累,子女沒吃過苦接手萬貫家財,以至於揮霍無度,最終導致家族敗落,這樣的現象在歷史上不勝枚舉。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夥講一個富裕了十幾代人的案例。河南有一個家族興盛了400多年,12代人全是大富翁。

河南一個家族,富了四百年十二代人都是富翁,最後因慈禧破產了!

在河南省鞏義市有一個康氏家族,早在朱元璋時期,家族先輩們從山西移民到河南,最終在鞏義安家落戶。康家祖先當時也是一窮二白,為解決家人生計問題在河洛一帶開了一個小飯館,幾年下來逐漸發展成了一家有名的客棧,被稱為“康家店”。不過此時的康家還是以種地為主,做生意也只是副業,直到第六代後人康紹敬出任明朝官鹽稅務官吏,康家才開始販鹽,從此開始了真正的大富大貴。

到清朝時期,康家第十四代子孫康應魁,一舉拿下全國的棉花、布匹供應權,隨後康家進入最鼎盛的時期。在河南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語,“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全是康家田”。此時的康家擁有田地18萬畝,當年一個小小的客棧發展成33個庭院、53座樓房、73孔窯洞以及房舍1300多間。形成了一個集官、農、商於一體的大經濟中心。莊園內有磚廠、木材廠、造船廠、各類型商鋪林林總總,康家人幾乎足不出戶就能得到所有生活物品。

河南一個家族,富了四百年十二代人都是富翁,最後因慈禧破產了!

晚清末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太后逃亡西安時,路過鞏義康家,朝廷命康家大興土木修建行宮,康家還贈送給慈禧200萬兩白銀,和一個價值連城的“一統江山”。在桶上刻著一副大清地圖,北京的位置上鑲嵌著一顆夜明珠。慈禧為康家主人賜名“康百萬”,從此“康百萬莊園”名揚四海。然而此時的康家已經被大清掏空了家財。終於在民國二十三年已經無力支撐家族的第十八代後人,將槍口對準了自己的腦袋,一聲槍響結束了風光400多年的家族。

康氏家族能夠興盛四百多年這背後到底有著什麼原因呢?

在民間對康氏家族有著很多傳言,有人說,康家背靠邙山,面臨洛水,家族佔據風水寶地;還有人說,康家祖上娶了朱姓女子,有糠(康),豬(朱)得以茁壯,有豬(朱),糠(康)得以盡其用,這是上天的眷顧。

河南一個家族,富了四百年十二代人都是富翁,最後因慈禧破產了!

其實康氏家族的輝煌絕非上天恩賜,而是家族優良教育的結果。康家的家訓是這樣一句話,“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持家”。也就是說,如果想要興盛家族就必須要教育好子孫,要子孫享福,就必須勤儉持家。在這句家訓的教導下,從明代到現在一共出了400多為有名的人物,除了經營有方,家族的教育與家族的興盛有著緊密的聯繫。

河南一個家族,富了四百年十二代人都是富翁,最後因慈禧破產了!

在現代很多學者對康氏家族曾有過深入的研究,其實康家不僅有萬貫家私,也不僅有繁華的院落,還有備受後人推崇的“留餘”文化。直到今天康家還掛著“餘留”的家訓,它與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一起被稱作中華名匾。

相關推薦

推薦中...